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社会学本土化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社会学本土化

发布时间: 2021-03-28 20:13:13

1. 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起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为此进行了开拓性工作的老一辈社会

B、许仕廉、C孙本文、D吴文藻

这题用排除法就好:章太炎是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跟社会学没什么关系;
严复是清末19世纪50年代的思想家,年代不对。

2. 什么是社会学中国化

用中国习惯的语言描述中国问题,建构适应中国的模式,提出中国方案。如,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这个概念的提出,《江村经济》将社会学中国化了,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将中国问题符合社会学理念的表达方式

3. 如何实现中国社会学本土化 社会学概论 急急 急

将社会学主要的三块加以考虑,例如将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统计技术引进内中国,当然书本上一些很冠容冕堂皇的说法这里就算了,目前本土化我认为最为关键的就是如何吸收西方社会学思想的精华,不是简单的仿照一种方法或者理论,然后将其加在我们的现实中,因为由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和西方社会肯定会有不同的地方,然后借此就说将西方的理论本土化了,岂不是非常可笑,别人的理论本来就不是为了解释中国的社会,所谓的本土化本身就不是一个好概念,学术本来就是没有国界的,就是应该和国际上的学者进行交流,本来社会学的底子就薄,当然既然是作业,可以简单的说明下,首先是吸收西方社会学古典和现代社会学的发展(尤其是后者,国内的社会学很多基本上一直都是在弄那几个人,不知道国外的社会学已经发展成什么样子)

4. 谁能把社会学本土化解释一下

1)许仕廉,反对在社会学教学中对外国教材的抄袭,明确提出建设“本国社会学”的概念和办法。(2)孙本文,主张采用欧美社会学的方法,整理中国固有的社会思想和制度,并依据全国社会实际情况,综合而且系统有组织的建设中国化的社会学。(3)吴文藻,主张把人类学与社会学结合起来进行中国的社区研究。(4)费孝通,明确提出建立一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社会学。实践:社会学中国化的提出,反映了大多数中国社会学家的愿望,他们在教学和研究中深感照抄欧美社会学无助于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他们努力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如从事基础理论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力图联系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来理解欧美社会学理论;从事现实状况和问题研究的学者,则深入到工厂、农村、边隆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用欧美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分析中国现实的社会生活,并试图对其存在、变化的原因作出解释。在八年抗战期间,由北京和东南沿海地区内迁至昆明、成都、重庆、贵阳等地的10余所大学的社会学家,他们不顾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坚持深入工厂、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其调查报告和研究著作有数十种之多,积累了社区研究的资料,为社会学中国化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同时,这些社会学家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概括,在社会学理论建设方面也颇有建树,其中晏阳初等人的乡村建设和社区发展理论、潘光旦的“位育”理论、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等已经成为具有影响的研究中国社会的重要理论观点。

5. 实现社会学本土化的基本做法有哪些

30年的持续转型变迁,经历了重建生活、再创历史,我国社会发生了一场巨变。中国社会学有幸与这一历史性过程相遇,赢得了学科发展的“大时代”。在中国社会学的学科本土化和中国化的巨幅画卷中,社会学理论得以展现它的抱负和追求。回视30年轨迹,中国社会学理论表现出一种基本态势——在时代的社会实践中穿行、与现代性的快速流变竞跑,通过现实生活激发的创新动力,使自己不断更新已往的成果。同时,几乎在中国社会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上,中国社会学理论都发挥了引领和推动作用,对中国社会学的重大领域、主要分支领域、应用研究或专题论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6. 成功的社会学最后阶段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外敌的入侵,民族矛盾、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渴望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社会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传入我国。此后,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社会学的传入与初步发展时期(1891——1930)
1891年是以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以“群学”为名开讲社会学,1896年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最先采用了日文的“社会学”一词,社会学开始传入中国。此后, 1902年章太炎翻译出版了日本社会学家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吴健常翻译了美国吉丁斯的《社会化理论》,梁启超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介绍了西方社会学学说,1903年严复以《群学肄言》为名翻译出版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总之,我国学者的这些翻译工作以及向日本派遣的留学生,都成为中国引进社会学的重要力量。
我国高等学校为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1908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最早开设了社会学,1912年国立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在文科课程中设置了社会学,1913年上海的泸江大学最早创办了社会学系,到1927年已有60所大学开了社会学。仅仅1926——1927年就开设了308门课。
随着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早期社会学者,如陶孟和、孙本文、吴文藻、潘光旦、雷洁琼、李剑华、吴泽霖、吴景超、费孝通等,他们较早地开展社会调查,对中国的现实状况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出版了大量社会学著作。1924年出版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毛泽东于1926年通过深入调查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7年又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9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社会调查部出版了李景汉的《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等。1929年7月出版《社会学刊》(季刊)。1930年成立了“中国社会学社”。(二)本土化的最初努力时期(1931——1951)
对中国而言,社会学的本土化就是社会学的中国化,也就是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
社会学本土化是在1931年2月中国社会学第二届年会上最早提出。它包括两种倾向:其一是社会学传播与研究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他们注重社会调查,写出了很多研究中国社会的著作,如陈达的《人口问题》、许仕廉的《人口论纲要》、柯象峰的《中国贫穷问题》、李景汉的《中国农村问题》、孙本文的《现代中国社会》等,涉及了中国人口问题、劳工问题、贫困问题、农村城市问题等诸多现实问题。其二是西方社会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在这方面,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李达、瞿秋白、陈翰笙等一批共产党人和许德珩、李剑华、姜绍辰、李平心、冯和法等一批革命知识分子都做了大量的工作。1923年在上海大学增设社会学系,开设的课程有:社会学原理、进化社会论、社会主义史、现代社会、社会问题、劳动问题、妇女问题、人类学及人种学、统计学、社会政策和两性问题等约40门必修课。这批共产党人亲自讲课,并亲自编写教材,瞿秋白编写的《现代社会学》、蔡和森编写的《社会进化史》、李达的《现代社会学》等,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到1949年,中国社会学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三)中断时期(1952——1978年)
1951年11月——1953年,由于受苏联影响,高等教育及其体制改革,院系大调整,社会学被看成资产阶级学说而被取消。社会学发展停滞。
(四)恢复重建时期(1979年—— )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学在费孝通教授等老一代社会学工作者的努力下成立中国社会学研究会。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话中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会后立即办培训班,各大学纷纷开设了社会学课程。此后,社会学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到1996年,中国大陆已有35个社会学研究机构,有25所大学成立了社会学系或专业,从事社会学研究和教学的专业人员有3000多人,他们开展了一系列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有关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二、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
随着社会学研究的恢复,社会学研究在理论上取得了以下新的进展:
(一)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发展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学学者们就中国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开展了广泛的理论探索和经验研究,围绕着发展理论问题、中国现代化的特点、条件和道路问题等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学者们认为,当今中国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这一时期成功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但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除城乡差别、贫富分化、社会腐败等普遍性问题外,还有婚姻家庭问题、生育问题、民工潮、买卖户口等特殊问题。(二)小城镇与社区发展研究
费孝通在8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小城镇的研究,并发表了《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再探索》等文章,就小城镇的地位、作用、发展的影响因素、人口转移及发展模式等问题展开了专门研究,带动小城镇研究广泛展开。学者们围绕小城镇研究在中国城市化道路、城乡社区关系、边远社区开发、社区服务、人口流动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三)中国社会分层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对社会分层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形成了新的较为一致的看法。学者们普遍认为,在现阶段,原有的阶级划分标准不复存在,阶层划分取代了阶级划分,阶层结构变化出现了新特点。其一是与现代经济相联系的职业阶层壮大,且很多农民转为工人;其二是职业的分化使原有阶级内部出现拥有不同地位和财富的利益群体——阶层;三是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使个体私营业主阶层出现。此外,与阶层相关的一些问题也成为社会学界讨论的热点。(四)中国社会保障研究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9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学者们讨论的重要课题,研究主要围绕着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与救济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几方面展开。学者们普遍注意到了我国目前的保障制度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城乡社会保障存在着巨大差别;二是社会保险成了“企业保险”;三是失业保险急需发展;四是原有的社会保障机制单一等。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尝试性的解决方案。

7. 联系中国国情,论述社会学本土化问题

其实现在很多学术性的东西都面临一个本土化的问题,不过面对我国国情都显得很苍白,在我国这种政府控制极为严重的社会,学术已经被政治捆绑,学者没有自己的语言,本土化也只能依靠政府政策和措施。但是依靠政府的本土化,却徒有其表很难落到实处。本土化或许根本就是一个理论畅想。

8. 请问社会学三大基本原理是什么 是否可以用在中国的实践中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外敌的入侵,民族矛盾、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渴望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社会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传入我国。此后,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社会学的传入与初步发展时期(1891~1930)
1891年是以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以“群学”为名开讲社会学,1896年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最先采用了日文的“社会学”一词,社会学开始传入中国。此后, 1902年章太炎翻译出版了日本社会学家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吴健常翻译了美国吉丁斯的《社会化理论》,梁启超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介绍了西方社会学学说,1903年严复以《群学肄言》为名翻译出版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总之,我国学者的这些翻译工作以及向日本派遣的留学生,都成为中国引进社会学的重要力量。
我国高等学校为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1908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最早开设了社会学,1912年国立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在文科课程中设置了社会学,1913年上海的泸江大学最早创办了社会学系,到1927年已有60所大学开了社会学。仅仅1926~1927年就开设了308门课。
随着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早期社会学者,如陶孟和、孙本文、吴文藻、潘光旦、雷洁琼、李剑华、吴泽霖、吴景超、费孝通等,他们较早地开展社会调查,对中国的现实状况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出版了大量社会学著作。1924年出版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毛泽东于1926年通过深入调查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7年又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9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社会调查部出版了李景汉的《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等。1929年7月出版《社会学刊》(季刊)。1930年成立了“中国社会学社”。(二)本土化的最初努力时期(1931~1951)
对中国而言,社会学的本土化就是社会学的中国化,也就是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
社会学本土化是在1931年2月中国社会学第二届年会上最早提出。它包括两种倾向:其一是社会学传播与研究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他们注重社会调查,写出了很多研究中国社会的著作,如陈达的《人口问题》、许仕廉的《人口论纲要》、柯象峰的《中国贫穷问题》、李景汉的《中国农村问题》、孙本文的《现代中国社会》等,涉及了中国人口问题、劳工问题、贫困问题、农村城市问题等诸多现实问题。其二是西方社会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在这方面,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李达、瞿秋白、陈翰笙等一批共产党人和许德珩、李剑华、姜绍辰、李平心、冯和法等一批革命知识分子都做了大量的工作。1923年在上海大学增设社会学系,开设的课程有:社会学原理、进化社会论、社会主义史、现代社会、社会问题、劳动问题、妇女问题、人类学及人种学、统计学、社会政策和两性问题等约40门必修课。这批共产党人亲自讲课,并亲自编写教材,瞿秋白编写的《现代社会学》、蔡和森编写的《社会进化史》、李达的《现代社会学》等,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到1949年,中国社会学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三)中断时期(1952~1978年)
1951年11月~1953年,由于受苏联影响,高等教育及其体制改革,院系大调整,社会学被看成资产阶级学说而被取消。社会学发展停滞。
(四)恢复重建时期(1979年~ )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学在费孝通教授等老一代社会学工作者的努力下成立中国社会学研究会。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话中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会后立即办培训班,各大学纷纷开设了社会学课程。此后,社会学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到1996年,中国大陆已有35个社会学研究机构,有25所大学成立了社会学系或专业,从事社会学研究和教学的专业人员有3000多人,他们开展了一系列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有关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二、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
随着社会学研究的恢复,社会学研究在理论上取得了以下新的进展:
(一)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发展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学学者们就中国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开展了广泛的理论探索和经验研究,围绕着发展理论问题、中国现代化的特点、条件和道路问题等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学者们认为,当今中国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这一时期成功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但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除城乡差别、贫富分化、社会腐败等普遍性问题外,还有婚姻家庭问题、生育问题、民工潮、买卖户口等特殊问题。(二)小城镇与社区发展研究
费孝通在8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小城镇的研究,并发表了《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再探索》等文章,就小城镇的地位、作用、发展的影响因素、人口转移及发展模式等问题展开了专门研究,带动小城镇研究广泛展开。学者们围绕小城镇研究在中国城市化道路、城乡社区关系、边远社区开发、社区服务、人口流动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三)中国社会分层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对社会分层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形成了新的较为一致的看法。学者们普遍认为,在现阶段,原有的阶级划分标准不复存在,阶层划分取代了阶级划分,阶层结构变化出现了新特点。其一是与现代经济相联系的职业阶层壮大,且很多农民转为工人;其二是职业的分化使原有阶级内部出现拥有不同地位和财富的利益群体——阶层;三是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使个体私营业主阶层出现。此外,与阶层相关的一些问题也成为社会学界讨论的热点。(四)中国社会保障研究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9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学者们讨论的重要课题,研究主要围绕着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与救济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几方面展开。学者们普遍注意到了我国目前的保障制度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城乡社会保障存在着巨大差别;二是社会保险成了“企业保险”;三是失业保险急需发展;四是原有的社会保障机制单一等。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尝试性的解决方案。

9. 美国社会学本土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一 美国社会学的早期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期的美国社会学家将社会学由欧洲介绍到美国,这是社会学在美国发展的开端。早期社会学家有萨姆纳,他承继斯宾塞进化论学说,认为进化通过生存竞争为自己开辟道路,著名理论是“合作对抗论”。另一位早期社会学家是沃德,他一方面继承了孔德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强调人的意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出“有目的进化”的口号,认为社会学的基础应该是心理学,而非斯宾塞认为的生物学。
二 学院社会学的创立
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是介绍欧洲社会学并发展美国社会学最早的两个基地。斯莫尔在1892年率先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1894年吉丁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社会学系。自此社会学开始在美国的高校中得以发展。斯莫尔与吉丁斯在学院派社会学的创立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吉丁斯最著名的理论是“类意识”。
三 美国社会学本土化的发展
(一)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实用主义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导致社会学家由对外部进化的思想转向对人自身内部机制的研究,造就了库利、托马斯、米德等社会学思想大师,使美国社会学走向本土化的道路。
(二)库利的社会学思想。库利是美国早期社会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库利全部著作的主题,同时提出了“镜中我”“初级群体”等概念,并称初级群体是“人性的摇篮”。
(三)托马斯的社会学思想。托马斯一开始就用心理主义研究原始社会,认为人的行为必须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去解释。他与兹那涅斯基合著的《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被看做是美国社会学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转折点。
(四)米德的社会学思想。米德在萨姆纳、杜威、库利等人关于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论述基础上,创立了符号互动论,提出了角色扮演,主我、客我等概念,并区分了三种社会控制的形式。
四 经验社会学传统的确立
(一)社区研究的发展。社区研究是美国第三代社会学家研究的主题,社区研究的三种理论取向是:类型学的、生态学的和结构功能主义的。
(二)芝加哥学派与都市研究。帕克在鼓励经验研究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他提出了社区的概念,20世纪20年代,围绕他形成了致力于对城市和社区进行实地考察的研究群体--芝加哥学派,自此都市研究成了一项合法的科学事业。
(三)小城镇研究。以林德夫妇为代表,他们关于中镇的研究开创了“当代生活的社会人类学”。
(四)社会分层的研究。沃纳的《扬基市系列》一书开创了对社会分层研究的方法。

以上内容是参考贾春增老师编写的《外国社会学史》。希望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