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
运用个性差异原理谈如何科学地选择职业
论文内容与结构: 1.个性差异的概念 2.个性差异的内容
3.个体差异在职业选择方面的意义和应用原则
篇幅要求3000字以上。
随着我国社会心理学在新的研究领域(组织管理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也伴随着社会心理学按着所研究的人类活动的类型继续分化和各个分支流派的不断综合,从而促使社会心理学在广泛的应用。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对组织心理现象的规律性,以及个体和群体社会心理诸多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预测人们在组织行为中的行为,从而可以改进和提高工作效率,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这也正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必须研究的一个方面。下面就运用社会心理学的个性差异原理谈如何科学地选择职业。
(一)个性
现实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不存在完全一样的,因此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独特的
风格,即差异也就是通常人们所提起的个性差异。个性一词在心理学中是一个非常基本的概念,与我们日常所说的个性不完全相同。有其特定的含义,心理学中的个性,也可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即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真实自我。
个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1)个性具有整体性。个性指人的基本精神面貌,所谓基本精神面貌就具有整体性,是说个性是一个完整的身心系统,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而人的心理基础又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2)个性具有稳定性。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代表他稳定持久的心理特征才能说是他的个性特征。但个性并不是不可变化的,实际上个性是用来适应环境,并可以不断地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 (3)个性具有独特性。个性所决定的个人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是“独特的”。这说明,每个人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各不相同。
我们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那么心理现象一般指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由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两部分。 个性倾向性即指人的心理意识的倾向性。指个体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同倾向,是个体行为中积极性的特征。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这些心理倾向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推进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中最活跃的因素。这其中世界观或人生观是个性中的最高层次,它决定着一个人总的个性倾向和态度。 而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出的特征。
充分认识个性的差异,在职业选择中具有重要意义。个性差异是指人们在个性倾向性与心理特征上的差异。个性差异主要包括个体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同一件事情反应在不同的人上就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是个性似的差异,这说明不同个性的人即使在同样的情况下,也会有不尽相同的表现。同时个性差异不仅表现为人们是否具有某些方面的特点,而且也表现为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个性差异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点。 因此
了解自身在个性上的差异,对选择职业自己理想的职业。
(二)气质
气质指一个人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强度和速度等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实际上指的就是气质。气质在人的个性中是最稳定也就个性中最突出的特点。气质这些心理特点以同样的方式表现在各种活动中的心理活动上。也就是说气质是不会单独存在的,而是体现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气质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气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并对人的实践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构成每个人丰富的个性色彩。了解人的气质类型和特征,并根据气质的差异在生产活动中实施有效发挥,是每位求职者应注意的问题,针对不同气质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职业选择。
1、具有胆汁质气质特点的人精力充沛,热情果敢。情绪变化快而且强烈,如我们常说的火暴脾气,点火就着,脾气像夏天的暴雨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对这样的人在选择职业时可以选择承受力比较强的工作。
2、具有多血质气质特点的人好动、外向、富有朝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交往。这样人的优点是活泼、乐观、思维敏捷、对环境适应性强。缺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容易见异思迁。知道自己的气质特点,所以应该找那种能创造条件,从而使其聪明才干更好地发挥出来的工作。
3、具有黏液质气质特点的人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言语相对来说前两种气质的人来说显得较慢。比较内向、冷漠。这种人的优点是自制力强,坚韧、塌实,不惧怕困难。缺点是缺乏朝气和主动性。职业选择时要选择那种能积极发挥主动精神,允许有足够的时间考虑和做出反应的工作。
4、具有抑郁质气质特点的人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强,敏感而富于自我体验、言语动作细小无力,胆小孤僻。这样的人情绪体验比较深,细腻而持久。抑郁质并不是没有优点,观察仔细、办事谨慎、能持久都是优点。要找那种能得到较多关心、爱护的工作。
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气质的表现并非像这样典型,实际上大多数人的气质是混合型的,兼有不同气质特点。如我们常说的活泼冷静、大胆谨慎、粗中有细等等。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气质具有很大的差异,了解并把握气质的这些特点,求职者在找工作时将有很大帮助。如何把握气质的特点,在选择职业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总体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具有中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气质都具有容易形成某些优
良性格和某些不良性格的可能性。如胆汁质的人外向、热情、开朗,但也容易卤莽、任性、暴躁。多血质的人,善交往,反应灵活,工作效率高,但兴趣容易转移,稳定性差等。
2、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成就大小。俄国的四位大作家普希金、赫尔岑、
克雷洛夫、果戈里分属不同的气质。也就是说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能干什么或不能干什么,但气质确能影响一个人能胜任什么或不能胜任什么。所以管理者要注意人的气质类型是否与工作特点相适应,把人安排在适合发挥自己能力的岗位上。
3、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组成团体、可以产生互补作用。气质学家研究了气质对群体协同活动的影响,发现两个不同气质或相反气质类型的人的合作,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成就。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我们的管理者要做有心人,在分配工作时要注意人的气质的协调与互补。
4、气质是人最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是不易改变。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就要尊重不同气质的教师。
5、气质虽然稳定,并不是不可以改变和控制的。气质在实践活动中可以缓慢的发生变化。
我们日常所说的性格与心理学中的性格不完全相同。我们日常所说的性格代有先天的成分,而心理学中的性格实际上指一个人的品德。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现实社会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是贯穿在一个人的态度和整个行为中具有稳定倾向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例如谦虚或骄傲,勇敢或怯懦,勤劳或懒惰、公而忘私或自私自利都是人的性格特征。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性格特征,从而构成一个人完整的性格统一体。
性格不像气质那样具有先天的成分,没有好坏之分,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的,是有好坏之分的,是人的个性中的核心成分。性格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是说人的性格受社会、历史及道德规范的制约,与人的理想、信念、人生观等联系密切,代表着人的本质属性。恩格思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做什么”即说明一个人对现实、对他人的态度;“怎样做”即说明一个人的行为方式。那么性格主要是由哪些方面构成的呢,也就是我们教材中所说的人的性格特征。
人的性格特征,可以根据其对现实的态度,根据其自觉调节行动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划分为以下几种:
1、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不同事物、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我们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我们在接人待物,处理各种事物和关系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就是性格的态度特征。如爱祖国、爱集体、关心他人,都是优秀的性格特征。态度特征是性格结构中的重要方面。
2、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意志行动中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意志是一种设定行为目标,自觉调节自己,努力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心理品质。意志特征是一个人在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如勇敢、坚强、果断、或与相对的怯懦、脆弱、犹豫等。意志特征在人的性格中十分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意志缺陷,将会给整个性格不良的影响。
3、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其情绪反应的快慢、体现的深浅、表现的强弱、保持时间长短等方面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我们知道情绪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主观的体验。当人们对不同的事物时在情绪上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激动或心平气和;积极乐观或消极悲观等。
4、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认识活动中,即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中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如表现在感知方面的有主动与被动、详细与概括。表现在记忆方面的有主动记忆与被动记忆、形象记忆与逻辑记忆等。
2.3性格与气质之间的关系
首先,气质中先天的成分要多一些,高级神经活动是气质的生理基础,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变化缓慢。性格主要在后天因素影响下形成,受环境、教育、家庭影响很大,易产生变化。气质是中性的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有好坏别、不然。
其二,气质不会独立存在,气质总是和性格结合在一起,气质和性格互相渗透,彼此制约。不同气质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由于个体的气质不同,同样一种性格的形成和表现也会不同。如自制力这一性格特征在黏液质人的身上形成就比在胆汁质人身上要容易和迅速。同一种性格的形成在不同气质人的身上表现会不同,同是爱岗敬业的性格,多血质的人表现为热情开朗、朝气蓬勃;而黏液质的人则表现为埋头苦干、勤奋塌实。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其三,性格在个性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和改造气质,例如对于胆汁质的人经过意志上的努力,是可以将火暴急躁的脾气控制住,而做到耐心细致。
性格的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许多心理学家曾试图对性格进行分类,大致有几种: 机能类型 、内外倾向型、顺从性与独立型、优越型与自卑型。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的人格──工作相适应理论。这个理论的重要意义是说明:1.每个人的个性都具有差异。2.只有当环境与人的个性特点相匹配时,人的价值才会表现出来。个人的价值表现出来的结果有两个,一个是个人的满意度高了,二是管理的效能提高了。约翰·霍兰德将人划分了六种基本人格类型。他指出:人们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流动的倾向性,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我们解释一下,工作满意度就是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流动的倾向性是指个体人员的流动,比如人们调动工作,许多时候是因为这个工作自己不喜欢,因而重新选择适应自己的工作。
『贰』 求一篇关于管理心理学的论文,要求2000字左右
管理心理学论文
先提出人本管理思想的确立及其内涵,然后论证激励是人本管理的核心,在这部分综合对比一下关于人性的“X”理论和“Y”理论,以及“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的假设,讨论一下它们的适用范围及相互联系,为下面讨论激励的实施做准备。重点讨论激励的五种方式:目标激励,期望激励,责任激励,危机激励,奖励激励。最后指出建立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激励机制得以保持的关键。
一、人本管理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
在农业文明时代,土地是第一生产要素,谁拥有了大片的土地,谁就占据了生产链的最高端,支配着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分配。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到了机器大生产时代,农业文明式微,资本成为生产的关键因素。而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知识的爆炸式发展,知识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人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应用者,成为现代化生产中最具创造力,最活跃,最有革命性,也是最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可以毫不夸张的说,21世纪谁拥有了一流的人才,谁能让一流的人才产生超一流的效益,谁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只胜出。
国外许多大企业都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IBM前总裁华生曾说:“你可以接收我的工厂,烧毁我的厂房,但只要留住我的人,我就能再造IBM。”比尔盖茨也有类似看法。有记者曾问他:“比尔盖茨先生,假如你今天白手起家,你还能再创造出一个微软吗?”盖茨略一思索后回答:“可以,只要让我挑选100个人带走。”当今美国之所以能雄踞世界一极,并且在很多研究领域都远远领先对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从世界各地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
没有人哪个领导者再怀疑人才的重要性,但不是每个管理者都明白如何才能留住人才,并能让他们快快乐乐,尽心尽力地为公司效力。更少的管理者知道如何让每个员工都变成人才——在自己本职岗位上做出卓越的贡献。
看一下古典管理理论和泰勒倡导的科学管理理论,工人被看作是可以尽力压榨的生产工具。他们被视为生物机器,管理者很少从人性,人的情绪,感情,意志等心理因素方面来有效的管理和激发他们。
事实上人不是冷冰冰的机器,人对工作并不总是那么的厌恶,像老板想象的那样,只有在监督与压力下才能老老实实的工作;工人的工作动机,也不仅仅是为了食物和金钱。人是有感情,有心理活动的,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很大的弹性,这与其心理状态有着直接而深刻联系。
鉴于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人的管理问题也应该是管理学的核心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的各种途径和技巧,从内部点燃员工的激情,来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也成了十分重要的课题,这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管理心理学立足与人本思想,以有别与传统的管理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对人的管理问题。
二、激励是人本管理的核心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大师金克拉曾说:“你若想成为人群中的一股力量,便必须掌握激励,生活就是这样,你把它放入自己所处的人际中,人们就记得你信任你,就像黑夜相信灯光一样。”研究管理心理学,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掌握个体与群体的心理,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
通用前CEO杰克.韦尔奇总结的GE核心领导要素E4(Energy活力、 Energier激励、 Edge敏锐、 Execution执行)中就有激励一项。他曾说,管理人员应成为团队的成员和教练员,他们的工作是提供帮助,而不是控制他人,还应有能力去激励他人。激励和鼓动他人的能力——富有感染力的热情——会使组织的能力发挥至极致。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21世纪只有两种管理者,懂得如何去激励员工的管理者和失败的管理者。
在具体讨论激励的方式之前,先来讨论一下管理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假设和原理,然后再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来讨论激励的实施。
关于人性的假设有“X”理论,“Y”理论,超“Y”理论。也有“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假设。早期的管理者以及我国现在相当一部分管理者比较倾向于“X”理论和“经济人”的假设思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Y”理论及“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的假设。
我认为这些理论本身并不矛盾,也不能说哪个理论是正确的哪个理论是错误的,每种理论都有其合理因素,都有其适用的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需求的改变必然会造成这种过渡。理论本身不过是事实的一种反映。在工业革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虽然有很大提高,但工人的物质,安全等基本需求仍未得到充分满足,资本家提供的生产条件,工资待遇都很差。流水线式的大规模工业生产使大多数工人的工作不过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资本家对工人也是极尽压榨之能,这自然会导致工人只是迫于生计而不是因为兴趣去工作。显然“X”理论与“经济人”的假设比较适用,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生产力的解放,越来越多的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知识型的劳动者的比例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相当一部分人的基本需求已经满足,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民的兴趣会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体现在工作中就是追求好的工作条件,融洽的人际关系,希望从事有挑战性的,能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工作。希望找到一份“我要做”,而不是“要我做”的工作。西方社会中,一些“蓝领”宁愿去做低于自己现在收入的“白领”工作的现象,就是这种转变的很好例证。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工作有可能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自我实现将成为最大的愉悦,那时恐怕我们还要有新的人性假设来解释这种现象。
以上观点说明,“人性”以及管理理论都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当然,不能因为“Y”理论和“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假设是比较符合时代情况的,就否定了“X”理论和“经济人”假设的存在价值。对不同层次的员工,侧重有所不同。并且热既有惰性,又有积极性,人既有物资需求,又有精神需求。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但也是有前提的,高一层次的需求以低一层次的为基础。因此在具体实施上,“复杂人”和超“Y”理论较接近与实际。一句话,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以上这些关于人性、需要的讨论,为激励的实施指明了方向。例如激励要因人而异,要按需激励,物质精神激励并重等等。
三、激励的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案例及本人经验来讨论一下激励的方式。主要有目标激励,期望激励,责任激励,危机激励,奖励激励。
1、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可以包括成就激励,自我实现激励,或者前景激励。目标是一种刺激,合适的目标能诱发人的动机,进而促使达成目标。
人的动机来源于需要,而需要的满足便是人活动的最大动力。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如何巧妙地将企业的目标与个人的需要统一起来。即目标的设置问题。管理者向员工描绘一个愿景,并能鼓动员工看到这个愿景对自己的价值,并热情主动地去实现它,这就是一个成功的目标。一个很好的办法是让员工参与到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去。这样他们就会以一种主人公的,积极的态度来向目标努力,目标真地实现了,他们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一种莫大的心理满足。假使只是一味给他们灌输愿景而不给他们机会去提意见或者进行批评,他们很可能不愿接受甚至反对你的规划,而一旦有了他们自己的参与,他们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目标激励的本质就是自我实现激励,成就激励。对一个渴望自我实现成就感强的人来说,给他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将会产生强大的驱动力。
我们的《数据结构》课的上机作业是一个压缩文件程序。对一个化学系的学生来说,用自己很少在实践中运用的C语言来编一个“大”程序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何况我大一学的C语言差不多都忘光了,上机实现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但我认为将这样一个程序编出来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很令人兴奋的工作,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这一直是我学习的理念所在。现在有了这样一个证明和检验自己的机会,当然是再好不过,因此我对成功编出这个程序有一种强烈的渴望。于是我决定着手去干……一个星期,我每天在机房上机七个小时以上,眼睛累的发胀,腰背肌疲劳的在椅子上坐半个小时就浑身不舒服,每天晚饭都是到晚上十点才吃,期间也遇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整个过程中我从未想到放弃,一直是兴致高昂,心里总有成功时的欣喜在召唤我,感觉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支撑着我奔向成功。最终经过不懈努力,我终于完成了这样一个让我引以为豪的程序,足足让我兴奋到现在。
以上的案例虽然不涉及到管理问题,但从它可以看出能够满足人自我实现心理的目标的动力之强大。试想,如果老板分配给员工的任务就像老师布置给我们的这个作业一样让人跃跃欲试,对管理者来说,还有比这更美妙的事情吗?
一位企业家曾说:“今日美国的最大秘密就是,人们情愿为其信念而努力也不愿骄纵安逸。”不少成功的企业家就是利用员工的这个心理来获取非凡的效益的。玫琳凯女士在其退休后以5000美元起家,创建了今日享誉全球的玫琳凯化妆品公司。该公司的大部分员工是女性。玫琳凯曾说:“我要创造一个企业;给女人机会去成就她们才能所能及的事。”在这个女性处于工作劣势的社会里,这么不让员工感激公司提供的发展环境,怎么会不为公司也为证明自己而加倍努力工作呢?
被称为中国CEO第一人的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你能够翻多大筋斗,我就给你搭建多大的舞台。”创造欲望得到满足的激励,在公平条件下参与竞争的欢愉,个人价值受到承认的幸福。使海尔人为企业拼尽全力而无怨无悔。这是这样一种激励成就了海尔中国第一品牌的盛誉。
原微软亚太区总裁,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李开复跳槽到Google时说:“离开微软选择Google是因为在微软这样的超级公司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零件,你不能做你想做的事情,不管你的职位有多高。而在Google我可以做原创性的,自己想做的事。”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自我实现环境对成就感强的人才的吸引力有多强。而一个公司高成就感的人的比例决定了这个公司成就的高低。
有的私企老板却放言:“人才就是花钱就能买来的东西。”相信金钱能使鬼推磨,却不愿花钱去改善一下公司的科研环境,去关注一下企业的软实力。钱或许能买来人才,但可以买来他的人,却难买到他的心,更买不来他们的积极性和发展潜力。其实真正有实力的人才是很难仅靠金钱就能引来的,因为对他们来说金钱不是决定因素,他们更需要的是成就感。
所以,要充分发掘员工的潜力,就得激起他们成就的欲望,给他们以发展的环境,将他们的个人目标与公司的业绩目标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从内部发动他们。
2.期望激励
这里讲的期望是指管理者对员工能力的一种评价,并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给员工。期望的基础是信任,而信任又是一种真诚的期望。因此也可把期望激励称为信任激励。
萧伯纳的歌剧《皮格马力翁》中的女主角伊丽莎.杜丽是原是个邋遢女子,而歌剧中的教授却总是以对待淑女的方式对待她,最后杜丽果真变成了一位高雅淑女。这就是心理学上有名的皮格马力翁效应。
事实上,人都是渴望认同渴望得到别人的尊敬的。如果人们知道我们对他们有很好的期盼,大部分情况是,他们会尽全力去符合我们的期盼,如果我们总是期盼最差的,他们的表现就会真的令人失望。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挑选一批儿童送给一位教师培养,告诉老师这是一批超常儿童。老师就以高于正常儿童的标准来培养他们,最后这批儿童平均起来真的取得了超出一般水平的成就。事实上,这批儿童不过是从一批正常儿童中随机抽选出来的,并非超常群体。这就直接验证了皮格马力翁效应。
歌德曾说:“以人的表现去对待他,他就每况愈下。若对待他,就如同他已将潜能发挥至极致,你就会造就他。”管理者对员工有较高期望时,深层次里还包含着一种信任和肯定,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赞美,充满智慧的鼓励。没有人喜欢让人失望,当你给他较高期望时,他原先那种“怀才不遇”的不满立即会转化成知遇图报的强大动力,爆发出自己的全部潜能,做出非凡的业绩来。中国一句俗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信任是一种动力,一句:“我相信你能行!”就能让人热血沸腾。有时候人并不知道或者不相信自己深埋着的潜力,需要聪明的管理者去唤醒它。
当你总是从员工那里期望最好时,无意中,你的言调、表情、态度都会传达出你对他们的这种期许,这是信任的激励。我们课堂上讨论过萨伊—吕贝克公司案例。仅凭一夜之谈,萨伊就请原素不相识的吕贝克担任公司的二把手,这不能不说是承担着很大的风险。但萨伊有过人的勇气,他相信自己的眼光,更相信信任的力量。不管吕贝克原来抱有什么态度,萨伊此言一出,吕贝克肯定会感激的五体投地,甘愿为公司奉献自己的全部才华。这样一来也增强了双向信任,使两人更加默契。后来萨伊启用爱德华也使用了相同的信任战术。爱德华原不过是一个小布贩,没有管理大公司的经验,而萨伊却大胆把公司交给他来管理,爱德华能不知恩图报,加倍努力,为公司拼命工作吗?可见萨伊的用人之道就是敏锐细致的考察加上完全信任的大胆启用,是信任激励式的管理。对有才能的人,信任地放给他一定的权利,会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
在要求员工时,管理者的期望应略高于员工表现出来的能力,这样即使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员工的成就心理,又能使员工的感到上级的信任与认可,从而充分发挥潜能,还能避免按部就班消磨员工意志,又达到了提高效率的目的,可以说是一举三得。相反,若是大材小用,则会传达出消极的信息。实质上是一种负激励。有实验就发现,看大门,本科生比不上初中生。所以管理者对员工的期许是一种关键的激励方法。
3.责任激励
员工既然来到公司,承担一份工作就对公司,对自己承担了一份责任,这是员工在进公司之初,管理者就应该向他们传达的信息。否则公司就是一盘散沙,公司将没有任何凝聚力。
向员工灌输责任的重要性,那么责任就是对员工的激励。每名员工都要尽量完成自己的职责。
欧莱雅是一家高度全球化的500强企业。每一名欧莱雅员工都拥有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本身就是在为员工承担更大的责任——成为领导者做准备。不论何种级别的岗位,责任就是对员工的激励,员工是责任的支配者与承诺者。这就是欧莱雅的:“岗位责任激励”。
员工对每天所做的工作,每天所承担的责任就是对员工最好的训练。员工要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岗位上遇到的挑战都要员工用“诗人”般的智慧和“农民”般的勤劳去解决,通过工作激发员工的个性智慧,促使他们的成功。
责任激励的实施需要员工有较高的素质,也要以公司有公开透明的管理制度,充分的个人发展空间做基础。
4.危机激励
危机激励,又可称为竞争激励。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铁打的规律。面对这样一种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机制任何企业都必须力争上游,否则就只有死路一条。事实上30年前的世界500强企业有三分之一都已经销声匿迹。现代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40岁,比人的还短,足见竞争之激烈。
对员工的危机激励可以分为外部危机激励和内部危机激励两种。
外部危机激励,让员工明白整个公司的利益和每个人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大家同舟共济奋力向前,才能为每个人的未来打包票。管理者对市场的竞争比一般员工了解更多,感触也更深切。他们可以向员工传达这种信息,以激励他们不断创新,不断拼搏,不断上进,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良好走向卓越。例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说:“微软将永远在下一个月倒闭。”包含两层意思,市场竞争激烈,微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微软将很快倒闭,但是微软有这种危机感,微软将不断努力来保持领先地位。这句话包含了无比的自信和清醒的危机意识,这是企业保持不败的先决条件。海尔总裁张瑞敏也曾说:“海尔要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这句话实际上也是一种危机激励。
内部危机激励,就是公司内部岗位也要有竞争。也要表彰先进,鞭策后进,让员工知道,公司不会养活白吃饭的人,只有对公司有所贡献,无愧与自己岗位职责的人,才能在企业内部站稳脚跟。否则就要被淘汰。
挪威沿海盛产沙丁鱼,但由于沙丁鱼生活在深海,渔民打渔归来往往要两三天时间才能到,而这些沙丁鱼大部分都已在归途中死掉了。使渔民蒙受了不小的损失。后来就有人在鱼池中放上几条鲶鱼,这样由于鲶鱼的威胁,沙丁鱼动了起来,结果到岸后大部分沙丁鱼还是鲜活乱跳的。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实际上是一种危机激励效应,只有引入竞争,承认竞争,敢于竞争,并用竞争去激励自己的员工,才能使企业活力四射,永葆生机。
5、奖励激励
以上各种激励方式最终都要通过奖励优秀来强化与肯定,否则激励就成了空头口号,难以达到激励的效果。有实验证明,人在无激励状态下,仅能发挥潜力的10%-30%,在物质奖励作用下,能发挥自身潜力的50%-80%,在适当的精神激励下,可发挥潜能的80%-100%。
一定要对最好的员工施以奖励,这是企业价值观的表现。若得当,将会形成一种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若不得当,则真正有成就有才能的人的积极性就会被打消,最后要么走人,要么像那些不思进取的人一样得过且过。
在《苏黛薇的卓尔不群》的案例中,工作勤奋,进取心强的苏黛薇在向领导老马反映问题时,不但得不到肯定,反而被告诫不要影响那些“磨洋工”的工程师们。这无疑令人寒心。老工程师们关注家庭,做技术较稳较慢,这无可厚非,但难道有活力,积极性高就是错吗?难道非要让一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来适应这个效率低下,暮气沉沉,“磨洋工”的团队吗?苏黛薇有些冒失的做法确实不妥,但苏黛薇高效负责的做法就不值得提倡吗?老马的做法就让人不禁要问:“在这个公司中是能力说话优先还是资历说话?是大胆革新重要还是墨守成规重要?敢不敢大胆提拔年轻才俊?到底这个公司的价值观是什么?”如果资历比能力更重要,如果效率对公司来说无所谓,如果在这里只有一天一天熬,才有出头之日,那我还是奉劝苏黛薇赶快换一家更有生机的公司,这里不适合她。所谓的公司效益好,只不过是落日的余辉,两天能做完的活磨蹭一星期才作完,难道他们怕做得快了会把世界上的活全揽过来?苏黛薇的到来本应为这个组织注入活力,现在却要她也一样死气沉沉,这简直是不可理喻。
实施奖励时有以下几点要注意:
a.奖励要公平
公平是奖励的第一要素。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人们总是要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和一个自己条件相当的人做比较,如果这两者相当,双方都会有公平感,否则,即使奖励很重,仍会引起不满。最后一课的案例中,小刘和小李的案例就是一个明显的有失公平的奖励,这令小刘的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
b.奖励要及时
奖励若不及时,会让人有接受空头支票的感觉。在等待奖励的时间里,员工会表现的焦躁不安,工作积极性受到明显影响。唐代著名政治家柳宗元有言:“赏务速而后有劝。”意思就是,奖赏只有及时实现,才能达到勉励的效果。
C、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并重,按需激励。
管理者应根据不同人的性格和需求特点来进行因人而异的奖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不同人群的主要需求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在经济水平欠发达的地区,奖金等物质奖励有较好激励效果,而在生活水平较高的地区,荣誉精神享受就更加重要。
有一家工厂效益较好,老板决定奖励员工,有两种方案:一是第二季度每周工作四天;第二是第二季度每周工作五天,年末每人奖励奖金4000元。结果选择两种方案的各占一半。这说明即使在相同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上,不同的人对奖励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无论是哪种情况,无论对哪种人,都要注意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互搭配。“金钱万能”和“精神万能”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D、奖励要不拘一格
单一的奖励的效果会越来越低,到某个时候会丧失激励作用。这实际上体现了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即一成不变的激励因素会慢慢转化为保健因素。当某种奖励变成保健因素后,要想再取消这种奖励就会受到较大的阻力。因为人最渴求的是自己还没有得到的,最吝啬的是对自己已经得到的。如果管理者想要取消某种沿袭已久的福利,即便是这个举措有充分的理由,员工也会强烈抗议,仿佛你剥夺的是他的工资。这样一来,单一的激励措施不但起不到长期激励效果,反而会增加奖励的成本,也给公司埋下了一个不稳定因素。
一般激励往往起不到长期效果。海尔公司就找到了克服这个顽症的方法。海尔鼓励员工有所创新,当员工有所创造时,海尔除了给予物质奖励外,还会以发明人的名字来命名他们的创造。所以在海尔你会经常遇到诸如“启明焊枪”,“晓铃扳手”,“云燕镜子”,等以员工名字命名的小发明。这就会使员工对自己的创造设计有一种主人翁式的拥有感和自豪感,他们工作也就更起劲了。无独有偶,美国一家轮胎公司也以在轮胎上印上员工的名字来激励他们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试想,看着一批批的印有自己名字的轮胎从厂里运出,销往去全国甚至全世界,心中该有怎样的一种自豪感啊!
国外盛行以“奖励旅游”(incentive travel)对具有优良业绩的员工进行奖励。以公费组织旅游,除了观光休闲外,中间还往往穿插晚宴,颁奖以及一些有创意的小活动,以弘扬企业文化,传达对员工的感激和关怀。这种不仅会极大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硅谷的Netbridg公司,员工的婚假长达两个星期,员工在婚礼的当天,公司高层领导还会亲自出席婚礼,并向员工提供500美元的礼金。这显然让员工很有面子,自然对公司感激不尽。
总之,企业的管理者在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必须不断构思新的激励方案,使激励的形式别开生面,富有新鲜感能打动人,才能以相同的代价取得更大的效果。
e.防止马太效应式的奖励
这个提法来源与圣经《旧约.马太福音》,意思是凡是占有多的,还要给他更多,让他有余;占有少的,连他的所有也要夺回来。这就是“马太效应”的由来。马太效应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心理习惯,对已经拥有荣誉的人,社会给以的荣誉,头衔,职位会越来越多,以至这些人整天忙于应酬,影响了工作;而对尚未成名的人来说,经历千辛万苦创造出来的成果却无人问津。
在奖励中若有马太效应,则会引起员工的不公平感,会使受表扬的员工滋生自负,骄傲心理,也会让做出贡献却没有得到承认的员工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按照公平差别阈理论,人们会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的比和与自己条件不相等的人的贡献和薪酬比进行比较,如果两者保持适宜的差别,才有公平感。所以对与有突出贡献的人也不可有过多的奖励,这会抹杀他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也是为了防止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
四、企业文化是长期激励机制的根本
无论哪种激励方式,若只是单独对一人一事,而不营造一种氛围,不形成一种制度,都只能是一时的激励。学习创造,积极向上,追求卓越,富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才是长期激励机制的保证。
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软实力,企业文化被誉为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它是衡量一个企业的凝聚力,内涵和发展潜力的一项关键指标。没有企业文化的公司最多风光一时,绝不会持久。经营管理策略可以模仿,人才也可以买到,但企业文化是模仿不来的,这也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一个人人比学习,人人争创造的企业会有无穷的战斗力,会让人才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慨。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曾指出:“只要你是成功者,你就会有一种企业文化,而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那些长期以来一直失败的企业。”美国《财富》杂志在谈到世界上最受推崇的公司时说:“拥有自创文化的公司可以不受经济萧条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具有重大影响。一种强大的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事实上就是一种激励企业不断进步,员工不断成长的文化。这种文化不是靠一时的规章制度所能建立的,它靠的是长期的积淀。
海尔可以说在这方面走到了中国企业的前列,他们设有专门的文化长CCO(chief culture officer),创立了独特的企业文化。烧掉IBM,只要留下人才;烧掉可口可乐,只要留下品牌,他们都能重生。烧掉海尔,只要留下她的文化,海尔就能重生。这个烧不掉的东西就是企业的“内核”,是企业最宝贵的东西。
一句话,长期有效的激励来源于一个企业卓越的文化积淀,一个具有文化的企业才是一个具有完整生命力的企业。
『叁』 需要一篇3000字左右的论文,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谢谢!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肆』 求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管理心理学》的论文。
我的建议是你自己写。我是过来人,我当初的毕业论文就是自己一手完成。从设计到操作到论文交稿,每一个过程基本上把所学的都实践了一遍。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一毕业就被我论文所涉及的相关企业所录用。所以我认为无论时间再赶再紧,也要自己写这对你绝对有好处。所谓的原创的我看不见得,再说用的人多了就有可能和别人重复。
『伍』 管理心理学 期末论文
管理心理学的体会中文名称:管理心理学
基本概念
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管理心理学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今的管理心理学都是以人本思想为前提的。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发展历程
管理心理学是和现代生产力、生产技术相联秒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分不开的。由于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生产关系中劳资矛盾的尖锐化,在资产阶级提出寻求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也为管理心理学这一新的学科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条件。在这个时期,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均有了长足发展,相继出现了心理技术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社会测量理论及需要层次理论等。在 20世纪初期,社会心理学及社会学等均已发展成为独立学科。上述这些学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为管理心理学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从而使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由必需变为可能。
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管理心理学思想。例如,春秋末年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就写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武强调领导与下属之间意愿协调一致的重要性,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心理学原则。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思想充分反映在关于人性的争论上。荀子认为“今主人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性情也”(《荀子钬二?鎭躲?)。孟子则认为,“人之善也,如水之下也”。中国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已经受到管理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中国的有关古籍也成了一些国家培养管理人员的必读书目。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对企业的管理也更为复杂,劳动组织和合理安排也提到科学研究的日程。这时出现了科学管理的学院,其代表人物是泰勒。泰勒着重研究了工人操作合理化的问题,但他把人看成是经济人,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管理心理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参战各国都力图利用心理学原则来改进管理,提高生产为战争服务。例如,制定人员选拔和训练的方法,研究最有效的组织形式,调整工人与管理人员的关系等。战后,工业生产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人在生产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等。以社会心理学家梅奥为首的一批专家进行了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思想。他们认为,单靠物质刺激不能保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的社会条件与工作效率有更密切的关系。此外,他们还提出了非正式组织在群体中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工程心理学的发展,强调研究人与机关系,同时也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人与组织关系的问题。战后,许多学者总结了战 时的经验,考虑到有必要建立一门研究人的行为的综合科学,认为可以把人与社会,人与生产中的诸因素统一加以考虑。于是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次讨 论会上,便提出了“行为科学”这一名称。其后美国福特基金会给予了经济上的支持;在许多大学中开展了有关行为科学的研究,并出版了行为科学杂志。由于行为科学这一名称过于广泛,有人把医学中的行为研究、动物行为研究等也包括在内,不能突出与生产管理有关的工作。所以后来有不少单位与专家采用组织行为学或组织心理学的名称,专指在一定组织内活动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研究。在中国则多用管理心理学的名称。
性质特点
学科性质
1、人本化 —是以人为研究中心的学科,具有明显的以人为本的倾向。
2、综合性 —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比较广。
3、应用性—与组织管理活动密切相关,对于提高组织管理的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科特点
1、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2、适应新时代对管理的要求
3、提高生产效率
4、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陆』 求助一篇管理心理学的论文3000字左右
管理心理学的体会中文名称:管理心理学基本概念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管理心理学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今的管理心理学都是以人本思想为前提的。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发展历程管理心理学是和现代生产力、生产技术相联秒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分不开的。由于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生产关系中劳资矛盾的尖锐化,在资产阶级提出寻求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也为管理心理学这一新的学科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条件。在这个时期,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均有了长足发展,相继出现了心理技术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社会测量理论及需要层次理论等。在 20世纪初期,社会心理学及社会学等均已发展成为独立学科。上述这些学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为管理心理学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从而使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由必需变为可能。 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管理心理学思想。例如,春秋末年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就写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武强调领导与下属之间意愿协调一致的重要性,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心理学原则。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思想充分反映在关于人性的争论上。荀子认为“今主人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性情也”(《荀子鈥㈡?鎭躲?)。孟子则认为,“人之善也,如水之下也”。中国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已经受到管理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中国的有关古籍也成了一些国家培养管理人员的必读书目。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对企业的管理也更为复杂,劳动组织和合理安排也提到科学研究的日程。这时出现了科学管理的学院,其代表人物是泰勒。泰勒着重研究了工人操作合理化的问题,但他把人看成是经济人,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管理心理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参战各国都力图利用心理学原则来改进管理,提高生产为战争服务。例如,制定人员选拔和训练的方法,研究最有效的组织形式,调整工人与管理人员的关系等。战后,工业生产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人在生产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等。以社会心理学家梅奥为首的一批专家进行了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思想。他们认为,单靠物质刺激不能保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的社会条件与工作效率有更密切的关系。此外,他们还提出了非正式组织在群体中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工程心理学的发展,强调研究人与机关系,同时也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人与组织关系的问题。战后,许多学者总结了战 时的经验,考虑到有必要建立一门研究人的行为的综合科学,认为可以把人与社会,人与生产中的诸因素统一加以考虑。于是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次讨 论会上,便提出了“行为科学”这一名称。其后美国福特基金会给予了经济上的支持;在许多大学中开展了有关行为科学的研究,并出版了行为科学杂志。由于行为科学这一名称过于广泛,有人把医学中的行为研究、动物行为研究等也包括在内,不能突出与生产管理有关的工作。所以后来有不少单位与专家采用组织行为学或组织心理学的名称,专指在一定组织内活动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研究。在中国则多用管理心理学的名称。 性质特点学科性质1、人本化 —是以人为研究中心的学科,具有明显的以人为本的倾向。 2、综合性 —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比较广。 3、应用性—与组织管理活动密切相关,对于提高组织管理的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科特点1、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2、适应新时代对管理的要求 3、提高生产效率 4、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柒』 求一篇关于管理心理学的论文 3000字
管理心理学的体会中文名称:管理心理学基本概念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管理心理学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今的管理心理学都是以人本思想为前提的。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发展历程管理心理学是和现代生产力、生产技术相联秒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分不开的。由于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生产关系中劳资矛盾的尖锐化,在资产阶级提出寻求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也为管理心理学这一新的学科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条件。在这个时期,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均有了长足发展,相继出现了心理技术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社会测量理论及需要层次理论等。在 20世纪初期,社会心理学及社会学等均已发展成为独立学科。上述这些学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为管理心理学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从而使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由必需变为可能。
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管理心理学思想。例如,春秋末年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就写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武强调领导与下属之间意愿协调一致的重要性,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心理学原则。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思想充分反映在关于人性的争论上。荀子认为“今主人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性情也”(《荀子钬二?鎭躲?)。孟子则认为,“人之善也,如水之下也”。中国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已经受到管理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中国的有关古籍也成了一些国家培养管理人员的必读书目。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对企业的管理也更为复杂,劳动组织和合理安排也提到科学研究的日程。这时出现了科学管理的学院,其代表人物是泰勒。泰勒着重研究了工人操作合理化的问题,但他把人看成是经济人,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管理心理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参战各国都力图利用心理学原则来改进管理,提高生产为战争服务。例如,制定人员选拔和训练的方法,研究最有效的组织形式,调整工人与管理人员的关系等。战后,工业生产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人在生产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等。以社会心理学家梅奥为首的一批专家进行了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思想。他们认为,单靠物质刺激不能保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的社会条件与工作效率有更密切的关系。此外,他们还提出了非正式组织在群体中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工程心理学的发展,强调研究人与机关系,同时也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人与组织关系的问题。战后,许多学者总结了战 时的经验,考虑到有必要建立一门研究人的行为的综合科学,认为可以把人与社会,人与生产中的诸因素统一加以考虑。于是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次讨 论会上,便提出了“行为科学”这一名称。其后美国福特基金会给予了经济上的支持;在许多大学中开展了有关行为科学的研究,并出版了行为科学杂志。由于行为科学这一名称过于广泛,有人把医学中的行为研究、动物行为研究等也包括在内,不能突出与生产管理有关的工作。所以后来有不少单位与专家采用组织行为学或组织心理学的名称,专指在一定组织内活动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研究。在中国则多用管理心理学的名称。
性质特点学科性质1、人本化 —是以人为研究中心的学科,具有明显的以人为本的倾向。
2、综合性 —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比较广。
3、应用性—与组织管理活动密切相关,对于提高组织管理的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科特点1、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2、适应新时代对管理的要求
3、提高生产效率
4、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捌』 管理心理学论文
管理心理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为基础,以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主要探讨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的行为规律,以便运用这些规律来预测与控制这些行为,以提高组织的效力。它是心理学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实践中应用的结果。是研究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理解、预测和管理人类行为,提高组织绩效的一门科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中,管理心理学均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必修课程。
『玖』 求一篇3000字以上的管理学基础论文
一. 决策的关键,是要控制在你能承受的范围内
当你要做个决定时----譬如你决定要去创业、或者你的企业准备要扩张进入新的领域----这就是决策。回顾过去,当我们看到史玉拄们的惨败,当我们学习了管理知识后,我们懂得了一些基本的道理:譬如说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决策的过程是要科学化民主化的。。。当你真的“科学化”了去做决策时,你忽然发现,你依旧会做出错误的失败的决策来。这时,你会对管理知识产生怀疑。事实上,并非管理知识错了,而是你自己“形而上”了。决策的本质,就是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而这些,是无论你事前做了多么细致周到的准备,它都是依然存在的。决策的关键,不是决策的对与错,而是你所做的决策,要控制你能承担的起的范围内。譬如说在个晴朗的早晨,你未带伞出门,可到了中午却下雨了,此时你很难说你未带伞的决策是对是错,即使你懂得管理知识,你事先收集了当天的所有的天气情报,可依旧会“天有不测风云的”。此时,你未带伞的决策事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由于你未带伞而由此带来的全身尽湿,你的身体是否能承受雨淋才是关键的。当我们回头看那些失败的企业案例,我们就会发现其决策本身,大都是不在其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都是赌徒和投机似的决策。很难为“承受的范围内”划一个界线或找到个度的。也许,刘欢的一首“从头再来”,可以算是个界线吧?决策另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就是决策的执行问题。当你做个决策,在事实上失败后,你可能会认为决策错误,事实是决策未错,而是执行决策中出了错,譬入人才资金等等。此时你“怪罪”于决策的话,你依旧无法看清企业中人财物等因素的不足和缺陷,今后你仍会“决策失误”的。当你明白了这些后,你会发现真正的决策拍板时,不是那些科学化的东西在左右你,而是你的全面素质甚至于是直觉在起作用。你会对MBA拿来的激情四射的报告,平静的说:你先放这吧,我会看的。此时,你已经经历了从混沌(跟着感觉走)----学习(茅塞顿开尊重一般规律)----返朴归真(简单直觉判断)。最后,所有的决策在拍板的刹那,都会归结于你的胆魄与直觉!请相信你自己的胆魄和直觉,否则学过管理学的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了,连计算机都可以做决策了。这时候你知道了,所谓管理专家们说的史玉拄们的决策失败原因,其实是为理论而理论的胡说。表面上看,你是从胆魄直觉----胆魄直觉,实际上你是大彻大悟到返朴归真。当你懂得了决策和决策执行的一般方法后,请勿由此变得缩手缩脚甚至于丢掉了你胆识和魄力,否则,你就丢掉了你身上做宝贵的东西,你也不再是“你”了。
二.你的企业能活多久,取决于你的核心竞争力!
你以前从未问过自己:我的企业能活多久?因为你不懂管理,你在跟着感觉走,自然不知道“企业战略”的概念。当你学习了这些知识后,你知道了企业该有战略,不能再跟着感觉走了。企业战略就象一个人对自己今后的发展设计一样,你知道了企业和产品都有着生命周期的,都会经历初创、发展、成熟到衰退的。当你懂得了这些后,你为自己以前的糊里糊涂和无知,而感到懊悔和羞愧。于是,你懂得了企业要有战略,也懂得了怎么制订战略和执行战略,尤其是你看到这样一组数字:“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6。5岁,民营企业只有2.9岁,生存超过5年的不到9%,超过8年的不到3%”。你为此惊出一身冷汗,并庆幸自己多亏懂了,否则。。。于是,你也忙着制订战略,有了厚厚的一本企业战略。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却有些困惑了:战略计划显示的几年后该萎缩的行业,却依然健康的活着;一项落后的技术,换了个环境,是那样的生机勃勃;你制订的宏伟目标,按计划分析样样条件具备,可就是无法达到,而你却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再于是,你感到了困惑:企业没有战略是可怕的,可有了战略后,也是“可怕”的。
硬币的另一面:管理注意! 来自: 第一范文网慢慢的,你终于知道了:企业战略是在一个静止的点上,所作的分析与判断,它就想一个人发誓要做个**家一样,而实际上却是根据自己的实践来调整(注:所有话题均限于中小企业,大企业是要坚定不移的执行战略的)。当你看到某个竞争激烈的行业,而你的朋友却活得很好时,你知道了:企业必须要有战略,但企业战略只是中小企业对自身的参照和提示判断,企业长久生存的办法,是来自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来自战略设计(战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其中一种表现方式)。何为核心竞争力?你看到的教科书上说,核心竞争力是具有独特性、不可模仿性等等,起初你以为核心竞争力只限于产品、技术等看得见的东西。慢慢的,当你看到微软的技术,其实并非是世界上最好的;当你看到联想的产品,其实不一定组装比小企业的更好;当你看到最先进的依星通讯,却以失败告终,你终于知道了:核心竞争力可能是先进的技术;也可能是你的市场理念或网络;甚至是你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接下来,你不再困惑了!你不再把企业理念文化当作可有可无了;你也不再教条的设计或设想企业战略了。你会非常务实的、同时又是高瞻远瞩的思考:我的优势究竟是什么?我究竟在凭什么和对手竞争?打败我的对手的优势,我能学得来吗?慢慢的,你就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也是别人学不来的。
三.企业文化是成本最低(也是最难的)管理手段!
“企业文化”恐怕是见诸报端最多的一个词了,在中国点子公司、策划专家也是多如牛毛。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理念、风格和行为准则了(视觉标识等并不重要,而这恰是“策划专家”重视的)。在中国的企业里,企业文化也是最多争议和最五花八门的东西了。把企业看的很重,花大力气建设者有之;视企业文化为无用,可有可无的有之。。。企业文化能“建设”出来吗?我的观点是:不能!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主(家)慢慢自发形成的。一个善于创新的管理者,就会形成企业的创新文化;一个严谨的管理者,就会形成严谨的文化。如果你是八点准时上班,那员工就不敢懒洋洋的九点来;如果你中午会喊上员工打扑克牌,即使你不在,员工也会“自觉”的去打扑克的。企业主(家)的个人行为,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企业主们的个人行为,会成为员工的榜样的,一个惯于骗人的企业主,诚实的员工也会在其训导下,变得满口谎言的;一个有事业心的企业主,员工渐渐的也会崇高起来。企业里的后来者,几乎是无能力扭转局面的(假设那文化是不合适的),他们要么是逐渐的被同化,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么是不适应而退出你的管理团队。企业文化是企业里,管理成本最低、而又是最难让其发挥效益、甚至于让其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说白了,就是通过理念和精神,从而激发或约束员工的行为。企业文化是完全可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的。譬如对外:以“诚信为本、顾客至上”为理念的文化,就可能带来更多的客户;譬如对内:以“尊重个人价值”为理念的文化,就可能更多的激发出员工的创造力来。而这所“花费”的成本,只是企业主个人行为及其慢慢上升为理念的过程。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是从企业主(创业者)个人行为----企业行为风格----最终上升为“企业理念”的;当张瑞敏当年砸不合格的冰箱时,就已经奠定了其后来的“大脚印”的企业文化;联想的“赛马”的企业文化,也是来自于柳传志当年自己开会迟到自罚站三分钟的。企业文化是由企业主或创业者而来,但一旦上升为企业理念,就已不再是创业者本身的文化了,而是成了连创业者也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并最终通过企业行为系统(BI)、企业形象系统(CIS)表现出来。企业文化是最容不得欺骗的,否则你会遭到多倍的报复,也就是心理学上的逆反心理。当你也学着别人,从大街上抄来“顾客至上,实际上你却鼓劲员工能骗则骗,顾客也将由此加倍的报复你。很多的所谓的点子大王或策划专家,为企业所做的企业文化理念和CI设计,完全是流行什么就设计什么,而全然不顾企业主(家)们的个人行为,以及由此已形成的企业文化,也不考虑企业的行业特点,其结果是企业除了一本装饰漂亮的策划书和响亮的口号外,于企业无任何意义,最终,那本漂亮的策划书,也成了落满灰尘的废纸。
硬币的另一面:管理注意! 来自: 第一范文网
四.企业管理的觉醒,是从财务(数字)开始的!
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主,最重视的是市场营销,最忽视的就是财务管理了。也许,有一天,你很烦恼的跟朋友说:我总是感觉吃喝(交际业务)费太高。你的朋友给你简单的算了算,然后告诉你说:你的吃喝(交际业务)费已占到了销售额的20%,而财务规定是1。5%,实际行业平均水平是10%。此刻,你才忽然间感觉到,自己原来什么都是“毛估估”的。企业尤如人的身体,你的胖与瘦、是否贫血等等,是由医学的检测和科学的数字来判断的。中国文化是一种感性的模糊文化,讲究的是感悟意境;而西方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清晰文化,讲究的是真实细微。这本是无所谓优劣这分的,只是企业是个经济动物,要求其用数字说话,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企业主们,颇为显得力不从心。这使我想起了中国的篮球,美国NBA的投蓝率等“科学统计分析体系方法”,渐渐的影响着中国篮球,使得中国篮球最终也是用这种数字化的方法来客观的评价球员,而不是以前的“你还不错、你很不好”这种模糊的评价了。企业管理的觉醒,是从财务数字开始的!财务数字是企业运行的最真实的反馈。对于企业管理,当你发现有什么问题时,往往从财务数字分析入手,会使得问题豁然开朗起来。比如企业销售额的连续下滑,平均货款回收期的延长,企业负债率的高企不下,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都会是企业危机的早期信号。关注财务数字,关键是要关注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虽然最假帐在中国似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这并不妨碍你做财务分析和判断,简单的做法就是把空白的财务报表,填上真实的供自己用来判断的真实的数字。资产负债率是给债权人看的数字,利润率是给股东看大数字,流动比率是经理人自己判断企业是否正常运营的数字。对于财务数字,如果不去做判断分析,不懂得每个分析数字意味或代表着什么,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就是一张废纸了。财务分析判断的目的,是用来校正企业的管理运营的。它有着正反两方面的校正意义,正向校正是用财务分析数字,来判断企业目前的运营壮况,从而管理纠正;反向校正是企业要做决策或管理纠正时,要有财务分析报告做为其判断依据。当然,财务分析报告只是判断决策与管理的依据,对其深刻的理解,是来自于都某个行业或某个问题的长期的实践积累,如果从模糊管理转到完全相信数字分析,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五.资金不是万能的,没有资金流是万万不能的!
资金流对于企业,尤如血液于人体。这是一个很恰如其分的比喻。人可以残缺,可以贫血,甚至可以心脏骤停。。。,但是绝对不可以血液停止流动!注意:是“资金流”而非“资金”,资金也许很充分,但不流动的沉淀了的资金,企业照样要死的。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理解了,为什么企业明明是亏损,却还在生产和销售?因为只要资金还在运转流动中,企业就还有翻身的机会!我们也能理解了,为什么一个赢利的企业,却因为资金的沉淀,却反而倒闭了!因为资金的流动被困如三角债,企业因现金枯竭而死!我们也能理解了,负债率只有50%(负债警戒线内)而流动比率低的企业倒闭了,可负债率高达90%以上的企业而流动比率高的企业,却还在幸福的生活着的原因。我们仔细观察那些陷入困境甚至是倒闭了的企业,我们就会发现“资金流”的被困或者说是枯竭,即便不是主要原因,至少也是导火索!史玉拄巨人大厦的倒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资金流的断裂!我们做个假设,假设当初其或是采取有效的融资、或是更好的处理其保健品的资金回收运转,史玉拄和他的巨人大厦的历史怕是要改写了。我们也很难想象,大庄家吕良如果不是资金链的断裂,他以后会怎样的呼风唤雨?我们通常所说的“财务危机”,就是指的资金流的枯竭。企业的正常运转,是依赖于现金的流动和现金的支付能力,而收入和利润并不是现金。有利润而无现金流入的企业,照样会破产。有财务专家给出了这样的提醒:一个发展中的新企业应该提前12个月知道它将需要多少现金,何时需要,作何用途。
硬币的另一面:管理注意! 来自: 第一范文网对于资金流(速动比率)比率和控制的方法有很多。比率按财务上的通用说法,是控制在1:1的比率上,事实上,则该根据企业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实际情况,来做判断和选择控制,而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就是企业短期偿债的额度和时间。加快资金流的运转周期,也是有很多办法的,如改变客户的回款周期,以信誉来划分客户等级,再如采取谨慎的财务策略,对于一些小企业,有时一笔产品或是贸易损失,足以抵消全年的利润了。
六.企业管理方法和风格,是无对错之分的!
我们常说,企业管理即是门科学,又是门艺术。于是,就有人问:管理中哪些是科学?哪些是艺术?甚至于有人“算”出科学与艺术,在企业管理中所占的百分比。无疑的,这是笑谈了。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管理中本就是相辅相成、交融与共的。所谓的科学性,是指管理的一般科学规律;所谓的艺术性,是指在尊重一般规律的前提下,所做的灵活性与创造性的把握!据此,我们知道了:管理方法和风格,是在尊重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对现实情况的灵活的创造性的把握。这种把握,是无一个固定标准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企业的环境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等等,自然无一个统一的标准,即便以上都相同,也会因企业管理者的性格和秉性的不同,也显示出不同的方法和风格来。如果硬要加个标准的话,我想。一句大家都会的哲学名言,似乎可以算个标准了,即“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要担心其存在的是不合理的,企业和企业主们会在市场作用下,自动做出调节的。管理方法和风格,本身是无对错之分的,以实用为衡量的标准。如果你所用的管理方法出了管理问题,并不是管理方法出了问题,而是你把方法用错了地方;反过来说,如果一个被别人“证明”似乎是不正确的管理方法,于你却可能是正确的适用的。这样,就会引出两个问题来。一是员工方面,如果你对企业的管理方法和风格,非常的不习惯,进而批判企业的管理方法和风格,甚至于是碟碟不休的满腹牢骚,此时,并非企业管理方法和风格发生了错误,而是你自己的文化和价值取向,与企业发生了偏差,你能做的,要么是适应企业,要么是选择离开企业。二是企业管理者(企业主)方面,对于新的流行的管理方法,切勿轻易的模仿,甚至于一夜间取而代之。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和企业家们,几乎每天都在“创造”出新的管理办法和模式来。新的名词也在不断的涌现出来。流行的未必就是好的,对别人取得巨大成功的方法或模式,于你却可能是灭顶之灾。把握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牢记管理方法和模式无对错之分、新旧之分,实用的就是好的!
七.“执行力”是管理中最重要的的事!
什么是执行力?就是企业里为某项任务、某项指标,而要完成的力度。我们知道,所有的决策、制度、任务和指标,其最终目的都是要通过执行来完成的。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大到国家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小到企业里的“制度挂墙、我行我素”,无不是执行力出了问题。把“执行力”看做管理中最重要的事,是会让我们看清很多问题的本质的。当一项决策的结果出了问题,我们多是怀疑决策本身;当管理制度无法执行下去,我们也是多怪制度本身;当一项销售指标未完成,我们也是怀疑指标本身的过高。事实上,以上这些问题,大多是出在“执行力”上,是执行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因人或事的因素所出的错误,而非决策或制度本身错误。执行力是企业管理中一个“竖向”的概念,它是横切过如战略决策、企业管理、销售计划、企业文化等经营管理要素的。也就是说,它和每一个经营管理要素,都是相交的;每一个经营管理要素,都存在着执行力的问题。搞清了这个问题,我们就会看到“执行力”是多么的重要:所有的决策或任务的目的,都是要求出现与之相应的结果的,而这结果就是来自于执行力!
硬币的另一面:管理注意! 来自: 第一范文网企业执行力的充分保证,最重要的并非是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而首先是来自于企业文化,其中又以企业文化中“价值的认同”,显得最为重要;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是认同企业或任务的价值,其创造力是惊人的,反之,不认同的结果会是敷衍了事。其次,是来自于企业各级管理层的“模范”的示范效应。其三,才是相应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对于企业执行力的事先的评估与判断,是有利于企业决策和具体任务的完满完成的。意即,企业做任何的决策和任务前,要判断企业本身的执行能力。事实上,我们常会看到企业那种“事情是好的,但不是我所能做的”的感叹。对于执行力的高度关注,不但能使我们分清很多问题的责任的真实所在,能有利于避免企业可能的人财物和时间上的浪费和损失。
八.持续的、终生的细节管理!
如果说,企业里要持续的、一直要给予高度关注的事,那只有一样,就是细节管理!我们对于企业的主要管理要素,可以这样看待:决策是关键;管理是基础;技术是工具;产品是载体;文化是灵魂。可见,管理是一切管理要素的基础。如同盖楼房,地基是楼房百年大计的保证;地基不牢,楼房未必会即刻坍塌,但却无法保证楼房的百年大计。中国并没有市场经济的历史,第一代的创业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我们看到的企业,多是“粗放型”的管理。从对于产品质量的粗放管理,到对于销售的粗放管理,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企业不规范的管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紧缺时代,企业的“厚利”,甚至于是“暴利”,掩盖了企业管理中因粗放所带来的问题。说细节管理是持续的、终生的事,而没有说是“最重要的”事,是因为如果要把企业的功能,按重要性排序,是先经营、后管理的。经营(尤其是经营决策)是企业关键所在。而管理是在经营顺利的前提下的完善。江浙一带的很多企业,都是经营非常出色,而管理相对滞后的。这样分析的目的,就是要真实的看待管理,即不要过高的、当做最重要的事来看待(现在有过高估价管理的倾向)。同时,又要认识到管理(尤其是细节管理)的基础性、持续性。如果说要给企业管理要素,划一个重视过程的曲线的话,其它如战略、市场、财务等等,都会是一条有起有落的抛物线曲线;唯细节管理,是一条在一定起点高度上的直线!细节管理,是企业的最基础的管理工作。企业发生的困境、危机、甚至倒闭,几乎都是管理细节不当,从而成了企业深层次问题暴发的“导火索”。细节本身并不是危机,但它却能引发危机。从产品质量的管理,到员工的跳槽,由于企业细节管理不当,从而引发企业危机的例子,比比皆是!企业的管理体系建设、文化的形成、不断的做大做强,也是在持续的细节管理中,慢慢形成壮大的。细节管理,说到底就是企业管理环节的细化,以及对细化环节科学规范的管理。在管理模式和创新上,最多的就是企业细节管理的方法。“堤坝毁于蚁穴”,是我们都知道的道理。请不要忽冷忽热式的去细节管理,而是要持续的、终生的给予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