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音乐结构的心理学实质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音乐结构的心理学实质

发布时间: 2021-03-27 18:59:07

① 音乐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音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大致如下:音乐对心理的刺激及其效果、音乐感、音乐记忆、音乐与感情的关系、音乐才能的定义及分类、音乐才能的测定、音乐创造及表演的心理过程、音乐天资的遗传、音乐对社会心理的影响、音乐对疾病的作用等等,并已出现了更专门的分工,如音乐社会心理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等。音响心理学
研究音响与心理的关系。它是音乐心理学的前身,目前它们之间也颇难划清界限。就两者的对象而言,大抵是,音响泛指一切声音,包括噪声以及孤立存在的乐音在内,而有组织的乐音则属于音乐的范围。
通常音响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如下:音的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质、时值)与感觉的关系;音程(八度、协和与不协和)对听觉所产生的结合作用、融合作用及遮蔽作用;听觉与其他感觉(特别是视觉)之间的关系;听觉空间感的形成问题;有关聋人、重听或听觉疾病的问题;对噪声的感受问题等。此外还有一些属于与音响生理学或音乐心理学交叉难以划分清楚的课题,例如可闻阈、听觉疲劳、曲调感、和声感、节奏感等。

② 心理的实质和结构是什么

针对于人,是运用这门(广义上是生物心理活动规律)学科(为服务人类的各式各样的需求)!但前提要掌握这门学科的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并以这类知识为基础来探索(新未知的,更加准确的知识)。简单点,就是了解,及运用,高级点是探索新知识。人的大脑,是存放知识信息,形象点就是对象事物

③ 心理学与音乐的关系

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汲取生理学、物理学、遗传学、人类学、美学等有关理论,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和解释人由原始(初生)到***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的心理学分支。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如声音的物理特征在人的听觉上的反映,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由于它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各种理论重视科学实验的根据,从而逐渐修正了音乐上的纯理论推测和凭主观印象产生的理论,并且与音乐美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构成音乐学中的一个部分。
开拓这方面研究的是德国科学家赫尔姆霍茨,1863年,他发表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这部著作是以“欧姆定律”音响学理论,和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理论为基础的。1883年,施通普夫发表了《音乐心理学》,把心理学的观点渗透进赫尔姆霍茨的物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中,成为第一个把音乐心理这门学科系统化的人。他着重研究人对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感觉。在他之后,雷维斯由研究听觉病理障碍而进入音乐心理,尤其重视音乐天才方面的研究,并且提出了“音***的双重成分理论”。
20世纪初,西肖尔与他的学生发展了许多测验视、听和运动知觉的仪器,可以把演唱和演奏中的音***、音色以及颤音等的波谱印录下来,对其中的任何特定因素抽出来进行单独分析。他特别注重颤音的分析,提出了音***辨认中存在的“正常错觉”现象。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也颇有贡献,他认为在音乐才能中,调性感、节奏感、音乐听觉的观念等是音乐才能的核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心理学上的新概念给音乐心理学很大的影响。精神分析论者把情绪与认识和记忆联系起来,随后又发展起来“音乐治疗”。“自控”的观点把人看成一个自我调节的生理系统,通过知觉同活动循坏的反馈作用使机体得到平衡。
当代音乐心理学的实验成果多在音乐知觉方面。趋向是***图将立响心理与音乐学习的心理过程联系起来,以探索从原始到复杂的音乐行为的发展过程;研究从幼儿甚至从婴儿的音乐行为到***度专业技艺的发展,以求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人的音乐心理状态的种种问***。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较多地侧重于人对声音的知觉、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以及音乐感等。
人对声音的知觉包括四个要素:音***、强弱、音色和时值。这些要素是根据人对声音的频率、振幅、波形和时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的。不同的知觉各与相关的物理特征相对应。但决定某种知觉的物理特征并不是单一的,它同时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强弱的感觉虽主要来自振幅,但同时也受频率、时程、波形的影响。
听觉器官接受音波所得的听觉印象是一个整体,不是音波的各个物理特征,由此形成人的音乐经验和行为。人对声音四个要素的感知能力并不平衡,这些能力的发展也互不相依。有些人某种能力发展有所偏长而成为某种类型。如音调型对音***的辨别力强,对旋律与和声感觉敏锐;力度型对强弱及重音敏感;时值型对速度、节奏、时程敏感;音色型对音质、音凋泛音的构成感觉敏锐。不同类型的人在他们欣赏、表演、创作中都会表现出他们的特长。
音乐记忆既包括一般记忆,如知觉的、认识的、情绪的和运动的各种经验;也包括音乐中特有的问***,如单音记忆、旋律记忆、和声记忆、乐汇掌握及理论知识与记忆的关系、几个无联系的单音先后出现的记忆,以及记忆的音域与语言的关系等问***。
音乐记忆是音乐想象的基础,丰富的音乐想象能力是音乐家的重要心理特征。阿格纽在《大音乐家的听觉影像》中收集了舒曼、莫扎特、柏辽兹、瓦格纳等大音乐家听觉影像的记载。音乐家想象中的音乐世界,比现实世界里的音乐丰富很多。
音乐感是表现音乐才能的主要因素。心理学家对音乐感的看法不同。雷维斯认为它是统一不变的素质,西肖尔认为它是一系列单个能力的组合;施通普夫认为它表现在对和弦的分辨;捷普洛夫、科瓦列夫以及米亚西谢夫把音乐感看成是特殊的能力、爱好和个性的一种独特性质的结合。
音乐感在个体中的表现有早有迟,表现出来的深度和广度基于个体的音乐经验及经验对他的影响。对于音乐感是天生的还是从学习中获得的问***,各家主张不一。雷维斯、西肖尔倾向于来自先天的看法,但训练可以揭示出这种先天的潜在能力。
音乐感与音乐技能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音乐理解及表现的深度不受乐曲所需的技术程度的限制,一首很浅易的乐曲可以表现得很深刻。但是一位音乐家,尤其是音乐表演艺术家,必须具备发挥某种音乐技能的优越的生理条件,并且进行严格刻苦的正规锻炼后,才能具有较***的水平。

④ 音乐音响结构的基本审美原则和心理依据是什么

音响的不断流动使得音乐在一定时间内不断地交易和延续。从音乐作品自身的价值取向来看,它包含着两个层次,一是不可听的音乐作品(即乐谱),二是可昕的音乐作品(实际音响运动)。作为不可听的书面符号的音乐作品本身只是一种视觉感受对象,它既无时间性又无对象再现的可听性,其完整性对音乐结构的整体性而言便失去了意义,它只存在于视觉感受的范围,以看来认识它的完整程度。为此,书面作品还不能成为音乐作品。可听的音乐作品的完整性是在音乐时间的基础上来完成的,音响的不断流逝使得音乐的时间性也在不断地流变。所以,我们感知音乐音响流动时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形态,它总是在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形式下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可听的现在存在,又有尚未被人感知的未来,还有已消失的过去。在这里,音乐作品始终没有定格的固态实体,它既有时间存在,同时又被时间所否定,还期待着不断涌动而来的时间流,这时的记忆却在不断地编排程序,记忆那些不断流失的音乐时间。
音乐的时间对象是流逝运动的音乐作品音响整体,也可称之为可听的时间性对象。探讨音乐的时间性,并不是讨论音乐作品在一般时间概念上的完整或长度,而是音乐在时间上的延续性,音乐的时间性又构筑于音响的延续性。如果脱离了音响时间的延续性,我们也就无从把握音乐作品的完整性及其音响存在的整体性。
音响的延续性,主要表现为音乐在时间中的存在方式及运动形态。人们称音乐为时间的艺术,也就认识到了音乐与时间之间的某种特殊而重要的联系,而只有将音乐与时间的这种特殊关系加以阐明,才能把握音乐音响的延续性,揭示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独特的存在形式和运动形态。
所谓的延续性,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同性同类的延续。指单纯的时间的延续,也就是没有任何差异的时间的延续;其二是异性异类的延续,指不同的刹那汇聚一起,相互渗透,好比在现在里面蕴藏着过去和未来。为此,我们必须从音乐内部来观察它的时间结构,才能把延续性的音乐时间具体化,并给以人为的尺度,否则音乐就会变成完全无形式的流动.

1.可听的时间对象。音乐的节奏(重复、对比、强弱拍)创造了一种可听的时间对象,体现了我们人类对时间的控制和把时间具体化的愿望。作为重要音乐形式逻辑的对称,在这里与音乐学中的意义不同。因为,音乐形式的对称在心理学上说是难以形成真正对称的。也就是说,我们很难从时间通道上返观已消逝的部分,记忆中的这一部分与尚在展开的另一部分之间的对称,如果不借助读谱(即空间化或时间化),就不易确立。事实上,音乐中的对称并不是两部分时问上的等长,而是空间化的时间的对称,如两个声部在同一时间中的对称,就好像两条不同的时间流在一个空间中对称地流动一样。这种不同时间流的平行流动,是音乐时间具化的一种特殊结构。如一个拍子固定即有了人为尺度的乐曲,其随着小节线而来的重音、重拍往复,造成一种潜在的线性均匀时间,而建立在节拍结构之上的各种复杂时间结构变化丰富的可体现在旋律和形式块段之间的比例上,则与之发生对比关系,同时又与我们的一般物理时间及当时的生理时间、心理时间的某些性质,共同构成了音乐具体时间的多层次、多样态平行组织结构,使我们既能体察抽象的延续,又可感知具体的形式。音乐时间的多层结构在实际表现中多样,没有一个音乐作品的时间是单层或无层的,音乐的本性决定了它自己的本体时间形式与客观世界的恒一不变的物理时间流和人的心理时间的多维走向之间的复杂关系。
2.音乐音响是在一定时间的流程中来完整体现不同作品的艺术整体的。这里的在一定时间流程应指时间中的音乐,即给定了人为尺度的某一具体作品的时间长度。而音乐中的时间指区别于日常经验的独特时间结构。
正因为音乐本体的随生随灭、流动不居的特色,音响在流动中体现了某个乐音组织的表现过程以及时间流程的片断,这个片断具有一定音响逻辑(层次、结构)并不断否定在流失的音响之中。

⑤ 什么是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psychology of music)是用心理学的方法及理论研究音乐与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相互关系,并找出其规律的科学。
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H.黑尔姆霍尔茨

⑥ 音乐思维的结构原则有哪些

1、寻求生存的本能呼喊

2、信奉和谐的心声流露

3、冲破束缚的创新复兴

4、打破规整的奇异探索

5、完美结构的理性追求

6、势如破竹的自觉反抗

7、表现自我的本真情怀

8、追逐新颖的梦境体验

9、拓展空间的多元尝试

(6)音乐结构的心理学实质扩展阅读

《音乐与创造性思维》是200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程建平。本书是一部涉及音乐美学、心理学、思维学、生理学和脑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音乐与创造性思维理论研究专著。

全书框架结构严密:绪论主要从“创造与创造性思维”及“音乐与创造性思维”的宏观层面予以阐述。

第一章阐述了音乐与创造的本原关系。第二、三章则对“音乐思维的创造性质体”和“音乐思维的创造性模式”作了详细论述。在第四、五章中,则对“音乐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关联”和“音乐与创造性思维的联动效应”作了全面的分析。

结语则主要对本题研究的立论、音乐思维中的创造性根由及音乐思维的体系架构和研究趋向等作一归结。

本书既有一定的理论学术性,又有一定的知识推普性。因此,既可作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理论研学的辅助性教材,叉可作为普通音乐爱好者深化修养的知识性读物。

⑦ 音乐的本质和特征

音乐的本质是真、善、美。每一曲美妙的曲子都是由作曲者灵魂构成,是作曲者内心写照。所谓的作者不一定是名家歌手,能够体现情感的声音都能称为音乐。音乐的美妙影响人类学习、生活、工作、休闲、娱乐。

音乐的特征是以声音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意象的塑造,以有组织的音为材料来完成的。因此,如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样,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这是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作为音乐艺术表现手段的声音,有与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不同的一些特点。

(7)音乐结构的心理学实质扩展阅读:

音乐的特征要素:

1、曲调:曲调也称旋律。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曲调。曲调是音乐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是音乐的本质,是音乐的决定性因素。曲调的进行方向是变幻无穷的,基本的进行方向有三种:“水平进行”、“上行”和“下行”。

相同音的进行方向称水平进行;由低音向高音方向进行称上行;由高音向低音方向进行称下行。曲调的常见进行方式有:“同音反复”、“级进”和“跳进”。依音阶的相邻音进行称为级进,三度的跳进称小跳,四度和四度以上的跳进称大跳。

2、节奏: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节拍是音乐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规律地重复进行。我国传统音乐称节拍为“板眼”,“板”相当于强拍;“眼”相当于次强拍(中眼)或弱拍。

3、和声:和声包括“和弦”及“和声进行”。和弦通常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乐音按一定的法则纵向(同时)重叠而形成的音响组合。和弦的横向组织就是和声进行。和声有明显的浓、淡、厚、薄的色彩作用;还有构成分句、分乐段和终止乐曲的作用。

4、力度:音乐中音的强弱程度。

5、速度:音乐进行的快慢。

6、调式:音乐中使用的音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这些音以一个音为中心(主音)构成一个体系,就叫调式。如大调式、小调式、我国的五声调式等。调式中的各音,从主音开始自低到高排列起来即构成音阶。

7、曲式:音乐的横向组织结构。

8、织体:多声音乐作品中各声部的组合形态。(包括纵向结合和横向结合关系)。

9、音色:音色有人声音色和乐器音色之分。在人声音色中又可分童声、女声、男声等。乐器音色的区别更是多种多样。在音乐中,有时只用单一音色,有时又使用混合音色。

⑧ 心理学的实质是什么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版既研究动物的心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总而言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心理科学的研究和应用证明了人不但能够认识客观世界,认识自己,而且能够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己,使事物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在创造新社会的同时,造就一代新人。

⑨ 从心理学上讲音乐想象的定义是什么

音乐引导想象(GIM)
音乐引导联想(Guided Imagery and Music)简称GIM,是由美国著名音乐治疗家邦妮(Bonny)创立的。按照美国音乐与联想协会(Association for Music and Imagery,简称AMI)定义:GIM是一个“以音乐为中心的对意识进行探索的,用特定排列组合的古典音乐来持续地刺激和保持内心体验的动力的一种方法。”(AMI,2000)。GIM的理念基于人本主义和超个体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的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意识和音乐对自我(ego)的发展的影响。在GIM中使用西方古典音乐组合来帮助被治疗者进入自我的内部体验,继而更加地关注内部体验,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音乐在这里为体验提供了结构和方向,促进情绪情感的释放,和促进高峰体验(Bonny & Pahnke,1972)。音乐得使用以治疗为目的,起到促进潜意识活动的释放的刺激物的作用。而这些潜意识的活动包括与被治疗对象现在和过去经历有关的联想,情绪,思想活动。音乐的各种因素,如乐曲的形式、音量、音色、和节奏为体验提供了可预知的结构,因此为被治疗对象提供了安全感,而反过来这种可预知性和安全感又促进被治疗对象面对自己的情绪的困扰和潜意识的活动,而面对潜意识的矛盾又促进了情绪的释放和对自我内心的理解,最终导致行为的改变(Burn & Woolrich, 2004)。
字串9

GIM 的历史和发展
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马里兰州精神病研究中心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者试图通过使用一种被称为“LSD”的药物来在毒品依赖者身上制造出一种类似毒品所带来的高峰体验,以便用来代替毒品。音乐治疗家Bonny博士从自己演奏小提琴时所体验到的高峰体验获得了灵感,尝试用音乐与放松相结合的方法来增强LSD所造成的高峰体验。因此在LSD 的治疗过程中就开始使用了音乐。很快,音乐所带来的好处很快就被实验者们注意到了:音乐可以使被治疗者的注意力变得集中和狭窄,促进注意力集中,使被治疗者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自己的体验上。
后来,LSD 的实验被美国政府禁止了,于是研究者的研究焦点集中在了对音乐作用的探索上。他们研究是否音乐本身就可以引导被治疗者达到高峰体验?研究的结果果然证实了音乐可以引导被治疗者进入较深层的意识层次,并引发高峰体验。到1974年,GIM 治疗所使用的音乐组合和治疗程序就基本形成了(Burn & Woolrich,2004)
现在在美国成立了GIM的行业协会——AMI,负责GIM治疗师的资格认证和培训项目。每一个希望成为GIM治疗师的人都必须完成初、中、高级的培训课程(每一期均为14天的封闭式训练),并完成大量的文献阅读,然后接受由有资格的GIM治疗师进行的25次治疗,以及25次由具有培训师资格的GIM治疗师的现场督导,完成60次临床治疗实践,最后经过考核,才能获得GIM治疗师的资格。所以这是一个非常严格的培训过程,通常需要花费3-4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字串9

人本主义和超个体心理学的理论
GIM 方法是根植在人本主义和超个体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这些心理学的方法的目的在于增强个体对自我的体验和了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早期理论基于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所提出的这样一个被称为“自我实现的金字塔”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每个人的需要是从基础的生理需要逐步地发展到复杂的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的。自我实现是一种试图达到最大的人类潜能的自发的动机体系。人本主义心理治疗试图帮助个体在体验中完成这一过程(Maslow,1968)。“在意识的转换状态(altered stages)中聆听音乐可以引发内省式的高峰体验,进而帮助来访者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AMI,2003)。
超个体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延伸,它的目标在于帮助被治疗者获得对自我的更广阔的感知。在超个体心理学的治疗过程的体验中,被治疗者被鼓励实现自己的基本需要,以及情绪的、心理的和精神的需要。通过这些需要的的满足,被治疗者能够对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理解,达到对自我的最佳认同和获得自我的实现。在治疗中的体验促使被治疗者对自我内部的体验,并更好的理解自我的内部世界,以及增强他在包括超个体领域中的自我认同。这种对自我内部的探索过程可以使被治疗者更加智慧地变得更完整和优秀(Vaughan,1979)。 字串1
超个体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促使被治疗者释放自己内部的资源。超个体心理学认为,所有被治疗者都具有自然的自愈能力和独立成长的潜力。因此治疗师不是试图解决被治疗者的问题,而仅仅是帮助他们通过内省来获得对自我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超个体心理治疗,被治疗者能够超越自我(ego)水平上的意识局限性,通过联想和梦境来体验到对自我更加完整的了解。这些联想包括神化的、原形的、和象征的内部体验形式。通过这些联想,被治疗者体验现实中的自己。被治疗者能够看到自己分割的不同人格部分,并解决任何内部的矛盾。然后被治疗者通过重新整合的过程进行加工,并超越自我的界限(Vaughan,1979)。
超个体心理学的体验的最终能够目的是超越自我。当被治疗者理解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作为完全孤立的,而是作为某些更大的,先天固有地联系在一起的,相互关联的事物的一部分”(Vaughan,1979)。被治疗者理解自己是如何通过关系成为紧紧纠缠在一起的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的,然后他必须接受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目的和责任。一旦他们理解了自己和这个世界,他们就获得了个体自由的感觉,内心的方向感,和责任感(Vaughan,1979)。

音乐的功能
在GIM中音乐的功能是推动联想体验。一些研究的结果显示,音乐可以促进联想,使联想更加生动(McKinney,1990; McKinney & Tims, 1995; Peach,1984; Quittner & Glueckauf,1983)并促进对联想体验的吸收(Band,1996)。但是音乐必须能够引发被治疗者所需要的适当的联想。Bonny(1972)发展出了一些列包含各种情绪特点的西方古典管弦乐队作品的音乐的系列组合,专门用于GIM的治疗。后来经过30多年的临床实践摸索,又有一些其它的音乐治疗专家也发展出了他们自己的GIM音乐系列组合。所以,GIM 的专用音乐系列组合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状态。
字串6

在GIM的治疗中,治疗师对音乐的选择成为关键的因素。这时的治疗情景和联想的体验是由音乐来建构的,想像体验的运动方向也是有音乐所引导的。而治疗师对被治疗者的需要的理解也是通过对音乐的正确选择表现出来的。对音乐的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同步原则”(iso-principle)。这个原则认为对音乐片段的选择应该与被治疗者的主要情绪相匹配。所以治疗师必须确定音乐所描绘的情绪是什么? 为了争取地选择音乐,治疗师还必须对被治疗者的内部心理矛盾斗争进行分析和共情,因此治疗师的投射和反移情也会进入治疗的情景中去(Burns & Woolrich,2004)。
Summer(1993)又提出了一个观点:对音乐的选择还应该遵循Winnicott的“好妈妈原则”(Good Enough Mothering principle)。根据这个原则,选择过于放松,有清晰的,很少变化的结构音乐不会对被治疗者寻求保持在安逸情绪心态构成挑战。如果音乐具有一些能够引发焦虑和促进想像的,结构上的不稳定性,就可能促使被治疗者发生某些改变。但是如果音乐的结构性过于不足的话,又会引发被治疗者过高的焦虑。Summer比喻音乐的作用应该就像一个好的母亲一样,鼓励小孩子勇敢地探索外面的世界,然后再让他回到妈妈的怀抱里(Burns & Woolrich,2004)。

联想和情绪的功能

联想是代表着由心理内部的矛盾所以引发的各种形式的情绪情感反应(Burns & Woolrich,2004)。Goldberg(1992)提出了一个理论,她认为在GIM治疗中所产生的情感情绪的活动是来自于自律神经系统的唤醒造成的,而这个情绪的唤醒形成了联想的形式。随着音乐的情绪的变化,人的情绪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意象的运动变化。神经系统的刺激来源于听觉神经所传送的音乐刺激,由外耳到达耳蜗核,然后上传达到下丘脑部位,最后到达网状神经系统。网状神经系统从大部分脑干一直延伸到丘脑,最后到达下丘脑。下丘脑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与人的免疫系统的反应有关。关于边缘系统在音乐信息在大脑中的加工过程的作用目前还只知甚少,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在聆听一段音乐的时候所感受到的情绪是在边缘系统进行加工的。 字串2
当音乐唤醒了神经系统结构时,就可能引发和支配被治疗者的某些情绪,而这些情绪可能是在意识中,或潜意识中的。如果这些情绪是没有被意识到的,或不能承受的,它就可能以联想的形式出现。在这个过程中,音乐始终构成一个环境,当被治疗者沉浸在自己的联想的时候,音乐就会退后成为背景而不被意识到。而当联想的内容模糊的时候,被治疗者对音乐的意识就会增强。如果音乐不支持想象的内容,情绪的表达就可能失掉。当被治疗者的情绪在发展,联想也会随之发展(Burns & Woolrish,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