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私自利的人不会愧疚是吗 心理学进
自私自利应该起源于人的自我保护,是生存的本能行为,但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干预,以及本身的不断尝试就会渐渐的产生利他行为,当这种行为被正强化(鼓励)时,就会趋于稳定,成为性格特征.自私自利并不表示没有同情心,但大多数会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性格应首先排除病理性质的,检查有无器质性病变,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也会表现出极度自私,其次,要看幼年时有无过度的心理创伤,这种创伤有隐形和显形之分,即,有些是记得的有些是在意识里已经忘记被压抑在潜意识中.对于隐形创伤需要通过催眠来进行挖掘.再次那些缺少亲情或交流的家庭教养方式也会产生自私自利的性格.
解决方法,病理性的应采取药物治疗,非病理性的需要培养利他行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赞扬,每一次哪怕出现一点点利他的行为和想法就要多次的重复的赞扬,使之逐步建立利他的行为模式.(利他即有利他人)
2. 为什么我经常有很愧疚的心理
因为你承受不了一种压力,这种压力更多的是一种愧疚,好人是最容易愧疚的。为了抵消心中愧疚的感觉,我们甚至会违背自己的心意,去做一些我们不愿做的事情。
愧疚的背后是什么呢?
是一种过度负责,过度承担的状态。说白了,就是好人容易把别人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见到对方有难,如果不去帮一把,内心好像就会过意不去。
容易愧疚是因为我们过度承担,把别人的事情也当成我们自己的事情处理。从这点看,我们可以看到好人的另一面:好人是边界不清楚的,跟他人经常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对别人说“不”。因为一旦对别人说“不”,可能会冒一个风险:你给对方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对方可能会非常愤怒地离开你。所以,在这种情形下,你不敢说“不”。不敢说“不”,也意味着我们在关系中,一直是一种取悦他人的姿态。
什么叫取悦?
用萨提亚的方式来解释,是一个人跪在地上,以一种过低的姿态来取悦别人。别人对我们的要求和需要,不管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我们都要去满足对方,因为我们没办法说“不”。而被取悦的人很可能是一个指责我们的人,当我们说“不”时,我们非常有可能被指责,因为我们害怕被指责的感觉,所以,只能一味地去取悦对方。
话说回来,为什么我们会去取悦对方呢?这主要是源于我们内心低自尊的感觉。当我们想取悦对方时,必然会牺牲掉我们自己本该具有的一些权益。
互利交换的原则是人际关系中最主要的原则。一旦违背了互利交换的原则,那么,在关系中的两人,很多东西就不对等了。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很可能会是一种控制和服从的关系。
所以,当我们无法拒绝对方时,我们就要一直扮演一个好孩子的角色。只会说,“好的”,自己的需要和感受被压抑到很深层次里去了。我们以为,只有做一个好孩子,才能得到别人尊重和认同。因此,不会说不,也不会拒绝
3. 我总是有一种愧疚心理/
目前国内心理学中关于道德情感的研究比较多的是内疚和羞愧,推荐你可以看看情绪心理学或者社会心理学的书。
你首先是一个善良的人
其次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最后是一个自认为不得志的人
4. 心理学中内疚和自责有什么关系和区别
基本没什么区别,因为这两个词在心理学里谈不上什么专业词汇,不能算是有什么很严格的界专定。
像“自属尊”与“自信”这两个词倒是有所区别,同是对自身的肯定,而“自尊”偏指对自身价值的认同,“自信”偏指对自身能力的认定,比如说,职业乞丐有自信没自尊,他有赚钱的能力却没有尊严可言。
如果你一定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评价内疚和自责的话,可以采用问卷法向一般人做一下调查吧,或者专家评定。 当然。。。要是不需要做研究就别折腾自己了。。。
5. 偷吃完都很内疚心理学代表什么
说明道德观念没有战胜邪念(强烈的欲望需求),于是才会出现不道德的行为。但是,事专情过后属,邪念需求得到满足,处于抑制状态,这时道德观念重新抬头,于是感到后悔和内疚。这个过程知觉生长模型可作出如下描述:在知识结构内,出现了两个强烈的兴奋点,一个是道德区域的兴奋,另一个是邪念──强烈的欲望需求。如果两个兴奋点谁也不能战胜谁,就是一种犹豫不决的心理状态;如果道德观念获胜,则不会干出不道德的行为;反之,邪念获胜,就会出现不道德的行为。现在,欲望需求可能是在客观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变得越来越强烈,终于,它获得越来越多兴奋能量,成为当时知识结构内最强烈的优势兴奋中心,此时,知识结构内大部分兴奋能量都被吸引过来,包括原来比较强大的道德观念区域的兴奋能量,都被吸引走了,于是,如何满足欲望的行为得以顺利完成。
事情过后,欲望需求由于得到满足而进入抑制状态,但道德观念区域残留的兴奋能量(事情发生当时表现为一种微弱的不道德感)这时对比其他区域,比较有优势,于是将大量兴奋能量吸引过来,最终成为优势兴奋中心,这就会反映出感到不道德及内疚后悔等心理。
6. 跟情人做完爱都感觉内疚心理学代表什么
从心理学角度讲是一种负罪感,也是个人的道德标准与情爱之间的冲突。
7. 麻烦知道的请告诉我内疚和愧疚的细微区别。先谢谢了
内疚是指对一件事情或某个人心里感到惭愧而不安的一种心情。愧疚,指感觉对不起他人,很歉疚;内疚强调内心的不安,愧疚一般指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羞耻。
愧疚指惭愧而内疚,可以看作是更深层次的内疚,除自责以外还包含羞愧的情感。
(7)愧疚心理学扩展阅读
内疚的适应性:作为一种有益的负性情绪
内疚促进道德品格发展
作为道德情绪的内疚是道德形成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个体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行为之间有着核心的调节作用,促进道德品格发展,增加更多的道德决策。
例如,在Tangney 的研究中发现,相比于被要求回忆令自己羞耻的事件的被试,那些被要求回忆令自己内疚的事件的被试在后续考察与他人的合作意愿的任务中,会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愿望和决定。除了促进道德品格和行为的发展,内疚还能阻止不道德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内疚的伦理作用之一是使人们意识到某些行为在道德上是错误的。早在1759 年,Smith 认为内疚情绪会对判断发挥巨大影响,劝说人们采取行动之前理性思考。
因此,为了避免体验内疚情绪及承担内疚带来的消极后果,高内疚倾向的人们除了较少利用撒谎的方式来获得资源(金钱),在商务谈判及决策中和自我报告绩效的任务中也表现得更诚实,或在日常生活中更少做不道德的决定。
内疚提升人际关系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而言,内疚首先关注的是他人的幸福,如他人的灾难体验、对他人的感觉或需求敏感以及分享,与利他的能力有关。
因此,内疚情绪对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为了防止内疚,人们就会努力遵循道德信念和准则,让自己成为团体的一个可靠的成员,增加人际接受度。
不管是表达歉意寻求原谅,或对受害者进行补偿,还是防微杜渐,这些都起到了修缮人际关系的作用,继而可以保持和提升重要的人际关系。
内疚增加亲社会行为
内疚情绪会影响到人们的诸多行为,如诱发内疚会强化自我对冒险的乐观估计以及增加个体去进行冒险行为的可能性,或促使人们更多进行清洁行为,选择食用更健康食物。但众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与内疚情绪最为相关的是亲社会意愿或行为。
8. 有没有所谓的“愧疚心理学”
愧疚属于道德复情感,制类似还有内疚,羞愧等。
目前国内心理学中关于道德情感的研究比较多的是内疚和羞愧,推荐你可以看看情绪心理学或者社会心理学的书。
如果仅仅是一时兴趣,建议网络搜索“内疚、羞愧、愧疚”,有很多的。
9. 愧疚的心理,是怎样的罪恶
明明不是自己的过失,却总喜欢将所有过错包揽在自己身上;明明跟自己无关的事情,却总在为他人着想,使自己焦虑不安;明明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情,却总是觉得对别人有愧疚。
到底是什么心理致使自己有这样的感受呢?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由于缺乏主观判断,一味地听从他人想法,潜意识里对别人感到愧疚,将主动权交给他人。认为别人的建议都是正确的,自己的想法不正确。
心理学: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愧疚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在一个村庄里,有位爷爷和孙子去镇上赶集,爷爷骑在驴上,孙子在下边走,路人看见了便说爷爷,怎么能让小孩子走路。
爷爷听后立马下来,让孙子骑驴,这时候又有人说话了,大让小,小让老,应该照顾老人,爷爷和孙子听后觉得谁骑都不好,于是两个人都骑在驴上。
谁知又有人说,两人都骑在驴身上会把驴压死,太没有爱心了。
爷孙俩一听,怎样做都不合适,于是只好将驴捆着抬起来走。
这个故事反映了哲学中动机与效果的思想。
所谓动机,即是引起人们进行某项活动的主观愿望、设想,属于主观范畴。
所谓效果,则是指人们进行该项活动所产生的某种客观结果,属于客观范畴。
心理学: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愧疚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产生的动机也不同。
所以人不能缺乏应有的自信和主见。
俗话说:“当断不断,必受其乱”。遇事盲目,屈服于某种压力,这样不果断的行为方式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
愧疚感的人总是对自己进行自我批判,遇到事情总是认为是自己的过失。
蒋方舟在一次演讲中曾说:
“我感受到一位讨好型人格一路走来的内心独白,其中一句话狠狠的撞击着我的内心。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
从小时候我们就学习如何赢得别人的喜欢,在家里要学会赢得父母的喜欢,在学校里要学会赢得老师的喜欢。
心理学: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愧疚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我们无时不刻被教导着要做一个惹人喜爱的好孩子,迎合别人的需要,却忽略了培养坚强的自我独立意识。
我们总是对别人的一举一动非常敏感,认为自己的行为举止会造成错误而使自己陷入无尽的愧疚中。正是这种自我批判伴随的愧疚感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大的负能量。
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只顾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这是一种很矛盾、很危险的人格。
当自己拒绝别人时,内心非常不好受,感到很煎熬。参加聚会时,总是担心冷场一直主动寻找话题。跟他人微信发消息,如果对方没有及时回复,便会心存愧疚,反复斟酌自己的言词是否得当。
讨好型人格的人总是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坏情绪,害怕自己的负能量会影响到他人却没想过自己的情绪不能得到释放,不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学: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愧疚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讨好型人格通常有如下表现:
对别人的感受很敏感
讨好型人格的人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害怕自己做了什么让别人不喜欢的事情,非常重视对方的感受,从而忽视了自己,如若做出了不得当的事情,就会感到非常懊恼。
经常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抬高他人,贬低自己是讨好型人格的特点。他们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一切事情都让别人先选择,自己对于别人的选择都双手赞同。
经常通过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来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友善,也是一种对他人莫名愧疚的一种表现。
心理学: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愧疚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害怕说不,不懂拒绝
讨好型人格对于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不敢发出请求,很难拒绝别人,遇到别人求助,也不懂拒绝,害怕一旦拒绝,就会影响与他人的关系。
甚至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自己遇到问题也不会主动提出来,害怕给别人添麻烦,成为别人的负担。
蒋方舟曾说过:“我与自己达成了和解,用这种和解来告别自己的讨好型人格。这种告别不代表漠视身边的人,而是更好的认识自己,关爱自己。”
我相信,总是觉得对别人有愧疚心理的讨好型人格的人也可以做到这样,做到更好地认识自己,爱护自己。
10. 生活中应该怎样对付内疚心理
控制内疚情绪的积极措施是:1、设法面对和理解你所一再逃避的问题,对婚姻情感问题和内心冲突做出理性的评估,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2、保证最重要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学会放弃一些并不重要的需要。3、检查造成内心冲突和焦虑的观念,用新的观念替代陈旧的观念。这需要在精神分析状态下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