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心理学的规范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心理学的规范

发布时间: 2021-03-27 10:43:24

㈠ 学心理学需要具有 什么要求 呢

以后有关怀理学的证书主要有心理咨询师二级和三级、心理医治师,心理保健师等等,但只要心理咨询师属于国家规则的职业资格证书,假如你契合下列要求,可以报名参与考试。 心理咨询师三级(具有以下要求之一者)一、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二、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养训练 达规则规范学时数,并获得结业证书。三、具有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养训练 达规则规范学时数,并获得结业证书。另:上海地域的上海证书对助理心理咨询师(三级)的门槛只需要大专学历者即可,不限专业心理咨询师二级(具有以下要求之一者)一、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博士学位。二、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养训练 达规则规范学时数,并获得结业证书。三、获得心理咨询师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职业满3年,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养训练 达规则规范学时数,并获得结业证书者。四、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业任职资格,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养训练 达规则规范学时数,并获得结业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职业满3年。这是关于学心理学需要具有什么要求呢?的解答。702

㈡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研究原则:客观性、发展性、实践性、系统性、伦理性。

研究方法

1、活动产品分析法。对被试完成的产品进行心理学分析,来了解心理活动的过程及其特点的方法。活动产品的心理分析是观察的一种变式。

2、问卷法。一种通过书面回答问题来了解心理活动的方法。在研究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以及性格特点等问题中被广泛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大量被试中同时进行,以便广泛搜集材料。

3、测验法。不同于上述研究方法,它是用来考查被试完成某种活动的准备水平和某些心理品质的方法。通过测验可以揭示被试是否具有某些能力和技能,查明对某种工作的准备程度。

(2)心理学的规范扩展阅读

作为一门科学的科学史,心理学的历史却十分短暂。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德国感官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起了较为直接的促进作用。

到1874年《生理心理学原理》的出现,从此,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程。

㈢ 学心理学有什么要求

首先声明,我想从以下两方面来回答你的问题。
一,我把你当成是一个高三学生,你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在考虑以后上大学想学心理学。那我告诉你,心理学更偏向于理科,因为,它牵涉到:1、生物学基础,一般而言,在大一时会开一门课,叫人体解剖生物学(有的学校叫神经心理学)。2、较好的数学基础,因为,心理学是要通过一些实验来对某一行为从量上分析,再作定性研究的。这就需要统计和测量的知识,一般在大二和大三都会分别开设,心理统计学和心理测量学。3、逻辑思维能力,如前所说,心理学里面牵涉到大量的实验,这些实验基本上是前人精心设计出来的,而你必须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
二,我把你当成是本科生,准备考心理学研究生来问的这个问题。那么,你就必须要去学以下这些学科内容: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导论)、人体解剖生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心理与教育测量学、实验心理学,这几本心理学基础学科。同时,你还要根据自己所要考的那个心理学方向,去学习相应的应用类心理学。如,教育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等。
最后我告诉你,学心理学的确需要大量的广博的知识,(例如,在心理咨询中有种方法叫理性情绪疗法,就要求你与来访者辩论,让他理解到自己的行为是不理性的,这当然就要求你作为咨询师必须有很好的知识储备)但是,上面说的什么啊,那简直是在乱弹琴,是来骗分的!

㈣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所谓客观性原则,就是对任何心理现象必须按它的本来面貌加以研究和考察,不附加任何主观意愿的原则。人的心理虽是在头脑里进行的活动,但它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并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在人的外部活动中表现出来。研究人的心理,就是要从这些可以观察到的,可以进行检查的活动中去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无论如何复杂或作出何种假象与掩饰,都会在行动中表现出来或在内部的神经生理过程中反映出来。因此,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切忌采取主观臆测和单纯内省的方法,应根据客观事实来探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2.联系性原则:人生活在极其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人的第一心理现象的产生都要受自然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们对某种刺激的反映,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和主体状况下,反应往往不相同。因此,在对人的某种心理现象研究和实验中,要严格控制条件。不仅要考虑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要在联系和关系中探讨心理活动的真正规律。
3.发展性原则: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心理现象也是如此。这就要求心理学的研究也要从心理史前发展、意识发展、个性心理发展以及环境和教育条件变化等不同方面,揭示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4.分析与综合的原则,至少包括以下两层意思:其一,心理、意识虽然是很复杂的现象,但可以通过剖析将其分解为各种形式进行专门的考察研究,而后通过综合将其看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加以理解;其二,在研究某一种心理形式与现实条件的依存关系时,也可以分别地考察某一条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而后将其揭示的各种规律加以综合运用。综合的观点在心理学中也可以称之为系统论的观点,因此这个原则也被叫做系统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但其基本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即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验法。

一、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有系统地观察记录并分析人的行为,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运用观察法时,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方式:

1、参与观察者:观察者是被观察者活动中的一个成员。

2、非参与观察者: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原则上是不使被观察者发现自己的活动被他人观察,否则就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

观察法是对被观察者行为的直接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这些收集到的资料必须具有准确性和代表性,因此如何避免观察者的主观臆测与偏颇是观察法使用的关键。

观察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记录人在活动中表现的心理特点,以利科学地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

观察法的优点是保持被观察对象的自然流露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

观察法的缺点是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消极等待被观察者的某些行为表现,是一种较缓慢的进程。

二、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

实验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最广泛,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实验法是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使被试产生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性的结果。

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三项变量:

1、自变量: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

2、因变量:实验者预定要观察、记录的变量,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3、控制变量:实验变量之外的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实验法的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探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实验法有两种,即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三、调查法survey method

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实施时虽然是以个人为对象,但其目的是借助许多个人的反映来分析和推测社会群体的整体心理趋向。

调查法又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

四、测验法metric method

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研究的方法。

通常用来确定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

测验法是个体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的量化研究的主要工具,应用范围很广。

上述四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各有其独自的优点,但同时也都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人的心理千变万化,心理活动非常复杂,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不能仅凭某一种方法,应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选用多种方法,使之互相补充。

㈤ 怎样学心理学!而且一定要学好,有什么标准

那就是广泛阅读!!!由于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也就是说含有自然专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质,所以得广泛涉猎。最好是多看英文原著,毕竟心理学是舶来品,并且同一门学科多找几个版本的书看,才能有更加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另外就是,将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时时刻刻看见某一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立马开始反映有什么理论基础支撑,当然不是指你需要像着了魔一样,只是说形成一种看见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考意识。另外就是自身是最好的实验研究对象,从了解和研究自身开始,深入走进这门学科,你会发现它带给你的绝对超值!!!!

㈥ 心理学要点

心理学树图(1—9章)
1 2 3 4


述 研究对象
研究任务
历史发展 ①起源②发展过程③研究趋势







育 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人格发展…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人格发展论的教育含义
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 智能差异与教育
人格…
认知方式…
性别…
三学习及其理论解释 学习的一般概述 学习的基本含义
学习的分类体系 ①主体②水平③性质④结果
联结理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①巴甫洛夫②主要规律③华生贡献④教育应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①桑代克②斯金纳③主要规律④程序教学与行为矫正
观察学习理论 ①早期探索②班都拉③基本过程与条件④教育应用
学习的认知理论 早期 ①格式塔学派②托尔曼③启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①认知学习观②结构教学观③发现学习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②认知同化理论和先行组织策略③接受学习的界定和评价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①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②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学习的建构理论 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①知识观②学习观③教学观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
社会…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含义
分类
作用
主要理论 强化理论
人本… ①需求层次②自由学习
认知… ①期望-价值②成败归因③自我效能感④自我价值
培养与激发
五知识的建构 知识及知识建构 知识及其类型
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知识的理解 知识理解的类型
知识理解的过程
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
错误概念的转变 错误概念性质
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影响概念转变的因素
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
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整合与深化
应用与迁移
六技能的形成 技能及其作用 技能及其特点
类型
作用
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原型模拟
形成过程
培养方法
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主要类型
形成过程
训练要求
七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 概念
结构
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注意策略
精细加工…
复述…
编码与组织…
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元认知及其作用
元认知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时间管理策略
努力…
学业求助…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当代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传统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
成功智力…
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问题及其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①有关的知识经验②个体的智能与动机③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④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⑤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①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②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③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④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⑤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创造性及其培养 基本概念
基本结构
培养措施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
品德发展的实质
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社会规范的遵从
社会规范的认同
社会规范的内化
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
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品德不良的矫正 含义与类型
成因分析
纠正与教育

㈦ 心理学的标准定义是什么!

要深入研究心理学的标准定义,我建议你读一读邬斯宾斯基的《人可能进化的心理学》,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章,好吗?

人可能进化的心理学

第一讲:心理学的定义,人的意识状态

作者 邬斯宾斯基

我所要谈的是有关心理学的研究;不过我必须提醒诸位,我所说的心理学与任何你们对"心理学"一词的了解,有着极大的不同。

首先必须一提的是,在历史上心理学的水准几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低。它已经完全与其渊源和本义失去了联系,因此,今日要定义"心理学"一词,倍加困难。也就是说,我们很难说出:心理学是什么,它在研究什么。尽管历史上有过许多心理学的理论和心理学的著作,但是要给心理学下个定义,仍然困难重重。

心理学有时被称为一种新的科学,这是大错特错的。心理学或许是最古老的科学,但是很不幸,就其最根本的特征而言,却是一种被遗忘的科学。要明白如何替心理学下定义,必须先了解,除了在近代以外,心理学从未以它自己的名字存于世。由于某种理由,心理学无论在宗教、政治或道德方面,一向被怀疑是具有不良的或败坏的倾向。这样一来,心理学就不得不以各种不同的面目出现了。

数千年来,心理学一直以哲学的名字存在着。在印度,被归为六派哲学之一的各种瑜珈,其内容根本就是心理学。苏菲教义(注)主要也是心理学,却被认为是半宗教半角上学的著作。在欧洲,甚至就在最近十九世纪末期,许多心理学上的著作,仍然冠以哲学的名称。尽管差不多所有哲学的分支,像逻辑、认知论、伦理学、美学等,都被认为属于人类心智的著作,但是心理学仍被视为还不如哲学,而且被看作仅论及人性中较卑劣或较琐屑的一面而已。

心理学不单以哲学的名称存在着,而且与宗教也有所关连,甚至为期更久。这并不是说宗教和心理学曾经是同一个东西,也不是说,宗教和心理学之间相关连的事实已为人所熟知。但是,无可置疑的,几乎每一种为人所知的宗教--当然不是指近代的假宗教--都是发展某一种心理学的学理,而这些学理经常与某种宗教仪式有关。因此,宗教的研究往往也包括心理学的研究。在不同的国家和时代里,极正统的宗教著作中,也有许多杰出的心理学作品。譬如说,早期的基督教,有一部书名叫菲罗卡利亚(Philokalia),是由许多不同作者写的书集合而成的,至今仍为东方教会"希腊正教会"所采用,特别用于修道士的教导。

在心理学与哲学、宗教相关连的同时,它也曾以艺术的形式存在过。诗、戏剧、雕刻、舞蹈、甚至建筑,都是传达心理学知识的种种方法。比方说,各种哥德式的大教堂,就其主要的意义而言,是一种心理学的作品。

在哲学、宗教和艺术尚未像今日我们所知各有其形式以前,古时候心理学已以秘密的宗教仪式的形式存在着。埃及和希腊的秘密宗教仪式,便是一例。

在秘密的宗教仪式消失后,心理学就以象征性的教义形式存在着;这些教义有时与当时的宗教有关,有时则没有,譬如:占星术、炼金术、魔术、以及较近代的共济会(注一)、玄秘论(注二)和通神论(注三)。

在此必须注意的是,所有心理学体系和学说,无论目前存在的或以前曾公开存在过的,隐密不为人所知的或者以别种面目存在过的,都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这类体系是按照人表现什么样子,或者从假设或想象人是什么样子来研究人。近代"科学的"心理学,或者人们所知有关这种心理学的一切,都归于此类。

第二类:这类体系研究人,不是从人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人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观点来研究,而是从人可能变成什么样子的观点来研究。换言之,从人可能进化的观点来研究人。

第二类体系,实际上就是原有的心理学体系,无论如何,算是最古老的体系,也只有这类体系才能够解释被遗忘的心理学的渊源和本意。

我们一旦了解从人可能进化的观点来研究人的重要性,那么就会明白,"心理学是什么"这问题的第一个答案应该是:心理学是对人可能进化的种种原理、法则和事实的研究。

在这些演讲中,我将只从这个观点来谈。

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人的可能进化究竟是什么意思?第二个问题是:对于人的可能进化有什么特别必要条件?

关于近代对人的起源与人的先前进化的通常看法,我必须立即说一声,它们是无法被人接受的。我们必须了解,关于人的起源究竟如何,我们一无所知,而且我们也缺乏人身体上或心理上进化的证据。

恰恰相反,如果我们考虑历史上的人类,也就是一万年或一万五千年前的人类,就会发现一种较高类型人种的一些明显的标志。这种人的存在,可由现代人无法重演的或模仿的考古遗迹与历史记载中的证据而得到证实。

关于史前时代的人类,或者外形很像人类,然而实际上却大不相同的动物--它们的骨骼有时在冰河时期或前冰河时期的沉积物中发现--我们也许可以接受这个极有可能的观点:这些骨骼是属于一些和人类大不相同且早已绝灭的动物。

我们若否定了人类以前曾发生进化,则亦当否定人有未来机械性进化的可能性;所谓"机械性的进化"就是根据遗传和淘汰的法则,既用不着人做有意识的努力,也用不着对自己的可能进化有所了解,人就会自行进化。

我们基本观念是:人--就我们所知的人--并非完人。大自然仅仅使人发展至某个阶段,以后就任凭人,或者靠着他自己的努力与设法,求得进一步的发展,或是活到死都如同出生时一般,没有发展,或者退化而丧失了发展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进化是指某些内在的性质和特征的发展;而这些性质通常都停留在未发展的阶段,而且是不会自行发展的。

经验和观察显示出,只有在某些确定的条件下,人在自己身上做了某种努力,又得到他人充分的帮助,这些人以前就开始下过类似的工夫,并且已经达到某种程度的发展,或者至少在方法上获得了某种知识;这样,人的发展才有可能发生。

不努力,就不可能进化;没有帮助,也同样不可能进化。我们必须从这个观念开始谈起。

其次,我们必须了解,在发展的过程中,人必须变成不同的人,并且必须学习和了解,在什么意义下与在什么方面来说,人必须变成不同的人;换言之,不同的人究竟是什么意思。

然后,我们必须了解,并非人人都能够得到发展,都能够变成不同的人。进化是个人努力的问题。有关人类大众的进化,却是极少有的例外。这似乎有点奇怪,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大众的进化不仅少见,而且越来越少。

从上面的?述,自然有许多问题发生:在进化的过程中,人必须变成不同的人,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不同的人"是什么意思?

人能发展的内在性质或特征是些什么?又如何能得到发展呢?

为什么不能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都成为不同的人呢?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公平的情形?

我将设法回答这些问题。现从最后一个问题开始。

为什么不能每一个人都发展,都成为不同的人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不要发展。因为他们不知道发展这一回事,就算听说过这回事,也会因没有长期的准备,而不明白发展的意义何在。

主要的观念是:为了变成不同的人,人必须非常渴望发展,并且必须长期要求发展才行。由于对于外界情况的不满,而引发的短暂或模糊的欲望,是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动力的。

人的进化全看他是否了解:在进化的过程中,他可能得到些什么,以及为了进化他必须付出些什么.

假使人不要发展,或者要求发展的心不够强烈,也不肯做必要的努力,那么他绝对无法发展。因此,在人的进化中,并无所谓公平与否。为什么人应该拥有他不想要的东西呢?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现在这个样子觉得满意,却被迫变成不同的人,这就不公平了。

现在我们必须问自己:不同的人是什么意思?如果要我们考虑一下所有关于此问题所能得到的资料,就可断言,在成为不同的人的过程中,人会获得许多他现在所没有的性质和力量。这是一种普通的主张,凡是承认人有心理或内在发展的各种体系中,都可能看到。

然而,光是知道这一点还是不够的。甚至于对这些新力量做了最详细的描述,也丝毫不会帮助我们了解:这些性质和力量是怎样来的,从那里来的。

通常为人所知的理论都缺少了一环,甚至在我说过的那些以人可能进化的观念。作为根据的理论里,也少了一环。

真相是:在人获得任何他所不知,且目前所没有的能力或力量以前,他必须先得到他目前没有,但却误认为已拥有的那些能力或力量;也就是说,他以为自己认识这些能力,并且能够运用且控制它们。

这就是所缺的一环,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

如前所述,经由进化,也就是说,靠着努力与帮助,人必须获得那些他自以为已属他所有,而事实上并没有的性质。

为了更加了解这一点,也为了明白人能够获得的能力和力量是些什么--不仅是崭新的、料想不到的能力,还有些他自以为已拥有的能力--我们就必须先谈谈人对自己一般的认识。

在这里我们立即面临一项极为重要的事实。

人不认识自己。

人不知道自己的局限和自己的可能性,甚至不知道他不认识自己的程度有多大。

人发明了许许多多的机器,而且也知道,一部复杂的机器,有时需要人细心研究好几年,才能加以运用或控制。但是,人并没有把这种知识应用到自己身上,虽然人本身就是一部复杂的机器,还比任何人发明过的机器都要复杂得多。

人对于自己抱着各式各样错误的观念。其中最重要的,当推人没有认清自己实际上是一部机器。

"人是一部机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它意思是说,人没有独立自主的活动,无论内在的或外在的活动都不是独立自主的。他是一部受外界影响和外界冲击而活动的机器。所有他的活动、行为、言语、观念、情感、情绪和思想,都是由于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人本身只是个机器人--一部包容许多先前经验的记忆和某些储能的机器。

我们必须了解:人什么都不会做。

然而,人并不了解这点,却自认为拥有做的能力。这是人误认为自己拥有的第一件东西。

我们必须彻底地了解:人不会做。人以为是自己做的一切事情,其实都是它们自己发生的,就好像"下雨了"或"解冻了"一样地发生。

在英文语法中,可以用在人的行为上的非人称动词(注),一个也没有。所以,我们仍须这么说:人在想、读书、写字、喜爱、怨恨、发动战争、战斗等等。实际上,这一切都是碰巧发生的。

人无法自主自动地活动、思想或说话。他是个傀儡,任由一些无形的绳子拉来拉去。只要人能够了解这点,他就能够学习更多有关自己的东西,然后事情也许会为他而改观。可是,如果他不能明白自己的全然机械性,或者不愿意承认这是事实,那么他再也无法学习什么,事情也不可能为他而改观。

人是部机器,不过是部非常奇特的机器。人这部机器在适当的状况下,给予适当的处理,就能知道他本身是一部机器,而且要是彻底明白了这点,他或许能够找到不再作为机器的途径。

人首先必须了解的是:人不是一个,而是许多个。他并没有一个永久不变的"我"或自我。他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一时是这样一个人,另一时刻是另外一个人.再过一下子,又是第三个人,如此变化下去,几乎没有终了。

统一性或单一性的幻想之所以会在人身上产生,一是由于单一身躯的感觉;二是由于他的名字,在正常情况下,人始终用同一个;三是由于他许多机械化的习性--由教育灌输给他的,或是由模仿而获得的。因为人身体上的感觉总是一样,听到别人呼唤自己的也老是一样,并且注意到自己的习惯和爱好也跟以前一模一样,于是他就以为自己始终是同一个人。

事实上人不具有单一性,既没有控制中心,又没有永久不变的"我"或自我。

基于篇幅,摘录到这儿。

㈧ 心理健康标准的十条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㈨ 心理学人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理论解析:
1.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3.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4.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5.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发展中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