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5.脂溶性维生素不包括( )(生理学)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C D.维生素K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和K
化学分类上,A(醇类)、D(固醇类衍生物内)、E(酚)、K(醌,含有两个双键容的六员环状二酮),都是有机物,和脂类相似相容。
B族维生素、维生素C多为有机酸,为水溶性。
所以选C。
B. 维生素是如何提取的
维生素是怎样发现的
维生素是营养素中发现最晚的一类,它的发现改变了人类的饮食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避免了众多维生素缺乏症的困扰。维生素的发现是生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人类对维生素的认识,总体来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1.维生素缺乏症的确认
早在1870年,法国化学家让·仲马(Jean Dumas)就通过实验发现:食物中除了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和水以外,可能还存在某种对生命和健康来说不可缺少的微量物质。1880年德国化学家鲁宁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他们的意见并没有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人们对维生素的认识,还是从寻找脚气病细菌开始的。在东南亚以大米为主食的地区,居民们长期受着“脚气病”的折磨。患这种病的人会觉得身体疲乏、手脚无力,最后导致死亡。19世纪末,已经发现许多疾病都是由细菌引起的,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错误认识:所有疾病都是由细菌造成的。荷兰病理学家、细菌学家克里斯蒂安·埃克曼(Christian Eijkman)特地前往当时的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印尼)去追踪人们认为会造成脚气病的细菌。结果他失败了。他找不出一种脚气病患者独有而正常人身上没有的细菌。在1896年,医院里养的一些鸡得了一种叫做“多发性神经炎”的病,发病的症状和人患脚气病时那种衰弱无力的表现相同。这一发现使他很受鼓舞。他认为:只要能找到使鸡感染上多发性神经炎的细菌,也就找到了脚气病的致病菌。奇怪的是:正当他在鸡身上查找细菌的时候,所有的鸡忽然一下子都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调查发现,是因为鸡的饲料变了,由病人吃剩的白米饭换成了更廉价的糙米。经过反复试验,结果证明确实是这样。由于埃克曼没有找到脚气病细菌,他便认定脚气病是某种毒物引起的。他断定白米的谷粒中含有毒素,而谷皮中有某种可以中和毒素的物质。
同埃克曼一起工作的一位荷兰生理学家戈里特·格里内斯(Gerrit Grijins)持有不同意见,他感到应该另辟思路。他于1901年提出,问题可能在于大米中缺少了谷皮中所含的某种人体和鸡所必需的物质。这样,“生物机体会因为缺乏某种重要物质而患病”这一说法第一次被认为是可能成立的,脚气病才开始被看作是一种营养缺乏症。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弗列德里克·高兰·霍普金斯(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从1906年开始,对营养缺乏症进行了长达6年的研究。他提出食物中可能存在着许多微量物质,人体本身不能产生这些物质,只能从食物中摄取,缺少这些物质则会患病。他还指出:脚气病是营养缺乏症的一种,坏血病和软骨病也同样是营养缺乏症。
2.维生素的提取和命名
后来的研究发现,抗脚气病的物质是溶于水的,于是便先把它溶解在水里,再用其它试剂进行化合。1912年,以铃木梅太郎为首的日本化学家小组成功地提取了少量的抗脚气病物质。
当时在英国工作的波兰生物化学家卡西米尔·富恩克(Casimir Funk)发现:抗脚气病物质是一种“胺”。他由此推测,有一系列维持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胺。拉丁文中“生命”一词是“维他”(Vita),富恩克将它与英语的“胺”(amine)这个字拼合起来,把这些物质命名为“维他命”(Vitamines),意为“维持生命的胺”。后来,人们发现这些物质并不都是胺,于是做了适当的改动,去掉了词尾字母e,使它和胺的字形不完全相符,变成了Vitamin,一直延用至今,我们称它为维他命或维生素。
1913年美国生物化学家艾尔默·麦克柯鲁姆和马格里特·戴维斯发现,黄油和蛋黄中似乎有某种保持正常发育所需要的物质。这种物质是脂溶性的。后来的研究还发现,缺乏这种物质,白鼠的眼睛也出了毛病。人缺乏这种物质时也会患“夜盲症”。可见,能治夜盲症的脂溶性维生素和能治脚气病的水溶性维生素是两种不同的维生素。由于一时很难弄清这2种维生素分子的结构,麦克柯鲁姆和戴维斯决定不再赋予维生素学名,而利用字母表来解决问题。他们把发现的脂溶性维生素称为“维生素A”,把水溶性抗脚气病物质称为“维生素B”。就这样,维生素开始用字母来命名了。
3.众多其它维生素的发现
在埃克曼发现抗脚气病物质后,寻找抗坏血病物质的工作也展开了。1912年终于有人发现豚鼠能够患坏血病,但只要在饲料中增加一点白菜,它就不会患病。于是终于找到了这种水溶性维生素。1920年英国生物化学家杰克·德鲁蒙(Jack Cecil Drummond)提出抗坏血病物质应该有自己的代表字母,于是把它叫做“维生素C”。
霍普金斯和富恩克都认为软骨病也可能是一种维生素缺乏症。人们早就知道鱼肝油可以防治软骨病,但是,鱼肝油同样能够防止夜盲症。那么,维生素A会不会是抗软骨病物质呢?1922年,麦克柯鲁姆决定对鱼肝油作加热充氧试验。冷却后,它失去了防治夜盲症的作用,但仍然还能防治软骨病!这就是说抗软骨病物质是一种新的维生素,他把它命名为维生素D。
1922年美国解剖、胚胎学家赫伯特·麦克利恩·伊文斯(Herbert Meclean Evans)和斯科特发现了一种既不是维生素A又不是维生素D的脂溶性维生素。缺少这种物质老鼠就不能繁殖。他们把它命名为“维生素E”。1929年丹麦生物化学家亨利克·达姆(Henrik Dam)又发现了维生素K。
接着又出现了新的情况,人们发现维生素B不是单一物质,它是一种复合维生素。1927年美国动物营养学家威廉·戴维斯·萨尔蒙(William Davis Salmon)配制出了2种维生素B的样品:一种能防治脚气病的维生素B1和另一种能促使老鼠发育的维生素B2。
后来发现,维生素B并非仅仅包括这2种,而是整整一族。给B族维生素编号也造成了一阵混乱,不时有人宣布发现了新的维生素B,编号一下子排到了B14。事实证明,大部分都搞错了,除了B1和B2以外,还有B6和B12。而B族维生素中的“生物素”、“泛酸”、“叶酸”和“烟酸”则从未采用过字母与编号并用的名称。
从本世纪初发现维生素A到1948年确定的维生素B12,前后共发现了13种维生素。这些维生素的结构今天已全部搞清,至于其作用机理,有些已基本明确,有些则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C. 维生素是谁发明的
艾克曼和西米尔·冯克发现了维生素。维生素的发现是19世纪的伟大发现之一。
1897年,艾克曼在爪哇发现只吃精磨的白米即可患脚气病,未经碾磨的糙米能治疗这种病。并发现可治脚气病的物质能用水或酒精提取,当时称这种物质为“水溶性B“。
1906年证明食物中含有除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水以外的“辅助因素”,其量很小,但为动物生长所必需。
1911年卡西米尔·冯克鉴定出在糙米中能对抗脚气病的物质是胺类,性质和在食品中的分布类似,且多数为辅酶。
(3)生理学维生素扩展阅读:
维生素分布:
维生素A:动物肝脏、蛋类、乳制品、胡萝卜、南瓜、香蕉、橘子和一些绿叶蔬菜中。
维生素B1:葵花籽、花生、大豆、猪肉、谷类、野生食用菌黄滑松茸中。
维生素B2:肉类、谷类、蔬菜和坚果中。
维生素B12:猪牛羊肉、鱼、禽、贝壳类、蛋类中。
维生素C:柠檬、橘子、苹果、酸枣、草莓、辣椒、土豆、菠菜中。
维生素D:鱼肝油、鸡蛋、人造黄油、牛奶、金枪鱼中。
维生素E:谷物胚胎、植物油、绿叶。
维生素K:绿叶蔬菜中。
D. 维生素是如何被发现的
1893年,35岁的艾克曼医生被荷兰政府紧急派往“荷属东印度”(即现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在那里,脚气病已肆虐了千百年,每年约有百分之一的人被它夺去生命。它也同样无情地夺走着荷兰占领者的生命。艾克曼的任务就是制服它。
开始时,艾克曼认为脚气病可能是由某种细菌引起,于是他到处取样,用显微镜反复观察寻找。几年过去了,艾克曼不但没有找到什么“脚气病病菌”,反而连自己也患上了脚气病。
1896年,艾克曼发现当地的鸡竟也有生脚气病的,为此他特意建立了一个养鸡场,决心用鸡做实验,以探索脚气病的病理。但是,尽管鸡舍环境良好,食料和饮水均做过严格消毒,可鸡却照样生脚气病,这使艾克曼十分沮丧。
一天,养鸡场的饲养员生病了,新来的一个饲养员代替了他。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患了脚气病的鸡慢慢地恢复了健康!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艾克曼百思不得其解。
过了3个月,原来的饲养员病好回到饲养场。接着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鸡又开始生起脚气病来了。这一下,艾克曼豁然开窍:问题一定出在饲养员身上。
经过调查,艾克曼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原来的饲养员是个节俭的人,总是用食堂里吃剩下来的白米饭喂鸡;而那个临时代替的饲养员可不愿意花费时间去收集这些剩饭,他用米糠喂鸡。
“毫无疑问,脚气病和食物有关。”艾克曼恍然大悟。我们已经知道,几乎在这同时,高木也有了类似的发现。只是,高木的研究到此就中止了,而艾克曼却还要继续研究下去。
艾克曼断定,米糠中一定有一种物质可以治愈可怕的脚气病。他喝了一些米糠浸泡出来的水后,自己的脚气病竟好了。艾克曼又把米糠浸泡出来的水用一种薄膜过滤,发现滤液也能治病。于是他认定,那可以治病的奇特的物质不但可溶于水,而且是小分子,因为大分子不能透过薄膜。
10年以后,波兰化学家弗克,日本生化学家铃木、岛村和大岳,分别用不同的方法从米糠中获得了这种犹如仙丹的奇特物质——一种白色的结晶体。由于它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要素”,人们称它为“维生素”。
后来,科学家们又发现了和这种维生素相似而功用不同的其他维生素,把它们归为一类,称做B族维生素。按发现的先后,又把这一族里的各个成员用阿拉伯数字做标记,分别称做B1、B2……直至B17。可以治脚气病的维生素,因它是最先发现的,所以就称做维生素B1了。
1929年,由于艾克曼最先发现了维生素,荣获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E. 人体为什么需要维生素
1986年10月22日,美籍匈牙利科学家焦尔吉博士逝世。他发现了维生素C,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说到维生素,你可知道人体为什么需要维生素呢?
维生素是另一类人体内含量很少但作用却很大的营养物质。它不同于微量元素,是由碳、氢、氧和氮等物质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它也不同于蛋白质、脂肪等物质,既不是参与构成人体组织的主要原料,也不提供能量,但它对人体的某些重要功能却是必不可少的。营养学家把维生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前者包括维生素A、D、E和K,长期过量服用容易导致中毒;后者包括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B6、B12、P、叶酸、泛酸和生物素等)和维生素C,除维生素B12外,其余水溶性维生素都很容易排出体外,基本不会导致中毒,因此不用太担心服用过量的问题。
F. 哪些是维生素微量元素
人体是由60多种元素所组成。根据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同,可分为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凡是占人体总重量的0.01%以上的元素,如碳、氢、氧、氮、钙、磷、镁、钠等,称为宏量元素;凡是占人体总重量的0.01%以下的元素,如铁、锌、铜、锰、铬、硒、钼、钴、氟等,称为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真是微乎其微,如锌只占人体总重量的百万分之三十三。铁也只有百万分之六十。
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多,但与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它们的摄入过量、不足、或缺乏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体生理的异常或发生疾病。微量元素最突出的作用是与生命活力密切相关,仅仅像火柴头那样大小或更少的量就能发挥巨大的生理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微量元素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土壤供给。根据科学研究,到目前为止,已被确认与人体健康和生命有关的必需微量元素有18种,即有铁、铜、锌、钴、锰、铬、硒、碘、镍、氟、钼、钒、锡、硅、锶、硼、铷、砷等。这每种微量元素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尽管它们在人体内含量极小,但它们对维持人体中的一些决定性的新陈代谢却是十分必要的。一旦缺少了这些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就会出现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如缺锌可引起口、眼、肛门或外阴部发红、丘疹、温疹。又如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之一,缺铁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国外曾有报道:机体内含铁、铜、锌总量减少,均可减弱免疫机制(抵抗疾病力量),降低抗病能力,助长细菌感染,而且感染后的死亡率亦较高。微量元素在抗病、防癌、延年益寿等方面都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人体中含量占体重万分之一以下 (<0.01%)的元素。或称痕量元素。人体中有元素90余种,已发现的微量元素有50余种。含量小于体重十亿分之一的元素又称为超微量元素。本文将两者泛称为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含量虽微,但与生长、发育、营养、健康、疾病、衰老等生理过程关系密切,是重要的营养素。少数微量元素的生物学作用不同或对人体有害。微量元素与生物关系的研究最早始于植物。植物生理学家最早证明霉菌的生长绝对需要锌,铁盐和锌盐可使玉米叶正常生长1925~1956年,人们发现锌、钴、镁、钼等是家畜家禽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素,缺乏时出现生长停滞、产仔困难,甚至死亡1957~1980年相继发现,除碘、铁、锌、铜、钴外,硒、铬、钒氟、硅、镍等也是人体必需的对缺锌、缺硒的研究很多。微量元素与心血管疾病、肿瘤的关系也引起广泛关注。
维生素是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具有复杂结构的有机物。它对人体的作用不同于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既不能给体内提供能量,也不是人体中主要组织的成分。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少,少到只能用毫克或微克来计算。虽然量小,作用却很大。它的生理作用是主宰体内营养成分的分配,调节体内的生理机能,充当辅助酶素,促进体内各类生物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促进人体的的生长发育。体内一旦缺少维生素,就会引起物质代谢的紊乱,发生某些疾病。1498年,俄国一支由160人组成的探险队,乘船远航到印度。在旅途中由于长期吃不到蔬莱,致使体内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缺乏,从而使绝大多数人患坏血病死亡。
G. 是谁发现了维生素﹖
艾克曼和西米尔·冯克发现了维生素。
1897年,艾克曼在爪哇发现只吃精磨的白米即可患脚气病,未经碾磨的糙米能治疗这种病。并发现可治脚气病的物质能用水或酒精提取,当时称这种物质为“水溶性B“。
1906年证明食物中含有除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水以外的“辅助因素”,其量很小,但为动物生长所必需。
1911年卡西米尔·冯克鉴定出在糙米中能对抗脚气病的物质是胺类,性质和在食品中的分布类似,且多数为辅酶。有的供给量须彼此平衡,如维生素B1、B2和PP,否则可影响生理作用。
维生素B复合体包括:泛酸、烟酸、生物素、叶酸、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吡哆醇(维生素B6)和氰钴胺(维生素B12)。有人也将胆碱、肌醇、对氨基苯酸(对氨基苯甲酸)、肉毒碱、硫辛酸包括在B复合体内。
(7)生理学维生素扩展阅读:
艾克曼 EIJKMAN,Christiaan 1858.8.11—1930.11.5。荷兰生理学家、近代营养学先驱。曾在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大学学习。
1883年他曾以军医的名义赴东印度群岛,1886年再度去巴塔维亚(Batavia),调查当地脚气病的致病原因,发现是由于缺乏含于米糠中的少量营养物质所引起,为维生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后来,于1896年任Utrecht大学的卫生系教授,并在1929年和霍普金斯(F.G.Hopkins)一起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金。
H. 谁最早发现了维生素
你好,最早发现食物中维生素的,是荷兰医生埃克曼。
事件起源:
19世纪80年代,当时荷兰统治下的东印度群岛上的居民们长期受着脚气病的折磨,为解除这种病对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威胁,1896年,荷兰政府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开展研究防治脚气病的工作。埃克曼也参加了这个委员会的工作。当时科学家和医生们认为脚气病是一种多发性的神经炎,并从脚气病人血液中分离出了一种细菌,便认为是这种细菌导致了脚气病的蔓延,它是一种传染病。
然而埃克曼总感觉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这种病如何防治?是否真是传染病?这些问题一直在他脑海盘旋,于是,他继续着这种病的研究工作,并担任了新成立的病理解剖学和细菌学的实验室主任。
1896年,就在埃克曼做实验的陆军医院里养的一些鸡病了,这些鸡得的就是“多发性神经炎”,发病症状和脚气病状相同。这一发现使埃克曼很高兴,他决心从病鸡身上找出得病的真正原因。起先他想在病鸡身上查细菌。他给健康的鸡喂食从病鸡胃里取出的食物,也就是让健康的鸡“感染”脚气病菌,结果健康的鸡竟然全部安然无恙,这说明菌并不是引起脚气病的原因。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就在埃克曼继续着他的实验的时候,医院里的鸡忽然一下子都好了。原来在鸡患病之前,喂鸡的人一直用医院病人吃剩的食物喂鸡,其中包括白米饭。后来,这个喂鸡的人调走了,接替他的人觉得用人吃的上好的食物来喂鸡太浪费了,便开始给鸡吃廉价的糙米。意想不到的是,鸡的病反而好了。埃克曼分析:稻米生长的时候,谷粒外包裹着一层褐色的谷皮,这种带皮的迷就是糙米。碾去谷皮,就露出白色的谷粒,这就是白米。这里的人喜欢吃白米饭,给鸡吃的剩饭也正是这种白米饭。结果一段时间后,就会得多发性神经炎。这样说来,很可能在谷皮中有一种重要的物质,人体一旦缺乏后,就会得多发性神经炎。考虑了这些情况后,埃克曼决定再作一番实验。他选出几只健康的的鸡,开始用白米饭喂它们。过了一阵子,鸡果然患了多发性神经炎。他随即改用糙米来喂米,很快,这些鸡都痊愈了。埃克曼反复这样的实验,最后,他可以随心所欲地使鸡随时患病,随时复原。于是,埃克曼把糙米当作“药”,给许多得了脚气病的人吃,果然这种“药”医好了他们。
1897年,埃克曼把上述的研究成果写成了学术论文公开发表。他的论文发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轰动,大家都对研究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并争先恐后地开展了研究。1911年,埃克曼和另一个科学家终于成功地从米糠中提炼出这个物质。这是一种可以溶于水或强酒精的物质。它能透过薄膜,这表明它是一处分子量比较小的物质。它可以用来治疗脚气病。
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的维生素。后来,波兰的生物化学家芬克把它称为“生命胶”,现在我们称它为硫胺素,即维生素B1。
埃克曼的发现在营养学中起到了领先的作用,他发现了食物中含有人体和生命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物质,开辟了研究维生素的新领域。
最后希望你生活愉悦呢~
I. 为什么缺乏内因子要注射维生素b12治疗呢,生理学知识
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会和吃进胃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这种复合物能不被胃酸破坏,另一部分能和肠壁结合,使维生素b12能更容易被吸收。
由此可知缺乏了内因子会使维生素b12在胃酸中被破坏,而维生素b12和叶酸又是红细胞成熟的重要因子,缺少维生素b12会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J. 维生素是如何发明的
在一百多年前,脚气病是一种可怕的顽疾。得了这种病的人全身浮肿,肌肉疼痛,四肢无力,吃不下,睡不着,走路艰难,医生对脚气病没有什么办法。
在当时,日本海军中脚气病患者很多。1882年,日本军舰从东京驶向新西兰,在272天的航海中,有169人患了脚气病,25人死亡。为此,日本军医高木兼宽着手调查,他发现脚气病的发生与吃精白米有关。1884年,又有一艘军舰走这一条航线。高木兼宽改变了船员的食谱,增加了面粉、牛乳和蔬菜等,结果在287天航行中,只有14名船员患脚气病,没有人死亡,由此,高木兼宽找到了一个有效地预防脚气病的办法。
但是,高木兼宽并没有进一步研究脚气病的产生原因。因此,脚气病的病因仍是医学界的一个未解之谜。
几乎在高木兼宽开始研究脚气病的同时,荷兰一位名叫克里斯蒂安·艾克曼的军医也加入了研究脚气病的队伍。
那时,在“荷属东印度”(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爆发了脚气病,每年死于脚气病的人多达数万人。为此,荷兰政府在1886年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脚气病的委员会。28岁的艾克曼自靠奋勇,加入了这个委员会。
委员会经过两年的调查、研究,似乎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确认脚气病是一种多发性的神经炎;从脚气病病人血液中分离出一种球菌,确认它是引起多发性神经炎的元凶。委员会绝大多数人员班师回国了。可是,艾克曼总觉得对于脚气病还没有彻底弄清楚,比如:它会不会传染?要如何防治?等等,艾克曼决定独自留在巴达维亚(现在的雅加达),把这些问题弄个水落石出。
1890年,艾克曼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鸡群中突然爆发了一种病,许多小鸡精神委顿,步态不稳,严重的甚至死去。经病理解剖,艾克曼确认这些鸡也得了脚气病。可是,实验室换了一个喂鸡的雇员后,病鸡慢慢地恢复了健康,鸡的脚气病不治而愈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脚气病是病菌引起的,为什么并没有进一步传染呢?”艾克曼陷入了沉思之中。
为了证实脚气病是否具有传染性,艾克曼把从鸡胃中取得的食物,喂给正常的鸡吃。照理说,如果脚气病的病原是细菌的话,那么被喂的鸡一定也会得脚气病,可实验结果并不是如此。显然,脚气病的病原是细菌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那又是什么原因引起脚气病的呢?艾克曼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天,他偶然经过实验室附近的一个军医院的病房,听见几个“老病号”在那儿闲聊:
“那个实验室喂鸡的雇员好久没来了。”
“是啊!白花花的精米饭的剩饭倒掉真可惜。”
“喂鸡?”艾克曼一下子警觉起来,他连忙上前打听这件事的始末。“老病号”告诉艾克曼:以前那个雇员每天都要到医院来拣剩的精米饭。艾克曼想,这也许与脚气病还有关。他不想放过任何一条与实验室里的鸡有关的线索。
艾克曼找到原来的那个雇员,询问他原来饲喂鸡的食物是什么。那个雇员以为自己克扣实验室里的鸡粮,用医院剩精白饭喂鸡的事已暴露,只好低头承认。
接着,艾克曼又找到新雇员,憨厚的新雇员告诉他:“我都是用实验室里发的饲料喂鸡。”
“莫非鸡脚气病与饲料有关?”艾克曼想起了几年前日本军医高木兼宽关于预防脚气病的报道。艾克曼决定就这一问题做深入研究:
他跑了许多监狱,调查结果表明,吃糙米的囚犯中每1万名只有1名脚气病患者。
他将小鸡分成两组,一组饲喂精白米饭,另一组饲喂糙米,结果三四周后,前者得了脚气病,后者却安然无恙。
他用糙米饲喂患有脚气病的小鸡,结果过一段时间,小鸡恢复了健康。
他让患有脚气病的人吃糙米、喝米糠水,结果病人很快就康复了。
经过这一番的研究,艾克曼断定糙米的米皮里含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可以防治脚气病。
这种物质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艾克曼着手这种物质的提取工作,但以失败告终。
1911年,波兰生化学家芬克,在艾克曼等人的实验基础上,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提取方法,从米糠中成功地提出取到一种晶体物质。这种物质含氮,为碱性,属于胺类。因此,芬克把它称为“生命胺”。这就是艾克曼所说的可以防治脚气的物质,现在我们称它为维生素“B1”。
后来,科学家还发现了许多种维生素。
1929年,艾克曼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