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病理学类癌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病理学类癌

发布时间: 2021-03-25 09:45:14

Ⅰ 肺癌,病理学类型(鳞癌)ICD-10编码是什么

M80700/3
鳞状细胞癌
M80710/3
角化性鳞状细胞癌
M80720/3
大细胞鳞状细胞癌
M80740/3
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
M80750/3
腺样鳞状细胞癌
M80760/3
微小侵袭性鳞状细胞癌
此编码不是肿瘤专科编码
无法区分
分化程度

Ⅱ 肺癌的病理和分类有哪些

(1)按解剖学部位分类

①中央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至主支气管的肺癌称为中央型肺癌,约占3/4,较多见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肺癌(SCLC)。

②周围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下的肺癌称为周围型肺癌,约占1/4,多见腺癌。

(2)按组织病理学分类

肺癌的组织病理学分类现分为两大类。

①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包括鳞状上皮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

鳞状上皮细胞癌(简称鳞癌):包括乳头状型、透明细胞型、小细胞型和基底细胞样型。典型的鳞癌细胞大,呈多形性,胞浆丰富,有角化倾向,核畸形,染色深,细胞间桥多见,常呈鳞状上皮样排列。

电镜检查癌细胞间有大量桥粒和张力纤维束相连接。以中央型肺癌多见,并有向管腔内生长的倾向,早期常引起支气管狭窄导致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癌组织易变性、坏死,形成空洞或癌性肺脓肿。

鳞癌最易发生于主支气管腔,发展成息肉或无蒂肿块,阻塞管腔引起阻塞性肺炎。有时也可发展成周围型,倾向于形成中央性坏死和空洞。

腺癌:包括腺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细支气管- 肺泡细胞癌、实体癌黏液形成。典型的腺癌呈腺管或乳头状结构,细胞大小比较一致,圆形或椭圆形,胞浆丰富,常含有黏液,核大,染色深,常有核仁,核膜比较清楚。腺癌倾向于管外生长,但也可循泡壁蔓延,常在肺边缘部形成直径2 ~ 4cm 的肿块。腺癌早期即可侵犯血管、淋巴管,常在原发瘤引起症状前即已转移。肺泡细胞癌或称细支气管肺泡癌,有人认为它是分化好的腺癌之一,发生在细支气管或肺泡壁。显微镜下通常为单一的、分化好、带基底核的柱状细胞覆盖着细支气管和肺泡,可压迫形成乳头皱褶充满肺泡。这一类型的肺癌可发生于肺外周,保持在原位很长时间,或呈弥漫型,侵犯肺叶的大部分,甚至波及一侧或两侧肺。

大细胞癌:包括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复合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基底细胞样癌、淋巴上皮瘤样癌、透明细胞癌、伴横纹肌样表型的大细胞癌。可发生在肺门附近或肺边缘的支气管。细胞较大,但大小不一,常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呈实性巢状排列,常见大片出血性坏死,癌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常见,胞浆丰富,可分巨细胞型和透明细胞型,透明细胞型易被误诊为转移性肾腺癌。

其诊断准确率与送检标本是否得当和病理学检查是否全面有关,电镜研究常会提供帮助。大细胞癌的转移较小细胞未分化癌晚,手术切除机会较大。

其他:腺鳞癌、类癌、肉瘤样癌、唾液腺型癌(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等。

②小细胞肺癌(SCLC)。包括燕麦细胞型、中间细胞型、复合燕麦细胞型。

癌细胞多为类圆形或菱形,胞浆少,类似淋巴细胞。燕麦细胞型和中间型可能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的Kulchitsky 细胞或嗜银细胞。细胞浆内含有神经内分泌颗粒,具有内分泌和化学受体功能,能分泌5- 羟色胺、儿茶酚胺、组胺、激肽等肽类物质,可引起类癌综合征。

在其发生发展的早期多已转移到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并由于其易侵犯血管,在诊断时大多已有肺外转移。

Ⅲ 肺癌病理学分期:ptlcno是什么意思

肝癌的病理分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版
1.肝细胞癌(HCC):占原发性肝癌的90%以上,是最常见的一种病理类型。
(1)大体分型:可分为结节型,巨块型和弥漫型;也可以参考中国肝癌病理研究协作组1977年制定的“五大型六亚型”分类。对瘤体直径<1cm称为微小癌,1-3 cm称为小肝癌,3-5cm称为中肝癌,5-10cm称为大肝癌,>10cm称为巨块型肝癌,而全肝散在分布小癌灶(类似肝硬化结节) 称为弥漫型肝癌。目前,我国的小肝癌标准是: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cm ;多个癌结节数目不超过2个,其最大直径总和≤3cm。小肝癌除了体积小,多以单结节性、膨胀性生长为主,与周围肝组织的分界清楚或有包膜形成,具有生长较慢、恶性程度较低、发生转移的可能性小以及预后较好等特点。
(2)组织学特点:以梁索状排列为主,癌细胞呈多边形,细胞质嗜酸性,细胞核圆形,梁索之间衬覆血窦,也可出现多种细胞学和组织学上的特殊类型,若出现假腺管结构可类似肝内胆管癌和转移性腺癌,需要注意鉴别。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可以采用经典的Edmondson-Steiner肝癌四级分级法,或分为好、中、差三级。
(3)代表性免疫组化标志物:肝细胞抗原(Hep Par1)示细胞质阳性,多克隆性癌胚抗原(pCEA)示细胞膜毛细胆管阳性,CD34示肝窦微血管弥漫性分布,磷脂酰肌醇蛋白-3 (GPC-3)通常在HCC癌细胞的细胞质内表达。对于小病灶的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应由经验丰富的病理学家实施和评估;可以进行GPC-3,热休克蛋白70 (HSP)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染色,如3项中有2项阳性可以诊断为HCC。
2.肝内胆管癌(ICC):较少见,起源于胆管二级分支以远肝内胆管上皮细胞,一般仅占原发性肝癌的≦5%。
(1)大体分型:可分为结节型、管周浸润型、结节浸润型和管内生长型。
(2)组织学特点:以腺癌结构为主,癌细胞排列成类似胆管的腺腔状,但腺腔内无胆汁却分泌黏液。癌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细胞质淡染,胞浆透明,纤维间质丰富,即癌细胞周围含有较多的纤维组织。也可出现多种细胞学和组织学上的特殊类型,若出现梁索状排列可类似肝细胞癌,需要注意鉴别。癌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好、中、差三级。
(3)代表性的标志物:免疫组化检查细胞角蛋白19(CK19)和粘糖蛋白-1(MUC-1),可显示细胞质阳性。
3.混合型肝癌:即HCC-ICC混合型肝癌,比较少见,在一个肝肿瘤结节内,同时存在HCC和ICC两种成分,二者混杂分布,界限不清,分别表达各自的免疫组化标志物。
4.其他类型。原发性肝癌中还有些少见类型肝癌,如透明细胞型、巨细胞型、硬化型和肝纤维板层癌(fibrolamellar carcinoma of liver,FLC)等。其中,FLC为HCC的一种特殊和少见的组织学亚型;其特点是多见于35岁以下的年轻患者,通常没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肝硬变背景,恶性程度较HCC低,且肿瘤常较局限,因此本病通常可有手术切除的机会,预后较好。肿瘤大多位于肝左叶,常为单个,境界清晰,边缘呈扇形质地硬,剖面见纤维间隔横贯瘤体;镜下可见:瘤细胞呈巢团状,部分呈相互吻合的瘤细胞索,周围有致密的纤维组织呈板层样包绕,瘤细胞较大,呈立方形或多角形,胞浆丰富,呈强嗜酸性,核仁明显,瘤组织内血窦丰富。

Ⅳ 类癌区别及治疗。

1. 类 癌
1.1 概况 类癌是一古老的而较少见的疾病,1808年Merling对本病做了首次描述,1907年Oberndorfer正式将其命名为类癌(carcinoid)沿用至今,至1989年文献中共报道本病3 720例。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类癌系起源于胚胎原始肠道部分的肿瘤,肿瘤细胞内含有亲银性分泌颗粒,故又称亲银细胞癌或嗜银细胞癌。又由于类癌细胞可分泌小分子多肽物质,故又有小分子多肽或肽类结构瘤(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tumor.APUD TUMOR. APUDOMA),Oberndorfer命名时认为类癌是一种腺瘤,但不少学者认为类癌是良性小肠肿瘤,是一种局限性生长、较少转移的低度恶性肿瘤。综合大多数学者的认识,类癌是一种主要发生于胃肠道,但又涉及全身多数器官、生长较缓慢、恶性程度低的肿瘤。
1.2 类癌发生的部位 类癌除可发生在消化道任何部位外,还可发生在支气管、卵巢、睾丸、胰腺、胆囊、甲状腺等多个器官。依其起源于胚胎部位不同可分为:前肠类癌,中肠类癌和后肠类癌。前肠类癌:主要指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系、乏特氏壶腹、胰腺、胸腺、支气管、肺、中耳等部位的类癌;中肠类癌:主要指空肠、回肠、盲肠、阑尾等部位的类癌(有人将升结肠类癌也列为中肠类癌);后肠类癌:主要指发生在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卵巢等部位的类癌。
1.3 类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由于类癌是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故它有合成、贮存、分泌生物活性胺及肽类物质的功能。其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有:5-羟色胺(5-hydroxytryptopha)、组织胺(histamine)、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VIP)、生长抑素(somatostain,SS)、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胰多肽 (pancreticpolypeptide,PP)、缓激肽(bradykinin)、儿苯酚胺(catecholamine)、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s)、胃动素(motilin)、肠抑胃肽(gastric inhibitory polypeptide,GIP)、胃泌素(gastrin)。一个脏器的类癌组织可产生多种内分泌物质,而不同脏器的类癌组织也可含有同一种活性物质。故有学者主张依肿瘤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将肿瘤分为:5-羟色胺瘤(serotoninoma)、胃泌素瘤(gastrinoma)、胃动素瘤 (motilinoma)、肠抑胃肽瘤(GIPOMa)、舒血管肠肽瘤(VIPOMa)。多数学者认为:除5-羟色胺外,其它具有生物活性物质在类癌病人中的作用尚未肯定。
1.4 类癌的病理 大体解剖可见类癌为微黄色硬结状肿瘤,大小直径多在1cm以下, 2~3cm者也可见到,大于3~4cm者少见,极少数在5cm以上。光镜下可见类癌细胞呈索条状、梁柱状排列,细胞核小,呈带状,细胞内有气泡和不同的分泌颗粒,Grimelius染色阳性者称嗜银性细胞(argyrophli cells),Fonta-manasson染色阴性者称非亲银性细胞(non-argentaffin cells),染色阳性又称亲银细胞(argentaffin cells)。前肠类癌一般为亲银细包,极少数为嗜银细胞,中肠类癌为典型亲银细胞,后肠类癌既不是亲银细胞,又不是嗜银细胞。电镜可见类癌细胞内含有很多圆形能阻止电子透过密度的直径在100~300nm的分泌颗粒。
1.5 类癌的临床表现 类癌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其临床症状随其发生在不同脏器、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只有出现类癌综合征时才表现有特殊症状,因此一般临床表现不能做为类癌诊断的依据,类癌综合征的特殊表现对诊断类癌才有一定价值;有关类癌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见后文。
1.6 类癌的预后 类癌生长缓慢,病程一般为10~15年,但有文献报道其病程可长达40年。类癌预后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类癌的部位:一般认为类癌发生脏器的位置越高,其恶性程度就越高,其预后就越差;②类癌癌灶大小:一般认为癌灶体积小者预后较好,反之预后较差,但也有例外情况;③类癌转移情况:无转移者预后较好;④类癌综合征的出现情况:反复出现类癌综合征者,特别是出现类癌危象(carcinoid crisis)者预后较差。但和其它恶性肿瘤相比,类癌的预后还是好的,特别是早期发现、正确治疗者预后更好一些,有人报告一组回肠类癌,由于行根治手术术后生存有达27年者。
1.7 类癌的诊断 类癌诊断比较困难,患者的临床表现对诊断仅有参考价值,当出现类癌综合征时可依其临床表现做出初步诊断,尿中5-羟吲哚乙酸(5-hydroindole aceticacid,5-HIAA)增高及酒精、药物诱发试验阳性可确定体内有类癌存在,此时一些特殊检查如B超、X线、内镜、CT、磁共振可进一步确定类癌的部位,手术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类癌的金标准。本文将在下部分重点介绍实验室诊断的具体方法。
1.8 类癌的治疗 一旦确诊为类癌应积极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所表现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皮肤呈现潮红者可用苯氧苄胺 (phenoxybenzamine.肾上腺素能α受体阻滞剂)。二甲基麦角碱(methy-sergide,5-HT拮抗剂),甲氧胺 (methoxamine)、血管紧张素(angiotesin)对发作性皮肤潮红期伴有严重低血压有效;对氨苯丙酸 (parachlorophenlalanine)对类癌患者腹泻有效;肾上腺皮质醇类激素对预防和治疗类癌患者手术中发生危象有效;抗癌化疗药物如5- 氟脲嘧啶(5-fluorouracil)、氨甲喋呤(MTX)、阿霉素(adriamycin),根据病情可单独应用,也可联合应用。外科手术治疗:对已发现类癌所在部位后应积极治疗,包括对孤立的类癌病灶切除、对常转移到肝脏的病灶切除和部分肝叶切除、对转移淋巴结的清除,对肿瘤引起肠梗阻的各种方式手术等,根据病人情况确定手术种类和方式。放射治疗:多数学者认为对类癌无效。
参考资料:http://www.qq518.net.cn/post/58.html

单药化疗

可以尝试5-Fu±链脲霉素、阿霉素或干扰素a±奥典肽

顺铂 依找泊苷

Ⅳ 结肠癌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是

结肠上皮有大量腺体,所以是腺癌最常见

Ⅵ 胃癌的组织病理学是什么

1979年世复界卫生组织(WHO)按组制织学分类将胃癌分为腺癌(包括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和黏液癌,又根据其分化程度进一步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3种);腺鳞癌;鳞癌;类癌;未分化癌;未分类癌。

我国分为4型:腺癌,包括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3种);黏液癌(印戒细胞癌);未分化癌;特殊类型癌,包括腺鳞癌、鳞癌、类癌、未分化癌和混合型癌。

根据国内外资料统计,早期胃癌有如下组织学特点。

(1)早期胃癌有分化较高的倾向,随着向黏膜下浸润其分化程度向不成熟方向发展.(2)国外早期胃癌未见黏液腺癌,国内统计则不尽然。

(3)隆起型多见高、中分化型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而未分化癌少见,凹陷型则多见印戒细胞癌和分化型腺癌,而乳头状腺癌少见。

(4)浅表局限型癌多见高分化管状腺癌。

(5)广泛浅表型多见2~3种组织学类型同时存在,以高分化管状腺癌和低分化腺癌较多,也可见乳头状腺癌和印戒细胞癌。

Ⅶ 直肠息肉但是医生说是类癌

类癌和息肉的含义是不同的。如果是活检诊断类癌,应该需要手术切除,然后术后还需要再次病理化验诊断,这样才是最准确的。
另外,术后一般不主张化疗。因为对于类癌来说,化疗没有明显的效果。
一句话,先手术,手术完了再说。

Ⅷ 胃癌的组织病理学分型有哪些

胃癌的病理分型有大体分型和组织学分型,大体分型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早期内胃癌指癌组织容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不论有无淋巴结的转移大体分为一型 二型和三型,一型为隆起型,二型为浅表型,三型为凹陷型,二型又进一步分为2a 、2b和2c,微小胃癌是指早期胃癌始发阶段的直径在一厘米以内的小癌,胃粘膜活检病理为胃癌,而手术切除标本经连续切片检查都未能找到癌组织。进展期胃癌是指癌组织浸润已经达到肌层以外,又称为中晚期胃癌,组织学分型常用WHO分型,包括常见的组织类型,有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低分化腺癌、未分化癌、还有鳞腺癌、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等,其中管状腺癌和低分化腺癌比较常见。

Ⅸ 湿疹样乳癌的临床表现 病理学 组织学改变是什么

湿疹样乳腺癌或称为“派杰氏病”,是发生在乳头部位的恶性肿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比较少见,约占乳腺癌总数的0.7%~3%。由乳头表皮细胞原位恶变而来,与深部乳腺组织的癌瘤无关,因而又称为“乳头癌性湿疹”或“乳头湿疹样癌”。
临床表现很象慢性湿疹。多数病人常以乳头局部奇痒或轻微灼痛而就诊。可见病人的乳头、乳晕部位皮肤发红,轻度糜烂,有浆液性渗出而潮湿,有时还覆盖黄褐色鳞屑状痂皮,病变皮肤变硬、增厚,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乳头和乳晕部皮肤糜烂经外敷药物处理后,可一时好转,但很快又复发。
典型病例的乳头溢液涂片做病理观察时,可以找到发生恶变的派杰氏细胞。镜下组织学改变为:皮肤表皮至真皮层可见散在或小灶异型性明显的癌细胞,胞浆丰富,透亮或嗜酸性。由于该病在早期与慢性湿疹和接触性皮炎较难鉴别,因此对乳头、乳晕的慢性皮肤病变,经2周以上治疗无明显好转或虽好转但反复发作的病人,应高度警惕。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变部位皮肤的病理组织活检,应做多点的活检取材。
在湿疹样乳癌的较早期,即病变仅仅局限于乳头乳晕部,乳房内尚未触及肿块时行患侧乳房单纯切除,则治疗效果尚好;而若是待乳房内肿块已经形成,则预后就较差了,必须行乳癌根治术。因此,在病变尚处于乳头乳晕的湿疹样改变的初期,即予以及时诊断治疗,是获得较好预后的关键。临床对经治疗2周以上无效的乳头乳晕部的皮肤损害应考虑作活检,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