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石中英,教育学导论观后感
昨天开始读石中英的《教育哲学导论》,这是WY师妹强烈推荐的。打开一读,发现确实值得推荐。到现在,看完了导言和第一章,看得很细很慢,因为确实比较好看的。
导言《哲学与教育》提出并回答了三个问题:教育活动需要哲学吗?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吗?一般哲学可以替代教育哲学吗?在我看来,这三个问题分别指向教育哲学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对第一个问题,作者从教育活动、教育目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理论四方面进行了问答,而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对于第二个问题,读完之后让我觉得哲学并非高高在上,它已经进入草根层面,它是对生活的反思与追问。第三个问题的回答自然也是肯定的,因为教育哲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
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从以下三个角度集中分析教育哲学学习和研究的基本问题:教育哲学的定义、教育哲学的价值、教育哲学的学习和研究。这里具体介绍第一节《教育哲学的定义》。
这一节分三小节:我国教育哲学家的定义、国外教育哲学家的定义、教育哲学的新定义。自然,前面两小节是第三小节的背景、基础和铺垫。在界定新定义之前,又介绍了20世纪末哲学的五个转向:从“大写的哲学”到“小写的哲学”、从“贵族的哲学”到“平民的哲学”、从“认识的哲学”到“存在的哲学”、从“规范的哲学”到“解放的哲学”、从“抽象的哲学”到“具体的哲学”。在我看来,之后,作者并没有给出教育哲学清晰、明确和完整的定义,但从“视角和目的”、“对象和内容”、“性质和特征”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说明。尤其对新的教育哲学的性质(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价值性)做了具体说明。在我看来,这四个新性质主要是强调,研究者(“我”)作为主体的介入(“我的介入”)。
这书的语言很通俗,不象一般哲学书那么艰深拗口。它的一些观点也比较新,思路很清晰,结构也非常合理。所以,这是一本学教育学的人值得一读的书。
B.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方教育哲学的异同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开始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
鸦片战争后,他们的基本思想就是了解夷情,“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卓识远见表明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的始初就和爱国精神交融在一起。
包括林则徐组织人力翻译慕瑞的《地理大全》部分章节而编成的《四洲志》、林则徐将资料交付魏源编成的五十卷巨著《海国图志》,以及徐继舍的《该环志略》、江文泰的《红毛英吉利考略》、杨炳的《海录》(1842年)、肖会裕的《英吉利记》(1842年)、梁廷扔的《合众国说》(1844年)等。
从1840年到1861年,中国的文人学者写出了至少二十二部介绍夷情的著作。
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
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进入民国时期,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波的西学东渐,一直持续到当代而未止。
尽管如此,纵观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它的成就是巨大的。虽然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艰难探索和吸收过程,但毕竟使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大大加速,客观上加快了清王朝灭亡的脚步,为中国早日推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奠定了基础。
但墨守成规、亦步亦趋的学习心理使中国的每一步学习都事倍功半,成效大打折扣.学习中的'一边倒'现象和盲目照搬现象使中国的西学东渐走了许多弯路,学习中的'急功近利'思想也是造成西学东渐成效甚微的重要原因。
C. 石中英走进教育学观后感
昨天开始读石中抄英的《教育哲袭学导论》,这是WY师妹强烈推荐的。打开一读,发现确实值得推荐。到现在,看完了导言和第一章,看得很细很慢,因为确实比较好看的。
导言《哲学与教育》提出并回答了三个问题:教育活动需要哲学吗?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吗?一般哲学可以替代教育哲学吗?在我看来,这三个问题分别指向教育哲学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对第一个问题,作者从教育活动、教育目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理论四方面进行了问答,而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对于第二个问题,读完之后让我觉得哲学并非高高在上,它已经进入草根层面,它是对生活的反思与追问。第三个问题的回答自然也是肯定的,因为教育哲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
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从以下三个角度集中分析教育哲学学习和研究的基本问题:教育哲学的定义、教育哲学的价值、教育哲学的学习和研究。这里具体介绍第一节《教育哲学的定义》。
D. 英国怀特对教育哲学的定义
英国是世界上教育哲学研究比较发达的国家,有着专门的教育哲学教席、学会、杂志、网站、研究生培养计划。20世纪的英国的教育哲学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20年代40年代之前的英国教育哲学可以概括为"规范教育哲学"。"规范教育哲学"是美国教育哲学家弗兰肯纳(Frankena,W.K.)提出的,与"思辩教育哲学"和"分析教育哲学"相对。这一时期教育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学术性学科和专业,只是哲学家的"业余爱好"。这一时期代表人物和作品有:罗素(B.Russell) 的《教育论》(1927)、怀特海(A.N.Whitehead)的《教育的节奏》(1922)与《教育目的》(1929)、沛西·能(Nunn,P.)的《教育原理》(1920)等。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末的英国教育哲学可以概括为分析教育哲学。这一阶段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开始对教育概念、命题和理论形式的概念分析。1942年,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开始在英国率先设立教育哲学教授职位,由里德(Reid,L.A)担任,这在教育研究领域还是第一次。哈迪(C.D.Hardie)的《教育理论中的真理与谬误》(1942)和奥康纳(D.J.O'Connor)的《教育哲学导论》(1957)是分析教育哲学代表作。
E. 教育哲学导论,宗教文化学导论这两门选修课怎么样
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始终面临着三个主要问题:教育哲学有必要吗?教育哲学是不是太抽象?有哲学就行了,何必又添一个教育哲学?
哲学对于教育活动之必要性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影响而间接地表现出来,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蕴涵着理论的,即使这些理论可能只是一些缄默的理论。从逻辑上说,不存在不受教育理论指导或影响的教育活动,就是那些最藐视教育理论的人实际上也在实践着某种形式的理论,也许可以将其称为“极端的行为主义”或“经验主义”理论。
F. 教育哲学导论 教育哲学通论 哪本好
请给出作者和版本啊,否则怎么说啊,叫这个名字的书有好多啊
G. 中国教育哲学如何促成马来西亚的教育目标
教育哲学是教育科学分支学科。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基础学科。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哲学探讨,以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指导。具有概括性、规范性和批判性等特点。19 世纪末成为独立学科。1848 年德国哲学家罗逊克兰兹著《教育学体系》一书,后由美国教育学家布莱克特于 1886 年译为英文,改名为《教育哲学》。一般认为,此即“教育哲学”一科的由来。嗣后教育哲学著作日益增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1916 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副标题为“教育哲学导论”),该书共 26 章,论述教育中的一些根本问题。[1]
H. 教育哲学的哲学体系
从教育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因而从体系到内容,至今尚处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阶段。从国内外的教育哲学著作来看,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体系:①以研究教育基本问题为主的教育哲学体系;②以研究教育流派为主的教育哲学体系。前一种可以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为例,全书共讲了26个专题,从教育的本质、作用到教材、教法以及知识、道德等问题都作了全面的论述。后一种可以当代美国教育哲学家G.F.尼勒的《教育哲学导论》作为代表,全书共讲述了实用主义、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改造主义、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等几个主要教育哲学流派。有的教育哲学论著,兼有上述两种体系的内容,如当代美国教育哲学家J.S.布鲁巴克的《现代教育哲学》。在该书中除分别论述了学校与社会、教育目标、课程、方法论、职业权利与义务等问题外,还对当代各个教育哲学流派作了介绍和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教育哲学论著,多属第一种体系,也有兼采第二种体系的。其论述的内容一般包括有教育本质论、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论和教育方法论等基本问题。也有的从论理学、伦理学、美学来论述教育的,或者从心灵论、知识论、道德论、社会学等方面来论述教育问题的。总之,虽体系各异,但概括说来,一类是从哲学的体系出发来论述教育问题,另一类是从教育的基本问题出发来作哲学分析。
I. 寻石中英老师的《教育哲学导论》电子版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95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