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程先生哲学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程先生哲学

发布时间: 2021-03-25 03:09:46

1.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谁的名言

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

张载进则为循吏,退则为乡贤,以实际行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开拓了儒者担当新局面。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曾作《圣哲画像记》一文,从数千年灿若群星的中华历史伟人中精选32位,作为子孙治学的门径:

文周孔孟,班马左庄,葛陆范马,周程朱张。

韩柳欧曾,李杜苏黄,许郑杜马,顾秦姚王。

(1)程先生哲学扩展阅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北宋儒学家张载的名言。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

第一句:人对于天地的认识即所创造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天地的自我认识,这就是为天地“立心”。

第二句:儒家将外在与内在统一结合起来,将天与人、顺应自然与自强进取结合起来。

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并不是要接续一般意义的中国学统,而是接续儒家之学统。

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最高统治者应为有圣人之德者,实现王道。

2.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由于其言简意宏,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

“横渠四句”出自张载《横渠语录》,原文如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译文: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2)程先生哲学扩展阅读

“横渠四句”包含下面的意思:

1、 “为天地立心”,程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

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以此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2、“为生民立命”,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张载所标示的“为生民立命”,实即为“民吾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

3、“为往圣继绝学”,故“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关、闽诸大家,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

4、“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开”期待之谓。“为万世开太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3. 程朱思想家的哲学观是什么

程朱思想家的哲学观是发展理学,他们主要强调格物致知,借用外来的,来帮助自己的做法

4. 谁知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自何处

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既张横渠(1020-1077)。名载字子厚,
陕西扶风人。为二程先生之表叔。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
生以千数,其著作凡而十三卷。因讲学于横渠镇,故人称横渠先
生。屏居南山之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
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宋史.张载传》)。 有
横渠书院,始建于元朝元贞(元成宗铁木耳,元贞1295-1297。)
年间,占地十余亩。张载墓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北、凤翔县、横
渠镇、大南大振谷口。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4080567.html

5. 纪念程裕淇先生诞辰周年

景才瑞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

程裕淇先生与夏湘蓉先生是原清华大学地质系的同学,程先生毕业于1933年,夏先生毕业于1934年,都获得地理系学士学位。因为我1954~1956年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研究部跟当时苏联专家学习自然地理,曾去庐山作野外科学考察,写了一篇“关于庐山冰蚀地形的讨论”文章,寄给《地质论评》编辑部,恰好那时夏湘蓉先生担任《地质论评》编辑部主任,经过评审,发表在《地质论评》1958年第18卷第3期第214页至223页上。1958年夏我从天津师范学院地理系调到华中师范学院地理系任教,夏湘蓉先生调到湖北省地质局任总工程师,后被选为湖北省地质学会理事长,我也既被湖北省地理学会选为副理事长、理事长,又被湖北省地质学会选为理事、常务理事,在夏湘蓉先生领导之下,共同工作。时间久了,常来常往,比较熟悉,他常常告诉我一些地质界与地质学会的一些往事。1981年,我们经湖北省委与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批准,成立了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夏湘蓉先生被选为常务理事,我负责秘书长工作。从此接近机会更多,更加熟悉。在一次湖北省地质学会年会的学术研讨会中,我提交了一篇文章论述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属于海洋型冰川、与中国西部高山的大陆型冰川的物理性质不同,得到夏湘蓉理事长的肯定,他顺便告诉我说,我发表在《地质论评》上的那篇“关于庐山冰蚀地形的讨论”,是他当时任《地质论评》编辑部主任时处理的。我当然不仅十分高兴,而且对夏湘蓉先生更加尊重,学术交流愈多,思想感情愈益加深,我工作的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在武昌,湖北省地质局在汉口,长江相隔,我有时去汉口办事,中午赶不回武昌,夏湘蓉先生就叫我去他家进餐,在学术与生活上均加以关切,使我感激不尽,长记在心。

记得1982年8月31日,中国地质学会在河北省北戴河召开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我与夏湘蓉先生同时受邀前往参加,他代表湖北省地质学会,我代表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当时程裕淇先生作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致开幕词,有缘亲耳聆听他的亲切高论。会议期间夏湘蓉先生关切地领我去拜见程裕淇先生,并将我以及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的情况,向程裕淇先生加以详细介绍,我也实事求是地向程裕淇先生说:久慕大名。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质科学家,是李四光先生的同行,我们在原地质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许杰先生向中共湖北省委建议下,于1981年成立了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理事长是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刘若曾先生,夏湘蓉先生是常务理事,我作为秘书长负责日常工作,挂靠在华中师范大学。今后恳切盼望程先生多加支持与关照,共同发展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四位先驱开创的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程先生态度和蔼可亲,既客气又关心地说:“李四光是开创与发展我国地质科学与地质事业的先驱之一,我1935~1938年通过中英庚款公费考试去英国,还是接受李四光先生的建议进入利物浦大学学习,主攻变质岩石学,1938年毕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当然会支持与关心你们李四光研究会的工作,今后你们有什么要求请提出来共同研究,加以解决。”当时程裕淇先生刚从地质部副部长转任为地质部总工程师,负责地质部的全部地质业务与技术工作。当谈到谢家荣先生的情况时,程先生说20世纪50年代地质部没有设置部总工程师职位,那时谢家荣先生担任地质部地质矿产司的总工程师,以后改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对中国地质矿产事业作出过很多的贡献,尽管后来身处逆境的环境中(错划为“右派”),仍勤勤恳恳地工作,尽职尽责,十分难得。夏湘蓉先生岔开话题,又继续补充说,由于李四光先生是湖北省黄冈人,一时在北京市成立李四光研究会条件还不成熟,所以许杰先生才建议先在李四光的故乡湖北省成立李四光研究会,但湖北省研究李四光的力量薄弱,需要北京地质部及其所属单位的支持与关照,程先生点头认同。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这个好的开始全赖以夏湘蓉先生介绍引见之功,功不可没。所以我们20世纪90年代初受李四光的女儿李林院士及其女婿邹承鲁院士之书面委托筹备出版《李四光全集》时,组成了编辑委员会共同研究,为了办好这件大事,决定邀请程裕淇先生等老专家作为科学顾问,向专家们发出科学顾问聘书,很快得到程裕淇先生等的书面答应。在当面请教时,程先生说,李四光先生的著作很多,既有中文的也有英文的,为了保持其当时的原始面貌,最好原文照录,不作大的改变,有英文而没有翻译为中文的,你们也不必再解释,一来那样做工作量太大,二来翻译不好也容易走样等等。这些宝贵的建议我们均加以接受,照此办理。由主编景才瑞写出前言初稿后,经过编委会几次研究,屡经修改后,打印成册,寄发给每位科学顾问征求意见,不久即得到多位科学顾问的修改回馈,其中程裕淇先生的修改稿最为详细,连标点符号都修改正确了,关切备至,一丝不苟,我们十分感谢。《李四光全集》的“前言”实际上为编委们与科学顾问们的集体创作。《李四光全集》得以顺利出版后,于1997年1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召开了《李四光全集》出版座谈会。李瑞环、温家宝与几十位院士专家出席,温家宝讲话中高度评价了李四光的贡献及《李四光全集》的出版等等。

记得1985年我应邀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出席第一届国际地貌学大会时,顺访利物浦大学,不仅得知程裕淇先生在该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而且,由于程先生在地质科学上的杰出贡献,该校研究还将要授予程先生名誉科学博士学位。果然1988年程先生受邀去英国接受利物浦大学授予他的名誉科学博士学位,并进行考察访问。

1989年,中国地质界组团去美国首都华盛顿出席第28届国际地质学大会,程裕淇先生担任团长,我作为教育部批准的团员,在美国参加会议其间,又受到程裕淇团长及多位老专家的关照。就在当年,程先生开始担任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地质科研评审组组长、陈嘉庚基金会理事、1:500万中国地质图主编及《中国区域地质概论》主编。工作责任日益重大。

为鼓励广大地质工作者为祖国建设多作贡献,特建立面向全国地质行业的“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其中特别奖专门奖给对中国地质工作有特殊贡献的地质工作者。1995年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决定,授予程裕淇(中国地质科学院)、王鸿祯(中国地质大学)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

由于程裕淇先生对地质科学的贡献,他1955年便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他还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以及国家发明奖和自然科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委员职务,并负责地学组工作。

纸短话长,言不达意,加之我的知识面所限,挂一漏万。其实程裕淇先生在青壮年时期的国内外地质实践以及在谢家荣、里德等老师和李四光等前辈的身传言教下,他深刻体会到野外是自然界提供的地质科学实验室,野外地质调查研究是地质工作的基础,但又必须同必要的室内实验测试和综合研究密切结合,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这正是他长时期以来所倡导和力行的指南,也是他培养研究生指导思想的核心。直到1989年8月,他还不顾早已超过古稀之年的高龄仍然亲自去到野外指导博士生的实践,他常说:“如果不能亲自上山指导研究生工作,我就不再带研究生了,否则,怕影响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质量。”高度负责之心溢于言表。

所以,程裕淇先生既是一位成绩卓著的地质科学家,提出并发展了“成矿系列”理论,重视矿床形成的地质环境和时、空演化分析,进而完善了成矿系列的概念和理论,并特别强调对铁矿成矿控制的大地构造背景、岩体类型、性质产状以及围岩岩石性质诸因素的全面分析研究;又是一位颇孚众望的学术领导者与十分关心国家政治前途的爱国主义者,他既担任过中国地质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理事长,也曾当选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三、五届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与委员,还担任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四、五届委员,第六、七届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属于正部级待遇)。但他平易近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善于团结各种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尊重实践,勇于开拓,精于治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室内工作和野外工作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始终坚持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为后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1]王弭力.中国地质学会80周年记事.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

[2]王泽九,苗培实,马秀兰.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主要科学技术成就与贡献.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3]张以诚(专访).中华民族的宝贵科学文化遗产——景才瑞教授谈《李四光全集》出版.中国矿业报,1997-01-24(1)

6. “我辈读书人一生所求不过四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出处

为张子「四言」进一解 蔡仁厚教授

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最能表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开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因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但这四句话并不好讲。今特稍作解释,或者於青年学子不无助益。
(1) 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无心,但天地生生不息,生化万物,是即天地的心意。所以程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因为天地生化万物,只是生生之德的自然流行,并非有意生出这样一个大千世界。所以是「无心」而「成化」。无心而有心(以生物为心),这是人对天地生生之德的亲切理会,通过人的理会指点,天地生化万物的心便显立了。
(2) 为生民立命:命有理命与气命两个层面,这两层的命都不可伤害,不可弃废,必须有以安立。儒家圣贤开显的「安身立命」之道,正是为了生民。有了这个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却能潜移默化,加上伦常政教的设施,使生民的生活有了依循,而得以护持生命,贞定活路,这就是「为生民立命」了。
(3) 为往圣继绝学:儒家圣人之学,自两汉以下,而魏晋,而南北朝,而隋唐,千百年间,一直未能善续先秦儒家的学脉。无论生命之光,或哲学之慧,都开显不出来。尤其唐末五代之时,华族的文化生命萎缩堕落极矣。直到北宋之初,普天之下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师表,所谓「学绝道丧」,实未过甚其辞。到理学家出来,才复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天道性命(心性义理)之学,内圣成德之教,重新光显於世。思想的领导权即已从佛教手里拿回来,孔子的地位自然重新显立。这一步「为往圣继绝学」的功绩,在人类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可惜满清以来,士人心思卑陋,反而诟诋理学,这诚是学术上昧天良的一大憾事。
(4) 为万世开太平:儒家以「内圣为本质,以外王表功能」。功能之大者,便是开出太平盛世。而且不只是一时,而是为千年万世开太平。「太平」二字与「太和」一样,乃是儒家学术中最渊懿庄穆的观念。不过,儒家虽然具有开万世太平的宏愿,也能在「道」的层次上讲论天下为公的仁政王道,但在体制上则只成就了「治道」,而未能开出「政道」。如今民主政治的体制,却正是政治层面上的太平轨道,再加上科学,就更可满足「开物成务」、「利用厚生」的要求。以民主科学配合儒家的礼乐教化以及「太平、太和」的理念,的确将可为人类世界开创无疆的休美。

[url]http://www2.thu.e.tw/~philo/html/issue8[/url]

[1] 张载,既张横渠(1020-1077)。名载字子厚,
陕西扶风人。为二程先生之表叔。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
生以千数,其著作凡而十三卷。因讲学于横渠镇,故人称横渠先
生。屏居南山之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
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宋史.张载传》)。 有
横渠书院,始建于元朝元贞(元成宗铁木耳,元贞1295-1297。)
年间,占地十余亩。张载墓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北、凤翔县、横
渠镇、大南大振谷口。
参考资料:http://www.pkucn.com/archiver/?tid-34010.html

7. 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

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内则;
2、理一分容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是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得统治者的欢心,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

8. 程朱理学是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官方哲学的

程朱理学是从南宋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程朱理学基本由周敦颐、张载、邵雍、内二程等人创立容的新儒学,传承于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程伊川先生更重理,朱子创造性地发展了伊川先生的理学。

最后形成了程朱理学体系。程朱理学在南宋并没有多少优越的地位,自元朝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定为官学兴盛以后,程朱理学在日本朝鲜琉球越南影响也颇大。

(8)程先生哲学扩展阅读:

理学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

这使得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为抑制君权,让中国政治在宋明两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间参政议政提供了理论支持。

9. 程门立雪、入木三分的原意和本意各是什么

程门立雪
【解释】:原意: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入木三分
【解释】: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原意: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10. 为什么“程朱理学”又称“道学”,有什么出处吗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故如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因寓居建阳(今福建建阳)考亭,世称考亭先生。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成为客观唯心主义理学的集大成者,与二程合称“程朱理学”。
他政治上主张富国强兵,发展生产,抵抗金兵,反对屈辱求和,受到权臣排挤。他从事教育工作五十余年,曾重建和主持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总结了不少有益的治学经验和学习方法。著述颇丰,主要有《周易本义》《四书章句集注》《晦庵先生文集》《朱子语类》等

理学是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封建统治者对儒家学说的新发展。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形成了以儒学为主,儒释道相结合的新儒学,成为两宋和明朝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理学家提出“理”“天理”“气”等新理论,使儒家思想更加哲理化。理学又分为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以陆九渊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两大派别。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即“程朱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