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社会学老龄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社会学老龄

发布时间: 2021-03-24 23:30:28

❶ 跪求一篇关于老年社会学的论文

做什么用的呢

❷ 作为应用学科的中国老年社会学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其功能包括哪几个方面

作为应用学科的中国人民社会选择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❸ 请问老年社会学理论(角色理论、生命持续理论、发展理论等)在哪本书中介绍谢谢

科瑟尔的《社会冲突的功能》达伦多夫的《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赖克斯的《社会学理论中的关键问题》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

❹ 急!!!!社会学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的读书笔记

大哥去哪里超那么多给你啊

❺ 写报告老年社会学 什么有什么主题推荐下

试论人口老龄化


1、什么是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提出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的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老龄化社会。

2、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是什么?

我国的老龄化社会主要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上世纪后,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从“多子多福”到“只生一个好”,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

二是未富先老。

(一)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较快、达到的水平比较高

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一个国家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一般需要花50-100年,而中国老年人口比例从1982年的5%迅速增长到1999年的10%,只用了18年的时间。到2005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亿,占人口总数的11.03%,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首次超过一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69%。

我国的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二)老龄化阶段推进速度不平衡

根据中国五次人口普查及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老年人口数量从1953年到1964年由年均负增长(-0.53%)转向正增长,从1964年到1982年,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93%,比总人口年均增长率高1.8个百分点,是中国第一个老年人口高速增长时期。从1982年到1990年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略有下降,但仍高达3.09%。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又成加速增长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高达6.12%,与总人口年均增长率的下降趋势相反。

(三)人口老龄化在空间分布上不平衡

根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变动资料计算,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上海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和最高,为11.96%,宁夏最低为6.02%。此种现象主要是由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这将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口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产生深远的影响。

3、人口老龄化的后果是什么?

A、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在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往往会带来退休人员的快速增加,更何况欧洲老年人的退休金极为优厚,政府和社会承受极大负担。另外,人至老年,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对医疗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了政府和社会的压力。养老、保健、医疗

B、人口老龄化将带来劳动力供给的相对减少。

C、人口老龄化可能导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下降。老龄化带来的公共财政压力、资本积累不足、生产率降低等多种问题。

D、老年人口问题分为五大类型:老有所养、老有所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和老有所医。解决老年人口问题,就是利用各种资源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使老年人口物质生活有保障、生活有人照料、精神愉快并能参与社会。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E、两代人瞻养比例的变化,给现代的家庭结构代劳压力

4、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计划生育政策大大地加快了我国生育率水平的转变,而生育率的转变也加快了人口的老龄化;

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进步,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

5、社会工作者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鼓励和支持家庭对老年人进行赡养,又积极倡导政府、国际组织和民间社团制定“积极老龄化”的政策和计划,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参与和保障,以帮助国家应对老龄化的挑战。

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要积极面对老年生活,不仅保持身心健康状态,而且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

对个人来说,积极老龄化是指进入老年的人享有充实的生活(包括健康、安全和积极参与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继续学习,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益活动,使其宝贵才能和经验得到充分运用,继续各尽所能,发挥自己在物质、社会和精神方面的潜力,较长时间保持健康,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

对家庭和社会来说,积极老龄化是指为老年人创造参与活动和学习的一切可能机会和条件满足他们的需求,帮助老年人尽可能长期地不依赖他人,延长其余寿的健康期和自立期。在老年人失去部分或全部自理能力需要帮助时,保证能获得各方面的保护和照料,消除各种对老年人的歧视、怠慢、虐待和暴力行为。让每一个进入老龄期的人都能够享有健康的生命质量和良好的生活质量。

A、树立正确的老龄观

B、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展老龄产业/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合理利用老年人才

C、完善多元化养老模式和养老保障制度/家庭式养老模式应与社会化模式相结合

D、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❻ 什么是“老年学”

“老年学”是研究延长人的寿命和人的老龄化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产生和发展
老年学的渊源久远,可以追溯到古代东西方炼丹术及对人的长寿研究,但形成老年学这一综合性学科则在近现代。20世纪40年代,生物学家根据拉丁文geron(老人)与logos(学科)创造了一个新词汇“老年学” (gerontology)。此后,老年学便统括对人的老龄化和老年人的研究,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名词。1938年,英国的一个科学家团体组织了名为“老年研究会”的国际性协会,并自1939~1945年间举行了多次会议,对推动各国的老年学研究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世界许多国家相继成立了老年学会,如美国老年学会于1945年成立,荷兰老年学会于1947年创立,苏联老年学会成立于1957年,加拿大老年学会成立于1971年。中国老年学研究约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4年中国召开了第一次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术会议。1982年中国社会学会设立了老龄问题研究组。1985年全国性的中国老年学会正式成立。老年学之所以在近代形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并在许多国家迅速发展,大体有以下社会因素:
①人的老龄化。因科学的发达、社会的进步等诸种因素的作用,人的寿命日益延长,使到达老年期的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人口学通常认为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分别达到10%或7%以上,就称为人口的老龄化。这种状况在古代和中世纪是不存在的,当时人的寿命普遍较短。19世纪70年代,法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国家。②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引起了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也使得赡养老年人的义务部分地从家庭转向社会;工业化社会发达的生产力使得老年人和社会都有能力蓄积和提供老年生活保障的社会保险金、退休年金等。③现代医药科学的发展为老年人寿命的延长提供了科学保证。④都市化和现代化社会的发达,使老年人的社会可见度日益显著,成为社会上引人关注的群体。学科的构成及其渊源 老年学是在老年医学、老年生物学、老年心理学和老年社会学等边缘性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上述 4个方面就是老年学的分支学科。老年医学
对人的老龄化最早的研究,出现于医学领域。其目的是治病延年。古代东方与西方炼丹术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古代的老年医学。2000多年前,中国最早的医学专著《内经》中已有不少关于老年医学的记载,特别是其中的《素问》前三篇,专门讲述了养生理论。东晋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南北朝陶宏景编集的《养性延命录》,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均有涉及老年医学的重要论述。宋代陈直撰《养老寿亲书》,是中国传统医学第一部老年学专著。西方古代许多医学家如希腊的希波格拉底和罗马的西塞罗的著作中,也有涉及老年病的记述。9世纪波斯医生阿维森纳最早编著了被誉为老年病学经典的《医典》。19世纪德国医生C.F.坎斯塔特撰写了《老年人的疾病及其治疗》一书,初步奠定了老年医学的基础。1909年美籍奥地利医生纳肖根据拉丁文geras(老年)与iatrikos(治疗)创造了老年医学(geriatrics)这一名词,并编写出版了《老年医学》(1916)一书。自此,“老年医学”逐渐成为一门学科,随后作为老年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学术界所承认。老年生物学
其中心课题是人体衰老的生理机制。这种研究始于古代对长寿的探索。18世纪,法国博物学家 G.-L.de布丰对人类生命极限的研究,是老年生物学的一项重要突破。人体衰老机制的研究在细胞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推动下,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70年代,有关人体衰老机制的学说已达到百余种之多。其中如遗传钟学说、体细胞突变论、蛋白质合成差错学说、自由基学说、交联键学说、废产物学说、免疫学说、脑衰老中心说等,不仅在理论上是重要的突破,其中有些已具有临床意义。这些研究为老年生物学奠定了基础。老年心理学
对老年人的心理学研究,产生于对老年智力变化的关注。人们公认最早开创老年心理学学术研究的,是19世纪的比利时社会统计学家L.A.凯特莱。他在《论人及其才能的发展》(1835)一书中,描述了人在60年间的心理成长过程。1884年,英国人类学家F.高尔顿在伦敦国际保健博览会期间测定了从儿童到老年人的各种心理数据。美国心理学家G.S.霍尔1922年发表的《老年期》一书,被视为第一部专门研究老年人心理学的教科书。30年代,美国W.R.迈尔斯等人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成立了关于衰老问题的心理学研究小组,其研究计划被称为“斯坦福晚成计划”,研究的成果于1931年后陆续发表。这项工作被认为是老龄过程心理研究的第一次系统尝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关于老年及衰老的心理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如1946年美国心理学会增设了“成熟和老年”的部门。1946年,英国剑桥大学创立纳费尔德衰老问题研究所等。老年社会学
随着人口中老年人增加,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已成为社会学家关注的重点之一。1948年出版的美国学者O.波拉克的《老年的社会调整》被认为是较早的关于老年社会学的一本基础专著。此后在对老龄化和老年人的研究中,社会学的一些重要理论如角色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奠定了老年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学科范围
老年学研究的主要范围有:老年病的预防与治疗、老年卫生保健、老年医药、抗老防老临床研究,长寿调查与研究等;人体衰老机制、衰老原因的探究,人体器官老化征象的解剖学研究,人体细胞老化研究,老化的免疫改变等;老年人的感觉与知觉,老年人的记忆,老年智能,老年言语障碍,老年人精神病,老年人格与心理调整等;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与趋势,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与后果,老龄化社会特征,老年人经济福利,老年人社会福利,老人教育,老人就业与工作,老年家庭与婚姻,老年人越轨行为、犯罪和犯罪受害,老年人与宗教,老年人生活方式,老年人社会调查。随着老年学研究的发展,已出现了向多学科渗透的趋势,产生了老年人口学、老年经济学、老年政治学、老年体育学等新的分支和研究领域。

❼ 人口老龄化属于社会学研究问题吗

是的。一、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

这里指的是狭义养老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老年人生活的吃穿住等问题。我国老年群体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经济供养来源划分,大致可分为离休阶层、退休阶层、自养阶层(指城乡无国定经济来源而依靠自身力量积蓄或子女供养的老人)、救助阶层;从生活状况角度划分,大致可分为富裕阶层、小康阶层、温饱阶层、贫困阶层。从居住环境角度划分,可分为城市和农村两大阶层。在老年群体里,绝大部分离退休人员属于政府供养的体制内老年人。我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总体上说体制内的离退休阶层好于其他阶层,城市阶层好于农村阶层。生活质量最高的是体制内离退休领导和极少数的退休知识分子、企业人员。
我国老年群体生活状况主体上比较幸福,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面临的困境也比较大,其主要反映在养老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上。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已经实施了20年,但目前绝大多数老年人仍在养老保障制度之外。我国真正纳入三类养老保障(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离退休制度、五保供养制度)的老年人只有7100万(2007年底),占老年人总数的46%,其余54%的老年人没有纳入三类养老社会保障范围。他们未来的生活如何解决,如何保障,是政府的一个难题。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城乡已经有一大批老年人生活极度困难,显得政府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我国不仅现有8000多万老年人游离在三类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之外,而且未来几十年里这个数还在大幅度增加(假如政府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话)。我国参加城乡四类养老保障(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离退休制度、农村养老保险、五保供养制度)的人口总计约2.74亿(2007年底),只占到应参保人口的1/3。养老保险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首要的基本的制度安排,但我国养老保险发展速度和保险水准都有较大差距,而且全面推动难度大,由此反映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已有10年,但目前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医疗问题日益突出。在城镇,真正纳入两类医疗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为4152万(2006年底),占城镇老年人口6800万的66%,其余34%的老年人没有纳入医疗保障的范围。参加城镇三类医疗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退休制度)的人口总计约2.41亿(2007年底),尚有1/3以上应当参保的城镇人口尚未纳入医疗保障体系。而且,根据现在参加医疗保险情况,无经济来源导致没有能力参加养老保险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相应的今后没有医疗保障的老年人将会持续增加。
在农村,我国有7.3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上3000万人参加了农民工医疗保险,农村约7.6亿人口(2007年底)纳入医疗保险。农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多,但保障水平非常低,老年人不敢看病和看不起病的问题非常突出,老年人的医疗问题实际上没有得到真正保障。因为高额的医疗费和低额的报销比例以及医疗机构的限制,常常把90%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拒之医院的门外。所以对老年人来说,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事实上成为老年人只交钱不看病的负担或“经济剥夺”。
医疗保障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制度安排,但从目前我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进展情况看,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却不能享有社会医疗保险,看病和住院费用主要是由老年人自己、子女或亲属负担。我国这种社会医疗保障水平与老年人需求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直接导致老年人贫困现象加剧和健康受损害。

三、老年人的精神贫困和尊严保护问题

在我国,老年人的精神贫困带有普遍现象。对于物质生活有保障的老年人来说,精神贫困十分可怕。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敬老文化尚不浓厚。从社会文明层面来说,没有广泛的敬老文化,老年人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与现实相对应的是,随着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歧视、排斥甚至遗弃和伤害老年人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这些案件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由此导致老年人的精神贫困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从家庭文明层面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敬老文化,老年人的境遇是可想而知的。这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很多老年人因精神贫困而致生命质量严重下降,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不仅如此,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社会伦理道德下降等原因,广大老年人的尊严常常得不到保护,一些地方政府、社会乃至家庭对老年人漠不关心,老年人的优待不能兑现,常常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边缘人员,严重损伤了老年人的尊严。
尊严是人的基本权益。不管哪个阶层的老年人,生活质量是相对的。从幸福的角度看,富裕阶层的老年人不一定就比小康阶层的老年人幸福。事实上,哪个阶层的老人都有苦恼、困难等不幸福的因素和问题,相应的都需要政府和社会保护他们是尊严。对经济富裕的老年人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尊严保护。不管哪个阶层的老年人,到了高龄以后,都成为绝对的社会弱势群体,都需要政府和社会的特别关爱。

四、老年人的价值发挥问题

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老年人如何度过20-40年的晚年生活,是政府予以研究的问题。对绝大多数的健康老年人来说,他们很愿意继续发挥有意义的人生价值,他们不愿意无聊地等死。面对越来越多的希望发挥人生价值的老年人,政府该如何引导,如何对策,是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其间,政府绝对不能视而不管。如果政府不能给亿万老年人发挥人生价值的生活平台,一方面会给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带来影响,另一方面也会给社会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老年人人生价值的发挥又确实与青壮年的就业发生矛盾,因为我国本来就有大数量的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老年人的价值发挥问题,是一个重大老龄问题。

五、老年人的照料服务问题

我国为老社会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尚未建立,失能和半失能而需要照料护理老年人问题十分突出。目前,我国为老社会服务短缺已经成为公共服务的严峻问题,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的阻滞性因素。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主体上尚不能满足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居民共同的服务需求,对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公共服务更是十分稀少。据资料显示,我国需要照料护理的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大约在2000万以上。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的达到14.6%,农村已超过20%,现有的社区服务远远满足不了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需要。我国城乡面向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服务基本上还是一个空区,为老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尤其在农村,除了少数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外,为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服务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六、老年人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和影响问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亿万老年人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压力和影响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积极正面的,一个是消极负面的。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有大缺位的情况下,老年人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和影响就是消极负面的。目前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缺位比较大,因而产生的消极负面问题处于加大的趋势。我国社会养老保障资金和老年医疗费的巨大需求有可能拖跨经济。由于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劳动力负担老年人口的比例提高,以及老年人寿命延长,我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一方面大数量的老年人得不到养老保险的保障,另一方面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老年人领取养老金将会出现困难,这对发展中的我国来说是雪上加霜。就养老保障需求这一项,就有可能拖跨我国的经济。据测算,在2005—2034年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我国城镇养老基金缺口逐年扩大,到2034年“空账”规模将达到6万多亿元。同时,老年人巨大医疗费的支出加剧了卫生资源消耗的矛盾。老年人口对医疗保障需求的增长非常迅速。有统计表明,老年人消耗卫生资源是全人口平均的1.9倍,是青少年和中年人的3倍以上。老年人口巨大的医疗需求将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七、老年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问题

老年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也是包括积极正面的和消极负面的两个方面。如果我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有效,力度大,就会产生积极正面的效果。从我国现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实践状况看,应该是消极负面的影响程度和趋势大。
现代老年人都是建国前出生的,都经历过艰苦的革命战争或艰辛的社会主义建设。相对其他群体而言,我国老年人政治思想状况主体上素质高,可以说最忠于党,最热爱党,最拥护党,最听党的话,最能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由现代老年人的成长、工作和受教育的环境决定的。所以现代老年人主体仍然是我们党的优秀群体。但同时也要看到,现代老年人虽然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科技的进步,但他们因渐渐年老体弱,失去作用,也遭遇到不公的待遇和精神的贫困,以至于生活生命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少数老年人政治思想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诸多政治思想上的模糊或错误,对党和政府产生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对党的思想信念发生了动摇,有的甚至走向党和人民的反面。有些老年人不仅自己对抗政府,参加邪教组织,有的还鼓动社会人员向政府发难。老年人相对一般都是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们的言行对子女、对社会的影响很大。这些问题和情况如果继续下去,随着我国转型期矛盾和问题的继续出现,对政府产生怀疑甚至抵触的老年人将会越来越多,久而久之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老年人是一个相对没有后顾之忧的特殊群体。如果党和政府不能及时引导使老年人树立积极正确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将会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和阻力。
在我国,老年人对社会稳定的最大危险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文革”和“六四”时期的青年人步入老年,将会给我国社会甚至政治带来不稳定(假如措施不力的话)。如何把老年人潜在的危险压力转变为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需认真研究的刻不容缓的课题。

八、社会老龄意识问题 社会老龄意识指的是社会全民对老年的立场和态度。社会老龄意识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青年和少年儿童对老年人的敬老态度问题。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传统文化的大国。在这个文明传统文化里,尊老敬老始终是一个重要内容。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里,每个家庭大都重视家庭孩子的尊老敬老礼貌教育。孩子自懂事起,大人就引导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对老人(主要是年长的爷爷奶奶)要处处尊敬,说话对老人有礼貌,吃饭老人优先,劳动照顾老人,尽可能不让老人参加劳动,或挑选最轻的活让老人做,等等,体现了百善孝为先文化观念,使我国成为闻名世界的尊老敬老的文明古国。建国以后,我国尊老敬老风尚依然浓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尊老敬老的风尚受到来自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原则和激烈的竞争,使包括官员在内的各类群体尊老敬老意识淡薄,导致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受到不同程度损害。二是中青年对自己养老的理念和准备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中青年迫于经济竞争的生活压力,没有精力和力量思考准备自己的养老问题。如此下去,将会给未来老龄问题的解决增加难度,甚至会由此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也是需要政府尤其关注的一个老龄问题。要防患于未然,积极培育增强中青年对自己的养老意识。三是老年人自己的养老意识问题。对老年人自身而言,要有积极的心态,通过参加社会教育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养老本领。这方面现有老年人做得比较好,但整体上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四是政府对中青年养老的准备问题。我国政府一直对中青年养老的准备严重不足,也即对人口老龄化的“防洪”工作缺位比较大。这一隐患的老龄问题长期下去,将会给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造成重大负面影响,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龄问题是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在充分把握我国老龄问题的前提下,做出正确的选择,有的放矢地推进工作,实现老龄工作的突破和飞跃。根据我国老龄问题的现状,老龄工作必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结构性问题,实现全社会的老年幸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❽ 老年社会学学科经典阅读书目推荐

德国 C.F.坎斯塔特 《老年人的疾病及其治疗》
美 纳肖 《老年医学》(1916)
比利时专 L.A.凯特莱 《论人及属其才能的发展》(1835)
美国 G.S.霍尔 《老年期》 1922年
美国 O.波拉克 《老年的社会调整》1948年
《老年学理论与实践》(梅陈玉婵 齐铱 徐玲 著)

❾ 关于社会学的问题: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分别会如何看待老龄化问题

功能主义注重抄研究社会运行和袭社会发展的平衡、协调的机制,是一种维护型的社会学。它强调的往往是“稳定的秩序”。
冲突理论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
老龄化问题要看是从什么角度来界定的。如果是人口老龄化,那只是个现象。但如果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那么就可以从老年人(消费)和年轻人(生产)的关系来分析。
如果从功能主义角度来说的话,是因为两个人群之间的协调出现了问题。生产和消费本来是协调的,但因为人口老龄化,所以协调被打破。
而如果从冲突理论来讲,是因为两个人群对于生产和消费的矛盾。生产和消费长期以来就存在矛盾,而人口老龄化,使得矛盾激化。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