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哲学为人类生产力发展做过什么贡献
对人类生产力发展有直接贡献的是科学而非哲学,但是哲学的层次高于科学,哲学可以指导科学,哲学总结起来就是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类社会中什么是永恒的美好什么的永恒的丑陋的关键问题。比如科学只能指导如何才能造出杀伤力巨大的武器,但是哲学可以指导是否应该造出这种武器,或者可以指导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用这种武器。
『贰』 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学哲,什么是哲理,什么是哲人
哲学:爱 * 智慧
哲理:比如,产出粮食,首先得把种子,种进土壤里。不缺水,施肥,年头好,就丰收了!
哲人:威廉*詹姆斯。就是哲人。
------------------------------------------------------------------
笑了,你对一个乞丐说哲学就是爱智慧,乞丐问你爱是什么,你说爱是行动给予,那哲学就是行动给予智慧,这样别人怎么能听懂?
----------------------------------------------------------------------------------------
哲学被我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世界观
研究世界物质的发展规律,分为唯心和唯物,涉及范畴众多,包括其自身,这样的哲学被我称为上帝哲学,因为以有限推无限无法得出结果,只有上帝知道。也许现在你不懂,学到这你就懂了。
第二类:生活哲思
对于生活有些特别感悟的东西。比如说,失败就是成功之母。这样的语句有很多,我也可以造出一个,骄傲是成功他外祖母,因为骄傲是失败之母,所以……。任何一个相反的词都可以用什么什么联系起来,比如说,猫.狗,你只有成为猫,你才能了解狗。你也可以造出这样的语句。哲学无非是甚么文字游戏罢了,说什么大道理的人也无非是乞丐。
其实哲学不算甚么深奥的东西,无非是智者用来开动脑筋的,愚者用来防身的,政府用来愚民的(说到这里,其实哲学也是宗教的一种,或者说宗教是哲学的一种)。
甚么是哲学?上面的就是哲学
甚么是学哲?学习哲学
甚么是哲理?骄傲是成功他外祖母
甚么是哲人?每个人都是哲人
『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么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和过程同整个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条件(首次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创立提供了客观社会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三大工运)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理论材料。
1、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这些科学发现,促成了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自然科学材料。
2、直接理论来源(三大思潮)
①德国古典哲学的精华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③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并设计了人类理想社会的蓝图。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这些优秀的哲学和社会科学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建立在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
四、实践科研成果(两大转变)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又是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实践分不开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活动中,完成了两大转变。
1、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2、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活动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肆』 哲学如何产生生产力
哲学,无处不在。它对人产生的是思想上的认识,所以大家都认为哲学是纯理论的,其实不然。比如:心理学都是哲学中最晚划分出去的学科,最初数学物理化学都是从哲学分出去的。
『伍』 哲学基本理论有哪些
四大块: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唯物论:1+1=1第一个1是讲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实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个1是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第三个1是说世界统一于物质,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辩证法:2+3+52指联系和发展,这是辩证法的总特征。3指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5指五对范畴,即原因与结果,内容与形式,可能性与现实性,偶然性与必然性,本质与现象。认识论:主要是三个问题,认识的本质、过程和结果(最佳结果是真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发展。认识的最佳结果是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历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指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起决定作用。社会意识按主体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按反映程度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而社会意识形式又可分为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又叫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观念结构等)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社会结构理论:三层架构,两对矛盾(即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改革是社会制度内的自我完善;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陆』 稻盛哲学是怎么生产的怎么逐步涉入人心的
遵循简单法则
对一个合格的经营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知道多少复杂的知识和理论,而是懂得珍视那些看似简单、“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生活态度的原理原则,即哲学”。这种哲学“不是晦涩难懂的书桌上的学问,而是从经验和实践中产生的生动的哲学”。这些哲学看上去“像小学教室里贴的伦理或道德纪律方面的标语一样”。聪明的人往往对这样的哲学一扫而过或视而不见,但那些不那么聪明的人却极其珍视它,“不仅用脑筋理解,还要用灵魂领悟,使其变成血肉的一部分。”
做人贵在沉稳中藏着精明
这种“精明”表现在,在面对纷繁的头绪和各种各样的利益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视线始终不偏离他真正想要的。
这与那些头脑灵活、一看便知其精明的人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能对周围的各种信息和利益关系迅速做出反应,以至于陷入“复杂性之灾”之中。精明人只能在局部上不断表现出精明,资源、精力全部消耗在局部的小胜利或高效率和整体性的失败或低效率中,就像在一个因没有红绿灯而拥堵的十字路口,精明的人能敏感地发现空隙,尽可能往前钻,所有精明人在整体的超低效中徒劳地追求高效,无数精明的个体不知不觉地陷入集体性的愚蠢。
『柒』 马克思哲学中有再生产的概念。请问再生产和生产有什么区别吗
生产是指人类从事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和过程,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和人自身的生育。亦称社会生产。狭义生产仅指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和过程。
再生产即 不断反覆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从企业说,以货币形态为起点,转化为生产形态、商品形态,再以货币形态结束。如此周而复始,以维持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环节,其中生产起决定性作用。按规模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前者为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后者是生产总量比原来增加。再生产又是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再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在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中不断再生产出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捌』 哲学的知识点
一、 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 1、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②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 2、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 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 (一)联系的观点 1、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 因果联系 原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连接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 4、 发展的观点 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①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③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④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 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用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的观点看问题,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 6、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都是在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中不断发展的。 方法论:①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②要坚持适度原则③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④要重视量的积累⑤学会优化结构 7、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坚持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三)矛盾的观点 8、 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9、 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联结;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学会正确认识事物,掌握认识秩序②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11、主次矛盾关系 原理: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12、主次方面关系 原理: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而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原理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五课、第八课) 14、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 法 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15、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原理内容: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 法 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16、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7实践决定认识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检验标准,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 方法论:从实践中获得认识、发展认识、检验认识,并用认识去指导实践 四、人生观、价值观(第六、七、八课) 1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18、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这是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以英国、法国占据了统治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也在德国占据了统治地位。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机器大工业在欧洲各国迅速地发展起来,社会生产的规模日益扩大,世界性的贸易联系不断加强,交通工具愈加发达,使人们开阔了眼界,能够对社会历史发展作全面的了解,以便从中提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为新的世界观的建立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日益显露出来。资产阶级对于封建阶级的全面胜利。使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封建贵族等级与第三等级的矛盾转变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其中表现就是30年代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这些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已经由分散的自发斗争,发展到有组织的大规模的联合运动,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因此,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有代表自己的利益,指导革命斗争的科学理论,马克思议哲学正是适应这一历史任务而产生的。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自然科学从原来的以分门别类研究为主的“收集材料的科学”,进入了对所获得的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并给予理论说明的“整理材料的科学”,如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有机化学等科学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特别是细胞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给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细胞学说提示了各种生物有机体之间的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律说明了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同一性关系;生物进化论揭示生物物种进化发展的辩证法。总之,正如恩格斯说的:“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提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联系的清晰图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有它的理论来源。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吸收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吸收了它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和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基本思想,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彻底贯彻到历史领域,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世界观,作为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还吸收了其它方面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思想。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作了一定程度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劳动价值论;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提出了建立无阶级社会的理想;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提出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这些都为新的世界观科学地考察历史发展的规律准备了必要的思想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除了上述科学历史条件之外,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参加和领导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同各种思潮和派别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在这一斗争中,他们也经历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上的洗礼,自己逐步从唯心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在革命实践中,他们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总结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分析和概括了大量的社会历史和自然科学材料,进行了艰苦的理论研究,从而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空前的革命,使哲学真正变成为科学。但是,它没有结束哲学的发展,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为哲学思想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恩格斯说得好:“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地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同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在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中,总结工人运动经验,概括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先后写下《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创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拾』 哲学这个概念是谁提出来的
关于“哲学”一词的引入并在中国学术界普遍使用的情形,不少学者已作了详细的描述。如说“哲学”一词是个舶来品,最初是日本学者西周在1875年用来翻译西语“Philosophy”而使用的;稍后,中国学者便把这个译名用于中国传统思想方面,以指称中国古代研究“形而上”的学问;再后来有了“中国哲学史”的著作,“中国哲学”的学科也逐渐建立起来,等等。根据这样的描述,似乎是先有了西方“哲学”观念的引进,然后人们以之为思维范式和框架来处理中国传统思想,才有了“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的概念和说法。其实,早在我们使用“中国哲学”的概念之前,早在中国学者所写的《中国哲学史》著作问世之前,西方学者就已经广泛使用“中国哲 学”一词、谈论“中国哲学”,并相继出版了名之曰《中国
哲学》、《中国哲学史》或有关“中国哲学”的著作了。
从可查阅到的文献资料看,利玛窦(1552—1610)用过“中国哲学家”一词,并认定孔子是“大哲学家”;维科(1668—1744)用过“孔子的哲学”一语;马勒伯朗士(1638—1715)也使用过“中国哲学家”一词,并著有《一个基督教哲学家与一个中国哲学家的对话》;卫方济(1651—1729)不仅使用了“中国哲学”一词,而且还以拉丁文著《中国哲学》;曼肯尼也著有《中国哲学史》;莱布尼茨(1646—1716)在《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哲学》中,不仅使用了“中国哲学”的概念,并认为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一些是“中国哲学”的著作;另一位德国哲学家沃尔夫(1679—1754)认为,早在17世纪前的几百年间,西方世界就赞颂着“中国哲学”,他还提出了如何研究中国哲学的问题;狄德罗(1713—1784)为《网络全书》专门撰写了《中国哲学》一节,不仅使用了“中国哲学”概念,而且勾画了中国哲学简史,阐述了自己的中国哲学史观。即使就自己所划定的哲学领域而对中国哲学多有非议的黑格尔(1770—1891)而言,虽然认为中国哲学不属于哲学史等,但他在谈论哲学史时却无法回避“中国的哲学和宗教”,要谈孔子的哲学、老子的哲学、《易经》哲学。其后,许多西方学者都使用了“中国哲学” 一语,并有不少人从事中国哲学的研究。
由上可见,早在中国学者之前,西方学者就已经普遍使用“中国哲学”概念了,两者之间的时间差距至少有三百年;“中国哲学”的概念并不是我们的“发明”,也是一个“舶来品”。不仅如此,早在中国学者把“哲学”这一译名用于指称中国古代研究“形而上”的学问之前,西方学者就已经以西方哲学的理念、范式来研究和诠释中国哲学了,而构制和描述“中国哲学”历史的工作也不是我们先贤的创意。说起来真是惭愧,但这却是谁 都无法否认的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