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为什么支持物理学家李淼对朱清时的“量子佛学”打鬼
鲁迅先生在《科学与鬼话》中说:“现在有一班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的人的对头。于是讲鬼话的人,便须想一个方法排除他。 其中最巧妙的是捣乱。先把科学东扯西拉,羼进鬼话,弄得是非不明,连科学也带了妖气......”长期鼓吹“量子佛学”、“物理学步入禅境”的朱清时大抵就是这类说鬼话做鬼事的人,尽管他顶着一个中科大前校长的帽子。然而判断真理不是看帽子的光鲜,而是看事实和证据。知名物理学家李淼,就是在21世纪打鬼的人。
在4月17日,李淼先生批判朱清时的文章发表在《知识分子》等媒体,打鬼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读者中好评如潮,反响强烈。
❷ 李淼的介绍
李淼,1962年出生,2013年加盟中山大学,现为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8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学习,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起先后在美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研究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助理。1999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有《超弦史话》《越弱越暗越美丽》《<三体>中的物理学》等。
❸ 朱清时、李淼都是顶尖的科学家吗
科学家不能用顶尖不顶尖来评价
科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科技应用、科学研究、科学探索。
这三个层面都有各自层面的顶尖科学家。
李淼先生很明显应该属于科学研究层面的,中国的顶尖科学家。
而朱清时校长则属于科学探索层面的顶尖科学家,他所探索的课题是世界级的。
真正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是科学探索,而不是科学研究、更不是科技应用。
❹ 如何评价《三体中的物理学》
此书会让一些慕三体之名而来的人失望,就是陈浩不遗余力黑的那群人。内
李淼在认真写科普。容严谨与正确性是永远首先被考虑的,那就自然会在通俗性上有所折扣。
虽然李淼已经相当克制,没有向05年《超弦史话》那样,定位为给超弦行内人看的科普,《三体中的物理学》定位大致是让大一的理科生能看懂,再往下连定性讲法也不好讲了。
我是三体粉,虽然陈浩黑三体黑得不遗余力,但我非常尊敬他,他说的基本都是事实。但这好像不能算是三体文本的错:<
李淼自己对三体也不吝赞美,也是真心想做科普,文中常常以三体的描写做引入,三两笔带过就开始了“正文”,没有纠缠于原文中的对错。这种处理方式见仁见智。
换个角度来看,不纠结于原文也可以说成是李淼打着三体的旗号,好好炒作了一番自己原本不可能得到这么多社会反响的科普作品呢?
在我看来,《三体中的物理学》算得上近来科普界的佳作。
❺ 李淼的人物经历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8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
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学习,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0年起先后在美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研究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助理。
1999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台湾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客座教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D编委 ,Modern Physics Letters A编委 ,中国科学G编委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编委 。
2014年,为《那些年我们一起信过的谣言》写了“科学不是鸡汤,但它更有价值”的推荐序言。
2015年10月,出版图书《想象另一种可能》,由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鹭江出版社出版。
❻ 关于物理学的知识:当太空飞船达到一定速度时(如三体中的~~~)
此书会让一些慕三体之名而来的人失望,就是陈浩不遗余力黑的那群人。 李淼在认版真写科权普。严谨与正确性是永远首先被考虑的,那就自然会在通俗性上有所折扣。 虽然李淼已经相当克制,没有向05年《超弦史话》那样,定位为给超弦行内人看的科普,《三体中的物理学》定位大致是让大一的理科生能看懂,再往下连定性讲法也不好讲了。 我是三体粉,虽然陈浩黑三体黑得不遗余力,但我非常尊敬他,他说的基本都是事实。但这好像不能算是三体文本的错:< 李淼自己对三体也不吝赞美,也是真心想做科普,文中常常以三体的描写做引入,三两笔带过就开始了“正文”,没有纠缠于原文中的对错。这种处理方式见仁见智。 换个角度来看,不纠结于原文也可以说成是李淼打着三体的旗号,好好炒作了一番自己原本不可能得到这么多社会反响的科普作品呢? 在我看来,《三体中的物理学》算得上近来科普界的佳作
❼ 物理学家李淼,为什么要给孩子讲量子力学,问我吧
然后呢,你想表达什么
❽ 我是天文物理学家李淼,为什么要给孩子讲量子力
钱颖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耶鲁大学运筹学/管理科学硕士。
我们一直在说要把孩子培养成有创造力的人,那么创造力何来?我们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对教育的认识,过于局限在“知识”上。
要成为创新型国家,不缺创新的意志、创新的热情,也不缺创新的市场、创新的资金,最缺的,是大量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在校学生最多的国家。中国高等教育在学规模3600万,高校在校生2700万,高校每年录取本科专科学生700多万,这些数字都是全球第一。中国经济GDP总量是全球第二,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7。
不过,相对于巨大的人口规模和潜在的人才规模,相对于巨大的经济总量,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无论是在科学技术成就、人文艺术贡献、还是新产品新品牌新商业模式方面,都显得很不相称,不令国人满意。
缺少创造性人才,教育首先受到诟病。这让我想到“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虽然钱学森他当时是针对学术研究而言,但这个问题可以推广到各个领域。更一般的问题是:相对于我们对教育的投入,相对于我们的人口规模,相对于我们经济总量,从我们的教育体制中走出来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为什么这么少?
过去十年,我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担任院长。这十年的经历让我确信,我们的教育体制,有它的长处,所以才有迄今为止的经济增长,但也有它致命的短处,尤其不利于杰出人才成长,不利于创新。
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对教育的认识,过于局限在“知识”上,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好像就是教育的全部内容。
在我看来,上面所描述“简洁思维”、“不同思维”、“反直觉思维”、“逆向思维”,都是具有创造力的思维模式、心智模式。它们不完全相同,也不应该相同。
我想强调的是,它们绝不仅仅是思维技能或技巧,而是一种心态,一种习惯。心智模式虽然在学校很难讲授,但是我相信学生自己可以在感悟中塑造。
同好奇心和想象力类似,改变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需要我们的大学尽力创造条件,培育出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自己“悟”出来,让人才自己“冒”出来。这是我对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产生规律的基本判断。
最后我想说,创新取决于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取决于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决定未来。
科学探索,技术突破,商业创新,仅靠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还需要一种开放的、多样的心智模式。
教育,不仅是教,更是育。
❾ 物理老师李淼是辽宁哪个学校的
沈阳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