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亚洲自然哲学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亚洲自然哲学

发布时间: 2021-03-24 01:49:35

① 为何要划分欧洲和亚洲

各大洲间是根据自然地理事物来划分的。划分的目的是突出每一个大洲与众不同的特色来。

亚洲和欧洲明显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形不同:欧洲主要以平原为主,亚洲主要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2、地势不同:欧洲是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大洲,亚洲是除南极洲外最高地势的大洲。

3、气候不同:亚洲主要以大陆性气候为主,季风气候显著,欧洲主要以海洋性气候为主。

4、人种不同:亚洲60%是黄色人种,欧洲90%以上是白种人。

5、文化不同:两文明之间一般都是隔着大海大江大山,交流很少,文明独立发展。

(1)亚洲自然哲学扩展阅读: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划分是在地理大发现,人类全面掌握了地球海陆分布以后划定的,而在此之前,人类并不知道世界上有七大洲。

在人类历史的很长时间内,亚欧大陆才是人类东西方文明活动的主要地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大洲的概念早已有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也就是说,亚洲和欧洲同属亚欧大陆,在大陆的东西两端的东西方文明都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而把对方看成蛮夷。

由于东西方文明主要活动的地区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而内陆地区本身由于地理环境相对恶劣,人类活动较少,同时也处在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地带,可以看成是一个过渡地带,在历史上应该没有一个明确的亚洲和欧洲的界线划分。

② 亚洲人曾创造了什么文化

阿拉伯文化
公元637年,阿拉伯人战胜波斯人,两河流域并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在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两河流域发生了一件重大事情。阿拉伯帝国的首都从大马士革迁到底格里斯河河畔的巴格达,巴格达遂成为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帝国首领哈里发的皇宫用大理石砌成,城门装饰着精雕细刻的花草、动物图案,窗户镶嵌着彩色玻璃,墙上挂着精美的壁毯;宫廷大院有喷水池,种植奇花异草;夜晚,来自帝国各地的达官显贵、皇亲国戚聚集宫中,仙乐飘飘,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宫廷外围则是另一番景象。那里水渠纵横,沃野千里,田禾茂盛。两河沿岸的码头上停泊着密密麻麻的商船,河畔城市的市场繁荣,贸易兴盛。在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以巴格达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麦蒙统治时期,巴格达建立了智慧馆,翻译了古希腊重要的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阿拉伯数学家引进印度的十进制和数字0,传入欧洲后这些数字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所有这些文明传入欧洲,加快了欧洲走出神权黑暗统治的步伐,点燃了欧洲思想智慧之灯,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

③ 东南亚和亚洲这两个概念是什么关系

亚洲(Asia)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是世界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洲。

东南亚只是亚洲的一部分,东南亚在亚洲的东南部,他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

亚洲东南部:
东南亚(Southeast Asia)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该地区共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面积约4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亿。

④ 亚洲欧洲这类,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公元前275一前193)生于希腊在非洲北部的殖民地昔勒尼(cyrene,在今利比亚)。他在昔勒尼和雅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位博学的哲学家、诗人、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他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不过他的成就则主要表现在地理学和天文学方面。

埃拉托色尼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居住适应地带学说,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非洲)三大洲和一个热带、两个温带、两个寒带等五个温度带。他改进了亚里士多德的分带法,对五个地带的南北界线,均给予纬度的严格划分。埃拉托色尼的区域和地带的划分,与前辈学者相比,科学性和系统都要强得多。他的地球分带已同现代地理学的“地带”概念相当接近。他确定的回归线位置,与其实际位置(23˚30′)仅差半度,其精确性令人为之赞叹!不过,埃拉托色尼关于世界陆地三大洲的划分,与实际情况相差甚大,显然这是受到当时认识论和科学水平的局限

另外古代的闪米特人将西方日落处叫“欧罗巴”。以后在传播过程中略有发展,他们逐步把居住地的东部地区叫“亚细亚”、西部地区叫“欧罗巴”。欧、亚两洲紧紧连在一起,两洲的划分是根据两地不同的自然条件来决定的。两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黑海、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作为其分界线。

附各大洲名字由来

亚洲:亚洲的全称是“亚细亚洲”。该词来源于古代西亚等地古人的闪米特语。亚细亚的意思是指东方日出的地方。亚洲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巴比伦的所在地,又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详地,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欧洲:全称为“欧罗巴洲”。古代的闪米特人将西方日落处叫“欧罗巴”。以后在传播过程中略有发展,他们逐步把居住地的东部地区叫“亚细亚”、西部地区叫“欧罗巴”。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一个洲。十九世纪中叶,欧洲不少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帝国主阶段。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一直表现得很剧烈,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欧洲发生的。
欧、亚两洲紧紧连在一起,两洲的划分是根据两地不同的自然条件来决定的。两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黑海、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作为其分界线。

美洲:美洲是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合称,也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又称新大陆。从公元1492年开始,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三次西航。他到达了现在美洲的巴哈马群岛,自己以为到了印度,就把自己发现的岛屿称为西印度群岛,并把那里的土著居民叫印第安,意即印度人。“亚美利加”是由一位探险者的名字演变而来的。公元1499年至1504年间,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到美洲探险,到达了南美洲北部地区。他证明1492年哥伦布发现的这块地方只是欧洲人所不知道的“新大陆”,而不是印度。后来意大利历史学家彼得·马尔太尔在他的著作中首先用新大陆称呼美洲。德国地理学家华尔西穆勒在他的著作中以亚美利加的名字称这块大陆为亚美利加洲,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非洲:非洲是阿非利加的简称。希腊文“阿非利加”是阳光灼热的意思。赤道横贯非洲的中部,非洲3/4的土地受到太阳的垂直照射,年平均气温在摄氏20度以上的热带占全洲的95%,其中有一半以上地区终年炎热,故称为“阿非利加”。

澳洲:澳洲是澳大利亚洲的简称。“澳大利亚”一词来源于西班牙文,意思是“南方的陆地”。人们在南半球发现这块大陆时,以为这是一块一直通到南极洲的陆地,便取名“澳大利亚”。后来才知道,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之间还隔着辽阔的海洋。澳洲又称为大洋洲。大洋洲是指太平洋中的三大群岛 —— 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

南极洲:南极洲因为地处地球南端而得名。它还有不少别名:因为它最后被人发现,所以也称为“第七大陆”;因为它在地球上的酷寒地区、终年冰雪覆盖,一片白皑皑的景象,所以又叫“冰雪大陆”、“白色大陆”。

⑤ 日本有哲学吗

日本有哲学。
《日本哲学史》朱谦之 著
日本哲学的产生
日本的哲学思想是在日本特有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日本适应本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阶级斗争的需要,大量吸收了先进国家的哲学思想:最初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和佛教,后来是西方近代、现代的各种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同日本原有的神道思想相结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变化,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发展过程:开始时,佛教的教义成为日本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继而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封建道学占据了主导地位,最后引进了西方自然科学,使理性进一步脱离信仰而自立,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在这个过程中,贯穿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溯源
平安时代以前的哲学在5世纪前后,汉字和儒家思想传入日本,6世纪中叶佛教也经过朝鲜传入。它们对日本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有文字记载的哲学思想,最初出现在据传是圣德太子于 6世纪末、7世纪初写成的《维摩经义疏》等著作中。7世纪初,圣德太子为了给革新政制准备思想条件,派遣留学生到中国(隋朝)学习,直接引入了儒学和佛教思想。他颁布的《17条宪法》的思想基础就是儒学和佛教教义。其中第 1条的“以和为贵”和第4条的“其治民之本,要在于礼”,都出自儒学;第 2条的“笃敬三宝,三宝者佛、法、僧也”和第10条的“绝忿弃”,都属于佛教思想;其余各条则多采用儒家经典及子史资料。儒学对于当时的日本起了很大的作用。古代天皇制度在建立过程中曾采取中国的法制,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国家。7世纪下半叶,儒学的影响特别显著。当时,日本政府已经把儒学看作是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而加以庇护。编纂于 8世纪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也带儒学的色彩。这两本历史经典起了维护天皇制度的作用。
佛教与日本哲学
佛教经朝鲜传到日本以后,起初并非一种以教义为核心的宗教,而只是对佛像和佛经等的信仰和崇拜。贵族们曾经利用佛教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日本政府当时认为佛能镇护国家、保护王室,因而在8世纪初发布“僧尼令”,把佛教变成国教,从而使佛教思想占了优势。这时,日本原有的神道教虽然继续流传,但实际上处于佛教思想的指导之下。
到了奈良时代,佛教与政治结合得更加紧密,加强了作为国教的地位。神道教和佛教这时开始在教理上调和、折衷,但是神道仍然被置于从属的地位。日本对佛经内容的认真研究,始于平安朝(8世纪)。9世纪初,名僧最澄和空海来中国(唐朝)留学,回日本后分别创立了天台宗和真言宗,在日本确立和传播大乘佛教。日本的天台宗与中国的虽然名字相同,教义却有所区别。
日本的佛教哲学,也是建立在所谓“世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和“一念三千”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基础上的。天台、真言两宗除被赋予“镇护国家”的任务外,在当时日本人的生活中还作为世界观来看待。这时候佛教在日本获得了独立活动的地位。到10世纪,出现了关于净土观念的说教,佛教思想开始渗透到平民中间去,神道教和佛教的调和、结合也有所发展。
日本宗派哲学的发展
镰仓时代至明治维新的哲学进入镰仓时代,由于平安朝的贵族势力衰退,封建关系在地方上逐渐发展,形成了武士阶级。到13世纪,社会动荡不安,农民生活困苦,产生了简化宗教仪式的要求。宗教界适应这种形势,开始出现新的动向。过去主要以贵族为对象的日本佛教,这时兴起了面向民众的思想,于是出现了净土宗、禅宗、真宗、日莲宗、时宗等派别。从平安时代到镰仓时代,日本的哲学思想主要以佛教教义为特征,实际上是宗教迷信,还谈不上真正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后来在佛教禅宗与中国宋明理学结合的时候才开始出现。
17世纪,德川幕府巩固了封建制度以后,儒学取代佛教而成为维护幕府统治的思想主流,作为支配士(武士)、农、工、商这四民的意识形态,影响越来越大。当时,日本的儒学体系主要分为朱子学派、阳明学派和古学派;朱子学是官学,长期占居主导地位。此外,还出现了复古神道和一些独立的学派和学说。
各宗派哲学观点
①朱子学派。藤原惺窝是这个学派的先驱,他的学生林罗山在使朱子学成为德川幕府的官学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在同佛教和神道教斗争中,曾经用理性主义去批判非理性主义。这一学派内部,也存在过唯物主义倾向和唯心主义倾向的矛盾,如安东省庵、贝原益轩等人虽然都从朱熹的理气观出发,最后却把自己的宇宙观归结为理、气合一说,接近于唯物主义;斋'" class=link>;山崎斋、三宅尚斋却把自己的世界观归结为理一元论,陷于唯心主义。山崎斋和水户学派甚至把朱子学完全神道化了。水户学提倡“大义名分”论,它的尊王攘夷思想有助于重新巩固封建统治。当时日本的封建阶级企图用朱子学把封建等级制度合理化,但是,到17世纪,随着商品生产的日益发展和商人的抬头,朱子学便开始逐渐丧失影响,代之而起的是古学派。
②古学派。这一派的哲学家排斥汉唐以后的儒学。代表人物有山鹿素行、伊藤仁斋和荻生徂徕。仁斋和徂徕都用气一元论去反对朱熹的理气观。这派学者以民间异端思想家的姿态出现,代表非当权派,名义上提倡复古,实际上是对日本朱子学派发动了一场哲学革命。此外,还出现了朱子学派的另一个反对派──阳明学派。
③阳明学派这个学派由中江藤树开创,主张阳明学的良知说。其他代表人物有熊泽蕃山、佐藤一斋、大盐平八郎等。幕府末期的志士吉田松阴等人也受过阳明学的影响,大盐曾经领导大阪的贫民和郊区农民起义。这一派的学者并非自觉地组成一个集团,而是各自信仰王阳明的学说,其中有的人在方法论上具有一些辩证法因素。阳明学在中国一般说来是起了消极的作用,但是,日本的阳明学派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④复古神道。在17世纪,德川幕府前期,与尊王论相关联,出现了复古神道。这种神道反对以往神道依附于佛教或儒教,反对用儒、佛思想解释日本的古典和神道。这派思想首先由神官荷田春满倡导,贺茂真渊、本居宣长加以发展,集大成者是平田笃胤。他们依据《古事记》等日本古籍所记载的神话,提倡“日本精神”哲学,鼓吹“皇国之道”,宣扬“皇国精神”。他们声称,日本的神道出自神灵,只有这种道才是“真实之道”;日本民族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应当统治世界。这种神道理论在德川幕府末期成了尊王思想的一大支柱,对明治维新时王政复古有很大的影响。明治维新(1868)以后,作为国家神道的神社神道,基本上继承了复古神道的理论,使这种充满宗教迷信的理论,成为这个时期支配日本民众的思想武器,并且为军国主义者、法西斯主义者对外侵略所利用。
⑤非传统诸学派。17~18世纪,还出现了一些独立的学派和学说。从18世纪20年代前后起,西方的书籍开始流入日本,许多日本学者研究兰学,即通过荷兰语研究西方学术的学问,接受西方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引起了世界观方面的变化,出现了一些具有批判精神、自我意识或唯物主义思想萌芽的、不属于任何传统学派的思想家,如安藤昌益、富永仲基、三浦梅园、皆川淇园、司马江汉、山片蟠桃、镰田柳泓等。在整个德川时代 260多年间,只有安藤昌益彻底地批判、否定了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他站在劳动农民的立场上提出了无统治无剥削的绝对平等的社会观;富永仲基认识到思想的基础是物质,并且把这种认识运用到他的历史方法中;三浦梅园富于独创精神,建立了“条理学”;皆川淇园根据他对《周易》的“开物成务”的理解,创立了“开物学”,并且完成了日本最初的范畴论;司马江汉是具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先进的市民思想家,具有自然科学物理学的自然哲学见解,提倡地动说;山片蟠桃是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成为日本实学的先驱;镰田柳泓知识渊博,不仅批判儒学、神道和佛教,而且在说明知识和感官的关系方面接近了唯物主义。此外,在18世纪上半叶,随着商人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出现了心学,它的代表人物是石田梅岩、手岛堵庵、中泽道二等。他们都是工商业者的思想家,认为“节约”、“正直”、“勤勉”这些都是人生而具有的美德,是在封建制度下士、农、工、商四民通有的心。他们的思想尚未达到否定封建制度,但已含有人间平等的思想。上述独立的学派和学说,为无神论和唯物主义哲学在明治维新以后的发展准备了一定的思想条件。
在德川幕府以前约1000年间,主要是唯心主义支配了日本人的思想。但是,随着德川幕府的崩溃,幕府的官方思想体系朱子学也丧失了统治地位。
西方哲学影响下的日本哲学
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哲学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大量吸收了西方的哲学在介绍西方哲学的过程中,始终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条路线的斗争。明治时代初期一些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介绍的是英国和法国的哲学:西周移植了法国哲学家A.孔德的实证主义和英国哲学家J.S.密尔的功利主义,并首先把西方的philosophy译为“哲学”;福泽谕吉传播了英国的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中江兆民输入了法国机械唯物论和法国启蒙思想家J.-J.卢梭的民主思想明治二十年(1887)前后,随着天皇专制主义的确立,开始介绍德国哲学,同时出现了一些唯心主义者,如西村茂树、井上哲次郎、井上圆了等。西村茂树把哲学和儒学结合起来;井上哲次郎首先引进德国哲学,提出现象即实在论这种本质上属于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井上圆了将哲学和佛教熔冶于一炉。他们的哲学都宣传东方思想,维护天皇专制主义。
唯物与唯心
在明治三十年(1897)前后,发生了两次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一次是由加藤弘之、元良勇次郎对井上圆了所著《破唯物论》一书的批判引起的,一次是由井上哲次郎、高桥五郎等对中江兆民所著《续一年有半(无神无灵魂)》一书的批判触发的。这两场争论虽然颇为激烈,但是,争论者对于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还缺乏明确的理解,所以争论对于当时日本的唯物主义的发展没有起多大推动作用。在这个时期,唯物主义阵营出现了幸德秋水、片山潜和利彦,他们继承了中江兆民的唯物主义,介绍和传播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幸德秋水在理论宣传上表现突出。他写的《社会主义精髓》一书不仅表露出唯物史观的观点,而且包含一些辩证思想。1904年,他和利彦共同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他还通过对基督教的批判在无神论上放出了异彩。在明治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叶,德国哲学继续被大量地移植到日本,在思想界逐渐占了上风,成为日本讲坛哲学的主流。初时介绍I.康德和G.W.F.黑格尔的哲学,后来陆续引进新康德主义、现象学、存在哲学等。新康德主义曾经成为大正时代的“新思潮”。通过对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的研究和消化,到了大正和昭和时代,涌现出一些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如桑木严翼、朝水三十郎、波多野精一纪平正美左右田喜一郎、西田几多郎、田边元等。其中,西田几多郎建立了所谓日本独创的“西田哲学”,提出了以所谓“绝对无之辩证法”为中心的“场所逻辑”和“绝对矛盾自己同一”的逻辑;田边元构造出所谓“绝对辩证法”和“种之逻辑”。他们的哲学,基本上是吸取新康德主义和存在主义加上佛学的一些内容构成的。继西田之后,还出现了哲郎'" class=link>;和哲郎和三木清。和哲郎用存在主义的观点展开他的解释学,并且试图建立自己的人学。三木清研究所谓“人学之马克思的形态”,也是从存在哲学出发的,他终于把存在主义和日本的佛教结合了起来。他的贡献在于,使日本的讲坛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接触,吸引了不少青年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由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日本国内工人运动的高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等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开始在日本广泛地传播,马克思的《资本论》日译本于1920年问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日译本于1928年开始刊行。于是在日本哲学界也出现不少唯物主义哲学家。1925年开始的福本和夫同河上肇、山川均进行的激烈争论,掀起了一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潮,对于进一步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起了很大的作用。河上肇、户坂润、 永田广志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比较正确和深入的理解。1932年,户坂润、 三枝博音、冈邦雄等组织了“唯物论研究会”,出版了机关杂志《唯物论研究》,进一步探讨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流派,并且反对日本法西斯化和发动侵略战争,在日本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1938年,这个研究会被日本政府解散,户坂润被捕后死于狱中。永田广志也因为参加该会的活动而多次被捕,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哲学沦陷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扩大,日本的哲学陷于越来越法西斯化的境地。鼓吹所谓“日本精神”的日本主义十分猖獗,法西斯思想、非理性主义横行一时。不久,出现了所谓“世界史哲学”,亦称“世界史派”,代表人物是高坂正显、高山岩男、西谷启治等,他们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提供理论根据,把侵略行径美化为“世界史的当为”。西田几多郎和田边元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表示支持侵略战争。直接充当军部喉舌的所谓“皇道哲学”更加疯狂,它散布“绝对服从天皇”的伦理,虚构“神国不败”的神话,肆无忌惮地毒害日本人民,一直到日本帝国主义灭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哲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民主思潮的高涨中,过去被镇压、禁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入了复兴时期,而曾经喧嚣一时的日本主义、“皇道哲学”和“世界史哲学”迅速销声匿迹。松村一人、古在由重、森宏一、山田坂仁等进步哲学家,一面努力介绍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成果,一面积极批判西田、田边的哲学和存在主义等唯心主义流派。东京大学教授出隆以及西田的学生、著名哲学家柳田谦十郎等,从唯心主义阵营转入唯物主义阵营,在哲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在这个时期,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和期刊等大量出版。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被介绍到日本。在日本有不少地方建立起唯物论研究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无论在广度或深度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阶段。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初期,发生了一场关于“主体性”的争论梅本克己等企图用西田田边的哲学和存在主义去“填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空隙”,遭到了松村一人等的批判。从60年代末起,围绕“实践唯物论”问题,唯物主义哲学家之间进行了另一场争论。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是“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论”,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试图建立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有人表示反对。这次讨论,同民主德国的哲学家在60年代进行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结构、表述方法和体系的争论有密切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研究自然辩证法的学者,如武谷三男、坂田昌一等取得了新的成果。关于形式逻辑和辩证法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分析哲学家之间展开过争论。
另一方面,欧、美的资产阶级哲学流派于战后对日本的哲学界特别是大学讲坛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西方一些主要国家中有较大影响的现代哲学思潮,在日本都有传播人、阐述者或追随者。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在20世纪初就被田中王堂等介绍到日本,20年代曾得到广泛的传播,后来因为不适合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扩张的需要而逐渐丧失影响。战后,在以技术革命为基础的经济复兴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军队占领期间重新抬头,对日本的学术界和实际生活都产生过明显的影响。
存在主义思想早在20世纪初就传到日本。和哲郎曾介绍过F.W.尼采和S.克尔凯郭尔的观点。这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对日本人的精神生活造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悲观、彷徨、苦闷、不安的气氛在战后笼罩了日本。有的日本哲学家还将佛教教义和存在主义融为一体,把佛教看作是亚洲型的存在主义,说存在主义就是现代化的佛教。
逻辑实证主义大约从60年代起,现象学从70年代起,在日本也有相当多的学者介绍、探讨。此外,科学哲学、语言哲学以及结构主义也都相继出现在日本哲学思想界。对哲学史,对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对佛学和儒学,关于人、异化、人道主义等问题,也有不少哲学史家和哲学家进行研究。有的学者将几种不同哲学的某些观点糅合在一起,有的开拓了比较哲学、比较美学等新领域。上述种种情况,使现代日本哲学界呈现出各种思想纷然杂陈的局面。

⑥ 说一说你对亚洲的了解

亚洲(字源古希腊语:Ασία;拉丁语:Asia),全称“亚细亚洲”和“亚西亚洲”,是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其覆盖地球总面积的8.7%(或言总陆地面积的29.4%)。人口总数约为4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约60.5%(2010年)。
亚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为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以东为亚洲。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和黑海。乌拉尔山脉以东及大高加索山脉、里海和黑海以南为亚洲。
大陆东至白令海峡的杰日尼奥夫角(169° 39′ 7″W,66° 4′ 45″N),南至丹绒比亚(103°31′E,1°16′N),西至巴巴角(26°3′E,39°27′N),北至切柳斯金角(104°18′E,77°43′N),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跨越经纬度十分广,东西时差达11-13h。西部与欧洲相连,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陆块欧亚大陆。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发源地。
亚洲地势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围低。东部有一列纵长的花彩状岛弧。平均海拔约950米,是除南极洲外世界上地势最高的一洲。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3/4,其中有1/3的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地带。平原占总面积的1/4,计1000多万平方千米。全洲大至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一系列高大山脉向四方辐射伸延到大陆边缘。主
亚洲的地形
要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泰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厄尔布尔士山脉、托罗斯山脉和扎格罗斯山脉等。在以上主干山脉之间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德干高原、阿拉伯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等。
在山地、高原的外侧分布着面积广大的平原,主要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等。亚洲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山脉和山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又有世界上著名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和洼地(死海)。
亚洲不仅陆上起伏极端,且大陆东缘的弧形列岛与太平洋的海底部分也同样表现出起伏极端,列岛上的山脉与极深的海沟伴生。亚洲最高峰与邻近海域最深海沟高低相差约20千米。[3]
截止2007年上半年,亚洲人口35.13亿,世界人口65.67亿,人口自然增长率位于世界第三,仅次于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1亿以上的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城市人口约占全洲人口的18%。人口分布以中国东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岛、恒河流域、印度半岛南部等地最密集,每平方千米达300人以上。
亚洲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第二是印度。新加坡平均每平方千米可达4400多人,是亚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是蒙古,平均每平方千米仅1人多;沙特阿拉伯、阿曼等国家平均每平方千米5-7人。亚洲的种族、民族构成非常复杂,尤以南亚为甚。黄种人(又称蒙古利亚人种)为主要人种。其余为白种人、棕色人及人种的混合类型。
全洲大小民族、种族共有约一千个,约占世界民族、种族总数的80%。其中有十几亿人口的汉族,也有人数仅几百的民族或部族。[3]
综述
亚洲各国中,除日本,新加坡,韩国为发达国家外,其余均是发展中国家,各国经济都有一定的发展。许多国家发挥其自然条件和资源的优势,经营多种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积极勘探、开采矿产资源;大力发展制造业,使经济体制由以农业、矿业为主的“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亚洲的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在世界经济中已占重要地位.畜牧业、渔业也很发达。[3]
农业
稻米、天然橡胶、金鸡纳霜、马尼拉麻(蕉麻)、柚木和胡椒等产量均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中国稻米产量占世界第一位,印度占第二位;马来西亚的天然橡胶产量占世界第一位,印度尼西亚占第二位。
金鸡纳霜主要产在印度尼西亚;马尼拉麻主要产在菲律宾;柚木和胡椒主要产在东南亚各国。
黄麻、椰干、茶叶的产量均占世界总产量的80%左右。黄麻主要产在中国、印度和孟加拉国;椰干主要产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和斯里兰卡等国。
茶叶主要产在印度、中国和斯里兰卡。
其他还有棉花、花生、芝麻、烟草、油菜子等的产量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3]
工业
石油年产量约7-10亿吨。占世界年产量的27%-30%:天然气年总产量约1000亿立方米,约占世界年总产量的6%以上;煤年产量约10多亿吨,占世界年总产量的22%以上:年发电量约一万亿度,约占世界年发电量的13%;钢产量年约1.7亿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4%;锡精矿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左右,其中马来西亚的锡精矿产量占世界各国中第一位。钨精矿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45%。
亚洲各国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和部门、地域结构差异显著。绝大多数国家工业基础薄弱,采矿和农产品加工及轻纺工业占主要地位。中国工业发展迅速,工业体系完整。日本是高度发达的世界经济大国。蒙古工业以畜产品加工为主。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印度尼西亚和文莱以生产原油为主。印度工业较发达。除阿富汗、黎巴嫩和土耳其外。西亚多数国家工业均以生产原油和炼油为主,西亚能源在世界能源中占重要地位。[3]
由于亚洲地区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文化的多样性很强,差异

亚洲各国(地区)国花(区花)(18张)
很大,几乎没有统一的“亚洲文化”。

所有的世界性宗教都诞生于亚洲,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在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之前,由于世界的经济重心在亚洲,所以大部分人类的技术成就都产生于亚洲。早在公元前3000年,亚洲人已经发明了烧制陶器和冶炼矿石,亚洲的苏美尔人首先发明了文字和系统的灌溉工程,中亚的游牧民族发明了马鞍、挽具和车轮,中国人发明了瓷器、马蹬、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并最早种植稻谷。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发明了十进位计算技术。亚洲各种地方性的医药技术即使今天也非常有效,还在很多地区使用。
西方和东方的许多乐器是有同一起源的,所以非常相似,如小提琴和二胡,吉他和琵琶,双簧管和唢呐,几乎相同的东西方笛子。其实这些乐器多数都是起源于中东地区。
中国、阿拉伯、印度等各亚洲民族的文化对世界文化有着巨大影响。[7]
宗教
亚洲是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发源地。此外还有印度教及锡克教、儒教等亚洲宗教。
道教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救济世人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现代世界也有着一定影响性。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汉朝之后才有教团产生,其个别派系为奉老子为道德天尊,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术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形成于南亚次大陆北部的印度和尼泊尔毗邻处。创立者为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6~486年),属释迦族,后被称为释迦牟尼。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起源于亚洲阿拉伯半岛,于公元7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年)创立,为一神教。麦地那和麦加是伊斯兰教圣地,《古兰经》为最高经典。
基督教
基督教起源于西亚巴勒斯坦的伯利恒。创始人是犹太拿撒勒人耶稣基督(公元元年12月25日?生于伯利恒)。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的圣地,《圣经》为最高经典。

⑦ 为什么得诺贝尔奖的几乎没有亚洲人

近代科学起源于西方,而东方人对近代科学没有做出任何一点贡献,我们所在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学西方所创造的东西,诺贝尔奖对亚洲人没有任何一点偏见,是亚洲人,自己认为自己无法获得诺贝尔奖,认为诺贝尔奖对亚洲人有很大的偏见,我们应该多多努力追赶西方,如果诺贝尔奖,颁发给了那些没有自主创新的人,那诺贝尔奖将会变得一文不值,现在日本就获得了十几个诺贝尔奖,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是,印度人获得的,而中国人才获得了仅仅两个诺贝尔奖,这无关乎是种族差距,只要谁对人类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诺贝尔奖就毫不犹豫的,将其颁发给他,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不会分种族,而中国人,也是对近代科学没有做出任何一点贡献,做出近代科学贡献的人是,西方人,因为科学都起源于西方,西方的著名科学家才是现在科学的先驱者,你所用的手机,wifi,以及各种家电,电灯,电动车,电视机,飞机,火车,等等我们看到的所有先进科技,都是起源于西方,中国只是将西方的先进科技,引进到国内,亚洲人,将西方人所研制的,先进科技,引进到亚洲,请不要再说抵制外国的东西了,如果离了外国的先进科技,我们就等于去,返回那封建愚昧的时代,西方的先进科技对我们非常重要,我说的没有任何一点错误,请所有的各位网友不要喷我,说我崇洋媚外,四大发明,准确而言是技术,不是科学,即使中国人发现了,那外国人也会用很短的时间内,发现四大发明,那不是偶然,那会是必然,四大发明,和这些比,如同宇宙和人类,宇宙多么浩瀚庞大,人类多么的渺小。

⑧ 求哲学中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是人类感觉器官所感知的事物存在性及它们存在的多样性。
——在自然界,除我们思想意识之外的所有事物,都是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才认识到它们的产生、存在、发展变化及它们而此又是多样性的。即便是在200多万年以前未有人类出现的宇宙自然现象,也是通过生物化石或原子蜕变原理的才得以知道的,所以,即便有人提出宇宙黑洞理论或外星人猜测,如果不是我们用五官感觉到,那它只能说明思想意识里的想象。事实上,自然界形形色色的东西除了我们人类发现的106种物质元素的组合与排列,还没有谁证明自然界的非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人类自身DNA基因的存在性和受DNA基因差异而影响形成的民族性及因物质性的所有而形成人类的阶级、阶层和团体性。
——首先形成人类自身及其人本身的是物质性的演变过程。并且经过科学家们多方面生化考察,人类社会从类人猿到原始部落,从原始部落到民族结构甚至是到国家的建立,追根溯源主要还是由人本身遗传基因DNA的相同或差异而形成的。比如中国有56个民族,亚洲都是黄皮肤黑头发,非洲大都是黑头发黑皮肤,欧洲大都是黄头发蓝眼睛,等等这些是由于DNA 基因信息存在和受其影响的多样性而产生的民族或国家。其二是由地域、物质拥有条件和方式而使代表物质性的阶级,阶层和团体的人类社会形成。而且,这些阶级,阶层或利益团体所产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是由他们的物质使用性和物质拥有多寡性决定的。综合两点可见人类社会也是物质性的。

⑨ 请问亚洲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是谁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

主要作品有小说《婚礼的华盖》、《大海深处》、《过夜的客人》、《钉婚记》等。1966年作品《行为之书》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他的叙述技巧深刻而独特,并从犹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题。”

1888年7月16日,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出生在波兰加利西亚巴哈奇小镇上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中。身为犹太望族后裔,原姓恰兹克斯,童年受犹太宗教文化熏陶。8岁时,阿格农便每天写一首诗。

1903年,发表处女诗作《雷纳的约瑟夫》。自1903年到1906年,他先后用犹太德语、意第绪语和希伯来文写了大量诗歌、传说和民间故事,发表在当地的犹太杂志上。

(9)亚洲自然哲学扩展阅读

阿格农是位多产作家。一生著有六十余篇作品,短篇、中篇、长篇小说都有,以短篇小说为主。作品的内容主要取材于十九世纪以来犹太人的生活,代表作有《新婚的华盖》、《夜间来客》、《就在昨天》等。

阿格农被西方文学界誉为现代希伯来文学巨匠。确实,他对希伯来文做过深入的研究,除了早期有少数作品是用犹太德语和意第绪语写的以外,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用希伯来文创作的。这同他的“复国”思想密切相关。

十九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者为了使犹太人具备民族意识,决定复兴希伯来文,阿拉伯文学界普遍认为希伯来文的复兴标志着犹太复国主义文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此外,他在作品中使用的语言多出自犹太教法典和俄国、波兰的哈西德派著作,他认为神的语言和世俗语言一脉相通,不可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