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哲学方面的“和谐”是什么
和谐是世界的本质!例如: 有一个未知数X,怎么知道它是多少呢?我们都知道要解方程。方程在哪里?方程就在和谐当中,我们依据和谐去列方程。也就是说根据和谐的原则能找到这个未知数。这个未知数必须符合和谐才能存在。 和谐也是制约的条件,有一个未知数就有一个制约的条件,有两个未知数就有两个制约的条件,形成一个方程组,然后去解方程。有哪些和谐的条件呢?比如:事物必须符合拉普拉斯方程,事物必须符合最小功能原理,事物必须符合边界条件,有了这些和谐事物得以确定。 一个人,一件事物,不管是大,还是小,也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是聪明,还是愚昧,这些外在的形式毫无影响,他们一律都是和谐的。未知数是大是小,并不知道,但是,它必须是和谐的,才能列出方程。和谐是和外在形式无关的,所有事物的本质。它即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必须遵守。 和谐是一切事物的原则,工作、学习、生活、文章,条例,它们内在必须是和谐的,和其它事物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的。如果不和谐就不可能存在,一点的变化,必然引起其它的变化,所以是不可阻挡,因为它们有内在的联系,有和谐的本质。所以,一个谎言,为了掩盖它,必须编造另一个更大的谎言。一个扭曲,会造成另一个更大的扭曲。斗争,只是现象,和谐才是它的本质。为什么要解方程?为了解决问题。只有和谐才能解决问题,和谐就是条件。斗争只是手段。为了解决问题,不得不,迫不得已,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为了达到和谐,双方的利益,不得已而为之。为了更高的和谐,斗争更微妙复杂。就象两个球队。这就象比赛,两个球队。有人看球赛,就是看输嬴。有人则不然,他们欣赏的是和谐。比赛,激烈的拼抢,有时还大打出手,他们不和谐吗?不!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合谐的。他们表面上势不两立,其实,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那就是达到观众的满意。自己技艺纯熟,更希望对方有好的表现。合谐包含着斗争,与此同时也有妥协。合谐包含着严格,也有宽容,和谐包含着一分为二,也包含着合二为一。有阴有阳,方方面面都能存在,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是物质的本质,物质不灭定律。 为什么不是极端?因为,互相都有需要,世界是一个整体,所以能找出共同点,共同的利益所在。这是整体观的表现。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关系。 生活的乐趣并不在于成败输嬴,成者能有多少?不以成败论英雄。生活也不在于得失,也不在于生老病死。生活是为了体验韵味,合谐带给人的感受。比如:2+3=5,5+3呢就等于8,数字不同,有一个加法法则贯穿在其中,这个法则是相同的。在运算中,我们体会到了这个法则。它是客观的、实际的、合乎逻辑的、完美的,一句话是合谐的。也如打乒乓球,,这样打过去,就那样回过来。这种回应是客观的、合乎规则的。如果打不回来,老是接不着,同样是客观规律的展现。通过努力又能接回去了,符合了乒乓球运动的规律,乒乓球飞行的是那样巧妙。打的是有形的球,体会的是无形的运动规律,有韵味,很合谐。生活中也是如此,方方面面的关系,这样向社会展示,社会就会这样的回应,完美合谐。对自己也是如此,生老病死,形象各不相同,但是,无论内部,还是外部,各种各样的关系变化,那种无形的东西组成了一幅互动的画面,合谐,让人感到完美。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有形象的是现象,本质没有形象。有形象的东西是变换无常的,合谐是本质是能够永存的。合谐没有形象,它隐于有形之中,无处不在,合谐是真实因此可以长久。科学家发现了很多规律,这些规律可见吗?有形吗?即不可见,又无形象,但是,它确实存在,隐藏在有形事物之中。它们有能量,互相关联,也是客观的存在。由于它们的存在,世界才是合谐的。符合规律即是合谐,有人想不合谐,行吗?答案是:不行!因为,规律有能量,谁想违反规律?做不到!如果能做到,违反规律,那还能算做规律吗!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背后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是变化的依据、标准、是绝对的。合谐是唯物主义辩证法试金石。 由可见的事物中,发现不可见的规律,这在科学中彼彼皆是。看到苹果落地这一可见事物,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看到苹果落地的人有的是,从中发现这个无形的万有引力的只有牛顿一人。虽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一般人没有发现,但是,万有引力是客观的存在。它的存在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无差无别。 和谐可以用公式表达出来,也可以是人的感受。满足方程式即是满足合谐的条件,是事物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充分条件,是唯一的条件。如果没有合谐,数值不可能计算出大小,事物不可能确定形态,一句话:不能存在。 再举一例:一条河流,有多少人赞叹它?它美好,为什么?因为,它和谐。它的流动符合拉普拉斯方程式。这个方程式是对流动的液体,那种互相补充,和谐互动的描述。所以,它显得美,不会缺一块少一块。山河大地很美,因为,它原本也是流动的岩浆所凝结,也符合拉普拉斯方程式。发现拉普拉斯方程式的只是一个人,他是用公式的形式表示流体的这一性质。人们却用感受来体会。有形事物美的原因,是暗藏的一种和谐。它不是具体指某一形象。光秃秃的山有什么美?一个动物满肚子屎有什么美?而生命的美是无形的事物,在于它的合谐和巧妙,说不清,道不明,让人感到的生命的力量。 顽强和顺从,强大或娇小,以及等等,在言语和形象以外的东西,把内容和形象抛开,感到了一种美,那是无形的。让人心中升起怜悯、热爱和改悔,赞叹上天的伟大。 暗中的东西是什么?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的和谐决定事物的大小形态。所谓智慧,智慧的人,在于发现这种联系。当然,也有人感觉不到。虽然,感觉不到,但它们是客观的存在。音乐、书法、图画所表现的也是形象背后的东西,无形的东西,而使人升华。
『贰』 和谐世界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稳定并不一定代表和谐,但和谐一定蕴含了稳定。和谐是相对于人类来说的,它是这样一种状况:人与人之间能有好相处,人与自然之间能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随人驾驭自然的能力的改变而改变,未来的平衡有这样一种趋势:人渗透到自然的各个角落在保证自然的再生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
『叁』 和谐社会的思想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选A不选D,是因为事物个性和共性不同,所以要求同存异,即允许更多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东西存在,这样才和谐。主题与D矛盾就是对立统不搭界!
『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哪些哲学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群众的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3、建设和谐社会是矛盾的斗争过程,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伍』 和谐互助体现的哲学思想
关于和谐世界的哲学思考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当今世界呈现出矛盾多样化的趋势,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同时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另外,随着我国国家实力大幅度提升,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对外战略持有某种疑虑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基于对和平与发展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对当今世界脉搏的准确把握,我国提出建立“和谐世界”的主张,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2.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和谐世界”外交新主张,不仅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符合中国、亚洲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也符合中国人民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这种新主张,必将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3.用联系观点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国家和谐与世界和谐、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相结合;坚持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的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繁荣.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应有之义.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承认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和资源之间的客观联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用发展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处在变化发展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和谐世界”外交新主张是对我国近年来在国际上所倡导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我国外交宗旨的升华和创新,同时,这种外交理念又根植于中国5000年的文化基础,是对我国在对外交往中爱好和平、讲信修睦、协和万邦这些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
5.坚持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和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同时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我们主张“和谐世界”理念,继承了我国先秦思想家孔子 的“君子和而不同”思想,即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国际社会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正如胡主席指出的,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因此,我们只有坚持包容精神,才能共建和谐世界.
『陆』 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原理
我这里有一 篇关于和谐社会的马哲论文 你看看吧 也是从网上找的 不过我不记得是在哪里了 不好意思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理论描述中,内在地包含着关于社会和谐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有助于我们对正在进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作出理性的和规律性的把握。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是以实践为基础和纽带的和谐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过程和实践活动的结晶,实践活动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纽带。
1、社会和谐是人类实践生活的展开形式
社会和谐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和谐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它是实践活动的展开形式。人类实践既是社会和谐的存在方式,又是社会和谐的动态活动过程。人类社会和谐就是在这一存在方式和活动过程中生存和发展的。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亦即社会和谐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同社会存在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说,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本质上就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也就是实践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实践既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又是社会和谐本身,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实践本体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以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矛盾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它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社会实践机制,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实践结果;它不是静态的、抽象的社会完美模式,而是社会完美的实践目标与过程的统一。
2、社会和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的把握
社会和谐是人作为实践主体对人类社会的把握。在马克思那里,从实践活动来把握和认识人类社会与以人类主体为坐标系来认识和把握它们是一致的。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马克思把“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主体”三者等同看待。在他看来,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人不仅生活和活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而且又不断地变革和创造自己的社会关系。社会存在是自己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它是人的实践活动的静态存在形式,而人的实践活动是它的动态表现。实践活动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系统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这种双向对象化过程就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人本化的现实辩证否定运动。
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活动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亦即社会和谐的存在方式,它是主体自身不断重建的活动。它既把人同动物区别开来,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更新的更高统一和联系的基础和纽带;也是把人联合起来,建立社会联系和形成社会和谐的基础和纽带;同时还是实现物质的东西和观念的东西相互转化,亦即实现社会和谐理想向社会和谐现实转化,联结和沟通主观和客观关系的基础和纽带。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纽带,通过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人的实践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过程,并引导这个过程向着协调、和谐的方向发展。
3、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社会和谐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承认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展开形式,承认从主体地位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就必须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历史的主人。因为,社会存在是人民的存在,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也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过程。由此看来,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它的基本内容不是已定的或预定的,主要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自为的物质存在形式,人类实践活动形成和表现人的现实的家园,活动创造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财富,创造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文化财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决定力量。
由于人类社会历史是由一个现实的社会演化和发展而成的,而人类社会和谐又是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把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看作是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必然得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社会和谐的决定力量的结论。创造社会和谐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活动方式,是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否定性关系,它内在地包含着作为推动社会和谐的原则和创造社会和谐的原则的否定性辩证法。人不像动物那样肯定外部世界的直接存在状态,消极地适应外部世界,而是以自身的实践活动否定外部世界的直接存在状态,赋予它以合乎人类目的或需要的形式,使“自在之物”成为人的目的的“为我之物”。也就是说,通过主体客体化的运动,使人的活动和本质力量凝结和体现在作为活动结果的对象上,创造一个和谐的、动态的“人化世界”;与此同时,通过客体主体化的运动,使客体的本质规定和规律内化为主体的运动和本质力量,这是人的创造活动和本质力量在更高基础上的回复,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种内含于实践活动之中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既是创造社会和谐的实践过程本身,又是创造社会和谐的方法论之源。
把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看作创造社会和谐的决定力量,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应把“实事”理解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展开形式,“求是”就是要认识、掌握、运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规律。由此看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就是人民群众从事实践活动并主动把握人民群众实践活动规律的思想路线。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基础,就是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出发,对其实践活动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再去指导实践,不断开拓创造社会和谐新的历史,这是一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和谐社会和谐总是表现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社会和谐既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一般标志,又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最终表现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社会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和谐
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状态,往往表现为社会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和谐。所谓社会进步,是指社会的前进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社会进步首先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具体历史进程。当活跃的生产力打破了陈旧的生产关系的桎梏,并建立起新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时,旧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被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所代替,生产力就得到了解放,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人类社会的历史便进入一个新的和谐阶段。社会进步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的出现,只是标志着某一旧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的结束,而并不意味着社会发展的终止。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都会按照辩证法和它的历史必然性有所前进,有所发展,都会在这个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的范围内进行某些改革和调整,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对于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各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都应当肯定它们在社会进步中应有的地位,因为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
2、社会和谐是人类文明的和谐
自从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人类文明的历史。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客观世界被人化的程度,是标明文化发展亦即社会进步的程度的特殊形式。“文明”一词的拉丁文原意为公民的、社会的、国家的,通常被用来说明存在于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区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如傅立叶等,曾提出用“文明”的概念来划分人类历史。近代美国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历史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根据生活资料生产的进步,把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分为“三个主要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恩格斯肯定了摩尔根以生活资料生产进步作为人化的根本标志和文明的基本尺度,作为划分原始社会史的基本原则,“蒙昧时代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工产品主要是用作获取天然产物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恩格斯在这里把文明相对于蒙昧和野蛮,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一种进步,象征着人类的解放。蒙昧和野蛮则标志着人化的程度,象征着人类从动物界分享的程度。所以,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的总和,人类离动物越远,标明人化程度越高,人类文明就越发展,社会和谐的文明基点就越高,内容就越丰富。
3、社会和谐是历史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当我们具体地考察某种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现象时,会发现极其复杂的情况。例如,在今天看来,奴隶制是不人道的、蒙昧时代是落后的文明,应予以否定。但如果抽象地说奴隶制不人道,蒙昧时代不文明,它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一种社会退步或社会落后,那么就是错误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用一般性的词句痛骂奴隶制和其他类似现象,对这些可耻的现象发泄高尚的义愤,这是最容易不过的做法。可惜,这样做仅说出了一件人所周知的事情,这就是:这种古代的制度已经不再适合我们目前的情况和由这种情况所决定的我们的感情。但是,这种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存在,它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得到任何说明。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深入研究一下,那我们就一定会说——尽管听起来是那么矛盾和离奇——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以牺牲族类大多数人的利益,换取了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发展,就这个意义上说,采用奴隶制也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马克思也指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构成了贯穿于人类及其社会发展的始终的“永恒的必然性”,“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然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可见,从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的认识和运用来讲,蒙昧时代同样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基础之上的,因而它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进步阶段。因此,对社会和谐的任何问题,无论是表现为社会进步还是表现为人类文明,都必须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加以考察,把社会和谐看成是具体的、历史的和谐,把历史长河中依次更替的几种社会形态看作社会进步和社会和谐的阶梯,把社会和谐观建立在一系列社会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社会和谐的历史规律。
4、社会和谐是一种历史趋势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社会和谐作为一种动态的和谐、一种社会生活状态,它总是表现为一种趋势,并且其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首先,社会和谐的深刻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最终决定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经济、政治乃至思想文化领域的协调和谐发展。其次,社会和谐是一个辩证否定即“扬弃”的过程。新的社会和谐的确立是建立在抛弃旧有的那些陈旧的、过时的东西同时又保存、发扬了那些积极的、有价值的和谐因素基础上的。它是一种社会运动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形式。再次,社会和谐也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亦即社会和谐的创造者,是新生产力的代表,是创造社会和谐的决定力量。只有人民群众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真正动力。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还认为,社会和谐虽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是自发的过程。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在创造社会和谐的历史中活动的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社会和谐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人们在创造社会和谐的历史活动中要实现预期目的,必须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充分自觉地认识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按照历史规律来创造社会和谐的历史,实现历史必然性和人的意志活动的统一。
『柒』 考研政治——和谐社会有关的所有哲学原理!
“和谐”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专的同一性、斗争属性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社会”体现了社会结构理论(历史观的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等等
『捌』 人应该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原理及方法依据
你好,人应该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依据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自然角度讲人也是物质的,但是人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自然,所以说物质决定意识——人要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人又可以促进或者破坏自然的发展。
由于人的物质性必然要限制人的行为即对人的行为有一个指向:和谐相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如果人的意识自我膨胀而不受限制,其行为必然毫无顾及,其自我为中心——万物之灵就会让他产生破坏于自然的关系,其结果就是被破坏的自然反过来更加严重地惩罚人。
『玖』 哲学和谐的思想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有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灵魂.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还是其他思想家,都把追求和谐作为自己的哲学目标.
和谐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较早的记载见于《国语·郑语》,西周太史史伯为郑桓公分析天下大势时指出,西周将要灭亡,原因是周王亲小人、远贤臣,不顾人民的意愿,且“去和而取同”.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是最早出现的和谐思想或观点.在这里,史伯把“和”与“同”作为对立的范畴列出,什么是“和”,什么是“同”,它们之间本质的不同在哪里呢?史伯下面举例来分析:“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总之,事物是多种因素的集合,它们相互配合,协调组成新的事物,达到理想的效果.和谐内在的包含多样性、差异性、矛盾甚至冲突,但是,事物最终会达成更高层次的统一与协调,即和谐.所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和”,就是“以他平他”,即不同的事物构成一个整体,形成多样性的统一.同时,史伯也论证了和谐的作用,在他看来,“和实生物”,和谐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的音乐,只有一种颜色构不成五彩缤纷,只有一种味道称不上美味,只有一种东西就没法进行优劣的比较.相同的事物不能产生新的事物,也就是说,“同则不继”.
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谐概念不断获得了丰富的内涵.“和谐”与一切美好的东西紧密相连,如和平、和睦、和气、和善、和美、和乐、祥和、柔和、温和、亲和等等,由此“和谐”被视为中国文化的审美理想和至高境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的“中”是自然人的状态,而“和”是社会人之符合礼仪法度从容自然的理想状态,就是人们追求的和谐状态.
和谐思想要求人们坚持和谐的原则.就是说,要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甚至是矛盾性.人们不能用整齐划一的,绝对化的思想看待事物.要正确的认识事物,正确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充分尊重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善于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孔子认为能不能坚持和谐的原则是区分和衡量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