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儒家对于管理者自我修养和自我管理的基本要求
在西方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看来,没有自我管理,就没有真正的管理。管理首要的在于管理好自己,然后再管理别人和团队。
那么,在管理自己以前,有必要问一下:自己是谁?
西方哲学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追问已久。西哲之父苏格拉底就是以此做为哲学的主要命题,并开始推演的。
然而,儒学何以面对“我是谁”呢?
再论儒家的自我管理
在孟子看来,人之初,性本善。他创造性地发挥了“仁之四端”一说。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此四心,人天生就俱备。
在另一位儒学大师荀子看来,恰恰相反。他认为人之本性,天生就喜欢财利,所以就有了争抢掠夺,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并没有直接谈论这些问题。他只是说:颜回这个学生,他的心可以长时间不违背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他亲选的接班人。尚且不能始终按照仁的要求行事,可见孔子也意识到人心的复杂。
再论儒家的自我管理
在现代心理学中,《九型人格》一书将人分成九类,其中最具欺骗性的,莫过于完美型人格。因为一个事事、时时追求完美的人,在自处时,可能是另外一幅面目。
不久前抓获的甘肃白银市的连环杀手,在14年间,对11名年轻女性痛下杀手,强奸、抢劫、侮辱尸体。而现实中,他也只是一个经历过高考落榜、报考飞行员失利的普通老人,甚至还一脸和善!
再论儒家的自我管理
既然人心若此,儒家何以实现自我管理呢?
自我管理的儒家方式
《论语》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所云,并不全是孔子言论。这一句,就是孔子晚年所收弟子曾参的话。《论语》中多次出现曾子的话,有人怀疑《论语》一书出自曾子、曾子的学生。
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老师教的知识是否学好?
再论儒家的自我管理
儒家正是通过这样的自我反省、自我追问,实现了现代管理学中自我管理。
这样的反省与追问,是内在管理的过程,是对自己思想、心态、知识的管理,经过反复的自我拷问,最终深化自身的认知水平,内化为意识的一部分,升华自己的心智与人格。另一方面,也是对人心、世道的把握,是了解他人、融入社会的过程。
曾子的这句话,如果加以仔细分析,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反省工作;二是反省交往;三是反省学习。
可谓字字切中要害。现代人的日常几乎被全部覆盖了:对工作的反省,可以改进工作措施;对交往的反省,可以改善人际关际;对学习的反省,可以提高认知水平。如是,则可以提高工作能力、交际能力、学习能力,成为工作上可靠、朋友圈里可靠、知识水平可靠的“好同志”,这无异于一个完美或接近完美的人。
由此可见,儒家通过内省实现了高度的自我管理,这样的内省不仅仅是成为道德君子的人格楷模、圣贤之道的高洁之士,更是业务能力(实践)、交际能力(情商)、学习能力(智商)的全方位提高,这样的内省极具现代意义。
『贰』 儒家思想与管理的联系
儒家的管理思想及其发展
(1)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
(2)儒家管理思想的人性假设。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对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形成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人性的假设。
(3)儒家对组织的独到见解。在中国几千年之前就明白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群——分——义,群是建立组织结构,分是实行分工,而人之所能建立组织结构和实行分工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存着“义”。
(4)儒家在管理上偏重于礼和义,认为这是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对于礼和义儒学理论都有较多论述,当群体建立起来后利用分来进行分工,再用礼来规范,用义来协调,使组织高效运行。
(5)儒家的管理思想。对于如何管理,儒家采取的是“仁”、“德”和“礼”。“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 “德”。“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 “礼”作为外在的管理规则。
(6)儒家实质是社会伦理学,是社会管理与政治的理论基础,以此而区别于其它诸子百家,从伦理到实践不但是通过教育,同时也是体制化模式实施,因而在历史不同时期有其特有的形态,以法治、法制的方式或是以人治、政策的方式等来实现社会管理。
儒家管理思想目录:第一章 以人为本: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对以人为本管理的理解
第二节 "敬德保民"是人本思想的萌芽
第三节 以人为本管理哲学的创立
一、人为万物之灵
二、人为五行之秀
三、人为宇宙的中心
四、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第四节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第五节 对中国特色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探索
一、儒家人本管理模式的内涵
二、儒家人本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三、西方现代的人本管理模式
四、如何探索中国特色的人本管理模式
第二章 人性本善:儒家管理思想的人性基础
第一节 人的本质规定
第二节 西方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
一、经济人假设
二、社会人假设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四、复杂人假设
五、自由发展人假设
第三节 性善论与内驱力
第四节 性恶论与外驱力
第五节 《周易》的元善防邪论与中合驱动力
第三章 道之以德: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激励机制
第一节 西方的激励理论
第二节 德治与自律化管理
第三节 法治与强制性管理
第四节 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第五节 东西方激励机制的比较
第四章 仁爱之心: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性之一
第一节 东方文化中的仁爱思想
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的美德、善的思想
第三节 仁爱思想在管理中的现实价值
一、"仁爱"思想是管理者实现管理目标的道德要求
二、仁爱思想是被管理者实现自身价值应有的道德素质
三、仁爱思想是企业实现其宗旨的有效价值选择
四、仁爱思想是企业内部维护团结和增强凝聚力的基础
五、仁爱思想也是企业成为一流企业的重要条件
第五章 忠恕之道: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性之二
第一节 "忠恕"之道是仁爱思想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管理价值
一、国家行政管理者要施德教于民
二、国家行政管理者要施仁政于民
三、国家行政管理者要施富裕于民
四、国家行政管理者要给大众建立一个精神生活的乐园
第三节 "忠"在管理中的现实价值
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忠于自己企业的利益
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忠于自己企业的理念
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忠于自己的本职工作
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忠于职业道德
第四节 "恕"在管理中的现实价值
一、"恕道"是维护企业内部人际和谐的道德基础
二、上级与下属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都应该讲"恕道"
三、实行"恕道"管理,必须实行"中道"
四、实行"恕道"管理,必须遵守"所欲与之,所恶勿施"的原则
第六章 诚信为本: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性之三
第一节 诚信是儒家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
一、"诚信"是儒家的五种基本道德之一
二、《周易》中的诚信
三、"诚信"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恪守诚信,反对任何欺诈行为
第三节 诚信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根本
一、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对被管理者、下级对上级、员工与员工之间要建立信任机制
二、要建立企业与用户、消费者的诚信机制
三、企业与企业、公司与公司之间也必须建立起诚信机制
第七章 见利思义: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性之四
第一节 "义"是人类社会的根本道德规范
第二节 正确认识儒家的"义利之辨"
一、驳对孔子义利观的歪曲
二、驳对孟子义利观的歪曲
三、对董仲舒义利观的修改而产生的偏颇
第三节 "见利思义"、义利合一是儒家义利观的真谛
一、"见利思义"、义利合一是儒家义利观的第一要义
二、"见利思义"的历史故事
第四节 "见利思义"在现代管理中的意义
一、正确处理企业内部的义利关系,是维护企业内部和谐与团结的基础
二、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公众、国家之间的义利关系,是企业获得回报的出发点
『叁』 静的管理文化(<儒家管理哲学读後感>)
[静的管理文化(<儒家管理哲学读後感>)]
静的管理文化指的是中国管理文化,在这里特指儒家的管理文化,静的管理文化()。与其相对的,则是动的管理文化,特指西方的管理文化。二者的区别即在动静。
儒家的管理文化。黎红雷先生在其《儒家管理哲学》一书中,将儒家的管理哲学分为两个部份,一是管理的哲学论,包括“唯人则天”的管理本体论、“知治一致”的管理认识论、“执经达权”的管理方法论和“义以生利”的管理价值论;一是哲学的管理观,包括“劳心治人”的管理本质观、“人性可塑”的管理人生观、“能群善分”的管理组织观、“无为而治”的管理行为观、“道之以德”的管理控制观和“修己安人”的管理目标观。黎红雷先生对儒家思想和管理的融合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以上之划分不能不说是切中了儒家在管理方面的精华之处,严谨而有条理,儒家管理哲学的经典之作。
但是,对於儒家的文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适用於我们这个时代,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实际能有多大用处。黎红雷先生在此书中并未对此有专门之论述,只是在《余论》一章中稍有涉及,读後仍嫌不够。本文即对此而发。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种什麽样的状况?记得有个观点认为现在的人类社会是丛林法则的社会。或许现在正在对这个法则的合理性进行反思,但是我认为至少在现在,丛林法则仍是人类活动的标准,读后感《静的管理文化()》。所谓“笑贫不笑娼”即是例证。不管政府对国学,对道德有多提倡,在民间至少是有钱就是大爷。所以,在这种状况下,儒家的管理文化是否具有适用性?要知道我国古代讲究道德、讲究君子谋\道不谋\食,讲究修文德以服四方,这是因为在古代,不管是汉唐还是宋明,真正的亡种危机并未出现。可以说,整个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始终处於只有内忧没有外患的境地,即使五胡乱华,即使蒙古占领中原,即使满族获得九鼎,但是在情感上,大部份人并未将之作为异族来看,并有他们在物质上统治我,我们在精神上同化他的感觉。历史也确实是这样,无论是五胡、蒙古、满族最後都归结于中华民族!
因此我认为儒家管理文化它的创生和存在发展的环境,都是一个相对静止的环境,即使内部多么动汤,也只是家里的事情,不是不同种族之间的斗争,所以它有一种静的特质。就如上文所引之《儒家管理哲学》一书,其对儒家管理哲学的分析中,所谓修己安人,所谓道之以德,所谓无为而治,所谓人性可塑,所谓义以生利,所谓知治一致等等都表现出将管理的对象放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环境中来看的态度,因为只有没有外来的危机,才有从自己做起,推己及人这个思路的合理性。
既然这样,儒家管理文化在多大程度上能适应我们这个社会?
〔静的管理文化()〕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肆』 儒家思想对我们当前的企业管理主要有几大贡献
http://www.pudongbuilding.com/Files/L5.pdf
第3篇:儒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任何一种管理都必须适应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和社会历史背景,都必须同自己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因此,对儒家管理思想加以继承、发扬,对于提高现代企业管理的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远在先秦至汉初期间就形成了众多的流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以儒学为主干兼容各家各派的思想理论体系,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指导思想,并贯穿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当今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果能把儒家文化的精华运用于企业管理之中,是非常有意义的。
儒家“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人本理念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本,进而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思想观念。儒家的管理哲学带有鲜明的“人学”色彩,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中人性管理思潮具有趋同性。“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与儒家“以人为贵”的管理思想有着十分相似的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仁学。“仁”,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和理论基础。“仁”有许多种定义,其中最重要的是“爱人”,如“君子笃于亲”、“故交不遗”、“泛爱众”,说的都是“仁者爱人”,仁学的精神实质就是“爱人”。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仁学包括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等一系列属于精神领域的学科。仁学主张以仁为管理的核心,凡事都以仁爱为原则,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要求关心人、重视人、爱护人。儒家管理思想不仅发现了“人”,而且揭示了人的普遍性质——仁,注重人的价值,“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崇德尚法,尊贤善听。儒家崇德尚法的管理观点,是说要从“德法”两方面进行管理。“德”即正德,端正品德:“法”指刑法。“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很明确地把德教和刑法看作是管理的两个方面,“刑以佐德助治”,“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以是和”。儒家管理思想认为,只有德化才能将管理者的合理意图变成被管理者的自觉行动,将管理者的管理变成被管理者的自我管理。但德化不能代替一切,没有优良的法度,不能给人的思想行为以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也谈不上高效的管理。儒学的刚柔并济,恩威并用,宽猛齐施的管理实践,对现代管理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儒家还进一步认为,尊贤善听、群策群力是实现管理目标的保证。首先要尊贤,儒家认为,要做好管理,必须是“贤者在位,能者在职”。那么如何举贤呢?一要知人,“听其言而观其行”。二要不分亲疏,任人唯贤不唯亲,“众恶必察,众好必察”,意思就是对于世俗的毁誉不能盲从,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考察,弄清真相,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三要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破格任用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四要“无求备于一人”,对于任何一个人都不要求全责备。
“人和”的整体管理战略,突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谐也”,指不同东西的和合与统一,它强调不同事物、因素、成分的有机结合,适度调整,措置得当。儒家管理思想不断追求的目标就是和谐。“和”是儒家管理思想中一个重要的价值准则。可以说,儒家“和谐”的管理思想体现出崇尚团结、讲求团队协作的价值观念。
儒家倡导“以和为贵”,但坚持“和而不同”,要求人们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允许存在差异性、多样性,“和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从社会历史观上说,“和而不同”是要求管理者必须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具有“泛爱众而亲仁”的人本思想。
管理者应“修身养性”、“明德自律”、“刚健有为”。儒家管理思想十分重视对管理者自身素质的要求,认为管理者道德人格的完善,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君子德风,小人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因此,管理者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加强管理,必须强调修身,即加强管理者的个人修养。“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儒家管理思想在强调修身的同时,崇尚刚健有为,“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刚毅而木讷近仁”,肯定“刚”是有重大价值的管理伦理品德。
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对企业进行科学的管理,就是要应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合理地组织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本身既有的各种资源,调动企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作为我国古代很有影响的儒家管理思想,它的价值、作用毋庸置疑,将儒家管理思想很好地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一定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拓展企业的生存空间。
确立人本管理理念。人是企业系统构成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而企业管理必须以人为本。企业要重视员工、关心员工,尊重员工的个人特性,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强调重视员工的自身价值并不是宣扬个人利己主义,而更多的是强调群体价值。企业要善于把员工的个人价值转化为企业价值,善于选择贤才,通过公平、透明的竞争机制和保障机制,锻炼员工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品格,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
确立“为政以德”的管理理念。儒家“为政以德”的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来说,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名合格的现代企业管理者,要讲求道德形象,而不能只以权力压人。同时,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主要管理者,都应该遵章守法,自我约束,接受监督;做事公道无私,胸怀坦荡,工作勤奋努力,勇于创新。管理者应该“修己安人”,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忠信笃行。管理者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运行效果。儒家管理思想认为,管理者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学习和修养,才能使自身具有与其职务相称的素质,即“修己”。并且,还要从“修己”到“安人”,即从自我管理走向社会管理。企业管理者,尤其是高层次的管理者,必须讲“信”。如果表里不一,言行相悖,就不能取信于众。管理者要“言忠信,行笃敬”,这里所说的“信”,一是要讲信用,二是要取得别人的信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取信于人是管理的首要条件。“君子信而后劳其民”,管理者的信用不仅指言而有信,言而必行,还指他管理的企业在政策、规定等方面的连续性。
现代企业管理要强调“人和”。现代企业是一个综合系统,是多层次的有机结合体。怎样协调各种关系,怎样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儒家“以和为贵”的管理思想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因素,要保持企业的和谐,就要从组织和个人两方面来加强。在组织方面:一是要建立一个优秀的领导集体。领导集体的思想品质、业务能力是组织内人际关系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二是要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分工清晰、责权明确的组织结构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在个人方面:企业的每一位员工,要真诚地待人接物,给人亲和感,关心别人;管理者要有博大的胸襟,敢于牺牲自己的利益,要处理好上下级关系,特别要处理好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的关系。
综上所述,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而一个人、一个民族不可能割裂传统文化的影响,企业管理活动也离不开特定的民族文化的印记。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任何一种管理都必须适应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和社会历史背景,都必须同自己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因此,对儒家管理思想加以继承、发扬,对于提高现代企业管理的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伍』 什么是儒家的管理思想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儒家管理思想的有关内容,对于历史,我们要传承。正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 ",等经典思想一样,儒家学说的管理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追求人的存在的完善发展和推进有道社会的和谐进步,这是人类始终在求索和践履的一个关于如何管理自身的永恒问题。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自我主动认识和实践中,人类由远古走向现代文明,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是,由于人类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不断更新递进的社会活动,因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理想答案,既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形成,也不可能一经形成而不再变化,它将随着人类的生存而存在,并将随着人类的进步而更新。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这一问题认识实践的丰富智慧的结晶。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对此具有很深的认识。从儒家文化的内容特征上看,还是从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上看,都可以说,儒家文化实际上是关于如何管理人类自身社会行为的学说。儒家的管理哲学思想是儒家文化的主体内容,它构筑了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作用。
由于儒家的理论本身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我们只能对其中一些主要的管理思想进行一些分析。我们可以把儒家的管理思想分为这么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管什么?儒家的回答是“治人”;其次是谁来管?儒家的回答是“劳心者治人”;最后是怎样来管?儒家的回答是“和为贵”。对这三个方面儒家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这个哲学。“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这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人看成社会的最重要的财富有关,那时是以人口的多少来反映国家的强弱。所以在儒家看来,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既然是管理人,那么就要对人进行分析。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为善良人的,至于人的不善不能归于他的本性,这是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盖起来了。另外,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去追求善,则善就会丢掉,而表现出来的是恶。
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为儒家的“礼”而服务的,在于为实现国家的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所以,管理者们,必须对一般的老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化和管理,这样才能使之从善,才能把国家管理好。
儒家对于人性的假设,从理论的深度来说,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偏重于道德。从管理的对象来说,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是着重于整个国家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道德的研究,而且是偏重于如何管好管理者的理论。至于恶的来源,儒家的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来源于天生的,而改变人的本性主要是靠人自己的努力。
儒家在对人性的假设方面和对人性的改造提出了相当多的见解,认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解决,儒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一个人最高的奋斗目标是做圣人,并提出向此目标奋斗的途径。尤其是孟子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和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后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儒家在管理上偏重于礼和义,认为这是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对于礼和义,儒学理论都有较多论述,当群建立起来后利用分来进行分工,再用礼来规范,用义来和谐,使之达到良好的组织运行。
荀子认为:人们生来就有无穷的要求和欲望,有欲望而不能满足,则不能不去追求,追求而没有一定的限度,则不能不引起争夺,一有争夺就会引起混乱,一有混乱就会导致贫穷。国家的管理者为了制止这种混乱的局面,就要制定礼和义,划分等级,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从而使人们的欲望不至于因为物资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物资也不至于因为人的欲望而用尽。这就是儒家对于由谁来管理和通过什么管理的要旨。
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其主要的内容有这样几点:首先就是能够身体力行的人才能称上仁,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在回答他的弟子时,在不同的时候有着不同的回答,第一次回答是“仁者爱人”,第二次回答是“仁者先难而后获”,第三次则更为具体了:“居恭处,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仁的管理方法:一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其他人;二是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必须要有一种爱心,而且还要知道干什么事都会遇到困难,克服了困难然后才会有收获;更为重要的是人在一个集体中活动,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才是一种真正的仁。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和推行“仁政”是一种理想的社会。他认为:凡事以民生安定为第一位,这是实行王道政治的第一步,只有人民生活安定了,社会才会稳定。王道上位者本身具备“德”,再将“德”推广,教导每个老百姓的方式,也就是说与国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管理模式。
儒家管理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德”。“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在孔子看来,管理者要讲求道德,以之作为自己的治国方针,这样自己就可以取得无为而治的效果。在儒家看来,要治理一个国家,只要集中精力制定和带头实行好的道德规范,就足以把国家治理好了。
孟子还具体说明了德治是使王道得到较好管理效果的原因:恃仗实力来使人服从,人家不会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的实力本身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儒家的管理思想就是通过德治的力量使人心悦诚服,这样,天下无不心服地归顺于王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主要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管理的。在儒家看来,道德教化是一个国家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要想使一种政治措施能迅速地推行,管理者就要以身作则;要想使广大人民迅速地归附,这种归附是心悦诚服的,那么管理者就要道之以德才行。
但是儒家并不是不讲外在的管理规则,他们用的是“礼”,即所谓的“齐之以礼”。我们知道“礼”实际上是社会各种活动的一项规则,是社会的一种控制手段,其本质是在于规范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使得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这样才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这是一种外在控制,但是儒家的礼的外在的控制和西方的控制是有所不同的。
总之,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其管理的终极目标,以管理者的自我修养为管理的前提条件,对人的内外控制,以德而使之转化为诚服的臣民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法来施行管理的。儒家的学说,从来没有提到效率和发展生产,这就给中国几千年的生产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作为一个指导全国的文化体系却不能提高生产力,这不能不说是儒家学说的一个悲剧。
虽然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但儒学依然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质为后代所赏识,尽管在中国极度动荡的历史时期曾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却未能抹杀其光辉,尤其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一直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世界的东方以至于整个世界。其中既有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同样也有着封建的糟粕。无论它是什么,历史告诉我们,它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陆』 3. 道家和儒家的管理哲学有何关键区别我们应如何借鉴
道家讲究。。万物随缘。。。儒家讲究做人,做事要有基本的原则。道家要求不违背自己的本性。更多的是一个个体的存在。而儒家讲究是一个与社会在一起而又出淤泥而不染的状态。
『柒』 什么是儒家管理思想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儒家管理思想的有关内容,对于历史,我们要传承。正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 ",等经典思想一样,儒家学说的管理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追求人的存在的完善发展和推进有道社会的和谐进步,这是人类始终在求索和践履的一个关于如何管理自身的永恒问题。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自我主动认识和实践中,人类由远古走向现代文明,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是,由于人类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不断更新递进的社会活动,因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理想答案,既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形成,也不可能一经形成而不再变化,它将随着人类的生存而存在,并将随着人类的进步而更新。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这一问题认识实践的丰富智慧的结晶。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对此具有很深的认识。从儒家文化的内容特征上看,还是从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上看,都可以说,儒家文化实际上是关于如何管理人类自身社会行为的学说。儒家的管理哲学思想是儒家文化的主体内容,它构筑了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作用。
由于儒家的理论本身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我们只能对其中一些主要的管理思想进行一些分析。我们可以把儒家的管理思想分为这么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管什么?儒家的回答是“治人”;其次是谁来管?儒家的回答是“劳心者治人”;最后是怎样来管?儒家的回答是“和为贵”。对这三个方面儒家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这个哲学。“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这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人看成社会的最重要的财富有关,那时是以人口的多少来反映国家的强弱。所以在儒家看来,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既然是管理人,那么就要对人进行分析。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为善良人的,至于人的不善不能归于他的本性,这是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盖起来了。另外,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去追求善,则善就会丢掉,而表现出来的是恶。
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为儒家的“礼”而服务的,在于为实现国家的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所以,管理者们,必须对一般的老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化和管理,这样才能使之从善,才能把国家管理好。
儒家对于人性的假设,从理论的深度来说,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偏重于道德。从管理的对象来说,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是着重于整个国家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道德的研究,而且是偏重于如何管好管理者的理论。至于恶的来源,儒家的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来源于天生的,而改变人的本性主要是靠人自己的努力。
儒家在对人性的假设方面和对人性的改造提出了相当多的见解,认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解决,儒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一个人最高的奋斗目标是做圣人,并提出向此目标奋斗的途径。尤其是孟子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和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后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儒家在管理上偏重于礼和义,认为这是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对于礼和义,儒学理论都有较多论述,当群建立起来后利用分来进行分工,再用礼来规范,用义来和谐,使之达到良好的组织运行。
荀子认为:人们生来就有无穷的要求和欲望,有欲望而不能满足,则不能不去追求,追求而没有一定的限度,则不能不引起争夺,一有争夺就会引起混乱,一有混乱就会导致贫穷。国家的管理者为了制止这种混乱的局面,就要制定礼和义,划分等级,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从而使人们的欲望不至于因为物资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物资也不至于因为人的欲望而用尽。这就是儒家对于由谁来管理和通过什么管理的要旨。
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其主要的内容有这样几点:首先就是能够身体力行的人才能称上仁,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在回答他的弟子时,在不同的时候有着不同的回答,第一次回答是“仁者爱人”,第二次回答是“仁者先难而后获”,第三次则更为具体了:“居恭处,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仁的管理方法:一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其他人;二是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必须要有一种爱心,而且还要知道干什么事都会遇到困难,克服了困难然后才会有收获;更为重要的是人在一个集体中活动,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才是一种真正的仁。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和推行“仁政”是一种理想的社会。他认为:凡事以民生安定为第一位,这是实行王道政治的第一步,只有人民生活安定了,社会才会稳定。王道上位者本身具备“德”,再将“德”推广,教导每个老百姓的方式,也就是说与国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管理模式。
儒家管理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德”。“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在孔子看来,管理者要讲求道德,以之作为自己的治国方针,这样自己就可以取得无为而治的效果。在儒家看来,要治理一个国家,只要集中精力制定和带头实行好的道德规范,就足以把国家治理好了。
孟子还具体说明了德治是使王道得到较好管理效果的原因:恃仗实力来使人服从,人家不会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的实力本身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儒家的管理思想就是通过德治的力量使人心悦诚服,这样,天下无不心服地归顺于王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主要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管理的。在儒家看来,道德教化是一个国家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要想使一种政治措施能迅速地推行,管理者就要以身作则;要想使广大人民迅速地归附,这种归附是心悦诚服的,那么管理者就要道之以德才行。
但是儒家并不是不讲外在的管理规则,他们用的是“礼”,即所谓的“齐之以礼”。我们知道“礼”实际上是社会各种活动的一项规则,是社会的一种控制手段,其本质是在于规范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使得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这样才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这是一种外在控制,但是儒家的礼的外在的控制和西方的控制是有所不同的。
总之,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其管理的终极目标,以管理者的自我修养为管理的前提条件,对人的内外控制,以德而使之转化为诚服的臣民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法来施行管理的。儒家的学说,从来没有提到效率和发展生产,这就给中国几千年的生产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作为一个指导全国的文化体系却不能提高生产力,这不能不说是儒家学说的一个悲剧。
虽然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但儒学依然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质为后代所赏识,尽管在中国极度动荡的历史时期曾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却未能抹杀其光辉,尤其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一直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世界的东方以至于整个世界。其中既有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同样也有着封建的糟粕。无论它是什么,历史告诉我们,它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捌』 简述儒道墨兵法的管理哲学思想要点
管理要点
儒家注重自我修养
道家注重顺应天道
墨家注重个人利益
兵家注重具体形势
法家注重维持法律
『玖』 儒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有什么启示意义
试论儒家的经济伦理思想
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最大价值.莫过于它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扬弃.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企业文化的母本.我们现在更多的.不是去考虑如何去修剪它的细枝末节.去顺应所谓的[新潮".而是要从[源头"的角度去更多地吸收和继承它的精华.一方面肯定其主体作用.看到它在当代经济生活中的巨大精神力量和道德影响.另一方面.又看到它存在的传统缺陷.这些缺陷显然不是主要因素.但也应引起足够的警惕.
价值:<论语加算盘
按照西方管理学的理论.管理模式大致有所谓X.Y.Z三种.X理论将人性假设为恶的.人被视为[经济人".固而实行[标准化"模式.管理方法是命令式.简单粗暴的.Y理论将人性假设为善的.人被视为[社会人".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实行[参与管理".Z理论提出人是因时.因地.因各种复杂因素而采取适当反应的[复杂人".因而在管理方法上要因人.因工作性质不断变化.运用灵活多变的激励方法.被称为[权变理论".Y.Z理论都属于人本主义管理理论范畴.在20世纪初以前.X模式占主导地位.在20世纪中期以后.Y模式风行一时.目前.Z模式正逐渐被广泛采用.那么.儒家经济管理思想到底属于哪种模式.它的现代价值何在呢?笔者认为.总的来看.儒家文化.儒商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尊重人.发挥人的自身内在积极性的人本主义管理理论和方法.用形象的话说.是[<论语加算盘"的管理模式.其具体表现在:
1.儒家以人性论为哲学基础.主张以性善论为主的性多元论.这种人性思想符合现代管理学的人性假说.儒家的人性准绳以孟子[性善"论为主.又有荀子[性恶"论.还有董仲舒的[性三品"等性有差等说.辅之以宋儒的天命.气质之性说和习气可塑的理论.说明在人性本体的哲学问题上.儒家与西方管理学Y.Z理论的人性假说相一致.儒商以儒家的人性善和人性多元的人性思想作为管理的哲学基础.以尊重人.相信人.发挥雇员的内在积极性.以[礼制"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同时.儒商也很重视制度管理.如本世纪初宋则久经营的国货售品所就规定的包括企业组织设施.财会管理.进货管理.人事管理等完整的规章制度.确保了企业管理的高效性.在现代.企业管理仍然应该实行礼法兼用.以礼为主的管理方式.在相信和依靠职工的劳动积极性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劳动纪律.特别是提高职工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由于我国企业员工素质普遍较低.而且体现社会化大生产的科学管理也比较落后.因而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企业文化建设只能包含而不应取代科学管理.逐步走向管理民主化.决策科学化.财务公开化.行为合理化.
2.儒家以人本主义为管理哲学.符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儒商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范蠡.春秋时期就提出[择人"和[不责于人"的用人原则.强调经济人才的作用.在古代的晋商那里.就创造出[经理制".发挥管理人才的作用.有些论者评述:[要说`用人不疑`和`知人善任`.晋商可以说是当之无愧."在企业经营中.儒商注重发挥人的第一因素的作用.并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把[得人心"作为发挥人的内在积极性的前提.因而千方百计地照顾本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使职工心甘情愿在为企业出力.儒商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那就是企业管理要以人为中心.而对人的管理要以[得人心"为基础.近些年来.西方管理学兴起了[三P"理论.三P是指企业是为人的需要而存在和生产的(for the peopke).企业是依靠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by the people).企业最重要的 资源是人和人才(of the people).也就是把人置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地位.美国大企业家.全美食品同业公会主席法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使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停留在一定的地方.你也能用钱在一天或一个小时内.买 到别人一定的肌肉动作.然而.你却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买到主动 .买到忠诚.也不能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奉献."
3.儒商家族结构的亲情式管理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儒家文化是家国结构的宗法性文化.儒商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家族特征也十分明显.儒商的管理是家族式的管理.中国古代工商企业之间.提倡[同乡扶助".在经商要地建有[会馆".组织[同乡会".用以壮大势力.所谓微商.晋商.赣商.粤商.闽商等商帮的形成.就是宗族社会在商业经济领域的再现.在企业内部.老板大多数喜欢雇用亲戚.同乡.把师徒关系看成是长.晚辈的关系.提倡[孝",把徒弟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兄弟关系.提倡[悌",宣扬企业内部[亲如一家".这种管理结构对于企业的目标整合.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便不是均由亲戚.同乡组成的大企业.也同样是十分讲究家族结构和亲情式管理.如旧中国拥有16家分号.从业人员达500多人的瑞蚨祥布店.就将企业内部人员分为若干等:东家.经理.吃股人员.内伙计.后事.伙计与东家有师徒关系.如果工作卖力.有可能[时来鱼化龙".被东家提为经理或吃股人员.得到定期分红.这就使雇员视瑞蚨祥为家.为其效力卖命.当时在瑞蚨祥就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生愿在苏杭.死愿在瑞蚨祥".在现代.企业管理当然不能搞[家天下".人们评述[家族式管理"只适应企业起步时期.是一种减少管理成本的有效方式.但却不利于企业深入发展.特别是不适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组织.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族制"企业管理文化.但是.吸取儒商亲情式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的一面.显然是有意义的.
4.儒商灵活的经营战略是现代企业管理智慧的宝库.儒商不仅以道德经商为特色.而且突出地体现了经商的智慧.儒商是敢于并善于进行商战的商人.一方面.以智慧经商必须有远见卓识.判断准确.部署得当.儒商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子贡.孔子称赞他[臆则屡中".善于[求善价而沽".故其富可以与君王[分庭抗礼".范蠡提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经营策略.十九年中三致千金.白圭提倡[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被奉为商人的鼻祖.另一方面.以智慧经商还要有超人的胆略和魄力.如包玉刚收购香港九龙仓.王永庆买断台塑公司股权等.都冒着倾家荡产的危险.而他们则敢于面对风险的挑战.在竞争中取胜.许多商贾总结了具体的经营秘诀.如:全聚得提出经营[三字经".即鸭要好.人要能.话要甜,胡开文墨店总结出[三不可"生意经.即祖法不可依.陈规不可循.老店不可畏.这些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都可以拿过来为我所用.
5.儒商[顾客满意"的经营方针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儒家经济伦理精华主张[立人".[达人".[推己及人"的[利他"精神.儒商把这一原则转换为[质量第一".[顾客至上"的管理原则.与现代管理实行的[CS"战略是一致的.所谓CS战略.就是让顾客满意(Consumer Satisfaction).从产品质量.品种.规格.到销售服务的态度.环境以及售后服务等.都以顾客为出发点.质量第一.顾客至上.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信条.儒商决不会因蝇头小利伤害顾客.正如陆贽所说:[吝小失多.廉贾不处"(<陆宣公翰苑集*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早在本世纪初.冼冠生就以[本心.本领.本钱"三个立业之本为基础.提出三个至上.即[信誉至上.顾客至上.质量至上".海尔集团根据TQM理论和ISO9000标准.创造了[CEO管理方式"(即[日清日高海尔模式").推行[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的质量第一战略.使海尔集团成为世界知名企业.古今儒商奉行的[顾客满意"的经营方针.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缺陷:[亲亲".[谦和"与[官本位"
儒家的经济伦理思想.最具特点和优势的.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作用.支持人的发展.协调人的关系.而正是由于这一点的过份侧重.产生了它的传统缺陷:家族经营--[亲亲".羞于竞争--[谦和".以及体现人的唯一价值取向---[官本位".
1.家族经营.阻碍了企业的扩张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
儒家十分重视封建血缘关系.主张[亲亲"(<孟子-尽心上).[亲亲是第一件事"(<朱子语类卷20).反对墨家的[兼相爱"(<墨子-兼爱中).[爱无差等"(<孟子-滕文公上)说.反映在经济上.家族经营是儒商乃至华人企业传统的组织方式.这种家族经营的方式具有管理成本低.经营决策快等优点.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以及在企业起步阶段不失为较好的选择.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儒商的家族经营已经不合时宜了.资本的本质是追逐利润的.而不是亲善血缘的.企业的发展要向社会融资.意味着外人的股权和控制权的渗入,经营管理的高度复杂化和专业化.使家族成员力不从心.这些都宣告了家族制的崩溃.被誉为电脑大王的美籍华人王安.曾被<儒商读本(人物传)列为现代儒商人物.他的公司由兴盛到破产.就是因为王安受儒家传统的影响.年老交班于能力不足的儿子.使得许多优秀的公司骨干纷纷离去.最终导致公司倒闭.这充分说明家族制企业的局限性.
2.谦和忍让.缺少市场竞争和进取意识
儒家的[和".用经济伦理学来分析.具有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存的两重性.从正面价值来看.[和"所强调的和谐和人际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保证经济健康顺利发展所必需的.但是.儒家的[和"偏重于谦和忍让.缺少竞争和进取意识.因而是不完善的.儒家人物主张[忍".<尚书首言[允恭克让".孔子提倡[礼让为国"(<里仁).荀子说:[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儒效).[忍"被看成是修养之道.是美德.而对[争"则认为是祸.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八佾).荀子说:[争则必乱.乱则穷矣"(<王制篇).特别是一些儒家人物把利.欲看成是[恶".有轻视经济利益和物质欲望的倾向.更是将争[利"者看作小人.如荀子说:[为事利.争财货.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然唯利之见.是贾道之勇也"(<荣辱).[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为小人矣"(<不苟).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商品.市场本身就意味着竞争.因此.在商品经济特别是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必然的.必要的.只有通过竞争.经济才能发展.然而.如果过分地谦和忍让.一味地温文尔雅.只做一个谦谦君子.不愿.不敢和不善于在市场中去竞争.那必定会被市场经济大海的波浪所淹没.
3.[以官为本".不利于企业家的成长和企业的独立经营
儒家的入世学说.与佛.道的出世说迥然异趣.然而.儒家的入世兴趣不在于经济.而在于政治.虽然儒家的正统思想中.把[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事业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但谋得官职.则是儒家人物实现[外王"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载体.方法.途径和标志.孔子周游列国.希望得到一官半职以施展才华.孟子也因迂阔之论.得不到君王的赏识.中国古代的[幕僚"制尤其是科举制.更是加剧了以当官作为人生的目的和追求.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读书做官"的传统观念.追求[金榜提名".[衣锦还乡".造成许多儒生把本来只是实现[外王"目的的手段.当成是目的的本身.[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被做官所取代.因为读书可以[做官".做官即可[发财".[官"就是荣华富贵的象征..而商贾贩夫则列为九流之末.在先秦时就被斥为[贱大夫".[五蠹"古代的职业也一直以[士农工商"排座次.商处末位.[官本位"意识显然不利于现代市场经济急需的职业企业家群体和世家的形成.除了人生目的.追求的影响外.[官本位"的另一人个重大的不利影响是难以区别政府的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使[政企分开"受阻.企业手脚难以松绑.制约了市场经济各个主体.细胞的活力.不仅中国古代的经济如此.在现代.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同样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的重要问题.应当从中国经济文化的传统中寻找原因.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