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普遍语法学派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普遍语法学派

发布时间: 2021-03-23 05:12:55

1. 乔姆斯基的语言观是什么

乔姆斯基认为说话的方式(词序)遵循一定的句法,这种句法是以形式的语法为特征的,具体而言就是一种不受语境影响并带有转换生成规则的语法。儿童被假定为天生具有适用于所有人类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的知识。这种与生俱来的知识通常被称作普遍语法理论。

其研究对象是内在性语言,而不是一般语言学家所研究的外表化语言)。其研究范嗣限于人的语言知识或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的使用,即它一般不研究话语的社会内容、交际功能和说话的环境等。转换一生成语法分为句法、语义、语音三部分。

(1)普遍语法学派扩展阅读

艾弗拉姆·诺姆·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1928年12月7日—),美国哲学家。是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的荣誉退休教授。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被认为是20世纪理论语言学研究上最伟大的贡献。

转换一生成语法是美国乔姆斯基关于语言能力的天赋性和创造性的理论。与以前的语言理论仅仅研究语言的现象如语音、语法等不同,把研究语言的内在能力放在重要地位。认为语言能力是说某种语言的人对这种语言的内在认识,是一种可以了解这种语言的本质的能力。

2. 语言学分为几个流派,代表人物又是分别是谁

现代语言学一百多年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
1.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竖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来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 (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
19世纪中期发展到第二阶段,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是语言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结构语言学
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基本理论源出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结构语言学内部又分为三大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
(1)布拉格学派,又称“结构-功能学派”或“功能学派”。其先驱者是马泰修斯。布拉格学派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对语言现象的评价应着眼于它的功能,所以又称“结构-功能学派”。特鲁贝茨科依的《音位学原理》是这一学派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
(2)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代表人物有叶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等。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共同汇成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它区别于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3)美国结构语言学,又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是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先驱者是鲍阿斯和萨丕尔。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是布龙菲尔德。1933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这一学派的奠基性著作。
3.转换-生成语言学
出现于二十世纪50年代末,以美国乔姆斯基为代表,运用转换-生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
1957年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它完全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美国结构主义,因此,它的出现是对当时居于主流地位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大挑战,被人称作“乔姆斯基革命”。
转换-生成语法强调对人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而不是仅仅描写语言行为,它要研究的是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它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思维和语言有紧密的联系,但是二者毕竟是不同的社会现象。试说明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

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

From 5th BC to 4th BC, 希腊产生了三个famous philosophers, 苏格拉底,Plato, Aristotle, 他们三个的关系是:师爷(master’s master),师傅(master)和徒弟(apprentice)。

师爷最叛逆,因被charged with毒害雅典年轻人的头脑而受到审判,并因此put to death。师爷的成就主要是首创了“a question-and-answer method of teaching ” 作为认识自我的手段。他关于道德和正义的理论,通过Plato(最爱做笔记的学生)的著作而得以survived。

师傅不仅爱做笔记,还喜欢办学校教书。Plato founded the Academy (学园), where he 教书写作for much of the rest of his life. 师傅 presented his ideas in the form of 戏剧对话, for example理想国。

Aristotle虽然是apprentice, 但比师爷和master的成就更大,不仅研究哲学还研究数学, poetics, logics和politics,等等。徒弟还当了tutor of Alexander the Great, 职位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太子傅。他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就是“形式逻辑三段论”,英文是syllogism。之所以这个英文被翻译成“形式逻辑三段论”,是为它的推理包括三步,并有形式上大前提和小前提之分。For example,大前提是“All human beings are 会死的”, 小前提是“I am a human being”, 因此,结论是“I am 会死的”。有时候,通过syllogism,也可能得出让人啼笑皆非的结论。For instance, 大 premise是“人发明了英语并且会说英语”,小premise“我是人”,结论是“我会说英文,如果不会就不是人。”

那么这三位famous philosophers与我们讨论的问题有什么关系呢?

关于语言的起源在古希腊有两种说法:“约定俗成”和“自然天成”。前者的代表是Aristotle和他的学生,被称为“惯例派”,后者的代表是斯多葛学派(Stoics),也被称为“自然派”。“惯例派”认为除少数象声词以外,语言词汇的意义与形式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也就是是说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人类可以改变并发展的。“自然派”认为一切词天然地代表着它们所指称的东西,例如象声词(onomatopoeia),虽然这些次不多,却是语言的基本词汇,其它次是由此而发展来的。他们说有些词模仿了所指事物的部分特征,如smooth(光滑),harsh(严厉/刺耳),liquid(液体)等等。两派的争论持续了几个世纪,这场辩论深刻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后来的许多philosophers and 语言学家(linguists) 都重中受益。

德国著名数学家和哲学家(Leibniz, 1646-1716)对语言也有研究。首先,他认为人的知识不是由感官听到的,也不是生来就一清二楚的,而是作为人类头脑中的“天赋或自然的潜能”。他做过一个有名的比喻,说语言犹如大理石中的纹路,这些纹路原来虽然不大清楚,但是适宜于把它雕刻成什么样的东西,却早已由“天赋”的纹路决定了。

德国学者洪堡特(Humboldt,1767-1835)最著名的著作是《人类语言结构的多样性》。他指出,“在人脑里天生有着创造语言的能力,语言是讲话着产生语言和理解语言的能力,而不是说话或写字所产生的可观察的结果。”洪堡特还因为关于民族语言和思维的论断而出名。他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们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语言。”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把洪堡特关于民族语言与思维的论点推向了极端。假说认为:语言形式决定着语言使用者对世界的看法;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也不相同。简而言之,就是语言决定思维。

当代美国语言学家 Chomsky认为,人脑的初始状态应该包括人类一切语言共同具有的特点,称为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通俗地说,普遍语法是所有语言的基本特称。就像汽车必须有轮子和发动机一样,所有语言必须有动词和名词。婴儿在出生时脑袋里面已经具备了这些基本的句法结构。一个儿童在五、六岁时就可以掌握母语;这个年龄的儿童智力还不发达,学习其它知识(如数学物理)还相当困难,而学习语言却这样容易。这也说明了,一个中国出生的婴儿,在3-4岁后被带到美国,成年后其英语水平与美国小孩没有区别。

语言结构是否会影响人对世界的看法呢?有的sociologists(例如Susan Ervin-Tripp, 1953,1964) 做过实验。受实验者是几个移居美国的日本妇女,她们的英语和日语都很流利,对两种文化一样熟悉。给他们每个人一幅画,画上近景是一个挟着书的女孩子,远景是一个农民在犁地,还有一位妇女靠着树。受实验者分别用日语和英语来描述这副画。结果,用日语时,典型的描述为:“这个姑娘要上大学了,心里十分矛盾。母亲长年有病,父亲辛苦干活,收入很少。”用英语时,典型的描述是:“这位姑娘是一位学社会学的大学生,她正在观察农民如何劳动,深为农民的艰苦生活所感动。”从以上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使用不同语言时,就会受到这种语言所承载的价值观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然而,其它更多的学者认为,语言不同会使人对世界的看法不同,这是不符合事实的。科学的历史证明,人类对世界的看法经历多次变化,并不是语言的原因引起的,科学思想的传播也不受语言界限的束缚。Einstein是说印欧语言的,但他的相对论对于欧洲人来说同样难于理解。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润清学者也强调:“任何语言中的可发明和创造都可以被其他语言所理解。没有这一点,就没有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作者观点

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interact),相互制约(inter-constrain),是人脑机能的两个方面。语言并不能决定思维,但是语言对思维有暗示、诱导作用。例如:隔壁一对中国夫妻吵架了,我们会怎么做。当我们用中文思维时,结果就已经由中文诱导暗示出来了。因为用中文思维,自然会用到中国特色的成语和俗语,而成语和俗语是前人智慧的积累,这种积累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因此我们得出的很多结论就会与前人趋同。例如:“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忍风平浪静”,“家和万事兴”,“夫唱妇随”,“相敬如宾”等等。而在美国恰好相反,夫妻吵架,邻居很少会过问。因为美国人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隐私,因此邻居来劝架时,主人会说,“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Mind your own business.” 所以,只有在会发生人生伤害或影响到自己休息时,邻居才会打电话叫警察来。总体上而言,由于语言的暗示诱导,中国人倾向于二元调和(阴阳调和)、思想中庸,而欧美倾向于二元对立(阴阳对立)、思想偏执。根据作者的直觉观察,中国南北方人做事说话的方式也存在语言的暗示诱导。北方人讲话多以开口音,口型大:“咋了?”,“煎饼卷大葱,钢钢的!”,“小伙子帅,大姑娘浪。”广东人讲话多闭口音,口型小。因此在东北人学广州话后,其说话做事也变得含蓄起来了。

既然是暗示诱导作用,语言对思维就有制约,思维也能打破语言的制约。一个创造性思维的头脑总是在与语言发生矛盾,人类的一些突破性的认识总是打破了某种语言的思维定式。没有人类打破语言束缚的创造能力,科学就不会发展,社会也不会进步。

学习启示

既然语言能力也是人天赋的一部分,任何语机能正常的人都应该有语言能力,学生也不应该抱怨自己怎么没有语言天赋,当然天赋有高低之分。如果存在普遍语法,那么一个人就应该能学会任何一门语言,当然也包括英语。学不会英文并不是人的脑子笨,而是方法不对,或不够勤奋。

学习一种语言,也无形中接受了这种语言的诱导和暗示,所以当我们学习英文时也会自然流露出英美人的思想火花,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方为上策。”

4. 韩礼德在学语言学之前都干什么了

分支和流派肯定不是一个概念。分支:从总体或一个系统中分出的部分。流派:指学术、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独特风格的派别。从概念上就可以判定它们的区别。分支是从研究内容、对象上进行区别,流派是从研究方法、角度、风格等上面的区别。一个分支上也有不同的流派。====================个人理解。语言学流派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对这个定义,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此研究应以语言为重点,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研究语言的变异;有的学者认为是语言的社会学,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各种关系,使用语言学的材料来描写和解释社会行为。我们比较倾向于前者。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diglossia)、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2.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socialdialect或socialect)、标准语和土语(vernacular)、正式语体(formalstyle)和非正式语体(informalstyle)等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3.交谈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4.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5.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般认为是:1.语言的变异(variation),并且联系社会因素来探讨语言变异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常常使用统计的方法和概率的模式来描写这些变异现象。这又被称为"微观社会语言学"(micro-sociolinguistics)或"小社会语言学";2.社会中的语言问题,如上面提到的双语、语言接触、双方言,语言规范化问题等,这又被称为"宏观社会语言学"(macro-sociolinguistics);3.研究人们怎样在实际环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以及不同的社会、社团使用语言的差别,如某一社会阶层使用语言的不同习惯(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的不同,这被称为语言的社会变异),又如不同的性别、年龄、行业和经济地位等对个人言语的影响(这被称为个人语言变异)。如果说,从索绪尔开始的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研究的是同质的(homogeneous)语言,那么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有序异质的(orderlyheterogeneous)的语言,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来研究语言的结构。这是社会语言学不同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特征。社会语言学现在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展。随着60年代以后语言学家对语言异质性的认识的加深,社会语言学又发展出交际民族志学、跨文化交际、交际社会语言学、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会话分析、语言变异研究等学派。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语言提出了一种更为细致的同时又更为广阔的概念,打破了索绪尔以来只研究语言内部同质系统的局限;2)对语言研究进行计量统计的分析;3)通过语言变异的研究在共时和历时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解决了共时和历时的矛盾。系统-功能学派系统功能学派的兴起,与整个语言学的功能主义思潮有关。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指的是当代语言学界与形式主义相对峙的一种学术思潮。它旨在通过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应实现的功能来描写和解释各种语言的音系的、语法的和语义的语言学特征。在这个学术思潮中,有几个主要的学派影响比较大,它们是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布拉格学派一直是语言学界公认的一个功能主义学派,它所说的功能主要包括语言在交际行为中的功能、语言在社会中的作用、语言在文学中的功能以及从功能观点看语言在不同层次方面的问题。伦敦学派的兴起稍为晚一点,由英国语言学家弗思教授开创,后来由他的学生韩礼德(M.A.K.Halliday)教授继承和发展,形成现在人们称之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学派。韩礼德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发表了很多著述,建立起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体系,成为语言学中一个独树一帜的的学派。系统功能语法学派的语言学家门每年举行一次系统理论讨论会。第一届至第八届在英国召开。随着影响的扩展和队伍的扩大,1982年第九届年会在加拿大召开,这标志着该学派的理论已具有国际影响。1985年美国密执安大学举第十二届年会,由于到美国是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和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堡垒,所以在美国举行这样的大会具有深远意义。到今天,功能主义已经与形式主义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两大思潮。系统功能语法包括"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个部分,但这不是两种语法的简单总和,而是一种完整的语言理论框架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系统语法或系统语法学着重说明语言作为系统的内部底层关系,它是与意义相关联的可供人们不断选择的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又称"意义潜势"。语言作为符号的一种,在表述说话人想要表达的语义时,必然要在语言的各个语义功能部分进行相应的选择。功能语法重点需要说明的是: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语言系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为了实现各种不同的语义功能而逐渐形成起来的;人们在交往中需要在语言系统中进行选择时,也是根据所要实现的功能而进行有动因的活动。转换-生成流派出现于二十世纪50年代末,以美国乔姆斯基为代表,运用转换-生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其活动中心是在美国麻萨诸塞州的麻省理工学院;另外,在欧洲有一个专门研究转换-生成语法的学术组织,称为"旧大陆生成语言学协会",它是一个国际性的生成学派的组织,于1975年秋成立于荷兰。1957年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它完全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美国结构主义,因此,它的出现是对当时居于主流地位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大挑战,被人称作"乔姆斯基革命"。转换-生成语法从提出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它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典理论"时期,从1957年到1965年,《句法结构》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有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以及语素音位规则。古典理论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主张语法自主,把语义排除在语法之外,在这一点上与此前流行的结构语言学的理论是一致的。第二阶段是"标准理论"时期,从1965年到1971年,代表作是《句法理论要略》,其语法包括四部分规则,即基础部分、转换部分、语义部分和语音部分。标准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修正是把语义纳入到语法中来,提出语法结构有深层和表层之别,深层结构决定语义,他通过转换规则而转化为表层结构。这一修正使它跟古典理论有了原则区别。第三阶段是"扩展的标准理论"时期,从1972年到1979年,1972年出版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以1977年出版的《关于形式和解释的论文集》为代表,则对这一时期的理论又作了一些修正,因而也称为"修正的扩展的标准理论"。1972年的主要变化在于表层结构对语义解释也起一定的作用,而在1977年的理论中,语义解释则被全部放到了表层。此外,这一阶段还提出了"虚迹"的理论。第四阶段是从1979年至今,以《支配和约束论集》为代表。这本书是根据乔姆斯基1979年在意大利比萨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的"支配"和"约束"理论整理成的。这一阶段的理论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在原来的规则系统之外增加了原则系统,二是提出了"虚范畴"。目前,支配和约束理论仍然处于不断的修正和发展中。转换-生成语法强调对人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而不是仅仅描写语言行为,它要研究的是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不是实际存在的东西,这个概念是从语法中派生出来的,只有语法才是实际存在的,因此,转换-生成语法研究的对象是语法而不是语言。另外,转换-生成语法采用的是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根据有限的公理化的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用演绎的方法生成无限的句子,以此来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所以说,转换-生成语法无论是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和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有原则的区别。它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使语言学以新的面貌呈现于世。它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转换-生成学派的研究还包括生成音系学,它是生成语法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研究人头脑中的音系知识。生成音系学从酝酿、形成到标准理论,直至现在的非线性理论,一共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代表人物有雅科布逊、哈勒、乔姆斯基等。1952年,雅科布逊、哈勒等人合写的《言语分析初探》、1956年乔姆斯基、哈勒等合写的《英语的重音与音渡》以及1968年乔姆斯基和哈勒共同撰写的《英语语音模式》分别是前三个阶段的代表性著作。《英语语音模式》中提出的标准理论使生成音系学在60年代的美国音系学中居于主流地位。1975年以后,生成音系学进入非线性理论时期,演化出各种名目的音系学,如自主音段音系学、节律音系学、词汇音系学等。在这一时期,乔姆斯基退出了音系学领域的研究而专攻句法,哈勒则仍是这一领域的旗手。生成形态学也是转换-生成学派的一个研究范畴。乔姆斯基在"论名物化"一文中首先确定了形态学在生成语法中的特定作用,哈勒于1973年进一步提出了生成形态学的第一个明晰的模式,继而西格尔、杰肯道夫、阿罗诺夫等人跟进,又对生成形态学的模式作了一些改进。总之,转换-生成学派以语法为研究目的,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都服从于这个目的,同时又都对各自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转换-生成学派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语言学方面,在其它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以及认知科学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乔姆斯基认为,转换生成语法将促进认知科学的发展,并把语言学的研究和神经科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共同为探索人脑的奥秘作出贡献。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结构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以面向语言材料、注重语言结构的形式描写而著称。20世纪的20-30年代,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和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在美国盛行,这种哲学背景和印第安语的研究相结合,使美国的结构语言学呈现出鲜明的特点。这一学派的先驱是鲍厄斯(FranzBoas)和萨丕尔(EdwardSapir)。鲍厄斯1911年为《美洲印第安语手册》所写的序言可以说是美国从事人类学的语言学家对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初步理论总结,其中特别强调了语言描写的一条原则,即对语言事实要做客观的描写,不要用其他语言或者传统语法的框框去套,为了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而应当创立新的概念和方法。萨丕尔1921年的名著《语言论》把语言研究同人类心理、社会和文化联系在一起。他们二人都强调尊重语言事实,主张记录口语作为研究素材,然后对他们的结构做客观的共时的描写。1924年在鲍厄斯、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等人的创议下成立了"美国语言学会",该学会可以看成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摇篮。1925年该协会出版了会报《语言》杂志。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是布龙菲尔德。本世纪20年代,这一学派只具雏形,理论上还不是很成熟,直至1933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他们把语言看成是一系列代替实际的刺激和反应的行为,在语言的分析中着眼于可以观察到的言语素材,主张依靠形式特征来描写语言结构,反对用非语言学的标准(特别是心理因素)来分析语言,在共时描写中完全排除了历史因素。这些论点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以后二、三十年语言学的发展中一直以该学派的理论为指南。可以说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这一学派进入了"布龙菲尔德"时期,也有人成为"布龙菲尔德学派"。1934年,派克(Pike)、柰达(Nida)、弗里斯(Fries)等人开始举"语言学暑期学院"。他们主要继承萨丕尔的学术传统。派克在结构分析中区分"位"和"素",并且试图把他们运用到人类一切行为的分析中去。这一学派的后期重要成员有:哈里斯(Harris)、威尔斯(Wells)、布洛克(Bloch)、特雷格(Trager)、霍盖特(Hockett)、格里森(Gleason)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哈里斯。1951年,他出版了《结构语言学的方法》一书,标志着该学派的理论和方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他把数理逻辑的方法运用于语言学,主张排除意义标准,把分布和替换看作结构分析的主要原则和方法。他们的学说被称为"后布龙菲尔德学派"。总的看来,这个学派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1.注重口语的描写和共时的研究。2.注重形式的分析,回避意义问题。3.在结构分析中主要运用分布和替换的方法,以便从一堆言语素材中切分出独立的单位并加以归类。4.对句法结构进行层次分析,这是分布和替换的方法在句法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并由此发展出直接成分的分析法,即把句子或词按层次区分出它的组成部分。5.建立语素音位这个新的单位,这是在语法和语音结合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新的单位。它是由出现于某个语素变体的一组音位所组成的语音单位(如英语名词复数的词尾-s,-z,iz是由不同的音位组成的同一个语素音位)。6.强调验证。布拉格学派狭义的布拉格学派是指本世纪20年代后半期以来,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以及在学术观点,学术活动上跟这个学会有密切联系的一批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广义的布拉格学派则包括参加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等语言学团体,继承布拉格语言学会传统的当代语言学家。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的基本理论,承认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但不把语言形式与超语言因素截然分开,重视语言的共时研究,但并不把它与历时研究割裂开来;他们还接受了俄国语言学家库尔德内的功能观,对语言进行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因而自称为结构-功能学派。这个学派颇有影响。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作过这样的评价:"在欧洲语言学团体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布拉格语言学会,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发展,都与这一学派的学说有关。"这一学派的先驱者是马泰修斯。1926年10月,他与雅科布逊,哈弗拉奈克,贝克尔等6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参加学会的外族人中,以俄罗斯人最多,除雅科布逊外,著名的有:特鲁贝茨柯依,卡尔采夫斯基,柯别茨基,依萨钦柯等。俄罗斯翼成员大多专注于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忽视语言与超语言因素的关系。捷克斯洛伐克的会员多数比较重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注意语言理论的应用性。他们被称为捷克翼或马泰修斯翼。捷克翼的会员中除马泰修斯,哈弗拉奈克外,著名的还有:特伦卡,温伽尔特,穆卡硕夫斯基,瓦海克,斯卡利奇卡,柯日奈克,何拉莱克,特罗斯特,奥别尔普法尔采,博尔道夫,诺瓦克,鲍利尼等。该学派在理论和方法上的贡献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点:(1)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2)建立了音位学说。(3)把音位学的概念,类型学的原则应用于语法研究。(4)提出"语言联盟"的理论。他们认为,邻近地域的语言,由于相互影响,常常获得一些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所以某些语言的共同特征不一定都是来源于语言的亲属关系。(5)提出了句子的实际切分说。(6)提出要加强对标准语理论,术语和功能语体的研究,以指导整个语言文化工作。(7)提倡把最新理论运用于从中学开始的语言教学。结构语言学语言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兴起于本世纪30年代的欧洲,基本理论源出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反对对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分析,主张系统的研究。结构语言学内部又分为三大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布拉格学派,又称"结构-功能学派"或"功能学派"。其先驱者是马泰修斯,成员主要有雅科布逊、特鲁别茨柯伊、哈弗阿奈克等。1926年10月,由马泰修斯和雅克布逊等6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该学会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上第一次把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引起很大反响。1929年出版了会刊《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布拉格学派集体观点的全面论述见于他们在第一届国际斯拉夫学会议上所提出的《论纲》,《论纲》中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对语言现象的评价应着眼于它的功能。特鲁贝茨科依的《音位学原理》是这一学派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布拉格学派的主要成员散居于世界各地,影响衰落。1956年,布拉格语言学会与斯拉夫语言学会等团体合并,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何拉莱克担任第一任会长。这个新的学会继承了布拉格语言学会的传统,因此其成员被称为"当代布拉格学派"。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系统的思想,特别致力于音位系统的研究,建立了音位学说。它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研究内部语言学,对广义的语言学问题也很感兴趣,运用语言学理论研究文学作品及外部语言学的其它各领域。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代表人物有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等。1931年,叶尔姆斯列夫和布龙达尔共同创建了"哥本哈根语言学会",该学会成为当时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中心。1938年创会刊《语言学学报》,1939年的创刊号布龙达尔发表了他的论文《结构语言学》,遂成为这个学派的纲领。叶尔姆斯列夫任哥本哈根语言学会会长,他的《语言理论导轮》和《普通语法原理》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性著作。这一学派以索绪尔的语言系统的学说为基础,着重语言形式的研究。它特别注重语言的组合关系,这是这个学派区别于布拉格学派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把语言理论看成一个"纯演绎系统",采用"假设-推理"法对语言进行分析,不大涉及具体语言事实的研究,因而其影响面比较小。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共同汇成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它区别于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美国结构语言学又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是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它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先驱者是鲍厄斯和萨丕尔,分别著有《美洲印第安语手册》和《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二人都强调要对语言作客观的共时描写。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是布龙菲尔德,1924年他和鲍厄斯、萨丕尔等人一起创立了"美国语言学会",1925年出版会刊《语言》。1933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这一学派的奠基性著作,使它进入"布龙菲尔德时期"。5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进入"后布龙菲尔德时期",哈里斯和霍盖特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霍凯特1958年出版的《现代语言学教程》是美国结构语言学集大成的理论著作,对美国结构语言学的发展进行了一次科学的总结。1951年,哈里斯的《结构语言学的方法》出版,被人视为后布龙菲尔德时期的象征和转折点。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这不同于欧洲结构主义学派注重书面语的传统。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制定了一套对语言结构进行形式分析和描写的技术。这一学派对汉语研究影响很大。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结构语言学派虽然各有自己的传统和特点,但也有共同之处:都接受了索绪尔的一些基本理论,如区分语言和言语,在语言中又区分共时和历时,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系统中的成分依据成分之间的差别和关系从话语中切分出来,并加以分类归并,而后从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中去研究语言的系统。结构主义语言学自产生以来,不仅影响到语言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流派,而且还影响到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其严密的分析方法已渗透到人类学、哲学、心理学和文艺批评等其它领域。这样,结构主义就由一种语言学理论演变成一股几乎对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都产生影响的思潮,因而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比较,不仅提出了人类语言演变过程的假设,画出了世界语言的谱系,而且还创造出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有关语言起源、语言本质的新理论,为后来结构主义和描写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 传统语法的西方语言学史

哲学语法
柏拉图 以意义为基础将词划分为主词与述词两类
亚里士多德 可能注意到形态变化,将词分为主词、述词与连词
主词 (格的变化)
形态变化 述词 (时态的变化)
连词
实用语法
狄俄尼修斯·特拉克斯 《语法术》第一部系统的希腊语法,他认为“语法是诗人和散文家使用语言的实际知识。它包括六个部分:首先,准确地阅读,并适当注意韵律;第二,解释作品中文字表达法;第三,为习语和主题作注;第四,发现词源;第五,找出类比规则;第六,欣赏作品,这一部分是语法中最崇高的知识。”
奠定了词类划分的标准:既采用了意义标准,也采用了形式标准(词尾以及词与词之间的相对位置) 名词、动词、分词、代词、介词、冠词、副词、连词
奠定了词本位思想:以词法为先导建立语法。以词为基础的语法包含三个主要程序:
一、识别词这种可离析的语言实体;
二、确定词的类别以便把这种语言中的各个词加以归类
三、制订完备的语法范畴来描写和分析归属于由有关形式构成的各种词形变化系列的词的形态,描写和分析词与词之间在句子结构中的获得的句法关系。
阿波罗尼·狄斯柯利(Apollonius Dyscolus) 《论句法》,第一部句法专著。
思辨语法
活跃于13-14世纪的思辨语法学派,其兴趣在于为语法规则提供哲学和逻辑解释,他们颇为鄙夷教学语法,他们甚至说,不懂逻辑的语法学家只配去教书。他们将主要精力花在语法规则的逻辑化上,并企图证明用这种方法证明语法结构反映了现实结构和人类理性。
词类联系指称方式:名词表达物质,动词表达活动,形容词表达性质
句子结构表达了外部客观世界存在的方式。
物质结构 —— 人脑 —— 语言结构
(普遍语法)
在逻辑范畴与拉丁语中寻找普遍法则。
唯理语法
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理性主义。笛卡尔认为虽然人的知识、技能等大都来自经验,但有一些能力和观念是由于遗传而与生俱来的。以语言为例,人之所以能够学会语言和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完全是由于人脑中具有某种天生的、内在的抽象机制。
重要著作是波尔-罗瓦雅尔修道院的《唯理普遍语法》。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各种语言有大量的相似之处。在思辨语法的启示下,他们可以认为必然存在着某种基本的、普遍的语言规则,语法学家的任务就是找出普遍法则。与思辨语法不同的是,他们关注更广泛的语言素材。
语言之所以存在普遍法则,是因为人类的思维具有共性。
思维的共同性——语言的多样性
内部形式——外部形式
Invisible God created the visible world
语言是以词组而不是以词为基本单位的,每一个句子都是以一系列词组组合而成的,每个词组代表一个深层观念。
词与事物及其概念之间不是意义对应的,一个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即不同的词组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6. 语言学三大流派

我是自然语言处理博士,正研究这个方向

生成语义学(generative sementics)、系统功能语法、句法体系即转换生成语法

生成语义学认为语义具有生成性而不仅是解释性,芝加哥大学是生成语义学的中心。以Paul Postal, George Lakoff, James D.McCawley , John R.Ross为代表。Newmeyer将生成语义学派school的核心命题总结为两点:第一,生成语义派坚持语法中不存在解释派所谓的处于词汇规则与非词汇规则之间的一个深层结构。第二,生成语义派始终坚持所有重要的句法上的归纳都是建立在语义基础之上的

系统功能语法(systematical functional grammar),主要人物韩礼德,他是悉尼大学教授,系统功能语法总是强调结构的定义是“功能的组合”

句法体系主要人物是乔姆斯基,美国人,计算机专业的,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你看看他的《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1957,那是他主要著作,句法体系我们一般各专业的人都接触过,就是把英语句子分成词类和短语结构、建立句法树,然后用计算机进行句法树分析

我对第二项的回答比较简单,第三项的回答则完全是用我自己的语言来说的,你最好用关键词查一下综述性的文献,很容易查到的,上一个仁兄的回答中其实已经有这内容:)所以我就不再重复

7. 语言学流派和分支有哪些

分支和流派肯定不是一个概念。

分支:从总体或一个系统中分出的部分。
流派:指学术、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独特风格的派别。
从概念上就可以判定它们的区别。

分支是从研究内容、对象上进行区别,流派是从研究方法、角度、风格等上面的区别。一个分支上也有不同的流派。
====================
个人理解。

语言学流派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对这个定义,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此研究应以语言为重点,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研究语言的变异;有的学者认为是语言的社会学,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各种关系,使用语言学的材料来描写和解释社会行为。我们比较倾向于前者。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diglossia)、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
2.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social dialect或socialect)、标准语和土语(vernacular)、正式语体(formal style)和非正式语体(informal style)等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交谈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般认为是:

1.语言的变异(variation),并且联系社会因素来探讨语言变异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常常使用统计的方法和概率的模式来描写这些变异现象。这又被称为"微观社会语言学"(micro-sociolinguistics)或"小社会语言学";

2.社会中的语言问题,如上面提到的双语、语言接触、双方言,语言规范化问题等,这又被称为"宏观社会语言学"(macro-sociolinguistics);

3.研究人们怎样在实际环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以及不同的社会、社团使用语言的差别,如某一社会阶层使用语言的不同习惯(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的不同,这被称为语言的社会变异),又如不同的性别、年龄、行业和经济地位等对个人言语的影响(这被称为个人语言变异)。

如果说,从索绪尔开始的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研究的是同质的(homogeneous)语言,那么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有序异质的(orderly heterogeneous)的语言,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来研究语言的结构。这是社会语言学不同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特征。

社会语言学现在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展。随着60年代以后语言学家对语言异质性的认识的加深,社会语言学又发展出交际民族志学、跨文化交际、交际社会语言学、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会话分析、语言变异研究等学派。

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语言提出了一种更为细致的同时又更为广阔的概念,打破了索绪尔以来只研究语言内部同质系统的局限;2)对语言研究进行计量统计的分析;3)通过语言变异的研究在共时和历时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解决了共时和历时的矛盾。

系统-功能学派

系统功能学派的兴起,与整个语言学的功能主义思潮有关。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指的是当代语言学界与形式主义相对峙的一种学术思潮。它旨在通过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应实现的功能来描写和解释各种语言的音系的、语法的和语义的语言学特征。在这个学术思潮中,有几个主要的学派影响比较大,它们是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

布拉格学派一直是语言学界公认的一个功能主义学派,它所说的功能主要包括语言在交际行为中的功能、语言在社会中的作用、语言在文学中的功能以及从功能观点看语言在不同层次方面的问题。伦敦学派的兴起稍为晚一点,由英国语言学家弗思教授开创,后来由他的学生韩礼德(M.A.K.Halliday)教授继承和发展,形成现在人们称之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学派。韩礼德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发表了很多著述,建立起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体系,成为语言学中一个独树一帜的的学派。

系统功能语法学派的语言学家门每年举行一次系统理论讨论会。第一届至第八届在英国召开。随着影响的扩展和队伍的扩大,1982年第九届年会在加拿大召开,这标志着该学派的理论已具有国际影响。1985年美国密执安大学举办第十二届年会,由于到美国是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和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堡垒,所以在美国举行这样的大会具有深远意义。到今天,功能主义已经与形式主义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两大思潮。

系统功能语法包括"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个部分,但这不是两种语法的简单总和,而是一种完整的语言理论框架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系统语法或系统语法学着重说明语言作为系统的内部底层关系,它是与意义相关联的可供人们不断选择的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又称"意义潜势"。语言作为符号的一种,在表述说话人想要表达的语义时,必然要在语言的各个语义功能部分进行相应的选择。功能语法重点需要说明的是: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语言系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为了实现各种不同的语义功能而逐渐形成起来的;人们在交往中需要在语言系统中进行选择时,也是根据所要实现的功能而进行有动因的活动。

转换-生成流派

出现于二十世纪50年代末,以美国乔姆斯基为代表,运用转换-生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其活动中心是在美国麻萨诸塞州的麻省理工学院;另外,在欧洲有一个专门研究转换-生成语法的学术组织,称为"旧大陆生成语言学协会",它是一个国际性的生成学派的组织,于1975年秋成立于荷兰。

1957年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它完全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美国结构主义,因此,它的出现是对当时居于主流地位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大挑战,被人称作"乔姆斯基革命"。

转换-生成语法从提出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它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典理论"时期,从1957年到1965年,《句法结构》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有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以及语素音位规则。古典理论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主张语法自主,把语义排除在语法之外,在这一点上与此前流行的结构语言学的理论是一致的。

第二阶段是"标准理论"时期,从1965年到1971年,代表作是《句法理论要略》,其语法包括四部分规则,即基础部分、转换部分、语义部分和语音部分。标准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修正是把语义纳入到语法中来,提出语法结构有深层和表层之别,深层结构决定语义,他通过转换规则而转化为表层结构。这一修正使它跟古典理论有了原则区别。

第三阶段是"扩展的标准理论"时期,从1972年到1979年,1972年出版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以1977年出版的《关于形式和解释的论文集》为代表,则对这一时期的理论又作了一些修正,因而也称为"修正的扩展的标准理论"。1972年的主要变化在于表层结构对语义解释也起一定的作用,而在1977年的理论中,语义解释则被全部放到了表层。此外,这一阶段还提出了"虚迹"的理论。

第四阶段是从1979年至今,以《支配和约束论集》为代表。这本书是根据乔姆斯基1979年在意大利比萨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的"支配"和"约束"理论整理成的。这一阶段的理论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在原来的规则系统之外增加了原则系统,二是提出了"虚范畴"。目前,支配和约束理论仍然处于不断的修正和发展中。

转换-生成语法强调对人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而不是仅仅描写语言行为,它要研究的是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不是实际存在的东西,这个概念是从语法中派生出来的,只有语法才是实际存在的,因此,转换-生成语法研究的对象是语法而不是语言。另外,转换-生成语法采用的是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根据有限的公理化的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用演绎的方法生成无限的句子,以此来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所以说,转换-生成语法无论是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和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有原则的区别。它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使语言学以新的面貌呈现于世。它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转换-生成学派的研究还包括生成音系学,它是生成语法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研究人头脑中的音系知识。生成音系学从酝酿、形成到标准理论,直至现在的非线性理论,一共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代表人物有雅科布逊、哈勒、乔姆斯基等。1952年,雅科布逊、哈勒等人合写的《言语分析初探》、1956年乔姆斯基、哈勒等合写的《英语的重音与音渡》以及1968年乔姆斯基和哈勒共同撰写的《英语语音模式》分别是前三个阶段的代表性著作。《英语语音模式》中提出的标准理论使生成音系学在60年代的美国音系学中居于主流地位。1975年以后,生成音系学进入非线性理论时期,演化出各种名目的音系学,如自主音段音系学、节律音系学、词汇音系学等。在这一时期,乔姆斯基退出了音系学领域的研究而专攻句法,哈勒则仍是这一领域的旗手。

生成形态学也是转换-生成学派的一个研究范畴。乔姆斯基在"论名物化"一文中首先确定了形态学在生成语法中的特定作用,哈勒于1973年进一步提出了生成形态学的第一个明晰的模式,继而西格尔、杰肯道夫、阿罗诺夫等人跟进,又对生成形态学的模式作了一些改进。

总之,转换-生成学派以语法为研究目的,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都服从于这个目的,同时又都对各自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转换-生成学派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语言学方面,在其它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以及认知科学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乔姆斯基认为,转换生成语法将促进认知科学的发展,并把语言学的研究和神经科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共同为探索人脑的奥秘作出贡献。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结构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以面向语言材料、注重语言结构的形式描写而著称。20世纪的20-30年代,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和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在美国盛行,这种哲学背景和印第安语的研究相结合,使美国的结构语言学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这一学派的先驱是鲍厄斯(Franz Boas)和萨丕尔(Edward Sapir)。鲍厄斯1911年为《美洲印第安语手册》所写的序言可以说是美国从事人类学的语言学家对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初步理论总结,其中特别强调了语言描写的一条原则,即对语言事实要做客观的描写,不要用其他语言或者传统语法的框框去套,为了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而应当创立新的概念和方法。萨丕尔1921年的名著《语言论》把语言研究同人类心理、社会和文化联系在一起。他们二人都强调尊重语言事实,主张记录口语作为研究素材,然后对他们的结构做客观的共时的描写。

1924年在鲍厄斯、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等人的创议下成立了"美国语言学会",该学会可以看成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摇篮。1925年该协会出版了会报《语言》杂志。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是布龙菲尔德。本世纪20年代,这一学派只具雏形,理论上还不是很成熟,直至1933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他们把语言看成是一系列代替实际的刺激和反应的行为,在语言的分析中着眼于可以观察到的言语素材,主张依靠形式特征来描写语言结构,反对用非语言学的标准(特别是心理因素)来分析语言,在共时描写中完全排除了历史因素。这些论点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以后二、三十年语言学的发展中一直以该学派的理论为指南。可以说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这一学派进入了"布龙菲尔德"时期,也有人成为"布龙菲尔德学派"。

1934年,派克(Pike)、柰达(Nida)、弗里斯(Fries)等人开始举办"语言学暑期学院"。他们主要继承萨丕尔的学术传统。派克在结构分析中区分"位"和"素",并且试图把他们运用到人类一切行为的分析中去。这一学派的后期重要成员有:哈里斯(Harris)、威尔斯(Wells)、布洛克(Bloch)、特雷格(Trager)、霍盖特(Hockett)、格里森(Gleason)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哈里斯。1951年,他出版了《结构语言学的方法》一书,标志着该学派的理论和方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他把数理逻辑的方法运用于语言学,主张排除意义标准,把分布和替换看作结构分析的主要原则和方法。他们的学说被称为"后布龙菲尔德学派"。

总的看来,这个学派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1.注重口语的描写和共时的研究。
2.注重形式的分析,回避意义问题。
3.在结构分析中主要运用分布和替换的方法,以便从一堆言语素材中切分出独立的单位并加以归类。

4.对句法结构进行层次分析,这是分布和替换的方法在句法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并由此发展出直接成分的分析法,即把句子或词按层次区分出它的组成部分。

5.建立语素音位这个新的单位,这是在语法和语音结合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新的单位。它是由出现于某个语素变体的一组音位所组成的语音单位(如英语名词复数的词尾-s, -z, iz是由不同的音位组成的同一个语素音位)。

6.强调验证。

布拉格学派

狭义的布拉格学派是指本世纪20年代后半期以来,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以及在学术观点,学术活动上跟这个学会有密切联系的一批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广义的布拉格学派则包括参加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等语言学团体,继承布拉格语言学会传统的当代语言学家。

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的基本理论,承认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但不把语言形式与超语言因素截然分开,重视语言的共时研究,但并不把它与历时研究割裂开来;他们还接受了俄国语言学家库尔德内的功能观,对语言进行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因而自称为结构-功能学派。

这个学派颇有影响。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作过这样的评价:"在欧洲语言学团体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布拉格语言学会,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发展,都与这一学派的学说有关。"这一学派的先驱者是马泰修斯。1926年10月,他与雅科布逊,哈弗拉奈克,贝克尔等6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参加学会的外族人中,以俄罗斯人最多,除雅科布逊外,著名的有:特鲁贝茨柯依,卡尔采夫斯基,柯别茨基,依萨钦柯等。俄罗斯翼成员大多专注于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忽视语言与超语言因素的关系。捷克斯洛伐克的会员多数比较重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注意语言理论的应用性。他们被称为捷克翼或马泰修斯翼。捷克翼的会员中除马泰修斯,哈弗拉奈克外,著名的还有:特伦卡,温伽尔特,穆卡硕夫斯基,瓦海克,斯卡利奇卡,柯日奈克,何拉莱克,特罗斯特,奥别尔普法尔采,博尔道夫,诺瓦克,鲍利尼等。

该学派在理论和方法上的贡献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点:

(1)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
(2)建立了音位学说。
(3)把音位学的概念,类型学的原则应用于语法研究。
(4)提出"语言联盟"的理论。他们认为,邻近地域的语言,由于相互影响,常常获得一些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所以某些语言的共同特征不一定都是来源于语言的亲属关系。

(5)提出了句子的实际切分说。

(6)提出要加强对标准语理论,术语和功能语体的研究,以指导整个语言文化工作。

(7)提倡把最新理论运用于从中学开始的语言教学。

结构语言学

语言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兴起于本世纪30年代的欧洲,基本理论源出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反对对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分析,主张系统的研究。结构语言学内部又分为三大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

布拉格学派,又称"结构-功能学派"或"功能学派"。其先驱者是马泰修斯,成员主要有雅科布逊、特鲁别茨柯伊、哈弗阿奈克等。1926年10月,由马泰修斯和雅克布逊等6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该学会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上第一次把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引起很大反响。1929年出版了会刊《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布拉格学派集体观点的全面论述见于他们在第一届国际斯拉夫学会议上所提出的《论纲》,《论纲》中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对语言现象的评价应着眼于它的功能。特鲁贝茨科依的《音位学原理》是这一学派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布拉格学派的主要成员散居于世界各地,影响衰落。1956年,布拉格语言学会与斯拉夫语言学会等团体合并,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何拉莱克担任第一任会长。这个新的学会继承了布拉格语言学会的传统,因此其成员被称为"当代布拉格学派"。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系统的思想,特别致力于音位系统的研究,建立了音位学说。它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研究内部语言学,对广义的语言学问题也很感兴趣,运用语言学理论研究文学作品及外部语言学的其它各领域。

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代表人物有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等。1931年,叶尔姆斯列夫和布龙达尔共同创建了"哥本哈根语言学会",该学会成为当时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中心。1938年创办会刊《语言学学报》,1939年的创刊号布龙达尔发表了他的论文《结构语言学》,遂成为这个学派的纲领。叶尔姆斯列夫任哥本哈根语言学会会长,他的《语言理论导轮》和《普通语法原理》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性著作。这一学派以索绪尔的语言系统的学说为基础,着重语言形式的研究。它特别注重语言的组合关系,这是这个学派区别于布拉格学派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把语言理论看成一个"纯演绎系统",采用"假设-推理"法对语言进行分析,不大涉及具体语言事实的研究,因而其影响面比较小。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共同汇成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它区别于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美国结构语言学又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是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它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先驱者是鲍厄斯和萨丕尔,分别著有《美洲印第安语手册》和《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二人都强调要对语言作客观的共时描写。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是布龙菲尔德,1924年他和鲍厄斯、萨丕尔等人一起创立了"美国语言学会",1925年出版会刊《语言》。1933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这一学派的奠基性著作,使它进入"布龙菲尔德时期"。5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进入"后布龙菲尔德时期",哈里斯和霍盖特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霍凯特1958年出版的《现代语言学教程》是美国结构语言学集大成的理论著作,对美国结构语言学的发展进行了一次科学的总结。1951年,哈里斯的《结构语言学的方法》出版,被人视为后布龙菲尔德时期的象征和转折点。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这不同于欧洲结构主义学派注重书面语的传统。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制定了一套对语言结构进行形式分析和描写的技术。这一学派对汉语研究影响很大。

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结构语言学派虽然各有自己的传统和特点,但也有共同之处:都接受了索绪尔的一些基本理论,如区分语言和言语,在语言中又区分共时和历时,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系统中的成分依据成分之间的差别和关系从话语中切分出来,并加以分类归并,而后从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中去研究语言的系统。

结构主义语言学自产生以来,不仅影响到语言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流派,而且还影响到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其严密的分析方法已渗透到人类学、哲学、心理学和文艺批评等其它领域。这样,结构主义就由一种语言学理论演变成一股几乎对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都产生影响的思潮,因而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比较,不仅提出了人类语言演变过程的假设,画出了世界语言的谱系,而且还创造出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有关语言起源、语言本质的新理论,为后来结构主义和描写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8. 语言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什么

形式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其根本的理念,就是不相信仅靠单一语言的深入发掘,就能洞悉人类语言的共性、本质或者说“普遍语法”,因此致力于通过跨语言的观察比较来获得对人类语言共性的认识。语言类型学家相信,对人类语言机制和规则的任何总结概括都必须得到跨语言的验证,而对任何具体语言的“特点”之研究也必须建立在跨语言比较得到的语言共性和类型分类的基础上(而不仅是基于一两种语言间的比较)。类型学特有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语言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差异的不可逾越之极限也就是语言共性之所在。其特有的研究方法,包括语种库(language sample)的建立及语种均衡性的追求、参项的选择、相关语言要素或语言特征间的四分表分析及其空格的发现、绝对共性和蕴涵性共性的建立、对跨语言的优势现象(prominence或priority)和标记性(markedness)的总结、将蕴涵性共性串成系列的等级序列的建立、基于大规模语种库统计的和谐性(harmony)的总结,对共性或倾向的解释,等等(参阅刘丹青2003)。

关于学派,有学者将语言类型学归为功能语言学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学派,文献中也能看到“功能-类型倾向/方法”(functional-typological approach)这一类表述。这的确反映了部分的现实:类型学家中的多数学者在语言哲学上倾向于功能主义而不是形式主义,而功能派学者中也有不少人乐于做类型学研究。但这只表明类型学和功能语法的交叉,而并不体现两者的等同。类型学的“区别性特征”是它在理念上对跨语言研究必要性、重要性的坚持和上面所述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特色,而不是功能主义的那些基本信念。不少功能派学者主要从事单一语言的内部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理论,并不重视跨语言研究,如一些话语分析的学者和认知语法的学者。虽然部分(哪怕是大部分)类型学者像功能学派一样相信,语言共性的存在,不是因为天生得来的普遍语法,而是为了满足人类语言交际或认知等功能的需要(参看科姆里(Comrie)1981,沈家煊译1989:28),但也有一些类型学家,包括最专业的类型学家,却很乐意采纳形式语言学的观点。例如,Hawkins在用处理机制(processing)解释语序共性的同时,就很强调句法的独立性,他不但乐意采纳X杠杆的理论来分析句法结构(Hawkins 1983:184),而且强调语序共性或倾向是为了便于处理纯句法结构而不是处理语义关系或语用功能(1994:409),这是明显有悖于功能学派的基本信念的,并且在成果的表达上也尽量地追求严格的形式化。此外,也有不少形式派学者、包括像来自生成语法大本营麻省理工学院的Ken Hale这样的学者,非常热心于类型学的研究,愿意让生成语法的理论解释去接受更多人类语言的验证。将语言分为结构定型(configurational languages)语言与非结构定型语言(non-configurational languages),被视为类型学中的一项重要分类,而这项类型划分正是由Hale等生成学派类型学家所作出的,而关于话题结构化语言、焦点结构化语言等类型划分,也是由此派生出来的。这些学者构成了类型学中一个分支 “原则与参项”类型学派(Fukui1995),他们虽然从形式学派出发,但在相信跨语言验证的必要性和致力于从事跨语言比较方面跟其他类型学家是一致的,体现了类型学和形式学派的交叉。形式学派的最新分支之一优选理论更是大量吸收了类型学的观念和成果(其对某个特征有无标记的判断就主要基于跨语言的分布情况)。因此,将语言类型学简单地归入功能学派的分支,难以反映当代语言学学术分野的大势。

功能学者或形式学者从事的跨语言类型研究往往带有举例说明的性质,而不太讲究类型学特有的那套工作程序。“职业”类型学家的成果特别是经典性成果,则遵循Greenberg(1963)所奠定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这些著述首先追求语种库的覆盖面和均衡代表性,一方面是逐步扩大语种库的数量,从Greenberg(1963)的30种语言,到Keenan & Comrie(1977)的50多种语言,到Hawkins(1983)的200多种语言,再到Dryer(1992、1999)的600多种语言和900多种语言,另一方面是通过改进统计程序来减少谱系、地域方面的不平衡(如Dryer1992)。此外,这些成果在大型均衡语种库的基础上,或者寻求无例外的蕴涵性共性,如Greenberg(1963)和 Hawkins(1983)关于语序的共性,或者寻求严格的等级序列,如Keenan & Comrie(1977)关于制约名词短语关系化的可及性等级序列(Accessibility Hierarchy),或者追求大规模的统计结果,如Dreyer(1992)通过625种语言的调查来确立各种句法结构与动宾结构是否和谐,或者追求全面覆盖的分类系统,如Grinevald(2000)关于类别词(classifier,包括汉语所谓“量词”)的分类系统。在这种范式下所获得的研究成果,能够在语言普遍性方面获得最大的说服力。而功能主义学者或形式主义学者所从事的类型学研究,尽管在理论追求和洞察力方面也许有其不俗的表现,但其类型学的充分性(typological adequacy)[1]却无法与狭义的类型学成果相比,多多少少带有“客串”的性质。凭着自身特有的范式,语言类

9.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区别

二者是语言学的两个不同流派
现代语言学一百多年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来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
结构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其内部又分为三大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其中美国结构语言学是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先驱者是鲍阿斯和萨丕尔。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是布龙菲尔德。1933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这一学派的奠基性著作。这一学派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注重语言形式分析,回避语义问题;在语言结构分析中主要运用分布和替代的方法;创造了语言结构分析的直接成分分析法。
转换-生成语言学出现于二十世纪50年代末,以美国乔姆斯基为代表。乔姆斯基受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影响,最初曾经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莱语的语法,他发现以分布和替代的原则和方法对语言素材进行切分和分类的“分类主义”的方法,虽然对语言结构的表面现象作了一定分析,但对于语言结构内在的联系却解释不了。所以提出研究语言不能仅仅描写现成的语法形式,而是要探索“普遍语法”, 探索隐藏在语法行为背后的人类普遍的“语法能力”。这种语言能力是通过一套规则由“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转换的,语言学家就是要研究探索这种转换的规则。
转换-生成语法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它完全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因此,它的出现是对当时居于主流地位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大挑战,被人称作“乔姆斯基革命”。它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