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有什么联系
和城市规划相关的专业很多,要掌握好城市规划这一行业,和它相关的学科都要掌握。
『贰』 城市规划学与城乡规划学的区别。城乡规划在概念和内容上有何增加
其实差不多,以前城市规划是属于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现在把它作为一级学科并改了个名字,更能体现出城乡规划的联系,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说明了我国对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现在作为新学科,还没有完全脱离旧学科——城市规划,大部分学校学的还跟以前一样,具体可参考http://ke..com/view/5422265.htm
『叁』 什么是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中最早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研究内容包括:人类生态学;城市社区的划分;城市问题(如失业、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种族歧视、阶级冲突、贫富不均、犯罪等)对策与规划;城市化。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城市化国家,城市社会学与任何一门社会学科都有联系,如犯罪学和异常行为研究主要针对城市治安状况;人口统计学中很大部分涉及到城市人口迁移过程和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对社会政策、家庭、老龄化、医疗、社会差别等的研究都与城市社会学有关。
研究内容
1.城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
2.城市环境。主要指都市的自然环境,如地域、水源、气候、绿地、自然资源等,也包括都市的人工环境;
3.城市的社会结构。都市的经济结构、劳动结构、职业结构、家庭结构以及阶级和阶层结构等;
4.城市社会组织。大体可分为经济类,行政类、文化类、政治类、社区类、家庭类以及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
5.城市生活方式。包括都市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特点以及影响都市生活方式变革的社会因素等;
6.城市社会心理。城市社会学很重视都市社会心理的发展变化对都市社会的影响;
7.城市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如城市建设、人口,住宅、交通、治安、环境保护等等。
主要流派
都市社会学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流派。主要有:
①都市化派。该派认为,都市的主要特点在于角色分化、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俗化以及规范秩序解体。他们主要研究与农村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机制如何被都市取代。
②亚社会派。该派的基本观点是竞争,把人视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认为人类在生物亚社会的压力和动力下被迫作出种种反应,人类行为就是这种亚社会压力和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生存学派。该派主要研究居民如何组织自己以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他们认为,都市化是居民创造出来的,用以容纳大量居民的组织形式;都市化的进程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分工又取决于社会技术发展水平。
④经济学派。该派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都市化和都市社会问题,认为都市化是市场和经济活动的重新组合,原来单一的第一产业逐渐派生出第二、第三产业;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特别是都市的社会组织也随之变化。
⑤环境学派。该派认为,都市表现了人类在生存斗争中的适应性,都市问题基本上是由于都市生活背离了人性的尺度和大自然环境,工业都市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都市污染正威胁人类生存。他们主张彻底改造都市结构,以达到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目的,并且提出了许多都市规划和都市改造的意见。
⑥技术学派。该派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都市位置、都市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都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他们往往忽视非技术因素对都市化的影响。
⑦价值学派。该派强调非经济的、非技术的价值观对都市结构和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认为社会文化制度对都市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居民价值观和感情上的差别造成都市的差别。
⑧权力学派。该派主要研究都市中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能力,权力在都市规划中所起的作用。以上各种流派的观点也常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肆』 城乡规划学的关系
城乡规划学学科和建筑学、风景园林学曾经是“建筑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风景园林曾经一度是城市规划学科中的一个方向),构成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学科门类的三个一级学科群,学科群培育发展,以开放的学科体系构成,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吸纳其他学科的加入和拓展,逐步成型人居环境学科门类。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对建筑、城乡规划、景观园林的学科关系,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进行了“融贯学科体系构架”的阐述。
『伍』 城乡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是什么
之前城市规划是二级学科,属于一级学科“建筑学”。改为“城乡规划”后就变成一级学科了,不再属于建筑学。我相信题主想要了解的不是这些信息。
之所以有这个变化,是因为现在中国城市化进程还在高速推进,而规划的高端人才说实话还是少啊。从“城市”变成“城乡”意义也非凡,因为之前规划的领域仅限于城市,粗略说可以说限于城市建设用地,要通过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规,一层层往下细化,控制城市建设。但是城市虽大虽集中,中国海油广袤的乡村地区。但是一直以来农村的建设是没有规划的,基本上靠乡村里约,但是有几个问题:1.农村的建设土地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算是十分不集约吧,毕竟土地都是分的。2.农民的利益之前一直是被有意忽视的,这个大家不陌生了,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农民进城务工;3.自从中国房地产高歌猛进之后,土地越来越值钱。不过这个值钱体现在政府出让给开发商,不体现在政府征地。说起来算是明目张胆地巧取豪夺,征地再卖地的巨额收入都进政府腰包了。所以现在提出乡村要发展(实际上我现在搞不清是要发展乡村还是新一轮对农民的剥削),规划要做的工作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建设,还有农村将来的发展道路,说到底就是如何赚钱增加农民收入。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了很多和农村相关的土地政策,不过现在都在试点,前两天深圳刚有全国第一例农村土地流转,可以关注一下,将来会由点及面慢慢铺开来吧。政策上的东西政府及专家、学者都在讨论,我们还是要抱着积极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
所以,专业还是那么个专业,但是专业的面被拓宽了,规划师要关注的东西也更多了。
题主所说的城乡规划设计方向是想说“乡村规划”吗??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村规现在属于比较新的内容,只有同济开设了这个课程,过几年院校应该会慢慢普及吧,不过我们在本科应该是没太大机会了,我们现在也只是零星地接触一点,不成体系,只能通过实际项目或作业来了解(老师说明年联合毕设应该要做村规的题目)。这个方向将来作为规划结构中的一环应该会越来越重要,毕竟中国现在还在推进城市化进程,还有更多人要进城,但是农民都进城了剩下的乡村要扮演何种角色,要如何维持,这些都是问题。将来规划师在这上面可以说很有发挥的空间,毕竟现在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几十年前中国规划体系一片空白,经过这么多年也如此完善了,乡村规划作为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会慢慢完善和发展。有个老师在这方面经验比较多,也实践了几个村子,目前看来成果还是相当不错的,盘活了乡村的活力和发展。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个机会,因为有个很年轻的学长,在老师工作室工作,和我们交流的时候说道他们在参与广州市乡村规划编制指引。
看题主其他提问好像比较关注就业问题。怎么说呢,整体上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是千万不要沦为画图工,图谁画都一样,再说画图多无聊啊。反正我觉得规划学在慢慢去建筑化,越来越关心社会现实。用老师的话说,规划师最重要的能力是协调能力,协调各方利益,而不是创造能力,毕竟我们跟建筑师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陆』 城市社会学对城市规划原理的影响
1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为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城市社会学拓展了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
3城市规划本身也属于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理论基础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解决社会问题使人们回到小规模、开放的、经济均衡的、社会均衡的社区。
(2)芒福德的发展阶段:生态城市、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3)有机秩序:城市必须符合个人所有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
2.面向社会规划的城乡规划
20世纪50年代后,“第十小组”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思想,认为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中发展起来,城市和建筑空间是人们行为方式的体现。他们提出的流动、生长、变化思想为城市规划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几乎与此同时,希腊学者C.A.Doxiadis提出人类聚居学概念,强调对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这为20世纪60年代后的面向社会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在西方城市规划领域兴起了倡导性规划运动。这一运动的主旨就是规划师对公众的重新认识和促进公众对规划过程的参与。
3.城市社会隔离
社会学认为人群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群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促成了人类在空间中的集中与分离,由此而形成了大小不同的社区,并促进了这些社区的分化与发展。在地域上,不同的社区反映了城市社会隔离的物质形态。
4.城市社会整合
城市社会整合机制一般包括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和认同性整合,这三个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独立存在,它们分别从社会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三个方面对城市社会进行整合。一个国家在宏观的制度性整合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后,微观的社会整合往往从社区开始。我国开展了城市文明小区建设,就是从城市社区人手,将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社会整合的微观切人点。
5.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更为强调的是城市功能体系上的重构与重组这一过程。一般来说,城市更新具有以下特征:
(1)城市更新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
(2)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3)城市更新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
6.城市管治
城市管治是将经济、社会、生态等可持续发展,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综合包融在内的整体管治概念,既涉及中央元,又涉及地区元,也涉及非政府组织元等多组织元的权力协调,其中政府、公司、社团、个人行为对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控制、分配、流通的影响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作为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理论
城市规划的跨学科性
城市规划建设受社会诸因素的强烈制约: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观念
城市规划建设决策必然产生社会效应:目标、预测、控制和优化。城市规划作为社会工程的指导理论:规划决策的社会学方法
『柒』 请问城市管理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城市管理是城市社会学的一部分,也即城市社会学包括城市管理。城市社会学又称都市社会学,以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城市管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市政的管理。狭义的城市管理通常就是指市政管理,即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运行相关联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一般城市管理所研究的对象主要针对狭义的城市管理,即市政管理。
(7)城市社会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扩展阅读: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
1、都市化派。该派认为,都市的主要特点在于角色分化、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俗化以及规范秩序解体。他们主要研究与农村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机制如何被都市取代。
2、亚社会派。该派的基本观点是竞争,把人视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认为人类在生物亚社会的压力和动力下被迫作出种种反应,人类行为就是这种亚社会压力和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生存学派。该派主要研究居民如何组织自己以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他们认为,都市化是居民创造出来的,用以容纳大量居民的组织形式;都市化的进程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分工又取决于社会技术发展水平。
4、经济学派。该派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都市化和都市社会问题,认为都市化是市场和经济活动的重新组合,原来单一的第一产业逐渐派生出第二、第三产业;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特别是都市的社会组织也随之变化。
5、境学派。该派认为,都市表现了人类在生存斗争中的适应性,都市问题基本上是由于都市生活背离了人性的尺度和大自然环境,工业都市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都市污染正威胁人类生存。他们主张彻底改造都市结构,以达到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目的,并且提出了许多都市规划和都市改造的意见。
6、技术学派。该派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都市位置、都市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都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他们往往忽视非技术因素对都市化的影响。
7、价值学派。该派强调非经济的、非技术的价值观对都市结构和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认为社会文化制度对都市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居民价值观和感情上的差别造成都市的差别。
8、权力学派。该派主要研究都市中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能力,权力在都市规划中所起的作用。以上各种流派的观点也常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捌』 学习城市社会学中的群体结构、社会空间结构、行为结构对城市规划有什么影响具体点
我认为群体结构、社会空间结构及人们的行为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各种行为需求的空间在城市中的布局,进而影响城市各类功能布局。比如,不同的人们行为场所构成了多样的城市空间。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若干个邻里单位构成了更为复杂的空间形态一一城市社区。又比如,城市中的行为活动吸引点,如商场、公园、医院、工作单位等,对人们的空间活动导向有决定性影响,进而在城市规划中通过研究市民行为结构进行相关的功能布局与设施配套,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玖』 城市规划专业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学
原因
城市规划涉及因素较多
包括社会关系影响
『拾』 试论述城市社会学和乡村社会学的区别与联系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中最早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研究内容包括:①人类生态学;②城市社区的划分;③城市问题(如失业、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种族歧视、阶级冲突、贫富不均、犯罪等)对策与规划;④城市化。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城市化国家,城市社会学与任何一门社会学科都有联系,如犯罪学和异常行为研究主要针对城市治安状况;人口统计学中很大部分涉及到城市人口迁移过程和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对社会政策、家庭、老龄化、医疗、社会差别等的研究都与城市社会学有关。
农村社会学是研究以农业或相关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们组成的农村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农村社会学也称乡村社会学。
乡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乡村社会学的产生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1915年,加尔平《一个农业社会的解剖》是标志
(二)在中国的发展
1、1899.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一个社会学的研究》最早
2、1929 杨开道《农业社会学》一书
3、理论上贡献最大者——费孝通等
4、实践:晏阳初、梁漱溟等人的乡村建设运动
5、中国共产党的乡村调查
6、社会学的中断与恢复
现阶段中国乡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1、农民的分化
2、农民的社会流动
3、乡村基层组织
4、乡村家族问题
5、乡村婚姻家庭问题
6、农民的生活方式问题
7、农民的收入增长与农村贫困问题
8、农民的利益保护问题
9、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
10、乡村城镇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