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构造论哲学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构造论哲学

发布时间: 2021-03-22 12:18:28

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有何关系

哲学的物质范畴来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源结构理论的关系:
(1)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的一种抽象
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则强调于比如原子、质子等只是某种具体物质形态. 可见自然科学的“物质”隶属于哲学的“物质”,只是其一个小部分。
(2)两者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哲学中所指的物质不是某种具体的物质,而是指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即物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 在某些哲学概念中,也有重合的部分,比如: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寻求万物的“始基”即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寻求万物的“始基”即具体的物质层次——原子。

⑵ 什么叫建构论哲学

建构从字面不难理解啊,建立构造,这个构造是一种用于理解、分析某个文本的系统。
与建构对立的就是解构,而消解是解构的具体手段。
“新闻消费主义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意思就是新闻消费主义建立了一套可以分析、解释新闻专业主义的系统;消解则是使得这种系统失效。

⑶ 哲学的基本结构

现代哲学的基本结构
i
现代社会的第一个理论家是霍布斯。他是第一个形成国家概念的人,该概念的证明极具影响。国家概念除了社民意志的联合再无其他。这个意思最清楚的表现来自霍布斯反对的东西里:一方面,国家并非是一种大家为了能够达成某种重要的目标而使用的手段。如果它果真如此的话,它就决不能(用社民自己的名声)转而反对他具体的(或者译为:特有的)意志。另一方面,它也并非是对形成人类生活的微观雏形的世界-秩序的一副图景和再现。如果是那样的话,它向来做的只能是表现社民意志的需要,而不能表现他们自身。但是如果每一个人的意志是一般意志的源头和标准,那么法律和自由,个人和制度就不会陷入冲突中,而是保持一致,这些东西并不以人类本性或世界秩序的一般性为基础而是依赖每一单个人的意志能力,甚至在每一单个人投身于任何具体目标之前,乃至理解这个世界的一致性之前,这一意志力就能区分出他来。(未完) 霍布斯的国家概念一直以来都极具影响。他消弱了传统政治权力实践的合法性,形成了现代解放的活力规程。然而霍布斯并没有从政治论证中导出新的国家概念。他是从人类学方面获得它的,这一人类学就像他的国家学说改变古典政治哲学一样根本性地改变了传统的人学。霍布斯思辨地构想出了人类学自身的基本概念:人的本性就是抵制毁灭的危险---它就是自保。人越强烈地强调他自身的存在,他就越要占有他唯一争取的东西。这种存在没有目标,没有一种本质的奋斗是趋向于静止的。亚里士多德相信他知悉这种目标。对他来说每一种生物都会努力达到一种与它的本质恰适的完美状态。如果它找到这种完美状态,所有的欲望,所有的朝向他物的运动就会停息下来。在这种静止状态中,它不是不动了,而是当它真切地拥有并欢愉地领受了它争取的目标时,它在某种程度上就处于了一种增强的活动状态,这一状态彻底而纯粹地表现了它的本质。 但是霍布斯提到的活动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人们运用他自己的力量来保存他的存在-----是完全不同的:他的幸福并非停留在对目标的欢欣上,而是在获取一切欲求事物的不断成功的喜乐上。对他来说肯定无疑的是他要以某种强力的方式存在,并能够抵制每一种危险。就他活动的各种目标的静止状态(rest)来说,它们(每一种危险)是根本不同的。人不可能预测到它们会是什么或按照级别或紧要的程度来为它们排序。某种程度上它是新的目标不断地彼此相继的他的生命的一种特有的感受。因为生命是运动的。但并非是趋向于目标的欢愉的运动,而是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的运动。在某种程度上说,生命就是欲求。毁灭的恐惧(fear)将自身表达在这种欲求的活动要终止了的担心(fear)上。这种恐惧不知道死亡和天启的幸福的愿景(the beatific vision of the divine (visio beatifica))的区别,也不知道在亚里士多德这个哲学家之前他坚持的愿景和在那些刚好被上帝之眼发现的人们之前的中世纪教会的区别。 自保的同一结构也描述了国家内社民的统一意志。将社民带向他们生活的本质目标不是国家的任务。如果他们在社会中过着一种统一的生活,那么唯一能保证的是即便在同别人的联合中一切意志都会维持自身和处于免遭毁灭的保护状态,这意志能够断定自己要比它在自然状态时更好,也意识到要比它在自然状态时有更强的能力。因此自保同国家生活一样是个人生活的理性原则,一旦它自身摆脱蒙蔽(deceptions)和特殊的趣味,就会赢得对人类世界真正背景的清楚认识。
人不能忽略自保概念的思辨含义:它反对人性在被构想为目的体系的宇宙中的那种目的论解释。人只能通过自己找到他行动的正确性标准------他自身,也即活动的结构,并非是一切他努力奋斗的首要目标,对于所有他的行动来说他发现首要目标是被预设的前提,只有参照这一目标,他的行动,区别于静止(rest),才能唯一被理解,也就是说,作为条件,只有在首要目标下,其他所有目标才能实现。 因此在自保概念的思辨的组成部分中,自决断的某些优柔寡断的东西就表达了自身。首先在早期古希腊时代,这种优柔寡断引导智者们以他们自己的名义来交流知识,而不是通过上帝的名字,这样就发展出了哲学的概念。两千年之后,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它把同哲学精神缔结了含糊、易变的盟约基督教的世界解释带向了终结。

⑷ 板块构造理论的传入,丰富了中国大地构造理论的内涵及其影响

近年来,由于地幔对流理论的建立,地磁倒转和逆掩断层的论证,大洋中脊理论和海底扩张学说的涌现,促使沉睡了50余年的大陆漂移学说得以苏醒,给大地构造学领域内水平运动和活动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地球科学中的一个崭新的学说——板块构造学,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吸收和探索板块构造理论,结合我国大地构造结构特点,提出和解释了一些有关地壳运动的理论问题,诸如对青藏高原结构,地震成因及机制等,获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当时板块构造理论的共识,丰富了中国地质学理论和地球科学哲学内涵。
80年代后,板块构造理论和模式,由于是建立在60年代中期,基于在大洋洋底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地球科学研究的深化,板块构造理论已显示出对大陆地质探索甚为乏力,加之原创的力源机制等问题,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即便有“板块登陆”之说,也似乎收效甚微。
众所周知,板块构造理论自其诞生起,就不断有一些地学方面权威学者的质疑和反对,像上文所述,诸如英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杰弗瑞斯和苏联大地构造学家别洛乌索夫院士等,都曾提出过几十条质疑,坚定地否认其地幔对流理论和海底扩张学说,总的来说,当前越来越多的地质学家认为板块构造理论,未能阐明大陆动力学作用,包括大陆上山脉的隆起、盆地的沉降、地震活动和岩浆活动等,特别是使板块驱动的力源问题,没有提供出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和论证。
70—80年代中,这些反对和质疑意见,曾一度被湮没在对板块构造理论的赞扬声中。近年来国内也有专文质疑,甚至否定板块构造学说,甚或有人提出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先进的理论来替代。
板块构造理论“登陆”后,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岩石圈计划(ICP),其中包括“全球大断面”(GGT)、大陆地震反射剖面、世界应力图编制、大陆超深钻、板内变形、层析成像和地壳结构分析等取得一些新资料,提高了一些新的认识,特别是在区域性深部结构、莫霍面性质与变化,壳幔拆离、深大断裂和火山活动等方面的新认识,但还不能说在大陆地质的研究中,已取得了大家公认的新观点和新理论。
鉴于学者们认识到板块构造理论的局限性,与描述大洋板块动力学的海底扩张和俯冲机制相比,大陆物质增生和消减过程,仍然是一个谜。
1989年美国提出大陆动力学计划,试图来解决大陆行为作用、历史和演化,探索有关大陆演化新模式,试图把板块构造理论引向纵深发展,建立起大陆动力学理论。
从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一些先进国家代表的论文、学术报告中显示,大陆动力学确取得颇大的进展。其中作为大会东道主的中国地质学家们无论在大会主题学术报告中,抑或是在大地构造学的专题研讨会,对大陆动力学,都展露出新的亮点。一批中国大地构造学家多年坚持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进行了多学科、多兵种的调查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新资料、新论证,特别是刘东生院士、李挺栋院士、肖序常院士关于青藏高原构造的抬升与演化及其机制,提出了新的认识和理论,受到了与会地质学家们的高度评价和称赞。
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第三极”,这里地处中央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形带、特底斯带,早已是国际岩石圈、大陆地质动力学的研究基地,国际性协作的示范区,全球构造带独特构造条件的热点区,更是板块构造理论的“试金石”,揭开青藏高原的构造地质的面纱,将是对全球地质科学发展的一大贡献!
从板块构造学说来论,据参加第32届、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的中国地质学家告知,板块构造理论,仍是当前大地构造学中占有主流地位的学说,渴望通过在实践国际岩石圈计划、地球动力学计划以及沿着当代地球系统科学新方向,以“超板块”、流变学等为理念,定会有新的观点和理论出现,来揭开地球新的奥秘!

⑸ 关于结构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市场"这个概念
根据不同的参照物
有不同的所指
比如参照物是"消费者"
他的所指就是"很多卖家聚集的场所"
如果它的参照物是"产品生产厂家"
那么他的所指就是"消费者"
如果它的参照物是"经济学家"
那么他的所指就是"买卖的整个行情"
所涉
就是"市场"这个概念
所涉及到的所有这些解释

⑹ 冗余论融贯论构造论三者区别

何谓真理?查阅文献有各种各样的见解和论述。有融贯论、符合论、冗余论、构造论、履行论、客观论、逻辑论、相对论、绝对论等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令人感到非常复杂和扑朔离迷。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何在呢?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来洞察真理这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规定呢?

出现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意识结构的自身特性,也就是说,真理的概念规定是和人类意识结构直接相关的。我们当从人类意识结构的勘察中洞察真理,给予真理透彻的理解。

关于真理的各种见解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真理一定是实在的和真确的,是以实在和真确为立足的。问题在于,这是一种怎样的实在和真确呢?这样的实在和真确是意识外的自在呢?还是意识所赋予的规定呢?

在人类的意识结构中有两种不同的实在和真确,一种是以经验直观为依据的实在和真确,另一种是以概念逻辑为必然的实在和真确。关于意识外的自在,它是自在的和无规定的,是没有它的实在和真确的自我规定的,当意识外的自在进入人类的意识结构,首先,它为人类身体方式的感知所制作,转化为经验对象;接着,经验对象为人类概念方式的认知所制作,转化为概念事物。由是,当我们讨论实在和真确时,就离不开人类意识结构的规定,离不开人类意识结构所造就的两种不同规定的实在和真确,即经验直观规定的实在和真确,以及概念逻辑规定的实在和真确。

要达到真理的透彻理解和界定,我们就需要深入人类的意识结构,搞清两种不同规定的实在和真确,以及两种不同规定的真理,即以经验直观为依据的真理和以概念逻辑为必然的真理,并由此给出真理的界定。

一、经验直观的真理。

人类意识结构是身体方式和概念方式的联结。在人类的意识结构中,身体方式的经验感知是根基性的,这种身体方式的经验感知在生命世界中已经延续了数亿万年了。在数亿万年的漫长时代中,生命意识习惯于通过身体方式的经验感知联结对象,并以经验直观为实在和真确。例如,一粒种子,会通过适当温度和湿润土壤的联结为经验直观的实在和真确,触发它内在的发芽和生长机制;一群长途跋涉饥渴的野象会以经验直观到的水源为实在和真确,毫不犹豫地奔向水源;一只非洲原野上的狮子一旦经验直观到猎物,就会以此为实在和真确,迅疾地猛扑过去,如此等等。对于人类来说也是这样。人类是从生命世界中进化出来的,其意识结构从根基上传承了以经验直观为实在和真确。例如,对于有没有“外星人”的问题,在没有经验直观到“外星人”之前,无论关于“外星人”的各种说法多么有道理,都不是实在的和真确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刚提出的时候,被许多人讥笑,当相对论所预言的空间弯曲被星光穿越太阳空间而发生弯曲的观察所经验直观时,一夜之间就为人们普遍认可,并以此为实在和真确。

⑺ 哲学方法论什么

方法论,是来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源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中经常提到方法论这个概念。

(7)构造论哲学扩展阅读:

方法论在不同层次上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之分。科学方法论,包括培根阐述的实验方法与归纳逻辑、笛卡儿论述的数学方法与演绎逻辑,以及贝塔郎菲的一般系统论方法与中国曾邦哲的系统逻辑《结构论》。

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论是哲学方法论;研究各门具体学科,带有一定普遍意义,适用于许多有关领域的方法理论是一般科学方法论;研究某一具体学科,涉及某一具体领域的方法理论是具体科学方法论。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的对立统一关系;而哲学方法论在一定意义上说带有决定性作用,它是各门科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是最一般的方法论,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有着指导意义。

⑻ 分析哲学与结构主义哲学区别与联系

我们可以比较简单地区分两种思想的不同取向,分析哲学是要从结构本身出发解构一个内语言命题或者日常表达的容描述形式的确定性,结构是一种模式化的思想形式(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一个模式出发确定出一切包含在此个模式中的真形式),结构主义的思想明显具有一种局限性(就是说我们的知识假设在结构性的立场就毫无创新可言),分析哲学析它主要是源于数学思想本身不在逻辑结构中造成的,尽管罗素和怀特海的数学原理将数理逻辑的思想推向高潮,可是哥德尔的证明却让我们回归重新认识结构的确定性成份上,于是我们又必须对结构性的逻辑封闭形式展开一种重构的工作,关于此种重构工作和对确定性的研究你可以去阅读维特根斯坦的作品,我本人推荐哲学研究(陈嘉映教授译)以及张金言译的论确定性,你能从中发现维特根斯坦在怀疑结构性的确定性成份,从此种怀疑出发我想你能更加完整的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分。本来还可以引用比较的哲学家在此方面的阐述,可你需要一种直白就只好全部自己打了,只希望对你会有帮助的。

⑼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结构图

结构图如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最重要的就是两点: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

(9)构造论哲学扩展阅读

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

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

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⑽ 简要介绍几个哲学流派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生命哲学

生命哲学是广泛传播于西方各国,并贯穿与20世纪的哲学流派.一种试图用生命的发生和发展来解释宇宙,甚至解释知识,或经验基础的唯心主义学说或思潮。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它是在A.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和F.W.尼采?的权力意志论、C.R.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H.斯宾塞?的生命进化学说,以及法国M.J.居约(1854~1888)的生命道德学说的影响下形成的。德国哲学家W.狄尔泰?最早用“生命哲学”一词来表示他的哲学,主张精神生活哲学的R.C.奥伊肯(1846~1926)也是这种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新康德主义者如W.文德尔班?、H.李凯尔特?等人,严格区分了自然科学与价值论(或文化哲学、精神科学),也对生命哲学的发展给予有力的推动。20世纪初,德国H.A.E.杜里舒(1867~1941)的生机主义,法国H.柏格森?的创化论,则试图从生命的进化或生物学的立场,为生命哲学建立自然科学的基础。

生命哲学是对19世纪中期的黑格尔主义(见德国古典哲学)和自然主义或唯物主义的一种反抗。生命哲学家不满意G.W.F.黑格尔?所主张的严酷的理性,不满意自然主义或唯物主义所依据的因果决定论,认为这些思想是对个性、人格和自由的否定。他们要从“生命”出发去讲宇宙人生,用意志、情感和所谓“实践”或“活动”充实理性的作用。他们声明自己并不反对自然科学和理性,只说这些经验或知识不完全,必须提高意志、情感的地位,才能穷尽“生命”的本质。但他们夸大生命现象的意义,把生命解释为某种神秘的心理体验,从而使这种观点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特色。

生命哲学对现象学的创始人、德国的E.胡塞尔?和主张“信仰意志”的美国哲学家W.詹姆斯?等人均有过重要影响,尤其是存在主义者如德国的K.雅斯贝尔斯?、M.海德格尔?和法国的J.-P.萨特?等人都继承和发展了生命哲学的观点,他们抛弃了“意志”而改用“存在”表示生命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