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旱斯哲学理论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旱斯哲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1-03-22 11:54:36

『壹』 《鄙人学盖》中,“旱斯具舟,热斯具裘”什么意思说出一个相近的成语 成语要八字的

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缝制裘皮衣.
未雨绸缪

『贰』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什么意思

出自郁离子·《郑鄙人学盖》 。意思是: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缝皮衣。
讲的是一个人做伞的得失,另外一个人种田的得失,说明凡事须防患于未然,也就是干旱时就要准备船,热时准备皮袄道理。
原文
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艺成而大旱,盖无所用,乃弃而学为桔槔。又三年艺成而大雨,桔槔无所用,则又还为盖焉。未几而盗起,民尽改戎服,鲜有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粤有善农者,凿田以种稻,三年皆伤于涝。人谓之宜泄水以树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之名言也。

『叁』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翻译

.《旱斯具舟 热斯具裘》
郑国的一个乡下人学做雨具,三年学会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没有用处。他就放弃雨具改学桔槔(打水的用具),学做了三年却碰上大雨,又没有用处了。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不久盗贼蜂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郁离子知道此事后,说道:“人生有很多事常不是人为可以决定的,全由老天爷说了算。不过,虽是天定的,但学习哪种技术,应是自家决定的,那个乡下人之所以弄到这个结果,他自己是有责任的。)
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人们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而按原来的干,又干旱连续两年。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因此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缝制裘皮衣。真是世间的名言啊。”
此文告诉我们,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只要坚持下去,终有成功的一天。

『肆』 何为哲学,道和哲学有什么区别

【1】哲学是一种智慧,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是对于客观世界和人生道路的系统反思;是爱智慧以及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学。【2】道和哲学的区别在于,道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哲学对道进行解释说明,把道变成可以让人理解东西。道也是一种智慧,但是道只能靠个人领悟并且无法言传身教,这时候就需要哲学对道进行解释说明,使道成为可以被大多数人理解的东西。如果说哲学是智慧,那么道就是智慧的内容。

『伍』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1四件事。学盖后,大旱,无所用;学为秸槔后,大雨,无所用;复学盖,盗起,无用;欲学兵,老矣。结果失败,自己一无所用。
2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人们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而按原来的干,又干旱连续两年。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因此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缝制裘皮衣。真是世间的名言啊。”
3 能否持之以恒,对自己的事业有坚持下去的决心。
4 干旱的时候要准备舟船(防水灾);炎热的时候要准备裘衣(防寒)。 未雨绸缪
5 能。两个例子分别从反正两方面论证了文章中心,具有较强的说理性,容易使人信服。

『陆』 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有哪些

第一章 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

西方心理学有两个主要的思想来源,一是哲学当中的心理学思想,二是科学之中的心理学思想。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这两者结合的结果。

人类知识的发展从混沌到分化,归根到底,所有的学科都是从哲学里面逐渐分化出来的,分化的先后次序同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有关,研究的现象越是简单,就越早从哲学里分化出来;研究的现象越是复杂,从哲学里分化出来就越晚。天文学、物理学最早从哲学里分化出来,它研究的是不那么复杂的自然现象;研究比较复杂的生物现象的科学——生物学、生理学则较晚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学和行为,最复杂,所以最晚从哲学里分化出来。社会学研究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也较晚才从哲学里面分化出来。

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心理学思想

一、人类文明出现以前人类对自然的理解

人类具有理解、预测和控制自然界的需要。

面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电闪雷鸣、风、雨、日、月、生、老、病、死、地震、海啸、水灾、干旱……)以及心理现象(如睡眠、做梦、梦见死去的亲人),人们自然会有一种理解和解释的冲动。由于知识的极度缺乏,早期人类的解释往往是泛灵论和拟人化的。所谓“泛灵论”,就是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灵魂的,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所拟人论,就是将人的属性,人的思想情感投射于万物。泛灵论的解释表现之一,就是认为万物都存在灵魂,各种自然现象、生老病死都是由这一灵魂发动和主宰的。有时,睡眠时意识的不清醒,醒来时意识的清醒,或者在睡梦中梦见死去的亲人,使有些古人相信精神(或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由此想象出各种各样的神灵。上古的神话可以看作是初民对自然现象的最初解释。神话对自然现象的解释都是泛灵论的和拟人化的。

由于相信万物有灵,于是初民就会设法与寓居于万物之中的灵魂进行沟通和交流,试图影响和控制,这就是人最初控制的努力,也是迷信和巫术的起源,其实宗教、哲学、科学都是源自人固有的理解自然、控制自然的需要。

二、古希腊早期宗教

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古希腊的地理范围比现在的希腊要大得多,几乎包括地中海所能冲刷到的所有海岸和岛屿。

希腊的哲学和科学都发源于古希腊的宗教,因此,宗教是希腊哲学思想的背景。

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人对万物的解释仍然以宗教为主。当时主要流行两种宗教,一是奥林匹斯山神宗教(Olympian religion)和狄奥尼索斯——奥菲克宗教(Dionysiac-Orphic religion)。

奥林匹克宗教[1]基于荷马史诗对神的描述,这一宗教的神除了用来作自然现象的解释以外,还兼有人性。如人有战争,神也有战争;人有七情六欲,神也有七情六欲。总之,凡人所具有的,神都具有。此外,这一宗教相信,“有气息的灵魂”不死,但不会带有它所寓居过的人所具有的记忆和特质。奥林匹亚山神虽然和人一样,有种种缺点,但通常是遵守秩序的、相对具有理性、并有智慧的。这一宗教为希腊的上层人士所信仰。

这一宗教是以泰勒士为代表的米利都学派哲学的先驱。

狄奥尼索斯——奥菲克宗教的主要教义是灵魂的轮回转世:灵魂由于犯错而被迫寓居于尘世的监狱,直到洗净罪恶。灵魂在赎罪的过程中, 先寓居于植物体内,然后到动物体内,再回到人体内,如此循环往复。灵魂希望在转世轮回的过程中,能挣脱尘世监狱,回到和神一样的神圣、纯洁和超脱的生活之中。这一派有许多用于将灵魂从肉体中解放出来和种种仪式:如斋戒、吃特殊的食物、戏剧化的仪式、禁忌。这一宗教具有神秘主义色彩,通常为古希腊下层民众所信仰。

这一宗教对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很大。

三、早期希腊的自然哲学(公元前625——前480年)

前480年,是孔子逝世的前一年。

希腊的早期哲学有东西两大支,东派以泰勒士的米利都学派为代表,生于小亚细亚这米利都或厄费萨斯,故称米利教学派或爱奥尼亚学派;西派,生于意大利南部之的爱利亚城,故称爱利亚学派。

有学者认为,整个西方哲学史一直存在着科学的与神秘的两种趋势的冲突与交流。科学的趋势起自泰勒士,盛于希腊的黄金时代,中世纪沉寂,自文艺复兴运动至今;神秘的趋势由西派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至新柏拉图主义到基督教哲学。

古希腊早期的哲学主要探讨宇宙的起源、结构及其发展过程,因此是希腊哲学的宇宙论时期。它们开始以自然的解释取代超自然的解释,这标志着人类思维的里程碑式的飞跃,由此哲学诞生了。

古希腊早期东派的哲学

东派哲学家有泰勒士、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曼尼斯(此三人都属于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

(一)泰勒士(Thales)(公元前625——前545)

古代第一个哲学家,第一个几何学家(解释过如何用几何学原理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当手杖的影子与手杖相等时,金字塔的影子的长度等于金字塔的高度)、第一个天文学家(曾准确预测过日蚀)、第一个物理学家。 他用自然的解释取代超自然的解释。

他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万物皆发源于水,没有水,就没有创造,也没有消灭,一切生灭存废,都是水的变化。他因此否定了神是人和万物创造者的观念,以自然解释自然。

泰勒士开创了西方哲学批判的传统,他以思辨的方式提出共思想,同时欢迎批评。

(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约公元前610年——前540年)。

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勒士的学生,他以抽象的物质为万物的本原,认为“无限”或“无极”是万物的本原。无限充塞于宇宙之间,既没有一定的性质,也没有一定界限,世上一切有形事物,都是由这无定形的物质本身发出冷和热,分化而成的。从这冷热的交互作用中,最初形成水,水的凝固而引导火、气、土的出现。一切有形之万物,都出生于无限,复归于无限。(阿氏的“无限”类似于“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阿那克西曼德又是西方第一个进化论者:人是由水中的鱼慢慢变化而成的。热水和土混合产生鱼类,第一批人类的婴儿诞生于鱼腹,第一批人在鱼腹内发育到青春期才出来。由此人类出现。

劝告人们不要吃鱼。

(三)阿那克西曼尼斯(Anaximenes,前588——528)

阿那克西曼尼斯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他不象其师那样以抽象的物质为万物的本原,而重新以具体的物质为万物的本原。他认为,空气是万物的本原。人依靠呼吸而生存,宇宙也凭空气维持其运行。空气热的变成火,冷的变成风、云、水、土、石。万物因空气的冷热变化而生。

以上三人为米利都学派之成员。

(四)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40年——前480年)。

1、“万物皆流变”。

变赫拉克利特认为,万事万物皆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变化无始无终。“濯足长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严译)或译“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宇宙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所谓固定、静止和实在,只是幻觉而已。肯定了运动的绝对性,但是否定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2、“火”为万物之本原。

万物皆由火而生成,万物皆因火而变成其他事物。

3、任何事物都含有内在矛盾。

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矛盾,矛盾着的方面不断进行斗争。“战争为万有之父,战争为万有之王”。同时这矛盾斗争存在于统一体内。这矛盾斗争是万物(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源。

4、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合乎规律的。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合乎规律的,具有必然性。赫拉克里特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称为逻各斯(Logos),宇宙人生都具有逻各斯。而且人有能力认识逻各斯,这是了不起的观念。故赫拉克里特的哲学为西方认识论的开端。

5、对心身关系的解释

人的身体是土,而人的灵魂是纯净的火,是人最热烈的部分。灵魂受潮就会睡着或失去知觉,灵魂全部受潮就,人就会死亡;灵魂越干燥就越有智慧。

古希腊早期西派的哲学

西派的代表有爱理亚学派(Eleatic School)和毕达哥拉斯学派(Pythagorean School)。

在米利都学派兴起之后,哲学便产生了种种分化和对立。引起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便是“变”与“不变”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观点,由此分成三个不同理论体系:一派主张“变”,变才是万物的本来面目,这一派包括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里特;主张“不变”才是万物的本来面目的是爱里亚学派;主张“变”与“不变”是事物的两面的是“原子论”体系。

爱里亚学派认为,常在的实体“存在(being)”是一切,变化只是表面现象;

赫拉克里特认为,万物不断在变化,所谓“实体”或永久存在之物不过是幻觉而已;

原子论者认为,“永久存在说”与“变化”说都有依据,实体是永久的,但实质间的关系是变化的。

(一)色诺芬尼(Xenophanes, 前570或580年——前480年)。是爱理亚学派的奠基人,他生于米利都附近的Colophon,后迁到意大利南部,流浪各地,最后定居于意大利南部的爱理亚。

他对希腊哲学的影响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以宗教一元论的形式把米利都学派的一元论传递给希腊人;

2.将这种学说从希腊东部(小亚细亚)带到希腊西部。

3.他是米利都学派和爱理亚学派之间的桥梁。

色诺芬尼反对多神论,反对神人同形论,主张一神论(Monotheism),宇宙的本质是神,神是一,而不是多。神是物质的东西,有如球形,神是不变的,不动的,没有始终的,神思想上不存在矛盾,且无所不知。总之,神是无限的存在。

宇宙观:神是宇宙种种变化的原始本质,宇宙的原始本质是不变的,是一个无限的存在(One infinite being)。

色诺芬尼开创爱理亚学派思想的先河。

(二)巴门尼德(Parmenides,公元前540年——470年)

本体论:巴门尼德受色诺芬尼一神论的影响,认为宇宙的本质是存在(being),存在是唯一的、永恒的、不变的、不动的、持续的和不可分割的。

巴门尼德用逻辑来论证其观点:“存在”是可以被思考的,不存在是不可以被思考的。“无”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宇宙没有“不存在”。既然没有“不存在”,“变”也是不可能的。

认识论:认识就是要认识这不变的、绝对的存在,这不变的绝对的存在只能靠理性来认识,感官看到的变化和运动只是幻觉。

以同知同的感觉学说:感觉是以同知同,人以体内与外物相同的元素感知体外那个物体,如以体内的温感觉体外的温,以体内的冷感体外的冷。

(三)爱理亚的芝诺(Zeno of Elea,公元前)

芝诺是巴门尼德的门生和义子,以为巴门尼德的存在哲学辩护而闻名,是辩证法和诡辩术之鼻祖。他力图证明“存在是唯一不变的”观点。

『柒』 用一个俗语或名言概括“旱斯具舟,热斯具裘”的道理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其实从投资来说,偶觉得还有一点启示就是把握好时机,低买高卖,赚取差价~

『捌』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文言文翻译

旱斯具舟 ;热斯具裘.——预为防备的意思.天旱久了,可能涨水,准备好船只;天热久了,可能转冷,准备好皮衣.
则还为盖焉 还:回过头去.
鲜用盖者 鲜:很少.
欲学为兵 兵:兵器.
人谓宜泄水种黍 谓:说.

『玖』 关于旱斯具舟,热斯具裘的赏析

此文告诉我们,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只要坚持下去,终有成功的一天。

译文
郑国的一个乡下人学做雨具,三年学会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没有用处。他就放弃雨具改学桔槔(打水的用具),学做了三年却碰上大雨,又没有用处了。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不久盗贼蜂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郁离子知道此事后,说道:“人生有很多事常不是人为可以决定的,全由老天爷说了算。不过,虽是天定的,但学习哪种技术,应是自家决定的,那个乡下人之所以弄到这个结果,他自己是有责任的。)
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人们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而按原来的干,又干旱连续两年。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因此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缝制裘皮衣。真是世间的名言啊。”

『拾』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的国学常识

作者刘基
《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基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经历了元朝官场上的四起四落,正值其人生的低谷,使得他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