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许知远哲学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许知远哲学

发布时间: 2021-03-22 10:53:56

❶ 许知远带来有文化的吐槽,他吐槽得怎么样

我觉得许知远的吐槽特别好,虽然他获得的票并没有那么多,但是可以看出许知远的吐槽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非常有内容的,对于这样的一个情况,只能说能听懂的就能听懂吧,听不懂的也没有办法。

很多小伙伴都特别喜欢许知远,认为许知远是一个非常有文化的人,同时也是一个非常会独立思考的艺人,这样的艺人已经不多了,我们在娱乐圈里经常看到的艺人都没有什么文化水平,同时只会去炒作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于这样的一个现象,很多小伙伴都特别喜欢喜欢许知远这一类型的艺人,认为这样的艺人在娱乐圈里面已经不多了。

许知远带来了有文化的吐槽。

许知远参加了最新一期的吐槽大会,在这个节目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人是怎么样去吐槽别人的,在看到许知远的吐槽环节的时候,明显能够感觉出来他和别人的吐槽内容和吐槽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这一点,很多经常看吐槽大会的小伙伴都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❷ 如何评价刘瑜这个人

我不了解、不关心那些学术争论,但是我认可刘瑜这个人。从她的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真诚坚强独立自由的女人的喜怒哀乐,她可能在政治观点等上与许多人不同,但无疑刘瑜是可爱的、坦诚的、善意的,她的那些细碎的话语感染了我,我相信许多人会有同感。在阅读《送你一颗子弹》的过程中,我愈来愈明白普希金试图表达的,世界上没有幸福,但有自由和宁静。愈来愈清楚的认识到,自由与孤独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❸ 谁给《读者》.《意林》.《青年文摘》中的开头结尾(随便)和一些有哲理的语句,景物描写的句子..

开头:世界上没有另一种美丽可与善良相提并论。一个人只要拥有善良的心地,他就给自己永远戴上了美丽的光环。
结尾:原来,微笑才是最高明的冶金术,冶炼人心灵的璀璨真金。

哲理:作为一本书,它不需要精致的写作和富有逻辑的结论;作为一位歌手,他不需要富有创造力,只要善于模仿;作为一位导演,他只要画面惊人,不要引人思考;作为一家电视台和一份报纸,她可将所有的节目和版面都变成娱乐......所有的界限也都模糊了。——许知远评当下社会文化。

开头:人一生的时间,从摇篮到坟墓,大概有24亿7千5百57万6千秒。这个庞大数字,令人惊诧。然而对于长宇大宙来说,它不过如大海聚沫,刹那生灭。

❹ 被马东怼的许知远为何如此尴尬和别扭

如果还能偶尔出现这样一个人,能够持续关注内心不那么安逸的那部分,关注别扭,记录别扭,纵然格格不入,倒也足够诚实,好像也不是一件坏事。

文| 谢安石

编辑| 楚明

1

许知远曾经参与过一本商业杂志的创刊,那地方我去过。进门的走廊是一整面的玻璃墙,上面贴着出刊进度、绩效考核标准,还有不断更换的WIFI密码。我花了好久才注意到,玻璃墙的尽头有人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段话,开头就叫“座右铭”,是钱穆关于时代的一番论述:

“我们生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就应该在今天的时代中来做人、做学问、做事业。大部分的人不能认识时代,只能追随时代,跟着这个时代跑。这一种追随时代,跟着时代往前跑的,这是一般的群众。依照中国人的话来讲,即是一种流俗。每一个时代应该有它一个理想,由一批理想所需要的人物,来研究理想所需要的学术,干出理想所需要的事业,来领导此社会,此社会才能有进步。”

自从发现了玻璃墙上的话,办公室有时看上去有点怪。忙着研究用户需求的人们经常坐在玻璃墙前面开会,谈论经营、资本、商业模式,苦苦琢磨中产阶级是怎么赚钱花钱的,然而墙壁上的训话却默默立在身后,用大字写着理想、时代、不要流俗。

仔细想想,墙上的话没错,如果它出现在学校里;办公室里的一切也没错,毕竟它还要经营。唯一的问题是,它们碰撞在了一起,在那面墙下留下这个冲突,而让这种别扭不断发生的人,就是许知远。

许知远早已出名,是一个著名的知识分子。而在商业世界,你也很难忘记他的存在。有他出现的会议,现场总有一种奇妙的别扭感,像是寒带地区突然冒出头的热带植物。

在即将宣布人事调动和财务状况的会议前,只有许知远会穿着牛仔裤和紧身衬衣,发表“商业时代多反思”的即兴演讲,号召大家多读书、常思考。我没记住他最后推荐的书,在场大部分人都没记住,可能是因为这一幕实在是太奇特了——至少我从没想过,在例行公事的会议上,会有人突然跳出来,让我们想一想时代,想一想理想,而且他非常认真,丝毫没在开玩笑。

就像他对自己的评价,他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作家。最近,更多人意识到了他的这种特质,而且这似乎让他们很不舒服。

有人形容他是“最令人无比尴尬的公知”,因为在他的访谈节目《十三邀》里,一次次试图发起讨论,最终却变成“尬聊”。他欣赏《喜福会》里的俞飞鸿,于是直面告诉她,“你真是很好看啊”,“跟你坦白件事啊,我还梦见过你两次”,但转过头又问她,你在我心中这么聪明的一个姑娘,怎么居然去演那么庸俗的电视剧,你怎么面对这种遗憾?

“我觉得没有问题啊。”俞飞鸿回答他,“我不觉得这些剧庸俗。”

俞飞鸿接受许知远的采访图 /《十三邀》截图

到了节目的第二季,他还是一样。他坚持认为大众文化中有“粗鄙化”倾向,并为此困扰。“稍微长远一点的历史时空,我们的贡献可能是非常低的。对更普遍的思想和情感的追求上,(我们)是留不下什么东西的。”

他反问马东,你喜欢这个新时代吗?一点抵触的情绪都没有?为什么?

在接连给出“喜欢现在”的肯定答复后,马东回答他,“我没那么自恋。”

马东接受许知远的采访图 /《十三邀》截图

这个不合时宜的许知远源源不断制造别扭,甚至一度取代了票房超过50亿的电影、快过生日的马云、出新专辑的霉霉,成了朋友圈刷屏关键词。

如果真的打开视频就会发现,许知远对这些别扭非常清楚,甚至这些都是他揪出来的自我批评。“我今天看这段的时候,我是不是不该做第二季了?我就回到我的写作状态里面了,我都开始讲很多陈词滥调了??”

2

对很多更熟识他的人来说,这个尴尬知识分子的莫名“走红”也令人困惑:这不就是许知远吗?难道你们第一天认识他?

对很多人而言,可能还真是第一次认识他。许知远,男,出生于1976年,曾经在许多优秀的媒体工作,后来跟在这些媒体中“比较谈得来”的朋友一起创办了单向街书店。他不是人们熟悉的那种八面玲珑的场面高手。他会彬彬有礼地告诉上司,他要离职去哈佛游学,同时一脚把鞋踩在上司的茶几上系鞋带。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报纸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不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而且鞋带松了啊,放着不系吗?

他25岁的时候出的书叫作《那些忧伤的年轻人》,34岁的时候仍是《祖国的陌生人》。

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办了一场中国青年领袖评选,他们选中了许知远,与他一同领奖的大多是演员、歌手、导演等。连番的感谢、荣幸、寒暄、恭维话结束后,轮到许知远上台领奖,他的获奖感言是这样的:

“活动太冗长了,我好几次都想走。看到大家对娱乐、对明星那种发自内心的追求,对世界完全没有个体精神和审美,沉迷在肤浅的大众狂欢里。坦白说我刚才听那个对话,包括你们对那些问题的反应,我觉得是很可悲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和父亲和解?在西方是杀父啊,做你自己啊,痛苦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无需改变,它就是伴随你一生,不能假装微笑。要对这个世界保持愤怒啊。我们已经陷入了一种假装点赞的习惯,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主持人迅速问台下观众,你们对世界愤怒吗?观众回答,不愤怒。

“如果他们因为我刚才的话立刻改变了,那是一种新的愚蠢。”许知远说。

2015年,许知远参加《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青年领袖评选图 /网络

这就是许知远,直到现在,他还在坚持自己的别扭,试图反思眼前的世界。他依然是一个专栏作家,但文章不知道还会被多少人看。尤其在那些被工作、通勤、应酬、打王者荣耀、追美剧占据后残存的碎片时间里,许知远的专栏文章显得异常沉重。那里没有太多轻松的主题,更没有大量高清配图和表情包来减轻信息量压力。他关心抗争者,焦虑那些消解在肤浅娱乐表达中的意义,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是这个作家对于时代的愁思。

3

两年前,许知远再次回到自己创始的那家商业媒体,跟编辑部的记者开座谈会。在那间日常评估KPI的会议室,他的提问又开始别扭了——年轻人,你现在焦虑的是什么?

最后,只有一个同样来自北大、哲学系毕业的男记者回应了他。听上去跟许知远那种时代焦虑完全不同,他的焦虑是,昨天三里屯有人捅死了人,每天通勤都要路过这里,我现在不敢出门啊,怎么办?

会议室哈哈大笑,没人留心记录,除了许知远。

在不久后发表的专栏文章里,许知远为这个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细节赋予了意义。“他在教科书、书本上建立起的中国意识,似乎正遭遇挑战。而昨天,三里屯光天化日、没头没脑的凶杀,让他陷入了极度的沮丧”,“虚幻的国家前途、个人未来、凌乱又未知的恐惧,交杂在一起。他似乎还没想好怎么表达自己内在的茫然。也有可能,这只是暂时的情绪,两天过后,当血迹被冲洗干净,那对可怜的夫妇被彻底遗忘后,一切又恢复正常”,“那个手持武士刀、憎恨美国人、不知姓名的行凶者,是个惊悚、难以忘怀的形象,它似乎戳破了关于社会、关于生活的所有幻觉”。

这样的记录者是令人佩服的。他捕捉到了一个人的状态,一种当事人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状态。无论好坏,这都是他对时代的敏锐。在一个处处都是聪明人的世界,人们能用滴水不漏的聪明话化解所有提问,每一个流程、每一个表情都能做到精密算计。如果还能偶尔出现这样一个人,能够持续关注内心不那么安逸的那部分,关注别扭,记录别扭,纵然格格不入,倒也足够诚实,好像也不是一件坏事。

但这样的许知远是一个好记者吗?恐怕不是。因为至少在那一天,他在正式刊发的文章中犯了一个事实性错误,写错了对方的年龄。更要命的是,这个错误是注定出现的,因为他压根就没去问。“应该是二十四五岁”,这是他对于眼前发现的想象估值,然而和他生命里遇到的很多事情一样,他想错了。真实从不来自设想,也不应该来自设想。

对他来说,寻找意义可能大于一切。这和他无休无止的拖稿习惯一样,都是他的坏毛病。但我们似乎也无法因此责怪他,毕竟,现在的他已经不是一个记者。他是一个焦虑的记录者。他的这次“想象”换来的是同事的调侃,“被许老师官方减龄的男青年”。一旦这种“把世界套进自己的逻辑想象”的毛病再度发作,场面就变得失控了。

不过,正是在数不清的尴尬场景里,有一个毫不打算掩饰的许知远。许知远挺诚实,他知道自己对世界怀有偏见,并将这一点直接写进了节目的开头。他也希望他所面对的人们,也能一样诚实。你可能不喜欢这样的做法,但这就是他,一贯如此,做记者的时候是这样,做商人的时候也没变。即便知道有镜头对着他,一切都会播放出去,他都没变过。

俞飞鸿:“怎么还做这么一期节目呢?”

许知远:“被逼的啊,因为我们开一个不挣钱的书店,然后需要别的业务,来支持这个书店。”

俞飞鸿:“怎么一种坚持会让你做这个,就在现在那么快速化的快餐年代,做一个纸媒的书店?”

许知远:“因为别的也不会干啊!就是,哎,其实我蛮喜欢生活在过去的一个人。”

如果你曾见识过某些妙语连珠的画面是如何诞生的,你就知道他只要借助后期的力量,就完全可以不这么别扭,至少不让外人看出来他的别扭。他完全可以让人听不到他的真实想法,看不到他的尴尬,但是他没有。我们今天之所以看到了他的尴尬而不是精明,这也是他的一种选择,这很许知远。

我总觉得,人们其实并不排斥这样的一种存在。比如那面写满时代论的玻璃墙,虽然几经变迁,却完全保留了下来。这段话周围的其他通知都消失了,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字却没有人擦掉。

唯一有所变化的是,要“领导时代”的本应是“一批理想所需要的”人物,这半句被人抹掉了。但还没人把它填上。究竟由什么样的人“领导时代”,没人知道。

或许,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了。原有编辑部已经搬离了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这里即将出租。不知道以后的租客,还愿不愿意保留这番话。

擦掉或是留下都很正常。只是我觉得,如果那面墙上没了许知远,没了这份别扭,只剩下绩效考核,我们未见得会更舒服。那或许是一个更乏味的世界。

每人互动

你怎么看许知远?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

侵权必究

❺ 许知远和高晓松有什么不同

他们可能最大的不同,就是说话以及出场的方式不同。

对于高晓松,他的出生也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所以从小的书香文化比较浓厚。而且他的外公曾经也是大学的校长,只不过由于当时时代的原因,被发配到农村去支教。所以说对于一个知识分子到农村这样的经历去磨练。对于高晓松的骨子里也有一种不畏艰险的精神。而且高晓松的外婆也是北航的一位学术权威。可见,家庭的知识背景是非常的雄厚广阔。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中,高晓松也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所以他的知识能力还是非常的广阔以及深厚的。

所以关于他们两人的不同个人觉得高晓松就像天上的老鹰一样能带给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愿意放弃任何一场机会。而许知远更像在书房粘你的和尚一样,偶尔评判下世界,当然偶尔也会带来负面的评论。当然,或许他们处在的时代以及家庭的因素不同,从而导致他们对各个领域的见解也有所不同。

❻ 如何理解《吐槽大会第五季》许知远说的那些深不可测的段子

看到许知远出现在《吐槽大会》,很多读书人觉得凌乱:“读书人都要去靠嘴吃饭了吗?”;

但是对从第一季《吐槽大会》就追综艺的人则是疑惑更多:“这个卷发中年男是谁?”

不过这些迷茫以及困惑,在许知远一开口就全部消失殆尽了,不为什么,只因这样的《吐槽大会》才是真给力,完全满足李诞想洗刷“《吐槽大会》变洗白大会”的想法——知识分子骂起人来太给力了。

所以这次他出现在《吐槽大会》一点都不奇怪,因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从来不在意别人给自己贴的标签,毕竟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坚守自己坚守的道义,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成功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季《吐槽大会》的主咖真的是请对人了——之前像是大张伟、陈乔恩、张雨绮等做主咖的时候,脱口秀演员上台说起段子来瞻前顾后的,从说话神态都能看出来心中在说:是惹不起的人,得悠着点。

但是这次换上张大大之后,画风立马变了,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放飞自我,这真的是段子跟着主咖走啊~好不好笑要看有没有勇气亮出底牌。

❼ 美国生活的希望怎么样

赫伯特61克罗利无疑是讨论当代美国政治思想当中经常被忽略的一个姓名。试看当下最受追捧和最受争议的两种政治思想流派,斯特劳斯式的今文经学解读,剑桥学派的历史语境解读,以及罗尔斯对政治伦理的解读及其当下辩论,当代美国自由主义与新保之间的话语争锋,都几乎对其和思想的介绍和评价缺位。一般而言,历史学家更愿意把他放置在进步主义时代的美国,把克罗利和其思想视作那个时代对于美国改革所出现的一种庸俗的集权主义思想的回应。尽管去年的这个时候,理应是这本出版已有百年的著作得到思想界重读和反思的时候,但可惜的是,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出版中文版若干年以后的国内学界,对于此书和克罗利的评价仍然寥寥。(笔者所看到最详细的一篇学术文章,是在史学理论研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作者是研究美国进步主义出身,史学背景),或许只有许知远同学在他的FT专栏里面提到过克罗利的名字,但很快也没有了下文,而我宁愿相信他是在读了《李普曼传》之后才对克罗利有所了解的。 克罗利并不是一个善于表达思想的人,他甚至有些腼腆。尽管生于纽约,父母都是知名的新闻界人士,母亲还是美国第一代的女性记者和女权主义者,但少年克罗利的表现只能用平庸二字来形容,他经历转学进入哈佛本科生院学习时,木纳和内向让他最终选择了休学。直到《希望》一书的成功才让母校对他刮目相看,并补授给他学士学位。这样他才名正言顺地成为老罗斯福的校友。 克罗利思想的成熟来源于他继承父亲的职业成为纽约一本研究建筑规划为主要内容杂志的编辑后形成的。对于这段岁月,克罗利在日后的口述中并没有重要提及,但这个时候的纽约,则正是这座城市日后赖以扬名的大都会思想(Cosmopolitanism)形成的阶段。这个时候的纽约,正在经历从惠特曼所狂热颂扬的生机勃勃的港口城市,成为一座具有世界影响和蓬勃生命力的城市,城市的天际线正被不断耸起的摩天高楼所改写,曼哈顿对面,一船船旧世界来的移民们正接受自由女神给予他们的抚慰,不远处的华尔街,证券交易所人声鼎沸;高效而贪婪的市政官员兴奋地规划着城市的交通和通讯,年轻的知识分子从西部来到这里寻找灵感,格林威治村的人口日渐繁荣。不消说,来自新大陆和旧大陆的人们都对这座城市报以最热烈的期望。如果说此时欧洲的大都会,世纪末的巴黎,或是维也纳,政治正在成为党派工具互相倾轧,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的时刻,纽约给予人们更多的是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带给人们无穷的希望。 在我看来,克罗利的《希望》是联邦党人文集诞生以后,纽约贡献给美国政治思想最为重要的文献。克罗利把他在纽约生活的所想所感用美国历史上的杰弗逊-汉密尔顿之争做了重新意义上的解读。克罗利的文笔在20世纪初期报刊政论当中独树一帜,格调高雅,文笔优美(当然,也略显拖泥带水之感),喜欢勾勒和展望美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命题。在《希望》一书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影响20世纪美国政治思想辩论的那种行文模式和修辞技巧的各种元素——一种代表新兴的知识阶层对于美利坚民族和国家及其未来展望的期许。 克罗利因为这部书,随即成为老罗斯福的亲密战友,并一度成为老罗斯福重出江湖参加总统选举的智囊首选。但克罗利的秉性和志向,让他决定成立一份能够代表他思想的言论杂志。这份杂志,不同于美国历史上的大西洋,哈珀斯等老牌期刊,他追求的是一种完全以思想为手段,进而影响政治运作,并塑造美国对外对内政策的强大言论阵地,这就是著名的政论杂志《新共和》诞生的最初构想。 诞生初期的《新共和》聚集了太多耀眼的名字,其中就有年轻的沃尔特61李普曼。李普曼被称作用哲学的眼光来撰写新闻评论的知识精英,而年轻时候的他依然处在渴望建功立业的时刻。他得到承诺,为杂志组稿,克罗利相信他的新国家主义思想和李普曼追求对于理性的驾驭能力是相吻合的,放手他前往西欧,与那里的知识精英交流。这个经历让李普曼养成了从欧洲思想当中汲取营养的习惯。当1914年《新共和》正式创刊的时候,这份杂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已经彻底实现了大西洋化——两岸的知识精英都为其撰稿。克罗利期望的在与欧洲思想的交流中最终实现并创造一种美国式的国家哲学,似乎愈来愈近了。 但是很快,世界大战给予了这群文人最好,也是最沉重的考验,在选择战与不战的情况下,杂志内部已经发生了分裂:兴奋的李普曼迫不及待地应征入伍,加入前线的宣传战之中,祖籍苏格兰的维尔等人则对大英帝国无任何好感,反对美国参战。此时的主编克罗利同样存在着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在《希望》一书中,克罗利曾经反对那种以武力扩张为手段的帝国手段,同时,他对国家在战争中所有可能形成的空前的团结凝聚力和改革倾向抱有热情。克罗利无疑希望威尔逊能够借战争的机会,让美国迅速凝聚成一股力量,以国家的名义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改良和进步。但一战最终的结果和凡尔赛合约上威尔逊的种种表现,让克罗利们深感失望,这才有了《新共和》杂志明确反对曾经的偶像威尔逊博士,反对凡尔赛,反思曾经亲手鼓吹的参战思想及其造成的对个人自由的严重侵害,反思作为帝国主义分赃者的美利坚。这场反思,新共和派文人所做的留给世人最大的贡献,是李普曼的《公共舆论》,对于这本书,任何的反历史语境解读,其实都是无效的。 客观地讲,克罗利的以国家为主体理念,带动的进步民主观,遭受到一战的重大打击。《新共和》杂志也因此沉寂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直到新政时期才重新活跃。但必须看到,克罗利所提倡的联邦国家(政府)的功能制度主义已经逐渐过渡成为美国政治家的普遍共识,历经大萧条,新政,二战等重大历史时刻的美国,也逐渐告别了经典自由主义的认识立场,而走向了一种全新的混合制政治经济体制,政府作用的被充分认同和延伸,政府不再成为首要的恶,而逐渐成为必需的恶,千百万美国人的生活,也因为政府的有效介入,而变得愈加丰富多彩,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美国,已经不似19世纪末的美国人,在为寻求秩序和稳定而思索,他们今后将要展开的是,是对已经膨胀成为巨大官僚体制的国家保持警惕和斗争的准备。但毫不奇怪的是,保守派的政治话语与克罗利当年在《希望》当中所涉及的并无十分大的出入(当然,当下的宗教因素是克罗利当年所无法比拟的)。克罗利身后的《新共和》,辗转多次,现在已经成为华盛顿知名的新保守派刊物,立场偏右,早与当年的进步旗帜相去甚远。 回首一个世纪,重新看待克罗利的这本著作,内心的感慨是很多的。作为知识分子,克罗利书写了进步主义时代最有思想价值的政治著作,也树立了一种20世纪美国知识分子介入政治的标准:以言论影响政治,以思想推动言论,以中立者的视角看待实际政治演变,以实际政治的演变推动价值立场的判断,围绕“介入”这个主题而展开对话和互动,让一代代的美国精英能够对国事发表最彻底和坦白的看法,而不必过多在意党派和利益的纷争,这或许是克罗利留给美国政治思想最好的一笔遗产。 本文刊于【读品】104辑 【免费】订阅 点击 http://blog.sina.com.cn/pinjournal 网站订阅框。 或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订阅 【读品】下载请前往:http://www.verycd.com/topics/2809555/

❽ 怎么看待当代年轻人越来越"佛系"

大环境影响一代人,“佛系”没有什么不好。
其实与其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变得越来越“佛系”,对待事情的态度是:都行、都可以、没关系,不如说是现在的年轻人活得比较明白,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每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佛系就成了自我缓解的一种方式。
有时佛系是一种看开。就比如说当代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面对公司996的高压压迫时,他们往往会选择辞职,不会像一些老员工一样,因为顶着养活家庭的压力,而不得不在公司里为公司卖命。
这些年轻人的态度就是:如果我的收入和回报不成正比,那么无所谓,我可以换一家公司。这就是他们所谓的佛系。
佛系其实并不代表着不好,也不是说这个人没有追求没有目标,不去奋斗,而是意味着对于条条框框的东西看得比较淡,对于得失也不是特别重视,毕竟在他的眼里,道路千千万,不必非要在一条上死磕。
而且当代年轻人的“佛”也是有针对性的,触及到底线的东西,他们是绝对不会以佛系的态度去对待,而是以一种必须要争取过来的心态积极的去努力 。
既有奋斗的动力又有“佛系”的心态,大概才是当代年轻人最宝贵的特质,我们这一辈人的出生年代和成长的大环境,都决定了我们是一辈既要追求享受生活,又要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人。
所以每个人在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上拼尽全力,在对自己无关痛痒的事情上表现得很佛系,对于个人来说,既能集中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又保持了大环境的和谐,何乐而不为呢?

❾ 如何看待许知远《不认同时代的人》中的这段话

或许一个从理念角度看世界的人,对于基本价值看得特别重。从而产生了一种知识分子的自负和洁癖,习惯了将一切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进行价值判断。但是由于他的思想是构建的而非处于分析的,因此他往往意识不到价值与实际事情的接合点。

因为从我的观点看价值是复杂的现象中挑出来的较为纯粹的物质,就像一般定义上的理想模型一样。它扎根于现实中,但发挥作用的方式非常的复杂微妙,就像你不能指望具体的物理现象都跟理想模型中那样明确。

事实上许的弱点是自古以来哲学弱点的一种体现,即想构建一个充满概念、价值的语言体系并以此为工具理解甚至改变世界,然而这种过于倾向形而上的哲学传统在当代早已经受强烈挑战,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等都在致力于跳出形而上的概念丛林。许这种古典、建构的思想体系由于缺少分析和实证的养分不免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感到各种荒谬。

❿ 北京的书店!

读易洞书房(华贸店)

小文艺气质的休闲时光

书店特色:这家书店容易让在上海生活过的人想起静安区的渡口书店,同样都是小而精致、以人文类的图书为主,但这家书店在小文艺气质的装潢上更胜一筹。走到门口,你就能看到近期读书会的公告,定期的读书活动增加了这里的成熟文化气息。闲暇无事,约上数人围坐在一起,选本好书,品茶、读书,很有围炉促膝之感。这里也会经常举办文化学术类活动。

特别推荐:湖蓝色面,藤椅白沙发,最适合一个懒懒的下午和一个懒懒的小资知识分子。历史气息和文艺腔调并重的古董家具,清新简约的白格子书架上面,是一排排关于文学、艺术、人文、哲学类的图书。落地台灯与发人遐思的和煦的灯光,黄色的向日葵和各种养眼绿植,洒落斜斜阳光的大窗户,充满了足足的书卷气。在靠窗的藤椅上坐下,随便拈起一本什么书,叫一杯咖啡或红茶,即刻就能享受一次有质有量的阅读。读易洞鼓励所有客人借阅图书,不需要会员卡即可借阅,押金为书的价格。限制时间为两周归还,不限制书的数目,收取所借图书价格的三分之一为借阅费用。可借阅图书包括文学艺术小说等,杂志和港版类图书不借阅。周一休,周二至周日14:00到22:30可前来。目前读易洞提供咖啡、茶、果汁,一次性消费300元即可成为会员,或累计消费1000元,茶水即可打9折优惠。会员储值卡从1000元开始储值,消费茶水即可打8.5折优惠。

朝阳区建国路89号华贸公寓五号楼103,营业时间:14:00—22:30(6530 5675)

蓝羊书坊

文艺电影爱好者的地下集散地

书店特色:从清华西门向北200米,一个不易发现的巷子里,有着醒目黄底招牌的蓝羊书坊经常让人一通好找。但对于热爱文艺电影的人,这里的几间阴暗厢房就是最美妙的天堂。蓝羊书坊以经营文艺类图书为主,有很多电影和与电影有关的东西。推开木制大门,从种在天井里的一棵柿子树下走过,挂着红帘子的正厢房就是咖啡馆,侧面厢房是一个小书吧。这里时常举办电影放映活动,大家一起喝咖啡、看电影,之后还可以就电影发表几句。

特别推荐:这里除了经营一些电影和文艺类书籍杂志外,还有许多市面上很难找到的文艺电影碟片(7元一张)和著名导演作品集套盒。碟片数量并不庞大,更新频率也不是很快,一一翻检过来差不多需要花费20分钟,但是总能发现惊喜。分类仔细不说,许多碟片还带有店主写的相关介绍,诚意实在让人感动。经常有清华大学的师生来此,一番哄闹后席卷走大批碟片书籍。占据小半面墙的黑白明信片架也很值得一看,《祖与占》的剧照、安迪·沃霍尔、辛尼·奥康纳……文艺青年的偶像在这些明信片(3元一张)里差不多都有出现。

海淀区水磨新区3号,清华西门向北200米,经过加油站,马路右边第二个胡同内,营业时间:10:30—24:00(6265 5069 )

单向街图书馆(圆明园店)

每周一次和名人对话的机会

书店特色:对于大学生和普通读者来说,这里是近距离接触名人并与之交谈的最佳去处。由许知远等知名媒体人创办的单向街书店,自2006年起每周末都会举办开放性免费沙龙,邀请各领域名人过来做讲座、签售或是演唱会宣传,与读者做最近距离互动。林夕、陈丹青、赖声川等等都是其座上宾。

特别推荐:春末夏初是单向街最好的时光。在这个时节踏入单向街位于圆明园的总店,迎接你的是布满绿色藤蔓的灰色砖墙、郁郁葱葱的柿子树和一声不响从你脚边溜走的小猫。院子里,玻璃面的茶几倒映着天光云影,蝙蝠形躺椅在大好的阳光下伸开双臂,音响里放着清新又迷幻的Club 8的专辑。这院子是许知远当年喝着喜力听着许巍感叹人生快乐之易得的院子,那柿子树是西川读诗会达到高潮时一个听众兴奋不已一蹿而上的柿子树。狭长的店面里,连阳光都是静谧的,空气中布满淡淡的油墨和灰尘的气息。一整面墙摆放着和店面同样长度的高大书架,另一侧则是供读者休息阅读无线上网的沙发和茶几。在这样的好季节里,建议你带本书到他们的院子里坐一坐,远离喧嚣,尽情享受自然和书籍给你带来的喜悦与宁静。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店内未经结款的书是不允许带到院子里的。

海淀区中关村北路圆明园东门停车场内,营业时间:10:00—21:00(6257 0357 )

交流聚会型书店

书虫

吃喝间享受英文图书

书店特色:说不清楚这里到底是一家微型图书馆还是一家可阅读的咖啡馆,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阅读,还可心无旁骛地吃饭,各种简餐美食和书一样让人欣然首肯,只是冷冷的不够温暖的服务态度尚需提高。位置颇好,格调足够安静,在三里屯酒吧街里一个闹中取静的幽闭之处,外面初看就是一个大仓库,艺术气质让人想起798。环顾四周都是以英文书为主的外文书籍,大部分都是英文原版,所以来这里的客人80%都是老外。店藏据说已达到16000册,来自不同的英语国家,关于中国、关于历史地理、关于文化。店内专门划分了吸烟区和非吸烟区,装潢、氛围和文化气息都艺术另类,适合看书、上网聊天、喝咖啡、吃简单西餐、自备电脑加班、独处、消磨时光、发呆、等人。

特别推荐:这里也可以算是一个锻炼口语和交读友的地方,少见的以英语为主导的休闲空间,集图书馆、书店、餐吧、咖啡馆和酒吧为一体的休闲之处。一个人来看累了就吃,吃完了随便和身边的读友聊上几句,志趣相投便惺惺相惜,话不投机也可一笑了之,继续看书或者上网,老板的个人藏书是很多读友的兴趣之一。目前老书虫会定期组织小型音乐会、作者讲座、书籍签售、诗歌之夜和讨论聚会等各色活动。大红沙发旁的落地灯下恍惚的书的影子和光很有欧洲文艺沙龙的味道。办理借书证,半年期会费大概是人民币200元;全年期会费人民币300元。还可包办私人派对、员工聚会、午餐以及外送。

朝阳区三里屯南街4号楼,工体路口(6586 9507)

雨枫书馆

与女性有关的心灵书店

书店特色:就算是偶然路过这家书店,看到门前牌子上深紫色的“让脚步停留,让心行走”的话语,你恐怕也会停下脚步。雨枫是一家会员制的女性专营书店,不仅展售的图书都是女性主题的书,在店堂布置、顾客服务等方面也处处显露出温馨婉约的女性气质。小小巧巧的店门,白色围栏,足够书卷气的招牌,店内是深深浅浅的暧昧贤淑的紫色调。足够柔软和足够精细的布置,彻头彻尾的女人味儿,一个男人到了这里肯定会有点周身不自在。这里有足够大量的针对女性阅读的图书:写给女人的书、女人需要看的书、女人写的书。包括文学、艺术、电影、女性心理、美容、消费类等;另有专门的女性专柜,国内和国外女性作者的书架都分类明确。

特别推荐:因为是女性书店,所以女人便多。没事时可以蜷卧在软而亲人的紫色大沙发上,在悠扬的乐声和斯斯的空调声中,随意地从书架上抽了一本书来读。读到动情之处,自然可以和身边的女性朋友唏嘘感慨几句,因此遇到读友概率便高。还有儿童阅读空间,妈妈们可以带宝贝一起来,坐在紫色的垫子上,有随意横斜的毛绒玩具和可爱的书随意享用。最里面还有一个电影放映室,周末的时候可以看怀旧的或者最新的小电影。一帮子性情中人可以开诗会,评论刚才的电影。

目前交年费380元即可成为雨枫书馆会员,在校本科生优惠价年费318元。会员看新书不收费的,一次性可借阅3本书,不限次数,不限时间。VIP会员卡目前每人638元,但近期因物价上涨可能会提价。VIP会员一次性可借阅5本书两张碟,家里如有小朋友可赠送书童卡(儿童卡)。会员专区内可阅读、上网,不收费用,免费供应柠檬水,其他饮料和超市价位相当。放映厅看电影所有人都免费,可容纳20—30人。

海淀区成府路69号避风塘旁,营业时间10:00—23:00(6270 1928)

休闲阅读型书店

东八时区

创意交流读书社区

书店特色:Timezone 8在2003年前还是回民食堂,之后才成为“东八区书吧”。红色的军工厂厂房里是浓郁的艺术氛围,主营三大类书籍:摄影类、建筑类和中国艺术类,有中英文合版,90% 以上的都是纯进口的英文版——这也是书店的一大特色。除了这三大类图书外,店中还有电影类的、平面设计类的书,都非常专业。满架的最新摄影、设计和建筑类书籍,包括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建筑、装饰、摄影、画册、外文杂志,与国外几乎同步;除中国当代艺术,其余都是原版图书,另这里可以代订国外原版图书。

特别推荐:咖啡厅、露天小院、五星级厨师掌勺的西餐厅是东八区的另一半风景,总体可概括为一个受欢迎的、以书、食物、饮品和本地创意交流活动为目的社区,餐厅可提供独特的菜品设计或参与定期双语艺术讲座和图书发布会。餐厅提供每位40-90元人民币价格的精心烹调美食。每一个月店里会更换一次新书,店主人说这是为了保证店对客人的新鲜度。书店每周二放映艺术类电影,每星期六晚上组织新书发布会和艺术家座谈,并全部以中英文双语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艺术好者。咖啡厅里著名的意大利咖啡受人称赞。

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工厂内400米左手红色平房(8456 0336)

光合作用书房(水木店)

社会新鲜人的充电好去处

书店特色:对于刚工作的、又不厌恶小资情调的年轻白领,光合作用是最好的去处。这里全年空气中都飘动着bosa nova风情的音乐,书籍的挑选偏重热门却也绝不流俗。对于需要掌握各种知识和社会技能、处于职业发展初期的年轻人,这里肯定有书适合。

特别推荐:光合作用水木店位于绝不缺乏青春荷尔蒙的五道口。这座分为上下两层的店面本身就是个绝妙的混合体:一二层之间的台阶通向售卖波希米亚风格女装的服饰店,二楼隔着走廊还有一家安静的酒吧,更不要提香甜的奶油味弥漫了整个二楼的悦读时光咖啡馆,这一切都像是在宣示着青春的五道口绝不会冷清。这里最棒之处在于一层主要售卖杂志、畅销书和创意集市产品,并且如台北的诚品书店那样全年24小时无休,是寂寞的都市夜归人寻找温暖与光明、消磨掉整个无聊长夜的好去处。在这里,一次性购物满380元或一年内小票累计满500元可办理会员卡,享受购书9折的优惠;二层的悦读时光咖啡馆有小台灯、沙发、留言册和无线网络。华灯初上的傍晚,一个人来到这里,点上一杯“茉莉香片”,看着窗外对面配合着小野丽莎的弹唱如梦幻般驶过的城铁,可以体味到城市夜空中“流动的圣节”。

海淀区五道口华清嘉园1号楼,营业时间:09:00—24:00(8286 3032)

正儿八经找书的地方

【、‘

万圣书园

书店界的google

书店特色:如果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就去问google;如果你有什么找不到的文化方面的书,那就去万圣书园吧。极具地标气质的万圣书园距离谷歌中国的总部只有200米的距离,但在这里你却找不到任何一本理科或计算机方面的书。可是如果要找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等方面的书,你算是来对了地方,这家藏宝洞一样的书店满坑满谷全是书,种类丰富,可以满足任何一个最刁钻学者的全部要求。

特别推荐:这里将书的分类管理做到极致,虽然四处都是书,却不会让读者有在图书大厦逛到头昏脑涨也找不到想要的书的经历。来过几次的顾客一般都知道这里的书怎么分类,大概清楚什么书在什么架子上,到了书店即使不借助店员帮忙也可以很快地自己找到想要的书,简直像是书店界的google。而且在你拿到想买的书的附近,总能发现一两本没想起来要买或之前不知道的同类型书,往往读后会发现它们同样十分符合你的胃口。所以对于希望在某一领域扩展知识却又不知从何下手的读者,这里是最好的去处。

万圣的醒客咖啡厅也是个很棒的去处,宽敞、昏暗、清静,可以无线上网且饮料好喝。四五只非常乖的小猫在周围轻盈地蹦来跳去。在醒客,总能不经意遇见某个知名读书人或者店主刘苏里本人在这里高声谈笑。这里也非常有读书的气氛,拿着刚从万圣买来的书坐在这里,就着昏黄的灯光读下去,不知不觉就能看下去小半本,和在家里拿起书翻一两页就丢开的散漫心情完全不同。

海淀区成府路123号,营业时间:书店10:00—22:00,醒客咖啡10:00—24:00(6276 8755)

涵芬楼

古藏书楼寻文史书籍

书店特色: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过了新东安商场继续往北大概1000米处,透过玻璃橱窗可以看到满店图书。一栋风格清爽的灰白色小楼,店名牌匾由启功先生亲笔题写,营业面积约1500平方米,店面敞亮、格调高雅,上架图书总计4万余种,主要包括工具类图书及人文社科类图书,涉及经济管理、社会学、哲学、政治、法律、军事、历史、地理与旅游、语言学、文学、教育、新闻与传媒、古代典籍、艺术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同时开辟有商务版的‘精品图书专区。

特别推荐:涵芬楼是商务印书馆上海时期的藏书楼,它的创立可远溯到1904年。其时,戊戌维新人物、翰林出身的张元济主理商务印书馆的编务,在编辑工作中,苦于找不到好的善本,遂创设涵芬楼,取含善本书香、知识芬芳之意。1909年,正式以涵芬楼命名。涵芬楼从收集善本古籍开始,继而中外图书兼收。很安静,十分整洁有序,楼下有商务三联和中华书局的专门柜台。店内工作人员也都很敬业。这里没有特设的会议室,全年下来平均每个月有讲座三次,偏文化类,去前最好电话咨询。

东城区王府井大街36号(8511 7603)

三味书屋

正统严肃的学者气息

书店特色:鲁迅先生“三味书屋”的现实版,在民族文化宫对面的胡同里幽幽地开了二十一年,目前已经成为北京的一个旅游景点。一层为半地下,四面都是书,中间有一圈桌椅,可以坐下来看。二层为茶馆,可以喝茶谈天。气质清冷,来的人不多,但都有质有量,尤其严肃知识分子居多,非常具中国当代作家们的精神和氛围。这里的书主要为人文社科、学术、世界名著等文人气息浓重的图书。还可找到好多年前难得的老旧版本,80年代从装帧设计到内容都唯美的书或90年代初的一些适合收藏的精品出版图书这里都有。

特别推荐:带着怀旧的情绪来这里就对了,买畅销书的读者不会想到这里来。三味书屋只提供给你耐得住时间考验和耐得住品味的书、反复琢磨都放不下的书。据说当时的书店能够面世颇费了很多周折,书店创办人李世强、刘元生夫妇几经周折寻找资金,作家陈明、丁玲夫妇、肖军和很多学者朋友均在资金上鼎力相助。

作家签售、接待外国访问团、音乐会、学术研讨会,这里真正有质量的活动非常多。这里来过美国副总统、各国大使、独立制片人、导演等,也会有来自唐山的皮影戏老艺人在临时布置的舞台上边唱边演。第一个公开同性恋身份的万言海在书店举办了首次同性恋问题讨论会,第一次自由撰稿人集会也在这里举行。每周两次,音乐会或是作家签售、座谈。21年来,除了停业的某些时候,一直没间断过。

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60号

读书人的书吧体验

柏邦妮(女编剧)

书吃了那声音

读易洞很小的门脸,写着BOOK FUN。门口有近日读书会的手写告示。进去了,小小的,有个穿红衣服的女孩在刷洗咖啡杯,自始至终,我都没有看见她的脸。她忙她的,我闲我的。坐下来,看书,有正想买的书,有想看但是买不起的画册,有各种珍贵的港版书和台版书,小众文艺青年杂志,也有轻小说,悦目,不费脑筋。音乐很淡,淡到感觉不到。再走进去一层,才发现别有洞天:书架自然隔绝出的小空间,可遮挡,但又不隔绝。有供躺卧舒散阅读的墨蓝沙发;有可供上网的小阁楼,供着一台寂寞的苹果电脑;有可供对谈的双人组,一只水族箱充当屏风,有俏皮金红小丑鱼。

门口有一堆好看的白纸线装本子卖,不同封面,都叫“走神”。出来了,才发现,它不叫书店,叫书房。真的,有的书店像旅行团,贪婪而热烈,总是妄图塞给我太多不加选择的讯息。可是讯息,不等于眼界。有的书店像教堂,高大而森严,叫人不得不膜拜名著的精装封面和烫金大字和灰尘。但是有时,经典不等于品位。书房不一样,书房不仅仅是一个寄放书籍的空间,它提供的是一个灵魂的空间,还有一段时间,走神其实专注的时间。它精心,谨慎,有选择而无痕迹,随心而生又恰当应分。它亲切,熨帖,近人情。它养你的心,养你的气。

黎宁春(“三月空间”画廊负责人)

我的阅读地图

平时我喜欢在家里读书。买书我常常去三联书店,我会花很多时间慢慢翻阅、浏览、挑选。国内这样整体氛围很好的书店太少了。为了图快捷和便宜,我也会在卓越网上购书,但是每当想到如果大家都网上买书,我们身边的书店就会越来越少,所以还是力所能及地去书店购书,即使有些贵。艺术画册还是798的书摊比较值,非常好的画册在欧洲要花两三倍的价格,这里很便宜就可以到手,超值。

适合读书的书吧我觉得书虫不错,但是去那里主要是休闲聚友、上网聊天,也许大家都喜欢有书同在的氛围?那里的客人比较国际化,书目比较杂,一些国外杂志和各国旅游类书籍可供参考。东八时区书店前几年的艺术类书比较多,很多朋友习惯了在书店里站着阅读,现在书店缩减了一半的空间给餐厅,应该因为餐饮的利润远大过书吧?这里氛围还好,只是外间餐厅与咖啡并用,通常很吵。另外,厨房的油烟味萦绕有点扫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