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十九世纪三大伪科学(心理学史)
既然称三大,必定在当时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而且在当时应该是被当成科学的,就当时算有争议,也有很多人严肃地把它们当科学来研究,只是到了后来二十世纪才被普遍认为是伪科学。满足以上这些条件的才能称为十九世纪三大伪科学。
占星术肯定不够格了,它早就衰落了,17世纪早期它还是具有学术地位的科学,虽然当时也有很多反对者。后来因为没有及时跟进天文学的发展,就越来越不受人待见,17世纪末就已经不行了。19世纪肯定不会有太多人认为它是科学。
顺势疗法(homeopathy)也许勉强可以算,但是我觉得它的影响力可能够不上三大。当时各种乱七八糟疗法何其之多,根本没有哪一个可以占据全面优势地位。
我认为三大应该是颅相学(Phrenology)、催眠术(Mesmerism)和灵学(Spiritualism),这三个学说互相牵连,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影响力极大。你们都知道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如日中天,犹如美国在今天的地位,那个时候什么东西只要在英国牛逼就等于是在整个欧美世界都牛逼。
这三个学说在当时引起的争议也很大,很多科学家激烈地否定它们,但是也有不少科学家支持,争论更加扩大了它们的影响。此外,这三个学说不但影响力大,而且跟主流科学里面的一些关键的思想观念有密切关系,这也是我认为应该把它们列为三大的原因。
颅相学就是认为颅骨的形状决定了人的大脑长什么样,从而决定了人的性格、智力等精神方面的特征。这符合从17世纪笛卡尔以来就一直占据支配地位的科学观念,即人的精神、心灵可以还原为身体的物理属性。因此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是真的科学。
Mesmerism翻译成催眠术不太好,因为它跟后来的心理学中的催眠(hypnosis)很不一样,这个学说的核心其实是“动物磁气”,这个学说的名字就是用的提出动物磁气的那个人的名字Mesmer。这个学说认为所有的动物和人身上都有一种磁性的“气”,催眠就是在操纵这种磁气,使被操纵的人身体不由自主地运动,或者让他们看到不可能看到的东西(比如看到远在家乡的亲人在做什么事)。当时由于电和磁的现象始终无法纳入经典力学的框架,另一方面把心灵和精神还原为力学能够处理的物理属性的努力也不成功,所以很多人都觉得电和磁可能是沟通物质与精神的关键,觉得电和磁具有精神性,与灵魂有关系。你可以去看当时的文学,里面充满了这些东西。比如爱默生谈论诗歌跟电、能量、精神的关系,认为诗歌充满了电的力量,能够像导体导电一样通达人的灵魂,让灵魂升华,跟宇宙的伟大神力融为一体。又如莫泊桑的小说,里面有很多关于Mesmerism、动物磁气的故事,反映了当时大众的看法。
灵学指的是184x年在纽约兴起的现代灵学,主要就是招魂,几个人围着一位灵媒一起入定,召唤死者的灵魂以灵媒为通道从另一个世界进入这个世界,后来还兴起用照相术拍摄灵魂跑出来的过程,声称拍到了有形体的东西从灵媒的嘴里跑出来。虽然法拉第等著名科学家都出面揭露这种降神会的造假,但是仍有不少人坚信这些现象真的存在,可以用科学的途径加以研究。最有名的支持者就是跟达尔文同时提出自然选择的生物学家华莱士。华莱士热衷灵学是有理由的,他觉得光靠自然选择来解释进化是不够的,特别是他同情社会底层百姓,认为弱肉强食和残酷竞争不应该放在人类社会里面,人类的进化必须是道德层面主导的,因此必定跟灵魂有关。但是他又不想求助于宗教,觉得宗教谈论灵魂的方式太玄虚。这时正好灵学兴起,他觉得这就是他要找的。在他看来,灵学的研究方法很像科学,都注重经验观察,不像宗教那样玄谈,所以他觉得可以接受,可以想办法把灵学纳入他的科学体系。类似的支持者还有物理学家William Crookes,生理学家Charles Richet等。大文豪狄更斯的著作里面涉及鬼魂的内容也明显是来自灵学的影响。
由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到,这三种学说都是植根于当时的科学观念,诞生于科学无力顾及的角落。它们对后来的一些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催眠术进入了心理学。当时很多科学概念是在科学家跟这些伪科学论战的过程中才逐步变得清晰严谨起来的,比如电场、磁场的概念。
② 心理学为什么经常被认为是伪科学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理解,什么是科学。
科学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产生公共知识;验证可解决的问题。
1、系统的实证主义。
指通过观察验证来找寻世界的规律,而不是通过纯粹思考或诉诸权威,而系统的实证主义,是指结构化的观察。
1879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研究从最初的动物实验(巴普洛夫的反射实验)到现代的脑科学、认知科学研究,无不符合科学的系统实证主义原则。
最后,社会上不少打着心理学幌子经营伪科学新年的巨大产业正在兴起。
有一些既得利益者,想让大众相信,无论什么都能纳入心理学的范畴,什么“催眠减肥”“激发潜在心灵能量”“睡觉时学法语”等,这类广告层出不穷,然而这些都不是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上,与心理学无关,只是心理学被有心人利用,成为骗人的工具,给心理学这一学科造成莫大的影响。
③ 弗洛伊德心理学 弗洛伊德学说是伪科学吗的真相
弗洛伊德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提到弗洛伊德心理学是伪科学的说法时,实际上是相对科学心理学而言的。心理学的发展逐渐呈现科学心理学(如实验心理学等)和人文主义心理学(如理论心理学及后现代等)两大方向。科学心理学追随自然科学的脚步,有其科学观:可重复可证伪等。如果按照这种科学观来衡量,弗洛伊德心理学体系中的力比多和本我等概念都还难被证伪,所以就是非科学的。当然,如果按照现在大心理学观来看,都有各自的道理。只不过现在的科学心理学发展占主流,话语权也会更重一些。
④ 心理学是伪科学吗
不是,心理学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它是研究心理现象以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中间学科或者叫边缘性学科,以前它是从属于哲学的范畴,自1897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自此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出现。
⑤ 植物心理学主要是指什么
植物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尽管有以上众多实验依据,但关于植物有没有感情的探讨和研究,迄今还没有得到所有科学家的肯定,这项研究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植物心理学。
植物和人一样,有完整的神经系统,有思维活动规律,有心理活动,掌握了解植物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对于揭秘大自然,服务大自然,服务人类,都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专家们还发现,植物具有非凡的辨别能力,能够窥测人细微的心理活动,从而判断出人是否在说慌。纽约奥林奇堡的罗克兰州立医院试验室主任、职业心理学家阿里斯蒂德.埃瑟和他的合作者纽瓦工学院的化学师道拉斯.迪安一起做了一次实验。两位科学家将电极联在海芋属植物上,然后问受试者一系列的问题,并告诉他,回答有些问题时不必说真话。植物在电流计的图表上毫不困难地表明受试者的回答哪一些是谎话。巴克斯特也对一位记者做过同样的实验,他要求这位记者在植物面前不管事实如何只做否定回答。巴克斯特开始询问记者的生日,一连报出七个月份,其中一个与记者生日相符,尽管记者均予以否定,但当那个正确的日期他也予以否定时,植物立刻做出明显的信号反映。
⑥ 弗洛伊德的学说是伪科学吗
弗洛伊德作为一个涉猎颇广的大师,发表过很多著名的言论,对于学科的学术基底也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
弗洛伊德创立了一个涉及人类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学说。他的观点不仅在精神病学,也在艺术创造、教育及政治活动等方面得到广泛地运用。弗洛伊德学说的主要论点已被后人所修正、发展。人们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不仅是由性欲所支配,社会-经济因素对人格的形成、教养对本性也都起着作用。
他的很多学说还需要后人的实践和证明,有待时间的验证。
⑦ 植物害怕吗快快快
据巴克斯特的回忆,他是于1966年2月2日在他设在纽约市的“实验室”灵机一动做出了这一发现。他所谓的“实验室”其实只是一间他用于培训使用测谎器的房间,那个房间里有一盆观赏植物(一种龙血树Dracaena Massangeana,属龙舌兰科)。那一天,他突然想到要看看给这盆植物浇水的话,水从根部抵达叶子要经过多长时间。在为植物浇完水后,他想:“我有许多测谎器放在周围,让我将测谎器的迦伐尼皮肤反
巴克斯特所用的测谎仪。巴克斯特所测得的龙血树“心理变化”曲线。
应区搭到叶子上看看。”测谎器的迦伐尼皮肤反应区测量的是微弱电流通过皮肤时的电阻。根据测谎器的设计原理,人在撒谎时由于紧张皮肤会出汗,从而使皮肤电阻降低,因此据说通过测定皮肤电阻的变化可以辨别人是否在撒谎。不过巴克斯特是想用它来测量水从植物根部抵达叶子的时间,其设想是:随着水抵达叶子,叶子含水量增加,电阻也跟着逐渐降低,因此可以用测谎器画出叶子电阻变化曲线。但是他得到的曲线却与预料的不符,据说看上去就像一个人面临着会使他们陷入困境的问题时的反应曲线。于是巴克斯特改变了主意,不再想测量浇水抵达叶子的时间,而想要测测植物是否有人一样的反应。他想到测量植物面临“威胁”时的反应,比如把叶子浸到温暖的咖啡中。他做了13分钟55秒试验,还是没有看到植物的反应。然后他突然想:“我知道我将做什么:我将要烧掉那个植物叶子,那片连着测谎器的叶子。”巴克斯特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想,令人困惑,因为如果真的烧掉了那片叶子,失去了水分,就更不可能测出电阻变化,更不要说测谎器可能因此损坏了。不管怎样,巴克斯特没法做这个实验,因为他找不到火柴。然而,据他说,就在这时测谎器的笔头突然“猛烈颤动起来”。如果是别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浇在根部的水终于抵达了叶子而引起电阻的变化,或者某种环境变化影响了测谎器的稳定性,但是我们这位奇想叠出的研究者想到的却是植物能够洞察他的内心在想什么,而他试图烧掉叶子的念头使得植物做出了激烈的反应。他甚至想都没有想过有其他更自然的、更普通的因素会使测谎器颤动起来。
接下来,为了证实这个大胆的假设,巴克斯特做了他自认为是小心的求证。他跑到另外一个房间取来火柴,在植物旁边点燃火柴,他的预测是这会使测谎器颤动得更厉害,不过他随即意识到测谎器已颤动到极限,不可能再更厉害了。然后,当他的搭档进来的时候,巴克斯特让他来重复自己的实验。巴克斯特如此介绍其搭档的实验结果:
“只要他试图烧掉植物叶子,他就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如果他假装烧掉植物叶子,它(植物)就不会有反应。它能够区分你假装要做的和实际试图去做的,从植物心理学的角度看这非常有趣。”
很显然,巴克斯特无法得到一致的实验结果,而他把实验结果的不同归于“试图烧掉”和“假装烧掉”的差异。但是他并没有告诉我们用什么样的标准区分“试图烧掉”和“假装烧掉”。有反应的就被归为“试图烧掉”,没反应的就成了“假装烧掉”,正是典型的主观偏向,乃是科学实验的大忌。如果巴克斯特受过科研训练,如果他真正是要小心求证,那么他应该设计更严密的实验。他应该使用比测谎器更稳定、更精密的设备测量电阻变化。他不应该在做实验之前给植物浇水,以排除水分变化造成的影响。他应该做对照实验,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对比“试图烧掉”和“不试图烧掉”的结果。他应该做双盲实验,让其搭档在不让他知道的情况下分别记录“试图烧掉”和“假装烧掉”的心理状态,在他获得测谎器数据后,再与搭档核对哪一个是“试图烧掉”状态下的数据,哪一个是“假装烧掉”状态下的数据,以避免他在纪录数据时受主观偏向的影响。他应该做统计实验,重复一系列相同的实验,获得统计结果。客观、有对照、双盲和统计,是科学实验的必要条件,但巴克斯特对此一无所知,就急忙忙地宣布诞生了一门新学科“植物心理学”。在用同样不严密的方法做了其他类似实验后(包括在植物旁边杀死其他生物也能让植物有反应,以及某作者所提及的植物能够辨认伤害植物的“凶手”等等),巴克斯特决定发表其结论。当然,这样的结果只能发表在伪科学的杂志上。1968年,巴克斯特在一份名为《国际超心理学杂志》的伪科学刊物上发表了其结果。
下面还有的,但字数太多了
⑧ 植物心理学是由谁首先提出的这门学科是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万物皆有灵的说法
泛灵论为发源并盛行于17世纪的哲学思想,后来则引用为宗教信仰种类之一。泛灵论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少数民族泛灵信仰魂或自然精神,并在控制间影响其他自然现象。倡导此理论者,认为该自然现象与精神也深深影响人类社会行为。简言之,泛灵论支持者认为“一棵树和一块石头都跟人类一样,具有同样的价值与权利”。基于此理论,后来也被广泛扩充解释为泛神论。泛灵论又称“万物有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