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管理学智慧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管理学智慧

发布时间: 2021-03-20 14:56:34

⑴ 管理学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原则,怎么解释

决策是一项对能力要求很高的管理活动,战略性决策尤其如此。在现代 社会 中,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客观事物发展变化快,关系复杂, 使正确决策的难度加大,要做出 '决策只靠某一个人的智慧和天才是难以 实现的。现在决策的潮流是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决策中发挥集体智慧的方法有:团队决策(决策由团队投票决出)、联席会议制度、听证制度、智囊团制度等。

⑵ 教师应该有哪些管理智慧

李镇西的管理经验的关键词是“爱心”与“思想”.万玮的管理经验的关键词是“计谋”.“计谋”这个词听起来来有点像“搞阴谋诡计”,但万玮老师称之为“与学生斗智斗勇”.万玮的管理精神大体是以“兵家”为主,辅之以“在爱的前提下”.以“兵家”为主也许是不错的办法,一部《孙子兵法》、一部《三国演义》流行几百年而不断受人景仰和关注,本身就说明“兵家”是有魅力的.但如果做老师的人、做班主任的人目的就是为了“收拾”学生,让学生“听话”、“服从”、“驯服”,就留下了受人指责和非议的把柄.但万玮的书中并没有显示出这个老师有多少“爱心”,倒是处处显示为“如何收服学生”、“如何制服学生”、“如何收拾学生”,“法家”这是万玮的《班主任兵法》留下的隐患和缺憾.有人看了《班主任兵法》之后,写过一篇很有意义的质疑文章:《我们为什么收服学生?》.这篇文章说:“教师绝不是为收服学生而存在的……”.在《班主任兵法》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这样一些话,“xx彼此以后再见到我时果然毕恭毕敬,谦卑无比.”“他完全恢复了一个普通学生的软弱模样.”“他两手并拢,贴紧裤缝,一副诚惶诚恐谦恭的样子.”从书中的描述来看,万玮是把“学生被收服了”视为自己教育的成功.如果我们从教育目的这个角度来看,所得出的结论可能正好与万玮完全不同.学生的软弱、谦卑,不是我们的教育要达到目的,也不是达成我们的教育目标所必须的条件.相反,张扬个性,鼓励创新,正是现代教育的题中之义.然而,在《班主任兵法》一书中,我们没有看到作者对学生的这种谦卑姿态表现出很必要的担忧和警惕,相反,作者是有意通过种种手段让学生低下“高贵的头颅”.“磨掉学生的棱角再进行打造,这不是现代教育的做法,恰恰是专制社会人(奴)才培养的模式.”这篇文章确实道出了《班主任兵法》的某些弱点.万玮老师的补充解释是:所有的班主任兵法都是“在爱的前提下”.不过,一个年轻的教师,能想那么多的办法成为一个让学生敬畏的班主任,已经不容易了.如果说万玮的管理精神显示为“兵家为主”,辅之以“在爱的前提下”,那么,李镇西的管理精神则直接显示为“儒家为主”或者叫做“以爱心为主”,并以“思想家”辅助之.儒家讲“爱”,所谓“仁者爱人”.这正是李镇西的管理闪光的地方,这也恰恰是万玮老师的虚空、缺失的地方.但对那些年轻的、新上任的班主任来说,万玮老师的“法家”策略似乎更管用,倒是李镇西老师的“儒家”策略比较困难.李镇西老师的秘密在于,他不只是有“爱心”,更重要的是他这个人是一个“思想”家,他是一个很难得的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像他这样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不会太多.尽管近年来推出了上海的黄玉峰、深圳的严凌君、北京的韩军等人一些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但这样的教师仍然寥若星辰.所以,李镇西老师的班主任策略虽然并《班主任兵法》更有境界,但也因此而更难模仿.所以我建议:如果要学习班主任的经验,那么,解决紧急的问题可以学“万玮”,解决根本问题应该学“李镇西”.当然,除了李镇西和万玮之外,还有另外的经验,至少有魏书生的经验.与万玮和李镇西两人不一样,魏书生的管理精神大体显示为以“法家”为主,兼及“道家”.法家讲究的是“制度”,道家讲究的是“无为”而“自治”.魏书生的班主任经验虽然也遭受某些人的非议,但从形式上看,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隐含了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因素.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从时间上看,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最“原始”,属于“早期探索”,但历经周折之后,真正有效的经验,又折回到魏书生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最关键的词语是两个:一是“民主制度”;二是“自我管理”.这两者是相互牵连的.合起来,就成为:建立以学生“自我管理”为前提的民主制度.如果说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学智慧的核心价值和终极追求,那么,学生的“自我管理”可是视为管理智慧的核心价值和终极追求.真正有意义的管理智慧,是从“规范管理”走向学生的“自我管理”.用鲁迅的说法,就是“解放孩子”:“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的地方去.”

⑶ 试从管理特点得角度分析:管理知识可以讲授 管理智慧难于言传

管理知识与书本知识没有什么区别。它是通过过去的管理经验,管理模式或者是一个、几个企业的管理经验,管理模式总结编写而成的。但企业管理没有永恒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知识它包含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仓库管理、后勤管理、酒店管理、企业文化、所有的企业管理制度等等。现成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文化放在书本上,对于善于学习的人来说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每一位老师在授完课后都会说一句话就是“学以致用”。其实这就是我们在运用管理知识在企业管理实践活动中的管理智慧。相同的行业,相同的企业,相同的企业管理制度,在不同的管理者身上操作,得到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其实这就是管理智慧的体现。有很多人咨询到我企业管理相关的问题,问我要一套完整的组织架构图,企业管理制度,绩效考核资料等等,我直接地说,没有,给你也用不上。而且真要这些东西,到网上下载大把。因为有管理知识没有管理智慧等于O。

管理智慧的高低也是灵活的运用企业管理制度执行结果好坏的体现,它还包含了领导魅力与领导艺术。有的人很疑惑,在相同的管理职位,为什么员工尊敬他,还不尊重我。是不是我的个人魅力与威信不够,其实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智慧的运用结果,也决定了个人魅力与威信所在。像这种智慧,我真得也没有办法言传,需要自己在管理过程中点点滴滴去观察,去思考,去总结,去改进,去创新。

观察:看别的管理者在实际问题操作中,处理结果的好与坏。
思考:思考处理结果好坏的原因,我自己取舍什么,我自己操作需要注意什么;
总结:把身边发生的管理事务,不断的总结,问题集中分析思考;
改进:好的方法形成经验,差的去掉,再根据实情需要,改进做法;
创新:市场与行业都在发展,企业也在竞争,只有创新才会让企业更具有吸引
力与魅力,管理才会取得成功。
管理智慧是工作积累的漫长过程,也是许多企业招聘明确要求的“工作经验”。

⑷ 管理学相关三个层:第一层象形管理、第二层神经网络管理、第三层智慧管理,具体内涵,有高人指点吗谢谢

管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兴起阶段:二战后初期到1973年,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注重从概念体系上建立比较管理学的理论模式,着重研究如何把先进国家的管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促进其经济的发展。

(二)低潮阶段:1973年到70年代末。这一时期由于受世界性石油危机极其触发的经济危机的影响,使研究经费来源枯竭;还有由于比较管理学受当时流行的一般系统论的影响的启迪,而一般系统论的衰退,对比较管理理论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高潮阶段:80年代初—?。以四部管理著作:《Z理论》《日本企业管理艺术》《公司文化》《成功之路》为标志。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些与前两个阶段不同的特点:运用企业文化理论进行比较管理理论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对企业内部管理要素和方式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并探讨设计了分析内部管理要素的模型,试图为比较研究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科学的分析工具;研究重点由过去的以概念分析为主转向以实践为主,增加了研究成果的价值。

管理学的特点:

一般说来,管理学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1)一般性。管理学作为一般管理学,它区别于"宏观管理学"和"微观管理学"。它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无论是"宏观管理"还是"微观管理",都需要管理学的原理作为基础来加以学习和研究。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或专门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

(2)多科性,或综合性。管理学的综合性表现为:在内容上,它需要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管理活动中概括和抽象出对各门具体管理学科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在方法上,它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来研究管理活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管理活动是很复杂的活动,影响这一活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搞好管理工作,必须考虑到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利用经济学、数学、生产力经济学、工程技术学、心理学、生理学、仿真学、行为科学等的研究成果和运筹学、系统工程、信息论、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等最新成就,对管理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定量的预测,从中研究出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论,并用以指导管理的实际工作。所以从管理学与许多学科相互关系来看,可以说,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但从它又要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学科的成果,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来看,它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3)历史性。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实践和历史的产物,管理学尤其如是。管理学是对前人管理实践、经验和管理思想、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割断历史,不了解管理历史发展和前人对管理经验的理论总结,不进行历史考察,就很难理解建立管理学的依据。

(4)实用性,或实践性。管理学是为管理者提供从事管理的有用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实用性学科。管理的实践性表现为它具有可行性,而它的可行性标准是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加以衡量的。因此,管理学又是一门实用学科,只有把管理理论同管理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这门学科的作用。

⑸ 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管理思想和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一、自我管理的大成:佛家文化中的“无我”与“舍法”
佛家文化以宇宙时空观来看待人类、看待人生,旨在使一个悲观的人类变
成一个充满自信的人类,并教育人不断地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永远向着佛道迈进。人类为什么是悲观的呢?因为人一生下来最终的结果是死亡,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苦难,伟大的佛陀释迦牟尼就是想让人类在精神上摆脱这样的命运———他放弃了优裕的贵族生活,苦苦修行,最后以包含
宇宙的胸襟创立了佛教,以无限的时空看待永恒的生命。
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生与死是一回事,那不过是物理形态上的变化,生命是永恒的。
后继的佛陀们沿着佛祖的足迹,继续探索宇宙的真谛。他们看到人不能光为理想而活着;还要为当下而活着,于是让人们追求无念、无住、无相、无我的境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以忘我的舍法之境界最大限度地普渡众生。后来毛泽东主席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抱着只求耕耘、不求收获的信念默默地发挥好自己的社会作用、为他人谋幸福,也体现了他博大、慈爱的胸怀。忘我就是忘掉我,我是什么?
我是由非我之因素构成的,比如财富、权势、美色、莫名的烦恼等等。如果一个人在工作、劳动的时候,大脑一直被一些无谓的东西占据,诸如名、利,还为一些纠纷而耿耿于怀,更有甚者,坐在飞机上,总担心飞机会掉下来———这些忧虑令人苦不堪言,哪能干好工作呢?如果从能量的角度分析,一有念头,能量即被占用,用公式表示即为: 能量剩余(现有能量)=能量来源-能量占用 全心全意=身体状况-占用(财、色、权、烦等) =忘我
能量占用越多,剩余能量越少,做事情的状态就越差;如果剩余能量是负数,那就最好什么也不干,否则能量透支,身体一定会出问题。反之,能量占用越少,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剩余能量就越大,人的精神状态就越好。当能量占用等于零时,人就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红楼梦》上说:宝二爷见到姐姐,忘了妹妹;见到妹妹,忘了姐姐。后来宝玉出家,变得拿得起、放得下,大致也体现了佛法布施的精神。
佛陀们创造的这些理论,就是让人们通过修行使得能量占用趋近于零,从而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生活、工作中去,最大限度地快乐,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自己的才干,以追求人类的幸福。
追求佛的真谛就是舍法,即舍去以前之法,做到无法,也就是永远不要做教条主义的奴隶。佛经中讲过一个故事,说一个人过河,河对岸是一座山,可是这个人过了河,仍然背着船去上山。故事很简单,意义却不简单;无法不易,舍法更难。佛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智慧。
二、管理的最高原则:无为而治

老子的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中国人的血脉中已经无意识地滚淌着老子文化的血液;像“急流勇退”、“虚怀若谷”、“以柔克刚”等,至今仍然是很多中国人的人生信条。老子的伟大之处不限于此,他的著作还包含着高深的哲理和济世安民的智慧。如果对他的思想进行高度概括的话,可以用两句话来说明:一是“反者道之动”,二是“无为”。 (一)“反者道之动”包含的哲学智慧
“反者道之动”概括了他的哲学智慧。哲学思想一般都是从探索宇宙的本源开始的,老子也不例外。
老子认为,宇宙的本源不是水、火、风等具体的物质,而是“道”。道是一个混然而成的东西,在天地还没有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既没声音,也没有形体,但却超越于万物之上而永久不变,无时无地不在运行。
它创造天地万物,是天地万物的根源。这个“道”,就是宇宙的本源,是天地万物所生所养的根本。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道既然是宇宙万物之本源,是天地万物所生所养的根本,当然和天地万物不同。天地万物是事物,可称之为“有”;道不是事物而是形而上的存在,只可称之为“无”;但道能创生天地万物,又可称之为“有”———道兼有“有”和“无”。说得清楚一些,“无”是道“体”,“有”是道“用”,但体必先于用,所以无的层次要较有为高。正如老子言“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无法用言语去叙说,只能去领悟。无就是道,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其实,道不过是超乎现象界而已,它不是我们的感官所能捉摸认识的,所以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道既超越时间,也超越空间;既无所谓寿夭生死,也无所谓大小广狭。庄子说它是“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它虽然创生万物,自己本身却丝毫无损,并且这种创造性能力永远生生不息、无所不至———正所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之用就是道如何创生万物以及创生万物后的生养。其生成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一”是什么呢?是“有”。以理气二者而言,道是理,一是气,道生一,就是理生气,这气是阴阳未分之前的“混沌之气”;“二”就是阴阳二气;“三”就是阴阳二气再加上其作用形成的“和气”;然后万物逐渐生成———这就是宇宙的生成过程。
道在创生万物之后,即与万物同体,内存于万物之中,畜养抚育万物。不过内存于万物之中的道,不叫道,而叫“德”。“道”是“德”之本体,“德”是“道”的作用,“道”与“德”只有体用之别,没有本质的差异。
道虽然生万物、哺育万物,却无私心主宰万物、占有万物,而完全是自然而然地无心而成化———可见老子的哲学思想与他的管理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道创生万物,德畜养万物,道和德是万物生成的根本,所以万物没有不尊敬道而珍贵德的。道之所以受到万物的尊敬,德之所以受到万物的珍贵,是因为道和德创生万物而又不加以干涉、支配,而任万物自然地生长。道能够创生万物,德能够畜养成万物、培育万物、长成万物、爱护万物;但道生
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化育万物,而不自恃其能长成万物,而不做万物的主宰,真可称为微妙深远的德了。

⑹ 智慧管理包括什么系统

厦门致联科技所推出的智慧仓储物流管理系统是智能制造工业4.0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了全球领先的集成化物流理念设计,通过先进的控制、总线、通讯和信息技术应用,协调各类设备动作实现自动出入库及盘点作业,是由出入库输送系统、信息识别系统、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计算机管理系统以及其他辅助设备组成的智能化系统。

⑺ 智慧校园智慧管理是什么意思

智慧,就是创新性知识同客体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知识经济是知识在生产要素中占主导、知识产业成为社会经济龙头产业的经济形态,智慧经济是创新性知识在知识中占主导、创意产业在知识产业中占主导的经济形态。智慧管理,使知识主体化、个性化、功能化、价值化、增值化,使主体和客体、主观与客观、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的统一具体化、微观化。智慧管理,强化了主体的创造性、主客体关系的和谐性,强化了以主体为中心同客体、相对主体为中心同相对客体的对称与统一。智慧管理,是已有的知识管理的升华,使知识管理成为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模式。 《管理智慧》中所包含的智慧管理的基本思想是第一个中国人自己原创的经济学体系《对称经济学》和第一个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管理学体系《对称管理学》的重要内容,《管理智慧》是“对称经济学”和“对称管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 。
管理智慧的全称是管理智慧:妙趣横生的管理学通识读本,本书分激励篇、效率篇、心理篇、人际篇、沟通篇、理念篇、组织篇、领导篇、决策篇、方法篇等10章,用生活故事来讲述管理知识和智慧,涉及方方面面的管理知识,包括各种管理定律、管理方法、管理实验、管理现象、管理理念、心理实验、心理效应,从生活管理到社会管理,从企业管理到政府管理。故事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图文并茂、寓教于乐。

⑻ 智慧化管理主要有哪些方面

智慧管理(Wisdom Management)

什麼是智慧管理
智慧管理是指发挥企业运用智慧的能力(包括建设能力、操作能力等),对企业的智慧资源进行系统管理,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智慧资源包括企业家特殊才能、高级技能人员经验、组织惯例和组织本能、产业链适应性资源、产品品牌价值等。智慧管理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其过程包括战略决策、经营组织、内涵领导、智能控制等。

智慧管理的内涵
智慧管理的内涵主要由以下3个层面构成:

1.资源层

智慧管理的对象是智慧资源,企业的智慧资源不如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资源广泛,其重点是能为企业战略决策起决定性影响的核心资源。换言之,智慧管理与知识管理在管理对象上的区别在於智慧管理偏向於精英式管理,而知识管理偏向於大众式管理。知识管理的重点是实现企业内所有员工的知识共用与协同创新。企业智慧资源主要包括:

(1)企业家特殊才能。企业家特殊才能,主要指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管理技巧,它们共同决定了企业家经营企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企业家精神包括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企业家管理技巧主要包括:投资组合技巧、要素组合技巧、领导力和凝聚力等。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最为核心的智慧资源之一,它直接决定了企业家的价值判断和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方向。企业家精神是一种远非知识能概括的特殊智慧资源,它不仅凝聚了企业家在K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经验和知识积累,还包括一些企业家特质资源,如企业家风险偏好、企业家价值观、企业家性格、企业家情感与交际网路乃至企业家的第六感等。

(2)高级技能人员经验。高级技能人员主要指取得高级技T 、技师职业资格及达到相应水平的人员。高级技能人员与一般技术人员的区别在於他们能够存工作实践中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他们不是知识的简单应用者,而是知识的集成者和创新者。高级技能人员的经验有时很难用显性知识或者隐性知识来概括,高级技能人员的综合能力已经嵌入在他们的技术活动中,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知识范畴。如果说企业家特殊才能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与路线的话,那麼高级技能人员经验就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技术变革与创新路径,它们对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培育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3)组织惯例与本能。企业在生存、发展与演化过程中,会对历史路径产生记忆,形成对未来的 一种定式判断,从而影响活动模式、程式与规则,这就是组织惯例。组织惯例是组织层面对过去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历史发展进程在企业生命中留下的烙印,不是用知识能描述的,它赋予了组织一种类生命体的智能,是企业组织的一种後生智慧。另一种非常重要的组织层面智慧资源就是组织本能,它是一种天生智慧。一个企业组织就像一个生命机体,从出生就知道要适应环境和回避危险,同时也知道追逐利益和谋求发展,这种本能活动不能用知识来概括。相对於企业家特殊才能和高级技能人员经验而言,组织惯例与本能是一种低端智慧,但也是一种基础智慧,能从根本上影响决策的方向和执行力。遵循企业组织的惯例和本能决策,往往能得到最广泛的支持和实现最保险的目标,而违背组织惯例与本能的决策即便科学也会冈执行阻力而达不到预期效果。组织惯例与本能决定『企业发展路径的连续性,让企业总是在一个相对平稳的通道中有序发展。

(4)产业链适应性资源。企业组织除了惯例与本能以外,还有一种类生命体的更高级的智慧,即产业链适应性资源。就像生命体存在一个群居与社会网路一样,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必须适应产业链模式,并在产业链中定位,接受产业运行规则和市场运行规律。具体而言,产业链适应性资源包括顾客端适应性资源和供应端适应性资源。顾客端适应性资源是指企业在长期的顾客接触与服务过程中瞭解、发现顾客的需求,并具备满足这种需求的资源与能力,它是一种抽象和综合的集成资源,需要顾客知识反馈与获取能力和顾客服务能力。供应端适应性资源是指企业在供应商网路建构与优化过程中,形成的与供应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体现的是和谐管理的本质,是在企业利益和供应商利益之间保持稳定均衡的一种商业智慧。产业链适应性资源也不是依靠知识就能处理好的,很多关乎价值分配和利益协调的问题,需要企业用动态的管理模式来寻求产业链上下游的均衡与协同发展。

(5)产品品牌价值。产品品牌价值是一种已经被认可和固化了的智慧资源,甚至可以称之为智慧资产。一个企业很容易生产出自己的产品,也容易形成自己的商标,但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却非易事。树立品牌,需要企业长期的积淀与维护,需要社会和行业的认可。产品品牌价值的形成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智慧资源在市场上的反映和积累,是能够货币化的企业智慧资源。换言之,产品品牌价值是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内所有智慧资源的结晶,是企业智慧资源高度集中的体现。

2.能力层

智慧管理相对於知识管理更为高级之处在於其运用智慧资源的能力。智慧管理不仅是资源管理,更是能力管理。运用智慧资源的能力体现为建设能力和操作能力两个方面。建设能力是指保证企业组织具备内在心智的能力,包括维系企业组织基本结构的心理契约力、情感连接力以及指引企业组织发展与演化的价值判断力。操作能力是指企业组织将智慧资源具体应用於决策支持的能力,包括要素配置力、平台协同力和价值转化力。

(1)心理契约力。一个心智健全的企业组织绝不是仅依靠行政约束力就能支撑的,因为在组织内部,不仅个体存在心智,正式或非正式的各种小团体或部门以及整个企业组织都存在心智。有心智就会产生思考,有思考就可能引发矛盾,企业组织必须在各种矛盾中取得平衡才能健康成长。因此,需要在企业内部个体之间以及个体和企业组织之间建立起心理契约,将个体愿景转化为共同愿景。心理契约力是现代组织必须拥有的能力,只有在心理契约力的引导和支配下,智慧资源才能被调动起来且产生合力,从而有效支持企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2)情感连接力。知识管理提出以後,有学者提出隐性知识转移与扩散的有效途径是弱连接(社会网路分析理论将连接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而弱连接的本质正是基於情感的连接,情感因素在隐性知识共用中起著重要作用。智慧管理虽然不要求实现全部人员的知识共用,但却要求员工能够理解、接受并贯彻落实高层战略与策略,要求员工与高层管理者、高级技能人员形成高效沟通,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个高效的信息流转网路通道。因此,企业组织与知识网路构建就非常必要,而情感连接力正是打造高效社会网路的基础。另外,情感连接力通过凝聚员工个体,能将个体智慧升级为群体智慧,从而提高企业组织的心智水平,保障企业层面的智慧资源生成与增长。

(3)价值判断力。企业组织面对复杂的环境和变化的信息,必须有价值判断力。哪种决策方案能实现更高价值,哪种方案能更快地实现企业组织的最终目标等问题都需要企业进行系统思考与权衡,在思考与评价的过程中会形成新的智慧,然後反馈并指导企业决策,这就是运用智慧资源实施科学决策的过程。价值判断力是智慧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区别之一。知识管理仅告诉决策者应该如何做,而智慧管理告诉决策者为何要这麼做,即决策能产生的价值。

(4)要素配置力。在知识管理中,要求有效管理和利用知识资源,但忽视发挥知识资源的能动性。实现知识资源与其它要素资源的协同配置,提升生产经营效率,是生产函数就已经揭示了的企业生产规律。智慧管理不仅要求利用智慧资源,更要求利用企业智慧促进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与协同,要求企业组织掌握与遵循自身的生产规律,并以此来配置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要素。要素配置力强调智慧在资源配置与生产要素利用中的全面应用。

(5)平台协同力。无论是智慧资源还是生产要素资源,只要是实现企业组织层面全局沟通与协调,就必须依靠一个分布全局的技术平台。在知识管理中,技术平台的构建、利用也是一个重点内容。智慧管理不仅要求有一个能传播、扩散和实现信息协同的平台系统,更需要构建起一套支持这个平台的智慧系统。因此,智慧管理平台不是简单的工具、载体、媒介或场所,而是一套智能和智慧集成体,能支持智慧资源的整合、集成与创生。

(6)价值转化力。企业组织运行的本质是将输入资源转化为输出资源,在输入与输出的转化过程中实现价值增值。因此,价值转化力是企业智慧管理的核心,需要在企业家特殊才能的引领下,发挥高级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将生产要素和智慧资源结合起来实现生产经营,获得高价值产品,从而实现价值转化与增值。换言之,价值转化力在能力层中的地位就像产品品牌价值在资源层中的地位一样,是各种智慧能力综合集成与积累的体现,只有在其它能力极致发挥并得到智慧资源的有效支持下,高价值转化力才会产生。如果某个企业组织拥有了高价值转化力,则意味著该企业组织在智慧管理上可能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将比竞争对手更容易获得、巩固和提升动态可持续竞争优势。

3.职能层

智慧管理既然称之为管理,即不能停留在资源或能力等静态层面,而必须拥有可执行、可操作的职能,要实现抽象活动的具体化。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通常将企业管理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为此,本文将智慧管理的职能划分为战略决策、经营组织、内涵领导、智能控制等4个核心环节。明确职能层,也是智慧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键区别之一。知识管理没有自己的管理职能,以致在具体实践中通常将知识管理等同於创新管理、智力资本管理、档案管理、人才管理、信息化管理、文本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难以取得实效。智慧管理建立起一套类似於传统管理思想但又超越传统管理思想的新职能体系,不仅有利於抓住智慧管理的关键本质和实现智慧管理的具体化,更有利於将智慧管理直接融入传统企业管理活动中,让企业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智慧管理的理论再造,推动智慧管理的应用、发展。

(1)战略决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资源,智慧资源与能力,作为比知识更高级与重要的资源,更应该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加以管理和利用。智慧管理的战略决策职能包含两重含义:①应充分利用智慧资源与能力提高企业战略决策水平;②将智慧资源及能力的开发与管理纳入到企业战略管理,将它视之为企业最为核心的财富,一切管理活动都要围绕智慧管理目标展开,一切企业决策都要有利於智慧资源与能力的开发与管理。

(2)经营组织。智慧资源与能力具有虚拟、隐性、高级、巨集观等特征。因此,智慧管理是一种巨集观、高端、精英式的经营管理。巨集观体现在应该从企业层面对智慧管理进行总体规划与决策,智慧管理只能从企业组织层面加以把握,而没法分解或下放到部门、团队、个人层次;高端体现在智慧管理是一种由上而下的经营理念,只有利用智慧资源与能力对企业经营活动加以计划、领导和控制,才能做到高屋建瓴和运筹帷幄;精英体现在智慧管理强调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是精英中的精英、企业组织应该具备精英文化与精英式的执行力,对智慧资源与能力予以强化,对其它辅助资源则可以弱化,以实现抓大放小,提高能力与效率。

(3)内涵领导。智慧管理强调组织领导的重要性,尤其是强调精英领导人物的精神和能力在企业战略决策与组织凝聚中的作用。智慧管理将充分发挥企业中精英领导者的作用,并专注於强化精英领导者的凝聚力和培育企业组织中的心理契约和情感联系。因此,智慧管理中的组织领导不再是传统企业组织中机械、官僚式的领导,也不是知识管理中强调的无为、宽松型的领导,而是通过“权威”实施的内涵型领导,它结合了集权与分权优势,还增强了企业文化与组织领导力。

(4)智能控制。智慧管理中的控制不依赖於高度集权和监控,不依赖於特意而为的它组织,而是强调寓控制於日常的管理与领导中,充分发挥智慧资源与能力的作用 对组织实施智能型控制。智能控制的优势在於能高效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控制功能,而且是一种包含适应环境与风险预防的事前控制、资源协同与风险管理的事中控制、信息反馈与风险评估的事後控制,是全方位的控制系统,同时也是一种能自创生、自复制、自适应、自修复的自组织复杂系统。

智慧管理的内容体系
智慧管理要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系统理论,就必须将理论与方法结合起来,让理论来引导企业管理决策,让方法来推动企业决策实施。因此,智慧管理的内容体系包含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两个部分。

智慧管理理论体系
从理论层面,智慧管理至少应包括资源与能力两方面的内容,既包括资源与能力基於载体的静态管理,又包括资源与能力基於活动的动态管理。由此,可将智慧管理的理论体系分为静态智慧管理和动态智慧管理。

1.静态智慧管理

静态智慧管理是对智慧资源本身的管理,也是对智慧资源载体的管理。根据智慧管理的内涵,智慧管理包括企业家特殊才能管理、高级技能人员经验管理、组织惯例与本能管理、产业链适应性资源管理和产品品牌价值管理等。要形成理论,还需要对智慧管理的内容加以归类,寻找理论内在的共同规律。为此,我们将从人才智慧管理、组织智慧管理和无形智慧管理3个方面依据载体进行分类归纳与整理。

(1)人才智慧管理。人才智慧管理是对嵌人在企业家和高级技能人员中的才能与经验等智慧资源实施的管理,考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适应性,以激励为主要方法,推动高级人才充分发挥其掌握的智慧资源的作用,提升人才智慧管理能力。

(2)组织智慧管理。组织智慧管理是对嵌入在组织体制与机制中的智慧资源的管理,是一种巨集观管理,包括组织惯例与本能管理、产业链适应性资源管理等。组织智慧管理的管理对象嵌入在组织中,具有隐性特征,增加了组织智慧管理的难度。组织智慧管理应侧重於设计和维护科学的组织体制与机制,从而使得组织成为企业智慧资源的有效载体,智慧资源既能有效地存储与保护,又能高效流转、扩散与利用。

(3)无形智慧管理。除了嵌入在人才头脑和组织机制中的智慧资源以外,还有一类无形的智慧资源,如企业品牌价值等。这类智慧资源往往是企业的核心智力资产,是企业通过长期的苦心经营而获得的社会与客户对企业的肯定。对无形智慧资产的评估、监控、利用和发展是无形智慧管理的重点。

2.动态智慧管理

动态智慧管理既要体现对知识管理的传承,又要体现出对知识管理的创新。知识管理通常可分解为知识存储、知识学习、知识共用、知识整合、知识创新与知识利用等,以此实现对知识流转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为此,本文认为可借鉴知识管理分阶段管理的思想,在区别智慧资源与知识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动态智慧管理以下环节。

(1)智慧资源的情境嵌入与析取。由於智慧资源具有虚拟、隐性的特征,使得智慧资源往往需要嵌入到人才、组织制度、知识平台等载体中,在利用智慧资源时需要合适的情境支撑。因此,如果我们能设计出科学的智慧资源情境嵌入与析取机制及方法,在企业需要利用智慧资源时,企业能将其嵌入到情境中,从而提高智慧资源的利用水平;在企业面临智慧资源载体的流失压力与风险时,能将智慧资源从情境中析取剥离,从而保护企业的智慧资产。而且,智慧资源由於具有高端、高级特征,使得智慧资源的数量相对於知识资源要少,而且具有载体集聚性,为智慧资源的嵌入与析取提供了可能。

(2)智慧能力的培育与扩散。智慧能力是主导和支撑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智慧能力的培育与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因果模糊性等特征,这使得智慧能力培育成为智慧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另外,在智慧能力形成後,利用智慧能力来组织利用智慧资源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智慧管理目标。要实现智慧管理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就必须将智慧能力扩散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智慧能力的扩散,需要智慧管理战略及其职能的辅助与推广,更需要为智慧能力扩散提供健全的机制、文化保障。在智慧能力培育与扩散上,存在著很大的学问,由此可以形成一套独特的智慧能力培育与扩散理论,这有待进一步开发。

(3)智慧资源与能力的整合及创新。企业中存在著各种不同的智慧资源与智慧能力,要实现智慧管理的系统功能,就必须将这些不同的资源与能力整合到一个管理范式下,通过资源与能力的协同效应强化智慧管理效果与目标。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整合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借鉴,而且智慧资源量相对於知识资源量要少许多,使得智慧资源与能力的整合更简单和更具可操作性。除此以外,智慧资源与能力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少不了创新,如何有效实现智慧资源与能力的创新和更新换代,以此保持企业智慧管理的环境适应性和先进性,是企业维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4)智慧资源与能力的价值实现。在企业智慧管理中,最根本的是要实现智慧资源与能力的价值转化,通过价值增值来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智慧管理中,智慧资源是价值实现的基础,而智慧能力是价值实现的推动力,企业价值增值是智慧资源与智慧能力的复杂增函数,其中智慧资源是自变数,而智慧能力是函数。要促进智慧资源与能力的价值实现,除了资源和能力本身以外,企业应建立健全的机制、体制。设计一套完善的智慧资源与能力价值实现体系,成为智慧管理理论体系的重中之重。

智慧管理方法体系
从操作方法层面,智慧管理一方面要能从实践上指导企业管理的具体手段、环节和措施,另一方面要能从实践中总结和升华出一系列的智慧管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实业界和学术界在方法体系上实现互动,从而推动智慧管理方法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此将实践中的操作方法解释为管理职能,而将从实践中剥离与抽象出来的方法组合解释为方法论。冈此,智慧管理的方法体系包括管理职能与方法论两个方面。

(1)管理职能。根据智慧管理内涵职能层的论述,可知智慧管理包括4大职能,即战略决策、经营组织、内涵领导、智能控制等。因此,从企业实践方法层面人手,智慧管理应从以上4种职能出发,分别设计科学的职能管理理论与方法,让智慧管理更具可操作性。在战略决策方面,要设计智慧管理战略体系和重视智慧管理战略的实施、执行与监督优化等;在经营组织层面,要著重设计有利於智慧管理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体制和组织机制等;在内涵领导方面,要加强精英领导能力,强化对企业智慧资源与能力的巨集观领导;在智能控制方面,要强调控制的智能化,即依赖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实现控制无形化和无边化的结合。

(2)方法论。设计独特而系统的方法论体系是使智慧管理比其它管理方式在操作层面具有优势的保障。方法论体系也是智慧管理中最难以开发和实现的,因为方法论虽然能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但要实现一种方法和一种理论的真正融合,需要许多特质性知识,要打造一种全新的方法群,则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在智慧管理方法论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原始创新的结合,既要注意现有方法的引入,更要注意全新方法的开发;

②要有长期、逐步开发的准备,方法论的开发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绝不可一蹴而就;

③要注重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交互优化,即从实践中总结新方法——将新方法抽象为方法论——用方法论指导新的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反馈优化方法论。智慧管理方法论将涉及到智慧管理理论的各个方面,用方法论来武装理论,将理论与方法论相结合推进智慧管理逐渐成型与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智慧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途径。

智慧管理的实施原则
实施智慧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专注原则。企业在实施智慧管理时,不应像知识管理那样将管理核心和管理目标放在知识资源上,从而忽视了价值增值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智慧管理明确其目标是通过智慧资源与能力实现价值转化与价值增值,只要有利於价值实现的无形资产与能力,都可以看成是智慧资源。因此,目标专注非常重要,只有在目标的引导下,才能保障智慧管理效能。

(2)高端定位原则。企业在实施智慧管理时,要将其重点放在高端和巨集观层面,如强化对高级人才、核心资源、综合能力及总体文化的追求和把握等。高端定位是智慧管理区别於其它管理理论的特点,也正因为如此,智慧管理的实施需要依靠智慧管理自身的精神力来引导和控制其它辅助性管理理论与方法,从而保证智慧管理理念和目标得到推动与落实。

(3)抓大放小原则。企业实施智慧管理,要摆脱知识管理和智力资本管理以及其它传统职能管理的弊病,不能采取宽泛式管理,更不能自上而下地机械式控制,而应该集权与放权相结合,将重点放在相对核心与重要的资源和能力上,将企业80%的精力用来管理企业20%的资源与能力。当然,前提是这20%的资源与能力能为企业带来80%的价值增值。在抓大放小原则下,企业能取得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4)形神兼备原则。在智慧管理中,抓住“神”非常关键,要将智慧管理思想贯彻到企业全部管理活动中,但也需要有“形”的辅助,需要依靠职能管理手段与方法和其它辅助性管理理论与方法来实现智慧管理理念的落实与推进。因此,智慧管理既要有“神”也要有“形”,只有形神兼备才能保障智慧管理目标的实现。在形神兼备原则下,企业以智慧管理为总纲、以职能管理为手段来开展管理活动。

参考文献
马关生,刘越.新的管理理念:智慧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
6
分享到:

⑼ 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管理智慧

李镇西的管理经验的关键词是“爱心”与“思想”。万玮的管理经验的关键词是“计谋”。“计谋”这个词听起来来有点像“搞阴谋诡计”,但万玮老师称之为“与学生斗智斗勇”。 万玮的管理精神大体是以“兵家”为主,辅之以“在爱的前提下”。以“兵家”为主也许是不错的办法,一部《孙子兵法》、一部《三国演义》流行几百年而不断受人景仰和关注,本身就说明“兵家”是有魅力的。但如果做老师的人、做班主任的人目的就是为了“收拾”学生,让学生“听话”、“服从”、“驯服”,就留下了受人指责和非议的把柄。 但万玮的书中并没有显示出这个老师有多少“爱心”,倒是处处显示为“如何收服学生”、“如何制服学生”、“如何收拾学生”,“法家”这是万玮的《班主任兵法》留下的隐患和缺憾。有人看了《班主任兵法》之后,写过一篇很有意义的质疑文章:《我们为什么收服学生?》。这篇文章说:“教师绝不是为收服学生而存在的……”。在《班主任兵法》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这样一些话,“xx彼此以后再见到我时果然毕恭毕敬,谦卑无比。”“他完全恢复了一个普通学生的软弱模样。”“他两手并拢,贴紧裤缝,一副诚惶诚恐谦恭的样子。”从书中的描述来看,万玮是把“学生被收服了”视为自己教育的成功。如果我们从教育目的这个角度来看,所得出的结论可能正好与万玮完全不同。学生的软弱、谦卑,不是我们的教育要达到目的,也不是达成我们的教育目标所必须的条件。相反,张扬个性,鼓励创新,正是现代教育的题中之义。然而,在《班主任兵法》一书中,我们没有看到作者对学生的这种谦卑姿态表现出很必要的担忧和警惕,相反,作者是有意通过种种手段让学生低下“高贵的头颅”。“磨掉学生的棱角再进行打造,这不是现代教育的做法,恰恰是专制社会人(奴)才培养的模式。”这篇文章确实道出了《班主任兵法》的某些弱点。万玮老师的补充解释是:所有的班主任兵法都是“在爱的前提下”。 不过,一个年轻的教师,能想那么多的办法成为一个让学生敬畏的班主任,已经不容易了。 如果说万玮的管理精神显示为“兵家为主”,辅之以“在爱的前提下”,那么,李镇西的管理精神则直接显示为“儒家为主”或者叫做“以爱心为主”,并以“思想家”辅助之。 儒家讲“爱”,所谓“仁者爱人”。这正是李镇西的管理闪光的地方,这也恰恰是万玮老师的虚空、缺失的地方。但对那些年轻的、新上任的班主任来说,万玮老师的“法家”策略似乎更管用,倒是李镇西老师的“儒家”策略比较困难。李镇西老师的秘密在于,他不只是有“爱心”,更重要的是他这个人是一个“思想”家,他是一个很难得的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像他这样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不会太多。尽管近年来推出了上海的黄玉峰、深圳的严凌君、北京的韩军等人一些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但这样的教师仍然寥若星辰。所以,李镇西老师的班主任策略虽然并《班主任兵法》更有境界,但也因此而更难模仿。所以我建议:如果要学习班主任的经验,那么,解决紧急的问题可以学“万玮”,解决根本问题应该学“李镇西”。 当然,除了李镇西和万玮之外,还有另外的经验,至少有魏书生的经验。与万玮和李镇西两人不一样,魏书生的管理精神大体显示为以“法家”为主,兼及“道家”。 法家讲究的是“制度”,道家讲究的是“无为”而“自治”。魏书生的班主任经验虽然也遭受某些人的非议,但从形式上看,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隐含了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因素。 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从时间上看,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最“原始”,属于“早期探索”,但历经周折之后,真正有效的经验,又折回到魏书生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最关键的词语是两个:一是“民主制度”;二是“自我管理”。这两者是相互牵连的。合起来,就成为:建立以学生“自我管理”为前提的民主制度。 如果说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学智慧的核心价值和终极追求,那么,学生的“自我管理”可是视为管理智慧的核心价值和终极追求。真正有意义的管理智慧,是从“规范管理”走向学生的“自我管理”。用鲁迅的说法,就是“解放孩子”:“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