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伊朗法学教育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伊朗法学教育

发布时间: 2021-03-20 02:42:01

① 波斯人的人种问题

波斯人属欧罗巴人种((欧洲人所说暗白人种),南支地中海类型。不属于混血,与阿拉伯半岛的闪米特人种没有关系,使用波斯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信仰伊斯兰教,多属什叶派。

波斯人相信是雅利安人的后裔,雅利安人在公元前约2000年由中亚移入伊朗。雅利安人分拆成两个主要民族,即波斯人及米底人,波斯语及伊朗语支始出现,他们与伊朗高原的原住民通婚,如埃兰人。

公元前九世纪出现了对波斯人的一些记载,在亚述人的文献里,他们被称为“帕尔苏”(Parsu),居住在尔米亚湖的东南岸。

波斯人是西亚伊朗的主体民族,亦称帕尔斯人。人口2041万(1985),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3%。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东部诸省。另有60多万人散居在阿富汗斯坦和伊拉克等国境内。

(1)伊朗法学教育扩展阅读:

生活在中东地区的波斯人、土耳其和库尔德等民族被外界误认为是阿拉伯人的现象在欧美和东亚地区十分普遍,因为阿拉伯人是中东的第一大民族,人口高达三亿,比中东其他民族的总和都要多。

因为石油和战乱等原因,他们在各国媒体的露镜率也非常高,因此很多对地理和民族不太了解的人都会误以为中东只有阿拉伯人,不知道从何时开始,阿拉伯人开始代表了整个中东地区。

对于经常被误认为阿拉伯人,很多伊朗的波斯人对此事非常反感,他们并不是反感外界对中东民族的不了解,也不是因为他们对阿拉伯人有敌意,而是因为他们叹息自己的民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如今却被许多人不了解,甚至被误认为伊朗是阿拉伯国家。

② 波斯人的概况

伊朗主体民族,亦称伊朗人,人口2041万(1985),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1%,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东部诸省。另有60多万人散居在阿富汗斯坦和伊拉克等国境内。属欧罗巴人种南支地中海类型,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标准波斯语起源于巴列维地区。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常称之为法尔西语,有时也称为中古波斯语。波斯人有记载的历史和文化始于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2000年时,古波斯人游牧部落自中亚进入今伊朗地区,排挤了当地土著居民而定居下来。古伊朗人包括许多民族,有梅德人、波斯人、帕提亚人、萨西亚人和西徐亚人等。公元前6~5世纪时,梅德人建立了厄克巴坦城邦,公元前8世纪,波斯人占领了今法尔斯地区后从这个地名获得了本族的名称,并建立了强大的波斯帝国。现代波斯人都是定居民,其中一半为农民,他们多从事灌溉农业,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和豆类;经济作物为烟草、甜菜、芝麻等。现已有部分农民转向石油和建筑业。工艺手工业历史悠久,地毯、陶瓷、建筑等闻名于世。波斯人在归信伊斯兰教前,多信仰拜火教。642年阿拉伯帝国灭波斯萨珊王朝后,波斯人逐渐改信伊斯兰教。11世纪,伊斯兰教在波斯人中占据了统治地位,16世纪初前逊尼派居优势地位,1502年波斯人建立萨法维帝国,立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派为国教,并采取一切行政措施推行什叶派,排斥逊尼派。现代波斯人中98%信仰什叶派。伊朗宪法规定,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为国教,并规定立法会议颁布的一切法律必须符合伊斯兰教教义。伊斯兰法还规定有关穆斯林的婚丧礼俗、财产继承、子女抚养、宗教课程、教派争端等事宜都一律由教法裁决。政府不承认国内存在穆斯林少数派,但却承认有非穆斯林民族。什叶派宗教教职人员分有公职和无公职两类,一般著名毛拉都具有半官方地位。伊朗穆斯林的初级教育,一般在大清真寺内进行,主要学习《古兰经》和波斯文经训常识,经学院属中等宗教学校,此外还有高级宗教学院,由著名毛拉任教,系统讲授伊斯兰教义学、哲学和法学。大毛拉和阿亚图拉均出自库姆神学院。波斯人信教虔诚,极重视一年一度的朝觐、斋戒和哀悼日(阿舒拉日)的宗教仪式,妇女外出必须饰面纱,日常生活亦受教法的严格制约。

③ 伊朗伊斯兰革命的革命影响

伊斯兰共和国以"既不倚东,也不靠西"的口号将自身定位为革命明灯,号召中东以至全世界推翻资本主义、美国的影响力及社会上的不公。伊朗革命领袖在第三世界支持与穆斯林无关的革命团体,也寻求他们的支持,如尼加拉瓜的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爱尔兰的爱尔兰共和军及南非的反种族隔离运动,甚至有些已达到支持非穆斯林革命更多于伊斯兰革命(阿富汗圣战者)的程度。

伊朗革命派明确地号召波斯湾地区推翻君主政体,建立伊斯兰共和国(即伊朗),使由逊尼派主导的阿拉伯邻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及其他波斯湾阿拉伯国家响起了警钟,这些国家都是君主政体,国内又有为数不少的什叶派民众。在接下来八年的两伊战争使伊朗和伊拉克有数以百万计的伤亡。
伊朗伊斯兰革命使伊朗和美国由盟友变成仇敌。伊朗革命派希望把国王引渡回国行刑,美国总统卡特不再支持国王和帮助他重返权力宝座。身患癌症的国王要求入境美国就医,德黑兰的美国使馆人员反对这个请求,他们坚持要稳定美国和过渡革命政府之间的关系。卡特虽然同意美国使馆人员的意见,但碍于基辛格、洛克菲勒及其他支持国王的政治人物施加压力,他只得答允了国王的请求,这使得伊朗革命派更坚定地认为前君主政权是美国的傀儡,导致霍梅尼阵营里的激进学生攻击美国大使馆。
伊斯兰共和国政府在改革后,依照伊斯兰教的原则下,识字率进一步得到提升。到2002年,文盲率已下跌了超过一半。产妇及婴儿死亡率亦显著地下跌。人口增长在起初受到鼓励,在1988年后则不再受到鼓励。总括来说,伊朗的人类发展指数由1980年的0.569攀升到2002年的0.732,与土耳其处于平等水平。

④ 波斯的民族

波斯人是西亚伊朗的主体民族,亦称伊朗人。人口2041万(1985),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1%。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东部诸省。另有60多万人散居在阿富汗斯坦和伊拉克等国境内。属欧罗巴人种南支地中海类型。使用波斯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信仰伊斯兰教,多属什叶派,极少数人信仰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
伊朗主体民族,亦称伊朗人,人口2041万(1985),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1%,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东部诸省。另有60多万人散居在阿富汗斯坦和伊拉克等国境内。属欧罗巴人种南支地中海类型,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标准波斯语起源于巴列维地区。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常称之为法尔西语,有时也称为中古波斯语。波斯人有记载的历史和文化始于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2000年时,古波斯人游牧部落自中亚进入今伊朗地区,排挤了当地土著居民而定居下来。古伊朗人包括许多民族,有梅德人、波斯人、帕提亚人、萨西亚人和西徐亚人等。公元前6~5世纪时,梅德人建立了厄克巴坦城邦,公元前8世纪,波斯人占领了今法尔斯地区后从这个地名获得了本族的名称,并建立了强大的波斯帝国。现代波斯人都是定居民,其中一半为农民,他们多从事灌溉农业,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和豆类;经济作物为烟草、甜菜、芝麻等。现已有部分农民转向石油和建筑业。工艺手工业历史悠久,地毯、陶瓷、建筑等闻名于世。波斯人在归信伊斯兰教前,多信仰拜火教。642年阿拉伯帝国灭波斯萨珊王朝后,波斯人逐渐改信伊斯兰教。11世纪,伊斯兰教在波斯人中占据了统治地位,16世纪初前逊尼派居优势地位,1502年波斯人建立萨法维帝国,立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教派为国教,并采取一切行政措施推行什叶派,排斥逊尼派。现代波斯人中98%信仰什叶派。伊朗宪法规定,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为国教,并规定立法会议颁布的一切法律必须符合伊斯兰教教义。伊斯兰法还规定有关穆斯林的婚丧礼俗、财产继承、子女抚养、宗教课程、教派争端等事宜都一律由教法裁决。政府不承认国内存在穆斯林少数派,但却承认有非穆斯林民族。什叶派宗教教职人员分有公职和无公职两类,一般著名毛拉都具有半官方地位。伊朗穆斯林的初级教育,一般在大清真寺内进行,主要学习《古兰经》和波斯文经训常识,经学院属中等宗教学校,此外还有高级宗教学院,由著名毛拉任教,系统讲授伊斯兰教义学、哲学和法学。大毛拉和阿亚图拉均出自库姆神学院。波斯人信教虔诚,极重视一年一度的朝觐、斋戒和哀悼日(阿舒拉日)的宗教仪式,妇女外出必须饰面纱,日常生活亦受教法的严格制约。 不过,在被征服的民族中,有3个民族表现出与波斯统治势不两立,即巴比伦人、埃及人和亚洲希腊人。在公元前522年这个关键时期,巴比伦人不只进行了一次起义,而是两次。公元前484年,他们再度起义。不过,这一次,波斯人毫不手软地将起义镇压下去,从此以后,直到他们最终被亚历山大解放时为止,巴比伦人一蹶不振。波斯人不能放手让巴比伦人脱离他们的控制,巴比伦是波斯帝国的粮仓和工厂,也是帝国内陆交通网上的枢纽。而在另一方面,占领埃及不啻是波斯帝国的一大负担,正如它曾成为亚述人的负担一样。埃及距离法尔斯比离亚述更远。在反抗其大陆上的亚洲主人时,它可以接受来自海上的希腊人的增援。虽然埃及在公元前522年一败涂地,但是,它在大流士一世统治末期再度揭竿而起,公元前464-前455年,公元前404或395-前343年,他们曾两度取得独立。当它再度被波斯人征服时,距波斯帝国自身的倾覆已仅仅只有十几年时间。
波斯帝国是短命的帝国,但是它的宗教宽容政策产生了历久不衰的效果。这一政策顺应了宗教上不同信仰相互调合这一趋势,亚述人和巴比伦人的放逐政策促进了这一趋势的形成。一个征服者可以流放被征服国统治集团的成员,却放逐不了它的神祗。留在当地的农民仍会继续供奉它们,外来移民也不可能忽视它们。在前以色列王国主要宗教圣地伯特利崇拜耶和华的礼仪被向东带入巴比伦尼亚,向南带到埃利藩蒂尼,此地是尼罗河第一瀑布下面的边防要塞。公元前5世纪,在这个地方,一支为波斯人服务的犹太驻军同时供奉着爱希慕恩、安娜特和耶和华,这支军队的士兵都是为逃避被尼布甲尼撒放逐到巴比伦的厄运而躲入埃及的犹太人后裔。
在埃利藩蒂尼的犹太社区与撒马利亚区酋长珊巴拉特保持着友好的通信往来。在波斯人统治时期,在尼希米行使使命之前,耶路撒冷属于撒马利亚区。从珊巴拉特的姓氏(西努巴利特)上判断,他是巴比伦流放者的后裔,如果从他儿子的名字(达拉亚和谢勒迈亚)上看,他们都是耶和华的信徒,而不是月亮神的崇拜者。此时,撒马利亚的居民已严格地专一信奉耶和华,除《摩西五经》外,他们不承认任何手写文书为经典,也不承认有非手写经典存在。但是,当巴比伦尼亚犹太人社区的代表尼希米奉圣旨到达耶路撒冷时,珊巴拉特与他发生了冲突。为使尼希米和以斯拉进行其决定性的工作,波斯帝国政府不明智地彻底改变了它的普遍宽容的政策。这个不寻常的讨好态度破坏了波斯政府本身最重要的一条行为规范。这是一次被动的国家行为,可是,比起波斯政府的任何主动行为来,这个被动行为却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这不能不说是一次历史的嘲弄。 波斯帝王们的宗教自由化、政治自由化政策使波斯政权与叙利亚各民族的关系融洽起来。叙利亚各民族曾顽强不屈地先后反对过亚述和巴比伦的征服者。在腓尼基人、撒马利亚人和犹太人眼中,波斯人简直就是大救星。

⑤ 伊朗人跟阿拉伯人有什么区别

伊朗是一个多民族的穆斯林国家,有波斯、阿塞拜疆、库尔德、阿拉伯及土库曼等民族,其中波斯人占66%,阿塞拜疆人占25%,库尔德人占5%,还有阿拉伯人及土库曼人等少数民族。官方语言为波斯语,伊斯兰教为国教,98.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1%为什叶派,7.8%为逊尼派。

波斯人
伊朗穆斯林主体民族。亦称伊朗人。人口2041万(1985),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6%。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东部诸省。另有60多万人散居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国境内。属欧罗巴人种南支地中海类型。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标准波斯语起源于巴列维地区。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常称之为法尔西语,有时也称为中古波斯语。波斯人有记载的历史和文化始于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2000年时,古波斯人游牧部落自中亚进入今伊朗地区,排挤了当地土著居民而定居下来。古波斯人包括许多部落,有梅德人、波斯人、帕提亚人、萨西亚人和西徐亚人等。公元前6~5世纪时,梅德人建立了厄克巴坦城邦,公元前8世纪,波斯人占领了今法尔斯地区后从这个地名获得了本族的名称,并建立了强大的波斯帝国。现代波斯人都是定居民,其中一半为农民,他们多从事灌溉农业,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和豆类。经济作物为烟草、甜菜、芝麻等。现已有部分农民转向石油和建筑业。工艺手工业历史悠久,地毯、陶瓷等闻名于世。波斯人在归信伊斯兰教前,多信仰祆教。642年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灭波斯萨珊王朝后,波斯人逐渐改信伊斯兰教。11世纪,伊斯兰教在波斯中占据了统治地位。16世纪初前逊尼派居优势地位。1502年波斯人建立萨法维王朝,立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教派为国教。并采取一切行政措施推行什叶派,排斥逊尼派。现代波斯人中98%信仰什叶派。伊朗宪法规定,十二伊玛目派为国教,并规定立法会议颁布的一切法律必须符合伊斯兰教教义。伊斯兰法还规定有关穆斯林的婚丧礼俗、财产继承、子女抚养、宗教课程、教派争端等事宜都一律由教法裁决。政府不承认国内存在穆斯林少数派,但却承认有非穆斯林民族。什叶派宗教教职人员分有公职和无公职的两类,一般著名毛拉都具有半官方地位。伊朗穆斯林的初级教育,一般在大清真寺内进行。主要学习《古兰经》和波斯文经训常识。经学院属中等宗教学校。此外还有高级宗教学院,由著名毛拉任教,系统讲授伊斯兰教义学、哲学和法学。大毛拉和阿亚图拉均出自库姆神学院。波斯人信教虔诚,极重视一年一度的朝觐、斋戒和哀悼日(阿舒拉日)的宗教仪式。妇女外出必须饰面纱。日常生活亦受教法的严格制约。

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泛指讲阿拉伯语的各民族,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国家,另有一部分分布在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乍得、坦桑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约有一亿多人。

阿拉伯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北非和南阿拉伯的一部分人混有尼格罗人种血统。阿拉伯人初期以游牧为主,兼营农业,现在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半游牧的阿拉伯人主要饲养山羊和绵羊,兼营农业。

游牧的阿拉伯人又称“贝都因人”(意为“荒原上的游牧民”),靠饲养骆驼为生,仍然保留着部落制度。阿拉伯人传统的居住形式是泥土房和四合院。南阿拉伯人多居住在塔式和堡垒式多层楼房中。南伊拉克、巴勒斯坦和沿海地区的阿拉伯人用棕榈叶和芦苇建成茅屋或用珊瑚礁砌成小房居住。游牧的阿拉伯人则住在用羊毛或帆布制成的四角形帐篷里。传统服装为白长衫、粗毛呢斗篷、黑色灯笼裤。用白头巾或方格布缠头。大部分地区的妇女外出时戴面纱,穿黑袍。游牧的阿拉伯妇女一般不戴面纱,喜在额、脖、唇、胸、脚掌及面部黥染蓝色花纹。

⑥ 请问是不是只有伊朗人才是波斯人吗

波斯人
伊朗穆斯林主体民族。亦称伊朗人。人口2041万(1985),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6%。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东部诸省。另有60多万人散居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国境内。属欧罗巴人种南支地中海类型。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标准波斯语起源于巴列维地区。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常称之为法尔西语,有时也称为中古波斯语。波斯人有记载的历史和文化始于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2000年时,古波斯人游牧部落自中亚进入今伊朗地区,排挤了当地土著居民而定居下来。古波斯人包括许多部落,有梅德人、波斯人、帕提亚人、萨西亚人和西徐亚人等。公元前6~5世纪时,梅德人建立了厄克巴坦城邦,公元前8世纪,波斯人占领了今法尔斯地区后从这个地名获得了本族的名称,并建立了强大的波斯帝国。现代波斯人都是定居民,其中一半为农民,他们多从事灌溉农业,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和豆类。经济作物为烟草、甜菜、芝麻等。现已有部分农民转向石油和建筑业。工艺手工业历史悠久,地毯、陶瓷等闻名于世。波斯人在归信伊斯兰教前,多信仰祆教。642年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灭波斯萨珊王朝后,波斯人逐渐改信伊斯兰教。11世纪,伊斯兰教在波斯中占据了统治地位。16世纪初前逊尼派居优势地位。1502年波斯人建立萨法维王朝,立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教派为国教。并采取一切行政措施推行什叶派,排斥逊尼派。现代波斯人中98%信仰什叶派。伊朗宪法规定,十二伊玛目派为国教,并规定立法会议颁布的一切法律必须符合伊斯兰教教义。伊斯兰法还规定有关穆斯林的婚丧礼俗、财产继承、子女抚养、宗教课程、教派争端等事宜都一律由教法裁决。政府不承认国内存在穆斯林少数派,但却承认有非穆斯林民族。什叶派宗教教职人员分有公职和无公职的两类,一般著名毛拉都具有半官方地位。伊朗穆斯林的初级教育,一般在大清真寺内进行。主要学习《古兰经》和波斯文经训常识。经学院属中等宗教学校。此外还有高级宗教学院,由著名毛拉任教,系统讲授伊斯兰教义学、哲学和法学。大毛拉和阿亚图拉均出自库姆神学院。波斯人信教虔诚,极重视一年一度的朝觐、斋戒和哀悼日(阿舒拉日)的宗教仪式。妇女外出必须饰面纱。日常生活亦受教法的严格制约。

(从220年到651年)

早在中古时代开始前,波斯帝国就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他们曾经在公元前四世纪被亚历山大征服,不过亚历山大的帝国在他死后就分崩瓦解,给予波斯人重新整合的机会。自公元前三世纪以后,波斯人就一直受到罗马人的侵袭。

波斯帝国从米索不达美亚横跨到印度,由里海伸展到波斯湾,势力括及今天的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为了要控制今天的叙利亚、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和阿拉伯,波斯人与罗马人和后来的拜占庭人作战。波斯帝国的首都是戴西丰,即今天的巴格达。

在第三、第四世纪之间,罗马人数度企图征服波斯。在364年,双方签定了和平条约,容许波斯人加强他们在东方与北方的势力。从第六世纪开始,波斯人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今天的土耳其等地区,展开对拜占庭帝国的攻击。这两个势力之间的战争一直持续拉锯中。在626年,波斯人围攻拜占庭失败,拜占庭人随即在第二年对波斯人发动反攻。直到628年,两个帝国才在筋疲力竭的情况下达成和平。

第七世纪时,波斯人对于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异军突起一事毫无防备。636年,波斯的萨珊王朝在此时于战乱中结束。由于波斯人没有一个在防御功能上可以与君士坦丁堡相比拟的首都,因而在651年被回教徒彻底征服。

http://ke..com/view/43173.htm

⑦ 伊朗人和波斯人一样吗

波斯人(Persians)
伊朗穆斯林主体民族。亦称伊朗人。人口2041万(1985),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6%。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东部诸省。另有60多万人散居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国境内。属欧罗巴人种南支地中海类型。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标准波斯语起源于巴列维地区。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常称之为法尔西语,有时也称为中古波斯语。波斯人有记载的历史和文化始于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2000年时,古波斯人游牧部落自中亚进入今伊朗地区,排挤了当地土著居民而定居下来。古波斯人包括许多部落,有梅德人、波斯人、帕提亚人、萨西亚人和西徐亚人等。公元前6~5世纪时,梅德人建立了厄克巴坦城邦,公元前8世纪,波斯人占领了今法尔斯地区后从这个地名获得了本族的名称,并建立了强大的波斯帝国。现代波斯人都是定居民,其中一半为农民,他们多从事灌溉农业,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和豆类。经济作物为烟草、甜菜、芝麻等。现已有部分农民转向石油和建筑业。工艺手工业历史悠久,地毯、陶瓷等闻名于世。波斯人在归信伊斯兰教前,多信仰祆教。642年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灭波斯萨珊王朝后,波斯人逐渐改信伊斯兰教。11世纪,伊斯兰教在波斯中占据了统治地位。16世纪初前逊尼派居优势地位。1502年波斯人建立萨法维王朝,立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教派为国教。并采取一切行政措施推行什叶派,排斥逊尼派。现代波斯人中98%信仰什叶派。伊朗宪法规定,十二伊玛目派为国教,并规定立法会议颁布的一切法律必须符合伊斯兰教教义。伊斯兰法还规定有关穆斯林的婚丧礼俗、财产继承、子女抚养、宗教课程、教派争端等事宜都一律由教法裁决。政府不承认国内存在穆斯林少数派,但却承认有非穆斯林民族。什叶派宗教教职人员分有公职和无公职的两类,一般著名毛拉都具有半官方地位。伊朗穆斯林的初级教育,一般在大清真寺内进行。主要学习《古兰经》和波斯文经训常识。经学院属中等宗教学校。此外还有高级宗教学院,由著名毛拉任教,系统讲授伊斯兰教义学、哲学和法学。大毛拉和阿亚图拉均出自库姆神学院。波斯人信教虔诚,极重视一年一度的朝觐、斋戒和哀悼日(阿舒拉日)的宗教仪式。妇女外出必须饰面纱。日常生活亦受教法的严格制约。
波斯人(从220年到651年)
早在中古时代开始前,波斯帝国就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他们曾经在公元前四世纪被亚历山大征服,不过亚历山大的帝国在他死后就分崩瓦解,给予波斯人重新整合的机会。自公元前三世纪以后,波斯人就一直受到罗马人的侵袭。
波斯帝国从米索不达美亚横跨到印度,由里海伸展到波斯湾,势力括及今天的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为了要控制今天的叙利亚、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和阿拉伯,波斯人与罗马人和后来的拜占庭人作战。波斯帝国的首都是戴西丰,即今天的巴格达。
在第三、第四世纪之间,罗马人数度企图征服波斯。在364年,双方签定了和平条约,容许波斯人加强他们在东方与北方的势力。从第六世纪开始,波斯人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今天的土耳其等地区,展开对拜占庭帝国的攻击。这两个势力之间的战争一直持续拉锯中。在626年,波斯人围攻拜占庭失败,拜占庭人随即在第二年对波斯人发动反攻。直到628年,两个帝国才在筋疲力竭的情况下达成和平。
第七世纪时,波斯人对于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异军突起一事毫无防备。636年,波斯的萨珊王朝在此时于战乱中结束。由于波斯人没有一个在防御功能上可以与君士坦丁堡相比拟的首都,因而在651年被回教徒彻底征服。

巴比伦(Babylon)是世界著名古城遗址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与古代中国、印度、埃及齐名的人类文明发祥地)。它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公里处,幼发拉底河右岸。
巴比伦王国 是西亚巴比伦尼亚南部奴隶制城邦。以巴比伦城为中心。公元前十九世纪中,阿摩列依人在此建国。史称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1894~前1595年)。其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先后征服其他城邦,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成为西亚古代奴隶制国家的典型。所颁《汉穆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亚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典。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特别是数学和天文学。汉穆拉比死后,逐渐衰弱,在公元前1595年为赫梯王国所灭。公元前626年,闪米特族的一支迦勒底人占领巴比伦,重建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国。公元前612年与米堤亚联军灭亚述,其疆域包括两河流域的大部、叙利亚、巴勒斯坦以至阿拉伯北部地区。公元前六世纪后半期,国势强盛。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多次发动对外战争,进行扩张。公元前586年,攻占耶路撒冷,灭犹太王国,其疆域包括两河流域大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以后政变屡起,国势顿衰。公元前538年为波斯所灭。
第二页 巴比伦人的成就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象尼罗河一样是定期泛滥的,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住在下游的苏美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公元前4000,苏美人最早发明了表意和指意符号的楔形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大多刻在砖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笔重而印痕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称为楔形文

⑧ 伊朗人的血统和阿拉伯人的血统有什么区别

伊朗不属于阿拉伯世界
在地理上是近邻 但是民族并不是一个民族

伊朗是一个多民族的穆斯林国家,有波斯、阿塞拜疆、库尔德、阿拉伯及土库曼等民族,其中波斯人占66%,阿塞拜疆人占25%,库尔德人占5%,还有阿拉伯人及土库曼人等少数民族。官方语言为波斯语,伊斯兰教为国教,98.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1%为什叶派,7.8%为逊尼派。

波斯人
伊朗穆斯林主体民族。亦称伊朗人。人口2041万(1985),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6%。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东部诸省。另有60多万人散居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国境内。属欧罗巴人种南支地中海类型。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标准波斯语起源于巴列维地区。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常称之为法尔西语,有时也称为中古波斯语。波斯人有记载的历史和文化始于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2000年时,古波斯人游牧部落自中亚进入今伊朗地区,排挤了当地土著居民而定居下来。古波斯人包括许多部落,有梅德人、波斯人、帕提亚人、萨西亚人和西徐亚人等。公元前6~5世纪时,梅德人建立了厄克巴坦城邦,公元前8世纪,波斯人占领了今法尔斯地区后从这个地名获得了本族的名称,并建立了强大的波斯帝国。现代波斯人都是定居民,其中一半为农民,他们多从事灌溉农业,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和豆类。经济作物为烟草、甜菜、芝麻等。现已有部分农民转向石油和建筑业。工艺手工业历史悠久,地毯、陶瓷等闻名于世。波斯人在归信伊斯兰教前,多信仰祆教。642年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灭波斯萨珊王朝后,波斯人逐渐改信伊斯兰教。11世纪,伊斯兰教在波斯中占据了统治地位。16世纪初前逊尼派居优势地位。 1502年波斯人建立萨法维王朝,立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教派为国教。并采取一切行政措施推行什叶派,排斥逊尼派。现代波斯人中98%信仰什叶派。伊朗宪法规定,十二伊玛目派为国教,并规定立法会议颁布的一切法律必须符合伊斯兰教教义。伊斯兰法还规定有关穆斯林的婚丧礼俗、财产继承、子女抚养、宗教课程、教派争端等事宜都一律由教法裁决。政府不承认国内存在穆斯林少数派,但却承认有非穆斯林民族。什叶派宗教教职人员分有公职和无公职的两类,一般著名毛拉都具有半官方地位。伊朗穆斯林的初级教育,一般在大清真寺内进行。主要学习《古兰经》和波斯文经训常识。经学院属中等宗教学校。此外还有高级宗教学院,由著名毛拉任教,系统讲授伊斯兰教义学、哲学和法学。大毛拉和阿亚图拉均出自库姆神学院。波斯人信教虔诚,极重视一年一度的朝觐、斋戒和哀悼日(阿舒拉日)的宗教仪式。妇女外出必须饰面纱。日常生活亦受教法的严格制约。

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泛指讲阿拉伯语的各民族,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国家,另有一部分分布在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乍得、坦桑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约有一亿多人。

阿拉伯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北非和南阿拉伯的一部分人混有尼格罗人种血统。阿拉伯人初期以游牧为主,兼营农业,现在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半游牧的阿拉伯人主要饲养山羊和绵羊,兼营农业。

游牧的阿拉伯人又称“贝都因人”(意为“荒原上的游牧民”),靠饲养骆驼为生,仍然保留着部落制度。阿拉伯人传统的居住形式是泥土房和四合院。南阿拉伯人多居住在塔式和堡垒式多层楼房中。南伊拉克、巴勒斯坦和沿海地区的阿拉伯人用棕榈叶和芦苇建成茅屋或用珊瑚礁砌成小房居住。游牧的阿拉伯人则住在用羊毛或帆布制成的四角形帐篷里。传统服装为白长衫、粗毛呢斗篷、黑色灯笼裤。用白头巾或方格布缠头。大部分地区的妇女外出时戴面纱,穿黑袍。游牧的阿拉伯妇女一般不戴面纱,喜在额、脖、唇、胸、脚掌及面部黥染蓝色花纹。

⑨ 伊朗文化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差异

首先申明你的问题有误。
所谓“其他阿拉伯国家”,难道伊朗是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国家包括埃及、叙利亚、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伊拉克、约旦、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科威特、卡塔尔、巴林、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索马里、吉布堤、毛里塔尼亚等亚非国家,总面积约14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总数约1.5亿。

伊朗主要是波斯人,不是阿拉伯人。
阿拉伯国家是指以阿拉伯人为主体的国家。
伊朗和众多阿拉伯国家一样属于伊斯兰国家。

伊朗文化

(一) 语言、文字、文学

伊朗从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波斯帝国至今,其语言文字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古波斯语时期(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1年)、中古波斯语时期(公元前250年至公元651年)和近代波斯语时期(公元9世纪初至今)。

古波斯语是楔形文字,有36个字母,从左至右书写。现在古币、图章、石碑及崖刻上仍有留存。最详细的是伊朗西部比斯通山上的崖刻。这一崖刻共420行 18900个字,记述了大流士国王内征外讨、开疆扩土、当政治国的情况和对天神的颂赞(天神是琐罗亚斯德教即拜火教的主神)。

中古波斯语即巴列维语。分安息巴列维语和萨珊巴列维语,两种语言大同小异。安息巴列维语有25个字母,一个字母发数个不同的音。萨珊巴列维语多存留于宗教、历史、文学著作当中。当代普通伊朗人已读不懂巴列维语著作,只在伊朗大学中讲授。我国新疆出土的不少摩尼教经文著作残片(现存德国)是用安息巴列维语写成的。

近代波斯语又称达里波斯语(宫廷波斯语),是伊朗当今通用的语言。它源于东部霍拉桑的方言,于8世纪末至9世纪初开始普及。据传阿拉伯人占领伊朗西部后,当朝末代国王耶兹德卡尔德率众东逃至霍拉桑,其宫廷用语就是这种语言。近代波斯语采用阿拉伯语字母(32个字母)。

波斯文学是另一个令世人赞叹的文化遗产。在中世纪,伊朗文学创作已高度发展。有许多用波斯语写成的著作闻名于世,特别是11世纪初问世的伊朗民族史诗《列王纪》(作者为诗人菲尔多西,940年至1020年),在当时被广为传抄。伊朗上下喜闻乐见,城乡传唱。其后,还有被誉为古代伊朗民族英雄史诗的祆教圣经《阿维斯陀》、《贝希斯敦铭文》、《纳克希·鲁斯坦铭文》等。

诗歌是波斯文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曾涌现出众多著名的诗人,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不仅为伊朗人民所钟爱,在世界范围内也广为流传。著名波斯诗人有菲尔多西、海亚姆、萨迪和哈菲兹等,他们的著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菲尔多西(Ferdowsi,约940~1020),本名艾布·卡西姆·曼苏尔(Ebn Kasim Mansour)。中世纪波斯著名诗人。

生于霍拉桑(Khorrasan)省图斯(Tus)市菲尔多斯(Ferdows)一没落贵族家庭。早年受过良好的宗教和文化教育,通晓古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曾对多种波斯历史和文学古籍进行深入研究,熟知波斯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菲尔多西死后,因他生前对暴君苛政的抨击,穆斯林寺院教长不准把这位“不洁的异教徒”的遗体埋葬在穆斯林公墓内。经好友的多年努力,遗骨才总算埋在自己的小花园里。1934年纪念菲尔多西诞辰一千周年时,图斯市重新为诗人建立陵墓。

菲尔多西的代表作是长诗《列王纪》(又译作《王书》),该诗相传有十二万行,现存十万行左右,始作于975年,1010年问世。《列王纪》是一篇卷帙浩繁的民族英雄史诗巨著,叙述波斯古代王朝的文治武功和民族英雄的功勋业绩。全诗内容可分三部分:神话故事、英雄故事和历史故事。《列王纪》用标准波斯文写成,对波斯文免遭阿拉伯文同化,起了关键性作用。《列王纪》语言生动,情节曲折,人物栩栩如生,充满伊斯兰教伦理观念,广为流传。已先后被译为英、法、德、俄、中等多种语言。世界著名作家歌德、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也都给这部作品以很高的评价。

海亚姆(Heyam,1048~1122),全名阿普尔·法塔赫·欧马尔·本·易卜拉辛·海亚姆·内沙浦里(Apour Fatah Omar Bin Ibrahim Heyam Neyshapouri)。

海亚姆是伊朗著名诗人,同时也以哲学家、数学家、医学家和天文学家闻名于世。他诞生于霍拉桑(Khorrasan)省的内沙浦尔(Neyshapour)。幼年在故乡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海亚姆涉猎的每个领域,他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的才华引起人们的重视,1074年被介绍到塞尔柱苏丹玛列克沙赫(Malaek Shah)的宫廷里。在宫廷庇护下,他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晚年生活陷入困境,1122年死于故乡。海亚姆陵墓现设立在故乡内沙浦尔。

海亚姆于三十岁开始诗歌创作。他留给后代的诗都收集在《鲁拜集》里。“鲁拜”是一种诗体的译名,一首四行,第一、二、四行押韵,第三行大体不押韵,类似于我国的绝句。海亚姆生活在塞尔柱帝国社会矛盾不断加深的动荡年代,因此诗歌中充满了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渴望改变现实的愿望。同时,诗人还通过诗歌讽刺上帝、宗教及当时的种种神学理论,充满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人生不咏的感叹。海亚姆的抒情诗特色鲜明,内容充实,语言优美、凝练,想象丰富,诗中蕴含着哲理,发人深思。

萨迪(Sa’di,1208~1292),本名谢赫·穆斯列赫丁·阿卜杜拉·萨迪·设拉兹(Sheikh Muslimdin Abdollah Sa’di Shirazi)。13世纪波斯著名诗人。

生于设拉子(Shiraz),早年在设拉子求学,14岁时丧父,后经人资助,到巴格达著名的内扎米耶大学学习伊斯兰教义和文学。但因不堪忍受学校严格的宗教制度,中途辍学,离开巴格达。后因蒙古入侵波斯,被迫背井离乡,开始长达30多年的巡游生活。他的足迹西至埃及、马格里布、埃塞俄比亚、叙利亚,东至伊拉克、巴尔赫、印度和中国新疆的喀什噶尔(今喀什)。1257年他重返故乡设拉子时已进入中年,隐居乡里,潜心著述。1292年在设拉子逝世。

萨迪作品保存下来的抒情诗约600多首,作品通过对花鸟、山水、美女、静夜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他的诗结构严密,语言凝炼、流畅,韵律抑扬有致,是波斯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萨迪的成名作有《果园》和《蔷薇园》。萨迪的作品风格几百年来一直是波斯文学的典范。他被誉为 “波斯古典文坛最伟大的人物”,其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被译成几十种外国文字,受到读者的盛赞。萨迪在波斯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他是公认的支撑波斯文学大厦的四根柱石之一。

哈菲兹(Hafiz,1320~1389),本名沙姆斯丁·穆罕默德(Shamsdin Mohammad)。14世纪波斯著名诗人。

生于伊斯法罕(Esfahan),后全家迁居设拉子(Shiraz)。幼年丧父,生活贫困,但勤奋好学,曾受传统的宗教教育,能背诵全部《古兰经》,人们称他为“哈菲兹”,即孰诵《古兰经》之人。少年时开始学写诗歌,20岁即在抒情诗和劝善诗创作方面显露才华,曾受设拉子穆扎法尔(Muzafar)王朝统治者之邀任宫廷诗人。1387年帖木儿攻陷设拉子后两年,哈菲兹因贫困和愤懑死于设拉子。他的陵墓现安放在设拉子郊外的莫萨拉(Mousala)附近,已成为人们瞻仰和游览的胜地。

哈菲兹进行诗歌创作时,正是蒙古人统治波斯的时期。他的诗对当权者的专制和暴虐、社会道德的沉沦,尤其是对社会的虚伪、教会的偏见,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嘲讽。他还在大量诗篇中,咏叹春天、鲜花、美酒和爱情,呼唤自由、公正和美好的新生活,对贫困的人民寄予深厚的同情。他的波斯文《哈菲兹诗集》于 1791年第一次正式出版,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清真寺经堂教育中亦有流传和讲授。哈菲兹在波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许多东、西方著名诗人也对哈菲兹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赏。后世伊斯兰学者赞他为“诗人中的神舌”、“设拉子夜莺”。德国大诗人歌德盛赞他道:“你是一艘张满风帆劈波斩浪的大船,而我则不过是在海涛中上下颠簸的小舟。”

(二) 艺术

考古发现,波斯人在公元前4000年已进入铜器时代。据称,伊朗艺术的历史可追溯到8000年以前。聪慧的波斯人在石块、木材、陶土、金属、骨头上绘出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和复杂的花卉图案。波斯绘画(细密画)在世界享有盛名,以其精致和细腻著称于世,使用的画笔有时是用一根毛发制作而成,15至16世纪曾盛极一时,至今仍经久不衰。

波斯地毯编织的历史与其国家的历史一样悠久,其对原料的选择、色泽的搭配、图案的设计和编织技艺都要求极严,因此波斯地毯堪称世界上最精细、最富装饰性、最有价值和质地最优的地毯之一。现存最古老且保存最完好的波斯地毯是在西伯利亚发现的属于波斯帝国时期的地毯。

波斯优良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使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着桥梁作用。波斯民族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也是不同文明的传播者。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及亚、非、欧,他们不仅从事大量的贸易活动,而且为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简称。7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诞生和传播,萌生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经过阿拉伯人的倭马亚、阿拔斯、法特梅和西班牙后倭马亚诸王朝各时期的持续发展,阿拉伯文化趋于成熟,并达到了世界的前列。阿拉伯文化通过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传入欧洲,曾对14世纪欧洲掀起的文艺复兴运动产生过有益的影响。大马士革、巴格达、开罗和西班牙的科尔多瓦被认为是世界著名的阿拉伯文化城市;麦加的禁寺,麦地那的先知寺,大马士革的倭马亚清真寺,科尔多瓦的大清真寺和格拉纳达的红宫被喻为阿拉伯文化遗存的典范。

组成部分阿拉伯文化大致由三部分构成:①包括古代阿拉伯在内的闪族文化,如闪族神话、传说、故事和阿拉伯诗歌、散文、谚语、习俗、礼仪等。自18世纪,阿拉伯半岛南也门古代阿拉伯王国,诸如麦因、赛伯伊、哈达拉毛的发现,使阿拉伯古代文化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赛伯伊王国于公元前7世纪修建的马里卜水坝,被认为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圣经》和《古兰经》中均记述了麦因、赛伯伊等古代阿拉伯人的活动情况。②7世纪创立的伊斯兰教文化。如古兰经、古兰经经注学、圣训、圣训学、教义学、教法学、礼拜、罢斋、开斋、朝觐、宗教节日、清真寺建筑等。③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外来文化。如希腊的古典哲学、几何学,拜占庭制度、基督教教义学、罗马法典,古叙利亚和埃及亚历山大学派的炼金术、科学研究,波斯的文学、艺术,印度的数学、天文学、医学和中国的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中世纪阿拉伯穆斯林以伊斯兰精神为核心和导向,使上述三部分文化融会贯通,在9世纪中叶后创建了伊斯兰宗教学、哈里发行政制度、伊斯兰法典、伊斯兰艺术、阿拉伯哲学、书法、医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等在中世纪富有个性的阿拉伯文化体系。

特点阿拉伯文化体系具有3个特点。①宗教本位。即实质上是一种以宗教——伊斯兰教为本的文化,其宗教性是由其萌发、产生的过程所决定的。众所周知,如果没有7 世纪伊斯兰教的诞生,就没有阿拉伯文化的问世。②承上启下。它继承了古代世界的优秀文化,如希腊、罗马、印度文化,同时它又通过自身的发展和创新为近代文明的兴起提供了有益的经验。7世纪阿拉伯穆斯林从阿拉伯半岛崛起后,以传播伊斯兰教为名进行“圣战”。阿拉伯人所占领的拜占庭统治的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埃及等地以及波斯和印度西北部都是古代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而且自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侵后已在上述诸多地区建立了希腊化城市,其中不少成为东方的希腊学术中心,如亚历山大、纳绥比、安塔基亚、鲁哈、君迪·沙普尔等。上述学术中心遗留下来的希腊著作、文化传统和科研成果成为阿拉伯穆斯林就近吸取希腊文化精髓发展伊斯兰文化的理想养分。③连贯东西。即指中世纪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往往通过中间媒介——阿拉伯文化的消化、吸收和传播的过程。阿拉伯人传播的,有如植物种子、药材、图书资料、饮食服饰等。现代所谓的阿拉伯数字就是经阿拉伯人从东方传入欧洲的。8世纪下半叶,印度天文学传入巴格达。在印度天文学中包含了印度数字系统的知识,但鲜为人知。直至9世纪上半叶,阿拉伯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花拉子米(约780~约850)翻译印度天文学著作时,对印度数字系统具有9个数字符号加“0”符号的十进制算法进行了提炼、归纳、总结并运用于自己的数学著作中。花拉子米的数学著作通过西班牙的阿拉伯人传入了欧洲。由于当时的欧洲人是从阿拉伯数学著作中得知这套数字系统的,故称之为阿拉伯数字。又如13世纪阿拉伯天文学家扎马鲁丁传入中国的万年历(又称回回历)及多环仪、方位仪等7种天文仪器,也同样经历了继承、总结前人——埃及、希腊、印度人——天文知识并加以改进提高,尔后传入其他国家的过程。

⑩ 伊朗人跟阿拉伯人的区别是什么

伊朗人跟阿拉伯人在聚居地上、人种上、语言上和宗教信仰上有区别,具体见下:

1、聚居地不同

阿拉伯人主要聚居在阿拉伯国家,他们主要集中在西亚和北非地区,包括叙利亚、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12个位于西亚的国家和位于北非的摩洛哥、突尼斯等6个国家。而伊朗人聚居的范围较小,他们主要集中在了伊朗这个国家的东部和中部,另外在伊拉克等国家的境内也有伊朗人的散落分布。

2、人种不同

阿拉伯人属于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而伊朗人实际上是波斯人,属于欧罗巴人种南支地中海类型。

3、语言不同

阿拉伯语是阿拉伯人这一群体的第一位语言,但是各地也有各地的方言。波斯语是伊朗人的主要语言,这种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它是从巴列维地区发源而成的。

4、宗教信仰不同

阿拉伯人绝大多数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中的大多数又信仰的是逊尼派,而少数是什叶派的推崇者,另外还有少数的阿拉伯人是基督教的教徒。而伊朗人之前大部分一直处于伊斯兰教逊尼派的主导,后来什叶派取代逊尼派盛行起来,另外有少数伊朗人是无神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