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马和民的教育经历
1982年至1986 年,就读于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学校教育专业,获教育学学士
1986 年至1989年,就读于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攻读教育社会学方向,师从张人杰教授,获教育学硕士
2000年至2003年,华东师大教育学系,攻读教育哲学方向,师从陆有铨教授,获教育学博士
Ⅱ 马和民的学术团体
中国教育学会 会员
中国社会学会 会员
中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副理事长
上海市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
上海市社区教育学术委员会 委员
Ⅲ 谁有这本书 新书旧书无所谓 《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马和民 我会加悬赏20-30
可以上淘宝网上书店购买
Ⅳ 马和民的获奖情况
1.参与编撰的《教育大辞典》获国家图书奖(1992)
2.参与编写的《当代教育学》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2)
3.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教育社会学的课程建设与实践
4.华东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教育社会学的课程建设与实践
5.华东师范大学优秀教材三等奖(2003):《新编教育社会学》
6.华东师范大学优秀教材鼓励奖(2003):《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
7.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03):《新编教育社会学》。
Ⅳ 小学班主任必读书目推荐
1.《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
2.《班主任工作十讲》陈宇
3.《一个学期打造优秀班集体》钟杰
4.《中小学班级常规管理》田恒平
5.《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王晓春
6.《爱心与教育》李镇西
7.《做最好的班主任》李镇西
8.《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
9.《震撼教育36计》万玮
10.《致青年班主任》张万祥
第二阶梯:主题阅读
1.主题班会
《魅力班会课》(丁如许)
《打造魅力班会课》(丁如许)
《班会课100问》(丁如许)
《小学主题班会36课》(丁如许)
《初中主题班会36课》(丁如许)
《高中主题班会28课》(待出;丁如许)
《魅力班会是怎样炼成的》(杨兵)
《让品格同青春一起成长——常态班会课》(孙晓晖)
《素材型班会课》(王加文)
《小活动 大德育——活动体验型班会课》
(李季、贾高见等)
Ⅵ 如何理解“教育机会均等”
对“教育机会均等”含义的认识及其启示
关键词:教育机会均等;自由教育;学校选择制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159-01
一、“教育机会均等”的含义
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界定很多,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美国的科尔曼和瑞典的胡森的论点。J・科尔曼把“教育机会均等”这一概念归纳出四种涵义:1.在前工业社会中,家长制盛行,还没有教育机会均等目标出现;2.在工业社会中,教育机会均等发展到创办面向人民群众子女的、基础的、义务的和公款资助的教育;3.在欧洲的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那里,教育机会均等被界定为“为所有儿童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即不论其社会出身,人人都能不受限制地接受教育;4.在自由主义的理论中,教育机会均等观念被解释为受教育结果或学业成绩的均等。科尔曼还指出,教育机会的均等,“只可能是一种接近,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实现。”T・胡森则分别对“平等”和“机会”进行界说。他认为“平等”有三种涵义:1.指每个人都不受任何歧视地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起点均等论);2.以平等为基础对待不同人种和社会出身的人(过程均等论);3.促使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结果均等论)。“机会”则是指几组变量:1.学校外部的各种物质因素;2.学校的各种物质设施;3.家庭环境中某些心理因素;4.学校环境中某些心理因素;5.学习机会(即教学条件)。另外,还有麦克马洪(McMa hon)的三类型说:1.水平公平,指相同者受同等待遇;2.垂直公平,指不同者受不同待遇;3.代际公平,指确保上一代人的不平等现象不至于全然延续下去。在科尔曼的观点里,“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经历了这样的演变过程:由没有均等目标出现到创办面向劳动人民子女的义务教育,到为所有儿童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最后发展为追求教育结果的均等。而胡森则认为平等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注意到人的差异性,从而促使取得学业成就的机会均等,平等目标的达到又取决于学校内外部的各种因素。麦克马洪强调区别对待和代际公平。从三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教育机会均等在西方发达国家已不仅仅局限于所有人都有入学的机会,已经发展到追求教育结果均等这一高度。
二、对“教育机会均等”含义的认识
要深刻理解教育机会均等的定义还必须从平等原则的含义上加以认识。平等原则的含义,即“在国家财力所能负担的经费范围内,在使学生从他们的训练中最能得益的条件下,使恰当的学生从恰当的老师那里得到恰当的教育”([英]格鲁厄姆・巴尔福爵士)。“平等不仅仅是通过免费使学生较易受到教育,仅仅把学校的大门向所有学生打开,这件事本身并不会带来平等,这要依靠社会背景。”(顾明远)教育机会的均等不是教育机会的同一,应该使恰当的学生接受适合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达到最能受益的的状态。同时我们应该从经济、文化、社会大环境中理解平等,因为脱离历史背景、社会发展现状的绝对的、无条件的平等是不可能的。对目前争论激烈的“教育平等”问题也要有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一方面要认识到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存在很多问题,另一方面也必须认识到具体的环境、具体的条件下教育机会均等有不同的内容及其体现,不能用单一的僵化的眼光看问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教育机会均等也受多个方面的影响。对于初等教育来说,影响因素主要有初等学校系统、国民经济的发展、旧制度的残余、学校和社会福利事业、教学与班级人数。对于中等教育而言,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学校和课程的类型、学生的分科、自由教育等。在中等教育中学术性课程是一种特殊的、与证书或文凭相联系的课程,家长和公众都把学术性以外的中等教育类型看做低人一等。过分重视证书和特权反映着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奢望,并不反映教育的原则,使中学分化问题复杂化,成为最严重的问题。同时,在分科中,学术性课程被置于主要的位置,形成与应用性课程对立的局面。
三、美国的学校选择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从而在整体上提升教育质量。学校选择的理念主要产生于提倡自由的思想,强调作为人权的一部分的教育权和学习权,要求把教育权交受教育者自己,让他们自主地选择最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教育,通过选择使更多人的教育机会扩大,本质上是一种重视人权的理念。目前我国实现教育公平的现状是大部分地区已在数量上普及义务教育,达到数量公平,但在质量上并没有实现公平,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教育。我国目前存在严重的“择校”问题是一种教育严重不公平的表现。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对学生入学选择权的限制、“电脑派位”对学生选择学校权的侵害。在素质教育改革进程中,结合学校选择制度的实施,可促使多样化的特色学校的发展,有利于使教育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充分发展的需要,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家长和学校等多方面人员的教育观念的重要转变,最终有助于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同时,实施学校选择制度产生的多样化教育的质量竞争能抑制某些民办学校的不良发展倾向,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并促进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的改善。笔者认为,由于经济实力的原因,我国目前全面建立多样化的教育、实施学校选择制度存在一定的困难,只能从局部做起,但这是我国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的未来选择之一。
作者单位:吴苏芳 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
谢卫华 江西中医学院教师
作者简介:吴苏芳(1977- ),女,江西永新人,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讲,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谢卫华(1977- ),男,江西永新人,江西中医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2]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美]康德尔著.王承绪等译.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翁文艳.教育公平与学校选择制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