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

发布时间: 2021-03-19 17:31:09

『壹』 于建嵘什么人

于建嵘,男。1962年9月生于湖南衡阳,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在湖南师范大学任教至2003年底;2001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曾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进行过学术交流。已发表和出版过《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等大量著述。

『贰』 怎么理解抗争性政治

去这里看看http://wenku..com/view/265859936bec0975f465e224.html

『叁』 介绍中国政治常识的书籍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作品系列
政府的本分:基于民众权利的中国政治与中国经济
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
现代化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政治运动研究

中国政治:
本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介绍和研究中国政治的一部力作。作者用通行的现代政治学理论,叙述和讨论了当代中国政治的各上方面,包括基本构架、政治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及其变革、政治社会化方式、利益表达和录用程序、政府运作和管理方式。

『肆』 中国政治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002年,刚毕业不久的于建嵘博士在香港与北京所做的一系列演讲中强调,当发展和稳定成为时代主旋律时“革命最终在政治行为和社会意识中都被宣告终结”。但如果在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建立以社会各阶层均衡发展的公平体制来防止占人口绝对大多数的工农的边缘化,不能通过制度化的形式来保护工农的基本权益,不能在新的价值和意义上解放工农”,那么要“告别革命”就只能是一种空想的愿望,甚至是对革命动员时一切政治承诺的背弃。
八年过去了,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的于建嵘,以新著《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为这一问题交上一份自己的答卷。
熟悉于建嵘著述的读者不难发现,这部系统论述抗争性政治的学术专著中大量地包含了他近年来在国内的学术刊物与大众媒体上发表的文章的重要片段,以及在境外出版物和高校演说中一再提及的核心论点。但这并非一本简单的合集,而是在收束生命的游丝、整合思维的碎片之后,向我们展示了初成体系的关于转型期中国社会冲突的研究成果与政策建议。以文献研究和理论归纳为背景,通过大量贴近式的调研、访谈与观察,获取丰富、客观的第一手材料,更是为关注、直面与归纳中国底层社会发展和演进逻辑提供了真确坚实的实证基础,反映出于建嵘在学术路向、学术结构与学术风格上的一致性。
于建嵘毫不讳言,社会冲突问题这一政治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我们在关注现有体制的政治动员和整合效果时,也绝不能忽视现有体制的裂度。如果能够在制度的框架内净化、吸附、调解和排释急剧转型的社会中民众的情绪、怨愤和不满,那么并不会出现体制性的断裂。但假如某些掩耳盗铃式的主流话语体系狭隘地将社会冲突视为社会的“病态”,“并在„注意政治影响‟的名义下将中国社会经常发生的各种抗争活动掩盖起来”,只能让执政者无法接受甚至排斥社会各群体的利益诉求与利益表达,让高度理想化的政治建构导致的空泛政治说教取代了正视社会现实政治生态的实事求是的政治路线。 正因如此,于建嵘特别提出“抗争性政治”这一去冲突性、去对抗性的概念,以政治的眼光对底层民众的制度化或反制度化行为进行解读,力图避免简单粗暴的“不明真相”、“别有用心”式的脸谱式定义,并期望能代替“生存伦理”、“依势博弈”、“边界冲突”等其他学者的研究逻辑。了解于建嵘的基本价值与方法后,就不难理清他在书中所讨论的若干议题的逻辑结构与思想线索:从社会冲突的基本理论及其在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具体表现出发,重点分析集体行动与维权抗争、群体行动与社会泄愤这两大类现实问题,并从风险管理、政权建设与社会治理的角度,系统地提出化解社会冲突的政策性建议。
在于建嵘看来,转型中国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的阶段,在现代性孕育和稳定的同时,现代化过程本身却滋生着不稳定性的可能。近三十年来,中国的社会冲突由知识精英主导的进取性争权活动演化为以工农为主体的多发性、分散性的维权活动,并繁衍出无对立双方、无磋商对象、不具有“政治对抗”涵义、仅以表达和发泄不满为主的“泄愤冲突”。但从本质上说,“当前中国的社会冲突是一种利益博弈方式,涉及的是不同阶层和民众的具体利益,民众没有反体制的政治诉求”。如果能暂时放下某些过分敏感的思维方式,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低烈度的、工具性的、制度框架内的冲突,完全具有释放敌意、调和利益、整合
http://wenku..com/link?url=dwQoJlakcj3CZHffuN5-FKShh8srjDmiVs_27-We83R60w5A9Sky9gVssOrSRK_GCfPa2-j-EU5-7Fdp5CG99GdiOV7k-_KMBwG_kYupz5u

『伍』 浮生六记与中国民俗的关系

自传体小说《浮生六记》细致地讲述了沈复这样一位清中期下层文士大半生的生活。小说通过对沈复和他人交往的描述,勾勒出一幅下层文士生活的图景,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下层文士的生活有很大帮助。因此本文拟以沈复的《浮生六记》为出发点,去了解清中期与沈复同一阶层的下层文士的生活。 本文采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既注意汲取以往的研究成果,又不拘泥于前人的成法,而是针对《浮生六记》自身的特色进行有目的性的研究。在查阅了大量的方志、笔记、小说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理解历史,了解社会。通过文学、史学、哲学和社会学的相互引证,来研究清中期下层文士这一阶层的生活。沈复是清中期下层文士的典型,通过对他的生活的细致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其在家庭、社会中扮演的角色;通过比较分析,透视出当时社会下层文士这一阶层的生活状况,包括他们的小家庭生活、大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职业状况;并试图发掘下层文士精神境界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多样的爱好与兴趣、美好的愿望与追求、出色的聪明才智和诗情画意的生活趣味等。 文章除引言及结语外共分三章,第一章为《浮生六记》与清中期下层文士的家庭生活,包括了清中期下层文士小家庭生活中的夫妻唱和现象及其衣食住行...

内容提要 4-5
Abstract 5-6
引言 10-17
第一章《浮生六记》与清中期下层文士的家庭生活 17-55
第一节 艺术化的小家庭生活 17-36
一 夫妻唱和 19-28
(一) 中国传统社会与夫妻唱和现象 19
(二) 沈复与陈芸的唱和 19-22
(三) 清中期的夫妻唱和风习 22-26
(四) 夫妻唱和的实质及其影响 26-28
二 衣食住行 28-36
(一) 生活中的艺术 28-29
(二) 服饰与生活 29-31
(三) 饮食与生活 31-33
(四) 住宅与生活 33-34
(五) 出游与生活 34-36
第二节 矛盾的传统大家庭生活 36-55
一 清中期家庭情况 36-49
(一) 清中期家庭的结构、规模及其小型化趋势 36-40
(二) 大家庭观念的根深蒂固与社会现实的冲击 40-45
(三) 互相倾轧的家庭关系与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45-49
二 大家庭对下层文士生活的影响 49-55
(一) 安身与存世——传统家庭对下层文士经济的援助 49-52
(二) 禁锢与牢笼——传统家庭对下层文士思想的束缚 52-53
(三) 传统与现实——才子式的自赏与金钱思潮的抗争 53-55
第二章《浮生六记》与清中期下层文士的社会生活 55-123
第一节 清中期社会概况 55-63
一歌舞升平与府库空虚并存 55-57
二发达的文风与沉闷的思想 57-59
三颓迷的士风与儒林的俗化 59-63
第二节 清中期下层文士与科举 63-78
一 下层文士与科举之联系 63-68
(一) 重士崇官的传统观念 63-64
(二) 热衷功名的士风 64-68
二 清中期科举现状 68-73
(一) 拥挤不堪的科举之路 68-69
(二) 貌似公平的取才之道 69-71
(三) 遥遥无期的等待——落榜、冗官 71-73
三 科举对下层文士的影响 73-78
(一) 谋生能力蜕化 73-75
(二) 社会地位下降 75-76
(三) 下层文士心态失衡 76-78
第三节 清中期下层文士的出路 78-113
一 作幕 80-93
(一) 清中期的幕僚 80-85
(二) 幕僚的收入 85-87
(三) 幕府、幕僚与创作 87-93
二 经商 93-99
(一) 清中期的重商思潮 93-96
(二) 经商的困难 96-98
(三) 文士与商人的交往 98-99
三 教馆 99-104
(一) 下层文士教馆的基本情况 99-102
(二) 下层文士处馆的困难 102
(三) 士风的转变对馆师地位的影响 102-104
四 行医 104-106
(一) 文士与医的天然联系 104-105
(二) 清中期下层文士为医的状况 105-106
五 卖文 106-111
(一) 清中期下层文士卖文的状况 106-108
(二) 士风的俗化对下层文士卖文的影响 108-111
六 其它 111-113
(一) 清客 111
(二) 选家 111-113
第四节 清中期下层文士整体社会生活状况 113-123
一 下层文士的社会地位 113-115
二 下层文士的物质生活水平 115-118
三 下层文士的心态 118-123
第三章 《浮生六记》与清中期下层文士的艺术生活 123-150
第一节 三重失落的下层文士 123-126
一 儒学本质的失落 123-124
二 社会性的失落 124-125
三 权力的失落 125-126
第二节《浮生六记》与清中期下层文士艺术论 126-137
一 盆玩插花——艺术生活化 126-132
二《浮生六记》与清中期诗画文论 132-137
(一) 文论 132-133
(二) 诗论 133-136
(三) 画论 136-137
第三节 《浮生六记》与清中期园林艺术 137-150
一 沈复与清中期园林艺术 138-142
二 园林与清中期下层文士生活 142-148
三 园林与下层文士心态 148-150
结语 150-152
参考文献 152-159
后记

『陆』 潘泽泉的学术论文

《空间化:一种新的叙事和理论转向》,《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社会分类和群体符号边界:以农民工社会分类问题为例》,《社会》2007年第4期。
《社会分类和群体符号边界:以农民工社会分类问题为例》,人大复印《社会学》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
《社区:作为改造和重构社会的想象和剧场》,《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国外社会政策研究的最新动态及对我国的启示》,《理论探讨》,2007年第4期。
《社会网排斥与发展困境:基于流动农民工的经验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社会网排斥与发展困境:基于流动农民工的经验研究》,人大复印《社会学》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现代化与发展主义语境中的中国农民工发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社会信任危机:一项经验研究》,《韶关学院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1期。
《实践中流动的关系:一种分析视角》,《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社会空间的极化与隔离:一项有关城市空间消费的社会学分析》,《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社会空间的极化与隔离:一项有关城市空间消费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2期。
《作为道德方案的城市空间生态》,《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3期。
《社会学视野中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天府新论》2005年第1期(《世纪中国》(2005年3月A期)全文转载;《光明日报》(1月25日)论点摘编)。
《理论范式和现代性议题:一个有关情感社会学的分析框架》,《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理论范式和现代性议题:一个有关情感社会学的分析框架》,《社会学文摘卡》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3期。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发展困境与社会风险》,《战略与管理》2004年1期。
《乡土中国走向何处》,《中国研究》2006年第3期。
《现代家庭功能的变迁趋势研究》,《学术交流》2005年第1期。
《实践中流动的关系:一项有关中国村落村民关系的人类学分析》,《视野》2004年第7期。
《贫困的社会建构、再生产与对策:中国农村发展30年》,《学术研究》,2009年第11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3期论点摘要。
《农民工与制度排斥:一个制度分析的范式》,《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0期。
《社区建设与发展话语的实践逻辑与新趋势》,《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社会学》人大复印资料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
《参与与赋权:基于草根运动与权力基础的社区发展》,《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4期。
——《羊城晚报》2009年11月22日观点摘要。
《社会学的研究范式:解释社会的可能性及其效度》,《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5期。
《以构建市民社会为目标:社区建设和发展策略的转变》,《福建论坛》,2009年第3期。
《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农民工的生存生态研究》,《前沿》2009年第2期。
《集体行动的困境:理论阐释和实证分析》,《中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社会学》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
——《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年4月21日论点摘编。
《社会资本与社区建设》,《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新华文摘》,2008年第22期全文转载;
《底层生态和秩序建构:基于农民工问题的实证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
——《社会学》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
《非政府组织与现代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2008年第12期。
《改革开发30年与中国农民工》,《学习月刊》,2008年12期。
《国家调整农民工政策的过程分析: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5期。
《论发展的可能性与条件:以政府为行动主体的社区建设走向》,《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12期。
《从湖南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湘潮》,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农民工、身体与社会: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4期。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市场排斥与边缘化研究》,《天府新论》,2008年第4期。
《我国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的缺失与重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共有的空间何以可能》,《中州学刊》2008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9期论点摘要。
《从社会排斥视角解读农民工:一个分析框架及其运用》,《学术交流》2008年第5期。
《重新认识农民工:弱者的行动逻辑和生存策略》,《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3期。
——《社会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2008年第4期转载
《全球化、世界工厂与农民工发展困境:中国经验》,《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柒』 人类为什么要战争

  • 这里的战争,默认为近现代战争,近代与现代的分野为二战及联合国的成立。在现代部分,将冷战结束作为一个小一点的层次区分;

  • 古代战争发生原因,有很多是比较奇葩的,有时候一言不合友谊的小船就翻个底朝天,就刀兵相向。这个就没办法总结了。所以我能力有限,就只说近现代战争;

  • 对于战争发生的原因,我国教科书上基本上能够出现的都是“无产阶级解释”,也就是用阶级论来认识战争,这是正确的,但并不全面;

  • 在军事学著作和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还有对于战争发生的原因更多的解释,在此仅作介绍,不作出评论,选择相信哪个是你自己的事情,何况见识得多了,自己也能判断;

  • 西方兵圣冯.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工具。这个话得到了列宁等人乃至于我方教科书的高度赞誉,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上层建筑又是决定于经济基础的,战争在这厮这里并没有归结到最根本原因上面去,等于是一句无比正确的废话;

  • 《1984》、《二十二条军规》等文学作品里,提出的原因更比兵圣本人更为深入:战争是资本家和统治阶级消耗社会财富的手段。这种说法里认为,社会财富的增加,会导致底层贫民生活得到改善,从而引发全民教育和贫民对于富裕生活的渴求,危及到统治阶级。必须要保持占绝大多数的贫民挣扎生活在“食以果腹、衣以蔽体”的状态,所以要时不时的来一场战争,把生产出来过多的社会财富消耗掉;

  • 实际上无产阶级及其建立的政权,对于战争也有经济学上的解释,就是我们常常听说的:转移内部矛盾。这个侧重点是解释国际战争和世界大战,而难以解释国内战争以及一部分争夺市场、资源为目的的国际战争;

  • 我个人对于战争发生的原因还有一种解释:经济链条的重新调整与优化,一旦别的手段不能达到,并且收益大于损失,就要诉诸战争。仅仅是一家之言,不值大家一哂;

  • 我比较确信的关于认识战争发生原因的方法论,其实非常的简单浅显,在这里介绍一下:发动战争的一方肯定是想得利。但凡只要是主动进攻的一方,不管口头上怎么说,肯定是为了得到某种利益。而这个利益,肯定是跟挨打的一方有关系;

  • 这个道理简直简单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问题是很少有人能够坚持这个道理,绝不听信各方尤其是当事双方的言辞和舆论攻势。更是只有屈指可数的人能够在战争的全部阶段坚持用这个原则分析双方的行为,判断战争的胜负;

  • 二战前战争的原因;

  • 归结到战争发生的具体原因,还是要区分不同的战争目的,正是用“得利”原则分析战争。

  • 二战以前的战争爆发,包括一战,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原因;

  • 争夺殖民地的战争:英法百年战争是典型例子;

  • 殖民战争与反殖民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是典型的例子。这里面有个需要强调的是,被殖民地中央政府为了阻止被殖民地地方分裂而进行的反分裂战争,尽管是内战,也应该归到反殖民战争里面,例如北洋政府派兵干涉蒙古国独立的军事行动;

  • 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的战争:鸦片战争、一战是典型的例子;

  • 二战后战争的原因;

  • 反殖民战争:脱离宗主国控制、寻求独立的战争进入高潮,典型如越南抗法战争;

  • 社会主义战争:我觉得有必要把这种战争单独提出来说一说,“阶级论”莫名其妙的引发了很多莫名其妙的战争,说明社会学不是能够随便乱鼓捣的。典型的有中苏冲突对峙、红色高棉、中越战争等等;

  • 两大阵营为争夺小伙伴的战争:越战、韩战、阿富汗、伊朗……

  • 冷战后战争的原因;

  • 世界面临另一次大的利益调整:前苏联和东方阵营倒下,留出了巨大的利益空间,冷战结束后战争的主要原因,根本不是什么反恐战争,反恐战争只是各方的借口而已。这个时期的战争,都是在为了下一次大战做准备而已。

『捌』 《进化论》的疑问~~~~~

那是人类帮助他进化~
就像人类需要其他动物的肉,是其他动物帮助人类进化,如果人类从人猿的时代开始就不吃肉类,咱们现在也不知道是啥样呢~
人类最初只不过是个猴子,是因为其他物质的影响才会净化,要是没有其他生物的帮助我们也就还是个猴子、矿石也只不过是块石头,是因为人类的影响,这不,他就变了~只不过他没有思想

『玖』 对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认识

认识社会学 1、对于社会学的接触 在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时,我才接触到这门被人关注甚少的专业——社会学,然后又阴差阳错的进入了这门专业,带着我的憧憬与好奇,我开始走进社会学的世界。 2、对于社会学几个方面的认识 (1)什么事社会学。这是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在我脑中,社会学的概念很是模糊的,更谈不上中形成具体的内容了,所以首先我思考的是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的概念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具体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