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哲学麦子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哲学麦子

发布时间: 2021-03-19 12:05:21

❶ 对麦子的描绘表现了怎样的哲理

麦子低头说明麦子成熟了,并且是麦子的籽粒越丰满,
麦穗会更重,麦子更容易低头。人也是一样,越是知识渊博的人,
往往越是表现的谦虚,往往更喜欢学习。

❷ 说说麦子的哲学的内涵是什么

人生的通道,往往是穿越卑微、困境和风雨而产生的。平凡者可以凭借考验、抓住机会,最先觉醒、最先锤炼、最先成熟,然后运用智慧的能力,使自己变得更伟大。

❸ 柏拉图摘麦穗的故事是什么意思

有一天柏拉图问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并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把他带到了一个麦地旁,让他在这片麦地里摘一个最大最黄的麦穗回来给他。但有一个要求,只准往前走,不准后退。

但结果柏拉图两手空空的走出了麦地,苏格拉底问其原由,柏拉图老实的说:“因为不能回头,所以我一直不确定自己身边的是不是最好的,总认为最好的还在前面,但后来发现,后来的还不如之前的好,所以自己什么也没有摘到。”苏格拉底笑着说:“这就是所谓的爱情。”

后来,柏拉图又问老师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同样的让他在一片树林里走一遍,同样的让他找到一个最大最粗的树回来。同样只准向前,不准回头。这次,柏拉图带着一个很普通的树回来了。苏格拉底问他为什么带回来这么平凡的树,柏拉图答道:“我一路上是错过了很多又大又粗的树,但我怕自己前面的树比现在的还小还差,所以就选了支较为平凡的。”苏格拉底说笑着:这就是婚姻。

(3)哲学麦子扩展阅读

柏拉图式爱情,也称为精神恋爱,只爱灵魂不爱肉体的一种方式。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爱情,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爱情。

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

哲学界对爱情的定义是理性的,所以它包容了如:道德、责任、义务等等这些充满人类理性光芒的社会化的衍生物。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而在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

柏拉图著书以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表述说,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柏拉图在对话录《会饮篇》中提到最崇高的爱情是精神之爱,是爱的双方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

而美国的社会学者对“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只有神交的“纯爱情”,还是虽有形交却偏重神交的高雅爱情,也众说纷纭。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图认为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对一个活得高尚的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世上再也没有一种情感像爱情那样深植人心。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为,被他的父亲、朋友或别的什么人看见,都不会像被自己的恋人看见那样,使他顿时苍白失色。

❹ 麦子哲学的内涵是什么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❺ 麦子的哲学能提出什么问题

垃圾脑残语文题。
看了这篇文章让我感到恶心,既然麦子需要磨砺才能长成,那么农夫什么也不干不就行了吗,坐享其成好逸恶劳不就有大丰收了么。让我想起了孟子的一句话,“何异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什么意思,杀了人说不是我的过错而是兵器的过错。自己不丰收说麦子没有经受磨砺,当真讽刺。说什么不穿大衣更耐冷,典型的人定胜天的主观主义者,如果不穿大衣更耐冷是事实那么穿大衣让自己更不耐冷不就是一种磨砺了吗。到头来作者还是潜意识里认为不穿大衣不耐冷,自欺欺人。
擦亮你明亮的眼睛看看,非洲难民比美国总统受的苦多了,难道非洲难民就比美国总统有作为吗?有的婴儿出生就夭折了,他受到的磨砺比任何人都大,他得到什么了。读读白居易的《悲哉行》,好好领悟什么叫“古来无奈和,非君独伤悲”。这种语文题不是在教语文而是在训练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的革面之徒,典型的“子教子路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