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关最严肃的哲学命题;自杀
哲学到底有什么用?相信在座各位经常这样被追问过。我们都知道冯友兰先生的一个庄子式的回答:哲学没什么用,但因其“无用”而有“大用”。此说仿佛已经成为这个问题的当然答案。我却想说,这个回答虽然没错,也好听,但很是消极,并不可取,差不多属于搪塞之举。你这样去教导今天的学生,是一定会失败的。学生会说:帮帮忙哦,我先要“小用”,再谈“大用”,如何?这个回答的失败之处在于:先承认哲学“无用”了,然后想着法子、甚至可以说采取了辩证法的“狡计”,才弄出个“无用之大用”。这样真的会很被动。我以为,我们一开始就不能认定哲学无用——因为无论从策略上还是从实情上看,这都是不对的。哲学怎么可能“无用”呢?
哲学在今天好歹也算一个“行业”了,总得有套相对稳定的、有力量的说法,努力表彰自己,形成自己的行业标识或口号,从而增强我们行业的自豪感,抵御其他行业的侵犯。所以在今天南开大学哲学学科恢复重建五十周年庆典的美好日子里,趁中国哲学界各路豪杰聚会的机会,我们要整出个说法来。为抛砖引玉,我先说几条。
第一条:哲学教人不死,或者,哲学家不自杀,甚或,哲学教人不自杀。这是有统计学上的充分依据的。纵观中外哲学史,还没有发现自杀的哲学家。有人反驳说,哲学家尼采虽然没“肉体自杀”,但可谓“精神自杀”了。我说错,尼采哪里自杀了?提倡求生意志的尼采是不可能自杀的。即便是发疯,也不能全怪尼采,而只能怪让他染上梅毒的女人,甚至要怪哥伦布——你没事跑美洲去干吗?去就去了,干吗还带个梅毒病毒回来?总之尼采没自杀,只是发疯了,疯了也不死,还活了11年呢。还有人举出哲学家阿尔都塞,但我认为也是误解,此公也没自杀,而是得了精神病,把他老婆给掐死了,自己没自杀的。唯一的一位自杀的西方哲人,大概是当代法国的德勒兹,1995年70岁的德勒兹因不堪肺病折磨而跳楼自杀。但我以为,德勒兹一是因病痛折磨,二是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而是既做哲学又做电影的),所以才自杀的。故德勒兹也不构成反证。说到中国,有个叫王国维的自杀了,王氏算不算哲学家?这也是可以讨论的,似乎他更多地是个文艺家,故也不构成对我们所谓“哲学教人不自杀”这个命题的否证。从历史的经验看,哲学家不自杀。再说了,我们也可以为此命题立下一道防线:若有小哲学家自杀(我承认这是有可能的),我们就说,那是哲学没学好,反而证明学好哲学是多么重要。
哲学教人好好活下去,哲学家不自杀,是因为哲学就是练习死亡,练着练着就不想死了,或者是把生与死看明白了,就觉得死不可怕,不死也行。天地生死,参悟透了,何所惧哉!所以从历史上看,哲学本来就是很不错的行业,做个哲学家蛮好。再从未来的角度看,因为人类诸文明宗教感的全面衰退,哲学越来越有“宗教替代品”的作用了。哲学这个“替代品”在好些方面还胜过了宗教。宗教有时候难免不太讲理,而哲学是讲道理的。人生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解释,解开了才释然。这时候哲学就大有用场了。
第二条:哲学让人脑子清楚。我故意不说哲学是智慧学、哲学给人智慧之类的大话,我们要说得具体实在一点,是脑子清楚。用手一摸,人人都摸着一个脑袋,虽然大小不一,但总归是具体实在的。你要说“智慧”、“境界”,就有点摸不着边际。所以我们要说脑子清楚。那么在这件事上,哲学几乎就有大包大揽的作用了。或问:不也有糊涂的哲学吗?比如经常有人把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之类的哲人叫做“糊涂蛋”。我承认他们的哲学是不太好懂,有的还干脆不认为自己是哲学家。但就主体而言,他们是想把人世间本来糊涂的、甚至本来神秘的东西弄清楚,而不是蓄意要把人弄糊涂。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在更大程度上让人脑子清楚。
脑子要清楚,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做事的基本前提,所谓通人情、明事理是也。脑子不清楚,严重的就是脑残,或者精神病。精神病无非是心理的“理”没理清楚,比如说同时做好多件事体,就容易理不清楚而致精神病。要理清楚,就需要哲学。这里顺便要来说一说心理学。国内的心理学不知道在哪儿,有的放在教育学院,有的放在理学院,有的甚至放在工科里面,实在是可怕得很,属于脑子不清楚而做出来的学科设置。心理学应该而且必须放在哲学系,是属于哲学专业的。我的说法是,哲学要通过心理学而服务民众精神,让民众的脑子变得清楚些、变得坚强一些(就此而言,哲学应该是可以用来看病的),这才体现哲学的务实;另一方面,心理学得通过哲学而维持自身的高贵品质,而不是沦落为目前占主导的英美式的实验和统计心理学。
简言之,哲学心理学的建设,是我们哲学学科的当务之急了。我们要重新把心理学这个地盘抢回来。心理和精神,哲学不管谁管?
第三条:哲学教人雄辩,或者,哲学教人好好说话。这一点恐怕用不着我罗嗦了,从上面讲的哲学让人脑子清楚,已经可以推出这一点了。我的普遍话不好,不能被认为是不会好好说话。但要把话说好,固然并非易事。我们知道,就西方来说,哲学在起源上就是从辩论开始的,所谓的“智者”是教人说话的,而且是一个收费项目。在我们这个时代,论辩的需要前所未有地高涨,人人都需要替自己主张,替自己辩护,要说服他人。这时候,我们却发现没有人教人说话,这简直是要命。所以我认为,需要把哲学的原初的职能恢复起来。哲学能教人好好说话。天下道理多,哲学使人明理,而且能教人把理说清楚——这是多好的事!
总之,在宗教感日益趋弱而自杀者越来越多、心理压力日增而精神病患者趋多、个体自由空间增加而越来越需要表态的时代里,哲学,一门教人不死、教人脑子清楚又教人雄辩的学问,无疑是既有“小用”又有“大用”的有用学科,甚至完全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最有用的一门学科。
⑵ 为啥哲学家不讨人喜欢
因为哲学家都太深奥。
一个人或者本来就是或者永远不是哲学家。
希腊人早就知道智慧和知识专是有所属不同的两种东西,尽管有时候容易被混淆。
Herakleitos就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否则它就已经使赫西阿德、毕达哥拉斯、克塞诺分尼和赫卡太智慧了”。
⑶ 一辈子都在痛苦忧愁中度过的哲学家有那几位我知道的有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还有谁
1、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大谬的。要说“一辈子”都在痛苦忧愁中,这是不可能的,无论对于什么样的人。即便是你举例出的那些人,也不是一辈子“都”在痛苦中,哪个人能没有一点快乐呢?!当然,如果你以为他们或许长着一张苦瓜脸,或许喜欢抱怨和痛斥,这样就是“痛苦”,那你就大谬了。
2、我相信你是没看对关于那些哲学家的传记(或许就没看传记,而是听流言),所以才会以为他们“一辈子”都在痛苦中。我记得,罗素还批评叔本华,说他说一套,做一套:说什么人生是充满痛苦的,而在实际生活中叔本华可是极其享受物质的欢愉的。像叔本华那样的哲学家,其所谓的“痛苦”(如果有的话),与哲学没有本质的联系,而只是其个人秉性中的非哲学成分的作用。什么是“哲人”,它在本质上就是那些放达、恬静、超越于痛苦与快乐之上的人。因而可以说,“一辈子都在痛苦中”(即便可能,更别说不可能)与“哲学家”这两者之间就是排斥的。
3、至于什么“哲学的痛苦”,要么就是糊弄人的玩意,要么就是无病呻吟。那些所谓的哲学家的痛苦,都是在人的意义上的,是个体化的痛苦。不要因为自己的弱智,无法领略哲学的真谛,就把这种痛苦归于哲学,否则会是大谬。就像,不能因为一道数学题不会做,就把这种烦闷说成是“数学的痛苦”。数学(如果有人格的话)可不会痛苦,它甚至还会对人的痛苦不屑一顾。
⑷ 哲学家都会“死的很惨”么
哲学家和“疯子”没有什么两样,如果要想升官发财就别学习哲学。哲学家一般不被世人所理解但他们的思想会永远长存给我们智慧。
⑸ 哲学家是最最痛苦的,那半吊子哲学家会怎样呢
宗教也属於哲学~是其中很精彩的一部份~~很多哲学家'後来的思想言论倾向了宗教~
宗教:(1)净化人心~增长智慧~陪养正确的人生观=>导致人际关系变和谐~家庭也和乐~工作上乐观进取..自然会有好报应~(2)修炼上天堂~永远离苦得乐~(真正的治本~无漏)..(3)一人得道~全家受益~他们可以成为你的众生~全家人永远在一起’(这是真孝)…
ps:欠了债就得偿还啊!..这样的宇宙比较合理吧?!..(杀人放火’死后拍拍屁股'都不用偿还?一了百了?…这是甚么烂宇宙嘛?!~~不合理~可能性不高)…所以有六道轮回'(可以还业债)~~
⑹ 哲学家所谈的并不是他自己怎样生活,而是应当怎样生活
成为哲学家,应该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关怀整个人类的命运,对宇宙人生的真谛怀有极大兴趣;第二,能够勤奋学习传统哲学,有较颖悟的天赋. 做一名哲学家,未必需要多少钱财来做保证.看看历史上的哲学家就可以了,他们有富翁,有平民,甚至还有奴隶. 哲学家的贡献就像厚土大地,可以一代代地滋养人类的灵魂和思想.企业家的贡献就像雨露,降在哪里,就在哪里解决当时的饥渴. 真正强烈的爱好,金钱和生活只能对它产生影响,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撼动.一个喜欢书法到痴迷的人,买不起笔墨纸张,捡根小木棍在土地上写字也能有朝一日成为书法家,特别喜欢哲学的人,得到一本哲学书,就可以读到、悟出比拥有一屋子书的人所得到的更深的道理. 继续与楼主探讨. 哲学家,严格说不是一种职业.楼主似乎试图把哲学家当作一种职业,既可以得到无上的精神愉悦,又可以养家糊口孝悌忠义,这是不现实的.哲学家,可以是富翁,也可以是一贫如洗的,可以是给后世留下永远的理论的,也可以是不为人知被埋没的.不为人知却有高深哲学修养的人,也是哲学家,不能因为他的哲学不为世人所知、不为统治阶级理解和应用就否认他是哲学家.哲学是探讨宇宙和人以及人类的真谛的一项事业,哲学家未必是以哲学来挣饭吃的,历史上的老子不是哲学家吗?他的职业是国家图书馆馆长;庄子不是哲学家吗?庄子当过漆园小吏.孔子不是哲学家吗?孔子当过类似于国务院副总理一样的官僚.哲学不是职业,以哲学为职业的,未必能成为哲学家.加上这个“家”字,就一定要有自己特出的成就才行. 其实,人的一生有很多富裕时间,不信你去看看,很多人在打麻将,很多人在斗地主.他们百无聊赖,一定是觉得打麻将、斗地主比研读哲学书籍、思考哲学问题更有意思,也就说明他们对哲学兴趣小于对打麻将斗地主的兴趣.人的兴趣各个不同,有的还喜欢钓鱼,有的喜欢古董,有的喜欢美食,有的孜孜不倦地追求美色,有的对财富情有独钟,富了想更富.如果一个人对很多事情都有兴趣又舍不得放弃任何一个,那么到头来无非是兴趣广泛,哪方面都不厉害.所谓有舍才有得,我既要孝敬父母,又要封妻荫子,又要官运亨通,又要八面玲珑,还对哲学念念不忘,这想法太多了.读历史让人睿智,历史上的那些大哲学家,他们的父母都因为没人赡养冻饿而死了吗?他们都因为成了哲学家而都没有饭吃了吗?他们惧怕过相当哲学家而又没成功的后果吗?想当哲学家,一个是要有对哲学本身的极大兴趣,再一个是要有比较颖悟的心.至于怎么才能当,最好是了解历史.去详细地了解一下古今中外那些大哲学家的生平吧!做一个哲学爱好者或许要容易多了,也可以轻松地照顾全面,如果想成“家”,就不那么容易了,不管是哲学家,还是其他的什么家,诸如艺术家、发明家等等,只要成了“家”,就意味着在这一方面已经超凡脱俗,达到极高境界,而要做出超常的成就,就一定需要有超常的付出,在某个领域成“家”并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得失心过重,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无怨无悔地付出,才是真正的兴趣和爱,如果像做买卖一样实现盘算好得失进退,那很难让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成“家”.
⑺ 哲学家中有90%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是这样的吗
不能复完全这么讲,但是我可以制大胆的讲,一个抑郁的人是很容易走上哲学的道路的,因为真正偏执的人往往哲学造诣更深,哲学越是深入就会越痛苦,除非你在主观上逃离哲学追求,否则,哲学问题一定会使人抑郁,哲学问题很多是没有答案的路径可寻的,所以,敏感悲观的人在哲学家中比较常见,一个人越是敏感悲观,他的哲学造诣和思维就越贴近哲学,这只是一般意义而言,并不是全部,现在很多搞哲学的人往往都是表面文章,真的深入哲学的很少,我举个例子,中国的哲学大师梁漱溟,这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生坎坷,颇具哲学特色,不仅不娶,还闹着出家吃素,光是闹着自杀就很多次,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想像的,但是这对于哲学家看来是很正常的,一个人越是钻研哲学问题就越容易陷入困境和复杂中,尼采也疯了,这些人在历史上都是顶尖的,但是人生的起落足以说明一切,大风大浪出英烈,这是正常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往往会相对提升,哲学家抑郁的可能也会减低很多,但是说抑郁与哲学有没有联系,我说,对于某些人是有关系的,尤其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家更是如此,我就是因为抑郁才走近哲学的,哲学带来的是无限的安慰和快乐感觉
⑻ 请大家谈谈【哲学家对死】的看法!
死亡是唯一完美的结局
⑼ “无限者”是哪位哲学家的观点,啥意思
请问楼上的:泰戈尔是哲学家吗?
“无限者”是由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克西曼德提出来的。
与早期希腊经济从原始氏族公社的控制下解脱出来相适应,早期希腊思想主要的任务也是要从原始宗教迷信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哲学要从宗教意识中摆脱出来,提倡一种朴素的科学精神,以促进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高社会生产力。在这个总的思想趋势下,早期希腊哲学是和自然科学、宇宙论问题分不开的,所以被称作“自然哲学家”。
古代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提出了“物质始基”说,正是与宗教迷信对立的产物。这样一种现在看来过于幼稚的理论,在当时却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异端邪说”。产生这种学说需要一定的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当人们的生活资料极其微薄、生活在飘摇不定的自然威胁中时,自然力量只能是一种异己的宗教的力量,原始人类的各种自然崇拜(如“水崇拜”、“巨石崇拜”等)就反映了这个阶段的生产水平;只有在生产进一步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了小部分有闲阶级,这部分人可以不直接去改造自然,而生活却靠直接改造自然的人——奴隶来维持的时候,自然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从而哲学才能从宗教意识中脱颖而出。这样,在古代希腊,最初的哲学学派出现在比较富庶的小亚细亚移民区,不是偶然的。希腊的东部移民区发展得较早,西部移民区发展得稍
晚。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哲学的初创阶段,以泰利士、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为代表。他们是一批自然哲学家,对一些自然现象曾经作过极其朴素的科学观察。他们对这些现象所作的解释的具体内容虽然早已过时,但他们是古希腊思想史上第一批科学精神的提倡者。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他们对哲学的基本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而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开创地位。他们提出了欧洲哲学史上最早的一批哲学范畴,弄清他们所提出的基本哲学范畴的历史内容,对理解古希腊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对古希腊哲学从伊奥尼亚学派经过毕达哥拉斯斯学派、赫拉克利特、爱利亚学派等一系列复杂的斗争,向更高的哲学形态——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阿那克西曼德同泰利士一样,力图寻找一种统一的和不变的物质始基即本原。但他不满泰利士水是本原的观点,提出了“无限者”是世界本原的新命题。
阿那克西曼德本原论的重要意义在于,从此开始了运用“有限”与“无限”的范畴来处理万物和它的本原的关系。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不是指数量上的无限,而是指无定形、无规定或不生不灭。他力图对宇宙万物本原作出较泰利士更为一般的哲学概括。
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不是指精神性的东西,也不是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指万物彼此转化的共同的物质基础,因而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