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文科学与法律的关系
你好
区别:人文学科无强制约束力,而法律有;
联系:法律为人文学科发展提供保障;人文学科促进法律的发展;
㈡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的特色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院学人辈出,成就显著。胡致本、白暴力等一批著名学者曾在此执教。经过数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人文与经法学院的实力不断增强,影响日益扩大,正发展成为该校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教学科研基地。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是西北工业大学既体现“三航”特色,更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特色的学院。作为一个新兴学院遵循西北工业大学“三实一新”的校风,秉承 “公诚勇毅”的校训,致力于建设一个具有坚实高科技知识背景的人文与经法学院。
㈢ 暨南大学人文学院法学和法学院的有什么区别
人文四年都在珠海校区,录取分数稍低,人文法学只是一个系,只有本科。
法学院是一个学院,和知识产权学院一起,有本科硕士,博士培养方式,在广州本部,录取分数稍高,师资力量较强,但14年开始大一在南校区。
㈣ 法律为什么属于社会人文的分类,而不是科学技术
本来,科学是指对应于自然领域的知识的。在西方,提到科学,就是专指“自然科学”即研究对象限于自然界。而把“非自然科学”的其他“学科”定义为比如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哲学...而在中国大陆,把“非自然科学”的其他学科,归为“社会科学”。
请仔细理解我的下面一段话:
中国对科学的理解,除了它本身的名词属性外,又赋于它“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含义。因此,中国(主要是中国大陆)将所有学科分为两大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这里有个问题:当说到“分类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时,科学的含义是“学科”;然而在说到“科学技术”这个词的时候,“科学”却是专指“自然科学”的。这是一个遗憾。解决之道是把“科学”和“学科”分家。剥除“科学”这个词当中“学科”的意义。
我看到一个评论说:在中国大陆,教科书上一般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或称为理科)社会科学(或称为文科)。而诸如心理学、哲学(有别于科学)在中国(尤其是大陆)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概念被认为存在划分不清、界限模糊的情况。因而“科学”一词常被不正确地使用。这个现象一定程度上与近代汉语的发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的自身使用界定模糊有关。
现在言归正传。按我们对“学科”的分类方法,法律是“非自然科学”,它属于“社会人文科学”。如果再复习一下我在上文的论点,“法律”在其他国家,是不沾“科学”这两个字的。
希望我能说清楚了。
㈤ 有大学是读法学专业的进来下谈谈你的感受
我个人认为,大学的学习,在学好自己专业的同时,一定要修几门其他的课程,以便在专以后就业属时有多选择的空间;在自己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之后,再去考虑时否去做相关法学专业的工作!(如果工作真的难找到工作的话!)
专业知识一定要学精!不管以后是否用得到!我们年轻的副总以前也是学法学的,后来从事管理!
大学的理解、分析、沟通、组织能力一定要去好好培养!多参加社会实践!当然细致周密的思维能力是你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㈥ 如何理解法律的人文精神
照通常意义上的理解,时至今日,现代法律已成为也应当成为维护现代人类社会秩序的常规性手段:定纷止争、解决冲突,以确保社会控制和维系社会秩序。同时,法律也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可以真切感受到法律的普遍性和它的社会意义:法律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秩序同蒂并生,法律似乎就是一种社会控制、纠纷解决的手段与工具,而且是一种代表了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有效工具,并为社会公众所普遍认同。
但我们却不能简单地把法律等同于社会控制、纠纷解决的手段与工具。事实上,现代法律不仅具有工具的意义——工具意义只是法律要义的一个外在表现,它更有一种内在人文主义的价值荷载和精神蕴含,是深刻内蕴着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和旨趣的:尊重人,关怀人,以人的幸福生活为基本尺度,是人性的基本需求。相应地,它的真正职能也就浸渍了对人的个性、人格尊严以及人的价值等的关怀和崇尚,并持存于人文需求的满足和发展中。它以人文主义为其根基和法源,又以人文主义为其永恒的目标和追求,人文主义对于法律来说,既有描述的意义,又有规范的意义。这一点,无论诉诸于理性的理论证成还是人类文明的历史逻辑,都是不难得出的结论。也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才正确指出,“法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进而也才能实现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㈦ 人文与法学院和继续学院哪个好
别学法学。
㈧ 澳大利亚法律和人文
【【【【【【【【【【法律】】】】】】】】】】】
澳大利亚的法律制度是建立在法治和公正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的基础上的。在澳大利亚的普通法体系中,程序的公正性、司法判例、预期立法以及分权等都是基本原则。
在澳大利亚,联邦和各州的法律制度都体现了立法、行政和司法的三权分立。州议会可以就任何与所在州有关的事宜进行立法。但是,在宪法限定的权力范围内,有效的联邦法律可以推翻州法律。
司法独立于立法与行政。在解释和适用法律时,法官独立于政府。联邦法官的任期得到宪法保障。在各州和地区,法官任期得到法律保障。澳大利亚高等法院是所有事项(无论是属于联邦还是属于各州管辖范围)的最终上诉法院,而根据宪法授权,联邦议会有权赋予州法院联邦管辖权。
【【【【【【【【【【人文】】】】】】】】】】】
(简短的)澳大利亚是典型的移民国家,人口2000多万,澳居民大多数信奉基督教,英语为通用语言。多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是澳大利亚社会一个显著特征。
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国和出口国。
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素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是世界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国。
(复杂的)国名: 澳大利亚联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首都: 堪培拉
面积: 7,692,000平方公里
人口: 2156万人(2009年1月)
语言: 英语,土著语言,澳大利亚的官方语言是英语。
货币: 澳元
民族: 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移民的后裔95.2%,亚洲人1.3%,土著人1.5%,其他2%。
宗教: 25%的国民没有宗教信仰,圣公会教徒占21%,罗马天主教教徒占27%,其他基督教教派占21%,其他宗教信仰者占6%。
国家元首:澳大利亚的名义国家元首是英联邦元首,即英国国王(或女王),由英王任命澳大利亚总督为其代表。现任英王为伊丽莎白二世。
附图是澳大利亚国旗、地图、国徽、以及经常被作为澳大利亚地标的悉尼歌剧院(歌剧院背景为悉尼海港大桥)。
人类发展指数:世界排名第三,指数:0.957
国家象征
国旗:旗地为深蓝色,国旗的左上角为英国国旗图案,表明澳大利亚与英国的传统关系。下面为一颗较大的白色七角星,象征组成澳大利亚联邦的六个州和联邦政府。旗地右边为五颗白色的星,其中一颗小星为五角,其余均为七角。五颗小星代表南十字星座(澳大利亚能看得最清楚的星座)。
国徽:澳大利亚国徽左边是袋鼠,右边是鸸鹋,这两种动物均为澳大利亚所特有,中间是一个盾,盾面上有六组图案分别象征国家的六个州。红色的圣乔治十字形(十字上有一只狮子、四颗星),象征新南威尔士州;王冠下的南十字形星座代表维多利亚州;蓝色的十字形代表昆士兰州;伯劳鸟代表南澳大利亚州;黑天鹅象征西澳大利亚州;红色狮子象征塔斯曼尼亚州。盾形上方为一枚七角星,象征组成澳大利亚联邦的六个州和联邦政府,底部的绶带上有英文的“澳大利亚”。
国庆日:1月26日(1788年)
国花:金合欢 (Golden wattle, 拉丁文学名:Acacia pycnantha)
不少以讹传讹的资料说,澳大利亚的国树是桉树,国鸟是琴鸟,这些都是不正确的。澳大利亚外交部透过其官方网站声明,澳大利亚至今(2008年)并无任何官方认可的国树、国鸟或国兽。澳大利亚政府是晚至1988年8月才宣布金合欢为国花,至今为止并没有作为国家象征的动物和鸟类。
风土人情
澳大利亚人既有西方人的爽朗,又有东方人的矜持。他们兴趣广泛,喜欢体育运动,如冲浪、帆板、赛马、钓鱼、地滚球、澳式足球(Australian rules football)、橄榄球(Rugby)及游泳等都有众多的热衷者。
居住在澳大利亚的土著人(也称原住民),仍然保护着自己的风俗习惯。他们以狩猎为生,“飞去来器”(boomerang)是他们独特的狩猎武器。他们很多仍居住在用树枝和泥土搭成的窝棚里,围一块布或用袋鼠皮蔽体,并喜欢纹身或在身上涂抹各种颜色。平时仅在颊、肩和胸部涂上一些黄白颜色,节庆仪式或节日歌舞时彩绘全身。纹身多为粗线条,有的像雨点,有的似波纹,对经过成年礼的土著人来说纹身不仅是装饰,而且还用以吸引异性的爱慕。在狂欢舞会上,人们头戴五彩装饰,身画彩纹、围着篝火跳集体舞。舞蹈和绘画都很纯朴,多反映狩猎生活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土著居民渐渐离开部落,搬迁到城市居住。澳大利亚有优惠土著居民的各种政策,包括在房屋、就业、福利各方面为他们投入现代生活提供各种必要的协助。在旅游区,土著居民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是世界各地游客搜罗购买的物品之一,这都是土著居民的收入来源。
㈨ 法律与文学是什么关系
《浅谈对法律与文学关系的理解》
摘要:法律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都涉及解释、叙事、阅读、书写、表达,都是语言、故事、人类经验的交汇之所。文学研究可能会有助于理解司法判决意见的强烈的修辞特点。文学还可能阐明因法律与公平之紧张而生发的某些持久存在的法理学问题;并且它还可能有助于理解法律成长的某些关键阶段,这些阶段是历史法学的研究对象。
关键词:法律;关系;文学
法律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古典著作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法律与文学形影相随。例如中国古典名剧《窦娥冤》,还有施公案、包公案、彭公案、狄公案等一类侦探公案小说。莎士比亚也有涉及法律的戏剧,如《威尼斯商人》。霍姆斯最著名的、也可能是他最有影响力的法庭意见,洛克纳诉纽约案的反对意见,推理并不是很好,但它的力量就在于霍姆斯出色地运用了隐喻和其他的文学手法。
法律并不是冰冷的,那些真正的法学学者或者法律工作者,必须同时拥有出色的逻辑思维和辩论技巧,但更重要的是想象力。因为法律的目的之一在于伸张正义,这关乎我们对于一个公平的美好的生活的向往。法律工作者必须对生活对社会有深刻的体察与热爱。作为一名法律初学者,初涉这个领域,难免会感觉枯燥无味,甚至晦涩难懂。但如果利用法律与文学的关系,通过“文学”这一媒介来发现法律的价值与意义,从你感兴趣的角度、容易理解的层次去解决一般性的法律问题,那么就会一步步的接近法律的内部。仔细想来,文学是人学,关注人,关注社会生活;法律保障人权,也是关注人,关注社会生活。两者从本质上而言都是为人类幸福而服务的。文学性质的浪漫在表面上看起来和法律精神格格不入,但是这种语言形式的对立并不能割断这两个世界的内在联系。如果法律不能影响人心,不能触动灵魂,那么它的精神力量将大打折扣,缺乏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的法律人不过是个法律条文的机械操作者而已。“执法活动要达到‘被认同的公正’,需要检察官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这种能力除了要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外,还要有高超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检察长王晋闽为笔会致辞,“检察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有很高的专业水准,在实践中我们感觉到还要有非常深厚的人文基础。我不怀疑我们检察官的专业水平,担忧的是社会实践的欠缺,这靠背诵法条是不可能得到的。”文学,不仅可以帮助法律人充分地理解人、把握人,更重要的是文学通过塑造法律职业者的灵魂最终还能影响到司法的价值观。
文学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还能使枯燥无味的法律变得更加严谨,更加准确,更加人物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深邃的历史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更加符合国家法治的要求;我们要在法律的约束下去创造文学。卡夫卡曾说学习法律就像嚼锯木屑,所以身为律师却钟情文学,也正是他创作了数量众多的法律文学作品,《法律之门》中的“门”至今使人充满猜想,既蕴含了深刻的哲思,又饱含审美的意味。有学者说得好,文学扩张了人的想象力,表达了人心所要到达的地方,承载了人对现实的反思,更是本真感情的流露,人的悲欢成败的呈现。文学的思维,孕育了法律的真实,孕育了法律话语呈现形式的真实,也孕育了法律寻求突破的另一种视角和资源。
法律没有故事不行,可以说一个案件就是一个牵肠挂肚、离奇神秘、扣人心弦的故事。故事就像粗壮的树干,情节就是故事的枝桠。法律没有情节,就构不成案件,没有案件的发生,法律何用?文学也需要精彩的故事,需要情节,它们有着相同之处:都以生活为素材,生活中到处可见的伦理、道德、秩序、正义、理性、规则、契约、命令、逻辑、复仇、犯罪、贪污、偷盗、通奸、离婚、自杀、谋杀、遗产等等,都是广义上的法律范畴,也同时为文学所采用。
从“情”这一点不难看出,法律与文学有着不可忽视的相同的感情层次。文学有种内在的能够被人们所认可的共同的价值理念:对正义的伸张。惩恶扬善是人类心灵深处的美好愿望,也是人类对于法律所寄予的厚望。优秀的文学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法律对正义的追求,而且因其浓郁的文学色彩及浅显易懂的方式而更易于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从文学的情感中培养法律的感觉,有了“法律文学感”,可能就更容易去解读法律,解读法律现象;就会深刻地明白“收容遣送制度”、“撞了白撞”是缺人性关怀的“恶法”,免不了被废除的命运;就会理解人的思想为什么要比法律条文复杂的多,为什么要在司法中注重说理与调解;就会理解法律的设计为什么要处处体现对权利的尊重,为什么要提倡人性化的执法与司法。我们才能在法律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文学与法律具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作为法律人,也许不应仅仅关注法律本身,不应把条文视为一种简单符号,不应使思维机械与平面化,不应让自己的思想停留在技术层面。功夫在诗外。也许只有从文学中汲取营养,才能真正理解法律蕴涵的人性光芒。在自己的背包时常带上两本书:一本关于法律,一本关于文学。
参考文献:
[1] (美)波斯纳:《法律与文学》
[2] 朱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
[3] 徐秀佳:《法律与文学关系之初探》
㈩ 河北工业大学的法学专业是人文与法律学院还是城市学院
河北工业大学的法学专业人文与法律学院和城市学院都有,只是人文与法律学院的法学专业在一本录取,在招生名录上是“河北工业大学 法学”,不会出现人文与法律学院(是河北工业大学的内设机构)的名字;城市学院(是河北工业大学的独立学院)的法学专业在三本录取,在招生名录上是“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 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