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必虎的学术交流
国际学术团体
ITSA -International Tourism Studies Association 国际旅游学会,创会会员,秘书长
IAST-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ies of Tourism 国际旅游研究院,院士
PATA –Pacific Asia Travel Association 亚太旅游协会,人力资源委员会理事
ISTTE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ravel and Tourism Ecators 国际旅游教育学会,会员
ATLAS - Association for Tourism and Leisure Ecation 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会员
APTA –Asian Pacific Tourism Association 亚太旅游学会,会员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China 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会,会长
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
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
学术期刊(丛书)编委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Cities(上海),联席主编
Tourism Management (新西兰), 编委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sino Business (美国),编委
Tourism,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澳大利亚),编委
China Tourism Research (香港),编委
Tourism Development Journal (印度),编委
旅游规划与设计(北京),主编
旅游学刊 (北京),编委
人文地理 (西安),编委
旅游科学 (上海),编委
地域研究与开发 (郑州),编委
旅游论坛 (桂林),编委
旅游研究(昆明)编委会,编委
商务印书馆、中国旅游出版社“世界著名游记丛书”指导委员会 副主任
政府经济顾问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规划咨询专家
世界银行,旅游规划咨询专家
国家旅游局,旅游标准化专家,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标准专家组组长
江苏省旅游经济顾问
山东省旅游经济顾问
四川省旅游重建规划顾问
吉林省旅游发展专家顾问
山东泰安市旅游发展顾问
山东省曲阜市人民政府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顾问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海淀区经济顾问
江苏无锡市城市规划顾问
四川广安市旅游发展顾问
福建南平市旅游发展顾问
广西南宁市旅游发展顾问
广东潮州市旅游发展顾问
山西忻州市重点产业(旅游产业)专家工作站专家
2. 广西的名称由来是什么
广西的名称由来:
宋朝,广西称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是为“广西”名称的由来。元初,隶属湖广行中书省。元末,设立“广西行中书省”,这是广西设省之始。
明代,改设为广西布政使司。清代设广西省。民国时期因之。
根据壮族的历史和现状,为了适应壮族人民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地位,充分行使其自治权利,更有利于广西各族人民的繁荣发展,1958年3月15日,成立广西僮族自治区。
1965年10月12日将“僮”字改“壮”字。
(2)广西地理学会扩展阅读:
广西的发展历史:
今南宁古属百越之地。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地区,设南海、桂林、象郡,南宁属桂林郡辖地。汉朝汉高祖元年至元鼎元年(前206年—前111年)为南越国地,元鼎六年(前111年)属郁林郡领方县地。
三国时,属吴国辖地,归广州郁林郡临浦县地,一直延续到西晋。东晋太兴元年(318年),从郁林郡析出晋兴郡,隶属广州,治所在晋兴县(今南宁)。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晋兴县为宣化县,治所在宣化城(今南宁)。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宣化县地设南晋州,领宣化一县。武德五年(622年),宣化县析出宣化、武缘、朗宁、晋兴、横山5县,隶属南晋州。
贞观六年(632年),南晋州改称邕州,为邕州都督府,据唐《元和郡县志》“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故名。天宝元年(742年)改邕州为朗宁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邕州,撤销朗宁郡建制,由州领县。
咸通三年(862年),邕州属岭南西道,治所在宣化县,至此今南宁相当于今省级政权建置开始。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邕州为邕州路,辖宣化县、武缘县,置邕州路总管府,兼左右两江溪峒镇抚。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思州黄胜许、岑世兴起兵抗元,给元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至治二年(1322年),英宗派特使招谕,逼使黄胜许、岑世兴归顺。泰定元年(1324年)六月,黄、岑遣子弟朝贡,归顺元朝。为庆南疆绥服,元朝统治者于同年9月将邕州路改称南宁路(取南疆安宁之意),隶属湖广行中书省。
宣化县隶属南宁路,南宁得名始于此。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湖广行中书省分置广西行书省,南宁隶属广西行中书省。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南宁路,置南宁府,宣化县隶属南宁府,治所在今南宁城。
清朝承袭明朝建置,清朝初叶,实行省、府(厅)、州(直隶州)、县四级区划制。南宁府隶属广西省,为府治所,宣化县隶属南宁府。府、县治所均在今南宁城。
民国元年(1912年)7月,废宣化县并南宁府。同年10月,广西军政府从桂林迁来南宁,南宁成为广西省会。民国二年(1913年)6月,废府留县,南宁府改为南宁县,治所南宁。
民国三年(1914年)6月,为避云南省的南宁县(今曲靖市)同名而改名邕宁县,为邕宁县得名之始。同年置南宁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道,由省直接领县。
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设南宁市政府,与邕宁县合署办公,同年11月,撤市建制,民国十九年(1930年)置南宁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置南宁行政监督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置第九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广西省会从南宁迁回桂林。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置南宁行政监督区(又叫第九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将第八区(武鸣)、第九区合并称第四行政区,治所南宁。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0月,广西省会从桂林搬来南宁。
1949年12月4日,南宁解放,1950年1月南宁建市,同月22日市人民政府正式对外办公。同年2月8日,广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南宁市为省会。
1952年12月南宁为桂西僮族自治区驻地,1956年桂西僮族自治区改为桂西僮族自治州。1957年7月,撤销广西省建制,成立广西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广西僮族自治区在南宁宣告成立,南宁为广西僮族自治区首府。
3. 厘竹是什么什么用途
厘竹又称为茶杆竹(pseudosasa amabilis(McGLure) kengf)一般株高10多米,径粗3~5厘米,大的可达8厘米。茶杆竹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气候适应性较强,在零下低温也能生长,但更适宜于温热湿润、光照多的气候环境。对土壤要求则较高,必须土层深厚、松软,含有机质矿物质丰富的酸性沙壤土,海拔高度150~700米。
按茶秆竹长短、大小以及竹身形状的不同,习惯上径粗杆长的叫茶秆竹,短细的叫厘竹。不同地方、不同品种的茶秆竹的外形和竹质上都有差异,以坳仔区、大坑山农林场在绥江沿岸山岭上生长茶秆竹最优,一般都株高10多米,径粗3—5厘米,大的可达厘米,且不易腐朽的虫蚀。名扬海内外的“中国坳仔茶秆竹”的产地主要在这两区场。
19世纪前,产地农民只用茶秆竹制作竹床、竹椅等家具,或搭棚、围篱笆、当燃料,间或也有木商、竹农砍运一些出县销售。据口碑资料称,清道光年间,发现,坳仔一农民砍野生茶秆竹1捆,随木排放运到至广州摆卖,一个英国商人见此竹色泽鲜黄竹质坚韧,便买了几支带回英国,受到许多人赞赏。后来,该商人便托中国商人大量收购,供应英国市场,并声明非怀集坳仔茶秆竹不买。由此引起中国人有关方面关注,组织了调查队到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等省调查茶秆竹,发现质地最好的还数广东怀集县的坳仔茶秆竹,誊为“钢竹”、“竹中之王”。民国14年(1925年),美国植物学家莫古里(MCGLURE)慕名专程到坳仔大同村,住了10多天,对茶秆竹的生态环境、质地和出口情况进行了考察,回去后写成资料,并附有竹林和竹株照片,编入《世界竹子研究》一书。后来美国曾用怀集坳仔茶秆竹塑化作飞机油箱的零部件。50年代。苏联用怀集坳仔茶秆竹制成“古比雪夫”牌滑雪杆,曾风靡一时,乃至国际滑雪比赛也规定用中国怀集坳仔茶秆竹制作的滑雪杆。1974年莫古里的学生、国际地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地理学会副主席马丁(MARTIN)遵照老师遗嘱,偕夫人远涉重洋来到怀集坳仔,又一次对杆竹进行考察。回去后,在《世界竹子研究》一书中作出了详尽的介绍。怀集坳仔茶杆竹的名声更噪了。
怀集县是广东省重点林产区,其中坳仔镇的厘竹更是名闻中外。在那里,厘竹长满山头,密密麻麻,连绵不绝。厘竹具有杆形通直,材质坚韧,粗度均匀,节长适中,回弹力强,不易虫蛀的特点,故又称“钢竹”。怀集厘竹是制作钓鱼杆、滑雪杆、高档家具和雕刻工艺品的上乘材料,远销欧、美、澳等40多个国家。
一、厘竹的分布
茶杆竹主要生长在怀集县东部,南部的山岭之中,集中产地是东南部绥江沿岸。现在,坳仔区有茶杆竹50000多公顷,共占全县茶杆竹林面积的60%以上。坳仔区的罗大、坳仔、大同、璃玻、仙溪等乡和大坑山农林场的盘布、高龙等乡的茶杆竹,山连山,片连片,正宗的坳仔茶杆竹就出产在这一带。
二、厘竹的性能
茶杆竹有竹杆通直、壁厚、枝细、叶疏、节平、环细、光滑、坚韧、弹性强、不易虫蛀、耐腐蚀等特点,有“钢竹”美誊;沙擦晒干后呈浅黄色。坳仔茶杆竹性能最佳。50年代、苏联以坳仔茶杆笔制成“古比雪夫”牌滑雪杆;国际滑雪比赛曾指定使用中国坳仔茶杆竹制作的滑雪杆,据美国哈佛大学马丁教授(1974年8月曾来坳仔考察茶秆竹)介绍,怀集茶秆竹销往美国后,价值很高,制成的钓鱼杆每支市场售价最低100美元,高的200—300美元。
由于茶秆竹竹质优良,外形美观,被广泛用于制作台、椅、书架、屏凤、鸟笼、钓杆、禽舍等家具、用具以及花蓝、竹画、竹帘、花盆等工艺品,同时也是建筑,园艺、造优质纸张的上等材料。
茶秆竹属多年生禾本科物,气候适应性较强,近年引种到江苏、浙江、山西等地,在零下低温也能生长,但更适宜于温热湿润、光照多的气候环境。对土壤条件要求则较高,必须土层深厚、松软,含有机质矿物质丰富的酸性的沙壤土,海拔高度150—700米。坳仔、大坑山一带的土质和气候最适合茶秆竹的生长,因而竹质最好,单位面积产量也最高。
茶秆竹移植较难成活,种竹挖起后不宜久贮,不宜远途运送。但移植成活后的萌芽衍生长能力却较强,生长快,竹根、竹竿、鞭根均可萌芽出笋,鞭根满山串,“龙(鞭根)生龙,龙出笋,笋成竹,竹又生龙,”是其衍生特点。种后3—5年即郁蔽成林,即可间伐,一年种植,可多年收益。
4. 中国第一个画出中国地图的人是谁
张玉元
5. 广西巴马长寿村地图
广西巴马长寿村地理位置:巴马瑶族自治县,广西西部山区。
巴马长寿村位于广西西北山区巴马瑶族自治县,自古就有百岁以上的老人存在,是一个迷人、神奇、美丽的地方,被誉为长寿之乡。槟榔乡平安村坂屯,是巴马长寿村。
八马大长寿村居民515人,百岁老人多达7人,是“世界长寿村”国际标准的近200倍。
在巴马,空气中的负氧离子非常高,在著名的水晶宫、百魔洞和百鸟岩等旅游景点,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高达2000~5000。潘阳河两岸3000余条,县城地区的负氧离子也高达2000余条。
巴马泉是地下水和矿产丰富的山泉,又称小分子水。可以说,奥巴马最大的亮点是水。当地居民告诉记者,巴马泉,你从洞里拔出来,放一年,水不会变质。
(5)广西地理学会扩展阅读:
在喀斯特地貌中形成了几亿年,巴马泉创造了一个自然奇观,四次进入地下,四次流出地表。独特的加工工艺使其富含对人体和皮肤健康有益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钙40~80毫克。
它对皮肤有舒缓和镇静的作用,并缓解敏感的情况,如发红,紧绷,干燥和灼热。同时,在0.45~0.5高斯的强地磁影响下,水分子被切成只有0.5纳米的小分子结构,水分子与皮肤接触后立即迅速渗透到皮肤表面,到达棘层和基底层。
从1999年到2006年,国际自然医学学会进行了7年的研究,发现巴马水这种稀有的天然小分子能够进入细胞核和DNA,激活细胞的酶组织,激发生命活力。
巴马长寿泉长期使用,对身体有显著的增强、抗衰老作用,是世界上罕见的健康之水、生命之水。因此,奥巴马拥有世界上最高的百岁老人比例。
6. 竺可桢生平简介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竺可桢是毕生为国“求是”的气象事业和物候学的开拓者,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上虞。竺可桢1910年公费留美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2008年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评选中,与袁隆平、茅以升等一起获评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
中文名: 竺可桢
别名: 竺绍荣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浙江上虞
出生日期: 1890.3.7
逝世日期: 1974.2.7
职业: 科学家,地理学家,气象学家
毕业院校: 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哈佛大学
代表作品: 《竺可桢文集》
竺可桢
一丝不苟——座右铭 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做人原则,实事求是精神精神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处世原则
7. 找一下在地理方面有成就的名人的简介。谢谢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厦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