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热衷于储备食物从心理学上讲是为什么
你的状态确实有缺乏安全感的存在,你喜欢大袋的东西,可能是因为你的心里很空,没有足够的感情和给予的安全感存在,所以,你会用大袋的东西来加以填充。心灵是需要满足的,每个人满足心里的方式不同。有可能,你的方式就是购买食物。建议你多和朋友,家人沟通,多出门见识见识,体会生活,这样子你就会感到心灵上的满足,且克服类似于像这样强迫症的感受
2. 对于食物上瘾症状的人应该用什么心理学理论分析
成瘾者的自我调节能力有缺陷;对于生活中的请客威胁缺乏警惕,如对药瘾的严重后果视而不见;当遇到困难时不善于冷静处理看,摆脱困境;追寻人格发育史,发现未曾得到父母恰如其分的爱护,缺乏自尊心、责任感、理想和抱负,有过多的愤怒、仇恨、自暴自弃, 感觉不到世界的美好。
上瘾的定义:对上瘾事物很迷恋,迫切想得到或进行,以致干扰到其他正常活动顺利进行,且对其他新事物失去兴趣。
游戏并非进行过度才上瘾,正相反,是因为不了解,而产生对神秘事物的渴望,比如画面等。
据我个人经历,小时候大人越是禁止我们玩游戏,想玩的心情就越强烈,而当大学时,有了个人电脑,想玩什么都行的时候,反而觉得游戏没趣,浅尝则止,因为游戏其实很简单,比如打怪升级。
而真正导致很多青少年长时间地投入游戏事业中的诱因,却是社会心理,比如归属感(SNS)、成就感(玩游戏比现实生活简单多了)等。
推理之后,个人觉得之所以会对特定事物上瘾,是因为特定事物对上瘾者有其特殊的意义,有点似弗洛伊德的“移情”概念,不是非得上瘾,醉翁之意不在酒 。
当然,许多人上瘾后缺乏理性思考,基本上本能驱动,很难与之交流,就跟吃了春药一样难以自拔,这类上瘾的生理状态 跟 嗑药 无异,什么大脑XX部位产生 类XX激素,激发或抑制X X 刺激的阈限提高或降低。
大脑对某种刺激会有两个阶段的反应。阶段A:原始反应,如兴奋。阶段B:后续反应,兴奋平息后的倦怠感。而在反复受到刺激后,阶段A保持不变,但是阶段B会提前开始,而且时间延长,强度也增强。你可以把阶段A和阶段B的反应看做两条正负曲线,而它们的叠加就是整体反应。所以在A.B的共同作用下,反复刺激后产生的兴奋感会迅速减退,而之后的负面感受会更持久更强烈。很多容易让人“上瘾”的东西跟黄赌毒一样,都会对大脑产生刺激,激发一系列如上所述的反应,这些“瘾”本质上确有共通性。
3. 把食物切成一块块满满吃的什么心理学
光从这一个行为的描述,不能就此判断对方的人格心理特征是什么。一般来说,粘液质和抑郁质气质类型的人都比较行事细密、注重细节,但抑郁质的人更在意的是情绪感受,会营造更多气氛,或者设计出许多个人创意等等,而粘液质的人更注重的是把事情本身能够做得完满。
当然,对于一些异常心理的现象,比较强迫症和强迫性人格障碍也会出现墨守陈规的表现,甚至精神分裂症也会有类似刻板行为的症状。这一点需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4. 我是学食品的,想考心理学的研究生,有没有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哥哥姐姐们给一点建议
就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研究生就业状况来看,属于中等偏上类型。2012年5月4日的数据显示华东师范大学35个实体院系中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已签约率排在第13位。
但是,华师大的心理学院灰常难考,经常连自己学院毕业的本科生都考不上,很多是外校考过来的,录取分数线非常高。
你是学食品的,那么就需要结合自己所学专业于心理学专业挂钩才能使录取几率增大。
5. 从色彩心理学层面出发哪种食物颜色可以抑制食欲,a蓝色b黄色c橙色d红色
从心理学角度蓝色可以抑制食欲。因为成蓝色的食物很少很少。而相对来说,呈黄色橙色红色的食物非常多。能够增发人的食欲,感。这是一个长期形成的。饮食习惯而引起的人的潜意识。
6. 一个人老是想吃东西从心理学上怎么分析
胃排空的信息刺激饥饿中枢,就会产生想吃东西的需要,吃饱了,这个信息会刺激专饱食中枢,就会属产生不再食物的感觉。这是人人相同的反应(包括糖尿病人)。你这里所说的应该是十分喜欢吃零食的现象。在心理学,这属于一种习惯,喜欢吃零食的习惯──只要空闲起来,兴奋能量就自然而然地进入这个习惯的区域,产生想吃零食的愿望。如果得到零食,各个方面(如手的动作,嘴巴、舌头、津液分泌等)都会自然而然地习惯性地配合起来,共同完成食零食的任务。这和有烟瘾的人喜欢吸烟一样,都是习惯。区别在于习惯任务的不同。
7. 饮食消费心理学电子书
这个应该在各个电子图书馆里有吧!比如超星、方正的等,不知道你所在的单位有没有购买。到那里面搜索下,应该有很多的!
8. 心理学上怎么解释认为什么对美食那么迷恋
心理学上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这样几个层次:
一,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原始的、内最基本的需要。容这个需要中包括衣、食、住等需要。
二,安全需要。这个安全包括个人安全,社会安全,生活稳定等。
三,社会交往和归属需要。这里是指个人对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四,尊重的需要。这包括个人的自尊、自重和受别人尊重的需要。
五,求知,审美的需要。这里指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对和谐、美丽的追求。
六,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的充分的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的愿望和需要。
对美食的迷恋,显然可以满足生理需要,审美需要。同时,在社交应酬中享用美食,就能满足社交需求。而人们在享受美食的时候,往往能感受到美好,祥和,这也满足了安全需要,求知审美的需要。
9. 食物与心理学,你了解多少
口欲期,最初的爱
婴儿最初的食物是母亲的乳汁,我们最初得到母亲的照顾,体验到爱也是从吃奶开始的。母亲的乳汁对于婴儿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营养,通过吃奶、吸吮妈妈的乳头,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口唇的刺激。
从心理学层面来讲,婴儿不玩游戏没有其他娱乐的方式,口唇刺激便是婴儿愉悦感的来源,也是他得到安全感的一种方式。这就是婴幼儿在基本没有行动能力时,处于的依赖母亲或其他养育者生存的口欲期。“口”在这个时期是婴幼儿的生活中心和兴趣中心。吃奶是用口;饥饿或者不舒服的时候,用口哭叫;愤怒的时候,用口咬母亲的乳头;抓到东西都往嘴里塞,这是他认识世界的惟一手段。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讲,性不是成年人的专利,人从一出生,就会有这样的需求,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满足方式,0到1岁的孩子,口唇的刺激就起到了满足性需求的替代作用。
喂奶这个阶段,妈妈给婴儿的接触是充分的,也就是他得到的刺激是充分的,妈妈给他的爱和安全感也是充分的,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心理也比较健康。
反之如果在这个阶段得到的安全感是不充分的,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莫名其妙地焦虑,会千方百计地去寻求一些安全感。有的人会出现焦虑症、强迫症。这样的孩子在遇到一些挫折的时候,也容易被激发出退化行为来。
成年人的抽烟、酗酒、说话尖酸刻薄等攻击行为都有可能是因为在婴孩喂奶时期口唇刺激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
暴食症患者喜欢不停吃东西,特别是压力比较大或情绪比较低落的时候,比如失恋、失业等,口欲期未能得到足够刺激也是原因之一。在吃的过程中,实际上胃已经不需要了,但还是会不停地吃,其实是在寻求对口唇的刺激来代替情感上的安慰。
约会中的食物心理学
约会都离不开吃,约会吃饭一般都在比较温馨的氛围中,人在吃食物的时候,特别是好吃的食物时,口胃都得到了满足,产生愉悦的感觉,警惕性就会放松,意识层次的判断力会被屏蔽掉,特别容易被催眠,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对方的暗示,对对方产生好感。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巴奇开展过一个实验,让两组受试者分别拿着热饮和冷饮,对同一位陌生人做出性格评估。测试结果显示,手握热饮的受试者会认为陌生人的性格比较热情,而拿着冷饮的受试者则认为陌生人性格冷淡。这是因为,我们最初吸吮的母乳是一种温暖的食物,传递了母亲的关爱。所以热的食物给人一种关心、爱护、温暖的感觉,是启动了潜意识里“温暖的食物等于爱”的认知,这是人没有经过逻辑判断,接受到的一种心理暗示。
我们常说,留住一个男人的心要先留住一个男人的胃,也是食物能启动他在童年时原始的对爱的记忆。心理学上所说的“启动”是指一种内隐记忆效应,由于之前受到某一刺激或者某一刺激物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样的刺激或刺激物产生回应的现象。所以,这时食物已经不是食物了,而是童年的一种记忆,是食物带来的感觉,是最初的快乐和情感。
体验爱,从吃一颗葡萄开始
我们平常怎么吃东西呢?直接扔到嘴里就吃了。但是也可以这样吃,比如吃一颗葡萄:可以先看,先观察一分钟,它的色泽、它的形状、它的光亮,去欣赏它,然后再伸出舌头舔一下,感受一下这颗葡萄的轮廓带来的愉悦感,舌尖上的感觉是什么样子的,咬一口让汁出来,在你的口腔蔓延,体会从酸到甜的感觉。
如果你能花5分钟去吃一颗葡萄,就能锻炼你的感知能力,尤其是你的移情和反移情。从吃东西开始,学会细致地去品味食物,让你的头脑停下来,把你的感受调动起来。我们如果不能感受到白水的甘甜、食物的美味,很多食物就成了饱腹的东西,它填饱了你的胃,但你的舌头、口腔没有充分体验到食物的精髓。
用你锻炼而来的敏锐感官去细致感知世事万物,去细致爱一个人,这就是食物教会我们却被我们一再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