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1-03-18 06:29:49

A. 与心理学有关的书的读后感至少200,每多100就再加5分,最多1000字!!

《心理学》读后感
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的科学,读来获益颇多,就心理学本质而言,它是一门帮助我们正确处理认知与行为、自身与环境、工作与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实践科学。
近来看了一本心理学的书,最有感触的一句话就是: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要我做”就是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缺乏主动性,总是在生活所迫或者别人的催促下不得不做自己的工作。如果一个人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主动,就会被动的接受一切,在生活和工作没有目标,看不到前途,物质和精神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人的懒惰的本性就会被激发起来,就会处处“要我做”,如果在一个单位人人都处于这样的状态,开展一项工作就会变得很困难,个人和集体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那么,如何才能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呢?《心理学》这本书给我们开出了一剂温良的治病药方。
心理学在人的激励方面分析的很详细,就是如何激发个人的积极性,首先就是确定正确的目标。人活着要有理想,有奋斗目标,不然就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成功:简单的说,就是目标加上进取心,有人安于现状,只想维持现状,采取“守”的态度,时间久了就会变陈消极的态度,失去积极的动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必须要设置向前看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卓越,追求更好,时时努力超越现在的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才能离成功更近一些。
心里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类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建立在其他需要的前提之下,在工作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变成了一种兴趣的时候,人就会以工作为乐,而不是以工作为负担,一旦工作变成了一种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要我做”也就顺其自然成了“我要做”。
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让自己时时拥有快乐的感觉,凡事不斤斤计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会感激,只要健康和活着,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赐,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应有的一切。
在现实社会和工作中,一个人满足了基本需要以后,就要给自己定目标,思考和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意义如何体现,怎样让自己的心情快乐和轻松,怎样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挑战和麻烦,在反思的过程中,“要我做”也就逐步转化为“我要做”。

B. 现代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读书笔记

上课专心听讲,自己做!

C. David G.Myers 著<心理学>读后感

[David G.Myers 著<心理学>读后感]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以来,我们就对自身产生了兴趣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采取行动?我们不能肯定其它的动物是不是也如此关注自己,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对自身的思考让人类更加与众不同.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都强调思想的力量和来源,心理学正是起源于这种对自身的关注和思考.全球各地各个时期的人们,为心理学的发展贡献了力量,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心理学诞生于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一间实验室,如果要全面了解现代心理学,我们就应当从西方世界的论述开始,近日,我有幸拜读了当前纵览心理学发展的最重要的书籍之一,戴维-迈尔斯所著的<心理学>.

这本书已经出到第七版,作为一心理学领域的最著名的导论性书籍之一,它使600多万的读者从中受益.作者还写过一本<社会心理学>,再版了八次.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菲利普-津巴多说,戴维-迈尔斯的写的教材无一例外都是畅销书籍,因为他有着优雅雄辩的文辞.作者自已说,我希望以一种充满热情的、富有个性的方式来讲述心理学,我的目标始终是,怀着对学生需求和兴趣的敏感性,创作出反映科学发展最高水平的心理学导论.

这本书已经出到第七版,作为一心理学领域的最著名的导论性书籍之一,它使600多万的读者从中受益.作者还写过一本<社会心理学>,再版了八次.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菲利普-津巴多说,戴维-迈尔斯的写的教材无一例外都是畅销书籍,因为他有着优雅雄辩的文辞.作者自已说,我希望以一种充满热情的、富有个性的方式来讲述心理学,我的目标始终是,怀着对学生需求和兴趣的敏感性,创作出反映科学发展最高水平的心理学导论.这本书语言生动,表达流畅,将历史上重要的心理学事件和人物娓娓道来,体现了优雅而严谨的写作风格.

<心理学>这本书从序幕心理学的故事开始,共有十九章,包括了对心理科学的批判性思考\\神经科学与行为\\行为的天性与教养\\人的发展\\感觉\\知觉\\意识状态\\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智力\\动机与工作\\情绪\\压力与健康\\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心理学等内容.在结构上,本书在每一章都安排了复习和思考,利于读者的自学,还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网络资源向导.这些为读者全面了解书中的故事\\概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在婴儿面前直接隐藏二根手指中的一个,为什么婴儿会十分开心,总是充满兴趣?他们可以理解你的手指并没有消失吗?赤脚过火焰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吗?感觉到声音就按键和听到声音就按键在时间上为什么有区别?这些生活中有趣的问题,可能有着出乎意料的答案.<心理学>这本书会为我们提供许多的思考和启示.

这是一本受到许多专家和读者推荐的书,当我阅读它的时候,那些生硬\\抽象的心理学名词和心理学实验不再是那样的陌生,表现出了生命的活力.也许心理学是世界上涉及面最广的科学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它.哲学家罗素说:绝大多数人还没来得及思考就死了;而实际上,他们根本就没有思考过.,阅读心理学书籍,了解我们自己身处的世界,了解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不仅仅可以让我们摆脱一些无端的困扰,也可以让我们从中感受到自省的乐趣,David G.Myers 著读后感,读后感《David G.Myers 著读后感》。

〔David G.Myers 著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D. 读心理学书后的感想

哈,还有这东西?你多大,感想干什么用的,800都写不出来么,先用100写心理学的概况,再200写你看的书的概况,从前面简介抄点,有序什么的就最好了。然后,在用400写1-2个书里边的实例,最后再100谈谈你的收获就完了。
像“埃里克森说过,心理学有个短暂的历史却有着漫长的过去”这句我至少在3本心理学的书里看过了,超级废话。

E. 外星人对社会心理学的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F. 诠释社会,解读社会-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影响他人以及处理与他人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关注人们对他人的想法或者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并试图通过社会影响这个视角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G. 求一篇有关心理学方面书籍的读后感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2008-05-06 01:50:11)
标签:杂谈 分类:本科作业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H. 求社会心理学导论威廉.麦独孤读后感2000字,非常急

这本书主要说的就是人类在社会当中所体会到的一些的事情,如果没有认真的去好好,好好的体会这个世界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在社会的大熔炉当中成为别人的一个番中餐,就相当于别人给吃掉,所以说,如果说你想要真正的学会社会心理学的话,那么我们就要,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社会,心理学,比如说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级与下级工作与生活,男人与女人,老公与的关系

I. 求一篇心理学名著的读后感拜托各位大神

<乌合之众>社会心理学著作(读后感) 无意中看到这个书的介绍,感觉很有意思,就下了看(抱歉,懒的去书店买,应该买书来看的). 中文版的序言有20多页,感觉翻译者生怕读者读不出本书的现当代的指示意义,不断的给暗示,其实他就想告诉我们,把这本书跟我们的历史对比着看吧.尤其是那些为当局所不愿意提及的那些历史.对我而言,这本书给出了一个新的角度来解释我们的历史和现实.感觉自己离主流越来越远了. 文中有好多经典性的结论和语言,可以用醍醐灌顶(一般很难用到)来形容,比如书中提到的福特的那句著名的“历史全是一派胡言!” 待我读完后整理在此. 这本书不但是社会学的名著,同时还是心理学、传播学甚至金融学的参考书。可见是很值得一读的。 简介: 1895年首次出版的《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的中译本名为《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作者是法国的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冯克利翻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出版。 ----------------------------------------------------5月18日添加 早饭的时候,一位喜欢读书的同事问读书的最快记录是多少? 突然想起高中的时候看武侠的经历,记得那个时候花了15块前买一本印刷简陋字迹微小的<鹿鼎记>(我看的第一本武侠小说,貌似也是最后一本),学校要开两天的运动会,是那种人到心离的那种,记得之前还有一天的假期,就三天的时间把这本小说看完了.现在仍以之为傲(高中时候很少有值得吹嘘的事情).但说到看书的享受,绝对不是平时以为的在一个阴雨天,舒服的靠在床头抱书慢品,我试过,结局往往都是昏睡在床,直到头疼难耐或者饥肠辘辘.看书最享受的时间也在高中,是在一位大腹便便的语文老师课上.老师年事已高,但由于学校扩张师资紧张,只能再度出山.年纪大了往往器官方面有所退化,尤其是眼力.老师远视,为了监视课堂,上课很不情愿地要带着眼镜.我个小所以坐在第一排,所以眼镜老师就很难照顾的到.起先把小说杂志放在桌洞里看,后来发现此举纯属多余.放桌面上阅读也不会妨碍老师讲课,也更有利于我阅读.我提前实践语文的素质教育.想想我们的教育把语文课上成那样,真是悲哀.除了小学认字阶段有必要外,其余东西都是多余,尤其罄竹难书地是所谓教参的标准答案.一个艺术性的科目,怎么会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这就跟让你评价是阿娇还是希尔顿漂亮? 标准答案是A,因为她代表了东方的内敛美.可我偏偏就喜欢希尔顿,老师说你这个观点不对,你不选A就得不了分,就不能上大学,就永远不可能有机会去见希尔顿了,好吧,为了希尔顿我努力让自己觉得阿娇有东方的含蓄美.撤远了,回到勒老先生的书上来.一周的时间来看这本100多页的小册子书应该不算短了吧.希望都把核心的东西读出来了. 感觉勒庞老先生给了我一个降妖的秘术,好多东西都可以拿他老人家的群体理论来量一量,嗨,别说有些还真能套上.理论研究最大的障碍就是先入为主地携带着自己的价值观.文中序言中好像也有提到,这其实也是一个人性的客观现实,无论你用多么科学和逻辑的方法,都无法避免个人的影响,因为是人,本身在做这样或那样的论述求证.区别在于个人因素对研究影响的大小.勒庞老先生当然没有今天我们的科学逻辑的研究方法支持(我特别讨厌这中东西),但这不妨碍他写的东西有价值. 1841年欧洲大陆的革命之火仍旧余烟袅袅,但经历一场大体力的活动,社会再也折腾不动了.于是反思的声音逐渐响起,人们纷纷疑惑那场梦魇似的革命真的发生过吗? 为什么会发生呢? 结果已经显而易见,现在人们要做的就是总结经验查找原因了. 这一年,古斯塔夫-勒庞出生.继承了前辈托克维尔的对欧洲大陆批判的传统,对比海峡对岸的盎格鲁-撒克逊文明,勒庞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重新分析了大革命时代人们的疯狂.之所以有人将他跟马基雅维利比,是因为他们都说出了一些可怕而有真实的东西.这本书以"群体"为基本的研究对象,结合法国社会自从1789大革命以来的一系列巨大社会波澜,来一步步论证这个群体的"冲动,偏狭,简单,暴力,低智,保守没有反思能力以及受无意识支配",作者将我们一贯视为历史和文明的真正创造者的广大人民描述成了一个魔鬼的形象.这让我想起来了自然界的蚂蚁,他们在与大黄蜂的斗争中一个个前赴后继,后来者踏着先前者的尸体蜂拥向前,最终打败了黄蜂.在这场战斗中,那些死亡的蚂蚁就处在一个"群体"里,他们靠无意识支配,完全放弃或者没有个体意识,这也是为什么勒庞又将"群体"当作文明的创造者的原因.人类的文明在这里就是蚂蚁对黄蜂的胜利.所不同的是,上天给人以恩惠(或者惩罚),让像勒庞这样的单个人,具备了理性思考能力,开始解释我们文明的真谛,而蚂蚁们将永久性地重复着他们先辈的道路.在这一点上,人类目前也没法超越,及时我们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前因后果.但正如人类学所揭示的,理性人的出现也只不过近二三百年的事情,相比与几百万年的历史进化,可以忽略必记. 理性也许只属于单个个体,一旦进入到一个群体里(当然群体是有个界定的,不是随便几个人聚集在一块就是一个群体),再理性的个体都将被群体吞噬,变的只会用无意识来判断指挥自己行动.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洗脑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传销活动中的个人如此的冥顽不灵,缺乏最最基本的判断能力.也解释了以前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教授执迷于FLG.大男子主义的勒庞说,群体就像女人宁愿屈从坚强的男人,而不愿意统治懦弱的男人,群体爱戴的是统治者,而不是恳求者.看来群体是天生媚骨,但仔细想想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臣服主义者,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最脆弱的一面,只不过群体表现的更为突出.相对个人,群体也许更需要一个上帝. 翻译者的序言几乎把勒庞的骨干都讲的很清楚了,甚至说的更明了,当然100多年后,事情相对来说更清楚明白了.所以光看前面的序言也就基本上算是阅读完了这本书. 如果还有值得特别提出来的,就是勒庞关于英美教育和欧洲大陆教育的对比批判,一个半世纪过去,但听起来还像是在说我们当下的中国一样.一个人有限的六七十年来,要机会拿出16年左右的时间在课堂上啃那些"书本",然后获得权威部门的一个证件,然后在步入工作的岗位后,重新开始完全陌生的学习.想想还真是挺大的人力浪费.家长花钱,孩子遭罪,社会需要承担巨大的成本.真不知道这套教育体系怎么发展起来的. 勒庞是这么说的: "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变他的本能,也不能改变他天生的热情,而且有时——只要进行不良引导即可——害处远大于好处。------它以根本错误的心理学观点为基础,认为智力是通过一心学好教科书来提高的。由于接受了这种观点,人们便尽可能强化许多手册中的知识。从小学直到离开大学,一个年轻人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他的判断力和个人主动性从来派不上用常受教育对于他来说就是背书和服从。前公共教育部长朱勒·西蒙先生写道:“学习课程,把一种语法或一篇纲要牢记在心,重复得好,模仿也出色——这实在是一种十分可笑的教育方式,它的每项工作都是一种信仰行为,即默认教师不可能犯错误。这种教育的惟一结果,就是贬低自我,让我们变得无能。”我们古典教育中的全部弊端,尽管它只能培养出心怀不满和不适应自己生活状况的人,但是向人灌输大量肤浅的知识,不出差错地背诵大量教科书,毕竟能够提高智力水平。但是它真能提高这种水平吗?不可能!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这些素质都不是书本能够带来的."

J. 大学生心理健康读后感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