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叶隐哲学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叶隐哲学

发布时间: 2021-03-17 21:45:03

㈠ 介绍一下日本武士及武士阶级

日本武士简介:

日本武士(日文中的侍者、贴身随从)。日文中,武士一词其本意是侍者,贴身随从。武士要遵守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然而这一准则代表的只是理想,武士的忠诚、勇猛是建立在他所效忠的领主能对武士所作出的贡献给予奖赏的主从制度上。

许多史料记载武士来源于中国。然后到日本后入乡随俗改叫做武士。

一个西方人以旁观者的眼光这样描述武士道:“为荣誉而杀戮,对受惩者和失败者宽大,对卑鄙和营利的人毫不留情,主要欣赏生活中人为的诗 情画意的艺术美和死后冥府的月光般的清幽世界,这就是武士道。”武士集团最后集中在源氏和平氏两大家庭之下。

源氏和平氏都是皇族之后。源氏起源于814年,嵯峨天皇向诸皇子的赐姓,称源朝臣。自此之后,从淳和到三条的14代天皇都相继向子孙赐姓源氏。诸多源氏中以清和源氏最著名,这一支源氏始于961年清和天皇的孙子源经基,长期以关西为基地。

平氏也是皇族的赐姓,有桓武、仁明、文德、光孝等四支平氏家族。其中桓武平氏势力最强,其始祖起源于桓武天皇曾孙高望王,世代居住在关东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日本武士

㈡ 1716年中国都有什么大事件

1716年是一个闰年,是农历丙申年,是猴年。年号:清圣祖康熙五十五年。

1月,准噶尔部策妄阿喇布坦派遣大策凌教多卜率兵一万人驱逐侵入额尔齐斯河地区的俄国军队。当时,俄国政府派遣中校军官巴赫尔慈率领三千人自托皮尔斯克出发,沿额尔齐斯河上溯,企图寻找金矿,并建立亚梅什堡作为侵略据点。准噶尔兵反击获得了胜利,俄军毁亚梅什堡后撤,但又建立了鄂木斯克要塞,派兵驻守。

1月13日,一本大部头的中国字典——《康熙字典》出版。

6月,《格萨尔王传》藏文版在北京发行。

9月10日,田代阵基完成了共11卷的《叶隐闻书》。

10月25日,康熙帝在畅春园内澹宁居听政完毕,召大学士、学士、九卿、科道近前,指出:现今海防为要。次日,他又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在这两次谈话中,康熙帝明确提出了禁海问题,阐明了禁海的理由和原则。

11月29日,《古今图书集成》定稿。

毛奇龄逝世:毛奇龄,学者称西河先生。康熙十八年制科授翰林院检讨,充史馆纂修。卒年94,有西河集。

禹之鼎逝世:著名画家禹之鼎逝世,享年70岁。禹之鼎字上吉,号慎斋,鸿胪寺序班任从九品官。

㈢ 七年级下册26课的珍珠鸟的课文资料

珍珠鸟

冯骥才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了解文章中深刻的哲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学重点:
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提高对课文的感知、感悟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一些制作好的幻灯片。

2、布置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3、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

4、准备好值得探究的问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文化传统,诚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什么是诚信呢?就是互相忠诚、互相信赖。其实不单是人与人的交往需要它,就是与动物交往也需要如此。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色彩和情趣。尤其在有些作家的眼里鸟岂止是人类的朋友,简直就是疼爱有加的儿女。不信吗,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作家冯骥才写的散文《珍珠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巢chao 蔓 man 驳bo 瞅瞅chou 雏儿chu`r 啄zhuo 呷呷xia

睑jian 眸mou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我"与珍珠鸟一家三口由相识、熟悉到亲近的过程)

三、精读理解,小组合作讨论
1、 归纳“我”为鸟儿做了哪些事?

a) 划出文中交代"我"的举动的语句,从这些举动中,你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2、找出在“我”的举动下鸟儿的反应。

▲我为鸟儿做的事:1)重新为它们加工鸟笼;2)

按时添食加水;

3) 按捺住好奇心不轻易打扰
▲"我"的举动的语

句与鸟的反应 :

a、挂在窗前,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格外轻松自在
b、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c、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有一个更小的脑袋探出来
d、我不管它-------打开窗子,决不飞出去 e、我不去伤害它、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蹦到杯子上喝茶,绕者我的笔尖蹦来蹦去
f、我不动声色地写,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啄颤动的笔尖,啄我的手指
g、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h、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嘴

▲▲从这些举动中可以看出"我":有爱心、耐心、感情细腻,总之是个爱鸟的人

▲▲鸟的反应看出: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信赖我

2、“我”从和鸟儿的相处中得到了哪些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四、品读感悟,拓展延伸
让学生分组赏读文章,思考:
1、文章开头为何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怕人"是珍珠鸟的突出特点,由于"我"对鸟儿的爱护、尊重,鸟儿才会有由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信任我这样的变化过程。这为下文做了铺垫,前后形成对比也突出了本文的中心。)
2、文章的结尾有何深刻含义?(联系现实)
(这句话富有深刻的哲理,不仅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也是如此,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条件,而有了信赖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
3、既然人与动物尚能如此,那我们人与人要创造这种境界应该如何?(联系生活的)
(要点:彼此尊重 真诚相待 相互信赖)

五、总结

生活中有很多破坏自然生态,残杀我们的动物朋友的行为,面对着这些残忍罪恶的人和行为,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那我们自己又应该怎么来保护我们的朋友和环境呢?

㈣ 如何理解这两句哲理

1.感情有理智根本无法理解的理由
感情是根本无法控制的,只有理智多于感情的人永远无法理解,这句话和,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有相同之处.
2.对有信仰的人,死是永生之门
只要心中有一个信念的人,死等于永远的生存.因为生活担心会死,死了就不会担心的了,就等于永生.
(切记有些哲理不能靠别人告诉你,只能自己意会.还有本人对你的问题颇有感触.)

㈤ 叶隐文书是谁写的

是《叶隐闻书》吧?

作者:李冬君:

内容简介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真正源头。林少华、叶渭渠、王新生、茂吕美耶,鼎力推荐!
西方古有骑士,华夏昔有侠士,日本旧有武士。三士三道,三种精神,三种境界。然前两者或倏然消散,或远偏江湖,唯武士道绵延不绝,广为流布。由幕蒲中堂而城下茶庵,由沙场刀弓而坊间弦歌,逐渐化为一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国民精神的特质。故欲了解日本,必先了解武士道。而这部《叶隐闻书》,正是了解和研究武士道的原典性文本,弥足珍贵。此番境内首译付梓,当为有识者识之乐之,是所望焉。——林少华(著名翻译家,译介村上春树作品第一人)
《叶隐闻书》是一部武士修养书,也是一部作为近古日本特殊社会形态——“武士社会”的文化精神史书。它宣扬忠孝仁爱,主张大义与殉死,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日本武士道的特殊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其精华,构成现当代日本人的价值观之一。其糟粕,在20世纪中叶被军国当局恶用,成为鼓动侵略战争的精神支柱。这是一部全面了解日本、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重要原典之一。——叶渭渠(日本文学研究专家,译介川端康成作品第一人)
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对日本民族性的影响颇深,尤其是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以及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中、精神信仰中,都留下了武士道精神的印痕。欲了解日本,必先了解武士道。研究日本武士道者,必以《叶隐闻书》为首要。
《叶隐闻书》成书于1716年(日本江户时代),共十一卷,是由佐贺藩主锅岛光茂的侍臣山本常朝口述,一个名叫田代阵基的武士用七年的时间笔录而成。主要为论语体,又称《叶隐论语》。《叶隐闻书》是武士道的经典,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源头。勘比儒家《论语》。
《叶隐闻书》除了探讨武士的战术问题,主要是将武士的职业精神上升到一种人生境界,即武士生死的哲学高度。该书开宗明义:“武士道者,死之谓也。”赴死、忠义两全,是武士道的终极追求。
这不仅是一部武士修养书,也是一部作为近古日本特殊社会形态“武士社会”的文化精神史书,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部全面了解日本、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重要原典之一。

㈥ 叶隐闻书日文怎么翻译

叶隐闻书的日文写法为“叶隠れ闻き书き”

假名为“はがくれききがき”

罗马字发音为ha ga ku re ki ki ga ki.

叶隠れ=木の叶の间に隠れる:隐藏于树叶之间

闻き书き:边听边写。

以上内容费了我2个小时的时间才搞明白。

以下就是这本书的介绍了一部武士修养书,也是一部作为近古日本特殊社会形态“武士社会”的文化精神史书。它宣扬忠孝仁爱,主张大义与殉死,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日本武士道的特殊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其精华,构成现当代日本人的价值观之一。其糟粕,在20世纪中叶被军国当局恶用,成为鼓动侵略战争的精神支柱。这是一部全面了解日本、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重要原典之一。武士道是日本精神的核心,对日本民族的影响颇深,尤其是对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以及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中、精神信仰中、都留下了武士道精神的印痕。欲了解日本,必先了解武士道,研究武士道,必以《叶隐闻书》为首要。《叶隐闻书》成书于1716年(日本江户时代),共十一卷,是由佐贺藩主锅岛光茂的侍臣山本常朝口述,一个名叫田代阵基的武士用七年的时间笔录而成.主要为论语体,又称《叶隐论语》。《叶隐闻书》是武士道的经典,是日本武士道的精神源头。堪比儒家《论语》。《叶隐闻书》除了探讨武士的战术问题,主要将武士的职业精神上升到一种人生境界,即武士生死的哲学高度。该书开宗明义“武士道者,死之谓也。”赴死、忠义两全,是武士道的终极追求。这不仅是一部武士修养书,也是一部作为近古日本特殊社会形态“武士社会”的文化精神史书,是了解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部全面了解日本、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重要原典之一。

㈦ 叶隐入门怎么样

看三岛由纪夫的这篇叶隐入门,最是叫我摸不透的地方便是“死”。三岛对死的执着致以无以复加的境地。最著名的便是那句“武士道,乃求取死若归途之道”,这是《叶隐》中最为著名的一句。三岛把这句做圣言般的对待,在书中无数次提及此句,且将此作为《叶隐》全部思想之总结。不仅如此,三岛还将此作为人生信条,作为全部行动力的指南和目标,向死而生,且最终用切腹自缢的方式对此生意所证明。《叶隐》还写道,“生或是死,这样的双重抉择莅临之际,当机立断选择死。更无所谓深刻之理由,唯去除杂念一往直前是也。”初看之下,我以为只不过是武士迂腐愚昧对藩主忠心的见证。后又读来,三岛对“死”有着出乎意料的定义,他认为叶隐中的死=自由=选择,是向死而生,可以将“死”做作为“生”的见证,将“死”看做“自由”的证明,将“死“看做作为人的”自由意识“的存在。这大抵是我的理解,用我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说明的话,应是这般: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拥有不同于地球上其他生命体所拥有的”自由意志“,对此的证明便是,不同于其他生物,人是会选择的。选择有很多种,但最叫人难以抉择的便是”生或是死,这样的双重抉择莅临之际“,在”自由意志“与”生“相悖离时”当机立断选择死“那便是对”自由意志“肯定,也是对“生”的肯定,同样也是对曾经活过的“人”的肯定。“死”刻,便是证明其为“人”的时刻,为人才能为“生”而不同于动物的“生存”或“苟活”。如是不然,三岛说道,对于人生而言,自由是多么的相悖的啊。而且,如果人生被给予了自由时候(选择),他就已经厌倦自由了(在相悖选择时,选择了生),而被给予生的时候便觉得生是多么的难奈(苟活于世或乱世浮生)。”因此,他认为常朝干脆总是觉悟着死,《叶隐》中说“人生苦短,做喜欢做的事。否则在梦中总是做着不喜欢的事,看着痛苦而生存,那是愚蠢的。”世事总是充满痛苦,捉摸不定,死是避免不了的,不如觉悟着死每天都去做喜欢的事。 此刻“死”又转变了感念,向死而生中“死“是瞬时的,是在刹那间做出的行动,是证明或说是对自尊的最后表达。而后者“死”作为生的鞭策而存在。就如同欧阳修所合著新唐书中那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只不过在三岛看来,这铜、这史、这人,都可以被“死”所替代,不仅如此,死于生之人有着比铜、史、人更有力,馈耳震心,发扬蹈厉的存在。三岛在《叶隐入门》中总结道:“在如梦一般无足轻重的十五年里,每天每天都觉悟着,这是最后了。就这样,每一瞬间,每一天都在积甸着什么,过去的积甸将会在某一时刻完成他的使命。这就是《叶隐》所教喻的生的哲学的根本理念。” 书读至此,有个问题一直不得解,这向死而生,这求死若归途的内在“意识”的驱动力究竟为何,那个将“死”之行动力的最原始的能量来源于何处。尔后看到一处细节,胡乱猜测,可能如此。 《叶隐》作者常朝 与三岛,在人生经历中有一处颇为相似。先说常朝原是光茂侍童,元禄9年藩主光茂逝世,若为古法做为侍从下属的武士常朝应随其主光茂自戕,共生共死,共生共乐,共死共哀。然此前藩主光茂曾下达命令,废除殉死,违抗者削去其家族家老之位。常朝此志无法明世,志向不得酬愿,最终落发为僧。三岛将此作为积郁已久的向死欲望,反叛冲动未尝酬愿莫大遗憾。以“死”作为生的目标的人,却在应死之时不得死。而此后的生也不过为“虚无”。 反观三岛,在其二十岁之时,正为二战战末,日本兵馈之际。本应入伍从军奔赴前线,却因医生误诊而不得从军。然而同批次应征入伍的青年全部战死在菲律宾战场。欲死而不得死,生不如死。想必若战死疆场,便是三岛心中最理想的、最纯粹的死,清澈明净之死。可天不随人愿,这未尝的欲望被三岛用这样的文字表达出来:我们对于明亮的前景、向前的前景、生之前景,总是灌注我们的注意。对于死,这缓慢侵蚀我们生命的力量,只要可能,我们均奇怪地选择躲避。这种合理主义、人文主义的思想,只是单纯鼓荡起人们对于美好自由与进步的幻想与憧憬,且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人对于死的问题,才从意识的表面革除弃置,并且愈来愈向着那更深的人的潜在意识里抑压。这种不得自解反被自缚的苦痛,被集聚起来,死的冲动变得愈来愈有破坏的力量,愈来愈在内心奔涌激发,排遣不得并左冲右突。 对此的政治立场我不愿评述。人的复杂若只用左、右区隔无疑是简单粗暴甚至是野蛮的、兽性的。政治的归于政治,文字的归于文字,而人,最终归死

㈧ 武士道的叶隐

日本武士道的古典称为“叶隐”(hagakure),是江户时代的佐贺藩(肥前锅岛藩)所传诵的武士道修养书。“叶隐”就如树木的叶荫,在人家看不见的地方为主君舍身奉公之意。此书是由佐贺藩的藩士山本常朝(Yamamoto Tsunetomo 1659-1710)传述,由同藩藩士田代陈基(Tashiro Tsuramoto)听闻书写整理,在18世纪初的1716年完成“叶隐闻书”写本,共11卷1200多节,简称“叶隐”或“叶隐集”。卷一、卷二讲武士的心得修养,卷三讲锅岛藩藩祖直茂,卷四讲第一代藩主胜茂,卷五讲第二代藩主光茂(即山本常朝的主君),以及其嫡子即第三代纲茂等,卷六讲锅岛藩古来的事迹,卷七、卷八、卷九讲锅岛藩武士的武勇奉公言行,卷十讲他藩武士的言行,卷十一是补遗。
“叶隐”所表现的武士道精神,是果断地死、毫不留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一般人对生命的执著,武士道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死是真诚的,其他的功名利禄都是梦幻。当一个人舍弃名利,以死身来义勇奉公时,就可以看到这世间的真实。武士标榜的是精神上的优越,就是心理上先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这是日本武士强人一等的道德定律。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关的,叶隐的教训真是非常残酷的武士论语。
例如佐贺锅岛藩祖直茂,向其子胜茂说:要使斩首习以为常,得先对处刑者斩首,于是在其西方衙门内,排列十人让他尝试斩首,胜茂连续斩首了九人,看第十人是强壮的年轻人,就说已经斩够了,那家伙让他活吧,这人才免斩得救 [1]。日本军人在侵略中国时的百人斩的残酷典例,在此可以窥见。 武士道,发端于日本中世纪纷乱的内战中,消亡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义的烈焰下。武士道精神越千年,生命力极端顽强,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武士道,有说法称其归根到底是一种封建时代的特殊而又特别的君臣思想,但由于发展的过程中加入了太多军事以外的东西,竟成为日本文化的代名词。其实,武士道本身并没有正邪之分,但日本武士道在日本走向法西斯的过程中,的确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但真正给亚洲国家带来苦难的,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国思想和皇国史观教育。
武士道并不代表日本,至少不能代表今天的日本。有人说因为古代的武士道不融商人。今天日本社会的主流是商业文化,尽管还有一些日本人喜爱武士道,但日本主流文化已经改变,严苛的武士道为精神体系的生活已经成为历史。武士道作为一种独立伦理的训条也许会消失,但是它的精神大概不会从人间消亡,而是将超越时空的废墟而永世长存。 1:在武士的教育方面,首先应遵守的一点在于品质的建立,并不重视思维、知识、辩论等的智力才能。美学的修养在武士的教育上占有重要位置。
2:武士道教育的课程主要由:击剑、箭术、柔术、马术、矛术、兵法、书法、伦理、文学、美学、哲学等科目组成。
3:武士道是非经济性的。它以贫困而自豪。它同文提狄斯一样,“武士的道德是名誉心,与其获得利益而蒙受污名,宁可选择损失。”由于这样极力鄙视金钱和金钱欲,武士道便得以长期摆脱了来自金钱的千百种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