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哲学技术化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哲学技术化

发布时间: 2021-03-17 16:46:53

哲学对科学技术的意义

哲学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其方法有两种:物质生活变美好,精神生活变美好。
科学技术,是哲学里面的一个分支,它的目的也是为了让人的生活变的更美好,只是科学技术只在物质生活上面改变人们的生活,却没有注重精神生活。
所以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目的是一样的,科学技术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哲学包含科学技术。哲学为科学技术指明了方向,具有指导作用。

㈡ 如何从哲学视角看社会分工和科技专业化的利弊

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矛盾分析法,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以及矛盾主次方面的原理,版做到两点权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分工与科技专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与结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增加财富的方式只能是扩大生产性劳动的规模和效率,这就必须发展社会分工和专业技术。
通过经济的市场化和不同部门之间的自由交易,促进了组织创新和技术进步,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计划体制是经济管理体制的主体.计划体制改革,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未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这里,想着重谈谈发展社会分工和改革计划体制的问题. 计划体制改革要着眼于发展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否有进一步发展,经济效益能不能显著提高,这是检验计划体制改革成功的方法。
其实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社会分工影响人性这一问题上做出了广泛的讨论,他们肯定从事读书、农耕劳动等职业有利于保持人们的善良本性,而当官、做工匠、从商则给人性带来负面的影响.同时他们还看到社会分工对人性影响的相对性,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人性的可塑性和个人修养也是影响人性的重要因素.

㈢ 什么叫技术文化中的哲学

哲学有一个学科,就是 技术哲学 ,这是近几十年刚刚兴起的一个哲学门类。我们国内这方面比较又名的是北大哲学系的教授吴国盛老师。他也有一个关于技术哲学的讲座:《什么是技术》搜索可以看到。

㈣ 科学技术哲学学什么是属于文科还是理科

科学技术哲学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目前大学里将哲学归在人文学科下,但现在很多哲学都与物理、化学等逻辑思维密切相关。毕竟哲学是关于对世界和人生的研究,对世界的认识现在更多依赖自然科学。所以,很多科学家(如爱因斯坦)提出的自然理论也是某种程度的哲学理论。
科学技术哲学属于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由于科学技术活动已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因此,将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单独对象考察和研究无论对科技发展还是对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哲学原称自然辩证法,其研究实际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史、科学学、哲理数学、数学哲学、工程哲学、技术哲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中国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的学术组织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是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下的交叉学科一级学会。
研究领域遍及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和科技方法论等基础研究,数学哲学、物理哲学、天文哲学、化学哲学、地学哲学、医学哲学(主要包括医学辩证法和医学伦理学两方面的内容)、生物哲学等应用研究。科学社会学、科学与宗教、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学思想史及传播学、科学伦理学、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经济哲学、科学学、哲理数学,以及各个产业、行业领域的一些哲学、方法论、科技政策、发展战略等都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范围。

㈤ 技术哲学的主要观点

什么是技术哲学
技术哲学是指专门研究技术的本质以及认识论和方法论。

技术哲学的内容
研究技术的哲学理论。以技术为研究对象,是对哲学的技术思考。1877年德国卡普(E.Kapp)出版《技术哲学纲要》一书,被认为是技术哲学的奠基人。

20世纪以来,经历了着重研究技术的本质和技术设计、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技术的价值以及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等三个阶段。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工自然的角度研究技术的本质和特征,分析技术的组成要素及其联系方式,揭示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探究技术发明、技术创新的方法论问题;技术在社会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

技术哲学向来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是作为部门哲学、哲学的分支学科、哲学关注的特殊领域,另一个是作为一种新的哲学传统、哲学视角、哲学眼光。前者从属于一种或几种哲学传统和哲学纲领,后者本身就是一种哲学纲领。作为哲学纲领的技术哲学往往具有原创性和革命性,作为部门哲学的技术哲学则相对比较平庸,往往从属于某种既有的哲学传统,在这个哲学纲领指导下做具体工作,拓展领域、解决难题,属于科学哲学家库恩所谓的“常规活动”。

技术哲学的研究[1]
传统的技术哲学是按照哲学的研究倾向分为工程技术哲学和人文主义技术哲学。工程技术哲学是指专门研究技术的本质以及认识论和方法论。在产生时间上比人文主义技术哲学更早,更多的是将技术视为社会发展所创新出来的物质工具,技术是人类器官功能的延伸。工程技术哲学将技术看作人类在参与自然地创造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

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主要是从技术之外用人文的观点来解读技术在社会中的意义,强调人文价值,这种技术哲学对技术持批判的态度.认为人是技术的创造者,技术是人的从属物,技术应该处于人的控制之下。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主要足对技术在社会中的使用使人产生异化提出批判,海德格尔就是20世纪的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海德格尔是西方二十世纪最早提出技术问题,并从哲学层面思考技术危机的哲学家。他在技术存在主义的现象学框架之内进行思考,认为技术与人具有内在的关联,认为现代科学住实质上是一种技术,技术将人置于一种危险的境地。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哲学思想也是属于人文主义的技术的社会批判理论。在该学派的技术研究中,着重关注技术对人的压抑,认为技术是现代社会制度通过其对人实施控制的工其,在发达工业社会中,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从物质到精神对人实施控制。

传统的工程技术哲学和人文主义技术哲学从研究方向和价值取向方面仃显著的差别,工程技术哲学表现的是下面的乐观的倾向,技术的发展进步必将为人类社会创造更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美好的生存环境。而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更多的是对技术表现出悲观的态度和批判的观点。

现代技术批判理论发展概况技术社会学和科学社会学在20世纪的发展对技术哲学的研究带来新的影响,特别是社会建构论和物质符号沦,物质符号论是埘技术进行社会理解的理论。符号论可以应用到环境、程序语占或是相关文本中,将符号置于物质中分析物性的意义,从而消除主客体之问的界限,通过分析技术世界中社会的物质性和物质的社会性,将技术作为文本加以解释。这种观点主要包括:技术作为一种文本,是山多种包括技术的因素在内的多种异质因素的联合,技术设计的日的和使的日标一致,技术与社会联系紧密并共同发展,技术世界通过备种组成的异质因素的互动而形成社会秩序,从而在实践意义上建立现实的技术世界。于20世纪70年代山爱丁堡学派开展的对科学知识的研究,称为科学知训社会学,是科学社会学的发展的转向,主要内容包括有强纲领,利益理论和相对主义纲领,论述分析纲领,科学工作的建构主义和人类学研究等等,其中重要的理论是建构主义,学者将这种对科学争论、实验室的形成对科学知讲产生过程的共同看法称为科学知识的建构主义纲领。技术哲学家甲奇则将强纲领支配下的实验室研究、科学争论研究和科学家进分析称为社会建构主义纲领。同时,由于认为技术是科学知泌社会建构中的特殊问题这些理论被借用于技术的社会研究。将科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延伸至技术最终建立技术的社会建构方法。

相关条目
技术乐观主义
技术学
参考文献
↑ 诸华 .20世纪技术批判理论发展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
0
分享到:

㈥ 从哲学、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看我们要如何实施技术

我们国来家讲究修身和修心。修源身代表你有多大的力量,修心代表你能掌握多大力量。与之同理,科学技术代表我们拥有多大力量,而哲学的发展则代表我们能否使用好我们的力量。科学技术具体表现为生产力,哲学具体表现为道德和法律,教育、文化以及政治制度等。当今的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我们不缺乏力量。但我们缺乏掌控力量的心。所以,才有屠杀,所以才有战争。纵观人类历史,其实一直是一个约束自身力量的历史。那么,我们到底如何实施技术?这个话题太空泛太大,我答不出来。只能说一句:有节,有理,有利。那样,我们也许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少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事

㈦ “科学技术哲学”和“科学技术学”是一回事吗

有这么一篇论文:

【标题】 从“科学技术哲学”到“科学技术学”——实现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的第二次调整

㈧ 技术异化问题属于科技哲学范畴吗

当今,个人主义价值观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个人主义者认为社会存在只是实现个人目的的手段,他们视个人主义大于一切,任何行动都围绕着体现个人价值方向进行运转。他们以小家为重,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在对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他们认为个人是最后的目的,具有最高的价值。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在满足个人需求的前提和基础上谈集体和社会,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之上。极端个人主义不重视集体和社会的利益,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个人主义,尤其是极端个人主义为社会和国家带来了极其消极的影响。在个人主义价值观指导下的技术,在选择技术和使用技术的层面上,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却损害了他人利益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利益。比如,在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技术时,企业往往会率先考虑此技术在短期内带来的经济效益,在预期的效益超出预期支出时,企业就会引进此技术,与此同时,采用此技术可能会对社会造成消极影响,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企业会把他们交付于社会来解决,企业忽视长远利益,只着眼于眼前利益,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应受到社会的谴责。

经济功利主义价值观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以经济为出发点的。然而,经济的增长依靠技术的进步。所以,将技术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就可以使经济无限增长。

㈨ 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异同

科学/技术/工程同科异“学”,同处于哲学范畴之下再细分出去。

㈩ 科学技术哲学的未来展望

对中国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界基本形势的估计,首先不能不考虑的是它的政治功能的弱化和淡化。对科学家们的政治紧箍咒已经全然解除,因此,不再有多少科学家们心甘情愿来聆听“科技哲学家”们的“教诲”了。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历届领导人名单中可以看出,第一届那种科学家踊跃加入的兴盛景象已经不再可能,一线科学家们基本上不再关心这里的问题。如果说还需要对科学家们进行统战的话,那自然辩证法也不再是一个合用的统战工具了。由于这种政治功能的弱化,自然辩证法界进一步发展的外部资源大打折扣。出于“长治久安”计,需要从内部挖潜,也就是要搞学科建设。
当然,作为政治角色的另一大外部资源即理工农医研究生的政治必修课制度还在,意识形态,因此具有不确定性。可靠的做法是,尽快将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逐渐转化为科学-人文素质教育功能,使这部分不确定的资源转化为稳定的教育资源。
如何搞学科建设?如何转化必修课的教育功能?
要搞学科建设,首先要顺应学科分化的趋势,对哲学方向和社会学方向分头搞学科建设。在二级学科下面进一步分研究方向,是通行的做法,比如在“外国哲学”下面分“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在宗教学下面分“基督教”、“佛教”和“道教”等。但方向又不宜分得太细,像研究会的专业委员会那样的分法,没有体现本专业的综合性特征。划分研究方向的判据很简单:只要两个方向所公认的研究生必修课没有或很少共同之处的话,那么它们就是可以真正分开的两个研究方向。从学科现状看,分哲学方向和社会学方向是可行的。让一个将来从事科学的社会研究的学生,苦苦地必修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著作、数理逻辑和分析哲学的训练、研读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著作,似乎也有些过分。哲学方向和社会学方向应该各自设计出一套招生和培养方案特别是必修课方案。比如,社会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可以有如下必修课:科学社会史名著选读、科学社会学原著选读、社会统计学方法研究、科技政策与科研管理案例研究、STS(科学技术与社会)案例研究等。
哲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应该具有三大基础:即自然科学基础(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普通生物学、普通心理学、数理逻辑等的合取或析取)、哲学基础知识(哲学通论、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等的合取或析取)、专业基础课(科学哲学、科学史的合取或析取)。应该接受如下四门必修课训练:自然哲学原著选读、科学思想史名著选读、科学哲学原著选读、技术哲学原著选读,此外可以把社会学方向的课程作为自己的选修课,也还应该选修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哲学、科学与宗教等课程。必须看到,即使是哲学方向,也有无比广阔的研究领域,但这个方向的学生如果有了比较好的哲学史和科学史基础,那么不论研究什么问题,其视野和思路都会有哲学的特征和意味。
其实,硕士期间的哲学方向到了博士期间还应该细分,这时可以分得更细一些。做历史研究的和做哲学研究的,在文献要求和素质要求方面是不完全一样的。国内十多年来出版了不少自然辩证法方面的教科书,但都是为理工科研究生的必修课编的,为本专业的研究生编的教材不多,系统性更谈不上,要搞好本专业的学科建设,需要一套比较系统的教材和参考书。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北大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正按照“将科技哲学建设成为哲学学科”的思路,系统积累学科基本文献,分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编写教材和参考书,希望以此慢慢取得共识。
学科建设之外的另一个基本对策是对“政治必修课”制度进行适度改革,把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逐步转化成科学-人文的素质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人文教育来做,我们思想教育的某些失误或者失败,可能与它们割裂了与人文教育的传统纽带有关。对理工农医科的学生(不单单是研究生)而言,对他们进行科学-人文的素质教育,也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听规定的老师讲课”的这种“三规”式的必修课制度,可以变成:在学制所规定的时间内(比如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必须在科学人文类课程中修满一定的学分,至于具体什么时间听、听哪门课、听哪位老师讲,可以由学生自由决定。
这样改革的另一个好处是,促使教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开出自己最拿手的课程,讲授自己最熟悉的问题。多年来,讲公共课的教师总是比其他教师“矮”一些,他们平时教学量大、教学内容单调,因此没有时间去搞科研,久而久之也创新乏力,所以一到评职称的时候,他们总是被作为照顾的对象。如果公共必修课能够改造成限制性选修课,对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打通自然辩证法界的教学阵地和科研阵地,也是大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