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谈谈你对心理学的认识以及心理学对你的学习和生活的指导意义。
对心理学的认识以及心理学对你的学习和生活的指导意义是:
首先,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个体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而我们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属于心理过程,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属于个性心理即人格。从这一点上我发现心理学其实与我们的距离很近,而且所研究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学习心理学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内容的源泉,因此,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是依赖于生理学的发展的。而神经系统是产生心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学习了心理学基础后,我认识到了即使是很简单的心理活动都要经历复杂的神经系统的活动。
第三,由于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学科,通过对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学习,我们可以掌握一系列知识,如感觉、知觉与观察力的培养,记忆与记忆力的提高,思维、想象与问题解决,注意和注意力的培养,情绪、情感及其调控,意志及其品质的培养,能力的结构与培养,气质的类型及其应用,性格及其培养,交往心理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等。学习这些知识,掌握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培养我们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保持心理健康,才会有正确地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才能够树立自己独立的需要结构与价值观;才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而前面说过的品质及知识,都会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对我们起很大的帮助作用。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另外,它还与神经科学、医学、哲学、生物学、宗教学等学科有关,因为这些学科所探讨的生理或心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实际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学科都与心理学有关,人类心理活动其本身就与人类生存环境密不可分。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
B. 心理学论文1500字左右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分析
摘要: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以从大学生的整体来研究他们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相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而言,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不同的观念与看法,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响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要解决这些障碍,就要从这几个因素分析,另辟奚径,,不仅有赖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更依赖于教育教学活动模式的变革。还要加强人际关系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注重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重塑个性。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 心理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人际关系有不同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有:
1.人与人之间相互认知,因而产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竞争,领导或服从等关系。
2.指在某一段时间里与某人经常保持的社会接触。
3.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借由思想,感情,行为表现的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
4.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广义的人际关系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过程方面亦是社会关系。
5.人际关系可说是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过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
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之关系,广义的说亦包含文化制
度模式与社会关系。
6.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3/10
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会很重视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语言、神态等),至于后面的信息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了,这种心理称之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启迪我们一方面要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后的交往中纠正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认识。
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一次交往的印象对我们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最近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一般而言,熟人之间的交往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平时应该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
3、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从对方的某个优点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光环效应往往对恋爱的双方起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4、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有时候,我们对他人的猜测,无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所以,我们不要瞎猜别人的坏处,不要那么小心眼,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5、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会把对某一类人物的整体看法强加到该类的每一个个体上而忽视了个体特征。刻板效应有利于总体评价,但对个体评价会产生偏差。比如,农村来的同学认为城市来的同学见识广,而城市来的同学认为农村来的同学见识狭隘。
4/10
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尊重原则
尊重包括两个方面: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都要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自暴自弃。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格和价值。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真诚原则
只有诚以待人,胸无城府,才能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没有人会喜欢虚情假意,多少夸夸其谈都会败下阵来。
3、宽容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产生一些矛盾冲突。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宽容别人,不斤斤计较,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先犯我,礼让三分。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陷入人际纠纷,这样我们会浪费很多时间,同时也变得很自私自利变得很渺小。
4、互利合作原则
互利是指双方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又能得到对方的报答。人际交往永远是双向选择,双向互动。你来我往交往才能长久。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既要考虑双方的共同利益,又要深化感情。
5、理解原则
理解是成功的人际交往的必要前提。理解就是我们能真正的了解对方的处境、心情、好恶、需要等,并能设心处地的关心对方。有道是“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海茫茫,知音可贵啊!善解人意的人,永远受人欢迎。
6、平等原则
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同仁,不要爱富嫌贫,不能因为家庭背景、地位职权等方面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C. 心理学论文范文 1500字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分析
摘要: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以从大学生的整体来研究他们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相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而言,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不同的观念与看法,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响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要解决这些障碍,就要从这几个因素分析,另辟奚径,,不仅有赖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更依赖于教育教学活动模式的变革。还要加强人际关系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注重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重塑个性。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 心理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人际关系有不同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有:
1.人与人之间相互认知,因而产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竞争,领导或服从等关系。
2.指在某一段时间里与某人经常保持的社会接触。
3.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借由思想,感情,行为表现的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
4.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广义的人际关系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过程方面亦是社会关系。
5.人际关系可说是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过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
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之关系,广义的说亦包含文化制
度模式与社会关系。
6.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3/10
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会很重视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语言、神态等),至于后面的信息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了,这种心理称之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启迪我们一方面要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后的交往中纠正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认识。
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一次交往的印象对我们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最近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一般而言,熟人之间的交往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平时应该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
3、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从对方的某个优点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光环效应往往对恋爱的双方起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4、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有时候,我们对他人的猜测,无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所以,我们不要瞎猜别人的坏处,不要那么小心眼,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5、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会把对某一类人物的整体看法强加到该类的每一个个体上而忽视了个体特征。刻板效应有利于总体评价,但对个体评价会产生偏差。比如,农村来的同学认为城市来的同学见识广,而城市来的同学认为农村来的同学见识狭隘。
4/10
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尊重原则
尊重包括两个方面: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都要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自暴自弃。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格和价值。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真诚原则
只有诚以待人,胸无城府,才能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没有人会喜欢虚情假意,多少夸夸其谈都会败下阵来。
3、宽容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产生一些矛盾冲突。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宽容别人,不斤斤计较,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先犯我,礼让三分。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陷入人际纠纷,这样我们会浪费很多时间,同时也变得很自私自利变得很渺小。
4、互利合作原则
互利是指双方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又能得到对方的报答。人际交往永远是双向选择,双向互动。你来我往交往才能长久。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既要考虑双方的共同利益,又要深化感情。
5、理解原则
理解是成功的人际交往的必要前提。理解就是我们能真正的了解对方的处境、心情、好恶、需要等,并能设心处地的关心对方。有道是“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海茫茫,知音可贵啊!善解人意的人,永远受人欢迎。
6、平等原则
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同仁,不要爱富嫌贫,不能因为家庭背景、地位职权等方面原因而对人另眼相
D. 我对心理学的认识的一篇文章1500字以上的 急需
就是研究别人负责的心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呀
E. 用心理学认识自己 ,论文2000字,大家帮帮忙
用心理学认识自己 ,我们可以发现没有没有原因的行为。
人的行为,尽管错综复杂,但却是可以解释、可以预测、可以控制的。
它,具有可认识的发展模式,并受其自身内在逻辑的制约。
人快乐,是因为笑;
人伤心,是因为哭;
人恐惧,是因为战栗;
……
心理学的研究,向我们揭示了左右人的行为的人的头脑中的各种诡谲。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的有机体内部,始终存在着生命冲动的本能倾向,这种本能倾向,乃是由于有机体受到环境刺激作用而激发,以这种本能倾向为基础,寻求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实际上策动着人的每一种行为。人的这种本能倾向,或者,通过简单理性,在自然行为中获得满足;或者,通过复杂理性,在冲动行为、有意行为、幽默行为、攻击行为、嫉妒行为、反态行为、过失行为、退行行为、代偿行为、投射行为、补偿行为、升华行为、堕落行为、性行为、白日梦行为、变态行为乃至自杀行为中获得满足;或者,通过第三条途径,在梦的行为与泄精/行经行为中获得满足;或者,通过最后一条出路,在精神病症中表现出来。
……
只要抓住了人所共有的这些要素,我们就能够比较清楚地认识人的行为,辨察人的内心欲求,而这,正是解释人的行为、预测人的行为、控制人的行为的前提条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强行者有志;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欺诈成性的人往往都以人人相欺之类来为自己辩护;敌意心强的人总是想他人在憎恨自己。
将要背叛的人,言辞惭愧不安;内心疑惑的人,言辞杂乱无章;善良的人,话少;浮躁的人,话多;污蔑好人的人,言辞游移不定;失职误事的人,言辞迂曲不明。
勇敢的人刚毅,可以用愤怒激怒他们;智慧的人有谋略,可以用信义说服他们;仁德的人不虚假,可以用正义责难他们;位高的人轻权,可以用奉承讨好他们;财大的人轻利,可以用名望威吓他们;贪婪的人重财货,可以用物质引诱他们;不肖之徒容易被吓住,可以用危难去吓唬他们;愚昧的人不通事理,可以用假装诚信去欺骗他们。
跟智慧的人说话,要靠渊博;跟笨拙的人说话,要靠强辩;跟善辩的人说话,要靠扼要;跟高贵的人说话,要靠气质;跟富有的人说话,要靠高雅;跟贫穷的人说话,要靠利害;跟勇敢的人说话,要靠果断;跟卑贱的人说话,要靠谦恭;跟负过的人说话,要靠鼓励;跟上进的人说话,要靠锐意进取。
……
对人的行为的研究,永远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光了解人所共有的诸要素还显然不够,我们还必须循此而进,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区别,运用人的性格分析的基本知识去成功而有效地理解人的行为,揣度人的心灵深处的欲求,而这,正是解释人的行为、预测人的行为、控制人的行为的关键。
一旦我们掌握了人所共有的诸要素,能够“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精于揣情摩意,分析一个人的性格,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微妙之处能够做到概要的了解,懂得什么样的刺激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作用于一个什么样性格的人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应,效法一个人的内部动力系统运行的道理,我们就不难知其所图,理解一个人特定的行为和言谈究竟意味着什么,发掘一个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从而,以相当的精确性来解释人的行为。
同时,与人谋事,只要我们能够“知其习性,以引导之;明其目的,以劝诱之;谙其弱点,以威吓之;察其优势,以钳制之”,时刻留心不忘其所图,我们同样也就不难一眼把人看穿,料定一个人在某种场合下将为何行动以及会如何行动,从而,以相当的合理性来预测一个人的行为,以相当的有效性来控制一个人的行为。
F. 求一篇关于心理学的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分析
斯宾塞说过:“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由之而来的愉快情绪,是幸福的最好资金。大学生群体不但作为时代先进群体的代表更是社会前进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影响着社会的走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更加应该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和正确引导!
现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急需受到社会的迫切关注!据一项全国12.6万的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期中20.3%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郁闷”、“变态”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因为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在校大学生中存在人际关系、环境适应、情感障碍、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1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
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大学生想象大学是“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地适应大学生活,展开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使大学生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此,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
2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另一方面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主要表现为:
1.人际关系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人际关系、社会的复杂性与学生心理的单纯性,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兴趣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便回避参与,妨碍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
2.情绪起伏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生理发育极为迅速,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肤浅,加之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极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还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较低,并由此导致其心理偏差和行为怪僻。
3.学业成就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问题,而环境与地位的变化错位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高中时期的佼佼者,进入大学生活后,一部分学生发现自己在高中时的那种优势不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失宠感。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产生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学生甚至得了考试恐惧症,每次考试都生病或不敢考。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2)引起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因为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的过度保护。
学生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等锻炼,除了学习外,其他事情家长一手包办,导致许多学生的心理发育不健全,虽然上了大学,但生活能力还停留在小学水平。这样当大学生面对社会的时候,便有了许多不适应和不顺心,而他们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便出现大学生轻生现象。
2.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也是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学新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虽然部分大学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大学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大学生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大学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得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大学生来说,极不习惯,因此,每逢节假日都会想家、想同学,产生孤独感。
3.家庭经济困难。
一些大学生最大的困难是在经济上,他们过早地承担生活的压力,这使得他们相对其他的大学生更加容易忧心忡忡,有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徘徊在欲学不能、欲罢不忍的痛苦边缘。一方面他们远离家人精神上没有依托感,另一方面他们社交能力不强、心理闭锁、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等,常常不易寻找到能倾吐心声的知己,心中的郁闷不满和不安得不到宣泄,思想得不到交流,长期下去就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4.恋爱失败。因为恋爱问题处理不当,导致当事人心理痛楚、人格扭曲,甚至引发精神失常的事例在大学校园里时有发生。
3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我校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挖掘身心潜能,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得到了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又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以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我校规定每位上课教师都必须做到课前10分钟教育,规定班主任、辅导员每周对全班做一次全面的思想教育。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生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4大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培养和自我调适
(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要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2)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3)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挖掘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
(4)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
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就会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要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
(5)努力学习。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行的。大学生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自己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
总之,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大学生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这可是本人曾经花六块钱在豆丁上当下来的,给个最佳吧
G. 对心理学的认识与感受(字数1000左右)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社会和以后的时代发展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释导。因为社会关系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逐渐使得社会越来浮躁和复杂。加上不确定因素和职场压力的骤增。人的心理和意识需要提升以面对现实生活的困惑和烦躁。
第一次认识心理学是与人吵架。她的精神病时好时坏,犯起病来就骂人,无论朋友还是亲人无一幸免,让人厌恶又生气。她骂起人来毫无下限,尽揭人短。即使再生气也不能打。就算她侮辱别人杀人放火,警察也无可奈何,因为受法律保护。许多人觉得她是故意的,装的,可没有证明,因为她的病时好时坏。虽然精神病患者是值得人同情的,可当下社会上也有许多这样的人做了坏事就凭一张证明逃过法律的追究。这件事对我有些许的触动:精神病患者若是杀人该怎么办?怎样管理精神病患者?如何普及精神知识,将“精神病”的幼芽扼杀在萌芽中?
第二次认识心理学是读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快要退休的心理学教授选学生的故事。经过多年的教训她选了第二名作为她的学生,因为第二名的学生心态平稳,有长久的学习动力,不想第一名一样仅仅为了第一而努力。这样的人才能把“心理”这门课程传承下去。才能认真对待研究……心理学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只有要受得了寂寞耐的了干渴忍的了没落。淡定未来,从善出发,才能将这门课程进行下去。
第三次认识心理学是一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它给了我很大的震撼,非常佩服作者为写一本书而与各种精神患者深入交流,甚至冒着危险。通过这本书我对精神病患者的那种害怕与同情转变为理解,有时甚至会羡慕他们(特指那些拥有异能的患者,就像梵高一样)。
第四次认识心理学是上课。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行为,范围极为广泛包含构造主义、格式塔心理学、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多个体系,跨理科和社会学科,需要设计实验进行研究,而且要根据不同的研究任务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这样概括地描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但就在这短暂的历史中它形成了涉及范围广,体系完备的学科。
许多人觉得心理学可以解决一切关于人的精神问题,学了心理学之后可以窥探人的心理,可以解释一切难以解释的现象。但是,我一直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很神秘的、很特别的学科,我对它充满了敬畏的心情。它应当去解决人们的心理矛盾和障碍,或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去指导某些决策。
我认为在小学上的体育课、画画课、书法课、音乐课、道德课等都是心理学的范畴。只不过它以具体的形式让我们建立了健康的心理,这是十分重要的。各种方向的培养有利于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比如,在体育课上我们运动之后会觉得更舒畅,那么我们再有压力或苦楚时,很有可能想要去运动一下来缓解这种状态。同样的,我们再难过时可能会去听听音乐、画画画或者找人聊天。这些简单的方式却为我们解决不少麻烦,对我们毕生有用。
在大学上理论课时,老师更应该就当下的社会现象来解释。比如:仇富心理、快节奏等,让成年人用一种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社会,思考自己。同时通过广泛的意义上学习心理学,能更好的应对压力、陶冶情操、保持心态平衡、增强自控力、处理好人际关系等等。这样的氛围更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从而社会更加和谐,更有利于文化、经济、政治的发展。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都受到一定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学会运用心理学管理自己,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H. 心理学对自我认识及帮助 论文
由于种种因素,我们抑郁、恐慌、嫉妒、自私、狂妄、焦躁、退缩、痛苦、悲观……我们的心智、勇气和行为也随之受限而退化。为了战胜这一切的不幸,我们首先必须找回我们自己. 就心理健康而言,这世上是不存在心理绝对健康的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及自我调节能力不同而已。对于怎么去解决心理问题,我一直都这么坚持认为:要想彻底解决只能靠自己。古人语:“子非鱼,安之鱼之痛。”别人没有真正完全的经历自己经历的市,所以他根本无法真正完全理解别人的感受。更何况有时候由于人内心思想的复杂性,我们自己都迷失了自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别人又怎么会理解呢?所以别人只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或减轻自己的心理问题。要想真正根治心理问题还得靠自己。很多时候喜欢看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书籍。所以对心理学如此感兴趣,不是想去为别人解决心理问题,也不是想与别人交往时用心机,而是因为自己曾经受过心理问题的煎熬,害怕以后还会有心理问题,所以想通过学习心理学为自己解决困惑。
不管现实生活中你的心理健康如何,认识自我、找寻自我都是很有必要的。心理健康的维护是现代人必须重视的一种心理教育,这事预防心理异常的最好方法。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也就很难有一套固定的适合用于任何人的方法。我在这里根据自身的经历介绍一些方法,希望我的一些愚见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其实有没有用,关键你自己是否愿意去做,毕竟生活是有它的发展性、变化性,生活本身就是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说了这么多,方法就是寻找自我。
寻找自我,从心理学角度看,也是一个对环境条件对自我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与否,直接影响到我们全部的生活品质。我国古代兵书曾反复探讨“知己知彼”的重要性。其实“知彼难,知己更难”。自我认识的肤浅、片面,往往是形成心理异常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下是我一次自我透视心理问题的经过。
(一)审视自我,悦纳自我。曾经因为一次重大的挫折,我由自信变得自卑,一下子变成觉得对什么都“我不行”的状态。但对于“我不行”心有不甘,但又无正确的方向且缺乏能力来表现自己,因而故作姿态,与人为难,放纵自我,践踏自我。在他人无可奈何的眼光中寻找及肯定自我的价值。可最后吞食这种“自暴自弃”苦果的还是自己。那时候我对自己有过基本认识,但这种认识却是用一种歪曲的形式来对待自己,无法真正接受自己。所幸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终于理性的把自己摆在了现实的环境中,进行探讨并选择适当的目标,寻求良好的方法。既不能随意退却也不能妄自菲薄,我终于欣然的接受了自我。
(二)迎接现实、挑战现实。之前自己一直都不敢正视现实,总是脱离现实或是干脆逃避现实,无法正确、客观的评估自身的能力,形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在长期的悲痛之后我尝试去接受现实。在尝试中,我一方面发挥自身最大的能力去改变环境;另一方面我又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改变做法从而适应环境。我怀抱“走自己的路,吃自己的饭,做自己的事”任他人去评说的精神。在找回自我、跳出心理问题的困扰后,我发现以前不是整个世界抛弃了我,而是我抛弃了整个世界。
(三)知己可求,善与人处。人本身是群居动物,与人群共处不仅是生存必要,还可以使我们的苦、乐和能力得到宣泄、分享和体现。能够得到各种信息与帮助,从而使自己活得进步的动力并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在自己有心理问题的时候,不要封闭自己,要积极与人沟通,或许就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从而有利于认识自我、找回自我、解决心理问题。
希望大家能在有心理问题时找回自我,从而根治问题。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命运的驾驭者,生命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