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社会学概论的本质是什么
同的社会生活。这是社区的本质特征。(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风俗和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社区其文化不同。(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27.马克思是怎样看待社会的:A、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B、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C、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8.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的,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是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人性与动物性(兽性)的区别的,认为人性与动物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3)马克思把人类的需要活动放到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放到生产的历史发展中去考察,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从生产生存资料进步到生产享受资料再进步到生产发展资料。
29.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1)交往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既包括个人与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神交往。 (2)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就无从发生。 (3)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社会交往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 (4)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一种交往的基础。
30.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 (3)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4)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着推动作用;反之,则是对社会发展起着阻滞作用。
3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主要理解和掌握马斯洛需要论的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表现。
『贰』 社会学概论试述城市社区建设主要内容
一、居民自治与社区民主
这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物质丰富以后,社区居民必然要求对本社区的事务有更多的参与权、决策权。民主不仅是手段,民主本身还是目的。就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所认为的那样,自由本身就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目的:一个社会成功与否,主要应根据该社会成员所享有的实质性自由来评价。社区居民的自我组织与自我管理是城市社区基层民主的主要形式,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愿望,更能使社区居民构筑以“同意”为基础的社会权威,增强其对本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价值与利益日趋多元的现代社会中,这是重要的社会整合机制。
二、社区环境建设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居住环境、社区绿化、公共卫生等物质环境,也包括社区中的人文环境。人口的高度流动,社会地位与角色的快速变化,社会节奏的加快以及各种压力,都使得城市社会难以像传统农村社区那样从容不迫和悠然自得,也使得城市居民的实际生活质量与其享有的物质水平不相适应。因此,把城市社区建成一个现代社会中充满人情与温馨的“避风港”,使居民可以在此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和情感归属,就成为社区建设中的一个执着的梦想。
三、社区服务与社区保障建设
这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福利服务,包括老人照顾、老人医疗与健康、老人社会交往、老人生活的物质保障等社区老人服务;残疾人身心康复、残疾人社会参与、残疾人自主、自立等残疾人服务;幼儿保健、课外活动等青少年服务。二是社区内的便民服务,包括家务劳动服务,日常生活服务,文化教育、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服务。
四、社区安全建设
社区安全建设包括预防社区内犯罪、吸毒、卖淫等行为的发生,防止社区内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避免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等等。
『叁』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 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 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3. 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
4. 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 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6.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7.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8. 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这种管理方式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家长。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9.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组织成员都具有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是普遍适用。(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这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型。
10.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使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11.过度城市化(超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
12.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13.阶级: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4.制度化优先: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社会规范占优先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先。
15.规则系统:是在一定的活动领导领域内知道人们的规则体系,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
16.设备系统:制度的实行和表现,最后还要依赖于一套有形的工具,一套物质设备。设备系统包括实用的设备和象征性的设备。
17.越轨行为:是一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18.社会问题:是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人与环境关系失调两个方面。
19.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20.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
21.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社会保障主要是指经济上、物质上和保障或帮助,是当社会成员遇有困难时的一种援救措施。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缓解社会问题。
22.社区组织:社区组织也称社区组织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社区组织的核心是把社区中分散的资源组织起来,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姐姐社区的问题。
23.生活方式:所谓身国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和特征。
24.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一种积聚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简答及论述
1. 马克思主义阐述社会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怎样看待社会的)
1)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的各种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社会群体的结合是社会现象,是人类自己的创造,其他动物社会群体的结合是生物现象,是本能行为。(3)人类社会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 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1)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人的行为追求一定的目标,包括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2)社会需要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基础。(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
3. 社会交往的意义
1)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2)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语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3)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发展。
4. 人的社会化的涵义及其基本内容
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社会化的内容
基本社会化:传授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指点生活目标、提供角色人选
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特殊社会化
5.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
(1)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和。(2)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和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6.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
所谓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也称初级群体或首属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社会关系。初级群体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来的,在库利看来,最重要的初级群体是家庭、儿童游戏群体和邻居。有如下一些特征:第一,初级社会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不是靠外力有目的的组织;第二,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在长期交往中成员之间形成了多种角色关系,淡化了角色间的界线。第三,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在初级群体中,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而是靠个人的自觉性来维持的。第四,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亲密是指情感上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五,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对于那些在正式组织中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初级社会群体总是想方设法加满足;第六,初级社会群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同正式组织比较,从满足个人需要的角度来看,初级群体的满足手段是多方面的。
7.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第一, 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任何组织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有计划组织起来的,是社会分化的结果,因此其目标比初级社会群体目标更加固定。
第二, 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任何组织都是为了担负一定的社会任务而成立的。因此建立之初其目的就简单明了。
第三, 社会组织成员间不那么亲密。由于组织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内部成员之间是工作关系,对事不对人,因而起成员之间的关系少带感情。
第四, 社会组织中的成员关系,年个万亿毫 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
第五, 社会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9. 社区的要素:
(1)有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2)有一定的地域界限,包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资源。这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是人们进行共同生活的依据;(3)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这是社区的本质特征;(4)有自己的区域文化,表现为社区风俗和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文化;(5)人们对该生活共同体有归属感、认同感。
10.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的关系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从人类的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劳动分工的需要。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阶级;因而一般说来社会化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就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内部也有分化。
1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现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这是社会分裂为不同阶级的一个重要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出现。
马克思主义提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由于以上不同,其中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本质是剥削,阶级必然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
『肆』 社会学概论新修讲的是什么内容
以社会运行论为理论主线,以社会转型论为解释视角,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做全面、系统的介绍。
『伍』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内会生活、社容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对社会整体的认知的一门学科。它以社会运行论为主线,以社会转型论为视角,贯彻社会学中国化和国际化的导向,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变化和趋势。这门课程根据我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和教学实践的需要分别介绍了社会运行概述、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社会运行的客观分析、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社会运行的研究手段。尤其是后两部分内容同社会保障专业息息息相关,相互联系,相互渗透,通过社会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的将所学地社会保障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社会中去
自己看情况抄吧.期末考试了?
『陆』 安东尼的批判社会学导论主要内容分析
书是当代著复名社会学家和政治制思想家安东尼·吉登斯的重要著作,是吉登斯重建社会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本著作,它不仅在吉登斯的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还对20世纪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重点阐述了社会学兴起的背景、社会学的使命、经典社会学家的现代社会思想、社会发展的脉络、民族国家的特征、现代城市和家庭的特征等方面的内容。
『柒』 社会学概论考试重点是什么
4. 文化堕距复的概念
5. 文化的功制能
6. 在改革与对外开放中怎样正确地对待非评比性文化
7.文化特质、文化丛和文化模式的概念。
六、社会角色
1. 社会角色概念
2. 了解社会角色的分类,说明具体的社会角色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归属的类型
3.角色冲突的概念、表现形式及解决对策。
4.角色中断、角色不清、角色失败的概念
十、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的涵义
2.社会组织的特征
3.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4.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产生的原因、给个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组织活动的影响
5.家长制管理方式的特征及适用性
6.科层制管理方式的特征及优缺点
十一、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的概念
2.解释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3.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
4.社会流动的概念
5.社会流动的类型
6.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
7.合理社会流动的一般标准有哪些
社会现代化的概念
5.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6.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7.“迟发展效应”的概念及表
社会问题的相关理论,要求能运用相关理论对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