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给我推荐一本或多本哲学著作
<苏菲的世界>是给完全不懂哲学的爱好者看的,目的是有趣而又能引起一些思考,仅此而已.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则是一部严肃的专业作品,又由于罗素本人就是著名哲学家和著名社会活动家,他的作品又比那些专门的哲学史专家(原谅我这么别扭地说)的著作更有哲学内容和理论内涵(这指的并不是哲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再看一种哲学史书(梯利:<西方哲学史>)就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去读真正的哲学著作了(例如柏拉图或康德或洛克).
推荐给你的书,本人都读过,特别经典的还研究过.这些书可以一本一本给你讲,不过这里不是讲的地方.对于爱好者这些书可能嫌多,但你从中抓阄抓5本来读也就不枉爱好一回了.
从<资本论>学哲学是条弯路.推荐阅读:
1\叶秀山:<哲学要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2\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孙正聿:<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如果说国内哲学研究确有进步,上述三种书堪称代表.读着当然比小说要乏味些,但比资本论强多了.
如果只一本,推荐: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 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
呵呵,千古名著,也是千古文学名著.注意:最晚近的哲学不一定是最先进的哲学.
如果你在乎质量,就先不要在乎是不是唯物.深入理解之后,你将自有判断.
如果你已经确定非唯物的哲学不读,那也有好书:
艾思奇:<大众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
或者更激进的:
拉·梅特里:<人是机器>,顾寿观译,王太庆校,商务印书馆,1959.这书你不一定有胆量读完,虽然只有几十页.
好了,愿你在爱智慧的路上进步.
补充一个较详细的自修书目吧--------------多年来向入门者推荐,行之有效.
甲类——哲学家的作品
1、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426页。
2、 培 根:《新工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291页。
3、 培 根:《培根论说文集》,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209页。
4、 笛卡尔:《谈谈方法》,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95页。
5、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429页。
6、 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43页。
7、 休 谟:《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145页。
8、 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三联书店,1986年版。128页。
9、 拉•梅特里:《人是机器》,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74页。
10、密 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125页。
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恩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138页。
1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7页。
14、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学林出版社,258页。
15、卡罗尔:《爱丽斯漫游奇境》,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274页。
16、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卷一(1976)、卷三(1979),商务印书馆。
17、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286页。
18、马修斯:《哲学与幼童》,三联书店,1989年版。137页。
19、玻 尔:《尼尔斯•玻尔哲学文选》,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357页。
20、海森伯:《物理学与哲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214页。
21、彭罗斯:《皇帝新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517页。
乙类——介绍性作品
1、 罗 素:《西方哲学史》,上卷(1963)、下卷(1976),商务印书馆。
2、 威尔•杜兰:《西方哲学史话》,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3、 房 龙:《宽容》,三联书店,1985年版。
4、 麦 基:《思想家》,三联书店,1987年版。(BBC访谈)
5、 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6、 克莱因:《数学:确定性的丧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
7、 侯世达:《哥德尔、艾舍尔、巴赫》,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8、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 周国平:《诗人哲学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丙类——经书
1、《摩西五经》(即《圣经•旧约》之“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
2、《同观福音书》(即《圣经•新约》之“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
3、《圣经•新约》之“启示录”。
㈡ 摘抄好的记叙文的开头结尾
摘抄好的记叙文的开头结尾;
友谊开头:现代人的友谊,很坚固又很脆弱.它是人间的宝藏,需我们珍爱.友谊的不可传递性,决定了它是一部孤本的书.我们可以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友谊,但我们不会和同一个人有不同的友谊.友谊是一条越掘越深的巷道,没有回头路可以走的,结尾,而是肝胆相照的情分,和朋友坦诚的交往,会使我们留存着对真情的敏感,会使我们的眼睛抹去云翳,心境重新开朗.
团结开头:每次听到这首歌“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我总是感慨万千,特别是在XX事情后,体会更是深刻。结尾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渗入泥土,便会消失不见,可汇聚成河却是川流不息.如同我们,在许多的困难面前,一个人总是凸显着单薄,而无法作为,可当我们团结起来,却可以创造无数的奇迹.
宽容开头: 宽容是人类生活中至高无尚的美德.因为宽容包含着人的心灵,因为宽容可以超越一切,因为宽容需要一颗博大的心.因为宽容是人类情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种情感能融化心头的冰霜.将使个性从伟大堕落成连平凡都不如.。结尾 生活,往往纷繁,又常常平淡.正因为宽容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正因为宽容似火,使平淡通过锻烧日趋鲜明;更因为有这诗般的宽容,才赋予人生以艺术,赋予生命以永恒.
㈢ 有哪些著名的哲学著作
外国的有:
罗素 《西方哲学史》 商务印书馆
尼采 《悲剧的诞生》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内商务印书馆
叔本华容 《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商务印书馆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商务印书馆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商务印书馆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商务印书馆
休谟 《人性论》 商务印书馆
卢梭 《社会契约论》 商务印书馆
柏拉图 《理想国》
中国古代:
四书五经
道德经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佛教众经典
中国近现代:
梁漱溟 《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熊十力 《新唯识论》 上海书店出版社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三联出版社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㈣ 有没有像爱因斯坦的《论自由》这一类的书籍推荐,或者文章。 顺便推荐一下社科类的书籍
甲类1、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426页。
2、 培 根:《新工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291页。
3、 培 根:《培根论说文集》,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209页。
4、 笛卡尔:《谈谈方法》,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95页。
5、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429页。
6、 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43页。
7、 休 谟:《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145页。
8、 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三联书店,1986年版。128页。
9、 拉•梅特里:《人是机器》,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74页。
10、密 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125页。
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恩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138页。
1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7页。
14、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学林出版社,258页。
15、卡罗尔:《爱丽斯漫游奇境》,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274页。
16、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卷一(1976)、卷三(1979),商务印书馆。
17、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286页。
18、马修斯:《哲学与幼童》,三联书店,1989年版。137页。
19、玻 尔:《尼尔斯•玻尔哲学文选》,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357页。
20、海森伯:《物理学与哲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214页。
21、彭罗斯:《皇帝新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517页。
乙类——介绍性作品
1、 罗 素:《西方哲学史》,上卷(1963)、下卷(1976),商务印书馆。
2、 威尔•杜兰:《西方哲学史话》,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3、 房 龙:《宽容》,三联书店,1985年版。
4、 麦 基:《思想家》,三联书店,1987年版。(BBC访谈)
5、 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6、 克莱因:《数学:确定性的丧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
7、 侯世达:《哥德尔、艾舍尔、巴赫》,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8、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 周国平:《诗人哲学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丙类——经书
1、《摩西五经》(即《圣经•旧约》之“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
2、《同观福音书》(即《圣经•新约》之“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
3、《圣经•新约》之“启示录”。
㈤ 小孩老师说我还是半个哲学家怎么回答她
你说谢谢老师夸奖,以后还要多多学习
㈥ 哲学:现象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编辑本段]概念
现象学phenomenology, 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
狭义的现象学指20世纪西方哲学中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创立的哲学流派或重要学派。其学说主要由胡塞尔本人及其早期追随者的哲学理论所构成。广义的现象学首先指这种哲学思潮,其内容除胡塞尔哲学外,还包括直接和间接受其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哲学理论以及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中所运用的现象学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 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编辑本段]词源
“现象学”的词源可上溯至18世纪法国哲学家兰伯尔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G.W.F.的著作,但其含义均与胡塞尔的用法不同。胡塞尔赋予“现象”的特殊含义,是指意识界种种经验类的“本质”,而且这种本质现象是前逻辑的和前因果性的,它是现象学还原法的结果。
[编辑本段]发展时期
现象学思潮从20世纪初以来,按时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胡塞尔现象学时期(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存在论现象学时期(20年代末至50年代末)和综合研究时期(40年代以后)。三个时期互有交叉,各时期均包括一些主要代表人物。
胡塞尔现象学时期
胡塞尔现象学是在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F.布伦塔诺(1838~1917)意向性心理哲学的影响下创立的,但布伦塔诺认为心理行为的意识与该行为对象的意识是同一现象。胡塞尔则认为二者有分别,意识经验的内容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与二者相关的意向性结构,从而离开了主张主体内在性的传统唯心主义,返回到原始的“现象”,即各类经验的“本质”。在他的倡导下所形成的早期现象学运动,旨在使哲学关注的重点,从当时新康德主义的“批判唯心主义”的主体概念,转向意识经验中的实在对象。这一运动的主要成员除胡塞尔和对意识中的情绪及价值结构进行现象学描述的舍勒,M.以外,还有所谓哥丁根与慕尼黑小组的A.赖那赫、A.普凡德尔(1870~1941)、M.盖格(1880~1937/1938)、H.康拉德-马修斯以及因加尔登,R.等。他们分别在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学、心理学、自然哲学、文学理论等研究中,运用现象学描述法探寻研究对象的“本质”,在对象中寻找不变的“先天”因素。胡塞尔的追随者们当时认为,现象学是一种实在论哲学。早期现象学运动兴起不久便由于胡塞尔转向先验现象学而趋分化。胡塞尔通过对意向结构进行先验还原分析,分别研究不同层次的自我、先验自我的构成作用和诸主体间的关系以及自我的“生活世界”等等。他认为,现象学的根本方法是反思分析,在先验反思过程中存在着意向对象和与其相应的“诸自我”之间盘结交错的反思层次。胡塞尔指责其追随者们误解了他的“事物本身”的概念,并由于囿于客观主义和实在论而无法达到先验意识水平。其追随者们指责胡塞尔重返侧重主体概念的唯心论老路。现象学研究的胡塞尔时期,最终由于海德格尔,M.学说被提出以及舍勒去世(1928)和纳粹上台而宣告结束。
存在论现象学时期
胡塞尔的弟子海德格尔在20年代末改变了现象学研究的方向,开创了侧重探讨存在问题的新思潮。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研究基地也从德国移向法国,并逐渐扩展到其它地区。海德格尔认为,反思的意识尽管重要,但必须首先研究意识经验背后更基本的结构,即所谓前反思、前理解与前逻辑的本体论结构——此在 (da-sein)结构。只有通过对这一基本结构的研究,才能了解意识和先验自我的可能性及其条件,从而揭示隐蔽的“存在”。由于海德格尔探讨存在的意义问题,因而其学说又被称作是解释学的现象学。然而,海德格尔的后期哲学无论是从对象还是方法上看,都与现象学越来越疏远了。
梅洛-庞蒂是法国现象学最主要的代表之一。他也认为意识结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也既不同意胡塞尔把人最终还原为先验意识,也不同意海德格尔把人的生存还原为神秘的“存在”,同时也反对萨特把自我的生存还原为自我对生存的意识。他认为“我思”必然把我显示于历史情境中,现象学还原的结果是先验性的“知觉世界”。他强调知觉世界是人与世界的原初关系,因而主体必然“嵌于”世界之中,与世界和他者混同,以此否认唯心主义与实在论的界限。梅洛 -庞蒂是现象学意义论的重要研究者,认为知觉世界是一切意义的源泉,但意义始终是含混性的,其结果是意义与无意义混杂难分,现象学还原也就永无完成之日。
综合研究时期的现象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比利时、联邦德国、美国、法国分别建立了胡塞尔研究中心,对胡塞尔的思想重新深入研究,出现了不少精通胡塞尔哲学的现象学者,如比利时的梵布雷达,联邦德国的兰德格里伯、芬克和比麦尔。50~70年代在美国更出现了很多介绍研究现象学的学者,除早先的法伯、肯恩斯外,还有考夫曼、古尔维奇、舒茨、艾迪、伊迪、斯皮格伯格、泰美涅茨卡和纳汤森等。在欧洲战后较具独创性的现象学者还有瑞士的精神病理学家宾斯方格、心理学家闵考夫斯基等。这一时期的现象学者尽管在研究的原则对象和方法论上具有更大的综合性,但其学术地位一般而言尚不及前两个时期的主要现象学者。然而,它作为一个整体的现象学思潮,在当代西方人文科学领域的影响却比以前大得多。它的突出特点是: 研究活动扩展到东西欧、南北美以及亚非各洲,研究人数与学术活动均较前增加。 与其它哲学流派如分析哲学、实用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解释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增强。 作为方法论的现象学,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宗教学、精神病理学、文学理论等人文学科的研究中。
㈦ 著名哲学家及其主要著作
举例:
西方著名哲学家书籍目录
关于苏格拉底的书
《苏格拉底这样思考:通向幸福生活的16种方式》
《苏格拉底传》
《与大师相遇——真理的追求者》
《回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申辩》
《苏格拉底的审判》
《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对话》
《苏格拉底的困惑》
《苏格拉底之道》
《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
《苏格拉底之死》
《谈话录》
《理想国》
《蝉》
柏拉图著作:
I《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篇》、 《斐多篇》 。
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 、《政治家篇》 。
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飨宴篇》、《斐德罗篇》。
IV《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尔吉亚篇》。
《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 、《苏格拉底之死》。
伪托柏拉图的著作:
《米诺斯》(Minos)《欧律克西亚斯》(Eryxias)《泰戈斯》(Theages)《克里托芬》(Cleitophon)《爱人》(Lovers)
亚里士多德著作集
1、逻辑学:《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辩谬篇》,以上六篇逻辑学著作总称《工具论》。
2、形而上学:《形而上学》。
3、自然哲学:《物理学》、《气象学》、《论天》、《论生灭》。
4、论动物:《动物志》、《动物之构造》、《动物之运动》、《动物之行进》、《动物之生殖》、《尼各马克伦理学》、《158城邦制》。
5、论人:《论灵魂》、《论感觉和被感觉的》、《论记忆》、《论睡眠》、《论梦》、《论睡眠中的预兆》、《论生命的长短》、《论青年、老年及死亡》、《论呼吸》、《论气息》。
6、伦理学和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政治学》。
7、《修辞学》、《诗学》。
黑格尔著作
《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 (全书分三个部分: 逻辑学、 自然哲学、 精神哲学)(先后共出版过3个版本;其中逻辑学部分被称为“小逻辑”)
《法哲学原理》
《美学讲演录》(又译:《美学》、《谈美学》)
《历史哲学讲演录》
《哲学史讲演录》
《宗教哲学讲演录》
叔本华主要著作列表
1813年大学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1816年,《论视觉与颜色》
1819年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他把客观世界同主体意识中的世界混为一谈。在此基础上,他完成他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意志(自在之物)——理念(意志的直接客体化)——事物(意志的间接客体化)
1836年《论自然中的意志》
1839年,《论意志的自由》
1840年,《论道德的基础》
1841年《伦理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
1851年,《附录与补遗》
马克思主要著作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838年-1841年)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论犹太人问题》(1843年-1844年)
《神圣家族》(1844年-1845年)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1846年)
《罢工和工人同盟》(1847年)
《哲学的贫困》(1847)
《工人联合会》(1847年)
《共产党宣言》(1848年)
《雇佣劳动与资本》(1849年)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
《福格特先生》(1860年)
《剩余价值理论》(1862年-1863年)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1864年)
《法兰西内战》(1871年)
《资本论》(1865年、1885年、1897年)
恩格斯主要作品
1.《反杜林论》:集中当时多门科学的重要成果,批驳了杜林的理论。
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哲学问题作出经典概括,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科学标准。
3.《自然辩证法》: 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4.《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用唯物史观阐明了国家的实质和其消亡的必然性,成为历史哲学研究的主要作品。
尼采主要著作
《悲剧的诞生》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不合时宜的考察》
《自白者和作家大卫·斯特劳斯》
《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二部:
《历史之用途与滥用》
《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三部:
《教育家的叔本华》
《尼采论叔本华》
《古修辞学描述》
《不合时宜的考察》第四部:
《瓦格纳在拜洛伊特》
《人性,太人性的》第一卷《启示艺术家和文学家之灵魂》
《朝霞》
《快乐的知识》
《乐观的智慧》
《敌基督者》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善与恶的超越》一译 《善恶的彼岸》
《道德的谱系》
《瓦格纳事件》
《偶像的黄昏》
《上帝之死》
《上帝死了》
《尼采自传》
《瞧这个人》
《尼采的人生》
《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
《尼采诗抄》
《尼采诗选》
《快乐的智慧》
《我妹妹与我》
《我们缺什么》
㈧ 儿童哲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一)让哲学走进儿童的生活
李普曼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哲学教育家。和哲学家马修斯把儿童哲学确立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的目标不同,李普曼一直致力于提高儿童的批判思维能力,关注如何把哲学课程带人儿童的生活。
他在新泽西的蒙特克莱尔创立了儿童哲学促进机构,一直致力于哲学在儿童教育中的普及工作。几乎在马修斯出版《哲学与幼童》的同时,李普曼出版了《课堂中的哲学》。此前,在1978年他已经编著出版了《与哲学一起成长》一书,对儿童与哲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二)教育重建:让学校生活成为哲学“冒险”
在1970年之前,美国的小学里没有哲学课。“几个世纪以来,哲学一直是大学生或研究生们的专利。而今,为什么要在已经排得满满的基础教育课程中加上哲学课呢?”这是因为今天的教育过多地强调工具价值和外在价值,而忽视了内在价值。儿童需要探究与发现,需要对意义的理解,甚至某种冒险经历——“为什么儿童的整个学校生活就不能够成为一次冒险呢?”四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李普曼提出了教育重建(Ecational Redesign)的概念。和马修斯从哲学家的角度欣赏儿童不同,李普曼把对儿童哲学能力的欣赏直接转换为教学实践。
李普曼指出,儿童不仅希望理解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还想知道它发生的目的和引起它的动机,并进行自己的推理。例如,大人试图对一个2岁的孩子说:“看,天空真美。”孩子则回答道:“很美,谁画的呀?”孩子发现人们创造一些美好的东西,例如一些美丽的画。天空很美,因此它也是被画出来的。哲学始于惊奇,而“成人已经学会接受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混乱,并把它们看作理所当然的。我们当中的许多人不再好奇事情为什么是它们现在这个样子。”也许,是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停下来惊奇与思考了。而在儿童的生活中,涌现的所有事物都带给他们谜一样的感受。“为什么在水坑的表面能够看到彩虹的颜色呢?”“因为水的表面有一层油啊。”面对成人这样的回答,孩子也许不说话了,但他的困惑依然存在。为什么有油就有彩虹呢?为什么游泳池的水看起来蓝莹莹,捧在手上就变白了?为什么这个引起那个?成人并没有解决孩子的疑惑。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还把儿童称为“道德哲学家”。《苏菲的世界》的作者贾德也说“小孩子应该比较可能成为好哲学家。”
在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李普曼和他的同事在中小学进行了长期的哲学课程实践。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所有的哲学课都不安排在学校的第一个课时或最后一个课时进行。《混乱中的儿童——儿童的哲学体验》一书介绍了李普曼等人1987-1989年在华盛顿的公立学校中进行的儿童哲学课程。在他最初发表于1991年的著作《教育中的思维》中,他就系统地介绍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让不同水平的儿童更加善于思考和通情达理。他提出教室应该成为探究的场所,哲学课程应该重新设计,以提供“今日课程中所缺失的概念和价值”。李普曼的研究被推广到美洲、欧洲等许多地区,土耳其、夏威夷等地方都有学校在进行儿童哲学课程的实践。和马修斯引导儿童得出某种哲学结论不同,李普曼倾向于鼓励儿童进行开放式的讨论,教师只是讨论的促进者,而非引导者。讨论内容往往是没有固定结论的话题或没有答案的问题。探究精神是李普曼哲学课的主导精神。
三、李普曼与马修斯的分歧:教化儿童还是欣赏儿童?
事实上,马修斯与李普曼是多年的好友。李普曼曾经对马修斯的工作给予了直接鼓励。李普曼主编的杂志曾经一度连载由马修斯主持的儿童哲学栏目——“加里叔叔讲故事”。马修斯通过李普曼的杂志和儿童分享哲学故事,进行哲学对话。马修斯则尊称李普曼为“儿童哲学研究的先驱”。不过在儿童哲学的学术研究方面,他们二人在互相尊重和借鉴的基础上坚持着自己的观点。
(一)李普曼的“给儿童哲学”与马修斯的“与儿童进行哲学对话”
李普曼和马修斯都承认儿童具有非凡的哲学能力。然而,李普曼认为,“儿童哲学”的意义在于证明儿童有进行哲学思考的能力,从而为儿童学习哲学奠定了基础。因此,他致力于学校课程的重建,把哲学引入到儿童的日常课堂中去。李普曼等人认为,既然学校是广泛遍布世界的学习机构,儿童到其中来学习阅读、写作、地理、历史……为什么他们不应该在学校里学习思维和思考的技巧呢?
而马修斯一再指出,成人应该和儿童进行平等的对话,向儿童学习,聆听他们的声音。《危机中的儿童》的作者——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克尔斯(Robert Coles)在为马修斯《与儿童对话》做的序言中说:“在我与美国及国外的儿童打交道的这么多年里,我有时会听到儿童说出令人惊奇的名言警句。我也会被孩子的提问窘住,甚至击败。”然而,多数成人依然对儿童的能力、思维与反思持怀疑态度,他们甚至没有认真倾听儿童的话,这正是马修斯希望改变的现象。他喜欢和孩子对话,这是他一生坚持的习惯。无论讲学或游览到任何地方,他都尽量寻找机会和当地的孩子们对话,倾听儿童对一些哲学问题的看法。
马修斯觉得,任何有意去收集儿童言谈的人完全可以编出一部关于儿童哲学的著作。事实上,的确有不少人这么做了。费鲁奇在他的《孩子是个哲学家》一书里就说:“孩子的思考方式与我们大不相同:他们的想法和举动都是突发奇想和无法预测的,随兴所至,走到哪儿算哪儿”。如果说成人的“脑袋里都是寻常定式的逻辑”,而小孩就“宽广多了。”“小孩的思考是散点式的,不会走你事先规划的路径,自由自在,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儿童“早就喜欢提出哲理性的问题,还要做哲理性的评论,比十三、四岁的孩子做得更多。”
(二)“教导儿童”,还是“欣赏儿童”
随着李普曼研究的深入,他与马修斯的分歧也日益加深。李普曼强调“给儿童的哲学”,在他的影响下,有不少学者认为“儿童哲学就是一种哲学教育”,其本质是为了哲学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儿童哲学思维的能力。
基于李普曼的理念,在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布莱恩特·格里非斯(Byrant Griffith)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在一所小学里成立了“儿童哲学家俱乐部”。在这个俱乐部里,教师鼓励儿童从事各种有关哲学的思考和游戏。在2008年美国课程促进研究会的年会上,笔者遇到了格里非斯教授。他告诉笔者这所小学的孩子们正在自编自演一部“什么是真善美”的戏剧。格里非斯遗憾的说,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必须通过阅读测试,如何解单项选择题的技巧与策略也成为课堂教授的重要内容。他说,美国的学生们只记忆,不思考,这已经成为了教育的一大弊端。也许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对这个鼓励思考的小哲学家俱乐部非常感兴趣。虽然第一届俱乐部成员的名额只有30个,但报名的孩子人数达到了72人。其他著名儿童哲学课程研究者还包括提倡培养儿童批判思维的约翰逊(Johnson,Tony W,1984))等人。我国也有不少研究者开始把李普曼的儿童哲学课程引入到幼儿园课程中去。
而马修斯则信奉“儿童的哲学(Philosophv of Children)”。马修斯认为,儿童完全可以自然而然的提出问题,发表评论,进行推理,从事一系列即便是哲学家也不得不承认的哲学行为。同时,马修斯一再声明,他提出“儿童哲学”的概念绝对不是认为儿童是比成人更好的哲学家,只是建议生活在科学世界里的成人们在儿童面前要抛弃优越感,认真倾听儿童提出的哲学、认知或道德方面的问题。同时,理解儿童哲学也是为了帮助成人认识自然、理解成人哲学(或哲学本身)的意义。总之,马修斯关注的只是作为一个哲学分支的儿童哲学,因此其儿童哲学的意义在于欣赏儿童,而非教育儿童。
㈨ 哪些哲学家是主张尽情享乐的
追求享乐的典型:伊壁鸠鲁学派
以下资料供参考:
伊壁鸠鲁(Epikouros,约公元前341-270年),古希腊哲学家,幸福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首次建立了一个以感觉主义为出发点,以追求个人的身体无痛 苦和灵魂的无十扰为目的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体系。
伊壁鸠鲁把他的生存伦理的基础建立在这样一个过分单纯化的教理上:“快乐是神圣生命的启始和终结。”这并不是说他是一个追求感官享受的人或者是个浪子,他是一个脆弱而且长期多病的人,他只寻求并提倡平静和适度的快乐,并在讲座时反对这样一些极度的快感,如暴饮暴食,在公共场所欢呼,玩弄权术和性交。关于最后一种,他说过:“没有一个人因为沉溺于性交而优人一等,他做得不算太差也行。”可是,他的确养了一个情妇,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堕入爱情的话,性快乐是相对无大碍的。 然而,从他的快乐主义伦理学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误解和批评,人们往往把他的快乐主义伦理学视为纵欲主义和享乐主义学说,甚至把它视为耽于肉体享乐的粗俗的肚皮哲学”,对他横加指责。西塞罗对伊壁鸡曾一伦理学的批判就很具代表性:"七种美德,却要迎合感官上的快乐,它处于一种多么可悲的奴役状态啊!而目_,智慧的功能将是什么呢?在两种感官上的快乐之间作技巧的选择吗?就算可能没有什么比这种选择更令人愉悦的了,但试想,对于智慧来说,还有什么比这种作用更卑贱的呢?"类似的误解和批评,至今仍未完全消除。瞥人啼笑皆非的是,直到现在人们还把他的名字与那种放纵吃喝的人联系在一起。
伦理学是伊壁鸠鲁的主要兴趣所在,他对心理学注意极少,只不过就德谟克利特的知识学术诡辩一通而已,因为这适合他的实用主义和世俗的哲学。然而,如果他追求过他自己的学说当中的心理学意义的话,他可能就成了心理学故事中的一个伟大人物。按照迪奥京斯·莱奥修士的说法,“(伊壁鸠鲁主义者)说,有两种激情,即快乐和痛苦,它们会影响任何活着的东西。一种是自然的,而另外一种是我们的本质之外的东西,这是我们判断所有需要选择或者抛弃的东西的基础”。这很明确地昭示了我们今天叫做再励原则的理论,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学习的基本机制。可是,伊壁鸠鲁和他的弟子们只发展了这个二分法的形而上的部分,而没有展开心理学方面的含义。
㈩ 当前国际上儿童哲学的几种内涵
当前国际儿童哲学的其中内涵分别有很多种 通过不同的方法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