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马怀德的主要著作
马怀德出版的个人专著、主编教材,与人合著达40余部。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政法论坛》、《中外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科研成果达200万字。曾承担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并多次获得国家、省部及学校奖励。
1、《国家赔偿法的理论与实务》(独著),中国法制出版社1994年版
2、《行政许可》(独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行政法制度建构与判例研究》(独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中国立法体制、程序与监督》(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5、《国家赔偿法学》(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行政诉讼原理》(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应急反应的法学思考》(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8、《司法改革与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行政诉讼法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行政程序立法研究》(主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㈡ 何勤华的科研成果
1.德国法律发达史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台湾韦伯文化出版社公司2004年版。
2.法国法律发达史 主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台湾韦伯文化出版社公司2004年版。
3.中国法学史(第一卷、第二卷) 专著 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台湾韦伯文化出版社公司2004年版。
4.二十世纪百位法律家 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台湾韦伯文化出版社公司2004年版。
5.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 主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法律篇 柏拉图著 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外国法律制度史 合作编写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东南亚七国法律发达史 双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台湾韦伯文化出版社公司2004年版。
9.西方法学家列传 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西方法学名著精萃 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外国法制史 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民国法学论文精萃(宪政篇) 双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3.20世纪外国经济法前沿 主编 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4.新中国民法典草案总览 合编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5.20世纪日本法学 专著 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6.西方法学流派撮要 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民国法学论文精萃(法理篇) 双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8.外国法与中国法 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外国法律史研究 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律学考 编 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1.法律文化史谭 专著 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2.民国法律论文精萃(第3-6卷) 双主编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3.澳大利亚法律发达史 主编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4.世界法系概览 威格摩尔著 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5.丘汉平法学文集 合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董康法学文集 合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东京审判 合著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28.战争与和平法 格老秀斯著 合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9.纽伦堡审判 合著 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 1.唐代律学的创新及其文化价值,载《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3期
2.魏晋时期多元化法学世界观论析,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3.宋代的判例法研究及其法学价值,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4.清代法律渊源考,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5.民国时期移植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4期
6.《万国公法》与清末国际法,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5期
7.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3期。
8.关于新中国移植苏联司法制度的反思,载《中外法学》2002年第3期
9.新时期中国移植西方司法制度反思,载《法学》2002年第9期
10.中国近代法律教育与中国近代法学,载《法学》2003年第12期
11.中国近代刑事诉讼法学的诞生与成长,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1期
12.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载《法商研究》2004年第1期
13.中国近代民事诉讼法学的诞生与成长,载《法律科学》2004年第2期
14.中国近代行政法学的诞生与成长,载《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2期
15.中国近代刑法学的诞生与成长,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2期
16.中国近代国际法学的诞生与成长,载《法学家》2004年第4期
17.中国近代宪法学的诞生与成长,载《当代法学》2004年第5期
18.格老秀斯其人其书,译文 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9.外国人与中国近代法学,载《中外法学》2004年第4期
20.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法学,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4期转载
21.法科留学生与中国近代法学,载《法学论坛》2004年第6期
22.西方法学观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载《法学》2004年第12期,《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5年第2期。
23.中国近代法理学的诞生与成长,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24.论和谐社会的法制保障,合著,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5.东京审判的里程碑意义,载《文汇报》2005年6月19日、《新华文摘》2005年第16期
26.从法治社会到和谐社会,载《新华文摘》2005年第15期
27.梅汝璈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载《法学》2005年第7期
28.新中华法系的诞生?——从三大法系到东亚共同体法,合著,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4期
29.历史视野中的和谐与法治,载《解放日报》2005年9月26日、《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5年第8期
30.董康其人其书,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1.东京审判中的中国检察官,载《人民日报》2005年8月9日
㈢ 周光权的作品
“刑法修改的规模定位与制度设计”, 《法学》 1997⑴,P.16~20; 2.“刑法司法解释的限度”,与陈兴良合著,《法学》1997⑶,P.22~30;
“关于新刑法附则”,《公安研究》1997⑶,P.19~22;
“单位经济犯罪的刑法调控”,《中国经济时报》1997-7-22⑷。 “公众认同、诱导观念与确立忠诚——法治国家刑法基础观念的批判性重塑”,《法学研究》1998⑶,P.30~48;
“超越报应与功利主义:‘忠诚理论——对刑法正当根据的追问'”,与陈兴良合著,《北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P.98~114;
“困惑中的超越与超越中的困惑:从价值观角度与立法技术层面评价新刑法”,与陈兴良合著,《刑事法评论》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1~103;
“新刑法单位犯罪立法评说”,《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⑵,P.33~39;
“法定刑配置的合理性探讨:刑罚攀比及其抗制”,《法律科学》1998⑷,P.43~48;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三议”,《中国经济时报》1998-4-14⑷。 量刑基准研究”,《中国法学》1999⑸,P.127~138;
“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江海学刊》1999⑹,P.61~66;
“过失犯罪法定刑配置研究”,《四川大学学报》1999⑹,P.90~97;
“量刑情节冲突及其解决的争议问题研究”,《中外法学》1999⑷,P.120~126;
“法定刑配置模式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⑷,P.17~26。 “行为评价机制与犯罪成立——对犯罪构成理论的扩展性思考”,《法学研究》2000⑶,P.46~72;
“罪刑法定原则的观念障碍与立法缺陷”,《学习与探索》2000⑵,P.89~95;
“制度选择、规范信赖与秩序形成”,《刑事法评论》第5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147~158;
“法定刑幅度研究”,《刑法论丛》(高铭暄主编)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版,P.616~675;
“刑事法解释”,《刑事法总论》,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P.463~503;
“足够、合理而非确实充分:论提起公诉的证据标准”,《刑事法判解》(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P.235~252;
“中国司法改革的三个悖论”,与左卫民合著,《人民法院报》2000-11-25⑶。 “抽象性问题及其意义:对刑法领域法治立场的初步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1⑵,P.103~114;
“危险个人的确立与劳动教养立法”,《法学》2001⑸,P.28~29;
“犯罪加重构成基本问题研究”,与卢宇蓉合著,《法律科学》2001⑸,P.66~76;
“刑法学知识传统中的‘人'”,《金陵法律评论》(南京师大学报特刊)2001年第1卷,P.91~105;
“公正性:刑事司法的灵魂”,《人民法院报》2001-3-5⑶。
2002年
“侵占罪疑难问题研究”,《法学研究》2002⑶,P.124~141;
“刑法主观主义中的知识客观性”,《中外法学》2002⑴,P.45~63;
“正确对待口供”,与陈兴良合著,《刑事法判解》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P.419~428;
“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法治:理念与制度》(高鸿钧等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650~725。 “刑法的公众认同”,《中国法学》2003⑴,P.116~121;
“中国刑法における单位犯罪に关する立法评価”,《名城法学》(日本名城大学法学会编),2003年3月(第52卷第4号),P.231~254;
“刑法理论应在对抗、论争中求发展”,《法商研究》2003⑶,P.14~16;
“行为无价值论的提倡”,《比较法研究》2003⑸,P.27~38;
“犯罪构成理论:关系混淆及其克服”,《政法论坛》2003⑹,P.46~53;
“犯罪构成与价值评价的关系”,《环球法律评论》2003(秋季号),P.296~302;
“刑法上的财产占有概念”,与李志强合著,《法律科学》2003⑵,P.39~47;
“刑法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融合”,《江苏社会科学》2003⑵,P.149~155;
“特殊防卫权研究”,《刑事法评论》第13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581~604;
“公权任意进入私权领域,不是执行公务”,《人民之友》2003⑴,P.29~30;
“侵犯商业秘密疑难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⑸,P.62~68;
“用学派论争促刑法发展”,《检察日报》2003-3-28⑶;
“危险犯的认定”,《人民法院报》2003-3-21⑶;
“罪刑法定与案件处理”,《人民法院报》2003-2-14⑶;
“因果关系的判断”,《人民法院报》2003-2-21⑶;
“期待可能性理论及其运用”,《人民法院报》2003-2-28⑶;
“财产占有与盗窃罪、侵占罪的区分”,《人民法院报》2003-3-7⑶;
“依职权论也不能任意扩大渎职罪主体范围”,《检察日报》2003-9-8⑶;
“厘清职务权限是认定职务犯罪的前提”,《检察日报》2003-9-15⑶;
“‘本犯'对认定渎职犯罪有何作用”,《检察日报》2003-9-23⑶;
“受贿后徇私舞弊原则上应当数罪并罚”,《检察日报》2003-10-8⑶;
“危害结果仍是区分渎职罪未遂与既遂标志”,《检察日报》2003-10-21⑶。 OntheGeneralPublic'sRecognitionoftheCriminalLaw,ChinaLegalScience(2004),PP.89~92.
“规范违反说的新展开”,《北大法律评论》第5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P.410~423;
“刑罚进化论:从刑事政策角度的批判”,《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⑶,P.41~48;
“‘普法'的方式”,载《清华法治论衡》(第四辑),高鸿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490~494;
“量刑规范化:可行性与难题”,《法律适用》2004⑷,P.60~63;
“当代刑法理论发展的两个基本向度”,《江海学刊》2004⑶,P.119~124;
“侵占罪认定中的关键问题”,《刑事司法指南》(总第18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P.37~55;
“偷窃‘天价'科研试验品行为的定性”,《法学》2004⑼,P.43~47;
“规范违反说视野中的刑罚理论”,《刑事法评论》(总第15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352~368;
“使用强力夺回被抢财物致歹徒受伤是否构罪”,《检察日报》2004-1-21⑶。 “结果假定发生与过失犯”,《法学研究》2005⑵,P.57~65;
“论实质的作为义务”,《中外法学》2005⑵,P.216~225;
“死刑的司法限制”,《北大法律评论》第6卷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400~410;
“论刑法学中的规范违反说”,《环球法律评论》2005⑵,P.166~174;
“刑法学中‘人'的观念的演变”,《法律科学》2005⑴,P.37~44;
“必须坚持刑法客观主义”,《东吴法学》2005(春季卷),P.54~80;
“无声的中国刑法学”,《清华法治论衡》(第5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P.145~165;
“指使交通肇事者逃逸应以窝藏罪定性”,《人民检察》2005年7月(下半月刊),P.19~22;
“刑法学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江海学刊》2005⑶,P.119~124;
“主张债权与财产犯罪的界限”,《中国案例指导》(第1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诈骗罪研究”,《刑事法判解》(第9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P.1~16;
“论放任”,《政法论坛》2005⑸,P.76~83;
“从无占有意思者手中夺取财物的定性”,《法学》2005⑼,P.108~112。
2006年
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的认识要素,《中国法学》2006⑴
刑法学的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政法论坛》2006⑵
论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6⑸
2007年
论社会整合与刑事政策,《法学杂志》2007⑴
论主要罪过,《现代法学》2007⑵
违法性判断的独立性,《中外法学》2007⑹
2008年
违法性判断的基准与行为无价值论——兼论当代中国刑法学的立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8⑷
2009年
明知与刑事推定,《现代法学》2009⑵
犯罪构成四要件说的缺陷:实务考察,《现代法学》2009⑹
死者的占有与犯罪界限,《法学杂志》2009⑷
2010年
法条竞合的特别关系研究,《中国法学》2010⑶
量刑程序改革的实体法支撑,《法学家》2010⑵
2011年
论常识主义刑法观,《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⑴ 包括《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研究》(黄京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刑法新问题探究》(与张明楷、黎宏共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10余部。
㈣ 郑贤君是谁
姓名: 郑贤君
职务: 教授
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 法学博士
一、个人简历
郑贤君(1964—),女,教授,法学博士,1986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6-1995年任教于河北师范学院,1992-1995年于复且大学法律系攻读外国法制史专业,1995年获法学硕士学位;1997-2000年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攻读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2000年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宪法学、行政法学研究。研究方向为:宪法学基本理论、公民基本权利、地方制度等。在国内法学类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要代表作为:《论中国宪政模式的走向》,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基本权利的宪法构成及其实证化》,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宪法的社会学观》,载《法律科学》2002年第3期;《二十世纪中国宪改思想体系初探》,《法商研究》2001年第3期。
二、主要科研情况
专著;地方制度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教材:宪法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加编写:
韩大元、胡锦光主编:《宪法教学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董和平主编:《宪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903年版。
韩大元主编:《比较宪法学总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许崇德主编:《宪法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
曹海晶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赵会民主编:《法学基础理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主要论文:
1.论我国宪政模式的走向,《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
2.社会权利的司法救济,《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2期。
3.试论宪法权利,《厦门大学法律评论》第四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宪法是什么法,《许崇德教投从教五十周年庆祝文集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论公民受教育权的宪法地位:兼议社会权利的宪法属性,《教育法治评论》,教育科学出版杜2003年版。
6.试论基本权利的宪法构成及其实证化,《法学研究》2902年第2期。
7.wT0与我国的宪法改革,《中国法学》(特刊)2002年l 2月。
8.宪法的社会学观,《法律科学》2002年第2期。
9.司法改革的评价体系:个人自由与国家利益,《中国律师》2002年第3期。
10.全球化对公民社会权保障趋势的影咱,《首都dP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1.“宪法司法化”是宪法学的理论误区,《法学家》2901年第6期。
12.二十世纪中国宪政思想体系初探,《法商研究》200I年第3期。
13.自由贸易体制与我国宪法价值,《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4.地方自治理论评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5.我国宪法解释技术的发展,《中国法学》2000年第4期。
16.对我国行政法理论基础讨论之评价,《首都dp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17.联邦制和单一制下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之理论比较,《法学家》1998年第4期。
18.“九七”后香港司法架构的特点,《中外法学》1997年第l期。
三、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法学合宪法学研究合理事、副秘书长;
北京市宪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北京市法学会会员;
北京市法理学研究会理事;
北京市监察学会理事;
青岛海洋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
㈤ 中国法学杂志社的注释体例
(一)本刊提倡引用正式出版物,出版时间应精确到月;根据被引资料性质,可在作者姓名后加“主编”、“编译”、“编著”、“编选”等字样。
(二)文中注释一律采用脚注,全文连续注码,注码样式为:①②③等。
(三)非直接引用原文时,注释前加“参见”;非引用原始资料时,应注明“转引自”。
(四)数个注释引自于同一资料时,注释体例为:前引①,哈耶克书,第48页。
(五)引文出自于同一资料相邻数页时,注释体例为:……,第67页以下。
(六)引用自己的作品时,请直接标明作者姓名,不要使用“拙文”等自谦词。
(七)具体注释体例:
1、著作类
①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20页。
2、论文类
① 苏永钦:《私法自治中的国家强制》,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1期。
3、文集类
①[美]J.萨利斯:《想象的真理》,载[英]安东尼·弗卢等著:《西方哲学演讲录》,李超杰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6月版,第112页。
4、译作类
①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2月版,第55页。
5、报纸类
① 刘均庸:《论反腐倡廉的二元机制》,载《法制日报》2004年1月3日。
6、古籍类
①《史记·秦始皇本纪》。
7、辞书类
①《新英汉法律词典》,法律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24页。
8、外文类
依从该文种注释习惯。
㈥ 程啸的学术成果
1、损害赔偿的方法(与王丹同志合著;第一作者),《法学研究》2013年第3期
2、不动产登记簿的推定力,《法学研究》2010年第3期
3、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主体之研究,《法学研究》2006年第4期
4、物权行为理论辨析(与谢怀栻先生合著;第二作者),《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
5、损害赔偿法的完善与未来中国民法典,《法律科学》2015年第5期
6、论侵权法上的第三人行为,《法学评论》2015年第3期
7、婚内财产分割协议的效力与不动产物权变动,《暨南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3期
8、担保物权人物上代位权实现程序的建构,《比较法研究》2015年第2期
9、论抵押财产的转让——“重庆索特盐化股份有限公司与重庆新万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案”评释,《中外法学》2014年第5期
10、混合共同担保中担保人的追偿权与代位权——对《物权法》第176条的理解,《政治与法律》2014年第5期
11、多人环境污染损害中的因果关系形态与责任承担,《暨南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3期
12、论抵押财产出租时抵押权与租赁权的关系——对《物权法》第190条第2句的理解,《法学家》2014年第2期
13、过失相抵与无过错责任,《法律科学》2014年第1期; 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商法学》2014年第5期
14、不动产登记簿的推定力、公信力与买方信赖的保护——“丁某与石某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评释,《交大法学》2013年第4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商法学》2014年第3期;缩写版转载于《法学文摘》2014年第2期
15、因法律文书导致的物权变动,《法学》2013年第1期
16、论动产多重买卖中标的物所有权归属的确定标准,《清华法学》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商法学》2013年第2期
17、论抵押权的实现程序,《中外法学》2012年第6期
18、论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以《侵权责任法》第11、12条为中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9、论异议登记的法律效力与构成要件,《法学家》2011年第5期
20、不动产登记簿错误之类型与更正登记,《法律科学》2011年第4期
21、论不动产登记簿公信力与动产善意取得的区分,《中外法学》2010年第4期
22、论不动产善意取得之构成要件,《法商研究》2010年第5期
23、论《侵权责任法》第八条中“共同实施”的涵义,《清华法学》2010年第2期
24、论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以《侵权责任法》第10条为中心,《法律科学》2010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商法学》2010年第7期
25、试论侵权行为法之补偿功能与威慑功能,《法学杂志》2009年第3期
26、不动产登记簿研究,《清华法学》2007年第4期
27、论保证人追偿权与代位权之区分及其意义(与王静博士合著;第一作者),《法学家》2007年第2期
28、高压电致害责任的免责事由与过失相抵问题,(与王静博士合著;第二作者),《人民司法》2007年第1期
29、论物权法中的占有权利的推定规则,(与尹飞教授合著;第一作者),《法律科学》2006年第5期
30、现代侵权行为法中过错责任原则的发展,《当代法学》2006年第1期
31、保证与担保物权并存之研究,《法学家》2005年第6期
32、主合同无效时保证人的责任问题,《法学论坛》2005年第6期
33、共同危险行为论,《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5期
34、现行法中抵押权实现制度的一些缺陷及完善,《法学杂志》2005年第3期
35、保证人先诉抗辩权的疑点分析,《人民司法》2005年第5期
36、论未来我国民法典中物权请求权制度的定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37、论未来我国民法典中应如何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法学杂志》2004年第3期
38、论侵权行为法中受害人的同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39、侵权行为法中过错与违法性问题之梳理,《中外法学》2004年第2期
40、侵权行为法中“违法性”概念的产生原因,《法律科学》2004年第1期
41、论意思联络作为共同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意义,《法学家》2003年第4期
42、论我国合同法中合同违反法定形式之法律效果(与柳尧杰合著,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商法学》2002年第9期
43、论操纵市场行为及其民事赔偿责任,《法律科学》2001年第4期
44、知识产权法若干基本问题之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商法学》2001年第5期
45、肖像权与肖像作品著作权冲突的研究(与杨明宇博士合著;第一作者),《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0年第3期
46、诉讼时效客体研究(与陈林合著;第一作者),《法律科学》2000年第2期
47、民法典与社会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商法学》2000年第3期 1、《侵权责任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2、《民法原理与规范解释》,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3、《侵权责任法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不动产登记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5、《侵权行为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保证合同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7、《物权法·担保物权》,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8、《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9、《中国抵押权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民法学(第四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王利明、杨立新、王轶合著),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2、《民法总论(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崔建远、韩世远、申卫星、王洪亮、耿林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物权法》(与崔建远、申卫星、王洪亮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中国物权法教程》(与王利明、尹飞合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5、《物权法》(与杨立新、梅夏英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谢怀栻:《外国民商法精要(第三版)》,程啸增订,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2、谢怀栻:《票据法概论(增订版)》,程啸增订,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先后在《中国房地产》、《中国地产市场》、《月旦民商法》、《侵权法评论》、《合同法评论》、《判解研究》、《民商法论丛》、《中国改革》、《新世纪》等刊物上发表四十余篇文章,另在《人民法院报》、《中国青年报》、《国土资源报》、《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报纸上发表短文或评论四十余篇。
1、王利明主编:《民法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王利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释义》(参与撰写),中国法出版社2010年版
3、程啸主编:《以案说法·医疗纠纷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法规司、住宅与房地产业司、村镇建设办公室编:《房屋登记办法释义》(参与撰写),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张新宝主编:《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副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6、王利明主编:《人身损害赔偿疑难问题:最高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之评论与展望》(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王利明主编:《民法学》(参与撰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版
8、郭峰主编:《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通论》(副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杨立新主编:《侵权行为法案例教程》(副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版
10、杨立新主编:《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精神损害赔偿研究》(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王利明主编:《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无权处分》(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唐德华主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理解与适用》(参与撰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王利明主编:《合同法要义与案例析解(总则)》(参与撰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主编:《担保法新释新解与适用》(参与撰写),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㈦ 中外法学的审稿机制
建立复了中国法学期刊中最制为严谨、规范、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稿件审读机制。实行责任编辑专业审读(重要学科实行双责任编辑审读)、同行专家匿名评审、编委会集体会审与主编终审定稿相结合的多重审读机制。审稿过程固守学术品质,坚持精益求精,恪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不把编者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作者,不搞党同伐异。严控校内稿,严防关系稿,坚持“以文取人”,而非“以人取文”,不因提高影响力与引证率的考虑,而刻意追求学界权威的论文发表。独家明文告示谢绝联合署名稿件,并严禁责任编辑自编自发论文。
㈧ 王磊的主编
《我们从天山走来》(北京大学出版2007年11月第1版)期刊类论文:1、“论人大释法与香港司法释法的关系”(《法学家》2007年第3期)2、“‘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7月)3、“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官员”(《法学》2007年第2期)4、“论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法律化”(《人民检察》2006年8月上半月,最高人民检察院)5、“宪法如何面对未来?”(《中外法学》2005年第1期)6、“人权的宪法保护的几个误区”(《法学家》2004年第4期)7、“法官对法律适用的选择权”(《法学》2004年第4期)8、“对大学生犯罪暂缓起诉的宪法性审查”(《法学杂志》2003年第5期)9、“收容遣送制度的宪法性审查”(《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10、“战争与宪法”(《南风窗》2003年4月上总期235期)11、“宪法实施的新探索”(《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12、“执政党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党建研究》中共中央组织部,2003年第2期)13、论宪法的概念(《法学杂志》1999年第5期)14、对行政立法权的宪法学思考(《中外法学》1998年第五期)15、论我国单一制的法的内涵(《中外法学》1997年第六期)16、论我国的宪法解释机构(《中外法学》1993年第6期 )
㈨ 张旭的学术著作
从事高等法学教育以来,先后公开出版了专著:《新刑事诉讼法学原理》、《刑事诉讼疑难问题析解》,主编、参编法学教材、教学参考书、工具书等十余本,并在《法学研究》、《中外法学》、《现代法学》、《法学》、《人民检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学》、《诉讼法学》、《中国高等教育》、《法制日报》、《中国刑事法杂志》等国家核心一级法学、教育理论研究刊物上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数十篇,总计约300多万字。其中公开发表在北京大学《中外法学》杂志上的《论收审的出路与逮捕的改革》一文,获得中国法学会全国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论文的观点被全国人大修改刑事诉讼法所采纳。论文《公诉审查程序改革的选择》被全国最高级别的法学学术理论刊物《法学研究》公开发表,并获得浙江省法学会优秀法学论文二等奖。论文《死刑复核程序探微》、《精神损害应作为附带民事诉讼处理》、《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等公开发表在中国中文核心期刊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现代法学》上。《美国社区大学考察启示录》一文被全国最高级别的教育理论期刊《中国高等教育》(国家教育部主办)公开发表。《完善行政立法 强化职能打假——对刘根林“黑木耳打假”的另一角度的思考》一文发表在法制日报上。多次参加国家教育部、司法部组织的全国法学统编教材的编写,并在国家教育部的全国法学统编教材《刑事诉讼法》的编写中担任副主编。在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的全国法学统编教材《刑事诉讼法》的编写中担任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的省重点法学教材《证据法学》担任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东部法学系列教材(十四门法学核心课程)担任总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的《浙工大法律评论》(首卷、第二卷、第三卷)担任主编。
㈩ 邓峰的代表著作
邓峰:《普通公司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版。
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修订版,合著,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代表论文:
邓峰,公司利益缺失下的利益冲突规则—基于法律文本和实践的反思,《法学家》,200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民商法学》2009年第12期转载。
邓峰,资本约束制度的进化和机制设计:以中美公司法的比较为核心,《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
邓峰,清末变法的法律经济学解释:为什么中国选择了大陆法,《中外法学》2009年第2期,第165—186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9年第9期转载。
邓峰,中国中小企业的法律困境:规制方式和产业政策的冲突,【韩国】《亚洲法学》2008年12月期,第33-79页。
邓峰,中国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北京:《中外法学》2008年第1期,第58—65页。
邓峰,业务判断规则的进化和理性,上海:《法学》,2008年第2期,第68—80页。
邓峰,2007, A Legal Analysis of Leadership Accountability: An Approach from the Director’s Duty of Care in Corporate Law,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Vol. 28, No. 1, 2007, pp. 3—13.
邓峰,领导责任的法律分析—基于董事注意义务的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36—148页。
邓峰,国有资产的定性及其转让对价,西安:《法律科学》,2006年第1期,第113—123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6年第4期转载。
邓峰,经济法学漫谈:作为理想尺度的效率,北京:《经济法学评论》,第五卷,史际春、邓峰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邓峰,《行政许可法》的成本与局限性,北京:《洪范评论》,第2卷第2辑,吴敬琏、江平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92页。
邓峰,作为社团的法人—重构公司理论的一个框架,北京:《中外法学》,2004年第6期,第742—764页。
邓峰,组织、市场与政府的协调与调整,北京:《清华法治论衡》,第6辑,高鸿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117—146页。
邓峰,到底是哪儿不对劲?对道路交通安全法76条的法律经济学分析,北京:《判解研究》,2004年第5辑,王利明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91—106页。
邓峰,经济法学漫谈:正义、效率与社会本位,北京:《经济法学评论》,第四卷,史际春、邓峰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页。
张维迎、邓峰,信息、激励与连带责任—对中国古代连坐、保甲制度的法和经济学解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3年第7期转载,第99—112页。
邓峰,论经济法上的责任——公共责任与财务责任的融合:accountability,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3年第9期转载,第146—153页。
邓峰,公司的出资形式和出资审查,合肥:《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第2卷第1期,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200页。
史际春、邓峰、刘祥武,公路经营权所折射的体制改革问题,北京《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5期,第82—91页。
史际春、邓峰,公路经营权研究,北京:《经济法学评论》,2001年第2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264页。
邓峰,经济法学漫谈:社会结构变动下的法理念和法律调整,北京:《经济法学评论》,2001年第2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页。
史际春、邓峰,经济(政府商事)合同研究—以政府采购合同为中心,郑州:《河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5、6期连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1年第2期转载。第12-19;5-16;13-18页。
史际春、邓峰,论经济责任制对国企改革价值的再发现,北京:《政法论坛》,1999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9年第7期转载,第12—19。
史际春、邓峰,经济法的宗旨与原则刍议,武汉:《法商研究》,1998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9年第2期转载,第9—13页。
邓峰,经济政策、经济制度与经济法的协同变迁及经济改革演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1998年第5期转载,第48—53页。
邓峰,试论民法的商法化及其与经济法的关系,北京:《法学家》,199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民商法学》1997年第9期转载,第43—47页。
史际春、邓峰,合同的异化与异化的合同,北京:《法学研究》,1997年第3期,第39—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