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皇家地理学会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皇家地理学会

发布时间: 2021-03-15 21:09:28

Ⅰ 2002年3月15日,英国学者加文·孟席斯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发表了令世界震惊的新观点: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

目的与性质: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西方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具有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
历史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西方远航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原因:明初贡赐贸易“倍尝其价”,造成重大消耗,缺乏生命力;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航海业每况愈下。西方为资本原始积累所驱动,远洋航海事业蒸蒸日上。

Ⅱ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怎么样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with IBG) )创立于1830年,现有会员16500余人,是英国久负盛名的学术团体,也是世界最大的地理学术团体之一。她的前身是1827年成立的“地理学家晚餐俱乐部”,其宗旨是促进和传播地理科学;在此基础上,1830年成立了英国伦敦地理学会(GSL),1859年后改称皇家地理学会(RGS)。它因资助大型探险活动著称于世,对英国探险的“黄金时代”起了巨大推动作用。1933年又成立了英国地理学家协会(IBG)。为了推动地理学的发展,扩大地理研究成果和地理知识的传播,增强学会实力,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和英国地理学家协会于1995年合并,仍称英国皇家地理学会。

一直以来,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积极组织各种国内和国际活动,鼓励和资助地理学研究和高等地理教育,并与众多从事研究、教育、政策研究、专业以及面向公众的地理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探究如何应对来自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挑战。

英国的皇家地理学会是一个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科学机构。它曾组织南 极探险、攀登珠峰以及探索尼罗河源等多种大型科学考察活动,在此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资料。

皇家地理学会档案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理学档案之一。 经过六年的准备,耗资1300万美元,皇家地理学会日前将200多万份历史资料——地图、图表、书籍、艺术品、文物以及照片等等——从伦敦总部的地下室移到了新翼的现代化展室中,并于6月8日起向公众开放。人们可以去展室参观展品,也可到阅览室浏览资料,还可以在网上检索档案。学会收藏的许多文物都承载着人类早期探险的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学会的收藏中有戴维·利文斯顿(DavidLivingstone,1813-1873)在非洲探险时所戴的尖顶帽,有第一个登上珠峰的埃德蒙·希拉里(EdmundHillary)用过的氧气瓶,有达尔文在“贝格尔号”上使用的六分仪,还有来自罗伯特·斯科特(RobertScott,1868-1912)南极探险队的一只皮箱。上百年的老照片保存了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往昔风貌,而1887年的南极地图与现今地图之间的对比则是南极冰盖融化的直接反映。

学会主管瑞塔·加德纳说,地理学是“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世界、社会及环境最有帮助的学科之一”。而曾到过南北两极的英国探险家彭·哈多则认为探险家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探险家的责任之一就是走出去、收集信息并把它带给最广泛的听众……去激发更多公众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创立于1830年,现有会员14000多人,是欧洲最大的地理学术团体,也世界最大的地理学术团体之一。她的前身是1827年成立的“地理学家晚餐俱乐部”,其宗旨是促进和传播地理科学;在此基础上,1830年成立了英国伦敦地理学会(GSL),1859年后改称皇家地理学会(RGS)。它因资助大型探险活动著称于世,对英国探险的“黄金时代”起了巨大推动作用。1933年又成立了英国地理学家协会(IBG)。为了推动地理学的发展,扩大地理研究成果和地理知识的传播,增强学会实力,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和英国地理学家协会于1995年合并,仍称英国皇家地理学会,英文名称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WITH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RGS-IBG)。

作为非营利的学术团体,RGS-IBG也在通过各种渠道增加经费来源。除会员会费外,他们通过开展培训活动、资格人证、租用办公场所和资本运作等方式广开财源,同时也申请政府和企业赞助。

RGS-IBG的主要学术活动有: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大型的国际性学术年会,同时每年在全英及世界许多地区组织200次左右的短时(半天)学术讲座或考察活动。

RGS-IBG的主要出版物有:《地理学报》(The Geographical Journal)、《英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区域》(Area),以及科普刊物《地理杂志》(Geographical Magazine)。另外,还不定期出版许多研究与探险类图书;每两年出版一本《地理单位简介》。

RGS-IBG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鼓励和资助地理学研究和高等地理教育。一百多年来,英国皇家地理学会通过地理学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地理科学的发展。

鼓励和支持探险与野外考察是RGS-IBG的主要任务之一。他们专门成立了世界著名的探险指导中心,对致力于探险与野外考察的人以培训和指导,每年帮助500多个探险队伍,主要来自有关大学,还资助小规模的探险活动。

见证人文地理学的定位

这些档案也见证了皇家地理学会自身的改变和地理学身份的转变: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是地理学“重新定位”最为成功的例子之一。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与著名杂志《国家地理杂志》一样,它曾多次资助探险家和自然学家到世界各地进行考察,并实现了超越地理学、历史学、生物学、人类学、考古学的跨学科考察。其成员把自己从绘制地图的自然科学家,变为揭示人类各种生存状态的社会科学家,把枯燥的地理资料成功转变为趣味丛生的人文地理。学会出版了许多权威性学术出版物、地理期刊《地理学》,囊括区域旅游和南南经济合作等诸多学科研究焦点。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源于1827年成立的地理学餐会俱乐部,1830年被正式命名。1837年学会奖章颁给罗伯特·菲兹罗伊(Robert Fitzroy)船长——他曾载着达尔文离开英国考察,促成了进化论的提出;1842年学会表彰了发现南极洲的罗斯(James Clark Ross);1847年表彰了发现澳大利亚的斯图尔特(Charles Sturt)等。

Ⅲ 求十个最具影响力的地理学家名字

埃拉托斯特尼 (276BC - 194BC) - 计算地球大小。
托勒密 (c.90–c.168) - 编译希腊及罗马知识而成著作《地理学》(Geographia)。
吉哈德斯·墨卡托(Gerars Mercator) (1512-1594) - 创新的地图学家制作了麦卡托投影法。
亚历山大·冯·洪堡 (1769–1859) - 被视为现代地理学之父之一,出版了《宇宙》(Kosmos)及创立了地理学的分支。
卡尔•李特尔(Carl Ritter) (1779-1859) - 被视为现代地理学之父之一。稳占柏林洪堡大学第一把交椅。
阿诺德·亨利·盖奥特(Arnold Henry Guyot) (1807-1884) - 在冰川结构、冰川运动,特别是快速冰流(ice flow)的高度认识享誉盛名。
威廉·莫里斯·戴维斯(William Morris Davis) (1850-1934) - 美国地理学之父及侵蚀循环(cycle of erosion)的发展者。
韦达‧白兰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 (1845-1918) - 法国地质政治学学校创办人及提出人文地理学原则。
麦金德爵士 (1861-1947) -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共同创办人,之后帮助创立了英国地理协会(Geographical Association)、雷丁大学(Reading University),并成为英国地理协会会长,《历史的地理枢纽》(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及心脏地带(Heartland)理论作者。
瓦尔特·克里斯塔勒 (1893-1969) - 人文地理学家及中心地理论发明者。
段义孚(Yi-Fu Tuan) (1930-) - 美籍华人学者,开展人性地理学(Humanistic Geography)作为一个学科。
大卫.哈维(David Harvey) (1935-) -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Marxist geography)家,空间及城市地理学理论作者。
迈克尔·弗兰克斯·古特柴尔德(Michael Frank Goodchild) (1944-) - 著名地理信息系统学者及在2003年获颁皇家地理学会(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创会奖项。
奈杰尔‧思瑞夫特(Nigel Thrift) (1949-) - 非表象理论(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发起人。

Ⅳ 优生学的奠基人高尔顿是谁

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1822~1911)是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优生学家、遗传学家、实验生理学家、统计学家。他是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物种起源》的作者查理·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博学多才,研究领域广泛,家境富足,人们称他为“博学的绅士”。

童年时代的高尔顿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智力,出生12个月后,他便能认识所有的大写字母,18个月后则能辨别大写和小写两种字母。在他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能背诵拉丁文。到了两岁半左右,高尔顿已能阅读《蛛网捕蝇》之类的儿童读物。3岁时他学会签名,4岁时他能写诗,5岁时已能背诵并理解苏格兰叙事诗《马米翁》,6岁时,他已精熟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L.M.Terman)曾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用他自己设计的斯坦福——比纳标准对幼年的高尔顿的智力进行了估算,他认为高尔顿3~8岁之间的智力年龄几乎等于实际年龄的2倍,其智商约为200。显赫的出身与罕见的天赋,大概是促成高尔顿日后创立优生学的部分原因。

在高尔顿15岁时,他的父亲安排他随一家英国医学机构到欧洲大陆作巡回医疗活动,回来之后,他就在伯明翰市立医院做了两年内科见习医生,这段经历使他积累了许多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1839年,17岁的高尔顿来到伦敦,开始在国王学院医科学习医学、生理学、植物学和化学,并且成绩优秀。但不久,他的兴趣就转移到数学和自然哲学上,于是1840年他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也就是牛顿的母校,希望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但成绩并不理想,后来由于身体原因中途退学。

与童年的眩目光辉比起来,高尔顿的这段经历显得太平淡了,但是正是这一大堆杂乱无章而又没有骄人成绩的教育,为他日后成为一个博学之士奠定了基础。1845年~1856年,他到处旅行、考察,收获不斐。1856年,34岁的高尔顿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学会联络员,1860年成为正式会员。他是以地理学家的身份进入英国皇家学会的。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了。高尔顿很快就成了他表哥学说的信奉者,他自己的科学兴趣不久也转移到与生命有关的领域中。高尔顿是实验心理学和人体测量学的开拓者。

1883年,高尔顿出版了《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书中概括地表述了两项在实验心理学中极为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第一个是关于自由联想的实验:他事先在75张纸条上各写一个单词,每次只让受试者看一张纸条,再用一个精密的计时器测出由此引出的两个即兴到来的联想所需的时间,然后对这些联想在受试者的经验中的可能起源加以分析,他发现最经常的联想往往来自遥远的童年。在这项实验中,他还证实人类具有一种看到或听到某一数字就能联想到某一特定形状的能力,他称这种现象为“数目形”。第二个是关于心理意象的广泛调查:他要求受试者先想一件确定的东西,然后尽量注意自己的“心视”画面,并回答如明亮度,清晰度“色彩等一系列问题,并按其强度记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研究中,他首先在心理学中引进了调查表和评分办法。

尽管这本书后来被认为是个体心理学及心理测验的开始,但高尔顿的初衷并非如此,他想通过实验和统计数据来揭示狂热的宗教情感不足以作为判别真理的依据。

19世纪后半叶,实验心理学脱胎于哲学和生理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在这一历史变革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德国的威廉·冯特(W.Wundt)和英国的高尔顿。但实验心理学之父的美誉给了冯特,因为冯特试图建立一个系统,努力使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他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认为是现代实验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虽然高尔顿没有想到要把实验心理学独立成一门科学,但他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高尔顿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还包括一系列他所发明的心理测验仪器和测验方法。有些仪器后来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例如测量听觉阈的高尔顿笛和测量视觉范围的高尔顿棒,这些仪器直到20世纪30年代都是心理实验室的标准仪器。他还用盛有不同物质的瓶子来测验嗅觉,这一方法被后人沿用至今。除此之外,他又设计了测量肌肉感觉、反应力、触觉的仪器和方法。

1892年,高尔顿在《指纹学》这部著作中制定了一套按照纹型(斗、箕、弓三种类型)及十指顺序排列的编码程序。他在书中又指出指纹具有终生不变性、可识别性和可分类性的三条原则,从而为指纹学的理论和应用奠定了基础。随着指纹学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现在,指纹已成为最重要的个人鉴别手段。

高尔顿致力于广泛的人体测量,从而获得了大量的详细资料,这些资料有力地支持了高尔顿关于人类个体在体能和智能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的观点,这成为他从事遗传学和优生学研究的一个原动力。

高尔顿在19世纪遗传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对这门科学的突出贡献是引进了定量分析法,这种方法在他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高尔顿对英国历史上有名的法官、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诗人、画家、牧师等类人物家族进行系统考察,力图证明智能遗传的存在,并给予定量描述。他把1865年出版的《时代名人辞典》收录的人定义为“名人”。通过调查,高尔顿发现平均每100个英国法官的亲属中有8.4个“名人父亲”,7.6个“名人兄弟”,11.7个“名人儿子”

………共38.3个“名人亲属”;而根据他的推算全英国平均每4000个人中产生一个名人,由此证明天才在法官家族中是遗传的。当然,高尔顿的调查和统计还比较粗浅、笼统,同时他把人的才能同他的地位一道作为遗传性状加以研究也是站不住脚的,但从中我们看出高尔顿相当重视统计学,并将其应用于遗传学研究。另外,高尔顿还开创了对孪生子的研究,其目的是尽量排除环境,特别是后天教育的影响,只考察遗传作用。他的研究指出,遗传是先天决定的,如果环境较差,可以通过教育来加以补偿,使其具备较高的素质。

高尔顿针对不同人种的遗传特质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不同人种的发展力是由于他们对其特定环境适应的结果。他把进化论中关于变异、选择和适应等基本原理应用于对人类个体和种族的研究中。他提醒人们,由于低能人大量繁殖和有天赋的人的相对减少将引起种族退化,同时他还指出,通过自身的能力可淘汰祖先留下来的劣性而选择优性遗传给后代。

1883年,高尔顿发表了《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以人类的自觉选择来代替自然选择的社会计划,为此他创立了“优生学”这个新词。人们就把这一年定为优生学正式诞生的年份,高尔顿被誉为优生学之父。他在这本书的附录中写道:

“我们非常需要一个简单的词来表达这一改进种族的科学,这种科学绝不仅仅是有关明智地选择配偶之类的讨论,而应具有更广泛的内容。特别是对人类来说,这门科学研究各种能使较优秀种族或血统得到更好机会的影响,不管这些影响程度如何,以便迅速地胜过那些不那么好的种族或血统。Eugenics这个词可以充分地表达这个意义,至少比我以前用过的viriculture一词的含义更广。”

高尔顿为优生学下的定义是:“对于在社会控制下的能从体力方面或智力方面改造或损害后代的种族素质的各种动因研究。”高尔顿对这项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先后撰写了《在现存法律与舆论条件下改良人种的可能》、《优生学的定义、范围和目的》、《优生学随笔》等论文和专著。他还建议应对古今各国不同社会阶层的生育情况作一广泛的调查,收集可靠的资料来阐明一些家族之所以繁荣昌盛的原因,深入研究婚姻和婚姻制度的各种因素,普及遗传学知识并促进其发展,向全民宣传优生学的重要意义。

1904年,由高尔顿出资在伦敦大学设立一个优生学讲座,邀请皮尔逊(K.Pearson)来主持。同时他还在学校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优生学档案室,两年后改为优生学实验室,仍由皮尔逊来领导。皮尔逊后来成了高尔顿的学术继承人,继续他的学术研究。1908年,英国优生学教育会成立,高尔顿出任名誉会长,同年该会出版了《优生学评论》,不久优生学就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1905年,由德、奥、瑞典、瑞士等国学者建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优生学组织即国际民族卫生学会。1912年,也就是在高尔顿逝世后的第一年,第一届国际优生学会议在伦敦召开,高尔顿的理想终于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科学与社会活动。在以后几十年中,随着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科学的发展,优生学也有了很大进步,取得巨大成绩,影响也越来越大。

1960年,美国遗传学家斯恩特又把优生学分为预防性优生学和进取性优生学。预防性优生学又称负优生学,是指研究如何减少以致消除有严重遗传病和先天性疾病的个体出生;进取性优生学也叫正优生学,是指研究如何增加有利的个体。

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开展优生学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在我国采取的优生措施主要有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产前诊断等。

优生学的研究是高尔顿一生中最伟大的贡献。初看起来,高尔顿的科学活动就像他早年教育一样杂乱无章,但是通过认真研究,我们从中理出一个头绪:40岁以前,他主要是作为一个地理学家为人所知;信奉进化论是他科学生涯中的转折点,他的人类学测量和心理学研究都是为证明个体与种族在体能上和智能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为了探索这些差异的原因,他又涉猎了遗传学;而当他把遗传学原理应用于社会改造这一目标时就创立了优生学。而在从事这些活动中,他始终充分依赖数据分析,他的一句名言是“无论何时,能算就算”,他把统计学方法引入到生命和社会现象的有关领域里来,是他最重要的科学贡献。

高尔顿的优生学理论曾被德西法西斯主义者歪曲并错误地利用,他们认为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而犹太民族是劣等民族,这成了他们大肆杀害和虐待犹太人的借口,使高尔顿蒙受不白之冤。的确,早期的优生学确有一些非科学的成分,确实被法西斯无情地践踏过,但把优生学和种族优越论、阶级优越论说成是“一路货色”,给高尔顿简单地扣上一顶“资产阶级学者”的帽子也是不公平的。

高尔顿之所以被中国人所了解,正是基于对他优生学的批评。好在现在我们已经重视优生学,并且一些优生学的临床和试验成果也已汇入世界先进潮流。在这种形势下,对高尔顿进行较全面的了解和公正评价就显得更为重要。

即使站在21世纪的高度来看高尔顿,高尔顿仍然是一位伟大的社会改造的理想主义者,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

Ⅳ 谁是遗传环境创始人是英国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

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1822年2月16日-1911年1月17日),英国科学家和探险家。1822年2月16日生于伯明翰地区一个富裕家庭,1911年1月17日卒于伦敦东南的萨里郡。曾就学于德国吉森大学,未毕业即到南欧游历。返英后入剑桥大学,又去伦敦再学医。曾到西南非洲探险(1850),因树立劳绩而知名,1853年被选为皇家地理学会会员,3年后又被选入英国皇家学会,晚年还受到爵士封号。他的学术研究兴趣广阔,包括人类学、地理、数学、力学、气象学、心理学、统计学等方面。富于首创性,开辟了多种研究方法和途径,但不企图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他是C.达尔文的表弟,深受其《物种起源》一书的影响,主张将进化论引进人性研究。他注重个别差异,关于形成个别差异的原因,则着重遗传的作用。所著《遗传的天才:它的规律与后果》(1869)、《英国的科学家们,他们的秉赋和教养》(1874)和《自然的遗传》(1889)是用谱系的调查证明天才的上代能生育出天才的子孙。因此,他倡导善于选择配偶,以利于改进人种,并创造了优生学这个名词(1883)。他的另一部著作《对人类官能及其发展的探讨》(1883)开辟了研究个体心理和心理测验的途径,讨论了联想和意象等问题。除了早先用过的谱系调查法以外,又首创问卷法,用以调查表象的类型。他也是最早将联想实验数量化的学者之一。
应用统计法来处理心理学研究的资料,也是高尔顿开的端。他着重数据的平均数和离中差数;为相关系数的概念作了初步提示,即相关度的图示法;还收集了大量资料,证明人的心理特性在数量上的分布,如同身高、体重一样,是符合于常态分布曲线的。

Ⅵ 这是什么电影

英国病人TheEnglishPatient(1996)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

编剧:迈克尔·翁达杰/安东尼·明格拉

主演:拉尔夫·费因斯/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朱丽叶·比诺什/威廉·达福/纳威恩·安德利维斯/柯林·菲尔斯

类型:剧情/爱情/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英国

语言:英语/德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

上映日期:1996-11-15

片长:162分钟

又名:英伦情人(台)/别问我是谁(港)

IMDb链接:tt0116209

Ⅶ 最早提出优生学的是谁

最早提出优生学的是弗朗西斯·高尔顿。

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1822年2月16日-1911年1月17日),英国科学家和探险家。他曾到西南非洲探险,因树立功绩而知名并被选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三年后又入选英国皇家学会,晚年受封为爵士。他的学术研究兴趣广泛,包括人类学、地理、数学、力学、气象学、心理学、统计学等方面。他是查尔斯·达尔文的表弟,深受其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该思想引入到人类研究。他着重研究个别差异,从遗传的角度研究个别差异形成的原因,开创了优生学。他关于人类官能的研究开辟了个体心理和心理测验研究的新途径。

个人简介
童年时代
1822年2月16日,高尔顿出生于伯明翰。外祖父伊拉斯谟斯·达尔文是一位诗人、医生、进化论理论家。父亲塞缪尔·德丢·高尔顿是位银行家。母亲和达尔文的父亲是同父异母的兄妹。他是家中 7 个孩子里最小的一个。他的三姐阿黛尔(Adele)是高尔顿的启蒙老师。
他从小就聪颖过人,出生 12 个月后,他便能认识所有的大写字母,18 个月后则能辨别大写和小写两种字母。到了两岁半左右,高尔顿已能阅读《蛛网捕蝇》之类的儿童读物。3 岁时他学会签名,4 岁时他能写诗,5 岁时已能背诵并理解苏格兰叙事诗《马米翁》,6 岁时,他已精熟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7 岁能欣赏莎士比亚名著,对博物学产生兴趣,并按自己的方法对昆虫、矿物标本进行分类。
求学时代
8 岁时他被送进寄宿学校正式接受教育,行为突然变坏,常与同学打斗,频遭学校惩戒。14岁时进入伯明翰的爱德华国王学校读中学。15 岁时,他的父亲希望他学医,因此安排他随一家英国医学机构到欧洲大陆作巡回医疗活动,回来之后在伯明翰市立医院做了两年内科见习医生,这段经历使他积累了许多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1839 年,17 岁的高尔顿来到伦敦国王学院学习医学、生理学、植物学和化学,并且成绩优秀。但不久,他的兴趣就转移到数学和自然哲学上,于是 1840 年他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希望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1844 年获得剑桥大学学士学位后曾继续研习医学,但不久父亲病逝,他就此放弃学业。
旅行探险
父亲逝世后,高尔顿继承了巨额遗产而变得十分富有,因此可以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在当时英国的探险精神的影响下,他对旅游探险产生了兴趣。从1845年开始,他先和朋友一道赴尼罗河流域进行考察,然后单独进入巴勒斯坦腹地。每到夏季,他喜欢到设得兰群岛去捕鱼和收集海鸟标本,有时也驶帆出海,或者乘热气球升空。在这里他发现了一种顺时针旋转的大规模空气涡旋,并把它命名为反气旋。
1850年,经过与皇家地理学会协商,高尔顿决定考察从非洲西部和南部到恩加米湖的道路。这次探险充满了困难和危险。在两年的时间里,他与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历尽艰辛,获得了大量西南部非洲资源和风土人情的第一手资料。他的考察报告得到了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高度重视,并于1853年当选为该学会的会员。三年后,34岁的高尔顿成为皇家学会会员。
从非洲回来后,高尔顿一度患抑郁症和身体虚弱,这种病在他的后半生曾多次出现。从此以后他不再远游。1853年他和路易莎·巴特勒(Louisa Butler)结婚,1857年在伦敦定居。
后期研究
1859 年高尔顿的表兄达尔文出版的《物种起源》引起了他对人类遗传的兴趣。他的科学兴趣很快转移到与生命有关的领域。他把达尔文关于围绕着群的平均值的偶发变异原理应用于人类研究,开拓了以个体差异为主题的实验心理学的新领域,并于1869年发表了专著《遗传的天才》。
在完成了智力天赋的家族谱系研究后,高尔顿又致力于建立更精确的测量方法来考察人类才能的差异。1883年他出版了专著《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书中概述了自由联想和关于心理意象的问卷调查两项实验心理学上划时代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在这本书中,高尔顿还第一次提出了一个以人类的自觉选择来代替自然选择的社会计划,为此他还创造了“优生学”(Eugenics)这个词。因此通常人们把1883年作为优生学正式诞生的年份。
从1884年起,高尔顿先是在国际卫生博览会、后是在南肯新顿博物馆开设了一个人类学测量室。在那里人们可以测量出自己的身高、体重、握力等多种生理指标。在六年时间里,该实验室共收集了9337位男女的详细资料,为人类个体差异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
1888年,他开始对指纹研究产生兴趣,并于1892年在其专著《指纹学》中提出了指纹分类法。他的指纹编码法被苏格兰场使用采用,作为伯特隆测量系统的补充手段来建立犯人档案。
1904年,高尔顿出资在伦敦大学设立了一个优生学讲座,邀请皮尔逊来主持。同时他还在该校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优生学档案馆,两年后改为优生学实验室。1908年,英国优生学教育会成立,高尔顿担任名誉会长。1911年伦敦大学优生学实验室和皮尔逊设立的生物学测量室合并为应用统计系。
1908年他的回忆录《一生的回忆》出版。1909年他被英国王室授予勋爵称号。1911年他以89岁高龄逝世于英格兰南部萨里的庄园。

Ⅷ 黑水域文献是怎样蒙难的

公元20世纪初,俄国人科兹列夫一行跋山涉水,不辞辛苦,来到了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草木不生、人迹罕至的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黑水城。至此,中国西部大地上列强派遣的探险队、考察队接踵而来,造成中国古代珍贵文物的严重外流,黑水城目睹了这一幕幕屈辱的历史。

公元10世纪,赵匡胤陈桥兵变,创立了绵延数百年的大宋王朝。此时,在我国的万里版图上,北有契丹耶律家族开创的大辽国,西有党项、回鹘、吐蕃各族称雄并立。

公元11世纪,党项族第三代西平王拓跋元昊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起王朝,国号大夏,世称西夏,并不断对外扩大疆土,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宁夏、甘肃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和青海东部的广大地区。

这个神秘王朝先后有10位帝王登基,存在了190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灭亡。虽然仅存不到200年,但是西夏人却创造了异常璀璨的文明。西夏建国前夕,已经创制了民族文字,当时称为“番字”、“番文”或者“番书”,后世称为西夏文。无论是立国以前,还是在立国以后,西夏的统治者都提倡儒学,发展汉学。他们实行了科举制度,在所辖各地兴建学府,并且大力弘扬佛教。地处汉、印度和西方文化等诸多文化中间的西夏,成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在我国古代史上曾经举足轻重的王朝,一个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拥有系统的典章制度的政府,元朝史臣在给辽、金、宋三家修纂专史时,却没有给西夏留下一部分量相同的纪传体专史,而只在辽、金、宋三史中用一、二卷的篇幅给西夏作了简略的概说。

西夏无专史,不仅宋、金、元诸史少了一部可供互相参考的珍贵文献,也使当时公私拥有的西夏史料因未被纳入一部专史而从此逐渐湮灭亡佚。相比之下,五代十国中有的王朝地域并不宽广,时间又十分短暂却反而拥有专史记载,这不能不说是历史对西夏的不公正。

也许是感受到了这种遗漏,自清代乾隆、嘉庆以来,不少学者曾就前代文献作过拾遗补阔的工作,想给散佚数百年的西夏历史作些部分的补偿。但发现散布在各种著述中有关西夏的关键史料实在是太少了。1804年,清代考据学家张澍在甘肃武威城内清应寺中,拆封了前人封砌的壁垒,发现了著名的西夏文、汉文合璧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并判定碑阴书体为西夏国书。这是西夏主体民族党项族在元明之际逐渐消亡,西夏文字因不再使用而成无人识读的死文字后,历经数百年首次被发现和判别。至此,中国学界才拉开了获取西夏资料的序幕。

1907年3月17日,俄国人科兹洛夫受沙俄皇家地理学会委派已结束对中国西藏、新疆等地的3次考察,正准备开始他的第4次远征。他得到了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太子阿列克塞的召见,接受了沙皇赐给的3万卢布以及步枪、左轮手枪和子弹。

1908年3月,科兹洛夫一行抵达蒙古巴登札萨克王爷驻锡地,即将进入荒漠。科兹洛夫努力与当地老百姓,特别是与代表清政府管辖这一地区的王爷搞好关系,对巴登札萨克王爷和土尔扈特达希贝勒等盛情宴请,代为请封,并赠送了左轮手枪、步枪、留声机等礼品,得到了王爷所遗的向导指引,第一次到了朝思暮想的黑水城。

据民间传说,黑水城的一座佛塔封存有大量的宝藏和文物。贪婪的科兹洛夫就是奔此而来。他们在黑水城逗留了13天(1908年4月1日~4月13日),“探察和发掘基本上未按考古学要求进行”,“对发掘品未作严格记录”。最后,他们将所获的佛像、法器、书籍、簿册、钱币、首饰等装了10箱,共重约160公斤,通过蒙古邮驿,经库伦(今乌兰巴托)运往彼得堡。

客观地讲,科兹洛夫的首次盗掘所获并不算丰富,对他个人来说,更重要的是找到了黑水城遗址,虽然当时他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也许他是失望而去的。首次盗掘物运抵彼得堡后,俄国地理学会很快就作出了鉴定反馈,因为其中有以西夏文这种早已消失、无人能识的死文字刊行或抄写的书籍和簿册,引起了敏锐的俄国汉学家鄂登堡、伊凡阁等人的惊讶和重视。

1908年12月,科兹洛夫收到了沙俄皇家地理学会要求他放弃前往四川的计划,立即重返黑水城,“不惜人力、物力和时间从事进一步发掘”的命令。

1909年5月底,科兹洛夫一行再抵黑水城,在与考察队保持着“愉快的关系’”的土尔扈特贝勒的帮助下,雇用当地民工,由俄人指挥,在城内城外各处重新踏勘发掘。

6月12日,他们打开了西城外一座高约10米,底层面积约12平方米的“著名佛塔”,呈现在眼前的竟是层层叠叠的多达2万4千卷古代藏书和大批簿册、经卷、佛画、塑像等等。后来俄国人惊呼,他们简直找到了一个中世纪的图书馆、博物馆!他们在因此次发掘后名闻遐迩的佛塔内整整工作了9天,取出文献和艺术品运往营地,粗粗分类打包后,以40峰骆驼装载数千卷举世罕见的文献与500多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踏上了西去的归途。令人可气可恨的是,愚昧的持“友好态度”的土尔扈特贝勒还带着自己的儿子及全体属官,骑着高头大马来为他们送行。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这2万多卷中国中古时期的珍藏,是继殷墟甲骨、敦煌文书之后,又一次国学资料的重大发现。如果说15万片甲骨卜辞的发现,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到了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敦煌数万卷遗书重现了从西晋到宋初传抄时代卷轴装书籍多姿多彩的风貌,那么黑水城出土文献则在时间上延续了敦煌文献,展示了辽、宋、夏、金、元,特别是西夏时期的文化资源。它们中绝大部分是西夏文文献,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历史、法律、社会文学、古籍译文以及佛教经典等;其余则为汉文文献,有直接从宋、金传入西夏的书籍,有西夏刻印抄写的书籍,还有不少宋、西夏、元时期关于官府、军队、百姓的档案、文书;此外还有一些藏文、回鹘文、波斯文等其他民族的文字资料。黑水城出土文献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然而从它们再现于世的第一天,便被外国人据为己有。

1909年秋天,科兹洛夫盗掠的黑水城珍宝运抵彼得堡。入藏俄罗斯的黑水城文献被编为5000多号,大体按语种分类。最多的是西夏文本,占总数的90%,其次是汉文本,不足10%,再次是藏、回鹘、波斯等文本。刻本、写本皆备,都是宋夏金元时期的珍贵遗书。

对西夏文本的科学分类、登录、整理和研究,首先受制于释读西夏文字的水平。西夏文是创制于西夏王朝早期元昊时代的表意文字,共计约6000余字,形似汉字,但构造繁复,向有“笔画繁冗,屈曲如符策”之称。在中国中古西北广大地区使用4000多年后,因西夏王朝被蒙古所灭,主体民族党项族消亡后不再使用,逐渐成为无人能识读的死文字,但它毕竟是西夏文化主要载体。对重现于世的黑水城文献中的主体部分进行研究,首当其冲的就是必须释读这种语言文字。最初从事这种探索工作的俄国、中国等前辈学者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他们往往只能采取同一佛经的汉夏两种文本对读的方法比照考索。自然,猜测的成分多,而科学的依据较少。令人万分庆幸的是在这批卷帙浩繁的遗书中发现了一本西夏王朝后期学者骨勒茂才编著的夏汉对照的双解语词集——《番汉合时掌中珠》。这本书虽然只剩下七十余面,但涉及1000余个常用西夏字,书中每个西夏语词都有对应的汉字音义,同样,每个汉字也有对应的西夏文音义。

《番汉合时掌中珠》的发现,标志着一个全新的起点,但要全面解读西夏文字还要付出更艰苦的努力。俄国、中国的西夏学家又先后对另一部西夏文著作《文海宝韵》进行了研究。这是一本兼有类似《说文解字》和《广韵》特点和功能的西夏文韵书,共有3000多个被注释的西夏字,加上注释字,涉及5000个西夏字,已达西夏文总字数的八成。对这本书的成功解读和融会贯通,使西夏学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对于黑水城的重大考古文献发现,沙俄政府一直秘而不宣,国人更无缘见到原始文献资料,因而我国的学者对这个西夏古国的历史存在有相当多的迷惑,这段研究空白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至1913年,当寓居在日本的古文献专家罗振玉从伊凤阁手中得见《番汉合时掌中珠》一页时,他立刻意识到有重大学术价值,我国对西夏王朝的深入探讨就此成为转折点。第二年罗振玉又借得该书9页,石印流传。1924年,罗氏之子罗福成抄印了《番汉合时掌中珠》全本。

20世纪30年代,闭门研究的俄国学者在发布专著与论文的同时,开始刊布相关的黑水城文献与部分藏品的专题叙录。1932年,《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出版了一期《西夏文专号》,其中有一些俄藏西夏文献片断的介绍。1935年,罗福成又抄印了俄藏西夏文字书《音同》。

罗氏父子的努力在中国掀起了一个不小的西夏学热潮,它对中国西夏学早期发展史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

此后,前辈学界泰斗也纷纷投入或多或少的精力和热忱开始研究这个古老王朝。陈寅恪、罗福苌、王静如、向达等对文书进行考证、释译,学界眼界大开。加之民国时期宁夏灵武等地发现成批的西夏佛经,一些有远见的学者开始殚精竭虑地识读西夏文,研究和整理西夏文资料。他们在对西夏文知之甚少的情况下,通过对同一佛经汉文、西夏文本的对读,进行比较观察,不仅能初步解读已“死去”数百年之久的西夏文字,而且逐步摸索到其语法和造字规律。这一切无疑为开启西夏文这一深奥的地下宝库找到了一把钥匙。

多少年来,唯有俄国西夏学者得天独厚,可以足不出户,对西夏文文献从容研究,然而尽管他们代有人出,在发表研究专著的同时也刊布了文献原文,但毕竟只占全部文献中极小的部分。世界上其他各国绝大多数的学者只能以俄人的研究为起点,无法见到更多的未刊文献,徒有欲睹元由之叹,全面的更深入地综合分析更无从谈起。

20世纪20年代,学术界流传科兹洛夫所获中有宋版(实际是金刻)《刘知远诸宫调》的讯息。毕生致力于中国珍稀古籍保存与传布的郑振铎先生便辗转托人打听,终无结果。1930年,他见到了此书的抄本与照片。其后的20余年里,他一直牵挂着这部中国最古的刻本诸宫调。直到1957年,郑振铎以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的身份访问苏联时,在列宁格勒冬宫博物馆与亚洲民族研究所(现东方研究所)得见俄藏敦煌、黑水城、新疆的出土文物,不禁“大为惊讶”,魂牵梦绕几十年的古本《刘知远诸宫调》终于见到了,仿如故友重逢,颇生相见如故之感。

郑振铎在这里还看见了“维摩法经变文”、“四美人图”等诸多珍稀古卷画,似乎突然落入了浩瀚的文物海洋!由于当时苏联与中国关系正处于十分亲密期,因而次年苏联政府便将《刘知远清宫调》和另外20部盖有苏联藏印鉴的西夏文佛经送还我国北京图书馆,文物出版社立即影印,广为流传。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西夏学研究重又升温。经过长期锲而不舍的努力和积累,中国已形成了新一代足以使全世界同行刮目相看的最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他们自然更为迫切地希望推动俄藏黑水城文献的全面刊布。50年代后期,苏联对汉学研究的管理体制出现了松动迹象,中苏两国学者开始了交流、互访。

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史金波、宁夏社会科学院李范文作为中方学者访问了苏联,短短三个星期,他们冒着列宁格勒50年来从未有过的严寒,在东方研究所特藏部阅览室阅览了全部西夏文献。这是我国学者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亲眼目睹黑水城出土文献之全貌。12个高大宽厚的书柜储藏着中国中古时期的珍籍。令人庆幸和欣慰的是,这些文献都保存较好,一些重要文献虽已残破,但可修复和褥糊。

中国学界和出版界人士敏锐地抓住这一大好时机,抓紧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探讨共同出版黑水城文献的可能性。谈判几经曲折,但最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1993年4月,北京、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两国三方的代表就全面影印编纂出版《俄藏黑水城文献》达成共识,并签订协议。同年10月与次年7月,中方联合工作小组两次赴俄,对文献进行现场整理编撰,取得了圆满成功。中方专家们回国后,在俄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携返的文献摄片认真分析、考究源流,辨章学术,缀合切拼,定题断代,并精心印制。全书以汉文文献、西夏文世俗文献、西夏佛教文献以及其他民族文字分编出版,计划编纂20余册,每册特精装8开本,约400页。现已出版的第一、二、三卷(汉文部分)与第七卷(西夏文世俗部分)是第一阶段的成果。

蒙尘近一个世纪的黑水文献终于重现于世,使人频生感慨,“弱国无外交”,落后受人欺,国家只有强大起来,才能抵御外侮,保住国宝,永享和平。

Ⅸ 地理学和历史学跨越“楚汉河界”了吗

阿兰·贝克教授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在国际历史地理学界享有盛誉。贝克全名为阿兰·雷金那德·哈罗德·贝克(Alan Reginald Harold Baker),1938年10月出生于英国,为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的终身院士,主要从事英格兰中世纪的农业和聚落地理,法国19世纪乡村的社会地理,以及历史地理的发展史和方法论等方向的研究。他长期担任《历史地理杂志》(Journalof HistoricalGeography)的主编,现为英国地理学家协会、(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美国地理学家协会、英国农业历史学会、经济历史学会、加拿大研究学会和(法国)科学通信学会会员,并受聘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等多个大学,提供地理学家的专业资格等级评审鉴定。因其对历史地理学的杰出贡献,贝克荣获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吉尔纪念奖,后又被法国政府授予法国文化教育骑士勋章,被誉为当代西方历史地理学界最杰出的学者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起,贝克就致力于推动全球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和交流,与此同时十分关注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发展,曾三次到访中国,促进中国与国际学界的对话。去年,国际历史地理年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Historical Geographers )于伦敦召开,会议期间,贝克教授接受《文汇报》的访谈邀请,就历史地理学的问题和现状、历史学和地理学的关系等问题,与本刊委托的采访者展开讨论。
文汇报:由于“地理学和历史学”是两大宏观学科,鲜有学者敢于以如此宏大题目进行阐述,最早有乔治先生(H.B.George)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出版了《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一书(The Relations of GeograPhy and History,Oxford Press,1901),而您的专著GeograPhy andHistory:Bridging the Divide是第一次以地理学家的视角宏观地来探讨地理学和历史的关系。此书一经翻译成中文《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商务印书馆,2008)就成为畅销书籍,相关学科的学者几乎人手一本。经过此书的撰写和多年的思考,您觉得历史学和地理学最大的鸿沟是什么?
贝克:在书中有一句我自认为十分贴切的话,就是“历史具有场所维度,地理具有时间维度”
(History takes place,and geography takes time)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很喜欢这句话,我家人为我做了件短袖衫,上面就印了这句话。我们研究的历史不可能仅仅是抽象的历史,这些历史发生在确切的区域、地区、河谷、山脉等等地理场所中,我们不可能单纯研究历史而撇开地理的因素。历史附着于地理,以前的历史学家只关注自然景观,诸如环境、河流、地形、山脉,认为这些都是历史事件发生的自然舞台。他们认为地理并非十分重要,地理只是附属,尤其是自然环境。现在学界的取向开始有所转化,大家开始更多关注地理,因为地理不仅是自然环境,还有景观、选址因素等。因此,历史学研究也必须顾及地理学。与之相应,地理学必须也要顾及历史学。因为任何一个地方都经历了不同时代,比如说我们此刻进行交谈的场所是一幢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这座房子19世纪时就坐落于此,自有它的风格和传统,如果要解释这幢建筑,仅仅坐在这里环顾周围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了解两百多年的历史,否则是无法解释这幢建筑为何选址于此。我们不仅要关注现在,必须回溯历史上的建筑风格。所以,地理学家必须要有历史学的深度和感觉。
文汇报:您在上述专著的序言中明确指出,该书“并不是历史地理学的指南,不是给那些希望成为历史地理学实践者的教科书,也不是历史地理学科的‘米其林指南’(Michelin Guide,餐厅评鉴指南)。只是希望探索地理学和历史学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加深地理学者的历史学意识、拓宽历史学者的地理学意识”。那么,您觉得在这本书出版之后,历史学和地理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如何?
贝克:我觉得两者关系较之过去有所进步,现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有了更多对话和讨论。19世纪时,历史学和地理学还在各自的系统中成长,大学、组织、政府等各个场域中,这两者是分开的。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密了。我与很多社会历史学家一起工作,昨天我们开了一个会,很多环境史学家参加,同样也有很多地理学家加入,环境史学家与地理学家之间有很多互动,就像我和很多社会历史学家都有密切的交流一样。我书中讨论的“鸿沟”当时确实是存在的,因为历史学和地理学是不同的学科,某种程度上,它们是相互竞争的———为了确保自己的独立地位。然而,现在两者开始逐渐融合。我可以确定,较之三四十年前,如今地理学界和历史学界有了更多的合作和理解,这或许也是拙作的一点作用吧。
文汇报:正如我们所知道,虽然地理学和历史学都关注过去,但是它们依旧存在一些不同。地理学能解决一些历史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对此您能详细讨论一下吗?
贝克:我自认为是一位地理学者,受过地理学的训练,所以在我的研究中就会提出一些地理学所关注的问题,会在地理学维度问一些关于过去的问题。我关注的是地点(location):这些事件发生在这些地方的原因,以及这些地方又在哪里?以我的关于运动俱乐部的研究为例,从地理学的角度提问就是:它们在哪里?于是我们首先需要制作一些地图,然后就能在地图上发现很多问题:某地分布很多俱乐部,另外一处有一两个俱乐部。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到它们在哪里,这就是地理学研究,定点工作很重要,地图制作在研究中因此就至关重要了。接下来我们要知道为什么会呈现此种分布状态,问题就从定点转变成了地理分布态势的讨论,不同尺度的空间安排等,即解释地理分布的形成原因。简言之,这样一个研究过程就是首先定位、描述,然后是理解、解释和诠释,即搜寻历史进程,以寻找为何会呈现此种分布态势。所以这既是地理学的问题又是历史学的问题,它们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
文汇报:对于大众而言,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geography)和地理学史(geographical history)是容易混淆的概念,请您解释下它们的不同之处。
贝克:地理学史探讨的是政治运动、政治历史与地形之间、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空间关系、地理关系,并且在某种程度关注自然环境。确实与历史地理十分接近,正如城市史和历史城市地理,十分相似,有很多重叠之处。有人将地理学分为三个中心论题:地方(places)、地区areas)与区域(regions),三个外围话题分别是分布( distributions)、环境(environments)和景观(landscapes)。我认为地理学家对景观、地点和环境最为感兴趣,可以说是最主要的三大主题,景观是地方的外形(appearance),地点是这些特征、人口等分布于此的缘由,是空间分布问题,最后就演变成环境问题——比如人类和自然环境如何相互影响、森林如何变成了农田……景观变化了,于是环境改变了。虽然历史也同样关注这些问题,但是这更多的区域地理所关注的,什么导致每一个区域变得与众不同。
文汇报: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地理学家达比(H.C.Darby)在20世纪的50年代就开启了对历史地理学具有深远意义的探索,认为地理学和历史学的边界难以界定,宣称“一切地理学都是历史地理学”,将历史地理学界定为地理学的范畴,您就此有何看法?
贝克:过去在欧洲历史地理学确属地理学范畴,我想在中国很长时间以来也持此种观点。但当时的历史地理是国家形成的历史(the history of state formation)的研究,即通过19世纪民族主义建造了民族国家的过程,这就是那时的历史地理。在很长时间以来,历史地理就是历史政治地理,很多中国学者从事的是历史政治地理(沿革地理)的研究,关注不同王朝、帝国的历史形成和更迭。在很长时间内历史地理就是如此,探讨民族国家、政治团体等的形成历史,实际上是历史政治地理。正是达比将这一研究范围进行了拓宽,历史地理从一个很窄的范围出发,讨论边界、边疆等问题,当然这一领域现在还是很重要。你去搜索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地理出版物就会发现大多的论文、论著就是讨论这些问题,讨论民族国家的历史创造过程,现在历史地理的研究领域是极大地拓宽了。我曾经编纂“剑桥历史地理研究”丛书,希望复旦大学的葛剑雄教授能负责中国卷,但是很明显当时他关于历史地理的观念与我的观念相差甚远,他的关注点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关于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形成的过程等,中国的王朝更替对于我或者是其他西方人来说,太容易混淆了。
文汇报:历史地理与地理学和历史学都紧密相连,在您看来,历史地理在方法论方面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对于方法论的探讨是中国学者较为薄弱的环节。
贝克:历史地理和历史学共享很多内容,两者的技术、方法论等都是运用大量的史料、档案等文献资料。地理学者与历史学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不是单纯地解释词汇或者文本,而是更多地利用图表,尤其是利用地图来诠释文本。即我所说的,通过时间看发展,通过空间看传播(Developments through time and spreads through space)。就我刚才提到的运动俱乐部而言,第一个研究的问题就是俱乐部的分布,这就是地理学的分布问题,历史学家大多未受过地理学的训练,不会想到要制作地图。当然,在研究过程中还需要利用时间表(time graph)来展现不同时段呈现的不同分布状态,大部分的历史地理学者利用地图来展示分布状况,利用图表来揭示时间变迁,当然这只是研究的第一步,如果说是方法论,那就是最基础的描述阶段。接下来就要解释为什么他们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它们在此处迅猛增长,为什么那个时间又突然停滞下来。我想大量利用地图和图表是最基础的地理学的技术,并非很多历史学家会如此,这大概就是历史地理学最主要的贡献。
文汇报:无论在您的著作中还是在各种学术会议上,您一直强调跨越历史学和地理学的鸿沟需要不同学科的融合,那您觉得历史地理学者需要在历史学、地理学以外学习、借鉴哪些学科?
贝克:历史学、地理学都拥有宽阔的视野,属于整体学(holistic)的范畴,它们试图研究所有事物,将所有对象汇聚一起。其他学科则属分析学(analytical)的范畴,它们将研究对象一层层剖析。如果你是历史经济地理学者,就会关注经济学,考虑经济对地理的影响等,单纯的经济学家并不都关注空间概念。其他可以借鉴的学科如社会学、植物学等,这些都是最基础的分析法。历史学和地理学是整体学,融合各类事物。譬如你要研究伦敦或上海的地理,你需要关注各个领域,不论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历史学和地理学就是要把研究对象融合在一起,其他学科则是把研究对象分开,只是剖析其中的一层。这是很泛泛而谈的区别,但是到实际操作层面,我们需要一点点的分析然后将它们汇总起来。所以历史学、地理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学科,穷其一生可能也只是学到一点,十分具有挑战。就像区域历史地理,现在很少人研究,究其原因就是它涉及面广,难度大。
文汇报:伴随着计算机的兴起,GIS技术在地理学的研究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您如何看待GIS对历史地理的影响?
贝克:GIS现在变得十分重要,但是GIS本身并不是研究问题,所以我对于将GIS置于论文标题之中的做法感到十分惊奇,因为论文题目应当是研究的问题而不是方法,GIS只是研究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方法。当然GIS确实十分流行,它是一种制作地图的新方法,一种十分精细并且复杂的分析方法,但是它不是一种新的议题(subject)。
文汇报:您不仅是《历史地理杂志》的主编,还主持了两套大型的国际历史地理研究丛书,对于历史地理以及相关科学可谓十分了解,如果请您为那些对历史地理感兴趣的人推荐书,有哪些可推荐?
贝克:我并不懂中文,就推荐些英文的经典读物。William George Hoskins (1908-1992,英国区域历史学家,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英国区域历史系)的《英国景观的形成》(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Landscape, Hodder and Stoughton Press,1955.至今已有35个版本,并翻译成多国语言),这本著作后来还被BBC翻拍成电视,该书主要讲述了英格兰景观的历史,开创了区域历史的先河。其他诸如法国历史地理学家Xavier De Planhol的《法国历史地理》(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France,Oxford Universty Press,1988.阿兰·贝克为合著作者),也是一本易读的好书。
文汇报:此次国际历史地理年会的地点回到现代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者之一的英国,您认为英国地理学教育和研究现状如何?
贝克:这真是个困难的问题,因为这个局面正在改变,或者可以说一直在改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理研究有很明显的扩张趋势,现在则更趋向于收缩。然而,从此次会议的召开来看,历史地理学变得更加重要,更加生机勃勃。我们可以说,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前,很多地理学者欠缺历史地理的视角,所以并不能称呼他们是历史地理学者。现在的许多学者,即便他们研究的是现代地理学问题,但也充分认识到必须要回顾过去,只有了解了过去才能更好地解释当下。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只是在当下,使用历史的视角来解释现在,法国人称之为“回溯性人文地理学”(retrospective human geography)。回顾过去,以便解释现在,很多人都是如此。就我自己的研究为例,关于法国乡村兄弟互助会的书( Fraternity among the French peasantry: sociability and voluntary associations in the Loire valley, 1815 -1914,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时间范围为1815至1914年,我研究的是19-20世纪的社会地理学,所研究的仅仅是当时的状况,并不用来解释现在的任何事物。所以,判断是否是历史地理学,主要看研究旨趣和关注点是在现在还是过去。然而,现在每一个研究者都认识到必须要有一个历史地理的背景来研究当下的问题。此前大家更关注于自然地理,现在更多关注于人文地理,要看看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变化。历史学家或者历史地理学家开始对旅游、遗产感兴趣了。过去遗产是旅游的资源,人们出去度假是变换地点,从法国到英国、美国,他们更改地点以看到不同的东西。但现在很多人希望通过旅游能感受时间的变迁,比如去中世纪的城堡或是庄园。人们找寻的不是21世纪的事物,而希望可以回溯到19世纪或者是15世纪。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研究旅游和全球遗产,我认为这是历史地理的现实意义。
文汇报:本次历史地理年会议程十分紧凑,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规模可谓宏大,您觉得现在历史地理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发展如何?
贝克:本次参与会议的有39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而第一次会议当时只有英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的学者。这次有来自智利、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的学者,这个并不常见。中国代表来了很多,还有很多俄罗斯代表,这是新气象,对于历史地理的实践来说是振奋人心。论文和报告都十分吸引人,我要考虑许久到底去听哪个分会场。
文汇报:最后一个问题,您上世纪80年代就访问过中国,1996年应邀参加了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开始与中国历史地理界有实质性的接触,距今已有近20年,请问您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界有什么寄语吗?
贝克:中国历史地理学现在发展得不错,开始逐步走向世界。我希望中国学者在专注做自己的研究时也能让西方人更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发展。这一方面日本学者做得好些,京都大学的Akihiro Kinda教授组织一批学者用英语编写了一本关于日本景观历史的书(A Landscape History ofJapan,Trans Pacific Press,2010)。我们希望也能看到一本由中国地理学家撰写的、用英语写作的关于中国景观或者是中国历史地理的书,因为我们很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Ⅹ 进化进化达尔文的战争中高尓顿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

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1822年2月16日-1911年1月17日),英国科学家和探险家。他曾到西南非洲探险,因树立功绩而知名并被选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三年后又入选英国皇家学会,晚年受封为爵士。他的学术研究兴趣广泛,包括人类学、地理、数学、力学、气象学、心理学、统计学等方面。他是查尔斯·达尔文的表弟,深受其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该思想引入到人类研究。他着重研究个别差异,从遗传的角度研究个别差异形成的原因,开创了优生学。他关于人类官能的研究开辟了个体心理和心理测验研究的新途径。

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