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心理学界对 戴尼提 的态度是什么
戴尼提是“由许多公理组成”的一门学问。因为公理是无法被证明,别的哲学理论一般以很少的公理作基础。戴尼提不是心理学、不是精神病学、不是催眠,也不是通灵术。
贺伯特的戴尼提一书,引来了从科学和医学界之中,反对者不满的评语。
美国心理学协会在1950年通过一项决议,呼吁:“请注意事实上,这些主张没有以观察为依据的证据所支持,不能建立科学化的概括理论。”[7][8]
随后,有些人对戴尼提无法认同。部份反对的科学家认为戴尼提是个伪科学。[9][10]
约翰·李教授在1970年评价戴尼提:
贺伯特的生理和心理理论,是缺乏客观实验性的证实。迄今为止,还没有正规的科学机构,承认他的理论是正确的,例如产前知觉和印痕、细胞记忆、戴尼提遐想、山达基教听析程序的成效。对于无意识期间所记录的意象,现有的知识与贺伯特的理论有所矛盾。——约翰·李教授
哲学教授罗伯特·卡罗尔认为,戴尼提缺乏以观察、实践为依据的证据:
贺伯特宣称什么的精神科学,缺乏了作为一门科学的一个关键因素:以实践性的方法来检验某主张。
贺伯特所谓的科学,其关键要素,似乎不能测试,但他一再声称,他从许多实验中,确立了科学事实和数据。现在甚至不能清楚这些“数据”是什么的样子。他的大部分数据,形式上是轶事和猜测......这种猜测用于小说是适当的,而不适宜用于科学。——哲学教授 罗伯特·卡罗尔(英语:Robert Todd
Carroll)
萨姆纳·戴维斯(英语:W.
Sumner Davis)有同样的意见:
戴尼提只不过是一个例子,试图以伪科学来使自己正统化......如果贺伯特确实曾经是一个科学家,他应已经知道,真相不是建立在公理上的,事实是不能建立在一些先验
(a-priori)
的知识。一门真正的科学是建立在假设上,而假设则凭借观察到的现象所达成。科学知识,是从观察和测试中获得,而不是先相信了一些潜意识的规定,一些如贺伯特希望我们所相信的规定。——萨姆纳·戴维斯(英语:W.
Sumner Davis)
英国时报专栏作家奥利弗·卡姆,认为形容罗恩贺伯特这个天下无双的吹牛王最好的人,是马丁·加德纳,他对贺伯特俩本书的评论:
我完成了两本书,双重惊奇。怎么可能这个狂人活到74岁,还未被关起来?一个科幻邪教,以这种荒谬的理论和邪恶的道德,如何能继续蓬勃发展?愚蠢的宗教,我想像老战士一样永远不死,要数百年后才可能最后褪色。—— 马丁·加德纳
『贰』 为什么有的人特别狂
狂人哪都有何必在意,不知量力的狂就是素质低下的表现,对这种人完全可以不屑一顾,实在没必要和这种人生气。
『叁』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
http://..com/q?word=%BA%A3%C9%CF%B8%D6%C7%D9%CA%A6%D6%D0%B5%C41900&ct=17&pn=0&tn=ikaslist&rn=10
当两个金牛座男人遇到一起,一个是导演、一个是演员,会发生些什么呢?——当然不是产生同性恋。他们会挥洒自己无可救药的才气将浪漫推向极至。于是,才有了《The Legend of 1900/La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海上钢琴师/1900传奇/声光伴我飞)这部影片。9v
爱上Tim Roth(提姆•罗素)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因为你没法不爱上他。在《海上钢琴师》里,这个戏痴的演技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与1900完全融为了一体,Tim Roth就是1900,1900就是Tim Roth。a{
影片的画面就和它的音乐一样精雕细琢。喜欢海水光影下船舱里荡来荡去像秋千一样的摇篮,喜欢小1900透过头等舱磨砂玻璃屏风看到的、有如浮士绘般的影像,一个传奇就这样展开了:K-a`
喜欢1900为迈克斯治疗晕船时所开的“药”;爱他那一身黑色的燕尾服与如履平地的脚步,还有气定神闲略带欣赏的询问,双手插在裤兜里迎门而入的气度以及嘴角那丝不易觉察的浅笑;爱他对迈克斯说“Trust me!”时镇定的眼神和语气、要他坐到琴凳上来的循循善诱——我想像不出面对这样的邀请有谁能够拒绝?爱极了他沉醉琴声里那明朗的笑容和无比悦耳的嗓音,幽默的对话显示心底里的纯真从未改变;爱他对迈克斯拿酒时会心的微笑以及拒饮时柔和的摇头……A
Ennio Morricone(埃尼奥•莫里康里)与Amedeo Tommasi(阿迈多•托玛斯)的配乐是那么灵动、流畅、令人发自内心地感到愉悦——尤其那首《Magic Waltz》(奇妙的华尔兹),也只有意大利人、那个叫Giuseppe Tornatore(朱塞佩•托纳托雷)的家伙才能拍出如此浪漫而奔放的场景——如果他们的“钢琴之旅”仅仅是在华美的大厅里徜徉,那可没有这么富于感染力——他让1900和迈克斯“驾”着钢琴冲破了玻璃屏风、冲进了船长的寝舱,不羁的个性跃然而出。1900略带玩世不恭的回应以及船长的惩罚其实都充满了人情味。Q5
喜欢1900躺在煤堆上向迈克斯描绘新奥尔良大雾时的情景,近乎魅惑的语音和悠游的神态让人没法不相信他所说的一切;爱他脑海里兴之所至的旋律、指间流泻不息的音符,他为头等舱也为三等舱里所有识货的人演奏;爱他要听众先哼唱点播乐曲的曲调、进而侧耳倾听时的专注与好奇,更爱他在新移民们望见自由女神像、一哄而散后,对着人去楼空的舱房那落寞的身影;他纯真、孤寂、遗世独立却又对世态洞察入微,爱他用旋律描绘不同人物时的敏锐、精确和冷峻,到岸后留在船上给陌生人打电话的冲动,像个迷失了的孩子,对未知世界害怕又好奇。 A1F
至于和真正的爵士乐手Clarence Williams III(克拉伦斯•威廉姆斯三世)扮演的谢利飙琴那段,好个名利场!虽然迈克斯对谢利音乐的评价以及烟灰的运用都很出彩,但唯一打动我的却是1900为对手流下真心欣赏的眼泪,原来他看重的只是音乐。算起来拍这部片子时Tim Roth已经三十七岁了,而剧中的1900不过二十七。仔细看,你能看到他眼角的鱼尾纹和嘴边的深痕——岁月铁面无私地并没有放过他,却在刻画下沟壑的同时赋予了他从所未有的魅力。Tim Roth的眼神单纯、干净、清澈、澄明、不染纤尘,我才知道——原来精灵的眼睛是永不会老的,即使岁月也拿它无能为力。gQ6|HL
喜欢初见录音设备的1900问唱片商“录音会不会疼?”——或许音乐本身就包含着疼痛,与设备的更新没有关系。爱他弹琴时的神游天外、凝视窗外少女时的那双眼睛——那是一双世间少有的眼睛,眼神里的爱慕、专注、痴迷、欣赏、微笑与感伤就那样自然流露着,没有一丝遮掩与防护。托纳托雷很会找演员,他知道这个少女不需要任何浮华的漂亮,但她一定要健康、美丽、天然,有着红润的脸颊、憨厚的丰唇,像海风一样清新质朴,于是,他选择了Mélanie Thierry(梅兰妮•蒂埃里)。@i
整个画面呈现出的油画美以及莫里康里所作的《Playing Love》(爱的演奏)就那样深深触动了我的感官,几乎忘了身在何处。少女从这个窗口步出,又在下一道窗口出现,那双眼睛就那样紧紧追随着她,在被阻隔的短暂间隙里它忧伤、挂恋、紧张而又怅然若失、四下找寻,直到那个身影再次出现才安然、松弛下来,仿佛轻轻地舒了口气。梅兰妮在清风中或静立或走动,她并不知道有那样一双眼睛、那样一段旋律在描摹着她美丽的轮廓。她的身影消失了,他的琴声也止息了。c
得知自己的演奏将要被无数次地复制,1900固执地抢下了模片,只因为“我和我的音乐不容分离!”可他却愿意把这模片送给那少女呢。或许在他独自演练如何开口却又欲言又止时已然明白,他跟她终究是不同世界里的人,所以唯愿把生命的一部分送给她。看到1900为情所困我是那么高兴,因为他的音乐里终于有了爱情,这才完整不是吗?^;18>s
爱终究是不可抗拒的。1900拉开了三等女客船舱的门,在熟睡的面孔里找寻自己的心上人,那幽蓝的光线、有如前世今生般的音乐《The Crisis》(危机)让我潸然泪下。她是属于陆地的,然而此刻她在海上、就熟睡在他的领地里,哪怕全世界都已沉没,他也会在这叶方舟里找寻到她。Qu
1900的脚步顿住了,他转过身来,直觉是奇妙的,她果然就躺在那里,唇色动人。1900做出了所有人都会有的举动,他把自己的唇轻轻印在了她的唇上。这短暂、轻柔的触碰甚至算不得一个吻,在她清醒之前他便飞奔着躲了起来。这不像一个男人的举动,倒更像一个孩子的反应,我想我几乎忘记了,他本就是一个精灵嘛!K
似乎惟有遗憾才能成就美。目的地到了,少女也要下船了。眼看爱情稍纵即逝,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他唤住了她,她也停住了脚步,然而他却未曾说出个所以然来。同是发生在豪华巨轮上的故事,横亘在《Titanic》(泰坦尼克号)那对恋人之间的是生与死,而1900与那少女之间唯一的阻碍仅仅是他的心。人心比之生死哪个的阻隔更强大呢?我不知道。或许正如泰戈尔所说的那样——;C,GA7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zDU's
不是生与死WDPSL
而是v7
我就站在你面前2>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A-
从这个角度来说,1900真是纯真又固执、狂热又冷漠。两年过去了,他有无数次下船的机会,却依然守着自己的坚持。陆地上的世界不是没有过诱惑,他也决心要踏上那块土地,结果,半空里他停住了,长久凝视那座马上就能用双脚去感受的城市,扔出了他的帽子,就头也不回地返回到船上——甚至连他的帽子也未曾登陆呢,它飘落进了海里。或许1900的举动是想听从上天的旨意吧,所以才那么义无返顾。;3~R
如果说眼睁睁放弃了爱情、固执地退回到自己的世界里都不算极端的话,那么,面对因为报废而即将要被炸毁的轮船仍不肯离开半步,就真的是狂人举动了。然而他的心里更多的却不是疯狂,而是对未知世界的恐慌。vvtT"C
一生面对着大海和钢琴,陆地上的一切对他来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那个世界企图用名利去引诱他却始终没有承认过他的存在,而它所呈现出来的对名利的欲望反而令他一直踯躇不前,甚至放弃了追求正常的家庭生活。对1900来说,维吉尼亚号才是他的家园。他说:“我看不到陆地的尽头。”e
是的,海天一色的景致看得到地平线,往返各地的轮船有靠港停泊的时候,88个琴键是有限的,他可以据此创作出无限的乐章,然而陆地上绵延不绝的大城市,是他所看不清也无法掌握的。他安慰迈克斯说维吉尼亚号炸毁后,他在天堂里发现自己缺了条左臂,天使却遗憾地告诉他只有一条右臂可供使用了,这样他就有了两条右臂,两条右臂该怎样弹奏钢琴?迈克斯流着泪笑了。爱他就尊重他的选择,迈克斯就那样走下了那艘船。\c
独自留在船舱里的1900已经没有了钢琴,他伸出双手,向着虚空弹奏脑海中的曲调;他侧过头来,满脸的倔强与孤独,露出一丝微笑;抬头仰望上方,沐浴在一片黄色的光影中,仿佛静候着天堂的召唤。四下里一片寂静。片刻,爆炸腾起……4Ut9a[
&;靠近布拉德——Brad Pitt中文论坛 -- 布拉德·彼特中文论坛 O
有一篇影评这样写道:ufdL<@
“生命像极了一场茫无头绪的冒险,所以我们往往会敬佩那些流连于同一个地方、专注于同一件事情的人。被无常的命运折磨的时候,拒绝改变有时候能提供给人一种安全感。所以,《海上钢琴师》从一开始便给了我们很多期待。”4$Qx!}
在我看来,这篇影评与其是评说1900,倒不如用在Tim Roth身上更为贴切些。_g
第一次看Tim Roth的影片应该是Quentin Tarantino(昆汀•塔伦蒂诺)的《Pulp Fiction》(低俗小说),之后是《Reservoir Dogs》(落水狗),再后来才是《海上钢琴师》。他真的是一个生而为演员的人——能够让你在深刻记住那些角色的同时忘掉他本人的面目。于是很久之后,看过《海上钢琴师》再回过头来,居然蓦地发现——原来那个开演没多久就被一名普通妇女开枪击中,后半段一直躺在血泊里抱怨、哀叹、呻吟、恳求,让人每看一眼都得替他难受的、倒霉的卧底警察竟然是他!而那个跟女友得啵得商量半天,终于下定决心抢劫咖啡店却又不幸撞到黑帮杀手面前,聆听完Samuel L. Jackson(塞缪尔•L•杰克逊)那段精彩的“自制《圣经》”后,终于被幸运打发走的菜鸟劫匪居然还是他!谁能想像得到呢?拨动人心弦的1900居然也可以是警察、是杀手、是骗子、是流氓、是街边的小混混!他不做演员做什么!?Iz
这就是Tim Roth。该当绿叶的时候他就收敛起眼神里的光芒安心做着陪衬,将自己的小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充当着昆汀那圆形叙事结构的衔接点;而一旦要他做红花,他立刻就焕发出湛然的神采来,灼灼地逼近你的灵魂,用那双动人心魄的眼睛牢牢吸引住你的视线。用“帅”、“性感”、“酷”这类词语来形容他简直都是亵渎了他!他永不属于明星,而是一个有着散漫特质的、精灵般的演员。E5 ^8
似乎惟有苦痛的经历才能造就非凡的人格魅力,Tim Roth也不例外,这为他累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他经常扮演黑帮杀手、流浪者、失败者及社会弱者这类角色,他说他只是喜欢这种很少钱的工作,因为低预算电影会有更多乐趣、更野性、更疯狂。同样,1900、文森特•凡•高这类遗世独立的艺术家也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可以癫狂、凄凉、歇斯底里;也可以温柔、执着、情深似海。+<hk
“一九九九年,在新千年前夕,一向自任编剧的托纳托雷把意大利作家Alessandro Baricco(亚历山德罗•巴里柯)的小说《Novecento》(二十世纪)搬上了银幕,这就是《The Legend of 1900》(海上钢琴师)。在这最富戏剧性的时刻,由这部讲述发生在上—世纪初期传奇故事的意大利影片,为只有区区百年历史、却在当今世界所有艺术形式中独领风骚的电影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o+ku
——这是一篇影评开端的介绍。G
你尽可以说这部影片是个:DA*
“雅致的寓言。”——《洛杉矶时报》#[(
也可以说它是:?A:
“小情调的混合物。”——Film.comM
还可以说它是一部将商业性隐藏得很好的文艺片,天才、擦肩而过的爱情、即将炸毁的巨轮、抉择、感伤、对一个世纪之初的追忆……所有这些引人入胜的元素《海上钢琴师》里都能找得到。6l
你还可以质疑情节的真实性,托纳托雷的叙事手法多么老套:高手对决时的铺垫、先抑后扬的技巧、《明湖楼听书》般的渲染方式、初恋的滋味、人性的思考……然而如果将所有这一切抽离,电影还成其为电影吗?极力想要不落窠臼的人往往忽略了,有时重复反而是创新的摇篮,而人类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重复。9
心疼1900,心疼他纯净的才华、精灵般的思绪、深情的眼神、飞扬的心以及那一点点胆小和孤僻,他像小飞侠、像木偶皮诺曹。想起了另一位喜欢游走于主流电影边缘的Johnny Depp(约翰尼•德普),在《Edward Scissorhands》(剪刀手爱德华)里,那个老科学家的半成品、面色死白的机器人爱德华一直想要融入到人类社会中去,而1900却刻意要和陆地世界保持距离、冷眼打量着它;爱德华小心谨慎、在现实世界里碰撞得凄凄然,1900虽然孤独却有着强大的心理能量;爱德华努力追求不可企及的爱情,1900却不愿撤去心中的藩篱。b[8w
也看过意大利语的《海上钢琴师》,剧情比英文版的完整却并不完美。虽然导演托纳托雷是意大利人,但为了这部影片能被英美语系的观众接受,所以原片用的英文对白,意大利语反而是配音。不喜欢意语版除了旁白太多、太喧哗、增强了幽默感却破坏了唯美感外,还因为给1900配音的意大利人嗓音太尖锐,丝毫没有Tim Roth本人的声音低沉、悦耳、富有表现力。:we2f"
在反反复复的观看中我越发着迷于Tim Roth传神的演技——他长着一双类人猿似的眼睛,眼神里有一种不谙世事的纯真。他撇下半边嘴角,他扬眉、出神、听着唱片机里放出的录音迷惑不解,四下好奇地瞧着自己的手指与钢琴,那神情就像从没跟人类社会打过交道一般澄澈;而当他回答迈克斯的疑问说“Why Why Why Why Why Why Why……”时,眼神又是那么老到,有种阅尽人世沧桑的漠然。16
在《呼啸山庄》里,卡瑟琳出于极度的爱意说道——“我就是希克厉!”那么,我要说:“我就是Tim Roth!”_U[zn.
与他欣赏的老戏油子Al Pacino(阿尔•帕西诺)一样,Tim Roth也是一个越老越有魅力的演员。看着他二十几岁的剧照,苍白的脸色、迷惘的眼神,写满了青涩;而如今这张脸上,那无须言语传达的讯息真是丰富极了。现在的他有深爱的女人和温暖的家庭,看着这个不过1米70的男人坦然地搂着高他半头的妻子,放在她腰际的手那么亲切,脸上有安宁的幸福、眼中有潜藏的能量,我想那就是岁月、经历以及曾经的迷惘、失意与苦痛赐予他的礼物吧。!x
本人既不是电影发烧友也不是专业影评人,我所有的就是这份对Tim Roth狂热的喜爱了。总觉得即使把天底下所有美好的语言都加诸在他身上也不为过,又觉得所有的语言其实都是那么苍白多余。还是写下这么一篇冗长的文字,对于同样喜爱Tim Roth的人,它可能值得收录;而对于不知他是何人的人,不看也罢。<
&;靠近布拉德——Brad Pitt中文论坛 -- 布拉德·彼特中文论坛 9*)
注:Tim Roth本来译成“蒂姆•罗斯”更为贴切,但由于第一次看《海上钢琴师》时DVD上采用的就是“提姆•罗素”这个译名,所以先入为主保留了它。影片末尾长长的字幕后藏着一首极为动听的歌曲——Rogers Waters填词并用他海妖般的嗓音吟唱的《Lost Boys Calling》(弃儿的呼唤),没有耐心的人根本不会注意到。或许托纳托雷想以此考较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喜爱程度?+fs)*&
饰演迈克斯的Pruitt Taylor Vince(普鲁特•泰勒•文斯)也是我非常喜欢的男演员,眼波流动,连眉毛都会演戏。,
『肆』 影响狂人病态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活的压力使得许许多多的人患上了病态心理而不自知,例如有些人容易暴躁,有些人极易心情压抑,这些或轻或重的心理都是一种不健康的表现,如果有发现自己的情绪经常莫名其妙的,建议通过了解以下几种病态心理,针对自己的情况自查一下。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病态心理问题表现有哪些吧?
1、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指在于与他人进行比较时,发现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进而会产生的一些羞愧、愤怒的情绪的心理状态。嫉妒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人们在生活中总是喜欢比较,他人的幸运就会使自己的内心变得不平衡,并且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对抗性。嫉妒心理强烈的人总是会希望他人朝不好的方向发展,最终可能会造成去伤害他人,是很危险的一种病态心理。
2、贪婪心理
贪婪心理是对于与自己的能力不相称目标有过度的欲望或者是过分的追求的心理状态。人们生活是有需求的,需求又是不断更新的,一个需求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另一个需求,需求就会促使人们产生欲望,但是过大的欲望就会使人们走向深渊。过分贪婪的人都是利欲熏心,他们已经无法在控制住自己的内心了。
3、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指想通过偶然的原因去达到成功或者去躲避危害。过分拥有侥幸心理的人,他们相信命运,并不认为成功是需要自己努力的,脚踏实地的做事情永远不会出现在他们的身上。侥幸心理会让一个人信念迷失,失去坚持下去的勇气。但是,现实会给他们当头一棒,会告诉他们天底下是没有白吃的午餐的。
4、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错误认识,认为自己不如他人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每个人都存在自卑的情节,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会使得每个人的自卑扩大或者缩小。自卑仿佛成为现代许多人的一种通病,普遍存在,却不能够轻易摆脱。
5、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对他人的行为和言论过分敏感,并且总是认为事情都与自己有关的心理状态。过分的猜疑心理非常的影响生活和工作,每天无所事事,无中生有,让人与人之间彼此的信任消失殆尽。这样长期下去,内心会感到非常的疲累,容易激发心理的矛盾,进而会引发冲突。
『伍』 为什么穆里尼奥会被称为“狂人”呢
我想谈谈穆里尼奥的性格,大家都知道他除了“魔力鸟”这个中国人起的谐音外号外,还有一个全世界通用的别名——“狂人”.这个代号已经充分显示了他张扬的个性,挑衅对手、攻击裁判以及无所不用其极的言语武器,这都是他的惯用招术,穆里尼奥是个语言天才,精通多国语言,当然他对心理学也很有研究,懂得如何鼓舞士气和激怒敌人,但从心理学的另一方面来分析,过于狂妄个性的反面则是脆弱的心灵.毫无疑问,穆里尼奥是个十分成功的教练。 虽然他有足够的运气和丰厚的资源,可不能否认的是他的确有过人之处,但他的父亲却不是个成功的教练,穆帅的老爸在葡甲混迹多年,始终是个郁郁不得志的三流教头,说的难听点就是个失败者,而从未当过职业球员也是穆里尼奥最大的软肋(也有人称之为佳话),所以要强且不服输的穆里尼奥是绝对不能忍受失败的印记刻在自己身上的,所以他才不断地用张扬且狂妄的一面来掩饰心底那恐惧的源泉。本帖地址:点此复制本帖地址
『陆』 从心理与人格上比较阿Q与狂人
鲁迅最早的也是最著名的小说是《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对这两部作品的独立的研究已经很详尽了,但如果把它们联系起来看,你就会惊异地发现,鲁迅如此准确地刻画和解剖了中国人的两种典型人格:狂人与阿Q。从心理学上看,狂人和阿Q都属于偏失人格,狂人的心态偏激,愤世嫉俗,傲岸不群;阿Q浑浑噩噩,逆来顺受,自我欺骗。阿Q 的形象已经成为传统中国人的象征,而狂人则被当做反传统的革命者的形象。狂人形象虽然是鲁迅创造的,但实际上早已是中国人格的另一极,即阿Q人格的对立形式,而两者都不是健全人格。孔夫子曾经说过:“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孟子解释说,“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孟子·尽心》下)孔孟认为,中行(或中道)即温、良、恭、俭、让,不偏不倚,不激不随才是君子之风、正常人格,只是不易达到,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狂者),或又其次(狷者)。狂与狷的区分在于,狂者进取,有所为;狷者退避,有所不为也。孔子实际上并没有肯定狂狷,只是在难以实现中行的情况下的不得以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在说气话。孔子以中行为正常人格,以乡愿和狂狷为偏失人格的两极。他说:“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中国社会文化的禁锢性使中行人格难以实现,于是就出现了乡愿人格和狂狷人格,狂狷是被社会排斥到边缘而形成的偏失人格。
『柒』 为什么许多变态狂人、连环杀手都会有粉丝和崇拜者呢
首先、
我先问LZ一个问题、
世界上有绝对的对与错么? 有绝对的正义与邪恶么、?
那么所谓的正义、所谓的对、 真的就是正确的么
不是的、
是因为人类长久以来、
大部分所认同的 所期望的 才是正义、
当级少数的人的行为让大多数人不接受时候、
往往这些行为就是错的、不被接受的、甚至是邪恶的、
而道德、也是人们慢慢的习惯乐一种衡量他方式、有他的底线
如果人类还是停留在原始的社会
互相杀戮、为了生存、 难道要说这就是不道德邪恶的么?
好了 、回归到LZ提的问题
为什么会有人模仿、崇拜那些杀手、希特勒等人、
模仿是因为崇拜
就好像有很人多喜欢周杰伦、习惯MJ、所以就去模仿他们唱歌的方式、
言谈举止、这些都源于崇拜
为什么崇拜他们、是因为这些偶像的特点正式这些粉丝们所最渴望得到的
或者觉得是正确的 是好的、
举几个例子
希特勒 对于世界人民来说 他是法西斯、 给人类带来的战争、
但是不得不说、希特勒是一个很有手腕的野心家、政治家、军事家、
尤其是他的野心、
而且往往一些非常有野心的人、而且在内心觉得
为了达到他们的野心可以不择手段、 那么他们就会觉得希特勒很合乎他们的胃口
而且希特勒几乎撼动了整个世界
所以崇拜他的人 往往都是具有野心、崇尚力量的人为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也许他们生活中没有这么做但是内心却是这样想的 、
比如说、西方19实际 著名杀手、 开膛手杰克、
杀了数名妓女 手段残忍、连续作案六起之后 销声匿迹、 警方到现在都不知道
凶手的真实身份、
那么、也会有人崇拜他、
崇尚暴力的人、具有犯罪心里的人、
会崇拜他、 因为杰克不仅仅犯罪杀人、而且态度嚣张、 (向警方些恐吓信、
邮寄一些他杀的人的内脏、)而且最后逍遥法外、可谓是完美的犯罪、
也有人、 他们憎恨妓女、而且是恨之入骨、
当知道开膛手杰克杀六人、全都是妓女的话、他们也会视捷克为英雄、为偶像、
综上所述、 模仿、崇拜什么人、并不是根据这个被崇拜者是否是正义的
被社会、法律、道德所接受的、
而是根据粉丝们的心理状态 、 所崇拜的方向、
如果一个人崇拜暴力、血腥、 那么他崇拜模仿罪犯没什么可吃惊的、
所以社会才常常会呼吁 不要盲目的崇拜、
因为一个人崇拜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好的事物、
而被崇拜者、 也不一定都是好人、
不知道我的解释LZ是否满意
『捌』 关于狂人的文章,不是鲁迅的狂人日记,而是历史上的狂人
中国历史上的狂人中国历史上的狂人中国历史上的狂人中国历史上的狂人 在中国五千多年古老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文化氛围,孕育和培养了自己的知识阶层——士,亦即所谓文人。勿庸讳言,文人阶层是有其自己的特点的。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以极大的热忱,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探究自己所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和社会,正所谓上察天文,下究地理,忧国忧民,直面人生。由于时代条件的不同,主客观因素的差异,在文人阶层中,也呈现千姿百态之状,从而展示出异常复杂,异常鲜明的个性特征。有的对现实不满,予以猛烈抨击,以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有的要求进取而被拒纳,便心灰意冷消极遁世;有的恃才傲物而狂放不羁;有的因生活遭际而变得孤傲不群;有的视名利如粪土,或醉心艺术而与世俗远离;……凡此种种,无不与现实的社会规范发生尖锐对立。于是,具有这样一些个性特征的文人也就被世俗社会视为“狂人”。 文人变成狂人,虽然人数不多,但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中,都能找到一些,这就形成了一种狂人现象。狂人现象既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一般士人阶层的心态运动过程,但又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这个范围,从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民族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重视的民族心态研究中,把它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加以总结和讨论,是很有意义的。可惜的是,到今天为止,学术界对中国历史上的狂人现象并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虽然有些学者已经注意到了“狂”作为一种人格,给中国士人,特别是诗人以巨大影响,并且形成了狂狷人格,如东方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张节末的《狂与逸——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两种人格》,把狂作为中国知识分子两种基本人格加以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叶舒宪的《阉割与狂狷》,也是把狂作为一种人格与被阉割的人格相对比,来揭示民族性格中的两种相对立的现象。但把狂人作整体研究,或是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来研究的成果,现在还不多见。应该说还是一个空白。因此,对狂人现象进行整体研究,以揭示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深层背景,从而进一步揭示中国知识阶层的独特个性,乃至整个民族的性格,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何谓“狂”与“狂人” 狂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其意义有三: 一是如《老子》所说:“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之“狂”。这种狂有内在的和外在的两种表现。由于外部条件的刺激,思维主体在心理活动中出现超正常的精神亢奋。“心不定故发狂”(魏源《老子本义》),心理意识在一种不正常的不稳定的状态中运动,致使思维者的心理规律出现紊乱,情绪的变化非常明显。一般情况下,这只表现为内在变化,即使诉诸外部行为,也不会超出正常人的行为标准。当外界刺激一旦突破思维主体在精神上的承受能力,使之高度紧张的精神世界完全崩溃,那么,思维主体的行为便会随内在心理的紊乱而出现异常,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见到的精神病患者。 二是如孔子所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之“狂”。这里的狂,已不只是纯粹的心理意识,而是转化成人格表现。它所体现的不仅仅是行为上的不合于伦理规范,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为思维主体把自己与其他社会个体相区别的思想上和行为上的标志。孔子赋予它的规定性特征是直、肆、荡。“直,正见也”(《说文解字》),“肆,极意敢言”,“荡,无所据”(刘宝楠《论语正义》),可见,孔子所谓狂,是敢于直陈正见,敢做敢为的行为表现。这些行为表现是行为者基于对社会和群体的责任感,为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群体利益而产生的,是行为者要求积极进取,有为于世的反映。如果“见”不以礼法为依据,则必会失之于“荡”。“据,即据于德之据,无所据,则自放于礼法之外”(刘宝楠《论语正义》),超出礼法之外,毫无所据,必去“直”而成狂妄。由直而狂,乃是孔子所谓狂的根本所在。因直而能肆,肆则能进取,肆之极则为荡,荡则狂妄。在孔子看来,真正的狂者是勇于进取的。与狂一起被孔子所称道的还有狷。“狷者守节无为”,“狷者慎守一节,虽不能进取,亦自不为不善。”(刘宝楠《论语正义》)即所谓独善其身者。他们虽不能补社会之偏,但能在乱世中保持气节而不被世俗所污。狷介中正,洁身自好,保己之德,正己之心,其实是狂的另一种表现。孟子对狂的解释是:“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孟子·尽心下》)赵歧注曰:“嘐嘐,志大言大也,重言古之人,欲慕之也。夷,平也。考察其行不能掩其言,是其狂也。”(焦偱《孟子正义》)朱熹也认为,“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由于狂者怀有一种阔大的抱负,所以其出言便要超出一般社会个体的接受能力和认识水平之上。他们思慕古圣先贤,欲以古圣贤自比,但其行为却往往与其言不相符,言大而行小,故显出其狂妄。这虽然超出了孔子狂而直的特征,但其慕古人之高风亮节并因以自况,也是勇于进取的一种表现。 三是如王夫之之所谓狂。在王夫之那里,狂是与圣相对照的。“所念者特未定矣,之于圣之域乎?之于狂之径乎?克念而奚即入于圣?故必目言其所念者伊阿?而后圣狂之分以决。”王夫之的圣与狂指的是两种思想境界,二者的区别在于“念”。所谓念者,“意动而生心者也”(王夫之《尚书引义·多方》),即思维主体的各种欲望和思想意识。这些欲望和意识必须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必须使之合乎一定的社会规范和伦理要求。思维主体对这种“念”的态度不同而行为表现亦不同,念者入于圣,罔念者入于狂。狂者,就是毫无限制地任“念”扩张,不加任何约束。他不能坚定自我与社会共同的伦理信念,而去任意对古已有之的共同信仰和道德规范加以指责和违反,其念不能专一,并且自以为是,有意识地超出社会共同规范的限制。“乃所谓异端者,诡天地之经,叛先王之宪,离析《六经》之微言,以诬心性而毁大义者也。”(王夫之《读通鉴论》)这种“异端者”,正在于对先圣先贤的言论和礼法提出质疑而不使自己局限于已有的思维框架之中,能够按照自我的思维模式去审视这个被赞誉被称颂的世界,重新认识自我在这个世界上本有和应有的地位。“由此言之,彼异端者狂也,其自谓圣而适得狂者,罔念而已矣。”(王夫之《尚书引义·多方》)在王夫之的狂之概念里,更多的是与传统和社会普遍意识相悖的叛逆思想,其所有的外部表现,全在于内心的妄念,其行为的不检,言论的易变,全应归之于心的易动。如果说,在孔孟那里,狂多少还有被称道的方面,而在王夫之这里,狂则完全被否定了。这种区别,显示出了历史上对狂由肯定到否定的思想演变过程。 以上是古人对狂之意义的三种理解。除前者着重于纯粹心理意识的变化而不搀杂社会功利性因素外,后两者所阐明的则主要是狂者因内在思维与社会群体正常思维不同而造成的与一般社会的冲突。这是非狂者在非主观的角度上对狂者的一种评判。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他们都是以社会规范行为标准对狂者作出评价。但假若以狂者自身来看,所有的狂都是思维主体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把自我个性突出出来,使自身非常鲜明地超越于社会群体之外,形成了超社会的个体人格。这种狂者与一般社会的对立,使一般社会的共同伦理要求和社会规范成为狂者破坏的主要目标,他们对已为整个社会群体所普遍接受和遵奉的社会规范提出质疑,并以自己的行为予以撞击。当然,在狂人中这种批判精神有的表现明显,有的表现隐约,从而呈现一种扑朔迷离的复杂状态。 今人对狂的解释建立在现代心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更为科学和准确。现代心理学家称狂人现象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其主要特征是“时常做出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①这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一般又被称为“精神病态”。但按默比乌斯的解释应是“正常人的一种疯病,变异,是正常人的不正常”。②所谓正常,是指狂人们——即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的思维意识并非是错乱的,而是正常的,他们都有各自的认识社会的标准、生活准则和思想追求及正常的行为方式,而且其中大部分狂人都有一般人所常有的有为于社会的功利要求和价值观念。但是,由于他们的理想要求在现实社会往往得不到满足或在现实社会中受到挫伤,因而在行为方式上便有意识地突破现实社会的规范,使自身与社会相对立,与群体相脱离,着意表现自我人格,突出自我个性。如果与整个社会的一般伦理规范相比较,这就具有了“不正常”的特点。正因为这种所谓的不正常,才使他们自身具有了特殊价值。如果消除了这种不正常,那么他们作为狂人的价值也就消失了.
综观中国历史上的狂人现象,狂人的“不正常”,亦即“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以精神病患者的行为表现逃避社会制裁,保全自身;(二)远离社会,放任自然,洁身自好,隐逸不出;(三)在“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信念指导下,视“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为己任而又傲人傲世;(四)行为放纵,出言狂妄,孤傲不群,蔑视礼法;(五)远在江湖而心怀朝阙,身世飘零而忧国忧民,虽忠君爱国,但不被见用;(六)性情孤僻,不入世俗,醉心艺术,任性任情;(七)恃才傲物,言高忤上,蔑权贵,疾世俗,功名利禄,不为之动;(八)敢于对先圣先贤的思想提出质疑,“诡天地之经,叛先王之宪”,诬心性而毁大义,自谓异端。凡此种种,无不因志高言大、狂放不羁而与社会、政治、伦理发生冲突,从而表现为一种反社会性。这种反社会性既有内在的主观因素导引,又有外部的客观条件促成,因而使狂人现象成为一种极为复杂、极为矛盾的社会和心理现象。 二、狂人的八种类型 根据上述狂人的定义,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说,先秦的箕子、许由、接舆、庄子、杨朱、屈原,两汉的郦食其、东方朔、仲长统、赵壹、孔融、弥衡,晋代的皇甫谧、竹林七贤(阮籍、稽康、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陶渊明,唐代的贺知章、李白、杜甫、张旭、怀素,宋代的苏轼、米芾,元代的倪瓒,明代的唐寅、祝允明、李贽、徐谓,清代的朱耷、石涛、郑板桥,等等,皆属狂人之列。 中国历代狂人因生活的时代条件不同,各自的个性心理因素不同,因而狂人行为的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某些狂人的身上找到这方面或是那方面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因此,也就可以对之进行类型的划分。为了论述的方便,现根据中国历代狂人的行为表现和思维意识上的共同特征,将之概括为以下八种类型。但限于篇幅,对这若干历史狂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详加论述。 (一)佯狂者 关于狂的外在表现,《太平御览》卷七三九引《神异经》说:“西方有人,饮食,被发佯狂。其妇追之不止,怒,亦被发。名曰狂,一名颠,一名狷,一名风。此人夫妻与天俱生,狂走东西。”这种狂的外在表现,被佯狂者所利用。佯狂的目的是为了逃避,为了使自己摆脱某种与己不利的困境,有意而为之。在佯狂者中,有的是参与了某种政治斗争,失意后以佯狂来求得宽容,逃避胜利者的制裁。商代“纣为淫佚,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同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披发佯狂为奴。”(《史记·宋微子世家》)《史记·龟策列传》也记载:“箕子恐死,被发佯狂”。汉代蒯通劝淮阴侯反汉,不听而佯狂为巫(《汉书·淮阴侯列传》)。有的是禀性高逸,不愿被世俗所牵制,为保持自己个性,以佯狂脱离群体而独身自处,如楚狂接舆。“陆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性,躬耕以为食。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皇甫谧《高士传》)“楚狂接舆,躬耕以食,楚王使使者赍金百镒,愿请治河南,接舆笑而不应,乃与其妻偕隐”(《韩诗外传》)。 可以说,凡佯狂者,皆是世俗社会及其政治斗争与思维主体直接冲突的结果。他们戴着狂者的假面具,掩藏起真实的自我,以其狂乱的行为,掩盖着真实的目的。 (二)隐逸的狂人 隐逸之狂,按孔孟的定义应该称之为“狷”。刘宝楠《论语正义》曰:“狷者慎守一节,虽不能进取,亦自不为不善。”焦循《孟子正义》引《国语》韦昭注曰:“狷者守分,有所不为也。”所谓“慎守一节”、“守分”,乃在于保持自身高洁而不与世俗相并论。狷者不是直接与社会相冲突,而是使自己远远地避开世俗社会,不参与外部的政治活动和社会事务,静心寡欲,弃名绝利,以求得与天地为一的思想境界,在内心深处体验自然与我合一后的愉悦情感,以自己的行为向世俗社会提出抗议,具有明显的反社会性。因其行为隐秘,不与世人来往而又超逸不俗,居山林处幽雅之境而被称为“逸民”或“隐逸者”。
隐逸的狂人最大的特点是鄙弃名利,蔑视权贵,不与政治同流,不与世俗交往,对于现行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拒不接受。他们追求一种超社会超物质的纯自我理想型的思想境界,表面看来是使自我与自然合一,实际上正是在这种合一之中使自我人格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对自我人格的热烈追求,使得他们生活恬淡虚静,从而实现了无为和自由、真情与真我的合一。这成为他们对现实政治和现有伦理规范进行抗争的特殊斗争形式。“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槩,或疵物以激其情”,“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后汉书·逸民传序》)。总之,他们以不仕为高标,以远俗为手段,以适情为追尚,以全生为目的,内心恬淡,行为超逸,使自己远离社会,脱离政治,洁身独处,以世外人的身份冷眼观世事的变化。许由听尧让位而临河洗耳,庄子“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而不愿“死为留骨而贵”(《庄子·秋水》),杨朱“捐一毫利天下而不为,悉天下奉一身而不取”(《列子·杨朱》),他们无不“立乎损益之外,游乎形骸之表”。由此看来,隐逸之狂的真正狂处,在于他们将自身与社会相对立,不将社会普遍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加于自己身上,而是对此进行逃避和消极的对抗。他们虽与世俗社会无面对面的冲突,以无为对有为,而且也不把自己对社会的反对强加于他人身上,但它确实构成了一种反抗,即一种消极的反社会行为,因此,对社会心理和民族心态的影响,是很大的。 (三)入世的狂人 真正能体现孔子“狂者进取”精神的,应是入世的狂人。积极入世,有为于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主要表现,是中国古代士人阶层的主要特征,也是士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它主要表现为社会个体对现实政治的热心和济世拯民理想的渴望。但是,在古代中国,社会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有相应的政治地位,政治地位的获得是才智发挥的先决条件。只有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价值理想才有得以实现的可能。因此,中国古代士人阶层从来把地位和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庙堂之高”的向往成为历代文人的共同特征。入世的狂人则把这种向往推至极点。“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历代文人理想的入世之路,并有许多人经由此路走向“庙堂”。 士人阶层对家国的忧患意识则是其入世的根本原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种对国家对人民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使得他们在忧叹之中努力寻求济世救民的方案。这种自觉的参与意识又构成了他们入世的主要内容。 在忧患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古代士人阶层中,有许多人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面对纷乱复杂的社会,油然而生济世救民非我莫属的思想。东方朔就很典型。他曾上书武帝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二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汉书·东方朔传》)迫切的入世之心,溢于言表。他们对那些碌碌无为的庸俗之辈往往加以鄙视,并以此而傲人傲世。但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权利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又往往使这些地位相对低下的士人,难以跻身于政治权力的圈子之中,致使他们生发出无限的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从而对社会产生怨恨。傲世和怨世成为中国古代士人阶层的普遍心态。 入世的狂人正是在傲世和怨世的双重心态挤压下产生的。他们一方面要突破政治条件的限制,寻求实现理想和抱负的道路,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填补价值理想不能实现时的内心创伤,因而希冀一朝被执政者理解、发现、认同和接纳。为此,不惜狂言乱语,大话连篇,以种种反常行为引起统治者的注意。郦食其自号“高阳酒徒”,即是一例。另一方面,入世的狂人又鄙视世俗社会的庸俗之辈,不愿与之为伍,将自己高置于其上,处世孤傲,行为高标,甚至自以为是,孤芳自赏。但不论是怨世还是傲世,其用意只有一个,那就是努力使自己能够有为于世。 (四)放荡的狂人 所谓放荡,是指行为不检,不遵循正常的社会规范。荡者,已如前述,即“无所据,自放于礼法之外。”放荡的狂人最大的特点是不受社会共同的伦理规范的约束,在行为上毫无顾忌,完全依从自我情感行事。他们不是从现实的社会整体利益出发,而是只凭自我意识,把自我价值看得高于社会价值,因而在行为上自行其事,孤傲不群,蔑视一切,自我放纵,不考虑自我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影响,把自我与社会完全置于对立面上,不回避任何社会谴责,同样,任何社会谴责对他们也无济于事。他们所着意追求的是人生历程中生命的最大价值(标准由他们自己确定),生活的充分体验,自我情感的尽情宣泄。因此,他们豪情奔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他们的感情中,过多的是对生命短暂的哀叹,对自由欢乐的向往,所以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放荡的狂人与社会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与政治的冲突。任何统治者总是以自己的统治利益为重,对于社会上任何不利于自己统治的行为都要加以禁止。放荡的狂人以自我为中心,对于政治加以轻视,蔑视权贵,轻贱礼法,在自我情感的尽情宣泄中毫不顾及统治者的利益。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政治权利对他们的排拒和对他们个性的压抑,以及因政治动乱而使他们对权力失去信心而厌恶权力。在这类狂人中,其实不乏治国救民的宏图伟志,但他们不愿受制于政治,不能低颜附势于权贵,因而嵇康有与山涛绝交之书,阮籍有大醉六十日拒婚于皇上之举,陶潜有不折腰于五斗小儿之说,李白有“低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之叹。所以,他们之中虽也有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寻找进仕之路者(如李白),但却不能真正成为统治阶层中的一员,而且有的还因与政治的冲突而断送了性命。 二是与正统思想的冲突。中国自汉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便成为历代的正统思想。历代统治者总是以实际上被改变了的儒家思想为治国治民之本。而放荡的狂人大多所接受的是道家思想,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处世行事,因而与正统的儒家思想发生矛盾,“讬好《老》《庄》”(嵇康《忧愤诗》),“不涉经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不但言论上要“非汤武而薄周孔”,在行为上也蔑视儒家规范,对那些“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晋书·阮籍传》)的“正人君子”给予极大的嘲讽,骂之为“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同上)的虱子。这些冲突,一方面使他们在思想上与正统思想更加格格不入,另一方面又使他们在行为上更增其狂放。 三是与传统伦理规范的冲突。这是历代狂人的共同特征,在放荡的狂人中尤为突出。放荡的狂人反社会要求尤为强烈,对社会伦理规范的破坏尤为坚决。他们以行为癫狂著称,不考虑任何社会后果,只要感到尽兴,什么行为都可以做出。不仅“任宠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嵇康《忧愤诗》),而且大胆提出“礼岂为我设”(《晋书·阮籍传》),因而能够“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放诞有傲世情”(刘孝标《世说新语注》),甚至“脱衣裸形于屋中。人见讥之,则答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世说新语·任诞》)这种勇于冲破世俗伦理常规,将真实的自我人格作为表现内容的大胆行为,是他们真性真情的真实表露。这些看起来癫狂放荡的行为,实际上包含着行为主体的内心痛苦,是他们与社会直接冲突的最明确的表白。放荡的狂人在“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指导下,以他们狂放的行为表白了他们对社会的抗议,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反社会行为者”。 (五)处江湖之远的狂人 处江湖之远,意即不在朝廷,没有一定的政治权力,不能把权力运用为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工具。在中国古代狂人中,明显地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对权力的视而不见,十分淡漠,不仅不去积极地追求,反而即使别人亲自委托任用,也不接受,以显示自己的清高。另一种则是对权力的热切追求。这种追求不是为了把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而是作为实现有为于世理想的一种保证。处江湖之远的狂人属于后者,但又被统治者排斥于权力圈子之外。此类狂人是入世狂人的一种特殊类型。他们都曾使用过权力,并通过服务于朝廷展示过他们治国安邦的才能,在实现他们的社会理想过程中,曾享受过理想实现后的喜悦和满足。但由于他们最终不能适应君王的需要而被贬斥,远离朝廷,流落江湖。失落感在他们的心态中尤为强烈。 处江湖之远的狂人,最大的行为特征是他们虽处江湖之远,却心怀朝廷,心中充满着对国对民的忧虑。在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的驱使之下,他们时刻怀有一种为国为民尽力的热忱,对于那些把持朝政的庸官俗吏特别憎恶,对君王受佞臣蒙蔽十分不满。强烈的爱与憎交织在一起,却无法用行动来排解,于是便在流离中尽情地倾诉、吟唱,以诗歌来表达他们真诚而热切的内心世界。他们诉诸诗中的有理想和向往,有徘徊和彷徨,有深沉的叹惜和不尽的失望,有诚挚的表白和强烈的愤懑。这一切,不是为了别的,全部是为了他们所热爱的国家和人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生民之多艰”(屈原《离骚》),“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们所交付的是一颗赤诚的爱国爱民之心,而他们在流离中如癫似狂的行为则是他们内心痛苦的真实写照。 (六)一任性情的狂人 “性”是人的自然禀赋,“情”是人的欲望、情感、情绪等等,它们是与“理”、“法”对立冲突的。是任性情还是任理法,乃是困扰古往今来多少人的永恒之结。一任性情的狂人,其特点在于能把性与情提到首要位置,不加约束地任其自然发展,虽然并非要求所有的性情都得到满足,但却要求积郁胸中的炽烈情感能得到尽情渲泄。他们多为艺术中人,无论是对社会的不满还是对自己遭际的不平,他们大都将情感诉诸艺术,用艺术形式来展现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 在一任性情的艺术狂人中,性与情的满足与渲泄是不相同的,适性是为了尽情。他们大多行为怪癖,个性与常人迥异,从而显示出他们作为狂者的个性特征。心境澹泊,轻贱名利,鄙弃世俗,桀傲不顺,不遵礼法,使他们与世俗社会明显地隔离开来。宋米芾有洁癖,“至不与人同巾器”(《宋史·米芾传》),元倪瓒更有甚者,“盥濯不离手,俗客造庐,比去,必洗涤其处”(《明史·倪瓒传》),这种好洁成癖正是其厌恶俗世的明显例证。明祝允明“恶礼法士”(《明史·文苑传二·祝允明传》);徐谓则对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人墨客,“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袁宏道《徐文长传》);清郑板桥“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郑板桥《自叙》),愿“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郑板桥《六十自寿联》),这些不与世俗为伍的行为,既显示出其脱俗颖立的个性特征,又反映了他们内心澹泊恬淡的思想追求。 但更能显示任性情的狂人的癫狂的还在于他们对于艺术的痴迷和在艺术中情感的渲泄。他们把对世俗的厌恶和内心的孤独,皆诉诸艺术。艺术上的癫狂真正体现了其狂的特征。唐张旭性“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新唐书·文艺传》),其“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宋米芾见“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宋史·米芾传》)在痴情于艺术的狂人眼里,一块怪石竟也具有了巨大的艺术欣赏价值,真
『玖』 为什么说尼采是疯子
为什么说尼采是疯子的两个原因:
1、是因为他的哲学思想: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尼采的哲学被第三帝国利用,成为法西斯的外衣。强权主义、个性强权论被打造成世界大战德国政策的指导原则,尼采的哲学被国内外许多学者视为“战争哲学”,尼采也就成了“战争鼓动者”。而到了新时期,尼采哲学的误读又负向演化成了个人主义,与其说这是尼采的争议,更恰当的应该是对尼采哲学的争议。
而尼采的自诩太阳,超人强力意志,”重新评定一切”等学说在哲学界存在比较大的争议,部分学者哲学家认为他的学说是在利用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搞虚无主义,完全颠覆了西方思想,是将西方经过上千年建立起来的价值观进行推倒重新树立,是开历史的倒车的行为,同时部分学者认为其思想理论是以后一大批极端分子出现的罪魁祸首,是个思想上的疯子。
2、是他真的疯了:1889年,尼采的灾难降临了。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据说由于无法忍受长时 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数日后,他的朋友奥维贝克赶来都灵,把他带回柏林。尼采进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学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亲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9)心理学狂人扩展阅读:
罗伯特·所罗门所写的《尼采到底说了什么》内容简介:
尼采是有史以来被人们谈论最多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不被人们所理解的哲学家之一。流言蜚语在他的身后绵延不绝,涉及他的性生活,他的政治立场,他的精神健康。他的学说也往往受到误读和曲解,其中最不幸的便是德国纳粹分子将他的学说曲解为法西斯理论的支柱。
希特勒甚至参观尼采故居,拜谒尼采之墓,与尼采雕像合影。尼采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也经历了起起落落。20世纪初,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陈独秀等人都曾翻译推介尼采的著作,但在50年代,尼采被定为反动哲学家,研究和介绍尼采成了禁区。
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又掀起了一阵一阵的尼采热,其著作相继被翻译出版,且不断有新译本问世,尼采成为当代中国拥有最多读者的西方哲学家。
尼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说了一些什么?他的思想为什么会受到误读与曲解?本书深入尼采的生活与著作中,力图回答这些问题。
作者首先破解了缠绕在尼采生活与思想上的30个流言,诸如说“尼采是个疯子”“尼采仇恨女人”“尼采是纳粹分子”“尼采仇恨基督教”等等,接着带领读者直面尼采的著作,解析隐藏在他汪洋恣肆、激情洋溢的文字下的思想,又具体从尼采对基督教的批判、对道德的批判、对历史上或与他同时代著名人物的攻击等几个方面分析引起误读与曲解的原因。
『拾』 鲁迅笔下的疯子与狂人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文集作品目录:
鲁迅简介 鲁迅先生年谱
鲁迅相关照片
鲁迅文集作品目录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彷徨
·呐喊 ·野草 ·
杂文集
·而已集 ·二心集 ·坟
·花边文学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华盖集续编补编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集外集拾遗补编 ·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附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热风 ·三闲集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其他作品
·古籍序跋集 ·汉文学史纲要 ·文序跋集
·中国小说史略 ·关于鲁迅 ·近访鲁迅博物馆
·李泽厚论鲁迅 ·鲁迅研究现状 ·鲁迅与电影
·鲁迅与朱安 ·鲁迅诗集 ·阿金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