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习比实践更重要的名人名言 古谚语有哪些
一个人只有经过东倒西歪的、让自己像个笨蛋那样的阶段才能学会滑冰。 --萧伯纳(英) ●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决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 --歌德(德) ●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 --车尔尼雪夫斯基(俄)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萨迪(波斯)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况(战国)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刘向(汉) ●百闻不如一见。 --班固(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宋)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陆游(宋) ●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眩惑。 --王廷相(明) ●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 --林希元(明) ●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 --颜元(清)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李光地(清) ●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 --鲁迅(中) ●只有实践能克服经验的错误。 --巴人(中) ●任何理论都不如现实具体。 --沈从文(中) ●一定是实践和实际的人生经验教给了他这么些高深的理论。 --莎士比亚(英)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德) ●力行而后知之真。 --王夫之(清)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魏源(清) ●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 --陶行知(中)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中)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自吃一吃。 --毛泽东(中)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毛泽东(中) ●只有实际生活中可以学习,只有实际生活能教训人,只有实际生活能产生社会思想。 --瞿秋白(中) ●实际工作是重要的教育武器。 --陈云(中) ●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 --达·芬奇(意) ●人类用认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制造宇宙。 --克罗齐(意) ●仅仅一个理论上的证明,也比五十件事实更能打动我。 --狄德罗 ●理论上一切争论而未决的问题,都完全由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来解决。 --车尔尼雪夫斯基(俄) ●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列宁(苏) ●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斯大林(苏)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朱熹(宋) ●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中) ●没有实际的理论是空虚的,同时没有理论的实际是盲目的。 --徐特立(中)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毛泽东(中) ●理论是实践的眼睛。 --邹韬奋(中) ●实践决定理论,真正的理论也有着领导行动的功用。 --邹韬奋(中) ●离开实际的理论是死理论,离开理论的实际是瞎实际。 --刘伯承(中) ●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是毫无用处的,甚至是有害的。 --陶铸(中) ●用理论来推动实践,用实践来修正或补充理论。 --廖沫沙(中) ================================ 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 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农耕文化较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孔子不谈“怪、力、乱、神”,就已把目光聚焦在社会生活上。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这些思想,就是中国文化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它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创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灿烂的文明。务实精神作为传统美德,仍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熠熠生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诚实,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且,这种诚实更是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如果以不知为知,不仅不诚实,而且会影响自己的进步。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 【大意】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而在行动上一事无成,那就会被别人视为“言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 【大意】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提示】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讲究实际行动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实践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自古以来也有许多思想家、学问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李时珍走遍了南方许多省,收集民间药方,逐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药学名著《本草纲目》。仅仅靠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的人,是很难成为大学问家的。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出处】《荀子·修身》。 【大意】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提示】任何一项事业都要靠实践去完成。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去走,永远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那只会一事无成。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出处】《荀子·儒效》。 【大意】听说过而没有亲眼见到,虽然听得很多,必定会有许多是错误的;见到了而不能理解,虽然记住了,必定会有许多是虚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虽然知识丰富,也必定会遇到困扰。 【提示】在古人看来,耳闻、目见、心知、力行,是认识事物的四个途径,但以“力行”最为重要。因为“力行”不仅可以检验通过前三种途径所获得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出处】《荀子·性恶》。 【大意】善于谈论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现今寻找依据,善于谈论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寻找证明。 【提示】无论说什么话,如果想要让别人相信自己,那就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而证据往往表现出事物的关联性,所以,一定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谨于言而慎于行。 【出处】《礼记·缁衣》。 【大意】说话要严谨,行动要慎重。 【提示】这句话告诫人们,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虑,切不可凭一时冲动而鲁莽行事。 君子强学而力行。 【出处】扬雄《法言·修身》。 【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励自己学习并且努力去行动。 【提示】强学和力行,都要求一个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努力读书学习,需要有毅力钻研进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同时要缜密思考,把所学和所用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 实事求是。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大意】从客观事实中去研究,得出规律。 【提示】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武帝的弟弟。他一生好学,不爱虚夸。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书,遇到民间送上善本书,他都找人来誊写一遍,然后把抄好的书给人家,自己保留原本。唐朝人颜师古评论他这种行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书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书中所讲内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实。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原意。后人把这句话引申为对一切事都应当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凭事实说话。 百闻不如一见。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 【大意】听别人说一百次,不如自己亲眼看一次。 【提示】虽然“耳闻”与“目睹”都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许多情况下耳闻的真实性却值得怀疑,因为经常会被传言所蒙蔽,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更为确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 【大意】站在深潭边上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去赶快编织渔网。 【提示】凭空想像而不去实践,正如想品尝鱼的美味却不想去编织渔网,而仅仅站在水边羡慕,是没有意义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向理想的目标迈进,脚踏实地去争取,最终才能达到目的。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出处】王充《论衡·薄葬》。 【大意】对一件事情最好的证明就是看其是否有效,对一个理论最好的检验就是看其是否有证据。 【提示】王充是东汉哲学家,他最讲究实证。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虽然说得神乎其神,他也绝对不信。在《论衡》里,他不厌其烦地辩论,指出鬼之类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这种思想在古代独放异彩。 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出处】荀悦《申鉴·俗嫌》。 【大意】名声必须有事实与之相配,做事情必须有结果来证实。 【提示】这句话提醒人们注意,有时候一个人有很大的名气,但却不一定名副其实;有时候做一件事情有很好的初衷,但却不一定有好的结果。所以,在观察人或事时,都要看其真实的情况或实际的效果,而不要听信虚名。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提示】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做个鉴赏家,也要多观察实物,纸上谈兵是不行的。读书要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助。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处】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大意】古人做学问不遗余力,年少时努力学习到老方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总感觉浅近,要想真正弄懂还要靠自己亲身实践。 【提示】陆游冬夜读书有感,写了八首诗给他的小儿子,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这首诗一方面强调在学习上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加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因为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即使是真实正确的,对自己来说也有隔膜。没有亲身实践,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极为重要。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出处】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 【大意】理解得越清楚,实践就越扎实;实践越扎实,认识就会更加清晰。 【提示】这句话说明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和向导,反过来实践又会进一步促进认识的深入发展。只有将两方面结合起来才会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接近真理,进步更快。
2. 古代格言谚语
古代格言谚语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人无忠信,不可立世
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症者征也,瘕者假也
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心正则事正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不诚则有累,诚则无累
不衿细行,终累大德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天地之性,人为贵
惟天下之至诚,胜天下之至伪
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阴。
所逢苟非人,粪土千万金
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
与人善言,暖若锦帛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礼者,所以正身也
潜心积虑以求精微
学者欲博闻旧事,多识其物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君子之学必好问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不掩贤以隐长,不刻下以谀上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
养心莫善于诚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与人以实,虽疏必密
君子改过,小人饰非
推人以诚,则不言而信矣
才者,德之资也
信不足,安有信
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以信接人,天下信人
一言之美,贵于千金
诚者,天之道也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民无信不立
人背信则名不达
言不信者,行不果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娇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 古代谚语有哪些
车到山前必有路,水到滩头自有沟(桥到船头自然直)
上山容易,下山难。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鲁迅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大路无边,各走一边——俗语
书山有路勤为径——古诗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谚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①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③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王安石<江上>)
④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扬系画船。(范成大<横塘>)
⑤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五灯会元>卷十七)
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⑦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陆游<舂日杂兴>)
⑧云开巫峡千峰出,路转巴江一字流。(吴本泰<送人之巴蜀>)
⑨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王维<老将行>)
⑩路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韩愈<听颖师琴>)
4. 有哪些古谚语
1.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唐太宗)
2. 贤乃国之宝,儒为席上珍。(<<礼记>>)
3.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4. 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
5. 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6. 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
7.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孙子>>、<<紫钗记>>)
8. 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中庸>>)
9. 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10.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11.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12.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13.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14. 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
15.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16.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宋<<事林广记>>)
17.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宋俞文豹)
18. 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19. 两人一般心,有钱堪买金;一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针。(比喻齐心协力)
20. 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
21.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明郑之珍)
22.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口面不知心。
23.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24.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25.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26. 河狭水急,人急计(智)生。(徐 <<杀狗记>>)
27. 饱暖思淫逸(欲),饥寒起盗心。(明沈采<<千金记>>)
28. 灯蛾扑火甘就镬,春蚕作茧自缠身。
29. 江中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30. 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明余翘<<量江记>>)
31. 劝君莫作守财奴,死去何曾带一文。
32. 名高妒起,宠极谤生。物极必反,器满则倾。
33.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左传>>子产)
34. 大富由天,小富由俭。(清石天基<<传家宝>>)
35. 自恨枝无叶,莫怨日无阴。
36. 无病休嫌瘦,身安莫怨贫。
37. 众口难辩,孤掌难鸣。(<<国语>>、<<韩非子>>)
38. (世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於心。(<<羊祜传>>、<<孟子>>)
39.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耳闻是虚,眼见是实。(魏徵)
40. 一犬吠日,百犬吠声。
41.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42. 虎生犹可近,人毒不堪亲。
43.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莫待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成仇。
44. 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拙而忌人之能。(<<菜根谭>>)
45.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46.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47. 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而快私情。
48. 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照塔层层,不如暗处一灯。
49. 讳疾忌医,掩耳盗铃。(<<吕氏春秋>>)
50.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老心不老,人穷志不穷。(<<警世通言>>、<<后汉书>>)
51. 礼义兴於富足,盗贼出於贫穷。(<<管子>>)
52. 天上有星皆拱北,世间无水不朝东。
53.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
54. 屋漏更遭连夜雨,船慢又遇打头风。(<<喻世明言>>)
55. 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56.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57.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武王伐纣平话>>)
58.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古今概谈>>)
59. 但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元杨显之<<潇湘雨 >>)
60.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刘祈)
61. 燕雀哪知雄鹄志,虎狼岂被犬羊欺。(明徐阳辉<<脱囊颖>>)
62. 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63. 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史记>>)
64. 许人一物,千金不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论语>>)
65.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
66. 官清书吏瘦,神灵庙祝肥。
67.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书>>)
68.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格言联壁>>)
69.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70. 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
71. 父老奔驰无孝子,要知贤母看儿衣。
72. 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看容颜便得知。(<<水浒全传>>)
73.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事林广记>>)
74. 鹬蚌相持(争),渔人得利;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战国策>>)
75. 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论语>>)
76. (与)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明许时泉<<赤壁游>>)
77. 求人须求大英雄(英雄汉),济人须济急时无。
78. 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79.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80. 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81. 白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唐吕岩)
82. 水至清则无鱼,人太紧则无智。
83.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84. 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
85. 久住令人贱,频来亲也疏。但看三五日,相见不如初。
86.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坏之有余。
87. 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
88.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89.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佛塔)。
90. 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镜花缘>>)
91.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喻世明言>>)
92. 伤人一语,痛如刀割。杀人一万,自损三千。(<<西游记>>)
93. 有容德乃大,无欲心自闲。(<<尚书>>、周敦颐)
94.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乐府诗集>>)
95. 勿因
5. 有哪些20条古时候的谚语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6. 中国古谚语关于工作那方面的
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好马是骑出来的,才干是练出来的。
今日事,今日毕,留到明日更着急。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7. 关于目标的管理学名言
目标管理的最大好处是,它使管理者能够控制他们自己的成绩。这种自我控制可以成为更强烈的动力,推动他尽最大的力量把工作做好。
管理目标的名人名言
――巴纳德(美)
提出目标是管理人员的责任,实际上这是他的主要责任。
――巴纳德(美)
对于组织运动的效果来说,预定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个人努力与群体努力的.结合程度。
――卡斯特(美)
在分析目标时,也必须考虑怎样实现它们――即采取什么手段。
――卡斯特(美)
管理者的一言一行,都必须兼顾临时之计和长远目标。
――P?德鲁克(美)
建立目标是一种平衡:在企业成果与遵循人们所相信的原则之间的平衡,在企业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之间的平衡,在期望的结果与可用的资源之间的平衡。
――P?德鲁克(美)
成功的经理人员在确定组织和个人的目标时,一般是现实主义的。他们不是害怕提出高目标,而是不让目标超出他们的能力。
――亨利?艾伯斯(美)
管理人员在确定目标时:必须考虑目标的三个方面:优先次序、时间和结构。
――唐纳利等(美)
对每个领导者来讲,指挥的目的是根据企业的利益,使他单位里的所有的人做出最好的贡献。
――亨利?法约尔(法)
一个没有理想与目标的人,在思想上往往偏于保守;在行动上,常常想维持现状。|
――土光敏夫(日)
事实上一般的职工不可能同地位高的人接触,他们只能通过管理者的规划与目标来了解他。
――土光敏夫(日)
8. 关于管理学的名人名言
一、《公司的概念》
这是德鲁克的一部早期作品,出版于 1946 年。当时,二战刚刚结束,美国的大企业正在快速崛起,而学界却不了解这些企业内部是如何运作的。德鲁克恰好受邀到当时美国最大的工业企业——通用汽车进行为期 18 个月的调研。调研一结束,德鲁克就把他的观察和思考写成了这本《公司的概念》。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本详细揭示企业组织如何运行的书。
有意思的是,这本书出版之后,遭到了通用汽车高管层的集体抵制,德鲁克在书中提出的某些批评意见他们不能接受。为了反驳德鲁克,通用汽车董事长艾尔弗雷德·斯隆甚至专门写了一本自传,叫《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来系统阐述通用汽车的管理理念,斯隆这本书同样成为了管理经典。
二、《管理的实践》
这是德鲁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这本书中,德鲁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释了管理的内涵,开创了“管理学”这个新学科,德鲁克也凭借这本书奠定了管理学宗师的地位。德鲁克还在这本书里首次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目标管理是德鲁克最重要的概念,然而,也是被曲解和误用得最多的概念。
人们以为目标管理的关键在于目标分解,也就是先由高管制定企业的总体目标,再把目标分解下去,变成个人的小目标。于是发展出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绩效考评体系,如 KPI。但在实践中,绩效考评让不少公司都栽了跟头。那么,像 KPI 这样的绩效考核体系,问题出在哪里?真正的目标管理,到底应该怎么管?这本书会告诉你答案。
三、《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本书出版于 1966 年,是德鲁克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本书。德鲁克在这本书里提出: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型社会,未来的管理者就是组织中的知识工作者,而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管理好自己,提升工作效能,追求「卓有成效」。这就是现在所说的「人人都是管理者」「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的CEO」。
但是,这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某种程度上说,管理者就是「组织的囚徒」。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不属于他自己,他的工作随时可能被别人打断,如下属、上司、客户、合作伙伴等等。而且,管理者往往疲于应付日常事务,抽不开身去思考真正重要的事项。管理者要如何做才能实现卓有成效呢?这本书会告诉你答案。
四、《非营利组织的管理》
这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晚年的一部重要作品,出版于 1990 年。毕生研究企业管理的德鲁克,为什么会写一本关于非营利组织的书呢?因为当时,非营利组织已经成为了美国国内最大的「雇主」,平均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志愿者,他们每周至少为非营利组织工作 3 个小时。在德鲁克生命的最后 20 年,除了写作,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了非营利组织,帮助它们进行更好地管理和发展。
和企业相比,非营利组织面临着一些特殊的管理挑战。比如,企业经营得好不好,一目了然。而非营利组织到底经营得好不好,就很难有一个统一衡量的标准。还有,很多非营利组织的主要「雇员」是不领一分钱的志愿者,来去自由,该怎样管理和激励他们呢?这本书会告诉你答案。
五、《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美国的德鲁克管理学院院长达罗克说,她的案头常备三本书,常读常新,第一本是《管理的实践》,第二本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三本就是这本《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写于 1985年,30 多年过去了,关于创新的本质,关于企业家精神到底是什么,还必须要回到这本书。德鲁克指出,跨越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是连续创新的基础。
六、《动荡时代的管理》
德鲁克一直有深刻的危机洞察能力,这可能与德鲁克亲身经历了 1929 年大崩盘直接相关。大崩盘前夜,德鲁克还是位年轻的证券分析师,他通过数学模型,预测未来股市会保持强劲增长。结果,这个错误毁掉了德鲁克的证券分析师前途,他这才走上了学术道路。
这本书写于 1980 年代,德鲁克在书中指出世界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动荡,20 世纪初那些默认的假设、规律和惯例正在遭到质疑和挑战,而管理者必须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德鲁克当时甚至明确地指出,苏联将会解体,这个观点让当时不少学者难以接受,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甚至认为,“德鲁克一定是疯了”。
9. 俗话说“饥寒起盗心”但古人云“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志士不饮盗泉之水”根据管理学的有关原理,你认为以下哪
C. 俗语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而格言符合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