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本前言 » 诗词诵读校本课程前言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诗词诵读校本课程前言

发布时间: 2021-03-28 00:47:30

A. 中华古诗词诵读的感受 作文 600字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诵读古诗词已列为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熟练背诵一定篇目的古代诗词。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学校一直就非常重视学生古诗文的背诵与积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更好的推动与传承悠久灿烂文化。本学期,我校对六年级学生的积累背诵情况进行了综合素质竞赛,本次竞赛学校要求我们六年级采取全员参与、活动展示的方法,这实施过程中我作为校本老师有几点感受:
1、从积累的数量上就要求我们校本老师需要抓在平时,练在日常,真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2、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意义深远。而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老子》、《中华古诗词经典》等重要著作。在每个年段分别体现出来,可想而知,经过六年的学习积累,我想学生的收获将是极大的。小学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孩子们能将经典诗文烂记于心,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去践行,定会终生受用的。在实施校本课程的时候,学校要求学生试着作诗和改诗呢!班中有一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写到:“我喜欢中华经典诵读,它让我学会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的确,在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进步。
3、在老师和学生的努力下,古诗文诵读逐步走向深入。古诗文诵读最大受益者是学生。诵读大量可以振奋精神,温润生命的诗文,将使学生受益终身。师生情感诵读,字字句句,抑扬顿挫,入情入境,令人陶醉。那一首首工整优美,寓意深刻的诗词,宛如一只短笛,吹奏出诱人的曲调,使人遐想,让人感叹,给人振奋,催人奋进。
4、古诗文的诵读要常抓不懈。开展古诗文诵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长期坚持下去,不能流于表面化、表演化。我班利用晨读、课前三分钟说话、语文大课活动等多种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向家庭延伸,唤起学生背诵古诗的热情,并使这种热情经久不衰。
5、我个人觉得古诗文诵读要和读书结合起来,班级要有自己的计划,不要面面俱到,但要有班级的特色。
6、古诗文背诵要求四、五、六年级在背的基础上要落实到笔上,要求会背的古诗要会默写,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归归类,从季节、花草树木、带有数字的、描写边塞或军旅生活的、描写友情送别的、珍惜时间的古诗等积累背诵。这一点上,因为正逢毕业,学生相对掌握的较好。
中华经典诵读,好似一根无形的教鞭,鞭策着我们教师在工作之余,勿忘“充电”.
学生们朗朗的诵读声至今萦绕于耳,通过开展古诗文的诵读活动,不仅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得以广泛传播,而且使学生在此活动中,提高了诵读的兴趣,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我们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深入地开展这项活动,让“古诗文”这一华夏精髓真正沁入每个孩子的心田。

B. 感受民俗的情趣的诗词

诵读节日诗词,感受民俗之美
——浅谈“传统节日诗词诵读”校本课程的
价值取向与教学设计

摘 要:我们开发“传统节日诗词诵读”校本课程,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用以指导学生诵读和欣赏,从中感受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理解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认识传统节日承载的优秀民族文化在当代的传承意义。
关键词:节日诗词 传统民俗文化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从远古走来,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尽管形式不同、主题各异,但无不凝聚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生不息、代代相续的传承中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成为炎黄子孙心中永远不能忘怀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
传统节日习俗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在万民同欢、雅俗共赏的节庆活动里,历代多少骚人雅士用自己的生花妙笔,为一个个节日谱写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描绘出一幅幅鲜明生动、令人陶醉的节俗风情画卷,也让优雅的诗词歌赋与美好的节日风俗结下了千古不解之缘。
中国传统节日诗词与其吟咏的传统节日一起,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财富,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值得我们挖掘和开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有效途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洋节”的冲击,许多青少年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已表现出严重的隔膜和无知。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在当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对此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2年,我校被吸收为国家级课题《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的实验学校,承担了《经典诵读进校园》子课题。在开展课题研究中,我们开发了“传统节日诗词诵读”校本课程,指导学生诵读和欣赏优秀的传统节日诗词,感受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理解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认识传统节日承载的优秀民族文化在当代的传承意义。我们把诵读节日诗词,感受民俗之美,传承民族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我们以生动活泼的教学设计和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充分展现古典诗词、节日习俗和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中,学生们声情并茂的诵读一首首古诗词,陶醉在诗词的优美意境里,体味着节俗的独特情趣,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浅吟低唱、耳濡目染中植根于心灵里,融化于血脉中……
我国的传统节日数量很多,宛如一幅丰富而浪漫的历史文化长卷,令人陶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诗词诵读”校本课程,分七个专题,按照时序对应七个节日,实施教学合计七个课时。每个专题围绕节日习俗与文化内涵的主题,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设计,让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走进课堂,形成课程,适于教学。
“传统节日诗词诵读”校本课程能否有效达成课程目标,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是关键。我们从精选经典诗词、活用音像制品、整合教材资源、凸显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参与、拓展阅读视野等方面来保证教学设计的质量。
精选经典诗词。传统节日多彩的风俗礼仪,深厚的人文底蕴,最能触发了诗人们无限的诗情。节日诗词佳作迭出,灿若繁星。每个节日专题,我们精选二至四首富有代表性的诗词佳作,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传统节日多彩的风情画卷。所选诗词短小精悍、清新晓畅,易于初中学生理解和诵读。例如,《古诗词中的春节》专题,选择了蒋士铨《岁暮到家》、高适《除夜作》、苏轼《守岁》、王安石《元日》四首古诗词,从回家团聚、异乡思亲、除夕感怀、新春祈福几个方面,揭示了春节辞旧迎新、祝福祈愿,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风俗文化。
活用音像制品。“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教学设计要有活用资源的意识。针对初中生的兴趣特点,“传统节日诗词诵读”的教学设计要力避单调的文字讲解,而应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介绍节日知识时,我们大都采用了一些时长三分钟左右的视频,信息量大,直观生动。赏析诗词作品,若有名师讲解视频,我们也根据需要剪辑引用。学生诵读,我们就配乐营造氛围,如诵读春节诗词,配的是《春节序曲》;诵读重阳节诗词,配的是《秋日私语》。在《古诗词中的中秋节》专题中,我们选用歌曲《中国的月亮》来导入;在《古诗词中的元宵节》专题中,我们选用黄梅戏《夫妻观灯》来展现元宵节赏灯的习俗。这些设计,极大的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整合教材资源。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含有节日习俗的文学作品,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元旦吃福橘的片段,体现了新年祈愿祝福的习俗;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更是端午习俗大全;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中有“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的诗句,记录了清明节斗百草的习俗……还有诗词作品本来就属于节日诗词,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我们就直接将其作为诵读的作品,但不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复,而是从节俗文化的角度进行新的解读。总之,我们把教材资源整合到“传统节日诗词诵读”校本课程中,让学生有一种“他乡遇故知”一般的亲切,更加丰富了对节俗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凸显乡土特色。传统节日固然是普天共庆,万民同乐,但也带有鲜明地域特色,展现不同的风俗人情。节俗文化与乡土文化交融在一起,体现了传统节日强大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我们在“传统节日诗词诵读”校本课程中,有意识地挖掘乡土资源,突出节俗文化的乡土特色。例如,在讲解端午节插艾草的习俗时,引入对“蕲春四宝”之一“蕲艾”的介绍;在讲解重阳节饮菊花酒习俗时,我们穿插了“中国菊花之乡”麻城自古就有酿菊花酒的历史,还链接了苏轼谪居黄州时创作的《南乡子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一词;我们在讲解中秋节赏月的习俗,我们展示了黄州古迹“月波楼”、“酹月亭”图片……这些乡土元素在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更加感受到传统节日的亲和力,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注重学生参与。有效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我们在“传统节日诗词诵读”的教学设计中,安排了学生参与的环节,搭建了学生互动的平台。除了一般性的思考和回答问题,我们还安排了一些体验性和探究性活动。例如在诵读赏析王安石《元日》一诗时,安排了一个贴春联的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学会区分春联的上联、下联和横幅及其在大门上正确的粘贴位置,并从春联的内容中真切地感受春节祈愿祝福的习俗文化。在《古诗词中的中秋节》和《古诗词中的重阳节》两个专题中,分别设计了古诗词中“月”、“菊”意象文化内涵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从大量的咏月、咏菊的名篇佳句中感受中国人爱月、爱菊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使课程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厚。
拓展阅读视野。为了丰富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在每个专题中还链接了一些名篇佳作供学生自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除了古诗词,我们重点选入了现当代的名家名作,如节自沈从文代表作《边城》的《端午日》,乡土作家刘绍棠的散文《本命年的回想》,台湾作家子敏的散文《中国的月亮》等。有的是补充一些知识性阅读材料,如《重阳节的传说》、《古典诗词中的清明踏青风俗》、《四大名著里那些元宵节》等。这些选文或者文质兼美,耐人寻味;或者旁征博引,长人见闻;或者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学生在自读中重温节日的那些温馨的节日风俗,进一步唤醒亲近和热爱传统节日、捍卫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节日诗词是古典诗歌园地的一枝奇葩,它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壤,风姿绰约,芳馨醉人。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张扬着中华民族精神,昭示着中华民族之魂,是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教材。“传统节日诗词诵读”校本课程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我们希望藉此课程,让青少年学生在经典诗词的琅琅诵读声中,加强人文素养,提高审美能力,认同、虔敬和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C. 诗词校本课程目录

诗词校本···
捏是学文献的么?
推荐《古诗文要籍叙录》金开成
葛兆光
中华书局
应该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