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问这句话是出自什么地方急求!!
李逍遥:“大恩大德,我李逍遥永世不忘,不忘……!?”
赵灵儿低头吟唱着: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既然无缘,何须誓言?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赵灵儿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
——《仙剑奇侠传》
㈡ 制作古诗集怎样写前言和后记急!!!!!!!
在这次旅行中,你将尽情的漫游。生活有多么广阔,古诗的世界有多么广阔。诗,是唐朝的一株柳,摇荡在古风河畔;诗,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于清澈柔波;诗,是元时的一首曲,传颂在天山草原;诗,是明时的一股风,悠扬在深深胡同;诗,是清时的浣纱女,在河边唱着绝代的歌。
华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间,人才辈出惊世绝,诸子百家齐争鸣。不必说夏时的古老传说,不必说商代的甲骨铭文,光是古代的著作文化就足以让我们骄傲良多,铭表、词赋、杂说、诗歌……在这万古奇妍中,唯有诗歌是万古不倒的青松,是万千瑰丽的亮点,长存于世,永不消逝……
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传诵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被那朋友间诚挚的关怀深深感动;吟唱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为那至爱真情而热泪盈眶。更有那浸着桃花潭水的酒情,令远行的朋友热泪沾巾;面对楼高危栏的关切,令多少愁男怨女彻夜难眠。这一句句诗,一幅幅画历久弥新,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始于《诗经》,历唐风宋雨的濡染,经元曲明戏的扩张,千里万里,千年万年,生出多少流韵生香的诗文?没人能数得清,说得明。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文,我们被它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丰富的哲理所深深震撼。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强我们的修养,丰富我们的思想。
为了便于中学生朋友更好地领悟必背古诗文的意境、思想、内涵,我们除了对“课标”指定篇目和人教版七至九年级教材指定“课外背诵古诗词”作以翻译、介绍外,还对其作了精辟的赏析。这是本书的亮点之一。相信你读了它,一定会感觉与众不同,受益更多。除此之外,我们依据“课标”精神和中考实际,精心设计了赏析类思考题。它实用性强,对于我们加深对诗文工团的理解以及应对考试,都是大有裨益的。此乃本书亮点之二。为了扩大朋友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文史知识,我们还适当地选编了一些“资料链接”短文。相信朋友们一定会喜欢它。此乃本书亮点之三。
胭脂红散着鲜艳的色,招示明媚的美;
碧螺春沁着迷人的香,透着醉人的绿。
谁人不爱那胭脂红?谁人不爱那碧螺春?让我们一起到本书中去找那胭脂红,寻那碧螺春吧!
我还有故事集一起发给你吧
古诗中的花鸟鱼虫
带“花”的诗句
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渔歌子》
赏析: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 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 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 《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 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 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 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 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三,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赏析:《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带“鸟”的诗句
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四首》
赏析: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六,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
赏析: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主要描写射猎时的情景。这里,“草枯”、“雪尽”在绘景的同时,给我们传达出了冬末春初的季节信息;“鹰眼疾”、“马蹄轻”正面写战马、猎鹰狩猎时的动作体态,并未直接描绘将军的神情,但"疾"、“快”却是将军内心的感觉,从而准确地从侧面渲染出了将军驾鹰纵马追逐猎物时身势的灵巧敏捷和斗志的昂扬旺盛。
七,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歌子》
赏析: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
八,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赏析: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
绘“虫”的诗句
九,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赏析: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
十,今夜不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月夜》
赏析: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十一,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清•朱景素《樵夫词》
赏析:无意之间身上带着几朵花(应该是樵夫走在山上时,有花飘落在他的身上),居然把蝴蝶都带了下来(花香,蝴蝶闻香而落在樵夫肩膀的花上,被他用肩膀“挑”了下来)。
十二,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
——唐•杜牧《秋夕》
赏析: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绘“鱼”的诗句
十三,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送张丞相》
赏析: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十四,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赏析: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十五,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歌子》
赏析: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 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 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
十六,一夜海潮河水满,鲈鱼清晓入池塘。
㈢ 文章的前言和后记
作文杂谈 多读多写
前面谈了有关作文的概括知识,到这里才算言归正传,谈谈怎么样才能够学会写。很多有志的年轻人以及不年轻的人,比如教师和学生家长,对这个问题特别感兴趣,希望有谁能传授个秘诀,使学生不费力而言下顿悟。有没有这样的秘诀呢?有,只是不是不费力的秘诀,而是费力的秘诀,说来平常,是“多读多写”。 这自然是老生常谈,不过,如果常谈切合实际,即使听来不新奇,我们也只好承认它。这正如说不吃饭活不了一样,听来简直像废话,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它。当然,承认秘诀只是多读多写并不是什么称心的事。不久前,连续两次,有年轻人来问准备高考的事,说旁的几门课温习得差不多了,只是不知道语文怎么样才能考好。我说,我不知道出题的同志怎样出题,比如说,一类是偏于考记忆的,内容出于课本,你就要温习课本;另一类不出于课本,甚至有意躲开课本,而考语文能力,如作文、正误等,温习课本自然用处不大。可惜此外也没什么好办法,因为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我这样答,等于说没办法,很抱歉,但这是实情,也只好这样说。 其实,学语言的经验应该是任何人都知道。小孩子出生几个月,不上课堂,不查词典,不念语法修辞书,只是听,跟着大人说,一词半句,慢慢就会说了,而且绝不会把“坐车”说成“车坐”。何以能这样?只是因为“熟”。学作文也是学语言,虽然这语言是与口语不完全相等的书面语言。书面语言也是语言,因而学习语言的办法,对于学习作文都适用。比如一种意思要用什么样的词句来表达,意思复杂些,句与句要怎样联系,这说是有规律可循自然也不错,但是拿起笔,实际去写,你就不能先去请教规律,而要听从你熟悉的常用的表达习惯。这习惯是由多次重复的“熟”养成的,而熟则来自多读多写。 俗传一句玩笑话,“千古文章一大抄”,就读他人文章以学习表达方法说,这句话却有相当的道理。一种意思,可用的表达方式(词语及其组织)不只一种,但不管其中的哪一种,都是由前人习用的框架描画或脱化而来。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 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 多读,所学又不只是表达方面,还有内容方面。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吸收“思想”(包括各种知识)。学作文,由不会而变为会,由不好而变为好,既要能写,即顺利达意,又要有所写,即有值得写的内容。这内容,说是思想也好,知识也好,至少就初期说,面壁自然悟不出,自己观察研究也所得有限。要有,就不能不吸收别人的,吸收的方法,主要当然是“读”。还有一种是学“思路”。思想,知识,其出现,其存在,都是有条理的,作文的内容必须合乎这个条理。这条理,成文之前就要有,那就是思路的条理,也就是想得头头是道,才能写得头头是道。这思路的条理也是渐渐培养成的,而培养之道,我个人的经验,就一般人说,主要是来自“学”,即读他人的,其次才是“思”,因为思,至少就早期说,绝大部分是顺着他人(所读之文)的路子走的。 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这样,专靠多读,不多写是不是可以呢?据我所知,有的人,读的方面修养很高,却不轻易动笔,间或动笔,像是功夫还是相当纯熟。这或许就是俗语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或者引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我想这意思并不完全对,或者说,话说得过于简略,以致我们理解得不全面。事实是,就是不轻易动笔的人,以及“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至少在学习的时期,也是既勤读又勤写的。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读来的熟悉,必须通过自己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 多读,要费时间;多写,也要费时间。所以前面称之为费力的秘诀。费力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不管上学还是工作,现在都事情多,任务重,多拿出时间有困难;二是多读多写,天天如此,有始难终,难免烦腻。时间少,所以古人有三余三上之说,意思就是挤时间。可能烦腻而不得不做,也只好硬着头皮,锲而不舍。 其实,也还有办法可以不硬着头皮。生而好之者也许没有,培养而成为书淫、诗癖的却所在多有。我还记得老师行辈中的一些人,他们亲口说,“多年了,工作之暇,如果眼前没有书,手里没有笔,总觉得没着没落。”就这样,他们有的未及上寿,一生却读了古今中外无数著作,写了上百万字。他们没觉得烦腻,反以为乐,原因就是多年如此,成了难于改变的习惯。准此理,多读多写并非难事,办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这在最初或者要努一把力,譬如说,无论如何忙,每天总要挤出一定的时间,比如三五十分钟吧,读,写。日久天长,少则1年2年,多则3年5年,读多了,所得之中会逐渐生出需要,生出乐趣;写多了,难化为易,也会感到有所得,因而也就有了需要,有了乐趣。及至感到需要,感到乐趣,说句夸张的话,你就是想戒除,恐怕也难于做到了。 作文的能力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你说难吗?也难,也不难,说是难,因为不能一蹴而就;说是不难,因为功到自然成。功到也许是个笨办法;不过,如果笨办法确是有效,那我们还是把它看作灵丹妙药的好,虽然这药不是速效的。
如何才能成功写出命题作文
。
近年来全命题作文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命题作文的命题内容从过去的简单机械逐渐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倾向,或从考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命题,或让考生思考人生的哲理,或让考生为社会承担责任……如2003年江苏南通市的命题作文题目“兴趣“,深圳市的“留下”,重庆市的“责任”等。
二是形式上由以前的单一的题目向多元的形式转化,出现了下面两种形式:
1.提示语+全命题,既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又隐含一定的限制和要求。如南通市的作文题(有位名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曾在某些方面有过浓厚的兴趣。请结合你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以“兴趣”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2.600字左右。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全命题+提示语,这提示语通常是给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一个引导,使考生有话可说,如重庆市的作文题(题目:责任
提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是时代的需要。有人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改为“天下兴亡,我有责”。意思是说,“我”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对国家、对社 会的责任。的确,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国家遇到了困难、学校出现了问题、家庭发生了矛盾、同学违反了纪律、自己成绩不理想……都应当问一问:“我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要求:(1)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写别人的事;可以从正面写,也可以从反 面写;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命题作文的写作,首先要审查作文题目中的限制,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虽然题目上没写,但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
如:《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题目限制了对象——我,内容——趣事,数量——一件,范围——身边。没有限制:时间、地点。写作时就可以抛开时间、地点不去考虑。这样,选材的范围就大多了。
其次要弄清楚一幕把握表意的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的部分,如:《有意义的生活》,其表意的重心在“有意义”三个字上,审题时只在紧扣“有意义”三个字思考就可以了。第三要准确把握要求,读懂提示语,看清限制,决不可出现跑题的现象,构思立意要新颖,唱出自己的歌。命题作文的限制使多数考生的作文保持了一致性,只有发挥自己的个性,才能得高分。第四要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
全命题作文的审题与构思还要注意几点:
(1).在命题作文中,一般来说,如果题目当中包含了记叙文的六要素之一的都应写成记叙文,如《我的未来不是梦》,题目中有六要素之一——人物(我);如果题目中出现了“论”、“谈”、“评”、“小议”等字样,一般要写成议论文。
(2).有些题目,命题者故意藏头去尾,使题目带有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用以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如《心愿》这个题目,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审题有难度。对于这类题目,我们可以采用在原题的前面加上“我”、“妈妈”、“班主任”等因素,使题目成为《我的心愿》、《妈妈的心愿》、《班主任的心愿》等,这样,题目的意思就明确了,文章体裁也就很容易确定了。
(3).另一些带有比喻或象征性的题目,如《暖流》、《春风》等,则可以采用数学配方的方法。如果题目出的是比喻的喻体,写作时就配上本体去写;如果题目出的是象征性的事物,就配上被象征性的事物去写,如《暖流》,暖流是喻体,我们在写作时就可以从它的本体——同学的帮助、老师的关爱等角度去审题,中心就一目了然了。《春风》、《考试》、《蜡烛》、《七月如火》等一类题目都有可以采用数学配方的方法去审题。
(4).对于一些抽象性的题目,如《责任》、《追求》、《宽容》、《合作》、《友善》等,它们如果写成记叙文,你可以构思成“通过一个我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人(负或不负)责任(宽容、友善……)的故事,告诉大家生活需要……”,这时,题目“责任(宽容……)”就是你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所在。如果你熟读古今中外书籍,拥有大量事例史实,擅长写议论文,你当然可以把它写成议论文,此时,题目就是你的议论的话题所在,就是议论文三要素中的论点的中心词,你只需罗列古今中外几个有关“责任”(宽容……)的事例,证明一下“责任大于山”,“勇于承担责任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我们要对自己、家庭、国家负起应有的责任”……等论点。
初三年语文组2004年4月
附中考全命题满分作文欣赏:
一、(要求见上) 责任
拾破烂的李老头将两个亲生儿子告上法庭:要儿子们给他养老金。
法院的秦法官了解到,李老头中年丧妻,靠自己拾破烂攒钱供两个孩子读书,老大大学毕业后在市人事局工作,老二没考上,在一家摩配厂工作。老李丧失劳动力后,两个儿子曾轮流供养他一段时间,尽自己的责任。问题是李老头不顾儿子们的强烈反对找了个老伴,于是儿子们就停止了对他的赡养。其理由是:老人中年不续娶,老了才娶妻,显然是加重负担。李老头也有自己的理由:中年时忙着挣钱抚养孩子,尽自己的责任,没有心思找伴,老了一个人住着寂寞,况且老婆子有自己的退休金能供养她自己,并没有加重孩子的负担,他们没有任何理由不给生活费。
秦法官多次调解,希望这两兄弟能理解老人的再婚问题并尽自己的赡养之责,可他们总听不进去。最后只有开庭审理此案。双方长达四个小时的辩论没有结果,正当法官宣布强制执行判决时,没想到李老头大喊一声:“我要求儿子们一次性买断我。”
这一声“买断”惊动了所有人。老李阐明了自己的意思:他养了老大22年,老二19年,虽然那时生活水平低,但也有个最低生活标准。现在要求儿子也按目前最低生活标准一次性给他买断,然后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各不相干了,请秦法官算算每个儿子应该给多少钱。
这时旁听的人议论开了,只听说买断工龄的,哪有儿子买断父亲的?法官和几个审判人员议论了一会儿,在电脑上算了起来:按现在市民的最低生活水平每人每月150元计算,一年是1800元,这样老大22年应付39600元,老二19年应付34200元。
买断费刚公布,没想到会有人鼓掌。这时李老头的辩护人说:“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老人的要求是合理的,如果被告再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承担责任,作为律师建议有关单位让两个不孝之子下岗,也来个一次性买断。”
听了律师的话,兄弟两人慌了,他们最害怕下岗,于是违心地表了态:愿意继续供养老人。
旁听的人顿时热烈鼓掌,李老头拉着两个儿子的手哭了:“孩子……虎毒不食儿呀!我哪会买断你们?你们真的拿得出钱来,那份父子情、那份责任能买断吗?”
两个儿子也泪流满面。(重庆考生)
点评:这是一篇非常老到的微型小说,文章紧紧围绕两个儿子该不该继续承担责任赡养自己的父亲展开,由儿子不愿承担责任到儿子最后的转变,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文章构思的巧妙在于李老头提出“买断自己”,以这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想法使文章有了波澜,充满了生活情趣,令人深思。文章语言凝练,构思具有独创性,立意深刻,被判为满分,获特色加分5分。
责 任
人,从来就不轻松。因为每个人都负有一份责
——题记
昨天
陈涉为拯救众多生活在暴秦统治下的劳动人民,毅然发动起义,震动了秦朝统治;康有为、梁启超为拯救日渐衰败的清王朝,奋然发动了公本上书,立志变法;孙中山为了救民于水火之中,救国于为难之中,四初呼吁,决然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回望过去,历史上确有不少伟人担负起拯救国家,拯救民族的责任。不管他们是否成功,至少他们毅然担负起这份责任的勇气是伟大的。
今天
今天,人类遇到了太多的不幸和悲哀。当特大洪水到来的时候,是解放军担起了保卫人民、保卫家乡的责任;当“非典”到来的时候,是医生和护士担起了控制疫情、救治病人的责任;当战争到来的时候,是全世界正义的人民担负起了反战争、反霸权的责任。此时,我觉得人类是坚强并勇敢的,不管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球上发生了什么灾难,总有人奋不顾身投入灾难中,为拯救人类不停地做着努力,他们是高尚的!
明天
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知道,我们经历了这么多灾难,就什么也不怕了。就算,明天会有更大的风雨,我们也能笑着走过来。至于那份责任,我想不会再有人躲闪和逃避了,因为那份责任是属于我们的。
不管地球怎么转动,生活总是要继续。不管将来有什么样的责任等待着我们,我们会用肩膀去扛起那份责任,为别人,也为自己!责任也许是永远尽不完的,但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尽力去做,也就足够了!
责任
初三年(1)班 张天骁
强烈的责任感,是作为一个人所最起码的品质!
你不同意?难道你以为中华民民族那么多的传统美德,比责任心要重要的还有许多?
无论是什么美德,都离不开责任心,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华民族的儿女,必须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孝敬父母,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是对父母负了责。
关爱下一辈的成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爱护儿童,使祖国未来的花朵茁壮成长,是对子女负了责。
义字当先,是在大思想家孟子所提出的美德。为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对朋友负了责,是对良心负了责。
其实上面所提及的,都是对自己负了责。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对自己的七尺男儿之躯负责,对自己的生命年华负责,不应虚度青春,而要使之过得清清白白,轰轰烈烈。
责任有大小之分。
小责也就是刚才所提及,孝敬父母,关爱子女,帮助朋友,也就是“忠”。
大责则是对国家负责,对民族负责,对人类,对这个世界负责。
伯夷与叔齐,在武王伐纣时,曾慷慨力谏,指责其武王身为臣子却要讨伐君主,乃是不忠不孝之徒,虽然武王天性仁慈,放了伯夷与叔齐一条生路。可他们哥俩本着对君主的责任,对殷商的责任,宁死不食周粟,终饿死于荒山。虽然他们这种行为在今天看来过为迂腐,可相较起那些以“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两面派,要强上千百万倍。
秦始皇,力精图治,卧薪尝胆,振兴秦国,终一统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长年的战乱,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统一币制,统一文字,兴建长城以保卫江山。自此,统一的华夏民族才真正形成。他的行为,为天下百姓负了责,对祖国负了责,更对民族负了责。
62岁的老将关天培,以两门大炮,数百名士兵,勇战国外列强数十艘战船,重创敌人,终因寡不敌众自刎英勇就义。关老手下数百名军士,面对列强大炮,无一退缩,全部牺牲。他们的行为,对天地良心负了责。
布鲁诺曾因坚持哥白尼的“日心说”,遭罗马教会焚烧而永,他的行为,为真理负了责,就如同他所说的:“我的价值,未来终究有人会认识到的!”
对国家,对世界的负责,不仅仅是以上先烈的任务,更是我们每个公民所应该必须尽到的义务。对国家,我们应增强自己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以自己的行动为祖国增添光彩。对世界,对子孙后代,我们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行动来保护环境,在不损害环境承载能力,不损害后代的要求下,寻找满足当代人的途径。
责任,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最起码的品质。
二、【题目】生活在集体之中,你一定有过与人合作的经历,如相互切磋学习经验,一起参与科技制作,分工创办班级小报,共同夺取球赛胜利等等。在交流中学会学习,品尝快乐;在协作中学会做事,分享成功。请选取你生活中的一段经历,以“合作”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要求:1.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2.600宇左右。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2002年江苏南通中考作文题)
【选文1】合作
“这次领导来我校检查,大家要好好配合老师,给领导留下好印象……”就在班主任讲得唾沫横飞之时,校长尾随几位领导走进了教室。
“同学们好!”其中一位跟我们打招呼。
“领导好!”我们异口同声地答道。
顿时,班主任喜笑颜开。
“同学们热爱什么?”
“我们爱学习!”
其实,小A还想说她喜欢绘画,小B想说他爱踢足球。只是班主任朝我们瞪了眼,谁都没吱声。校长冲着领导笑得满脸是牙齿。
“同学们课间喜欢干什么呢?”
“我们课后抓紧复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母校。”
“我们课后读文学作品,使自己的灵魂得到过滤和升华。”
“总之,大家是热爱学习的。”班主任来了个小结。
这时,领导、校长、班主任都笑了。我也笑了,只是有点苦苦的味道。
“大家是怎样对待合作这一问题的呢?”同桌碰了碰我的肘子:“老师没问过这个问题,我们没排练过,怎么答呀?”
我笑而不答。
很久。教室里没人吱声。班主任像蔫了的茄子,无精打采的。校长的脸上更是青一块,紫一块的。
“我相信大家不是克隆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领导打破沉默。
我心一横,反正豁出去了。
“我们不需要如此千篇一律地作答,不需要如此天衣无缝的合作。合作本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需要真诚,需要用心沟通。隔着心门的交流,越是完美,越是虚伪。我们无需‘完美’,只要真诚!”这时,我已经不在乎班主任的瞪眼。看着他们青灰色的脸,我又笑了。等回过神来,领导正带头为我鼓掌。
我们不是克隆人!我们需要用灵魂来交流,用真诚来合作!
【选文2】合作
去年六月,欢欣达旦。作此篇乃回顾为老妈庆生日之情景,此乃吾与老爸之“天作之合”也。
镜头一:
“这些天有特别的事吗?”正吃饭时,妈妈忽然问道,似乎是在考我们。“我知道,前天是儿童节!”“不,不是,今天你妈一定做了个大生意。”妈妈原来热情洋溢的脸上顿时失去了光彩。我与爸爸相视而笑。“哪能忘呀,后天是老妈的生日!”哈哈,首次合作成功!
镜头二:
“老爸,你快点呀!——女儿——,我来也——”老爸拉起了京腔。“嘿哧嘿哧,左三扫,右三扫,桌子下面,椅子下面,快扫快扫,我们得赶时间。”我边扫地边唱着歌。“快点干,快点干,老婆马上就要回来,给她一惊喜,让她高兴高兴!”爸爸接过了我的声腔,唱着说着,但我不知道这是何方曲调。我扫地,爸拖地;爸买菜,我洗菜;我切菜,爸烧菜,忙得不亦乐乎,合作得得心应手。不一会儿家里就被打扫得一尘不染,被市置得像个宴会,佳肴时蔬,应有尽有。OK,合作成功,只等女主角出场了。
镜头三:
“嘘,老妈回来了。爸,开场了!”静静的,妈妈用钥匙打开了门。一片漆黑,一片烛光从房门后射来。“Happy birthday to you,……”我手捧着蛋糕,慢慢走到老妈面前,只见烛光映在妈妈的脸上,妈妈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灯突然全亮了,紧随而来的是爸爸的歌声。老爸向来是五音不全,更何况对popmusic(流行音乐)一窍不通,逗得我和妈妈捧腹大笑,瞧,他还自鸣得意地唱着呢!这也正是合作计划之一呢——逗老妈笑!大功告成,合作愉快!
在我和老爸的精心合作下,老妈的生日过得开心极了。正可谓“起坐而喧哗者,一家欢也;喜上眉梢怡然其间者,老妈笑也”!
【选文3】合作
真不知撞着了哪路神仙,面对化学老师出的实验题,我几次思索,霎时便“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我高高举起了手,老师让我到讲台上来做实验。并让“小麻雀”来协助我,我心里想,她是只绣花枕头,榆木脑袋不开窍,老实棰子老实敲的家伙!
我和她快步来到讲台。
一切静悄悄的,老师和同学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我们。窗外,鸟儿“啾啾”地叫着,令人赏心悦目。
我迅速取出一支试管,用镊子夹取几块黑色氧化铜,放在试管口,慢慢竖直试管,让它们轻轻滑至管底。
她手脚挺快,为’我取出了稀硫酸和胶夹滴管。我拉紧橡胶乳头,再将其伸人稀硫酸中,硫酸被吸上来了,我将胶头滴管悬在试管正上方,慢慢拉紧胶乳头。一滴滴硫酸五色透明,黑色氧化铜像变魔术似地变成了蓝色!
她笑了,老师赞许地点点头,同学们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我觉得自己俨然是一个小化学家,窗外鸟儿欢快地唱着歌,我快飘飘然了。
接下来……糟了,什么来着?刚才由于太兴奋将思维搞乱了。我茫然不知所措,这回是牵着羊走进照相馆——尽出洋(羊)相了。我想,她肯定帮不了我。在失败面前,我是七尺汉子六尺门——不得不低头。面对老师等待的目光,面对同学诧异的眼神,我脸上火辣辣的。
“接下来应使用氢氧化钠呀!”谁知在我眼中似乎是“绣花枕头”的她竟提醒了我。顿时,思维闸门完全打开。我舒了一口气,她熟练地将氢氧化钠滴入试管,蓝色溶液果真变成了老师所要制得的蓝色沉淀!
我和她都笑了。一种极有力的声音在我心头回荡:合作需要信任。在热烈的掌声中,我怀着思索和她春风般地回到座位上。
㈣ 描写地名的成语
描写地名的成语
有的成语中含有地名,如“自郐以下”,“布鼓雷门”、“泰山鸿毛”、“桑间濮上”等;还有的成语就是由地名组成,如“白山黑水”、“长江大河”等。地名在成语中的特点主要有三个。
第一,历史色彩较浓。成语中有上古地名,中古地名,也有近代地名,这些成语相沿习用到今天,我们看到它们有明显的历史色彩,体现了成语的继承性。例如;[吴市吹箫]吴:古国名,今江苏大部和安徽、浙江一部分;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后比喻沿街乞讨。语本《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一作箫),乞食于吴市。”[痛饮黄龙〕黄龙:古代府名,契丹所置,金改为济州,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腹地。意思是直捣黄龙府,痛饮庆功酒。后用于表示克敌京城而举行庆功会,也形容消灭敌人之后激昂而喜悦的心情。《宋史·岳飞传》:“(岳)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朱德《和郭沫若同志<登尔雅台怀人>》:“内忧外患澄清日,痛饮黄龙定约君”。[十里洋场]十里:表示面积大。洋场:指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某些口岸和城市所霸占的“租界”。特指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前的上海地方。朱自清《那里走》;“上海……所谓‘十里洋场’,常为人们所称绝”。—上例中的“吴”、“黄龙”、“十里洋场”等,现在已不作正式地名单独用了,它们被保留在成语中或在某个特定的场合下使用。这样的古代地域名称还不少,如“郑人买履”,“杞人忧天”、 “渔阳鼙鼓”、 “日近长安远”等。
许多地名从古代沿用至今,它们在成语中有的容易联想到它的某些历史,如“邯郸学步”,“洛阳纸贵”等,有的地名只用来表示这么一块地方,人们一般不去联想它的历史了。但作为考释成语的源流,这一地名往往和某一时代的历史有关。例如:[白山黑水]白山:长白山。黑水;黑龙江。 《金史.世纪》:“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后指我国东北诸省。范长江《塞上行·行纪.忆西蒙》: “怎么也睡不着,纵眼看满天星斗,往东一看,就是白山黑水的分野”。柳亚子《叠韵再和星曹一律》: “扫净倭氛吾辈贵,白山黑水莽无边。”又有[黑山白水〕。指辽代庆州的黑山和元代始称的察汉木伦(白水)之水,均在旧热河境内。章炳麟《与马相伯、沈恩孚联合宣言》,“务使东北半壁河山,不至自我沦亡,黑山白水,不止就此变易其颜色也”。
第二,这些地名在成语中往往泛指与之相关的一带地方或象这么一类的地方。例如:[长安居,大不易〕长安:唐代都城,后也泛指京城或其他大城市。居:居住、生活。在京城或其他大城市生活很不容易。宋代尤袤《全唐诗话·卷二·白居易》: “乐天(白居易)未冠,以文谒顾况,况睹姓名,热视曰: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及披卷读其‘芳草’诗,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叹曰: ‘我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前言戏之耳’”。《艺凤堂朋友书札·王仁俊.一》: “因在京事简,尽可兼为跋尾,月得十篇,或作床头捉刀人乎。长安居,大不易,不得不作此冷生涯,但得月有津润足矣”。
也作[居大不易]。鲁迅《书信·320315·致许寿裳》: “我虽不惮荒凉,但若购买食物;须奔波数里,则亦居不大易耳”。《李自成》第—卷第二十六章:“不回去有何办法?一则弟不能使周拔贡为弟受累,二则长安米珠薪桂,居不大易”。
第三,以地名作比。成语中的地名,往往是抓住这个地方的某一特征,作为比喻的事物,如以泰山之宏伟高大喻受人仰慕的人: “泰山北斗”,以泰山之巨大喻力大无比;“泰山压卵’,以泰山所处地理位置,意义之重大喻价值之大, “重于泰山”等。用地名作比的例子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再看几例:[稳如泰山]象泰山—样安稳。形容极其稳固,不可动摇。《镜花缘》第三回: “(武后)自谓稳如泰山,十分得意”。也作[安如泰山]。汉.焦延年《易林·坤之中孚》:“安如泰山,福喜屦臻”。又有[安于泰山]。《文选·枚乘<上书谏吴王>》: “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楚界汉河]楚(项羽):汉(刘邦)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比喻一般战争中的前线。《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六回: “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也作[楚河汉界]。常用以指象棋盘上双方的分界。[寿比南山]寿命可以同终南山相比。指寿命象终南山那样长久。多用于祝寿的颂辞。《南史.齐豫章王嶷传》:“愿陛下寿比南山,或称万岁,此殆近貌言”。柔石《为隶的母亲》: “于是拿出四只铜制镀银的字,一方寸那么大,是‘寿比南山’ 四字”。原作〔南山之寿〕。《诗经·小雅·天保》: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唐王勃《乾无殿颂》,“业峻一人,金策奉南山之寿”。又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三侠五义》第四十二回:“将八盆松景从板箱抬出一看,却是用松针扎成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八个大字,却也做的新奇”。[长江大河〕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和黄河。形容气势磅礴,奔腾不息。苏询《上欧阳内翰书》;“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鲁迅《从‘别字’说开去》: “文化的改革如长江大河的流行,无法遏止”。
从上述三个特点可以看到,地名进入成语之后,其地理环境、特点,及地理历史等对成语含义的渗透,对成语形成、发展、运用,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是研究成语所不可忽视的。地名和语言学的很多部门都有关系,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㈤ 对地方文献如何分类,编目、管理的意见
搜集、整理、存储、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执行“保存文化遗产”职能的需要。目前,各公共图书馆重视和加强了这一工作,采取各种办法向有关单位搜集地方文献。在各单位的支持下,已取得一定成绩,品种、数量日渐增多。地方文献的情况比较复杂,对地方文献如何分类、编目、管理也存在分歧的意见。有的认为,为了体现地方文献的特色,应该集中归类,全部分入K291/297,卡片单独排列保存,图书报刊专柜或专库保存;有的认为,从方便读者利用出发,应按地方文献的内容、特征各入其类;有的图书馆没有研究制订具体办法,由分类人员自行确定,以致不同分类人员按不同标准分类,或同一分类人员前后分类标准不同,产生混乱。为此,笔者提出以下意见,供大家研究参考。 一、地方文献的情况非常复杂。除了地方志、部门志外,有本地的出版物,本地籍的作者在外地的出版物;有外地出版的评价、研究本地的书刊等;涉及的学科门类非常广泛,不仅有历史,而且政治、经济、文艺、工业技术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书刊都有;收集的地方文献有的仅一册,有的有复本;有的地方文献,从书名、内容或前言、后记中可以判定为地方文献,而有的书,不论从书名、著者、内容或前言、后记上都无法判定为地方文献。在研究地方文献的分类、编目、管理办法时,必须重视这些特点。 二、对地方文献的分类、编目、管理,既要有利于保存文化遗产,又要有利于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是有特殊意义的图书资料,是地方的宝贵财富,要作为特藏管理,永久保存。因此,不能象一般图书那样流通、磨损、报废,要考虑保存文化遗产的需要。但是,收藏是为了开发利用,如果不开发、利用,成了死书,又有什么用呢?因此,制定的办法应是在保证便于保存的前提下,有利于开发利用。 三、地方文献分类、编目、管理的具体意见是: 1、分类时,按内容、特征各入其类,在索书号中加注特定的地位符号; 2、卡片制作时,增加一套作为地方文献目录单独排列。复本交读者部门流通的,应再增加一套卡片由读者部门作为地方文献目录单独排列。地方文献目录按分类号顺序排; 3、属地方文献的图书,以一册作为特藏专柜保管,只供查阅不外借;有复本的,复本可放入流通书库供读者借阅。有基藏书库的,地方文献专柜可在基藏书库内保管。重要的孤本书,流通频率高的,可以缩微或复印本供查阅和借阅。 4.读者查阅地方文献时,可在地方文献目录中查,也可在分类或书名目录中查。管理人员根据读者开列的索书者中有地方文献的地位符号时,即明确是地方文献,再根据卡片上的登记册数多少,确定在流通书库取出借阅,或在地方文献专柜取出只供阅览不外借。 以上办法,属于地方文献的期刊也可仿照办理。 5、有的书,从书名、著者、内容、前言或后记无法判定为地方文献的,可根据购买或收赠时的依据,在书名页上加以说明。对本地籍作者在外地的出版物,可注明作者籍贯;赠送的注明赠送单位或个人,避免以后分不清是否属于地方文献。 6、地方文献分类、编目、管理的办法,应在馆内的分类细则、目录组织办法、借阅或查阅办法中明确列出,以便馆内人员共同遵守,有利于读者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料。
㈥ 古诗集前言
在这次旅行中,你将尽情的漫游。生活有多么广阔,古诗的世界有多么广阔。诗,是唐朝的一株柳,摇荡在古风河畔;诗,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于清澈柔波;诗,是元时的一首曲,传颂在天山草原;诗,是明时的一股风,悠扬在深深胡同;诗,是清时的浣纱女,在河边唱着绝代的歌。
华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间,人才辈出惊世绝,诸子百家齐争鸣。不必说夏时的古老传说,不必说商代的甲骨铭文,光是古代的著作文化就足以让我们骄傲良多,铭表、词赋、杂说、诗歌……在这万古奇妍中,唯有诗歌是万古不倒的青松,是万千瑰丽的亮点,长存于世,永不消逝……
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传诵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被那朋友间诚挚的关怀深深感动;吟唱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为那至爱真情而热泪盈眶。更有那浸着桃花潭水的酒情,令远行的朋友热泪沾巾;面对楼高危栏的关切,令多少愁男怨女彻夜难眠。这一句句诗,一幅幅画历久弥新,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始于《诗经》,历唐风宋雨的濡染,经元曲明戏的扩张,千里万里,千年万年,生出多少流韵生香的诗文?没人能数得清,说得明。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文,我们被它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丰富的哲理所深深震撼。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强我们的修养,丰富我们的思想。
为了便于中学生朋友更好地领悟必背古诗文的意境、思想、内涵,我们除了对“课标”指定篇目和人教版七至九年级教材指定“课外背诵古诗词”作以翻译、介绍外,还对其作了精辟的赏析。这是本书的亮点之一。相信你读了它,一定会感觉与众不同,受益更多。除此之外,我们依据“课标”精神和中考实际,精心设计了赏析类思考题。它实用性强,对于我们加深对诗文工团的理解以及应对考试,都是大有裨益的。此乃本书亮点之二。为了扩大朋友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文史知识,我们还适当地选编了一些“资料链接”短文。相信朋友们一定会喜欢它。此乃本书亮点之三。
胭脂红散着鲜艳的色,招示明媚的美;
碧螺春沁着迷人的香,透着醉人的绿。
谁人不爱那胭脂红?谁人不爱那碧螺春?让我们一起到本书中去找那胭脂红,寻那碧螺春吧!
我还有故事集一起发给你吧
古诗中的花鸟鱼虫
带“花”的诗句
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渔歌子》
赏析: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 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 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 《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 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 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 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 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三,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赏析:《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带“鸟”的诗句
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四首》
赏析: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六,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
赏析: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主要描写射猎时的情景。这里,“草枯”、“雪尽”在绘景的同时,给我们传达出了冬末春初的季节信息;“鹰眼疾”、“马蹄轻”正面写战马、猎鹰狩猎时的动作体态,并未直接描绘将军的神情,但"疾"、“快”却是将军内心的感觉,从而准确地从侧面渲染出了将军驾鹰纵马追逐猎物时身势的灵巧敏捷和斗志的昂扬旺盛。
七,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歌子》
赏析: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
八,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赏析: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
绘“虫”的诗句
九,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赏析: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
十,今夜不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月夜》
赏析: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十一,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清•朱景素《樵夫词》
赏析:无意之间身上带着几朵花(应该是樵夫走在山上时,有花飘落在他的身上),居然把蝴蝶都带了下来(花香,蝴蝶闻香而落在樵夫肩膀的花上,被他用肩膀“挑”了下来)。
十二,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
——唐•杜牧《秋夕》
赏析: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绘“鱼”的诗句
十三,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送张丞相》
赏析: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十四,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赏析: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十五,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歌子》
赏析: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 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 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
十六,一夜海潮河水满,鲈鱼清晓入池塘。
我还有故事集一起发给你吧
㈦ 前言一般用在什么地方,是否能把简介,换成前言!谢谢急!
前言也称“前记”、“序”、“叙”、“绪”、“引”、“弁言”。写内在书籍或文章前面的文容字。书籍中的前言,刊于正文前,主要说明基本内容、编著(译)意图、成书过程、学术价值及著译者的介绍等。由著译、编选者自撰或他人撰写。文章中的前言,多用以说明文章主旨或撰文目的。也可以理解成所写的东西的精华版。
http://ke..com/view/150369.htm
希望能帮到你
㈧ 地方志的结构
封面
封面是书的脸面,起保护书心和装饰全书的作用。包括封里,即封面的里面;底封,即书的后表层,也叫封四;封三,也叫封底里,即封底的里面。
环衬
设置在封面(封壳)与书心(及书名页)之间的衬纸,通常有前后环衬,其作用是增加图书牢固性,起装饰作用,用纸比封面薄、比书心厚。
书名页
包括扉页和版本记录页两个部分。ISBN版本记录页载:书名、作者、出版者、印刷厂、发行者;开本、版次、印次、印张、印数、字数、日期、定期和书号。《内部(图书)准印证》载:书名、作者、印刷厂、开本、印张、印数、字数、日期和准印证号,不标定价。用纸比封面薄,比正文厚。
序言
前言:序和前言统称“序言”,有自序、他序、代序、修订版序等。
自序:由作者本人撰写,内容包括:创作意图、基本内容、编纂体例、写作背景、资料来源、读者对象等;
他序:由他人撰写,内容包括:作者介绍、作品分析、价值评判、某些问题的深入研究讨论等。
自序和他序同时存在时,他序排前。有代序,自序和他序就不需要了。
凡例
介绍志书内容、编纂体例、使用方法的说明性文字。包括:编纂意图、基本内容、编纂体例、条目编排、行文规范、资料来源、检索方法等。
后记
后记:跋是志书后的说明性文件,是对序的补充、说明或对他人在写作过程中的帮助表示谢意。
版面
指志书一页的整个幅面,包括印有文字画照部分和四周的周空。
版心
正文印文字和图表的部分。
书眉
排在版心上部(或翻口处竖排)的文字及符号,包括页码、文字和书眉线,用于检索篇章。设计要点:双页为上一级标题,单页码为下一级标题。字级小于正文,字体可酌,下加“书眉线”。
护封
包在硬质封面(或厚纸封面)外的包纸,高度与书相等,长度能包裹封面的面封、书脊和底封,在两边各有向里折进的勒口,对封面起保护作用。
腰封
包勒在封面腰部的纸带,上印宣传、推介性图文,精装志书选用。
书签带
将织物细带一端粘连在书心的天头脊处,另一端不固定,起书签作用
㈨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yàn)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fú)之怠(dài)。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yú)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chì 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mào)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①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lǐn)稍之供,父母岁有裘(qiú)葛之遗(wèi),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è) 余,撰(zhuàn)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