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本前言 » 草原文化和前言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草原文化和前言

发布时间: 2021-03-25 21:54:05

Ⅰ 草原文化的文化概念

从目前的文化定位特征来看,草原文化是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一种复合性文化。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极具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引起世人的瞩目。 关于草原文化的特质,至少可以概括为如下四点:
历史传承的悠久性。从远古开始,在中国北方辽阔的草原上就有人类的祖先繁衍生息,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留下原始生产和生活的足迹。这里大量丰富的考古遗存,是探索中国早期人类活动的最有价值的核心地区之一。最早的有呼和浩特市郊区大窑村南山的石器制造场,其年代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从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这里相继产生多种开文明先河的文化成果;特别是游牧文明形成后,将草原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草原文化成为具有历史统一性和连续性并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文化。
区域分布的广阔性。作为地域文化,草原文化是在我国北方草原这一特定历史地理范围内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大致分布于包括从大兴安岭东麓到帕米尔高原以东,阿尔泰以南至昆仑山南北的广大区域,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省区。在这一广大的区域范围内,虽然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所创造的文化不尽相同,但都是以草原这一地理环境为载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形成具有复合特征的草原文化。草原既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又是重要的文化地理概念。
创造主体的多元性。草原文化是草原地区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由于这些民族分别活跃在不同历史时期,此起彼伏,使草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态,诸如匈奴文化形态、鲜卑文化形态、突厥文化形态、契丹文化形态等等。这是草原文化创造主体多元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草原文化区别于中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虽然草原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多元的,但由于这些民族相互间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族际传承关系,因此这种连续性和统一性体现在草原文化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之中。
构建形态的复合性。草原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特色鲜明的复合型文化。草原文化在早期经历新石器文化之后,前后演绎为以西辽河流域为代表的早期农耕文化和聚落文化,以朱开沟文化为肇始的游牧文化以及中古时期逐步兴起的游牧和农耕文化交错发展的现象。因此,草原文化不仅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也是游牧文化与其他经济文化的统一。不同的文化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不同角度为草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活力。草原文化还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统一。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具古老传统的地域文化之一,在吸纳现代文明因素,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激荡、碰撞、冲突和吸纳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统一,使草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统一的整体。草原文化随之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地域与民族相统一、多种经济类型并存的复合型文化形态。

Ⅱ 草原文化,包括哪些内涵,请举例说明

包括牧民的生活、习俗等等。如擀羊毛毡、烤羊、转场、狩猎、祭祀。

Ⅲ 什么是草原文化,草原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草原文化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其中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内容。

Ⅳ 草原文化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作用

草原文化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作用
历史上,在中原地区建立统一农业区政权的同时,北方草原上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也相继建立了统一游牧区的政权。
历史上,在中原地区建立统一农业区政权的同时,北方草原上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也相继建立了统一游牧区的政权。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极具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引起世人的瞩目。

一、草原文化的战略地位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近年来大量的考古资料和已有的研究证明,作为草原文化发祥地的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不但分布有许多早期人类活动的遗迹,如大窑文化、萨拉乌苏文化、扎赉诺尔文化等,而且拥有很多可以认证中华文明起源的文化遗存,如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等。这些特色鲜明、自成体系而又有明显渊源和“血亲”关系的史前文化被称为“红山诸文化”。它们以其丰富的内涵表明,在中华文明的起始阶段,我国北方广大草原地区社会发展程度曾经处于领先地位,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中华文化因为有了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草原文化的灿烂源头,才使中华文化既有博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又充满生机与活力,能够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草原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是中华各区域文化中分布最广的区域文化。历史上,在中原地区建立统一农业区政权的同时,北方草原上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也相继建立了统一游牧区的政权。自战国时代到秦汉时期,匈奴族在北方草原崛起,建立了统一北方草原的强大政权。西晋以后,北方草原民族向中原内地迁移并建立政权,我国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在东晋时期,鲜卑族逐渐壮大,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政权。五代之际,契丹族统一北方,建立了辽政权。此后女真人在北方崛起,推翻了辽、北宋政权,建立了金朝。在元、清两朝,蒙古族、满族不仅统一了北方草原地区,而且建立了包括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疆域空前广阔的统一政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此期间,草原文化通过与中原文化长期碰撞、交流、吸收、融合,今天已经演变成为以内蒙古为主要集聚地、蒙古族文化为典型代表、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在文化类型上,这个以北方游牧文化为支撑的草原文化体系,与中部的农耕文化和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一起构成我国三大类型经济文化区。草原文化不断参与中华文化的构建与发展,积极地融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三大文化相互交融辉映,使中华文化成为一个多元一体、丰富耀眼的文化体系。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长盛不衰,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极为罕见。造就这种独特而伟大的文化发展现象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内在建构。在这个内在建构中,草原游牧民族一次又一次地推进新的历史变革与发展。中国历史上北方草原民族总有一种向南融合发展的倾向,中原王朝到末期广泛弥漫的腐败萎靡和不堪一击,也促使草原民族一次次戎装南下,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一次次注入新鲜血液。诚如陈寅恪所说,北方胡人文化“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局”。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伴随着北方草原民族对中原武力征服而来的是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融合,也是草原文化同中原内地文化的汇聚与创新。这种大规模的融合汇聚每进行一次,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就得到一次加强,中华文化所产生的向心力、凝聚力也就进一步增强。正是这样一次次的大规模融合、汇聚、创新,加速推动着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草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
草原文化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其中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内容。从目前的文化定位特征来看,草原文化是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一种复合性文化。
关于草原文化的特质,至少可以概括为如下四点:
历史传承的悠久性。从远古开始,在中国北方辽阔的草原上就有人类的祖先繁衍生息,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留下原始生产和生活的足迹。这里大量丰富的考古遗存,是探索中国早期人类活动的最有价值的核心地区之一。最早的有呼和浩特市郊区大窑村南山的石器制造场,其年代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从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这里相继产生多种开文明先河的文化成果;特别是游牧文明形成后,将草原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草原文化成为具有历史统一性和连续性并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文化。
区域分布的广阔性。作为地域文化,草原文化是在我国北方草原这一特定历史地理范围内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大致分布于包括从大兴安岭东麓到帕米尔高原以东,阿尔泰以南至昆仑山南北的广大区域,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省区。在这一广大的区域范围内,虽然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所创造的文化不尽相同,但都是以草原这一地理环境为载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形成具有复合特征的草原文化。草原既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又是重要的文化地理概念。
创造主体的多元性。草原文化是草原地区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由于这些民族分别活跃在不同历史时期,此起彼伏,使草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态,诸如匈奴文化形态、鲜卑文化形态、突厥文化形态、契丹文化形态等等。这是草原文化创造主体多元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草原文化区别于中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虽然草原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多元的,但由于这些民族相互间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族际传承关系,因此这种连续性和统一性体现在草原文化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之中。
构建形态的复合性。草原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特色鲜明的复合型文化。草原文化在早期经历新石器文化之后,前后演绎为以西辽河流域为代表的早期农耕文化和聚落文化,以朱开沟文化为肇始的游牧文化以及中古时期逐步兴起的游牧和农耕文化交错发展的现象。因此,草原文化不仅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也是游牧文化与其他经济文化的统一。不同的文化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不同角度为草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活力。草原文化还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统一。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具古老传统的地域文化之一,在吸纳现代文明因素,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激荡、碰撞、冲突和吸纳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统一,使草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统一的整体。草原文化随之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地域与民族相统一、多种经济类型并存的复合型文化形态。

三、草原文化新的生机
今天,草原文化再一次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产生着日益广泛的影响。
建设现代生态文明的启示。草原游牧民族由于生存的需要,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选择,珍爱草原生命,重视对草原、森林、山川、河流和生灵的生态保护,对生态保护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这种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使草原文化成为以崇尚自然为根本特质的生态型文化。这种“长生天”文化理念从观念领域到实践过程都同自然生态息息相关,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作一种重要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草原游牧民族对自然生态的良好观念和做法,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深刻启示。近些年来,我国北方草原、森林正在恢复起来,越来越成为我国北方的一道绿色天然生态屏障。在这里生活的各族人民创造了“围封转移”、“轮牧休牧”、“生态移民”等做法,使草原民族固有的先进生态理念,更彰显出新的生命力和价值。
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草原民族是特别热爱家园、热爱母亲的民族。草原文化在经历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元、满清、近现代几个时期的发展后,与中原文化长期碰撞、交流、吸收、融合,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草原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成员,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把祖国视为母亲。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草原少数民族与祖国命运相连,与各兄弟民族亲如一家。这种血脉情感流淌的草原文化,在认同和促进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伟大历史作用,迄今仍然是我们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大团结,构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社会根基之一。历史和现实都证明,草原文化对于维护祖国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如英雄乐观精神、自由开放精神和崇信重义精神等等,都与当今改革开放时代从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传统的优秀民族精神,必然表现为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而大放异彩。在现实生活中,草原文化中的节庆、祭祀、娱乐、餐饮、服饰、工艺、歌舞、文学艺术等都在实现与现代文明之间双向互需的有机结合。草原文化以特有的方式吸纳现代文明的成果,实现发掘、更新、重构以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现代文明也在与草原文化的结合中获得新的实现领域和形式。事实上,草原文化已寓于草原地区文化旅游业、文博会展业、图书影视业、城镇建筑业等产业之中,成为草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亮点,表现出巨大的魅力、潜力和优势。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彰显出特殊的魅力和影响。近年来,草原文化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的重大交流活动,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蒙古族的长调、马头琴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等草原民族的文化艺术,如歌舞、杂技、文物、服饰等等,都以独有的艺术特色和魅力在世界各大洲留下了美好的足迹,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广袤的大草原和独具风格的草原民族风情,也越来越吸引世人的眼光。草原文化为开辟大草原旅游市场和与世界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的新的历史进程,草原文化必将以更加崭新的姿态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Ⅳ 什么是草原文化

什么是草原文化

包海山

在广义上,草原文化就是在草原上形成的文化以及有关草原的文化。一般认为,草原是指由草本植物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在草原一词中的“原”字,有高原、平原、原野以及辽阔之意,也有指草为“原生植被”之意。草原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一种自然资源。世界上所有植被中最广的就是草原。草原面积仅次于森林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4%。草原生态系统是由草原地区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草原地区非生物环境构成的,具有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的基本功能。应该说,草原文化,是针对一种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的文化,它与长江文化、黄河文化一样,是以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地域文化。在中国,草原是“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在以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中,草原文化是比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地域分布更广阔、生态功能更全面的文化。

人是创造、发展和享受文化的主体。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草原地区,哪里首先有了人,哪里就首先创造了文化。姜戎在其艺术表现与历史知识融为一体的作品《狼图腾》中认为:“辽阔美丽的草原,不仅是华夏民族的祖地,也是全人类的祖地和摇篮。草原是人类直立起来‘走向’全球的出发地。草原大地是人类最古老的始祖母。”如果真的如此,那么草原文化就是人类文化之源。毕竟,最容易使人的自身自然与宇宙自然形成同构同序的共振感应、使人的灵气与自然灵性形成相互流动和谐交融的地方,即天然形成人杰地灵的地方,就是辽阔无际的大草原。在中国,作为长江黄河源区的青藏高原腹地,也是高寒草原系统;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母亲河的源头在草原。

文化有很多种类,是因为划分文化的视角和标准不同。草原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等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特征的地域文化,而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工商文化等是以生产生活方式为主要特征的行为文化或者说经营文化。相对来说,自然生态系统是永恒的,而生产生活方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草原是基地,草原文化是基础;狩猎、游牧、农耕、现代农牧业、现代工商业、高科技新兴产业等是经营行为,形成了草原上的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现代农牧业文化、现代工商业文化、高科技新兴产业文化等。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传统的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正在淡化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农牧业文化、现代工商业文化、高科技新兴产业文化等。

作为中国“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草原上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自然资源;也有煤炭、矿产、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非生物自然资源,其中煤炭、矿产、天然气等是不可再生资源,风能、太阳能等是可再生资源。在草原上,人们曾经滥杀乱捕、滥砍乱耕,使很多动物和植物减少了、退化了、灭绝了;现在如果无节制地开采煤炭、矿产、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也会使这些不可再生资源枯竭、消失。我们应该清楚,人类生存需要自然资源,而只有合理利用才能使人类必需的自然资源本身长久存在。可以预见,随着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以高科技为支撑的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的新兴产业文化,将会谱写草原文化的新篇章。说到底,草原文化是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是能够充分转化和体现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天然的巨大使用价值的文化。

——选自正在编撰的《鄂尔多斯学概论》

Ⅵ 草原文化与民族风情的介绍

巴里坤草原早已蜚声遐迩于西域大地,早已被历代文人墨客、将军们和途径这里的人们描写的如诗如画。由于巴里坤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条件,是历代王朝都十分准视的战略要地。各路诸侯游牧民族也把这里视为理想的游牧之地。你来我往的在在里演绎了一个一个又一个草原之路故事、玉石之路传奇、丝绸之路的沧桑。

用枪狩猎

巴里坤草原是新疆三大草原之一,是亚欧草原大通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曾今是草原游牧民族角逐的一个古战场,他们在这里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和历史事件。自古以来巴里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在草原文化的带动下演绎了很多民族风情文化,有一部分保存的很完整,有一部分保持了原有的原生态的文化现象。其主要体现在汉民俗文化、哈萨克民俗文化和蒙古民俗文化。汉文化的民俗、节日、婚俗、社火、面食等;哈萨克民俗有民间舞蹈、民间刺绣、阿肯弹唱、马上运动、婚俗、葬俗等;蒙古民俗有一年一度的敖包节、点灯节等。这些民俗文化现象经历漫长的岁月,但任然保持了很多传统的文化现象,为我们今天的旅游发展和开发提供了原始的文化民俗资源。

神圣的祭拜

狩猎

巴里坤草原不知演绎了多少民间民俗的传奇的文化和传奇故事。汉文化里宗教文化和传奇故事一代又一代的延续和流传、民间小曲传了一代有一代。哈萨克民间体育活动无论是大大小小庆典和民间举办的一些群众活动中都有表演如刁羊、赛马、姑娘追、摔跤,夜晚一般都要举行歌舞晚会。蒙古人的敖包更为神圣,人们在那里祈祷、在那里祝福、在那里洗礼了自己的灵活,他们用自己最虔诚的心灵祭祀敖包,他们用最传统的方式进行他们的敖包相会、文艺活动演出、体育比赛。巴里坤的民族风情就是一个民族文化学、民族礼仪学、民族传统学的大展示,只有我们走进那里就会被融化、就会被感到,你也就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一个参与者。只有我们用心来感悟就会能找到心灵的碰撞,这就是巴里坤的民族风情文化。

Ⅶ 草原文化的介绍

草原文化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其中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内容。

Ⅷ 内蒙古草原文化风情介绍有哪些

内蒙古草原文化风情主要都包括这些。

第一就是内蒙古位于祖国北部的边疆,内蒙古自治区有许多的草原和天然牧场,而内蒙古的草原也是世界上天然面积最大的草原。因此内蒙古的文化最主要的草原文化,以草原文化繁衍出许多人文以及自然的风情。

第二种就是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古老的体育活动形式,更是一种充满了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现今的锡林郭勒盟所举行的那达慕最具传统代表性。“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是“娱乐、游戏”的意思,用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在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四,羊肥马壮和草绿花红的日子开始,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第三个就是安代舞有着“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美誉,是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通辽市四周地区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据相关历史的考证,安代舞最早起源于库伦旗地区,大约于明末清初时期形成。清朝中期的时候,由于当时草原涌入大量各地闯关东的移民,许多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逐渐融合便形成了库伦蒙古族文化,进而孕育出有着广泛群众性的安代舞。

第四个就是马头琴在蒙古族的音乐文化中起着代表作用,不论它的造型和制作材料,还是其音色音质或者音乐表现风格及演奏方法,都体现出蒙古人的性格特点,影射出蒙古族世代的游牧生活。蒙古族马头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蒙古族形成的时候,马头琴就已经存在了,因此可以这样说,马头琴与蒙古族一起从草原和历史中发展走来,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