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录像艺术的媒体乌托邦阶段是什么
在录像艺术的另一个源头上,激进的街头录像小组们欢天喜地地迎来了便携式摄像机,随即怒气冲冲地走街串巷。欢天喜地是因为技术进步使个人可以廉价地完成电子图像的制作、加工和发布过程。而怒气冲冲是冲着传播媒介的一统天下去的:电子新闻的即时、真实已经成了意识形态灌输的最佳工具,因为他其实并不真实,在采集、剪辑、广播时,解说的复杂程序后,看不见的极权之手更容易操纵一切。激进政治分子对录像这一新的表达渠道寄予乌托邦的革命激情,早期录像带的颗粒粗糙的画面质量是为了反电视工业的精致制作,单调枯燥和冗长的画面是为了反电视工业的习惯叙述模式,就像摇滚歌手把自己打扮成凶恶的暴走族,录像艺术家自命游击队员,他们要用摄像机这挺机关枪向传媒制度背后的“老大哥”开火。这样,他们的激进录像活动与摇滚乐、女权、黑人民权和反越战一起,汇入了20世纪60年代末的声势浩大的反体制反主流文化运动。这些街头录像内容不一,杂乱不堪却又敏锐鲜活,提供了那个激越年代的电视文献,也是录像艺术的媒体乌托邦阶段。
『贰』 视频艺术的“视频艺术简史”展览
荷兰“视频艺术简史”展览的作品来自30位视频艺术家,他们大多数都有在近30年居住荷兰的文化背景。他们聚集了荷兰录像史上许多闪亮的瞬间。
在荷兰与欧洲,在一个“外国人”和文化多样性成为其文化以及政治焦点的年代,向30多年来为艺术界辛勤谋划和创造的艺术家们致谢是一项十分必要的文化任务。
没有这些在荷兰生活、工作着的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们的贡献,荷兰视频艺术将无法被理解和诠释。最活跃的先行者们,最初用于展示录像作品的空间,还有荷兰艺术学院的第一批教师,他们都是拥有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他们的工作大大丰富了30年来荷兰艺术的意义。
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他们引入了全新的艺术观念,组织了一系列展览活动,制作电视节目,出版杂志,同时也把他们关于录像这个媒介的知识和探索经验传播给下一代。他们为荷兰艺术化的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新问题、意想不到的观念和非比寻常的探讨中,艺术作品逐步成熟。在扩充主体和内容的同时,他们为荷兰的艺术舞台注入了新的敏感性。
大门基金会(Gate Foundation)的这个项目涵盖了荷兰近三十年来的30个单频作品。此次展览与荷兰媒体学院合作,作品的筛选同时考虑到了在荷兰媒体学院展出的一部分艺术家作品,以便提供一幅荷兰艺术历史的综合性图景,并涉及到一些奠基性的瞬间。
该项目汇聚了很多荷兰视频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Marina Abramovic & Ulay、Miguel-ángel Cardenas、Ulises Carrión、Claudio Goulart & Flavio Pons、Raul Marroquin、Nan Hoover、David Garcia和Annie Wright、Elsa Stansfield & Madelon Hooykaas、Heiner Holtappels和Christina Linaris-Corridou,同时还有更多Babak Afrassiabi、Tiong Ang、Dan Oki、NasrinTabata及其他艺术家的近期作品。
此次展览在于体现这群艺术家多样性的艺术图景,他们通过一种没有边界的媒体,将荷兰视频艺术在30年中发展壮大,打破了任何边界的限制。它打开了多元文化间的宽阔纽带,也为艺术的对于文化的的审视提供了开放的讨论场所。本次展览意在建立一些新的参数,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及其产生的历史环境。同时,展览将一并展出三份制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视听历史文件,以探讨关于生活居住在这个国家并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们的问题。
由于展览到14号就结束了,赶去看的时候已经一片残破的景象,基本上象是处理SVA彩电的地方,所谓30个也早就不是这个数目了,粗粗算下也就十来个吧,之前还担心可不可以拍照了,盘算怎么偷拍下,hoho完全是多余的考虑,个小展馆只有清洁阿姨一个人而已,对于多伦美术馆的美好映象就酱瞬间崩塌了。
作品的风格和上次在双年展上看到的差不多,由于环境的关系,觉得双展上的作品略有feel一点,同样是由于环境的关系,没有特别的仔细的观看每个作品,SVA的质量似乎不行啊。音像效果也不行,整个环境有让人很浮躁的感觉,本来车上眯了一会的,而且进门的时候也被多伦美术馆简洁而不单调的建筑外形小小震撼了一下,到展馆的时候是非常精神能够静的下来研究作品的状态,可是、似乎、好像、还是环境的问题。
主要想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什么,不知道对于专业人士是怎么认识这个问题,也许是技巧吧,不过这对于美术绘画作品似乎是这个样子的,可是影像作品应该就不是了,多媒体的剪辑一个正常人应该很容易可以掌握技术上的东西,那是想法或者是想要表达的思想吧,自己在看的时候总是试图解释一个为什么他/她会这个想这个问题,觉得有些作品是很刻意的把要表达的东西表现的很隐讳,这很恶心,在你慢慢去理解她为什么会这么表现的时候,这种刻意的感觉就很明显的被感受到了,很恶心。所以一般总是直奔主题,参考些说明或者解释直截了当的了解想要说明的东西,这种解释越详细越好,然后就是让人兴奋的追逐作者思路的过程,就好像今天的一部作品,作者将一个人的行为作为一个电脑窗口,背景是站在运行的程序,人的行为变化和程序的指令的打入运行是同步的,目的是在于表现一种被动的工作,用程序表现被动并不是很难联想到的关联,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两个窗口机器人vs人,做些画面的交互透视,让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动态运行,也可以表达相关思想,我不否认这是好的作品,可就作者的关联想象力的和思考深度都在正常人范围。关于这部作品作者的陈述是:
Jeffrey Shaw
The Virtual Museum, graphics,colour,06'09
This is a video presentation of an interactive work that Shaw created by means of a complex relation between computer-grenerated image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directing their movements through those of the body the seated many of his works. the architecture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and in this work it is the canonical space of the museum that
is the object of shaw's reflection. The vidiea shows the five space to which the spectator can gain access.
『叁』 在这种新时代里第一代录像艺术家表态了什么
第一代录像艺术家正是在这种新时代的感觉中发现他们必须对电视表态,或者大声喝彩,或者痛心疾首。于是白南准热衷于为电视时代制造图腾崇拜,手法简单粗俗。这位韩国艺术家最初到西方是学戏剧的,正赶上电子形象时代,发现舞台表演远不如行为和装置艺术形式来得有力量。于是,他将电视机堆成十字架和金字塔,用电视里的佛祖形象代替了佛祖雕像,为他赢得了录像艺术开山鼻祖的荣誉。最终他又由宗教隐喻导入了世俗生活:电视构成的美国地图、电视胸罩、电视屋、电视思想者。另一位先驱弗斯特尔则狂热地把电视机用水泥封死,用水泥砌在墙里的一半,用火车头撞个粉碎,好像真有刻苦仇恨似的。值得关注的是白南准和弗斯特尔的电视屏幕里经常只是一些抽象条纹,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去提供艺术性的电子录像,而是对电视机动手脚。电视屏幕内的图像已经不太重要,不是那些画面内容,而是电视机本身成为一种年代的符号。
『肆』 实现梦想的艺术的引言
于文红在她的第一本美容保养书里,全面公开她觉得真正好用的保养品与美容独门绝技。在皮肤医学及美容保养品界享有盛名的于文红以此书为实现美丽梦想的秘密全面解码,让女人无需按部就班的依照各大美容经书的授意,只需走进美容机构,即可享受一场不动刀不流血的美容革命。在《实现梦想的艺术》一书中你可以看见丑小鸭到白天鹅的惊人蜕变,能读到自卑到自信的心路历程,能够让人看见梦想的力量,它也为广大的女性读者开启了一扇由外在美升华到心灵美的天窗。神奇的自体细胞移植、面雕美容术和各种美容美白配方,让每个女人重拾女性的骄傲,踏上美丽人数的另一征程。你在烦恼是否要打肉毒杆菌、电波拉皮吗?相信看过这本书后,你会对皮肤美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伍』 纵观录像艺术的文化史为什么能看到一种普遍的艺术发展宿命
纵观录像艺术的文化史,从乌托邦到语法阶段,再从诗学阶段到它的边缘化时期,这样一种不断演进与进化的过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这并不是录像艺术的独特案例,它可能喻示着一种更为普遍的艺术发展宿命。从发现之初的兴奋感到失落感,这时它的概念上的革命象征性构成了它的基本价值:一旦冷静下来,新玩具的兴奋与震惊过去,人们就会开始将它当作客体仔细地研究其内部结构,了解其功能,这时往往是个别严谨的分解研究,等到对其性能烂熟于心之后,就会进入得心应手的自由抒怀境地,这时,往往传统的艺术母题如生死、爱恨、物我和情感等都会复归在新的媒体中,因而各地的地方文明就会重新体现出它的力量,随后是一个登峰造极的大师涌现的时代;然后,无路可走的后继者只好穷则思变,试图从各条道路中寻找走出困境之途。
『陆』 如何理解录像艺术的先锋性
前卫的来影像艺术可以理解为源先锋派,它们是充满实验性、开拓性的影像。它们可以是混乱的、怪诞的、无法理解的甚至是恶心的。先锋派影像从来就不是为了普罗大众而制作的,而影像艺术家们在制作之初就明白这一点。
录像艺术作为新媒体艺术中的一种存在形式,它具有与生俱来的实验性和先锋性的艺术意识。早在20世纪60年代,当电视开始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技术,迅速占领了整个图像时代时,反商业电视的浪潮也随之兴起。
(6)录像艺术引言扩展阅读
录像艺术作为媒体魔术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文化角色,它在几种明显不同而又经常重叠的传播系统的边缘游刃有余,比如个人表达、艺术世界、独立电影、电视和学术研究。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从来没有被这些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所吞没,总是保持着自己边缘的位置。
录像艺术这种独特的地位不仅有利于对媒体制作的研究和开发,而且成为测试新观念和不同工作方式的市场,同时作为先锋派运用的语言,它大胆地表达了对于社会和文化问题的独特看法,最终作为一种艺术实践鼓励观众参与到这种创意的媒体形式之中。
『柒』 视频艺术的介绍
视频艺术又叫录影艺术或录像艺术,通过创造性地利用视频技术产生可以在电视屏幕上观看的一种艺术形式,产生于20世纪末。1是60年代中期兴起的前卫艺术表现形式,延续至90年代仍然为世界许多美术家所热衷。今天,视频艺术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绘画形式,特别是拼贴画中。 视频艺术是指艺术家通过录影的手法来创作艺术品作品。艺术家并不全是把录影当成媒体的性质,而是将录影当成表现技术和方法加以运用,来表达他们的艺术创造意念。许多观念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地景艺术等艺家,都曾藉视频艺术传达他们的作品给观众。
『捌』 录像艺术的“录像语法”时期是什么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各种基金会对电视机构中的实验电视工作室的资助转而为在美术馆设立新媒体艺术部门,或直接资助各种媒体艺术中心。新的资金来源和工作模式使艺术家们的工作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专业的媒体中心比电视台实验电视工作室更为宽松、民主,设备也更先进,录像艺术得以超越早期一味强调捕捉事件本身的戏剧性而忽略画面面的褊狭。录像不再被当作仅仅是社会学工具,而是更多地进入其文化和美学功能的研究。人们开始更具体地探讨录像在各种场域中的可能性。比如从心理学的角度,维多·阿孔西和琼纳斯这样的艺术家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录像与表演中的身体的关系,录像在这里被当作一面“电子镜”,成为身份确认的具体中介。通过被凝固在录像中,运动着的身体经验被整合起来,录像帮助表演者重建了整体感。而对录像的观看取代了充满焦虑和不确定的直接经验,通过屏幕这样一种有向度的“画面”整合成一个叙事。丹·格拉海姆致力于探索录像与建筑的美学,通过监视系统,他使分离的建筑空间互相渗透和包容。如在市中心播放郊区的实时影像,他又通过将延时的录像加入空间使建筑具备了时间的因素。录像被他定义为“城市习俗的规定者和破坏者”,是一种将恒定的物理时空幻化为不确定的诗意空间的拓扑学手段。而布鲁斯·瑙曼开始探讨录像和微小的日常经验的关系,录像成为一种逼迫人细察局部的放大镜。这一阶段艺术家们把录像这一媒体的特性进行了巨细无遗的考察,与前一段的乌托邦色彩相比,可以将之称为“录像语法”的时期。
『玖』 视频艺术的发展
电视机和摄像机的逐渐普及,开始摆脱胶片昂贵费用所带来的创作局限,大量使用视频和录像技术,带动与兴起了艺术中的一场媒介革命,形成了以电视等为展示工具的视频艺术。
这种新的艺术样式从横向上吸纳了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的表现方式,加入了诸如身体、电视机等新的媒介材质混合构成视频装置艺术;从纵向上它注重创作主体自身主体性的挖掘,在对主体性的展示过程中拓展为观念性和自我认同性的两类视频艺术。视频艺术是人类的一种新型的虚拟性的审美体验。 电影艺术是视频艺术中最重要的起源类型,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电影艺术是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
因此,视频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虽然电影艺术并不等同于视频艺术,但如果没有电影艺术的铺路,恐怕也不会有今天的视频艺术繁荣。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大咖啡馆播放《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电影短片,成了划时代的历史记录。电影的样式分为故事片、记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四大分类。
电影艺术的特点也正视频艺术的主要特点:美学特性表现为造型性与运动性的有机统一;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综合性与技术性的有机统一。我们现在所说的电影艺术并不等同于视频艺术,主要是指的视频技术方面的差别。而艺术上,视频艺术几乎全面模仿了电影艺术。
蒙太奇是电影最基本最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电影的蒙太奇,除了镜头内部、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合关系外,还包括画面与音响、音响与音响之间的组合关系,由此形成各个有组织的片段、场面,直至一部完整的影片。银幕上的世界是一个特殊的时空复合体。电影是各类艺术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导演是影片摄制的中心,他必须以电影文学剧本为基础,进行全面设计、总体构思,充分调动各个艺术和技术门类的创造性,共同完成影片创作。
视频艺术也正是全面承继了电影艺术的蒙太奇手法,才真正成为了艺术,才真正区别于了技术。 电视艺术是一门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艺术,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正式播放电视节目,标志着电视的诞生。电视剧是电视艺术的主要类型,主要包括单本剧、连续剧、系列剧或小品等。特点:荧幕小,画面小,清晰度差,在镜头上多用中近景和特写,少用远景和全景,场景转换不宜太快;观赏特点,给观众以想象空间和介入机会,引人入胜;生活化特点,逼真反映生活。
电视艺术定义的源起和阐释:艺术曾经需要并且永远需要丢掉实用性,创造出幻想的生活。——(前苏联)莫·卡冈。
凡是能够给审美主体带来审美愉悦的客观存在物便可称之为艺术。卡努杜《第七艺术宣言》把电影称为第七艺术,而自贝尔德发明电视以来,电视已愈发被世人认可为第八艺术,于是电视艺术的概念也随之产生并被广泛认可。
电视艺术,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 准确地说,电脑合成是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技术。但由于电脑合成技术逐渐被运用到电影、电视、电脑视频等艺术形式中,并越来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的结合就形成了全新的可以自成一体的电脑合成艺术。
特别是在动画制作上,电脑合成技术使得过去不可能人工做出来的场景,被维妙维肖地合成出来,甚至有了三维效果。表现手法上,电脑合成也如同电视艺术一样,大量借鉴引用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模式。
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电影、电视和电脑合成技术和艺术往往同时出现在可视作品中,它们已成为视频艺术中不可分割、水乳交融的艺术奇葩。
『拾』 选修课摄影艺术欣赏论文《曾经感动过我的一张(或一组)照片》
摄影艺术的欣赏与赏析
摄影艺术的欣赏与赏析
要做到对一幅摄影作品的欣赏与赏析,首先应该需要摄影的艺术特征。1892年创刊号的《斯汀迪奥》精美地再现了摄影和绘画作品,并把摄影与绘画、雕塑并列在艺术领域,杂志的第三期刊登了布林古尔《摄影艺术的诞生》的文章,这是摄影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事件,从此,摄影正式踏入艺术殿堂。摄影艺术有着他特有的性质。首先,摄影与其他视觉艺术形式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摄影创作依赖于照相机。在意识上,摄影更趋向于客观。摄影家在创作的时候,无论怎样选择他的拍摄对象,却总要面对物质世界的某个方面,它不以摄影家的意志而转移。虽然现代摄影技术和数字影像技术使摄影家的创造发挥空间得以扩展,但反映和揭示现实生活仍然是摄影创作的主流和本质。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言:“画家的任务是构筑,而摄影家的任务是揭示。”其次,摄影的时间性。摄影者必须适应自己的拍摄对象,而且往往要完全取决于它。摄影大师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把摄影的时间性和瞬间性简述的淋漓尽致。他提出:“摄影主要在一张照片里抓住事物的全部精华,”因此,摄影者的思考必须抢在曝光瞬间之前,一旦按下快门就无法改变注意。再次,摄影与机遇也体现于好的摄影创作之中。这需要摄影者对手中相机的熟练掌握成都及预见能力。第四,再现细节。摄影再现一切细节的能力其精确度是任何其他视觉手段都无法企及的。摄影能精确地再现物体的形态、色彩、光影、体积、空间、质感、机理等,体现拍摄对象本身材质的美、肌理的美、秩序的美。第五,摄影家根据相机的曝光速度进行创作,产生真是与虚幻的效果,从而表达摄影家的思想和想法。第六,在某种程度上,摄影者是“用光来作画”。摄影者在为拍摄画面进行视觉设计即构图时,摄影的这六个特点是决定性的,最重要的。摄影者一方面要有对客观世界敏锐的观察能力,也要有摄影者所特有的预见能力,并能在按下快门之前安排被摄体,选择角度、视点、俯仰,运用线条、块面、形状等形式,突出作品主题,使画面简洁,有条不紊。对摄影作品的赏析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了解摄影技术知识是欣赏摄影作品的基本条件。其次,对摄影艺术语言的解读能力。对一幅摄影作品的光线、色彩、透视、影调、清晰与模糊的解读可以为我们进一步欣赏做好铺垫。但很多摄影艺术作品所蕴藏的内涵却并非画面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要求我们在更深的层次去探寻。第三,对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的帮助解读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从而更好的欣赏一幅摄影作品。第四,建立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认真体会摄影作品的思想,读懂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达到欣赏摄影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要对一幅摄影作品进行分析,首先要了解摄影作品的拍摄主题。只有首先根据作品的主题思想来明确该作品的思想深度和人文立场,进而体会到作品的价值及对社会的影响,确定其思想品味的高低。其次,分析摄影作品的表现技巧,读懂摄影家运用的摄影技巧所表达的思想目的,继而对其进行正确客观的分析。对一幅摄影作品分析的步骤课分为读图、了解作者的拍摄意图、解读创作者、再回到读图;摄影图像是具有深刻意义、富含大量信息的平面,既然摄影是一种视觉语言,那么分析摄影作品先要从读图做起。当一张照片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首先想了解作者在画面里拍的是什么。拍摄的主体是什么,陪体是什么;进而我们想要知道作者在何时、何地拍摄的;然后我们会利用所知的摄影知识推断作者拍摄的角度,运用的摄影技巧、光线的处理、色彩处理等;最后再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视觉心理学、摄影视觉语言和构图原理组织画面。作者的拍摄意图(即作品的主题)是摄影作品的灵魂所在,摄影的拍摄技巧、构图原则都是为拍摄主体服务的。如果体会不到摄影家的真实拍摄意图,那你所看到的摄影技巧、表现形式、绚丽画面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我们应运用所知的相关知识从前面内外尽可能多地了解摄影画面所要表达的真实内涵。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对同一幅摄影作品的评价会有不同的观点,但我们首先要问自己是否真的了解作者的拍摄意图。如果我们多搜集了解作者及作品诞生的背景资料,便会尽可能地拉近与作者心灵的距离。解读创作者是摄影作品分析中较高的层次,也是个较难的阶段,因为有时我们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资料。但赏析摄影大师的名作时,这个阶段却是必不可少的。了解创作者,与创作者产生心灵的沟通,从而对大师作品进行细腻的解读,了解摄影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对一幅摄影佳作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往往需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再由理性认知到感性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当观赏者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欣赏过程后,会对眼前的照片有新的认识。分析摄影作品的最佳状态应是观赏者与创作者建立心灵沟通,一同思考,一同分享摄影创作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摄影艺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在画面中聚集着大量的信息。同时,在它的历史使命中,也是需要人们去欣赏的。因为只有通过人们的欣赏,才能发挥其应尽的功能和作用,让欣赏者去判断,并通过其本身的艺术形象感染欣赏者,用图片中的大量信息体现本身价值,这才是摄影艺术的真正作用。
找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写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