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诗集前言
在这次旅行中,你将尽情的漫游。生活有多么广阔,古诗的世界有多么广阔。诗,是唐朝的一株柳,摇荡在古风河畔;诗,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于清澈柔波;诗,是元时的一首曲,传颂在天山草原;诗,是明时的一股风,悠扬在深深胡同;诗,是清时的浣纱女,在河边唱着绝代的歌。
华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间,人才辈出惊世绝,诸子百家齐争鸣。不必说夏时的古老传说,不必说商代的甲骨铭文,光是古代的著作文化就足以让我们骄傲良多,铭表、词赋、杂说、诗歌……在这万古奇妍中,唯有诗歌是万古不倒的青松,是万千瑰丽的亮点,长存于世,永不消逝……
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传诵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被那朋友间诚挚的关怀深深感动;吟唱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为那至爱真情而热泪盈眶。更有那浸着桃花潭水的酒情,令远行的朋友热泪沾巾;面对楼高危栏的关切,令多少愁男怨女彻夜难眠。这一句句诗,一幅幅画历久弥新,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始于《诗经》,历唐风宋雨的濡染,经元曲明戏的扩张,千里万里,千年万年,生出多少流韵生香的诗文?没人能数得清,说得明。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文,我们被它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丰富的哲理所深深震撼。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强我们的修养,丰富我们的思想。
为了便于中学生朋友更好地领悟必背古诗文的意境、思想、内涵,我们除了对“课标”指定篇目和人教版七至九年级教材指定“课外背诵古诗词”作以翻译、介绍外,还对其作了精辟的赏析。这是本书的亮点之一。相信你读了它,一定会感觉与众不同,受益更多。除此之外,我们依据“课标”精神和中考实际,精心设计了赏析类思考题。它实用性强,对于我们加深对诗文工团的理解以及应对考试,都是大有裨益的。此乃本书亮点之二。为了扩大朋友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文史知识,我们还适当地选编了一些“资料链接”短文。相信朋友们一定会喜欢它。此乃本书亮点之三。
胭脂红散着鲜艳的色,招示明媚的美;
碧螺春沁着迷人的香,透着醉人的绿。
谁人不爱那胭脂红?谁人不爱那碧螺春?让我们一起到本书中去找那胭脂红,寻那碧螺春吧!
我还有故事集一起发给你吧
古诗中的花鸟鱼虫
带“花”的诗句
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渔歌子》
赏析: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 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 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 《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 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 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 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 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三,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赏析:《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带“鸟”的诗句
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四首》
赏析: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六,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
赏析: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主要描写射猎时的情景。这里,“草枯”、“雪尽”在绘景的同时,给我们传达出了冬末春初的季节信息;“鹰眼疾”、“马蹄轻”正面写战马、猎鹰狩猎时的动作体态,并未直接描绘将军的神情,但"疾"、“快”却是将军内心的感觉,从而准确地从侧面渲染出了将军驾鹰纵马追逐猎物时身势的灵巧敏捷和斗志的昂扬旺盛。
七,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歌子》
赏析: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
八,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赏析: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
绘“虫”的诗句
九,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赏析: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
十,今夜不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月夜》
赏析: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十一,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清•朱景素《樵夫词》
赏析:无意之间身上带着几朵花(应该是樵夫走在山上时,有花飘落在他的身上),居然把蝴蝶都带了下来(花香,蝴蝶闻香而落在樵夫肩膀的花上,被他用肩膀“挑”了下来)。
十二,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
——唐•杜牧《秋夕》
赏析: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绘“鱼”的诗句
十三,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送张丞相》
赏析: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十四,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赏析: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十五,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歌子》
赏析: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 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 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
十六,一夜海潮河水满,鲈鱼清晓入池塘。
我还有故事集一起发给你吧
② 求 西厢记 长生殿 桃花扇 牡丹亭 拜月亭 的简介
《西厢记》元代杂剧,王实甫撰。《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但有关他的生平资料历史上却很少,可能是一个仕途失意的文人。
故事发生在唐代,张生进京赶考,路过河中府,想顺便探望一下小时的同学、现在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的白马将军杜确。听说普救寺是当地的名胜古刹,闲中便往一游。游玩之时,蓦然间遇到一位绝色佳人,惹得他“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原来这位佳人乃是崔相国府的小姐莺莺,身边陪着的是丫鬟红娘。此刻她正与母亲崔老夫人护送其父棺柩至博陵安葬,为乱兵所阻,只得在普救寺的西厢暂住,并写信进京,叫侄儿郑恒前来迎接。
为了能够接近莺莺,张生也在普救寺住下,当他听说崔家要为老相国做斋超渡时,便也要求老和尚带一份斋追荐自己的父母。红娘接洽好做斋之事从方丈室走出,迎面撞见早已守候在门外的张生。张生连忙深深一揖,说道:“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氏,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红娘又好气又好恼,回去告诉莺莺,莺莺暗暗把此事记在心上。晚上,莺莺在花园中焚香祝祷,诉述一腔悲绪。这时张生隔墙听到莺莺长叹,便高吟一绝,表达情思。莺莺和韵一首,两人的感情得到了交流。
做斋的日子中,莺莺素服出现,好似玉天仙离了碧霄,“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慌乱中,莺莺与张生偷偷地眉目传情。
此时忽然发生了河桥兵变。贼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强索莺莺做压寨夫人。出于无奈,老夫人声称:“但有退得贼兵的,将小姐与他为妻。”此时张生应声而出,修书一封,着人送给镇守蒲关的白马将军杜确,请他派兵解围。杜确接信,立即率兵,打败了孙飞虎,解救了崔氏一家和全寺僧俗。
贼兵一退,张生等待着好事的到来。莺莺满心喜欢,红娘也逗趣逗乐。老夫人安排下酒宴,派红娘去请张生。张生喜不自禁,“‘请’字儿不曾出声,‘去’字儿连忙答应”。想不到刚一见面,老夫人人却叫莺莺“近前拜了哥哥”。一听说兄妹相称,莺莺芳心欲碎,张生愤然告辞,急坏了一旁的红娘。红娘悄悄与张生说:今晚小姐后花园烧香,先生可用琴音拨动她的心弦。晚上,张生听到红娘一声咳嗽,弹了一曲“风求凰”。莺莺闻之,不觉泪下,遂命红娘传话,不管母亲从中间阻,我们俩一定要好歹相随。
相思人骨,张生染病卧床。莺莺派红娘前去探望,带回张生情书一封。红娘暗自把信放在妆盒儿上。莺莺梳妆时见信,“颠来倒去不害心烦”。一见红娘在旁察颜观色,马上羞红了脸,并狠狠地斥责她不应拿这简来。红娘深知小姐心里所想,假意说拿这简帖到老夫人面前出首。莺莺赶忙拦住。莺莺说要以简相酬,不过是为了兄妹之礼,叫红娘送给张生。张生拆简一看,顿时喜出望外,原来那是一首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分明是约他夜间跳墙相会。红娘此时方知莺莺简帖的内容,但愿意成全他们。
晚间,张生跳过粉墙,一把搂住莺莺。却不料莺莺又变脸说:“你既读孔圣之书,必达周公之礼,夤夜来此何干?”并扬言把他送到老夫人那里严办。张生受此刺激,相思病日益沉重。莺莺内疚,又写了一简,假托药方,央求红娘送去。张生接简细看,方知莺莺诗致歉,并认真表示:“寄语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雨云来。”就是说她要效法巫山神女会襄王的故事,真的和他幽会。当天晚上,红娘携了衾枕,果然把小姐送进了张生的房内。
过了几天,老夫人发觉莺莺语言恍惚,体态异常,情知不妙。唤来红娘,问她是否知罪,并欲施行家法。红娘一狠心说出了真情。老夫人说这都是你这小贱人的不是,红娘抢白道:“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红娘接着数落老夫人悔却前言,失信于人,又说:“目下老夫人若不成全,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久后得官,惊动官司,还要落个治家不严之罪。”一番话说得老夫人哑口无言,只得允下这门婚事,但又提出崔家三代不招白衣之婿,叫张生明日上朝赶考,得官后再来娶亲,否则休来相见。张生唯唯而退。
千里长亭,碧云漫天,黄叶满地,西风阵阵,北雁南飞,一片萧瑟景象。莺莺和泪相送,叫他无论得官与否,早早回来,千万不要停妻再娶。张生依依不舍,告别亲人,行至草桥歇宿,情思郁结,忽然梦见莺莺渡河前来,一起私奔,途中遭遇一群贼兵,将莺莺抢走,鸳梦惊破,不免又增一番怅惘。
再说郑恒接到老夫人的信,从京城赶到河中,闻得表姐已嫁与张生,不胜帐恨,遂编造张生已被卫尚书家招赘的谎言,欲使莺莺改嫁给他。这时恰好张生状元及第,回来迎娶,白马将军同时赉旨前来,为崔、张二入主婚。郑恒自知有罪难赦,触树自尽。云开雾散,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爱情颂歌。《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③ 古诗集前言、后记600字
在这次旅行中,你将尽情的漫游。生活有多么广阔,古诗的世界有多么广阔。诗,是唐朝的一株柳,摇荡在古风河畔;诗,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于清澈柔波;诗,是元时的一首曲,传颂在天山草原;诗,是明时的一股风,悠扬在深深胡同;诗,是清时的浣纱女,在河边唱着绝代的歌。
华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间,人才辈出惊世绝,诸子百家齐争鸣。不必说夏时的古老传说,不必说商代的甲骨铭文,光是古代的著作文化就足以让我们骄傲良多,铭表、词赋、杂说、诗歌……在这万古奇妍中,唯有诗歌是万古不倒的青松,是万千瑰丽的亮点,长存于世,永不消逝……
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传诵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被那朋友间诚挚的关怀深深感动;吟唱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为那至爱真情而热泪盈眶。更有那浸着桃花潭水的酒情,令远行的朋友热泪沾巾;面对楼高危栏的关切,令多少愁男怨女彻夜难眠。这一句句诗,一幅幅画历久弥新,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始于《诗经》,历唐风宋雨的濡染,经元曲明戏的扩张,千里万里,千年万年,生出多少流韵生香的诗文?没人能数得清,说得明。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文,我们被它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丰富的哲理所深深震撼。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强我们的修养,丰富我们的思想。
为了便于中学生朋友更好地领悟必背古诗文的意境、思想、内涵,我们除了对“课标”指定篇目和人教版七至九年级教材指定“课外背诵古诗词”作以翻译、介绍外,还对其作了精辟的赏析。这是本书的亮点之一。相信你读了它,一定会感觉与众不同,受益更多。除此之外,我们依据“课标”精神和中考实际,精心设计了赏析类思考题。它实用性强,对于我们加深对诗文工团的理解以及应对考试,都是大有裨益的。此乃本书亮点之二。为了扩大朋友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文史知识,我们还适当地选编了一些“资料链接”短文。相信朋友们一定会喜欢它。此乃本书亮点之三。
胭脂红散着鲜艳的色,招示明媚的美;
碧螺春沁着迷人的香,透着醉人的绿。
谁人不爱那胭脂红?谁人不爱那碧螺春?让我们一起到本书中去找那胭脂红,寻那碧螺春吧!
我还有故事集一起发给你吧
古诗中的花鸟鱼虫
带“花”的诗句
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渔歌子》
赏析: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 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 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 《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 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 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 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 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三,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④ 制作古诗集怎样写前言和后记急!!!!!!!
在这次旅行中,你将尽情的漫游。生活有多么广阔,古诗的世界有多么广阔。诗,是唐朝的一株柳,摇荡在古风河畔;诗,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于清澈柔波;诗,是元时的一首曲,传颂在天山草原;诗,是明时的一股风,悠扬在深深胡同;诗,是清时的浣纱女,在河边唱着绝代的歌。
华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间,人才辈出惊世绝,诸子百家齐争鸣。不必说夏时的古老传说,不必说商代的甲骨铭文,光是古代的著作文化就足以让我们骄傲良多,铭表、词赋、杂说、诗歌……在这万古奇妍中,唯有诗歌是万古不倒的青松,是万千瑰丽的亮点,长存于世,永不消逝……
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传诵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被那朋友间诚挚的关怀深深感动;吟唱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为那至爱真情而热泪盈眶。更有那浸着桃花潭水的酒情,令远行的朋友热泪沾巾;面对楼高危栏的关切,令多少愁男怨女彻夜难眠。这一句句诗,一幅幅画历久弥新,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始于《诗经》,历唐风宋雨的濡染,经元曲明戏的扩张,千里万里,千年万年,生出多少流韵生香的诗文?没人能数得清,说得明。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文,我们被它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丰富的哲理所深深震撼。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强我们的修养,丰富我们的思想。
为了便于中学生朋友更好地领悟必背古诗文的意境、思想、内涵,我们除了对“课标”指定篇目和人教版七至九年级教材指定“课外背诵古诗词”作以翻译、介绍外,还对其作了精辟的赏析。这是本书的亮点之一。相信你读了它,一定会感觉与众不同,受益更多。除此之外,我们依据“课标”精神和中考实际,精心设计了赏析类思考题。它实用性强,对于我们加深对诗文工团的理解以及应对考试,都是大有裨益的。此乃本书亮点之二。为了扩大朋友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文史知识,我们还适当地选编了一些“资料链接”短文。相信朋友们一定会喜欢它。此乃本书亮点之三。
胭脂红散着鲜艳的色,招示明媚的美;
碧螺春沁着迷人的香,透着醉人的绿。
谁人不爱那胭脂红?谁人不爱那碧螺春?让我们一起到本书中去找那胭脂红,寻那碧螺春吧!
我还有故事集一起发给你吧
古诗中的花鸟鱼虫
带“花”的诗句
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渔歌子》
赏析: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 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 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 《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 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 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 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 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三,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赏析:《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带“鸟”的诗句
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四首》
赏析: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六,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
赏析: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主要描写射猎时的情景。这里,“草枯”、“雪尽”在绘景的同时,给我们传达出了冬末春初的季节信息;“鹰眼疾”、“马蹄轻”正面写战马、猎鹰狩猎时的动作体态,并未直接描绘将军的神情,但"疾"、“快”却是将军内心的感觉,从而准确地从侧面渲染出了将军驾鹰纵马追逐猎物时身势的灵巧敏捷和斗志的昂扬旺盛。
七,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歌子》
赏析: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
八,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赏析: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
绘“虫”的诗句
九,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赏析: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
十,今夜不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月夜》
赏析: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十一,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清•朱景素《樵夫词》
赏析:无意之间身上带着几朵花(应该是樵夫走在山上时,有花飘落在他的身上),居然把蝴蝶都带了下来(花香,蝴蝶闻香而落在樵夫肩膀的花上,被他用肩膀“挑”了下来)。
十二,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
——唐•杜牧《秋夕》
赏析: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绘“鱼”的诗句
十三,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送张丞相》
赏析: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十四,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赏析: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十五,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歌子》
赏析: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 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 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
十六,一夜海潮河水满,鲈鱼清晓入池塘。
⑤ 哀江南的《桃花扇》曲
(苏云)……我三年没到南京,忽然高兴,进城卖柴;路过孝陵,见那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
(柳云)呵呀呀,那皇城如何?
(苏云)那皇城墙倒宫塌,满地蒿莱了。
(赞掩泪介,云)不料光景至此。
(苏云)俺又一直走到秦淮,立了半晌,竟没一个人影儿。
(柳云)那长桥旧院,是咱们熟游之地,你也该去瞧瞧。
(苏云)怎的没瞧--长桥已无片板,旧院剩了一堆瓦砾。
(柳搥胸介,云)咳,恸死俺也。
(苏云)那时疾忙回首,一路伤心,编长一套北曲--名为哀江南。待我唱来。(敲板唱弋阳腔介)俺樵夫呵!(唱)
【哀江南】【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驻马听】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沈醉东风】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
【折桂令】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沽美酒】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太平令】行到那旧院门,何用轻敲,也不怕小犬哰哰。无非是枯井颓巢,不过些砖苔砌草。手种的花条柳梢,尽意儿采樵;这黑灰是谁家厨灶?
【离亭宴带歇指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岸堂,又号云亭山人,曲阜(现在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清初戏曲作家、诗人。曾隐居曲阜石门山中读书著述,有文名,精乐律,擅词曲。
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南巡至曲阜时,被召讲经,受康熙赏识,“特简为国子监博士”;累迁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康熙二十五年(1686)被派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往淮扬一带治河。这期间,他到过扬州、南京,结交故老遗民,凭吊南明遗迹,搜集明末传闻,为后来写《桃花扇》准备了素材。康熙二十八年(1689)回到北京。经十年时间,三易其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一时,“王公荐绅,莫不借抄”,歌台演出,“岁无虚日”。《桃花扇》的成功,使他誉满文坛,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第二年(1700)以“疑案”被罢官,不久即回乡度日,直至终年。著作除《桃花扇》外,尚有传奇《小忽雷》(与顾彩合撰)及诗文集《湖海集》《岸塘文集》《长留集》等。 由七支曲子组成: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沉郁、悲怆的基调。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包括长板桥和旧院)的冷落。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寄寓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第七支曲子是尾声,写苏昆生总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
寓情于景: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语言准确: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散句: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桃花扇》的剧情:《桃花扇》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传奇剧作。全剧共四十四出(四十出之中有四出各加一出)。剧本写的是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字朝宗)避乱南京,结识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一见钟情。定情次日,香君得知婚事费用皆出自阉党余孽阮大铖,用意是收买侯方域,于是义形于色,立即卸妆却奁,并劝侯方域严辞拒绝。阮怀恨在心,借侯方域发书劝阻武昌总兵左良玉率师东下一事,诬陷侯方域是左的内应,怂恿马士英杀侯方域以泄私愤。侯方域得到消息,只身逃往史可法处避难。甲申三月,李自成入京,崇祯自缢,马士英、阮大铖等即于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王朝。昏王奸臣不理朝政,沉溺歌舞。阮大铖又逼香君改嫁田仰,香君以死相拒,碰毁面颊,血溅扇面。杨文骢把扇面血痕点染成折枝桃花。阮大铖奏请“广搜旧院,大罗秦淮”,香君未能幸免。她痛骂奸臣的无耻,被送到宫内当歌伎。侯方域重回金陵,被阮捕获。不久,清兵攻破扬州,直逼江南,福王及马士英、阮大铖出逃,侯方域得以出狱,香君也乘机从宫内逃出。最后,侯方域、李香君在栖霞山中相遇,道士张瑶星以国仇家恨点醒他们,二人不忍看见国破家亡,双双入道。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桃花扇》是孔尚任经过十余年的长期酝酿,在掌握大量史实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实人实事”而创作的一部历史传奇。它描写明末弘光朝廷覆亡的悲剧历史,而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离合悲欢的爱情故事贯穿全剧,最后以清朝统治者征隐逸作结。作者企图通过爱情故事所联系的明末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来揭示南明亡国的原因,抒发所谓“兴亡之感”。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桃花扇》的思想意义在于:明朝灭亡以后,孔尚任第一个以戏剧的形式,展现了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评价了南明的历史,艺术地总结了这一段历史教训。作品暴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和腐败,揭露上层统治集团及其军事首领间的尖锐矛盾,刻画了马士英、阮大铖一伙迫害清议派和无辜百姓的凶残面目,鞭笞了他们在国家危急时刻的投降主义本质。在表现正面人物时,孔尚任描写了史可法抗击清兵的决心,表现了他在“江山易主”以后沉江殉国的英雄气概。作者赞扬了李香君关心国家命运、反抗邪恶势力的可贵气节,肯定了民间艺人柳敬亭、苏昆生为挽救国家危局不惜奔波以及他们和其他歌妓、艺人、书商等下层人民反对权奸、关心国事、不做顺民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强烈对比中,人们看出了明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桃花扇小引》)这一幕江山沦亡、“舆图换稿”的历史悲剧,激发当代人的故国情感,唤醒了潜在的民族意识。
(《中国大网络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桃花扇》的《哀江南》套曲借自贾凫西的《历代史略鼓词》:贾凫西(约1590—约1676),名应宠,字思退、晋蕃,号凫西、澹圃,别号木皮散客,山东曲阜人,明末鼓词作家、诗人。他的《木皮人鼓词》(包括《历代史略鼓词》和《太史挚适齐》)是文人创作和当时民间文艺相结合的杰出成果,对我国民间说唱文艺的发展有着划时代的贡献和深远影响。如清代著名戏剧家孔尚任,就把贾凫西编唱的《太史挚适齐》及《历代史略鼓词》末尾的《哀江南》曲,几乎一字不差地全部收进了他的剧作《桃花扇》之中。孔尚任在少年时期就同具有民族气节、敢于抨击社会弊端的贾凫西有交往,贾凫西的政治态度对孔尚任的影响很大。王季思等校注的《〈桃花扇〉前言》,在论述孔尚任的生平思想时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明末爱国诗人贾凫西对他少年时期的思想影响,成为他采取通俗文艺形式来反映南明兴亡的鼓舞力量。”为此,孔尚任特地给贾凫西写了《木皮散客传》,对他赞赏备至。
《历代史略鼓词·尾声》中的《哀江南》套曲,其七支曲子的曲牌和曲词与《桃花扇·余韵》中的《哀江南》套曲相同,并且每支曲子都有题目。其曲牌和题目如下:
《北新水令·总起》《驻马听·吊金陵》《沉醉东风·吊故宫》《折桂令·吊秦淮》《沽美酒·吊长桥》《太平令·吊旧院》《离亭宴带歇拍煞·总吊金陵》
(注:《驻马听·吊金陵》的“吊金陵”意思是吊孝陵,《离亭宴带歇拍煞·总吊金陵》的“总吊金陵”意思是总吊南京即总吊南明的灭亡)(参见关德栋、周中明校注《贾凫西木皮词校注》,齐鲁书社1982年版) 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杂剧主要有以下区别。
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
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末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桃花扇》中的《哀江南》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更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⑥ 桃花源记是什么序言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⑦ 作文集前言怎么写
友情为真,亲情为善,爱情为美。
——题记
人之一生,俯仰一世,无不以友情,亲情,爱情为真。此三者,人之真情也:友情为真,亲情为善,爱情为美。
我相信真,我相信友情。友情就像两个相离的圆,虽然有距离,没有相交点,可流露的是浓烈的真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友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友情。高渐离击筑刺秦王,只因他与荆轲那至深至真的友情,伯牙抚琴毁琴祭子期,只为纪念知音难觅的友情。我相信友情,友情是人与人心灵碰撞产生的火花,是真的体现,真的流露。我们都应该相信会有友情陪伴踏遍漫漫人生路。高适有诗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相信友情,相信会有知己陪伴人生旅途。
我相信善,我相信亲情。亲情好比两个相切的圆,有相交的一点,流露的是真情,是真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亲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亲情。曾国藩情真意切,慈爱充满谆谆教诲的家书是亲情,赵太后深爱子,为之计深远是亲情。我相信亲情,亲情是血缘联系产生的至善之花,是点滴关爱,是真情呵护。亲情如一杯茶,越泡越浓,散发出醉人的茶香。不论我们面临怎样的艰难困苦与无依无靠,亲情永远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避风港。杜甫有诗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相信亲情,相信亲情陪伴人生征程无所畏惧。
我相信美,我相信爱情。爱情定是两个相交的圆,彼此相融,彼此依靠。“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爱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爱情。刘兰芝与焦仲卿化作孔雀东南飞是爱情,崔莺莺与张生长亭送别,泪如泉涌是爱情。我相信爱情,爱情是人与人心灵相融为一体的情感迸发。爱情很美:恋人相依,轻奏《梁祝》;花前月下,共赋深情;牡丹亭旁,心灵相融;如饮美酒,沐甘露,拨一根两情相悦动心弦,奏一曲比翼双飞爱情美篇章.
以至善的亲情为船,架起至真的友情之帆,迎风远航,收获至美的爱情.我相信真善美,我相信人间有真情,我相信亲情会陪伴我一生,友情会与我共舞,爱情会与我不离不弃。
⑧ 《桃花扇》艺术成就,思想主旨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 《桃花扇》的内容是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历史。侯方域题诗宫扇赠李香君,二人相恋。马士英、阮大铖欲与侯方域结交,通过画家杨文?表示愿代出资促成侯、李的结合。李香君怒斥马、阮,侯方域受到李的激励,亦对此事加以拒绝。武昌总兵左良玉率军移食南京,朝野震动,侯方域修书劝阻,阮大铖诬以私通和做内应的罪名,侯方域被迫投奔在扬州督师的史可法。李自成攻陷北京,马士英、阮大铖等迎立福王,并对复社文人进行迫害,准备强逼李香君嫁与漕抚田仰为妾。李香君坚决不从,矢志守楼,倒地撞头时,血溅侯方域所赠的宫扇。杨文?在宫扇血痕上画成桃花图,李香君遂将桃花扇寄与侯方域。清兵南下,攻陷南京,李香君、侯方域先后避难于栖霞山,在白云庵相遇,共约出家。孔尚任企图通过这个爱情故事,描写明末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揭示南明覆亡的原因,抒发“兴亡之感”。
《桃花扇》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离合为线索,描写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兴亡历史,即“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为后人提供历史与人生的借鉴。这里的“感“,包含着家国兴亡之感和人生悲剧之感两重意义。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例证,后者是前者宗教和哲学的引申和归纳。
就其艺术成就,简单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桃花扇》既忠于历史,又善于对历史事件进行适当的加工,以符合剧情和人物塑造的需要,从而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这《桃花扇》是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如在侯方域《李姬传》等素材的基础上(《壮悔堂文集》卷五),根据李香君“侠而慧”、“风调皎爽不群”的性格特征,不仅增饰了《却奁》、《守楼》的情节,更无中生有地虚构了《寄扇》、《骂筵》、《选优》、《归山》、《入道》等情节,生动地刻画了李香君的鲜明的政治立场,高昂的政治热情,清醒的政治头脑,刚烈的斗争意志,和深沉的忧国情怀,塑造出一位具有独立人格和高尚气节的女性形象,在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形象画廊中别具一格,光彩夺目。
二、丰富多彩的人物塑造
《桃花扇》的人物个性鲜明,决不重复。《桃花扇》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艺人歌妓,有姓名可考者就达三十九人之多。他们之间既有主次之分,也有褒贬之别,即使是同一部的人物,作者也注意写出其性格差异。如马士英和阮大铖同为魏阉余党,一个贪鄙而无才略,一个却狡猾而富有才情;柳敬亭和苏昆生同是江湖艺人,一个机智、诙谐而锋芒毕露,一个憨厚而又含蓄。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起陪衬作用的次要人物,作者都精心设计,细笔勾勒。
李香君是此剧中光彩照人的正面形象。她色艺非凡,身为秦淮名妓,却出污泥而不染,注重气节,很有政治远见。她和侯方域的结合,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憎恶魏阉余孽这一共同的政治态度上,《却奁》一出,歌颂了她鲜明的政治觉悟和刚烈性格。她的不幸遭遇也就由此开始,刚烈性格也愈来愈鲜明。田仰强娶,她拒媒守楼,血染桃花扇;福王选妓,她不畏强暴,怒骂阮大铖。如果说“守楼”主要表现她对爱情的坚贞,那么《骂筵》则说明她已经成为正义的化身来鞭挞邪恶。在李香君身上,坚贞的爱情和疾恶如仇的政治态度紧密相连,因而她的经历中爱情的不幸遭遇和国家的覆亡命运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三、精美绝伦的结构艺术
首先,以主要人物的爱情悲欢作为铺演全剧情节的基点。全剧40出,分上、下两本。第二十一出《媚座》总批云:“上半之末,皆写草创争斗之状;下半之首,皆写偷安宴乐之情。争斗则朝宗分其忧,宴游则香君罹其苦。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朝之治乱系焉。”侯方域一线连接史可法、江北四镇,以及驻扎在武昌的左良玉。李香君一线则以南京为中心,牵动弘光王朝及朝臣和秦淮歌妓艺人。虽然情节起伏多变,结构却浑然一体,不枝不蔓。
其次,以典型道具为贯穿全剧的主线。全剧情节纷繁复杂,却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定情物桃花扇贯串始终,一线到底。孔尚任《桃花扇凡例》说:“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观者当用巨眼。”桃花扇经历了一个从赠扇、溅扇、到画扇、寄扇,最后撕扇的过程,由此串连起各色人等和诸多事件。
“桃花扇”的象征意义。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中,“桃花”常代美人之面,拟妖娆之态,系情爱之念,喻婚嫁之欢。桃花而加纨扇,其色最艳,其怨最深。桃花命薄,秋扇怨多。“桃花扇”既是李香君红颜姣好的写照,又是她薄命违时的隐喻,既是侯李爱情旖旎香艳的表征,又是这一爱情悲凉凄惨的暗指。它的一体两面性,构成了《桃花扇》的凄艳境界。
第三,以中介人物作为联结正邪双方的纽带。这个中介人物就是杨龙友。从身份上说,杨龙友既是马士英的亲戚,阮大铖的盟弟,又是侯方域的好友。从立场上说,他与阮大铖同属阉党,但与之又有不同,他有怜香惜玉之心,有时也良心发现。身份和性格上的二重性,使他左右逢源,往返于尖锐矛盾的两派人物之间,在人物关系中起粘着穿插的作用。
四、体制的创新
在全剧正文40出以外,孔尚任特意添加了四出戏:上本开头试一出《先声》,下本开头加一出《孤吟》,代替“副末开场”,这是上、下本的序幕;上本末尾闰一出《闲话》,是上本的“小收煞”,下本末尾续一出《余韵》,是全本的“大收煞”。这四出各有起讫,又统一联贯,揭示出“那热闹局就是冷淡的根芽,爽快事就是牵缠的枝叶”(第十出《修札》)的哲理,表达了孔尚任对历史上盛衰兴亡的逆转的深刻认识。
五、典雅亮丽的语言风格
《桃花扇》曲词刻意求工,典雅亮丽,以淋漓酣畅,悲凉沉郁见长。说白整练自然,雅饬顺畅,均极见功力。但是作者以作词之法作曲,少用衬字,少用俗语,所以“典雅有馀,当行不足;谨严有馀,生动不足。剧中许多曲词,我们在书房里低徊吟咏,真觉情文并茂;而搬到舞台上演唱,不见得入耳就能消化,这实际上表现了明清之间文人剧作的共同特征。”(王季思《桃花扇·前言》)而且,孔尚任于音律毕竟还未精通,所以也招来“有佳词而无佳调”(吴梅《曲学通论》)的讥议。
⑨ 古诗前言怎么写
首先,我想说一下,你这个问题很好,表现了你对诗的喜爱。我也是爱诗之人,亦爱爱诗之人。
其次,我可以给您指点一下,呵呵:
写诗要有以下知识:
1、必须精于了解格律之道,无格律的诗词之作,只能是打油之作,上不了档次的。关于格律,我已学习了三年,小有数得,推荐您可以多读一下王力的 诗词十讲 之类的格律介绍的书籍。
2、必须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文化积累。比如,诗词中常用的典故之义,出自何处呀,可以用于何处等等,你必须精于此道。又如,古代表示美女的代指的,你须知道有 娥眉 萧娘 莫愁 粉黛等,你均须有详细知晓。
3、以上两点是基本的了,第三点,就是灵性与想象了。因此,前两点要三年以上的研究,后一点呢,则于自己的情商有关了,也可以培养呢。
(呵呵,愿我的答案符合你的要求。不过,一个如此难于回答的问题,你竟然 一分也不给呢,呵呵。在提收答案时,还是加个20-30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