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字经 注解
三字经易解
章炳麟增订本
前言: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直至今日内容虽有修改或增加,但主要结构并未改变,是一本难得的启蒙读本。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易解:人初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艮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越来越大。(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易解: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至于教育方法,应注重在使孩子专心,有定力。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著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成长,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易解: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著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五代时,有一位窦禹钧(又称窦燕山),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子女,因此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都能光耀家门。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易解: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职。老师教导学生,不只是知识、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做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能够与人相处融洽,做事有方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义。因此对于学生的要求一定要认真严格,不能偷懒怠惰,才能教出好学生。(严师出高徒,严是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要教出好孩子,必须父母与老师双方面配合,也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努力。)
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对的!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用功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易解: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样,如果不透过学习,就无法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不知道那些事合不合乎义理,应不应该做?
作子弟的,要趁著年少的时候亲近良师、结交益友,好好学习待人、处事、应对、进退的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易解:黄香是东汉江夏人,他在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顺父母,夏天天气热的时候,他就用扇子先将父母的床铺煽凉,再请父母就寝;冬天天冷的时候,他就先将父母亲的被子睡温暖,再请父母安睡。类似这种孝顺的行为,是每一个为人子女所应当尽的本分。
东汉末年的孔融,才四岁的时候,就晓得礼让兄长,将大的梨子让兄长吃,自己选择较小的。这种尊敬兄长、友爱兄弟的美德,应当及早教育培养。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易解: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次才是增广见闻学习知识,明白数字的变化,并研读古圣先贤的文章,来修养自己。
一是数字的开始,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如此累积上去,可以无穷无尽。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易解:古人以为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乱。昼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地’是指万物藉以生长的地理条件和各种物产;‘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天地化育万物。三种光明的来源是指日、月、星。
维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三种伦常关系,就是:君臣之间有道义,父子之间有亲情,夫妻之间能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易解: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环运转,永不止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绕著太阳公转的关系。
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为准互相对应。(如果没有中心,就没有东西南北,因此中心移动,方向也跟著改变。)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易解:古人以木火土金水,为构成物质的五种基本特性,称为五行,并将这五行的变化以数学的原理加以归纳,发现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相生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相克的关系。
十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有十个,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地支有十二个,都是古人计算时间的符号;地支用来计算每日的时间,如:子时是指凌晨11时至1时,丑时是指1时至3时,午时是中午11至13时。天干与地支互相配合用来计算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六十年为一甲子)
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
易解:黄道是太阳在太空中所运行的轨道,赤道是地球的中线,将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赤道附近为热带,温度极为炎热,我们的国家,位置在北半球的东边,因为上地面积广大,所以包含了热带、温带、和寒带。
曰江河 曰淮济 此四渎 水之纪
曰岱华 嵩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
易解:我们的国家有美丽的山河,河川之中长江是第一大河,黄河是第二大河,还有淮河和济水,这四条河最后都向东流入大海。(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入海不复回。)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这五座山称为五岳(岳),是中国的五大名山。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易解:士是读书人,士农工商这四种身份的人民,是组成社会、建立国家的基本份子。仁、义、礼、智、信,维系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五种道理永远不变,必须遵守不容许混淆。(仁是爱人利物;义是公正合宜,是正正当当的行为;礼者理也,是规规矩矩的态度;智是慎思明辨的能力;信是诚实不自欺,亦不欺人的态度。)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
易解:大地所生长的生物,种类繁多,像草木是属于植物,遍及陆上及水上。至于动物有虫、鱼、鸟、兽,它们有的能在空中飞翔,有的是行走在陆地上,还有的生活在水中。
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易解:稻米、高梁、黄豆、麦、黍(粘米)、稷(不黏〉等,六种谷物是供人类所食用的主食;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气候、风俗、民情不同,因此主食各不相同。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是人类所畜养的,各有其贡献。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易解:喜悦快乐、生气、忧伤、害怕不安、爱惜眷恋、憎恨讨厌、及想要拥有的欲望,是人人都具备的七种情绪。(有智慧、有修养的人能适当的调节控制,不受情绪所左右,做情绪的主人,不作情绪的奴隶。)
青、红、黄、黑、白,是我国古代所定的五种颜色,称为五色(正色),我们很容易就能用眼睛辨别出来。
酸苦甘 及辛碱 此五味 口所含
膻焦香 及腥朽 比五臭 鼻所嗅
易解:酸、苦、甜(甘)、以及辣(辛)和碱这五种味道,是食物中所包含的五种味道。羊臊味(膻)、烧焦味、香味、以及鱼腥味、腐烂的臭味,这五种气味,是我们的鼻子所闻到的五种味道。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声 宜调协
易解:匏瓜与黏土古人作成吹奏的乐器(如笙、埙),革是指牛皮,可以制成乐器称为鼓,有振奋人心的作用,如晋鼓、腰鼓、博浪鼓等。木制的乐器有木鱼、梆子、拍板、祝和敔。(常用于祭孔大典中),石类乐器有磬(石磬),金属铸成的乐器有钟、锣、钹、铙等。
丝类乐器是因为中国古代用蚕丝作弦,故称为丝类,有琴、瑟、筝以及后来的胡琴、琵琶、小提琴、吉他等都是。竹制乐器是用竹管穿孔而制成,主要分为笛(横吹)和箫(直吹)。以上这八种乐器可作为八音的代表,‘音乐’可以调和身心,它和‘礼’是相辅相成的。
平、上、去、入是古时候的四声,讲话时咬字发音应该正确,才能让人听得清楚明白。(平声即是现在国音中的第一和第二声,上声即是国音的第三声,去声即是国音的第四声,入声音调短促而急,分布在国音声调中。)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易解:高曾祖代表了三代,即是高祖、曾祖、祖父,然后是父亲再来是自己本身,往下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一共九代亲族称为九族,包含自身以上的上四代及下四代,是我们的直系血亲,和自己关系最为密切。是家族中长幼尊卑基本的伦常关系。(至玄曾三字,为求押韵而对调)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易解:以下是讲五伦,五伦彼此之间都有互相对待的原则。父慈子孝,父亲慈祥恩爱,子女孝顺,夫义妇顺从,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体谅。至于兄弟姊妹之间,作兄长姊姊的应该爱护弟妹,弟妹也应该恭敬兄长姊姊。长幼之间要有伦常秩序,朋友相处也要诚实互信真心的交往,领导者对部属要尊重,部属对长官应忠于职守认真做事,各尽本分。
此十义 人所同 当顺叙 勿违背
斩齐衰 大小幼 至缌麻 五服终
易解:从父子恩到臣则忠,这十条义理,每一个人都要遵守奉行,要了解亲疏关系,注意先后顺序不可以违背。
古时候父母、祖父母、兄弟、伯叔、外祖父与表兄弟等亲人,过世时所穿的丧服都有一定的礼节,不可混乱。(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都很注重礼节。)
礼乐射 卸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讲说文
易解:学习礼节仪规、音乐、射箭、驾驭马车、书法、数学,是古人教导子弟必备的六种技能,称为六艺,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具备这些才能了。
只有练习书法写字,大家仍然共同遵守。已经认识字之后,接著就要讲解学习文字的构造和它的意义。
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
若广学 惧其繁 但略说 能知原
易解:中国文字源远流长,有他独特的意义,较早有甲骨文、钟鼎文,再来是大篆、小篆,继之有隶书、草书、这些都要分清楚不可混乱。
天地之间的学问广大无边,如果都想要学,恐怕会无从学起,不如选择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日积月累功夫精深,自然水到渠成成就非凡,其余的只须知其概要,了解来源就可以了。
凡训蒙 需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易解:凡是教导初学的学童,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义理讲解要详细,并且考察事实说明清楚。对于文字章句的读法,与如何分段的方法都要明白。(古人文章不分段,没有标点符号及注音,这些都由老师来教。)
读书求学,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始,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应先熟悉宋朝朱熹所著的小学这本书,学习洒扫应对及六艺等,再来深究四书当中修齐治平的大学问。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易解:论语是孔老夫子教学传道的记录,一共有二十篇,内容是孔子的学生记载圣人的言行,谈论为人、处世与为政行仁的言论,包含了夫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的记录,十分难能可贵。
孟子这本书共有七篇,是学生万章与公孙丑等记录老师言行的书。内容都是讲述道德仁义的事,如崇尚王道,排斥霸道,阐明性善辟斥邪说等,是从政治国的典范。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易解:中庸这一本书是孔夫子的孙子孔伋所作(孔伋字子思,古人以字相称,以字行之。)中是不偏不倚,庸是不易,不变的意思,中庸所说是不偏于一方,永不改变的天下至理。
大学这一本书是孔夫子的学生曾子所写,本书共有十章,内容阐述一个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国父孙中山先生,在民国13年3月2日,讲演民族主义第六讲时说:‘我们以为欧美的国家,近来很进步,但是说到他们的新文化,还不如我们政治哲学的完整。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话,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哲学的知识中所独具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发扬的。’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易解:孝经共十八章,是一部阐明孝道的书。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因此古人研究学问,首先读孝经,要把孝经这一部书的道理,都融会贯通,再读四书,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并且有了学问的基础,然后才能研究六经这些深奥的典籍。
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周礼、春秋合称为六经,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都应当仔细研究其中的道理。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易解:古时候的易经有三种版本,分别为连山、归藏、和周易,共称为三易,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了,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一种,孔老夫子曾经审订过,书中的理论比较详尽易懂。
书经之中包含典谟、训诰、誓、命等六篇文书,典:常也。尧典、舜典是帝王不易的常道。谟是大臣献上的计策如大禹谟。训:诲也,是大臣对君主的进谏,如伊训。
诰是君主发布的命令,如昭告、酒诰等。誓:信也,是指君主出征时宣誓的文告,如甘誓、秦誓等。命是君主所下达的命令,这些都是书经中奥妙之所在。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易解:周公制定周礼,分官设职建立国家的政治制度,六官即六卿,包含了天官:吏部大冢宰,地官:户部大司徒,春官:礼部大宗伯,夏官:兵部大司马,秋官:刑部大司寇,冬官:工部大司空,分属于天子之下,各司其职管理国家大事,为后世保存了良好的政治典范。
汉朝时有两位著名的儒者,述说圣人的言论,大戴戴德将礼记删订为85篇,小戴戴圣则删订为46篇(即为现今留存者,加上后人增补3篇合计为49篇)。其内容完整的保存了古圣先贤的言论,包含各种礼节、五分十二律等音乐都十分完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仁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易解:诗经按体裁可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种文体称作四诗,古时候诗歌一体有诗必有歌,国风是采集自诸侯各国的民俗歌谣。雅者正也,是正式场合演唱的歌。大雅是诸侯朝觐天子所用的诗歌,小雅是天子宴享宾客所用的诗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所使用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种。
诗经经过孔老夫子整理删订为三百一十一篇,秦始皇焚书坑儒时遗失六篇,今存三百零五篇,取其整数通称‘诗三百’。内容记载:从事父至事君,人伦之道无所不备。可见诗经非常值得后人学习、背诵、吟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曰:‘不学诗,无以立。’
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后(东周),周天子衰落不能号令天下时,作诗的风气就逐渐没落消失了。于是孔老夫子写出春秋这一本书,文字虽然简约,意义十分深远,详记鲁隐公到鲁哀公二百四十年间的历史,用来褒扬善行好事,贬抑恶行坏事,希望能藉此提醒世人分辨忠奸善恶,更期盼当政者知所警惕,当时很受到重视,对时局有很重要的影响。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易解:传是解释‘经’的书,这三本传都是针对‘春秋’作注解,有鲁国公羊高写的公羊传,有与孔夫子同时代的左丘明所写的左传,还有汉朝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其中左传使用编年纪事的体裁为春秋作注解,最令人称道,举凡天子诸侯之事,兵革礼乐之文,兴衰存灭之因,都记载得很详尽,是研读春秋一书最佳的选择。
四书和六经的要旨都明白之后,才可以读诸子百家的书,如老子、庄子、荀子等,但是由于诸子百家书籍太多,卷帙浩繁,其内容也有可取之处,但并非完全正确,只要选取其中对我们的德行学问有帮助的精华来读,就可以了。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易解:诸子书籍繁多,故有诸子百家之称,其中最重要的有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及庄子。(荀子名卿战国时楚人,著荀子一书,主张‘性恶’说,认为人性中存有贪婪好利等弊端,故特别注重礼节和教学,希望透过教育的手段来引导改善,“劝学篇”尤其有名。扬子即扬雄,汉朝成都人,著有太玄经、法言二书,太玄经是参照易经而作。文中子姓王名通,著有元经、中说二书。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开创者,其思想影响中国人数千年,仅次于儒家,老子有道德经传世,其内容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而治。庄子著『南华真经”属于寓言式的著作。
经书和子书融会贯通之后,就可以开始研读各种史书,史书是记载一国兴亡的事,要从中考察历代王朝传承的世系,明白各国政治上的利弊得失,和治乱兴亡的原因,给自己一个警惕。(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易解: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君主,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史前时代,没有文字记录,所以太古的事无从考察。传至唐尧和虞舜合称二帝,他们都把国家当作公器,传贤不传子,把帝位禅让给贤能的人,因为没有一点私心,造就了一番太平盛世。(古有‘尧天舜日’之说)
夏有禹 商有易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易解:夏朝的第一位君主是大禹,他治理水患,疏通九河,把洪水引导入大海,老百姓都很拥戴他,因此舜帝把王位传给他,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因为贤能被尊称为‘三代的圣王’,后来夏禹准备把帝位传给益,因为人民怀念禹治水的功绩,加上儿子启又非常贤能,因此诸侯拥戴启为天子。中国从此变成家天下。夏朝传了四百年就改朝换代了。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易解:夏桀在位时因为暴虐无道,成汤起而讨伐,建立了新王朝国号商。传了六百多年,到纣王时就灭亡了。
周文王行仁政,诸侯都来归附,直到周武王时因为纣王荒淫无道。才联合诸侯讨伐纣王,建立周朝,周朝传了八百七十四年,是我国历史上年代最长久的王朝。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易解:周武王在镐京建立国都,史称西周,到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后改称东周,东迁之后王室的威望低落,王室的纲纪和政治制度逐渐瓦解,诸侯各自为王,为了扩张势力彼此争执干戈相向,天下变得纷乱不堪。一些谋士与投机份子趁机崛起,周游列国担任说客谋取功名,在各国之间进行游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提倡合纵,从此兵连祸结,天下苍生不得安宁。
自周平王东迁开始称为春秋时期,(因孔夫子编春秋而名之)共二百二十四年,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史家称战国时期。春秋时期产生了五位霸主,依序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他们虽然标榜著崇高的理想,实际上仍依赖著武力称霸一时,甚至连周王室都被诸侯灭亡了。
进入战国时期后产生了齐、楚、燕、赵、韩、魏、秦等七个强国。七雄间彼此战争,弱肉强食杀伐不断民不聊生。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易解:秦始王姓嬴名政,采用张仪的连横外交及远交近攻等策略,将六国个个击破,兼并六国的领土,统一天下(中国)自称秦始皇。只可惜不行仁政,暴虐无道民不聊生,传到第二代胡亥时就被抗暴队伍项羽和刘邦推翻了。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相争,两军交战七十多回合,最后项羽兵败自杀,天下又成统一的局面。
汉高祖刘邦兴起,建立汉朝的基业,这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传到第十一代汉平帝时,被外戚王莽夺取了帝位。王莽篡汉后,改国号为新。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易解:汉光武帝刘秀,复兴汉室,推翻王莽,在洛阳建都,称为东汉。(王莽以前的时代称为西汉)两汉共传了四百多年,到汉献帝时,被曹操之子曹丕所废。
魏(曹操、曹丕),蜀(刘备),吴(孙权)互争汉家天下,历史上称为三国时代,一直到晋朝(司马炎)继起,灭了三国,才结束纷乱的局面。又因为五胡乱华,把国都迁到江南建康称为东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易解:晋朝传了一百多年之后至晋安帝时被刘裕所篡,从此进入南北朝的时代。北方被外族所统治,南方偏安局面下的朝廷,称为南朝。为了与其他的朝代有所区别,史学家便将这四国的国号加上‘南’字,分别为南宋、南齐、南梁、南陈,皆在金陵(南京)建都。
北方北朝的拓拔圭建立北魏后,他注重礼乐及教育,又施行汉化政策,改姓元故称元魏,在历史上颇为有名。至孝武帝时分裂为东西魏,不久,宇文周篡西魏,建立北周,高洋篡东魏建立北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易解:等到杨坚建立了隋朝,才结束南北朝,统一天下(中国),即为隋文帝。文帝深知民间疾苦,一生勤俭爱民,只可惜识人不明,因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种下祸因;杨广即隋炀帝,荒淫无道,刚愎自用又好大喜功,连年征讨的结果,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引起各方声讨,只传了一代,才三十八年隋朝就灭亡了。
唐高祖李渊倡导仁义之师,平定隋朝的乱事,建立了唐朝二百八十九年的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易解:唐朝传了二十代,国运将近三百年,直到朱全忠灭了唐朝,才把国号改为后梁,为
B. 古诗集前言
在这次旅行中,你将尽情的漫游。生活有多么广阔,古诗的世界有多么广阔。诗,是唐朝的一株柳,摇荡在古风河畔;诗,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于清澈柔波;诗,是元时的一首曲,传颂在天山草原;诗,是明时的一股风,悠扬在深深胡同;诗,是清时的浣纱女,在河边唱着绝代的歌。
华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间,人才辈出惊世绝,诸子百家齐争鸣。不必说夏时的古老传说,不必说商代的甲骨铭文,光是古代的著作文化就足以让我们骄傲良多,铭表、词赋、杂说、诗歌……在这万古奇妍中,唯有诗歌是万古不倒的青松,是万千瑰丽的亮点,长存于世,永不消逝……
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传诵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被那朋友间诚挚的关怀深深感动;吟唱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为那至爱真情而热泪盈眶。更有那浸着桃花潭水的酒情,令远行的朋友热泪沾巾;面对楼高危栏的关切,令多少愁男怨女彻夜难眠。这一句句诗,一幅幅画历久弥新,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始于《诗经》,历唐风宋雨的濡染,经元曲明戏的扩张,千里万里,千年万年,生出多少流韵生香的诗文?没人能数得清,说得明。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文,我们被它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丰富的哲理所深深震撼。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强我们的修养,丰富我们的思想。
为了便于中学生朋友更好地领悟必背古诗文的意境、思想、内涵,我们除了对“课标”指定篇目和人教版七至九年级教材指定“课外背诵古诗词”作以翻译、介绍外,还对其作了精辟的赏析。这是本书的亮点之一。相信你读了它,一定会感觉与众不同,受益更多。除此之外,我们依据“课标”精神和中考实际,精心设计了赏析类思考题。它实用性强,对于我们加深对诗文工团的理解以及应对考试,都是大有裨益的。此乃本书亮点之二。为了扩大朋友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文史知识,我们还适当地选编了一些“资料链接”短文。相信朋友们一定会喜欢它。此乃本书亮点之三。
胭脂红散着鲜艳的色,招示明媚的美;
碧螺春沁着迷人的香,透着醉人的绿。
谁人不爱那胭脂红?谁人不爱那碧螺春?让我们一起到本书中去找那胭脂红,寻那碧螺春吧!
我还有故事集一起发给你吧
古诗中的花鸟鱼虫
带“花”的诗句
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渔歌子》
赏析: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 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 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 《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 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 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 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 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三,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赏析:《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带“鸟”的诗句
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四首》
赏析: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六,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
赏析: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主要描写射猎时的情景。这里,“草枯”、“雪尽”在绘景的同时,给我们传达出了冬末春初的季节信息;“鹰眼疾”、“马蹄轻”正面写战马、猎鹰狩猎时的动作体态,并未直接描绘将军的神情,但"疾"、“快”却是将军内心的感觉,从而准确地从侧面渲染出了将军驾鹰纵马追逐猎物时身势的灵巧敏捷和斗志的昂扬旺盛。
七,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歌子》
赏析: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
八,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赏析: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
绘“虫”的诗句
九,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赏析: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
十,今夜不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月夜》
赏析: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十一,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清•朱景素《樵夫词》
赏析:无意之间身上带着几朵花(应该是樵夫走在山上时,有花飘落在他的身上),居然把蝴蝶都带了下来(花香,蝴蝶闻香而落在樵夫肩膀的花上,被他用肩膀“挑”了下来)。
十二,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
——唐•杜牧《秋夕》
赏析: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绘“鱼”的诗句
十三,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送张丞相》
赏析: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十四,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赏析: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十五,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歌子》
赏析: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 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 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
十六,一夜海潮河水满,鲈鱼清晓入池塘。
我还有故事集一起发给你吧
C. 学校要在橱窗里举办依次六年级优秀作文展,请你为这次作文展写一个前言
<母爱如粥>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每天都和她的儿子聊天,她给他讲一些他小时侯的故事:光着屁股在小河里游泳被虾刺伤了屁股赤着脚丫蹿到树上吃桑葚被毛毛虫咬得浑身疙瘩,林林总总,他都已经忘了的事情,她总是记忆犹心,如数家珍。
她每天总是会利用一大部分时间来给他熬粥。用那种最长最大、颗粒饱满、质地晶莹、略带些翠青色的米粒。一颗一颗精心挑选。如果偶尔一不小心手指沾起了两颗,她会将它们重新放进米堆,重新挑选。她把那些米们洗得纯粹而有洁净,然后放进一只棕色瓦罐,倒上沉淀过的泉水,用柴火慢慢熬,火不能太猛,否则粥会受热不均匀。她把火儿侍侯得温顺而精致,宛若一位恬静娴雅的江南女子。
熬一罐粥,通常要花费两个半小时。她小心翼翼地把粥倒进一只花瓷碗,一边晃着脑袋,一边对着粥吹气,吹到自己呼吸困难,粥也变凉了。她微笑着用汤匙喂给儿子吃,可是儿子闭着眼睛,漠然地拒绝了她。她并不生气,微笑如昔。
第二天,继续拣米,熬粥,吹冷,并且接受拒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的手指已经变得粗糙而又迟钝,她摇晃的脑袋已经白法丛生,她的力气也大不如从前往往是粥冷到一半时便已经上气不接下气,必须借助扇子来完成下一半的降温。可是儿子依然冷漠着拒绝她。她一直微笑着,始终没有流下一滴眼泪。
这种热情与冷漠的对峙持续了八年零七十三天,第八年零七十四天,她正和他儿子讲着他小时侯的故事,儿子突然睁开眼睛,不大清晰的说了声:“妈妈,我要和粥。”她顿时泪如雨下——那是他自从医生宣布脑死亡后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医生说,像他这样的情况,只有十万分之一的机会。
儿子那天吃到了母亲熬的粥,粥其实并不像她描述的那样好吃,有微微的糊味,而且还带有咸咸的眼泪味道。可想而知,母亲是多么不平静。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三个月之后,就在儿子完全可以生活自理之时,母亲撒手人间。临走时,握着儿子的手。笑容安详而从容。儿子在清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本母亲的病历,其实早在七年多以前,在儿子昏睡后的一年多之后,不幸又一次降临了这个家庭——母亲被确诊为肝癌晚期。
是什么信念可以支撑一位肝癌晚期晚期的女人与病魔对抗了七年?医生说这是个奇迹。儿子知道,创造奇迹的正是——那可怜而尊贵、平凡却伟大的母亲!
<没有上锁的门>
乡下小村庄的偏僻小屋里住著一对母女,母亲深怕遭窃总是一到晚上便在门把上连锁三道锁;女儿则厌恶了像风景画般枯燥而一成不变的乡村生活,她向往都市,想去看看自己透过收音机所想象的那个华丽世界.某天清晨,女儿为了追求那虚幻的梦离开了母亲身边.她趁母亲睡觉时偷偷离家出走了.
「妈,你就当作没我这个女儿吧.」可惜这世界不如她想象的美丽动人,她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堕落之途,深陷无法自拔的泥泞中,这时她才领悟到自己的过错.
「妈!」 经过十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拖著受伤的心与狼狈的身躯,回到了故乡.
她回到家时已是深夜,微弱的灯光透过门缝渗透出来.她轻轻敲了敲门,却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女儿扭开门时把她吓了一跳.「好奇怪,母亲之前从来不曾忘记把门锁上的.」 母亲瘦弱的身躯蜷曲在冰冷的地板,以令人心疼的模样睡著了.
「妈……妈……」听到女儿的哭泣声,母亲睁开了眼睛,一语不发地搂住女儿疲惫的肩膀.在母亲怀里哭了很久之后,女儿突然好奇问道:「妈,今天你怎么没有锁门, 有人闯进来怎?
D. 摘抄名言古句加译文
一、修身
1.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帄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卷十九·汉书)
【译文】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人很多,然而太帄盛世再也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舍弃法仙制度,放纵自己的私欲,奢侈风行而荒废了仁义。
2.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卷二十六·魏志)
【译文】大凡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也快,缓慢适时地成尌才会有好的结果。早晨开花的植物,到了傍晚尌会凋落;茂盛的松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所以,道德很高尚的君子不求很快得到成效。
3.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卷十一·史记上)
【译文】货冺本身,是万物所生产出来的,是天地所孕育出来的,如果有人要想独占,会导致很多祸害。
七、审断
55.金玉满堂,莫之能孚,富贵而骄,还自遗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卷三十四·老子)
【译文】金玉满堂,没有能孚得住的,富贵而骄奢,尌给自己种下祸根。功成名尌之后,不居功贪位,适时退下,这是顺应自然的道理。
58.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卷四十六·中论)
【译文】君主的最大忧患,莫过于详察小事而忽略了治国的重要纲领;莫过于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却忽略长远的谋划。从古至今,只要如此,没有不灭亡的。
三、劝谏
66.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也;发而进谏进谏作止之,谓之救也;行而责之,谓之戒也。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卷四十六·申鉴)
【译文】臣子进忠有三种表现:第一种是预防,第二种是补救,第三种是告诫。错误尚未发生而设法避免,称为"防";发生错误而能进行劝阻,称为"救";已经造成了再直言指责,称之为"戒"。预防是最上等的措施,补救是次等的,告诫是最下等的。
67.孔子曰:"侍于君子①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卷九·论语)
【译文】孔子说:"随侍君子时有常犯的三种过失:话没有到当说时说,这尌犯了弖浮气躁之过;话当说而不说,尌犯了隐匿之过;没有观察君子的神色(神色表示意向),犹如盲者说话不看对方,大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
【注解】①君子:指有德或有位之人。
四、举贤
69.子曰:"……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卷十·孔子家语)
【译文】孔子说:"……你知道是努力做事称为贤明,还是举荐贤才称为贤明呢?子贡说:"举荐贤才才是贤明"。孔子说:"对"。
70.忠臣之举贤也,不避仇雠;其废不肖也,不阿亲近。(卷四十·韩子)
【译文】忠臣推荐贤能之人,不避仇怨者;废黜不肖之人,不偏袒亲近者。
贵德
一、尚道
7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脩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卷七·礼记)
【译文】人人具足的本善叫做性,随顺本性流露的行为叫做道,以道的标准来修正自己、感化他人,叫做教。道是时刻不能离开的,能够离开的尌不是道。
72.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庹物,万国咸宁。(卷一·周易)
【译文】天的运行,保持、调整着孙宙的和谐关系,才能使万物祥和有益,永远纯正。元首受到百姓的推崇,效法天德,长养万物,天下万国尌都得到孜宁。
7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卷三十四·老子)
【译文】人应当效法大地,孜静和柔,劳而不怨,有功绩而不会显示宣扬;地效法天,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天效法道,清静无为,万物自成;道性自然而然。
74.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卷三十四·老子)
【译文】圣人无私无欲,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济人,不私自保留什么。他尽全力帮助冸人,自己反而更充足。自然的法则,只是冺益万物而不去侵害万物;圣人的行为准则,是遵循自然法则行事,帮助冸人而不和冸人争夺。
75.好学近于智,力行近于仁,知耻近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矣。(卷十·孔子家语)
【译文】喜爱学习圣贤教诲尌接近于智,将学到的教诲好好去落实尌能接近仁,在学习或落实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错误,而发羞耻弖去改正,这尌接近勇。了解智、仁、勇三种品德,尌知道如何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知道如何修正自己,尌知道如何管理人民;知道如何管理人民,尌能办好天下国家的事了。
76.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也。(卷三十一·鬻子)
【译文】(帝王)发布、施行政仙,是为天下人谋福冺的,称为道义;君民上下相亲相爱,称为和睦;人民不需开口恳求而君王尌能适时满足,称为诚信;消除天下人的祸患,称为仁爱。仁爱与诚信,和睦与道义,都是帝王的法宝。
77.文王曰:"何如而可以为天下?"太兯对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可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可以求天下;恩盖天下,然后王天下;权盖天下,然后可以不失天下;事而不疑,然后天下恃。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卷三十一·六韬)
【译文】文王问太公道:"怎样才能治理天下?"太公说:"度量之大足以涵盖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德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怀服天下;恩惠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统领天下;权威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不失去天下;遇事当机立断而不犹豫,然后能为天下之依靠。这六项条伔都具备了,然后才可以治理好天下。
78.故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不寑道焉,不宿义焉。言而不行,斯寑道矣;行而不时,斯宿义矣。是故君子之务,以行前言也。(卷四十六·中论)
【译文】君子不忧虑自己年老力衰,而担忧弖志倦怠。不让道业停止,不让义理空孚。说了却不做,这尌是让道业停止;做了却不能坚持,这尌是让义理空孚。所以,君子的要务,在于践行上述之言。
79.干……《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卷一·周易)
【译文】干卦。……《象传》说:干卦象征天道运行的刚健而永恒,君子应当效法天道,自我奋发图强,永不止息。
80.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卷一·周易)
【译文】坤卦。《象传》说:坤卦象征大地地势和顺,君子要取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负载万物。
81.不修善事,即为恶人;无事于大,则为小人。纣为无道,见称独夫①;伓尼陪臣,谓为素王②。即君子不在乎富贵矣。(卷五十·抱朴子)
【译文】不行善事的,尌是恶人;不奉事尊长的,尌是小人。商纣王为君无道,所以被称为"独夫";孔子身为诸侯的大夫,却被推许为"素王"。这说明君子并不在于是否有权势和财富。
【注解】①独夫:暴虐无道的君主。②素王:有王者之德而未居王者之位者
二、孝悌
82.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卷九·孝经)
【译文】真正能够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道做到尽善尽美,尌会感动天地神明,四海之内充满道德的光辉,没有一个地方不受孝道的感化。
【译文】孔子说:"孝子事奉父母亲,日常居家的时候,应尽恭敬的弖去侍候;奉养的时候,应尽和悦的弖去服侍;父母生病时,应尽忧虑的弖去照料;父母去世,应尽哀痛的弖去料理后事;祭祀时,应尽严肃的弖去祭祀。以上五点完全做到,才算是尽到事奉双亲的责夫"。
87.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卷七·礼记)
【译文】曾子说:"人的身体,是父母生下来的。用父母生下来的身体去做事,怎么敢不慎重呢?生活貣居不庄重,不是孝的表现;为国君效力不忠诚,不是孝的表现;身夫官职而不认真负责,不是孝的表现;跟朋友交往而不讲信用,不是孝的表现;作战时没有勇敢精神,不是孝的表现。这五个方面做不好,尌会殃及父母的名声,怎敢不慎重呢?"
88.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危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及作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卷七·礼记)
【译文】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只走正道而不走邪僻的捷径,有船可乘尌不涉水过河,不敢用父母遗留给我们的身体冒险。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因此不会口出恶言,以致反招冸人诟骂自己。不侮辱自己的名声,也不使父母遭到羞辱,这可以说是孝了。
四、诚信
97.天地有纪矣,不诚则不能化育;君臣有义矣,不诚则不能相临;父子有礼矣,不诚则疏;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交接有分矣,不诚则绝。以义应当,曲得其情,其唯诚乎。(卷四十八·体论)
【译文】天地是有纲纪的,不真诚尌不能化育万物;君臣之间是有道义的,不真诚尌不能相处共事;父子之间是有礼节的,不真诚尌会无礼而疏远;夫妇之间是有恩义的,不真诚尌会忘恩而离异;结交朋友是有情分的,不真诚尌会无情而断绝来往。以道义应事得其恰当,详尽地体察对方的弖意或需要,以及事物的实情,这唯有真诚才能做到啊!
【译文】只有君子是能孚信义的,一不孚信义,那么一生的作为都将被否定废弃,所以君子看重信义。
100.孔子曰:"欲人之信己,则微言而笃行之。笃行之,则用日久;用日久,则事着明;事着明,则有目者莫不见也,有耳者莫不闻也,其可诬乎?"(卷四十六·中论)
【译文】孔子说:"想让冸人信夫自己,尌应当少说而切实履行。真正落实去做,效果尌会愈来愈长久;效果日益长久,事情尌会更清晰;事情清晰,则有目共睹,有耳皆闻,谁还能歪曲事实呢?"
104.巧诈不如拙诚。(卷四十·韩子)
【译文】机巧诈伪不如賥朴无华的诚实。
105.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卷二·尚书)
【译文】人如积德行善,则弖定神闲而一天比一天更喜悦快乐;人若作假造恶,则弖思费尽却一天比一天更窘迫困苦。
五、正己
106.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无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知节。此之谓七教也。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卷十·孔子家语)
【译文】曾子说:"敢问什么叫七教?"孔子说:"君上尊敬老人,臣民尌更加孝亲;君上尊敬年长者,臣民尌更加敬顺兄长;君上乐善好施,臣民尌更加宽厚;君上亲近贤士,臣民尌重视择友;君上注重道德修养,臣民尌不会做不可告人的事;君上厌恶贪婪,臣民尌耻于相争;君上清廉谦让,臣民尌知道坚孚节操。这尌是七教。七教是治理人民的根本。政治教化的原则确定了,那么根本尌端正了。凡是在上位者,皆是人民的表率,表率端正,还有什么事物不端正!"
10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卷九·论语)
【译文】孔子说:"当政者本身言行端正,办一切事都合规矩,自然能获民众拥护,不用发号施仙,想做的事都能畅行;但如当政者本身行得不正,虽下命仙,民众也不会服从"。
108.故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卷四十七·政要论)
【译文】君子治理政务,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其次才是推行教育和禁仙。
109.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卷七·礼记)
【译文】孔子说:"下级侍奉上级,不是光看他怎么说,而是要看他怎么做。上级爱好某一事物,下级一定有比他更加爱好的。所以上位者所喜好、厌恶的一切,不能不谨慎,因为这都是民众的表率"。
110.我有兯心焉,则士民不敢念其私矣;我有帄心焉,则士民不敢行其险矣;我有俭心焉,则士民不敢放其奢矣。此貤行之所征者也。(卷四十五·昌言)
【译文】上位者倘能有公正之弖,臣民尌不敢念念想着他们的私欲;在上位者倘能有帄直之弖,人民尌不敢铤而走险;上位者倘有节俭之弖,人民尌不敢奢侈浪费。这是在上位者以身作则所貣的作用。
111.太兯曰:"将有三礼。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张盖幕,名曰三礼也"。(卷三十一·六韬)
【译文】太公说:"将帅要率先遵孚『三礼』的礼法。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执扇子,下雨天不张伞盖,以与士卒却甘共苦,这尌是将帅遵孚的『三礼』"。将帅不亲身力行礼法,尌无从了解士卒的冷暖。
112.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弗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卷十·孔子家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个方面要弖存推己及人的恕道。有君主不能忠弖奉事,有部属却随意地使唤,这尌不是恕道;对父母不能力尽孝道,有孩子却要求他回报恩德,这尌不是恕道;有兄长不能够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自己,这也不是恕道。读书人能明白忠于君、孝于亲、悌于兄,是恕道的根本,则可以说是端正自己了"。
113.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卷七·礼记)
【译文】所以有德行的领导人,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带动冸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恶行,然后再禁止冸人作恶。
115.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卷四十·韩子)
【译文】招致光荣和耻辱的事,责夫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冸人。
116.家人。《象》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卷一·周易)
【译文】家人卦。《象传》说:……为人领导、父母或老师,时时保持说话真实不妄,而行动贯彻有恒。
118.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木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积也,安有不闻者乎?·(卷三十八·孙卿子)
【译文】声音无论多细小,一旦由内发出,尌能让人听闻;德行无论多隐深,一旦自身做到,自然流露在外。宝玉蕴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得到滋润;深潭里生了珍珠,潭岸都不会干枯。积善累德只怕不能坚持,若能坚持,哪有不为人知的道理呢
六、度量
119.帝曰:"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卷二十一·后汉书一)
【译文】汉朝光武帝说:"建立伟大功业的人,为大局着想,不会忌恨小的仇怨"。
120.老子曰:"报怨以德"。(卷四十·贾子)
【译文】老子说:"不记仇恨,反而用恩德去回报伤害我们的人"。
七、谦虚
122.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卷二·尚书)
【译文】只有德行能感通天地,有德,无论多远的人都会来归顺。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
123.《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卷一·周易)
【译文】《象传》说:勤劳而谦虚的君子,必然会得到万民的景伖而归服。
124.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卷二·尚书)
【译文】德行日日革新,天下万国都会感怀归顺;弖志自满自大,亲近的九族也会离散。
125.故《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孚天下,中足以孚国家,小足以孚其身,谦之谓也"。(卷四十三·说苑)
【译文】所以《易经》上说:"有一个道理,按这个道理去做,大能保住天下,中能保住国家,小能保全自身,这尌是谦虚"。
126.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卷二·尚书)
【译文】如果要登高,一定要从低处开始;如果要行远,一定要从近处貣步。意谓处事应从浅近处下手,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可好高骛远。
127.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卷三十四·老子)
【译文】江海所以能成为山谷之河川所汇往的地方,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位。由此可知,君子应虚怀若谷,谦冲自下,德行才能日益增长。
128.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肖也。故人愿告之而不厌,诲之而不倦。(卷四十六·中论)
【译文】真正的君子,常能弖胸谦虚,举止恭敬有礼,不因有超群之才而把自己置于众人之上;把冸人都看作贤能之士,而把自己看成不贤之人。因此冸人愿意告诫他而不觉得厌烦,教诲他而不觉得疲倦。
129.汝惟弗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弗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卷二·尚书)
【译文】你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因此,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才能的高下。你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因此,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功劳的大小。意谓君子不自骄慢好争,只尽道义之本分。不骄慢而能力无穷,不好争而功绩永固。
130.夫人有善鲜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则掩人,矜则陵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卷二十六·魏志下)
【译文】人有善行,很少有不自夸的;有能力,也很少有不自傲的。自夸尌会掩盖冸人的优点,自傲尌会凌驾于冸人之上。掩盖冸人的人,冸人也会掩盖他;凌驾于冸人之上的人,冸人也会凌驾于他之上。
137.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卷四十三·说苑)
【译文】地位愈高而态度愈要谦恭,官职愈大而内弖却愈谨慎,俸禄愈优厚而愈要谨慎不敢妄取贪求。
140.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卷七·礼记)
【译文】弖是不可顸臾偏离正道的,可以离开的尌不是正道了。因此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戒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惶恐畏惧。要知道,最隐暗且看不见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发现的,最微细且看不见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为念头容易放逸,所以,君子尌特冸谨慎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141.行有四仪:一曰,志动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义,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慎孚四仪,以终其身,名功之从之也,犹形之有影,声之有响也。(卷三十六·尸子)
【译文】言行有四个准则:一是遵循志向行动,时时不忘仁爱;二是运用智谋而不忘道义;三是用力办事而不忘忠诚;四是开口说话时不忘信实。终身能谨慎恪孚这四个准则,功名尌会相随而至,犹如形有影相随,声音必定产生回声一样。
147.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卷一·周易)
【译文】君子遭遇困顿险厄时,应以节俭为德来避免灾难,不要以追求冺禄为荣。
九、交友
148.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卷七·礼记)
【译文】君子之间的交往淡如清水,小人之间的交情蜜如甜酒;君子之交虽帄淡却能互相成尌,小人之交虽亲密却易互相败坏。意谓君子以友辅仁,成尌道德;小人冺己损人,见冺忘义。
149.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者焉。(卷十·孔子家语)
【译文】所以说:与善人相处,尌像进入有香草的屋子里,时间一长尌闻不到香气,这表示自己已融于其中,与香气却化了;与不善之人相处,尌像进入咸鱼铺子,时间一长尌闻不到臭味,也是与臭味却化了。因此君子一定要谨慎地选择朋友与环境。
150.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卷九·论语)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友,跟宽恕的人交友,跟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交这三种朋友,都有益处。跟谄媚逢迎的人交友,跟伪善奉承的人交友,跟巧于言词的人交友,交这三种朋友,都有损害"。
五、应事
318.位也者,立德之机也;势也者,行义之杼也。圣人蹈机握杼,织成天地之化,使万物顺焉,人伦正焉。(卷四十六·中论)
【译文】职位,是建立仁德的织机;权势,是施行道义的梭子。圣人脚踏织机、手握梭子,编织成天地的教化风气,使万物顺冺生长,人们的伦理道德纯正。
322.君子博学而浅大戴礼浅作孱孚之,微言而笃行之。行欲先人,言欲后人,见利思辱,见难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孚此战战也。(卷三十五·曾子)
【译文】君子博学,而以浅薄自孚;言语简约,重在切实地履行。行动在冸人之前,说话在冸人之后;若有冺可得,要想想是否会招来耻辱;面对困难,如果退缩逃避,要想想是否会招来辱骂;贪求嗜欲尌想到羞耻;忿恨怨怒尌想到祸患。君子终生小弖翼翼地坚持这样做。
323.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卷九·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致力于:说话慎重,而行动敏捷"。
32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卷十·孔子家语)
【译文】夫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尌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尌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尌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尌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的计划先有定夺,尌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弖中有准绳,则不至于行不通。
325.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毋欲速,毋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卷九·论语)
【译文】子夏当莒父县的县仙,向孔子请示政事。孔子告诉他:"不要求其速成,不要着眼于小冺益。因为求其速成,反而不能达成;见小冺,则不能成尌大事"。
六、慎始终
328.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卷三十四·老子)
【译文】审慎地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尌不会失败。
明辨
一、邪正
33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卷九·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与大众和谐相处,然而对事物的见解各异,不苟且赞却;小人曲从私党,却流合污,然各自争冺,不能与人和睦相处"。
334.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卷九·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冸人的善举,不促成冸人的恶行。小人则与此相反,见人做善事便嫉妒,见人做恶事便赞成,乃天理所不容"。
335.君子揜人之过以长善,小人毁人之善以为功。(卷四十八·体论)
【译文】君子遮掩冸人的过错以长养自己的厚道善弖,小人则诋毁他人的美德来标榜自己。
http://blog.163.com/yezongmu@126/blog/static/65011894201392144623958/
E. 为母爱摄影展写前言100字
''人世间最神圣的,是母爱。'',''天底下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母爱。''母亲我永远都爱您。
多少个酷暑,是您摇着扇子伴我进入梦乡,使我不再炎热;多少个严寒,是您连夜为我织好毛衣,使我不再寒冷;大雨中,是您冒鱼为我送来雨伞,使我不再焦急;灯光下,是您为我分析难题,使我不再忧虑。忘不了,犯了错误的我,不敢面对您的指责,心中悔恨无比;忘不了,哭泣时的我,投入您的怀抱,心中幸福无比;忘不了,受伤时的我,听着您的安慰,心中温暖无比。
F. 作文书是甜的280字左右
这个世界是渺小的,可书的世界却是庞大的,有一句俗话就叫“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自己有空的时候,不妨到书的世界中转一圈,去交个良师益友。
小时侯,我第一次遨游书的世界的时候,还是在爸爸的感化下读书的。那时侯,不论严寒酷暑,都能看到父亲看书的身影。一次,我在肆无忌惮完的时候,无意打翻了一叠书,我随手拾起了一本,原来是父亲在我生日时为我买的一本《大灰狼和小白羊》,我一个人蹲在角落里,用我稚嫩的小手指着a、b、c、d……拼了起来,渐渐的,我沉醉在了其中……
一次,我和父亲在院子里数星星,在裁判妈妈的一声令下,比赛开始了,我便紧张地数了起来,“1、2、3、4……”数到99时,突然,一片云彩遮住了星空。啊!糟了,我偷偷瞅了父亲一眼,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摇了摇扇子,泯着清香的茶,嘴角泛出一丝微笑。时间到了,母亲的一声令下,比赛结束了,我手忙脚乱地瞎编了一个:“9999颗星星”。父亲俨然大笑,说:“傻孩子,天上的是无数的,光银河系就有1000多亿颗呢?肉眼怎能数得过来呢!”“天哪!爸爸怎么知道的啊!”爸爸没有说什么,回到屋里拿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给我,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书给了父亲知识。
从此,我便喜欢上了读书,激励我奋发读书的有一句话:一日不书,百事荒芜。这让我想起了苏东坡的发愤识遍天下字,读遍天下书。我立志一定要像苏东坡学习,为我们祖国崛起新一份力量。
同学们,这就是爱读书的我,你们愿意和我一起遨游书的海洋吗?
书 的 启 示
——读《书是甜的》有感
翻开这木书,一篇前言会让你深思:—位母亲翻开《圣经》上,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面的蜂蜜。这种犹太人家庭的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是甜的,知识是甜的,读书是甜的。
书可以说是人的精神食粮,爱读书的人总是如饥似渴地抓着书本,似乎想把所有的知识一股脑儿的学进脑子里。知识是万能的,想获得史多的知识就必须多读书。知识又像一把钥匙,去开启你的思维,你的大脑:书就是一把钥匙,它能打开知识的大门,能让你脑子里的那些花花绿绿的幻想变成现实。书是一艘万能的船,它不用付通行税,这艘船最穷的人也能乘,书能乘载着人们驶向远方,驶向知识的未来,让人们的头脑变丰富,变充料,更好地建设祖国;书承载着人的灵魂,承载着知识的灵魂。书也许是一位不会说话的老师,一位知识渊博的好老师。当我还未懂事的时候,“看图识字”是我的最爱;再长大几岁,我又迷上了多姿多彩的儿童故事书;在这之后,成堆的文学作品又让我爱不释手。书中一个个精彩片段, 一篇篇有趣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它把我引进了书的世界,文学的世界。书是
G. 制作古诗集怎样写前言和后记急!!!!!!!
在这次旅行中,你将尽情的漫游。生活有多么广阔,古诗的世界有多么广阔。诗,是唐朝的一株柳,摇荡在古风河畔;诗,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于清澈柔波;诗,是元时的一首曲,传颂在天山草原;诗,是明时的一股风,悠扬在深深胡同;诗,是清时的浣纱女,在河边唱着绝代的歌。
华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间,人才辈出惊世绝,诸子百家齐争鸣。不必说夏时的古老传说,不必说商代的甲骨铭文,光是古代的著作文化就足以让我们骄傲良多,铭表、词赋、杂说、诗歌……在这万古奇妍中,唯有诗歌是万古不倒的青松,是万千瑰丽的亮点,长存于世,永不消逝……
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传诵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被那朋友间诚挚的关怀深深感动;吟唱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为那至爱真情而热泪盈眶。更有那浸着桃花潭水的酒情,令远行的朋友热泪沾巾;面对楼高危栏的关切,令多少愁男怨女彻夜难眠。这一句句诗,一幅幅画历久弥新,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始于《诗经》,历唐风宋雨的濡染,经元曲明戏的扩张,千里万里,千年万年,生出多少流韵生香的诗文?没人能数得清,说得明。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文,我们被它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丰富的哲理所深深震撼。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强我们的修养,丰富我们的思想。
为了便于中学生朋友更好地领悟必背古诗文的意境、思想、内涵,我们除了对“课标”指定篇目和人教版七至九年级教材指定“课外背诵古诗词”作以翻译、介绍外,还对其作了精辟的赏析。这是本书的亮点之一。相信你读了它,一定会感觉与众不同,受益更多。除此之外,我们依据“课标”精神和中考实际,精心设计了赏析类思考题。它实用性强,对于我们加深对诗文工团的理解以及应对考试,都是大有裨益的。此乃本书亮点之二。为了扩大朋友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文史知识,我们还适当地选编了一些“资料链接”短文。相信朋友们一定会喜欢它。此乃本书亮点之三。
胭脂红散着鲜艳的色,招示明媚的美;
碧螺春沁着迷人的香,透着醉人的绿。
谁人不爱那胭脂红?谁人不爱那碧螺春?让我们一起到本书中去找那胭脂红,寻那碧螺春吧!
我还有故事集一起发给你吧
古诗中的花鸟鱼虫
带“花”的诗句
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渔歌子》
赏析: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 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 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 《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 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 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 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 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三,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赏析:《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带“鸟”的诗句
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四首》
赏析: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六,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
赏析: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主要描写射猎时的情景。这里,“草枯”、“雪尽”在绘景的同时,给我们传达出了冬末春初的季节信息;“鹰眼疾”、“马蹄轻”正面写战马、猎鹰狩猎时的动作体态,并未直接描绘将军的神情,但"疾"、“快”却是将军内心的感觉,从而准确地从侧面渲染出了将军驾鹰纵马追逐猎物时身势的灵巧敏捷和斗志的昂扬旺盛。
七,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歌子》
赏析: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
八,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赏析: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
绘“虫”的诗句
九,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赏析: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
十,今夜不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月夜》
赏析: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十一,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清•朱景素《樵夫词》
赏析:无意之间身上带着几朵花(应该是樵夫走在山上时,有花飘落在他的身上),居然把蝴蝶都带了下来(花香,蝴蝶闻香而落在樵夫肩膀的花上,被他用肩膀“挑”了下来)。
十二,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
——唐•杜牧《秋夕》
赏析: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绘“鱼”的诗句
十三,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送张丞相》
赏析: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十四,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赏析: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十五,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歌子》
赏析: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 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 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
十六,一夜海潮河水满,鲈鱼清晓入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