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本前言 » 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前言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前言

发布时间: 2021-03-21 16:21:41

⑴ 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有何建议

办学模式:多模式的办学形式,除常规的学历、学位教育外,还可以建立半工半读类型的学校,以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推行通才教育的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结构方面:由于不同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不同,因而学校要注重专业人才培养的三角形结构,特别要重视一般大学、高职、高专学校自动化人才的培养。

实践教学环节:学校要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议国家制定相应的法令法规,提倡全社会支持学校的实践教学,确立用人单位在“终身教育”上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教学改革:对于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考核体系,应提出量化性的指标,便于执行和考核。



1、更新观念,树立科学人才观。加强科学人才观宣传,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舆论氛围。一是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人才工作放到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高度来考虑。

2、树立系统开发人才观念,克服“重使用轻培养”、“重引进轻使用”的不良倾向。

3、树立知才善用、人尽其才的人才观念,克服人才使用中的“近视病”与“武大郎开店式”妒才心态。

4、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人才观念,在坚持德才兼备标准的前提下,要敢于不拘一格选人才,真正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克服只唯文凭不重视实际技能,只论资排辈不重视创造力的不良作风。

5、树立全市一盘棋,推进良性流动的人才观,克服人才单位、部门所有的狭隘意识。六是树立广纳人才观念,既重视开发利用本地人才,也积极吸引外地人才,克服用人和留人上的不正之风。

⑵ 对一个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如何理解

一是要选择构建培养方案的主线,
二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选择课程体系的结构模式,
三是选择适当的技术路线对教学计划进行具体的修订.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

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前言怎么写

【前言一】
人生本没有意义,每个人都要给自己规定一个人生的意义,我要思考的结果是:我用我的生命去做我热爱的事情,它不仅让我快乐,而且对人类有所帮助。在今天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在人争夺战中的另一重要利器。对企业而言,如何体现公司“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关注员工的人才理念,关注员工的持续成长,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而对每个人而言,职业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规划,势必会造成生命和时间的浪费。作为当代学生,若是带着一脸茫然,踏入这个拥挤的社会怎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使自己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试着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将自己的未来好好的设计一下。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
【前言二】
制定大学生职业生也规划书,本就是一个自我审视,自我定位,自我完善的过程。人的一生,人生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说,就在于其职业生涯方面的成就和成功。在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旅途中,职业生涯往往绝对占有重要的意义。每个人都在计划自己的人生,都在实现自己的梦想:梦想是一个百花园,我只是百花园里一根小草,可小草也有一个大理想,于是我在这里畅想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
“愿上帝赐我平静的心,让我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情;愿上帝赐我勇气,让我改变我能改变的事情。”对于我们可以控制的,理当全力以赴,因为操之在我;对于不可控制的,我们应当养成坦然接受的胸怀和气度。要抱着一种信念,那就是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好。尽全力去改变尚未定论的事情。在工作中,努力奋斗,自动自发,精益求精。这样,才能赢得收获。
一个人,一生当中不知道要遇到多少困难,很多困难是不能预见的,这就要靠我们自己处事时随机应变的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麻烦事情,临危不乱,保持冷静的心态,急中生智,想出好办法来。睿智的人,善于分析事物的发展情况,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成竹在胸,料事如神,成功的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生涯规划是一个过程,是一种面对生涯发展的态度,种子未必能马上发芽,但只要能耐心等待,一切皆会慢慢实现。我们向往着美好的明天,所以一直为着心中的那个梦而奋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换个角度理解(www.qQzF.cn),就是对我们心中的那个蓝图的描绘。我们对自己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就是给自己的梦想插上翅膀。远大的理想总是建立在坚实的土地上的,青春短暂,从现在起,就力争主动,好好规划一下未来的路,去描绘这张生命的白纸。
【前言三】
现在社是一会个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只有做一份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正确的准确评价个人的特点和强项才能定准职业方向,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并且通过不断的学习使之递增,为自己提供前进的动力并在职业中发挥个人优势。所以,我试着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希望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能有领航的作用,为处于迷茫中的自己指明一条路。
【前言四】
当今社会竞争越发激烈,如果我们不加紧自己的脚步,跟随时代的步伐,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将很难有一个长足的进步。而一份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是与人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个人发展规划代表了我现阶段人生的最大理想,也是近期最应该付诸时间实践的,它的实施与否主宰着我的后半生的成功与失败。

⑷ 大学培养人才的理念

浙江大学校长,973计划项目首席、863计划信息领域专家、国家现代服务业领域总体专家组组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员、浙江省特级专家以及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作为第一获奖人曾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1年荣获“何梁何利”创新奖。

提问1

吴校长您好,请您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和高校自身发展阶段,谈一下当前科技和产业发展为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挑战,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吴朝晖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看,当前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会聚融合,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需求和挑战,现代大学必须把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摆在更加优先的位置。一方面,产业革命带动科技集成创新加速,工业自动化与物联网、服务网络融合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脑科学和智能科学引起的第二次机器革命,带来了广阔的创新空间。特别是第二次机器革命预示着一个新阶段,人的体力劳动被加速替代,人的脑力劳动被部分替代,这可能将改变未来人才的需求结构。另一方面,开放式创新加快科技资源的汇聚,全球化进程促使国际创新资源的集聚不断加快,同时通过多学科交叉汇聚融合推动科技变革能力提升。此外,人类探索自身和宇宙的进程提速,特别是生命科学、神经科学、微观粒子、宏观宇宙等领域不断产生新的发现,而基础科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将可能催生技术和产业的颠覆性变革。

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阶段看,目前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全人教育思潮引领全球高等教育的变革,大学教育创新步伐正在加快;教育资源跨境流动共享成为新的常态,国际化与本土国际化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认知科学驱动着教育1.0向学习2.0创新发展,教与学的方式将发生重要变化。

具体来说,在教育理念方面,高校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整体性发展。在培养目标方面,高校应对全球化的大潮流,更加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在培养模式方面,不再局限于培养特定学科的专业人才,更加注重通识教育,通专融合成为主流。在教学方法方面,信息网络技术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出挑战,师生更加偏爱开放式、个性化的学习。MOOC(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因开放共享的优势受到师生的追捧。

提问2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请您介绍下浙江大学的发展愿景和发展定位,以及您对这一发展定位的理解。

吴朝晖

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是浙江大学的发展愿景。1998年新浙大组建,当时浙江大学就提出要建设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当前,中央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且启动实施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为高等学校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在这样的综合改革浪潮中,浙江大学将进一步彰显“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办学定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大学。

我对浙江大学的定位有三点理解。一是“综合型”体系的定位,就是构建一流引领、综合交叉的学科生态体系,建立分层分类、综合协同的办学格局体系。二是“研究型”格局的定位,就是塑造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形成国际影响、高强辐射的科研格局。三是“创新型”大学的定位,就是要聚焦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生态系统,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培养拔尖创新创造型人才,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服务经济社会及全球挑战重大需求,推进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培育重大文化传承与创新成果;在创新治理模式方面,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探索完善开放式的国际合作模式,营造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提问3

在创新型大学的定位下,请您介绍下浙江大学的教育理念或者人才培养理念。

吴朝晖

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竺可桢老校长曾经说过:“大学教育的目的,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面向未来,我们更加强调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更加强调能力、素质与人格塑造的结合,更加强调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的导向。浙江大学要培养的绝不是仅仅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而是未来社会的创新者和领导者。他们或是引领前沿的学术大师,或是治国兴邦的政治精英,或是创造财富的商界巨子,或是弘扬风尚的思想巨擘,但无一例外的是,大学教育给予他们的知识和技能造就了卓越的综合素质。他们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富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不仅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交流能力,还应敢于挑战权威、质疑问难,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不仅具备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能力,还要保有跨越国籍和文化差异的全球视野;不仅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道德品格,还应具有胸怀家国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