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本前言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前言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前言

发布时间: 2021-03-21 07:22:15

① 汽车氧传感器的检测与维修论文

技师专业论文
工种:汽车维修工

题目:凌志LS400轿车故障灯亮故障排除及氧传器系统报警检测

姓名:钱亚亮

校:西安北汽车修理职业培训校

期:200912月3

凌志LS400轿车故障灯亮故障排除及氧传器系统报警检测

作者:钱亚亮

间:200912月3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部99凌志LS400轿车行驶仪表内发机故障指示灯点亮用仪器读取故障码25或26(25代表混合比稀26代表混合比浓)知供油系故障维修汽车行驶再点亮意味着维修能完全依据故障码修理要全面考虑
关键词:故障码;供油系统;氧传器

前言:汽车电控制燃油喷射发机机电体化高新技术产物尤其发机控制系统设置传器、执行器电控制元件控制系统工作各种信号相互交叉渗透控制进气、喷油点火发故障则症状界限模糊且系统现故障使电脑控制显示另系统故障码所我必须全面深刻解电控制燃油喷射发机结构原理掌握关功能作用运用科析维修技巧制定切实行维修案


故障现象:辆凌志LS400(UCF10 发机)轿车发机故障灯亮读取故障码25或26
故障排除:根据资料知供油系统故障(25代表混合比稀26代表混合比浓)般情况读取故障码显示25或26知供油系统故障步便应先检查油电路即检查火花塞、高压线等点火元件更换汽油滤清器、清洗喷油嘴等做目保证发机点火、通畅供油确喷油些工作做完消除故障码则故障灯灭车辆维修厂行驶200Km左右发机故障灯亮起厂返修读取故障码25或26供油系统应该没问题我仔细查找与点火供油关元件结发现氧传器电压波值明显符合规定要求(标准:输电压低于0.35V或高于0.7V10S内跳4)更换氧传器故障灯便再亮
故障析:明明氧传器工作良却显示混合比稀或浓故障码25或26显示氧传器故障21、27或28根据燃油喷射工作原理析知喷油间短电脑依据各控制元件所提供输信号修由于氧传器工作良(并未完全失效)即输电压值符合规定要求电脑氧传器处确电压信号给喷油嘴错误喷油脉冲宽度造喷油量

少或混合比稀或浓故障数累计事实电脑便形故障记忆便维修厂行驶200km左右故障灯亮起原
种故障给我启示即凌志LS400发机故障灯亮调取故障码显示25或26应先测氧传器否若低于规定电压值定要更换再检查油电路便彻底消除故障
总结:情况则恰恰相反即氧传器本身故障电控汽油喷射发机氧传器用于燃料系统闭环控制电器元件主要用测废气氧含量并所测量数据用电压信号形式反馈给ECU控制发机空燃比保持14.7;同种故障信号报警元件
氧化锆传器种见氧传器其故障表现表面铅化物或碳化物覆盖使气体能渗透、氧离能扩散导致失效故障灯报警并读取传器故障码必须其进行故障诊断氧传器系统报警定表示传器故障其报警信号受列素影响:①点火系统工作状况;②进所系统密封性能;③排气系统否堵塞;④喷油器工作状况;⑤供油系统油压高低
1. 氧传器故障诊断
由氧化锆传器特性知:空燃比维持14.7,报警信号基准电压0.4-0.5V;空燃比于14.7,其电压升至0.8-1V,表混合气浓;空燃比于14.7,电压降至0.2V左右,表明混合气稀.
诊断氧传器工作状况:
(1) 保持发机转速2500r/min左右,预热传器2min.
(2) 拔传器插线(加热线圈传器注意插脚位置),用万用表测量反馈电压,检查10S内电压表指针摆数;(1)若电压表指针摆数少于8应再预热传器,并每检查10S内指针摆数.若指针摆8表明氧传器工作;(2)若仍少于8,则应脱传器线束插,再测量其反馈电压;电压于4.5V脱进气管真空管,若压仍于0.45V,说明传器损坏;若于0.45V,说明混合气浓,应燃料\进气或控制系统进行检查.电压于0.45V,拔水温传器插,接4-8KΩ电阻,,若电压仍于0.45V,说明传器损坏;若于0.45V,则表明混合气稀.
2.点火系统工作状况检测
首先微机控制点火系进行规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火花塞、高压线工作状况及火花能量、点火、点火提前角等点火:灯红夹接蓄电池传器接缸高压线点火灯准发机前皮带轮点火标记发机转速升高点火提前角应增用手锤或扳手敲击爆震传器固定螺钉或缸盖四周点火提前角应明显推迟
3.进气系统密封性能检查
进气歧管接真空表发机怠速运转进气管真空度应57.33-70.66kpa范围内,否则进气系统漏气.若真空表指针逐渐零,则表示排气系统阻塞.
4.喷油器性能检查
喷油器喷油量取决于喷油脉冲宽度,脉冲宽度定,则取决于喷孔断面喷油压力.喷油器试验台喷油器喷油量、雾化性能、密封性能进行测试其主要性能参数喷油持续间2ms针阀升程0.15mm ,稳定电流2A,电磁线圈电阻3-15 Ω,15S喷油量45-55 ml,各缸差值于5 ml.
5.供油系统油压检测
发机工作,燃油配管测压孔或节气门体喷射(TBI)燃油压力测试点接油压表测量油压.点应200--350kpa,单点应62--90 kpa;或发机工作,夹住油管,油压应升100 kpa,发机转速升高100r/min,说明供油系统.

参考文献
发机传器原理与检测:辽宁科技术版社:主编:张 伟
电控汽车维修数据手册:黑龙江科技术版社:主编:张月相
赵英君

②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的目录

前言第1章检测技术基本知识11 1传感器基本知识11 2测量误差的分析与处理4思考与练习9第2章电阻式传感器102 1电阻应变片式传感器102 2热电阻式传感器192 3其他电阻传感器22思考与练习29实训项目一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实训30实训项目二热电阻式传感器实训31第3章电容式传感器333 1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类型333 2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转换电路373 3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39思考与练习41实训项目三电容式传感器的位移特性试验42实训项目四电容式传感器的压力检测43第4章电感式传感器464 1自感式传感器464 2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494 3电感式传感器的应用544 4电涡流式传感器55思考与练习60实训项目五电感式传感器——差动变压器性能测试61实训项目六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应用——振幅测量63第5章压电式传感器655 1压电效应及压电材料655 2压电传感器的测量转换电路685 3压电式传感器的应用70思考与练习73实训项目七压电式传感器的振动试验74第6章热电偶式传感器756 1热电偶工作原理和结构形式756 2热电偶的实用测温电路和温度补偿846 3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的应用89思考与练习93实训项目八热电偶变送器校验93第7章霍尔式传感器957 1霍尔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957 2霍尔集成电路1027 3霍尔式传感器的应用104思考与练习108实训项目九霍尔式位移传感器实训108第8章光电式传感器1108 1光电效应1108 2光电器件1118 3光电式传感器的应用124思考与练习127实训项目十光敏二极管、光敏晶体管特性检测128第9章数字式传感器1319 1光电编码器1319 2光栅传感器1359 3磁栅传感器1389 4容栅传感器1419 5感应同步器143思考与练习145实训项目十一感应同步器的安装与调试145第10章新型传感器14710 1超声波传感器及应用14710 2集成温度传感器及应用15310 3磁敏传感器15510 4光纤传感器161思考与练习164第11章传感器信号处理及微机接口技术16511 1传感器信号的预处理16511 2传感器信号的放大电路16711 3传感器与微机的接口技术16911 4抗干扰技术173思考与练习178第12章传感器实用小制作17912 1电子温度计制作17912 2电子称的制作18012 3超声波测距仪的制作18312 4转速测量仪的制作18512 5霍尔开关的制作18712 6热释电自动化节能装置的制作188参考文献191

③ 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论文 谁告诉我前言和摘要要怎么写,要中英版的.还要总结和感谢,谁发个给偶啊#53

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测量系统
摘要: 单片机在检测和控制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温度则是系统常需要测量、控制和保持的一个量。 本文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介绍了AT89C2051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对硬件原理图和程序框图作了简洁的描述。
关键词: 单片机AT89C2051;温度传感器DS18B20;温度;测量

引言
单片机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并且在很多电子产品中也将其用到温度检测和温度控制。为此在本文中作者设计了基于atmel公司的AT89C2051的温度测量系统。这是一种低成本的利用单片机多余I/O口实现的温度检测电路, 该电路非常简单, 易于实现, 并且适用于几乎所有类型的单片机。

一.系统硬件设计
系统的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

1.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电路如图2所示, 由温度传感器DS18B20采集被控对象的实时温度, 提供给AT89C2051的P3.2口作为数据输入。在本次设计中我们所控的对象为所处室温。当然作为改进我们可以把传感器与电路板分离,由数据线相连进行通讯,便于测量多种对象。

DS18B20是DALLAS公司生产的一线式数字温度传感器,具有3引脚TO-92小体积封装形式;温度测量范围为-55℃~+125℃,可编程为9位~12位A/D转换精度,测温分辨率可达0.0625℃,被测温度用符号扩展的16位数字量方式串行输出,支持3V~5.5V的电压范围,使系统设计更灵活、方便;其工作电源既可在远端引入,也可采用寄生电源方式产生;多个DS18B20可以并联到3根或2根线上,CPU只需一根端口线就能与诸多DS18B20通信,占用微处理器的端口较少,可节省大量的引线和逻辑电路。以上特点使DS18B20非常适用于远距离多点温度检测系统。分辨率设定,及用户设定的报警温度存储在EEPROM中,掉电后依然保存。DS18B20使电压、特性有更多的选择,让我们可以构建适合自己的经济的测温系统。如图2所示DS18B20的2脚DQ为数字信号输入/输出端;1脚GND为电源地;3脚VDD为外接供电电源输入端。

AT89C2051(以下简称2051)是一枚8051兼容的单片机微控器,与Intel的MCS-51完全兼容,内藏2K的可程序化Flash存储体,内部有128B字节的数据存储器空间,可直接推动LED,与8051完全相同,有15个可程序化的I/O点,分别是P1端口与P3端口(少了P3.6)。

1.2接口电路

图2 单片机2051与温度传感器DS18B20的连接图

接口电路由ATMEL公司的2051单片机、ULN2003达林顿芯片、4511BCD译码器、串行EEPROM24C16(保存系统参数)、MAX232、数码管及外围电路构成, 单片机以并行通信方式从P1.0~P1.7口输出控制信号,通过4511BCD译码器译码,用2个共阴极LED静态显示温度的十位、个位。

串行EEPROM24C16是标准I2C规格且只要两根引脚就能读写。由于单片机2051的P1是一个双向的I/O端口,所以在我们在设计中将P1端口当成输出端口用。由图2可知,P1.7作为串性的时钟输出信号与24C16的第6脚相接,P1.6则作为串行数据输出接到24C16的第5脚。P1. 4和P1.5则作为两个数码管的位选信号控制,在P1.4=1时,选中第一个数码管(个位);P1.5=1时,选中第二个数码管(十位)。P1.0~P1.3的输出信号接到译码器4511上作为数码管的显示。此外,由于单片机2051的P3端口有特殊的功能,P3.0(RXD)串行输入端口,P3.1(TXD)串行输出端口,P3.2(INTO)外部中断0,P3.3(INT1)外部中断1P3.4,(T0) 外部定时/计数输入点,P3.5(T1)外部定时/计数输入点。由图2可知,P3.0和P3.1作为与MAX232串行通信的接口;P3.2和P3.3作为中断信号接口;P3.4和P3.5作为外部定时/记数输入点。P3.7作为一个脉冲输出,控制发光二极管的亮灭。

由于在电路中采用的共阴极的LED数码管,所以在设计电路时加了一个达林顿电路ULN2003对信号进行放大,产生足够大的电流驱动数码管显示。由于4511只能进行BCD十进制译码,只能译到0至9,所以在这里我们利用4511译码输出我们所需要的温度。

1.3报警电路简介

图3 温度在七段数码管上显示连接图

本文中所设计的报警电路较为简单,由一个自我震荡型的蜂鸣器(只要在蜂鸣器两端加上超过3V的电压,蜂鸣器就会叫个不停)和一个发光二极管组成(如图3所示)。在这次设计中蜂鸣器是通过ULN2003电流放大IC来控制。在我们所要求的温度达到一定的上界或者下界时(在文中我们设置的上界温度是45℃,下界温度是5℃),报警电路开始工作,主要程序设计如下:

main()//主函数
{unsigned char i=0; <br/>unsigned int m,n; <br/>while(1) <br/>{i=ReadTemperature();//读温度}
if(i>0 && i<=10) //如果温度在0到10度之间直接给七段数码管赋值
{P1=designP1[i];}
else//如果温度大于10度
{m=i%10;//先给第一个七段数码管赋值 <br/>D1=1; <br/>D2=0; <br/>P1=designP1[m]; <br/>n=i/10;//再给第二个七段数码管赋值 <br/>D1=0; <br/>D2=1; <br/>P1=designP1[n]; <br/>if(n>=4&&m>=5)%%(m<=5)//判断温度的取值范围,如果大于45或小于5度,则蜂鸣器叫,发光二极管闪烁 <br/>{ int a,b; <br/>Q1=1;//蜂鸣器叫 <br/>for(a=0;a<1000;a++)//发光二极管闪烁 <br/>for(b=0;b<1000;b++) <br/>Q2=1; <br/>for(a=0;a<1000;a++) <br/>for(b=0;b<1000;b++) <br/>Q2=0;}}}

④ 我自考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那位能给我推荐点辅导材料呀

http://www.8.com/books/sep3fbs.html

你去这里看看这本书
内容提要
--------------------------------------------------------------------------------

前言
--------------------------------------------------------------------------------

0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概念
--------------------------------------------------------------------------------
·0.1 传感器的组成与分类 ·0.2 传感器的作用与地位
·0.3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 ·0.4 检测技术的定义
·0.5 检测技术的作用

1 传感器的特性
--------------------------------------------------------------------------------
·1.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1.2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2 电阻式传感器
--------------------------------------------------------------------------------
·2.1 电位器式电阻传感器 ·2.2 应变片式电阻传感器

3 电感式传感器
--------------------------------------------------------------------------------
·3.1 自感式传感器 ·3.2 变压器式传感器
·3.3 涡流式传感器 ·3.4 压磁式传感器
·3.5 感应同步器

4 电容式传感器
--------------------------------------------------------------------------------
·4.1 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类型 ·4.2 电容式传感器的灵敏度及非线性
·4.3 电容式传感器的特点及等效电路 ·4.4 电容式传感器的设计要点
·4.5 电容式传感器的转换电路 ·4.6 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举例

5 磁电式传感器
--------------------------------------------------------------------------------
·5.1 磁电感应式传感器 ·5.2 霍尔式传感器

6 压电式传感器
--------------------------------------------------------------------------------
·6.1 压电效应 ·6.2 压电材料
·6.3 等效电路 ·6.4 测量电路
·6.5 压电式传感器的应用举例 ·6.6 影响压电式传感器精度的因素分析

7 光电式传感器
--------------------------------------------------------------------------------
·7.1 光电效应 ·7.2 光电器件及其特征
·7.3 光电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7.4 光电传感器及其应用
·7.5 光纤传感器 ·7.6 电荷耦合器件(CCD)
·7.7 光栅式传感器 ·7.8 激光式传感器

8 热电式传感器
--------------------------------------------------------------------------------
·8.1 热电阻 ·8.2 热电偶
·8.3 热敏电阻

9 核辐射传感器
--------------------------------------------------------------------------------
·9.1 核辐射的基本特性 ·9.2 核辐射传感器
·9.3 核辐射传感器的应用举例 ·9.4 放射性辐射的防护

10 智能传感器
--------------------------------------------------------------------------------
·10.1 概述 ·10.2 智能传感器实现的途径
·10.3 智能传感器输出信号的预处理 ·10.4 数据采集
·10.5 智能传感器的数据处理技术 ·10.6 智能传感器的硬件设计

11 传感器的标定
--------------------------------------------------------------------------------
·11.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标定 ·11.2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标定
·11.3 测振传感器的标定 ·11.4 压力传感器的标定

12 传感器可靠性技术
--------------------------------------------------------------------------------
·12.1 可靠性技术基础概述 ·12.2 可靠性设计
·12.3 可靠性管理 ·12.4 可靠性试验
·12.5 敏感元件及传感器的失效分析

13 检测技术基础
--------------------------------------------------------------------------------
·13.1 检测技术概述 ·13.2 测量方法
·13.3 测量系统 ·13.4 测量数据处理方法

14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
--------------------------------------------------------------------------------
·14.1 概述 ·14.2 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分类和结构
·14.3 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一般方法 ·14.4 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实例

15 现代检测系统
--------------------------------------------------------------------------------
·15.1 计算机检测系统的基本组成 ·15.2 总线技术
·15.3 虚拟仪器 ·15.4 网络化检测仪器

附录1 习题与思考题
--------------------------------------------------------------------------------

附录2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

⑤ 工程测试技术的前言

机电测试技术是机械、电子、计算机及物理等学科领域先进技术的高度综合,是信息时代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机电测试技术担负着现代工业生产系统运行中的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及相关仪器系统设计的任务,是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保证。本书是在结合多所院校机电一体化、仪器仪表等相关专业本科教学培养要求的基础上组织编写的。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内容安排上尽量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从创新的角度组织测试系统设计所需要的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测试系统设计技术等相关基础理论和实践环节等内容。教材编写力求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并且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读者通过学习具备测试领域专业技能并具有主动创新能力。
本书是理工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组织上重点围绕测试系统的设计能力培养,具体内容包括电量和非电量的检测技术、测试信号的获取与调理技术、信号处理与分析技术、计算机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与评价技术等,并进一步探讨了测试技术的发展方向。
全书共分9章。河南机电学院郑艳玲编写第1章和第4章的4.9、4.10节,付广春编写第3章和第5章,李晓敏编写第2章的2.4节和第4章的4.11节,并同聂永芳联合完成第6章,聂永芳编写第7章,宋长源编写第4章的4.1~4.5节;河南理工大学张登攀编写第2章的2.1~2.3节和第8章;河南农业大学的李建伟编写第4章的4.6~4.8节和第9章。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何岭松教授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相关参与编写本书的院校老师和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感谢所有给予本书以关心和帮助的朋友,以及所参阅的相关文献的作者。
尽管参与编写的全体作者尽心尽力,但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⑥ 哈工大传感器

来工大的学友书店,或二手书店看看
二手书店的存书特别多
很有可能有
你可以
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