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本前言 » 杜诗镜铨前言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杜诗镜铨前言

发布时间: 2021-03-20 22:35:10

㈠ 可以给我几篇为诗集写的前言的范文吗好点的。。。拜托~~~~

席慕容《河流之歌》前言
代序
此刻的心情
席慕容
从十四岁开始正式学画,这么多年了,遇到有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品,还是会留起来,舍不得卖掉。从台北到布鲁塞尔、从慕尼黑再回到石门,一捆一捆的画布跟着我搬来搬去,怎样也舍不得丢掉,因为心里知道,那样的作品在往后的日子里是再也画不出来的了。
因为,正如同人类的成长一样,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面貌,过了这个阶段,再要往回走就是强求了。
所以,在今夜,虽然窗外依旧是潮湿而芬芳的院落,灯下依然有几张唱片、几张稿纸,可是,而对着《无怨的青春》的初稿,我深深地觉得,世间有些事物是不会再回来的了。就好像一颗离我越来越远的星辰,眼看它逐渐变小、变暗、变冷,终于在一个我绝对无法触及的距离里消失,而我站在黑暗的夜里,对一切都无能为力。
心里是有一点悲伤和怅惘的,但是也同样含着感谢,感谢的是:藉着它曾经发过的光和热,让我写出了一些自己也很喜欢的诗句,使我在每次回顾的时候,仍然可以信它、爱它和怀想它。
所以在《七里香》和《无怨的青春》里,我参差地放进了我十几到三十几岁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作品有着相仿佛的面貌,一方面也是为了我自己的一种纪念,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一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如果只把这些诗当成是一种记录,那么,诗里当然有我,可是,如果大家肯把这些诗当成是一件艺术品的话,那么,诗里就不应该是只有我而已了。
在现实生活里,我是一个幸运的女子,因为有深爱着我的人的支持,我才能如此恣意地成长,想画就画,想写就写,做着对一个妇人来说是极为奢侈的事。我要承认,在今生,我已经得到了我所一直盼望着的那种绝对的爱情,上苍一切的安排原来都有深意,我愿意沿着即定的轨迹走下去,知恩并且感激。
我会好好地去生活,好好地把握住每一个时刻,对所有的一切都不再强求。
当然,诗仍然是要写下去,只是,在明天,我会写些什么,或者我将要怎样写,就完全不是此刻的我可以预知的了。
生命的迷人之处,亲爱的朋友啊!不也就都在这些地方了吗?

《废名诗集》前言
在现代文坛上,废名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立精神的作家、学者。其一生以1949年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文学创作为主,兼及诗学、佛学研究。主要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枣》、《桃园》,长篇小说《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诗论《谈新诗》,佛学专著《阿赖耶识论》等。后期除少量创作外,主要从事学术研究,著有《古代的人民文艺——〈诗经〉讲稿》、《杜诗讲稿》、《跟青年谈鲁迅》、《鲁迅研究》、《美学讲义》、《新民歌讲稿》等。

废名以其风格特异的小说名世,但从本质上讲,他乃是一位诗人。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周作人就曾说过:“废名君是诗人,虽然是做着小说。”(《〈桃园〉跋》,《桃园》上海开明书店1928年版)三十年代鹤西(程侃声)也说废名“到底还是诗人”。(《读〈桥〉与〈莫须有先生传〉》,《文学杂志》1937年8月1日第1卷第4期)废名是以新诗人的姿态步入文坛的,他最初发表的文学作品即是诗。他将诗的特质熔入小说创作之中,多用唐人写绝句的手法,构筑一方远离尘嚣、如诗如画的乡村世界,展现一种充满诗意的人生形式。语言简练,意境浓郁,富有田园风味和牧歌情调。他的小说不仅影响了沈从文等作家的创作,而且对卞之琳等诗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37年,孟实(朱光潜)就及时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他在为《桥》所写的一篇书评中说《桥》“对于卞之琳一派新诗的影响似很显著,虽然他们自己也许不承认”。(《桥》,《文学杂志》1937年7月1日第1卷第3期)晚年的卞之琳承认自己主要是从废名的小说里“得到读诗的艺术享受”。(《〈冯文炳选集〉序》,《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2期)卞之琳三十年代中后期的诗歌在观念化写作方式等方面,与废名小说确实存在着某些相通之处。

废名生前公开发表的诗作不多(近50首),可他写的诗却并不算少。1931年10月17日,他曾在《〈天马〉诗集》一文中说过:“我于今年三月成诗集曰《天马》,计诗八十首……今年五月成《镜》,计诗四十首。”1958年1月16日,他在《谈谈新诗》中写道:“我从前也是写过新诗的,在1930年写得很不少,足足有二百首……”1949年以后,他用新民歌体创作了《歌颂篇三百首》,在报刊上发表过《工作中依靠共产党》、《迎新词》、《欢迎志愿军归国》等数首诗。由此可知,废名至少有诗作500首。这些诗歌除部分散佚者外,多数以手稿形式存留下来。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废名重视自己的诗歌,远胜于其小说。他讲新诗,专门介绍过自己的诗歌创作。他将自己的诗歌与卞之琳、林庚、冯至等诗人相比,一面承认他们写得好,“我是万不能及的”;一面又很自信地说:“我的诗也有他们所不能及的地方,即我的诗是天然的,是偶然的,是整个的不是零星的,不写而还是诗的,他们则是诗人写诗,以诗为事业,正如我写小说。”“我的诗太没有世间的色与香了,这是世人说它难懂之故。若就诗的完全性说,任何人的诗都不及它。”(《新诗讲义——关于我自己的一章》,天津《民国日报·文艺》1948年4月5日第120期)关于废名的诗歌成就,向来是见仁见智,评说不一。卞之琳虽然承认废名“应算诗人”,但他对废名的诗评价不高,说“他的分行新诗里,也自有些吉光片羽,思路难辨,层次欠明。他的诗,语言上古今甚至中外杂陈,未能化古化欧,多数佶屈聱牙,读来不顺,更少作为诗,尽管是自由诗,所应有的节奏感和旋律感”。(《〈冯文炳选集〉序》,《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2期)台湾诗人痖弦则坚称:“废名的诗即使以今天最‘前卫’的眼光来披阅,仍是第一流的,仍是最‘现代的’。”(《禅趣诗人废名》,《中国新诗研究》,台湾洪范书店1982年版)

废名的诗歌创作起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终于五十年代末。总的来讲,二十年代的创作,如《冬夜》《小孩》《磨面的孩子》《洋车夫的儿子》等,偏向于写实,比较容易读懂。三十年代转向现代派,诗思生涩,禅味甚浓,最难理解。抗战以后,诗风稍趋闪露,如《鸡鸣》《人类》《真理》《人生》等。五十年代的诗作,则近于民歌体,内容清楚明白,无需解读。因此,要解读的是其三十年代的诗歌。这类诗歌代表着废名诗歌创作的最高艺术成就,在中国现代派诗歌中可谓独树一帜。1947年,黄伯思曾指出:“我所有兴趣的还是废名在中国新诗上的功绩,他开辟了一条新路……这是中国新诗近于禅的一路。”(《关于废名》,《文艺春秋副刊》1947年3月15日第1卷第3期)

废名的诗歌一如其小说,有的特别是三十年代的作品的确相当难懂。早在1936年,刘半农就说过:“废名即冯文炳,有短诗数首,无一首可解。”(《刘半农日记(1936年1月6日)》,《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1期)过了半个世纪,艾青也说废名的诗“更难于捉摸”。(《中国新诗六十年》,《艾青谈诗》,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废名的诗难懂,是指其诗懂之不易,要弄懂须花些功夫才行,并非说他的诗如有字天书,根本就不可解,无法懂。而一旦懂得,则会发现许多新奇的东西,令人惊叹,耐人回味。诚如朱光潜所言:“废名先生的诗不容易懂,但是懂得之后,你也许要惊叹它真好。有些诗可以从文字本身去了解,有些诗非先了解作者不可。废名先生富敏感而好苦思,有禅家与道人的风味。他的诗有一个深玄的背景,难懂的是这背景……无疑地,废名所走的是一条窄路,但是每人都各走各的窄路,结果必有许多新奇的发见。最怕的是大家都走上同一条窄路。”(《编辑后记》,《文学杂志》1937年6月1日第1卷第2期)废名曾说:“大凡想像丰富的诗人,其诗无有不晦涩的,而亦必有解人。”(《讲一句诗》,北平《平明日报·星期艺文》1947年1月12日第3期)这话虽然是针对李商隐及其诗歌而言的,但也可以看作是废名的夫子自道。

从现有资料来看,废名自编过三本诗集。第一本为《天马》,第二本为《镜》,第三本系前两本之合集,较原来删去了几首诗,亦题名为《天马》。这三本诗集,都未曾出版过。如今,《镜》稿已发现,而两本《天马》仍下落不明。同为苦雨斋弟子的沈启无(开元),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曾辑有《水边》和《招隐集》两本书,内中收有废名的部分诗歌。《水边》1944年1月由北平新民印书馆印行,共收诗33首。全书分前后两部。前部题曰“飞尘”,计3辑,收废名诗16首。后部题曰“露”,所收的是开元自己的诗。《招隐集》1945年5月由汉口大楚报社出版,系废名的诗文合集,其中收诗15首。平心而论,沈启无本着友情编辑这两本书,不能说毫无意义和价值,但是他对废名的诗删改较多,则有损废名诗作的原貌。1985年,冯健男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邀,编辑出版《冯文炳选集》,第二辑选编废名诗歌28首,大多是据作者手稿排印的。1999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诗歌库》,周良沛选编,其中第三集列有“废名卷”,共收诗40题53首。这是目前搜罗废名诗作最多的一个集子。编者虽然花了大量工夫“尽量求全”,但因资料阙如,结果还是“集漏”了不少。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诗集,共汇编废名1922年至1948年间的诗歌95题108首,其中旧体诗、译诗各两首。集中所收诗歌,凡未公开发表的,一律按废名哲嗣冯思纯先生提供之手稿排印;已公开发表的,则主要以原刊本为依据。为便于读者了解、理解废名的诗学观和诗歌创作,特选《新诗问答》、《新诗应该是自由诗》、《已往的诗文学与新诗》、《新诗讲义——关于我自己的一章》等7篇文章列为附录。原打算将废名1949年以后的诗歌一并编入本集,经反复考量,愚意以为还是不收的好。废名在1949年之前的诗歌,如本集有所遗漏,俟日后再版时补入。

《七月诗集》前言
二○○二年七月,一株深山里孤独而高傲的野蕉给了我激情,让我无意中走进了诗的神圣殿堂。三年来,在诗的海洋里畅游,我领略了天街小酌醉意后的无拘、城郊春花玫瑰的芬芳和深谷幽兰的孤傲与高洁……
百余首小诗,是七月火热般激情的释放,是空灵龙蛇的飞舞,也是心泉真情轻涌。写诗的感觉是美妙的,它可以让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慢慢变得丰富、自信起来,让你忘却尘世的烦恼和忧愁。因为,从中你能得到美的享受、人类最高级的快乐!
拥有薄薄的这本诗集是我三十六年人生旅途最大的收获。忘不了,是深山野蕉和故居娇燕给了我创作的激情与灵感,忘不了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的空灵和美好,也忘不了脚踏城砖时的那份雄壮与苍凉。
也许,薄薄的这本诗集会静静地在茫茫人海中消失,最终没有一首会成为不朽的篇章、千秋诗行,但我的心依然会和它们一起自由而高傲地飞翔!
尹进华
二○○五年十月于宣恩

㈡ 关于诗的,帮帮忙!

我就是中学语文教师,该答案绝对权威。请相信!
诗圣是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诗鬼是李贺,字长吉。晚唐诗人。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据统计,他的作品中出现“死”字20多个,“老”字50多个。尤其是写神仙鬼魅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到幽灵出没,阴森可怖。因此,后人称李贺为“诗鬼”。
诗佛——王维。王维早年即信奉佛教,随着政治上遭受挫折,思想趋于消极,晚年更是奉佛长斋,衣不文采,居蓝田别墅,与道友裴迪往来,“弹琴赋诗,傲啸终日”,正如他自己写的:“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后期的不少诗作对现实几乎无任何积极反映,佛老消极思想浓厚,有的甚至充满了佛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后世也就人把他称为“诗佛”。
诗魔——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唐时期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流传下来的有三千首之多,由于他酷爱吟诗,“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加之他又有“惟有诗魔降不得,每逢风月一闲吟”的诗句,后人就以“诗魔”称白居易。

㈢ 春日忆李白的全诗于解释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五言律诗

--------------------------------------------------------------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

--------------------------------------------------------------

【注释】:

1. 庾开府: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2. 鲍参军: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3.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4. 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5. 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

【前言】: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746)或六载(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杜甫和李白于天宝四载秋在鲁郡分别,就再未见面。诗中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深挚情谊和对他的文学才能的极高评价。

--------------------------------------------------------------

【赏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逸。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地之景。“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象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令人读完全诗,心中犹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

【集评】: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确实道出这首诗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

㈣ 苏教版语文读本

1、《风筝》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作者以风筝为描述的中心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表现了作者严于解剖自己,深刻地批判自己,勇于同旧我决裂的精神品质。

2、巴金的散文《海上的日出》勾勒了海上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三幅图画,激励人们向往光明,奋发向上。

3、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和琼瑶的《乡愁》都选自《夜光杯散文精选》。另外我们还学到过余光中的小诗题目也叫《乡愁》。本文着力抒写的是回大陆探亲前的喜悦和激动。

4、《大地的儿子》作者苏叔阳,文章写的是周恩来的故事。周恩来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岁去日本留学前曾写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5、《桃子熟了》赞美了刘伯承伯伯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精神。这里成熟了的“桃子”既是桃树上生长的桃子,自然界的果实,又是老农丰富的育桃经验与书本上的育桃知识相结合的产物。

6、《雨中》一文的作者是赵丽宏。主要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

7、《这不是一颗流星》中的小浩波是阿婆带的第19个孩子。文章集中写孩子想让阿婆戴上熊皮手套的事,运用了倒叙手法。作者赞美了孩子真诚纯洁的新,深挚持久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大人们都应该保持赤子之心,让社会充满友爱,充满温暖。

8、《小小说两篇》中的《未上锁的门》写一个任性而迷途的女孩,多少年后,在母亲爱心的感召下,终于又回到了母亲的身边。“未上锁的门”具有象征意义,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和深思。《20美金的价值》写一个5岁的孩子,希望和父亲一起吃顿晚餐,竟然要用20美金向父亲买一个小时的时间。

9、《摆渡》是高晓声为自己的《七九小说集》写的前言。其写作目的是引导读者认识生活的真谛,走向精神升华的彼岸。

10、《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的作者林海音,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中的最后一篇,主人公是英子,文中爸爸的花儿指的是夹竹桃。

11、《羚羊木雕》的原题是“反悔”。本文围绕一只“羚羊木雕”,展开家庭成员内部的矛盾。启示人们,做父母的应该理解少年,尊重他们的人格、友情。

12、《我的幼年生活》作者张天翼,他幼年时曾看过《岳传》、《杨家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彭公案》等小说。

13、《我喜欢书》作者白夜,他曾看过《三国演义》、《千家诗》、《鲁滨逊漂流记》、《杜诗镜铨》、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红楼梦》等书。本文由激发兴趣到引发思考,先叙后议,叙议结合的写法。

14、《难忘马科》作者[美]海伦•蒙思拉,他是马科的老师,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

15、《为学》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清代彭端淑,这是一篇议论文。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为学难易的相互转化,关键在“为”。文章用“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来论证中心论点。

16、《月迹》是贾平凹写的一篇儿童散文作品。本文表现的是聪颖、美妙的童心。

17、《落落的微笑》中的“落落”是一个弃婴。落落的微笑,是人间真情浇灌的灿烂花朵,主要歌颂了任婆婆超越母爱的伟大情怀。

18、《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作者王海桐。她向人们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是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考试机器。

19、沈从文的《过节和观灯》描叙了端午节、跑马节和元宵节的盛况。

20、《小巷老门》是余秋雨旅行考察欧洲时写于西班牙的散文。

21、陆羽被尊称为“茶圣”,著有《茶经》。

22、《元宵杂谈》中提到了袁世凯、朱元璋、朱淑真、辛弃疾、王国维。“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选自〈青玉案 元夕〉作者辛弃疾。

23、《豆腐入文闻亦香》一文巧妙地运用了谚语、俗语和歇后语。

24、《吃相一瞥》中举了《描金凤》《金玉奴》中徐惠兰、莫嵇吃相的例子。

25、《大明湖之春》作者老舍。作者写济南的名胜,引到大名湖,强调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目的是衬托济南的不凡,衬托济南的“阔气”,衬托大名湖的“一片绿”,衬托大名湖“名贵的出产”。

26、自读课本中的《春》作者沈从文。文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春的韵味写绝了:花草有情,“努力从地下拔起”;白云有情,“在微风中缓缓的移动”;风儿有情,“温柔的”“摩、抚、拉、送”。

27、《春风》一文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描写了北方春风的粗犷壮美。“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出自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28、“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是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诗句。

29、《古代英雄的石像》体裁童话,作者叶圣陶。

30、《飞天梦》的副标题是“记运载火箭总设计师黄纬禄”。文章可用“入迷”两个字概括黄纬禄对祖国火箭事业的追求。

31、1969年7月21日上午11点56分20秒,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号”飞船了月球,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32、《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所著的一部神魔小说,这学期我们在自读课本中看到了《大闹天宫》这一部分。

33、《快乐王子》作者英国作家王尔德,体裁童话,这篇作品是巴金译写的。

34、《阿凡提的故事》介绍了“请衣裳吃”“你自己念吧”“比您早死两天”“不要再见你的面”四则故事。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巧妙表现了阿凡提的聪明、机智,嘲讽了皇帝的昏庸、无知,讽刺了有些人的庸俗、浅薄。

35、《古代神话两则》是“女娲补天”“鲧禹治水”两则神话。

36、《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美丽而又悲壮的一篇。其中天神是宙斯。

37、欧阳修的《卖油翁》记叙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38、《安塞腰鼓》赞颂了黄土高原,赞颂了黄土高原上充满了无限活力的农民后生,赞颂了生命和力量。

39、《餐桌上的文化》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李白诗《月下独酌四首》;“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出自李白诗《宣州谢眺楼校书叔云》。

40 、《海滨仲夏夜》作者俊青,本文描写了海滨仲夏夜特有的景色和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美好景色、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41、《倾听夏日》分别用“蛙歌”“蝉鸣”作三首诗的题目。作者选取了代表夏季农村特色的三种声音,寄托了对自然、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

42、《三峡之秋》作者方纪。本文先总写了三峡的特征“成熟”,然后按早晨、中午、黄昏的时间顺序分别描写了三峡明丽、热烈、平静的特点。

43、《秋颂》作者用飒爽秀逸的姿态美、凄楚的情感美勾画了一幅明澈的秋美图,呼应了秋“闲”“逸”的本色。

44、《白马湖之冬》通过对白马湖冬天风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5、《江南的冬景》作者郁达夫,散文家。文章用江南冬天跟北国之冬、南国之冬比较,着力刻画江南冬天“明朗的情调”;抓住江南水乡的特点,写“微雨”,写“雪景”,极力渲染江南冬景的迷人。

46、《一年四季》文章以“一年四季”为题目,以“一年四季”为轴心,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感受大自然,拥抱大自然。

47、《走马观花看银河》一文紧扣“走马观花”四个字,从“庞大”“变化”两大角度介绍说明。

48、《热带植物资源的袖珍库》一文作者抓住“经济植物园”的“袖珍”特点进行介绍。

49、《商城里的电脑世界》运用小标题,巧用拟人化手法进行说明。

50 、《核舟记》一文紧扣“大苏泛赤壁”这个主题来写。“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出自苏轼的《赤壁赋》。

7为你打开一扇门(20) 赵丽宏
8 繁星(25) 巴金
9 《母亲》(11) 冰心
10 纸船(17) 冰心
11 成功的花(12) 冰心
12 嫩绿的芽儿(12) 冰心
13 “诺曼底”号遇难记(20) 雨果
14 郑人买履(12) 韩非子
15 刻舟求剑(12) 《吕氏春秋》
16 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2) 泰戈尔
17 我爱文学(2) 语文实践活动
18 往事依依(14) 于漪
19 幼时记趣(15) 沈复
20 十三岁的际遇(19) 田晓菲
21 伟人细胞(15) 秦文君
22 汤姆·索亚历险记(5) 名著推荐与阅读
23 社戏(34) 鲁迅
24 端午日(21) 沈从文
25 本命年的回想(17) 刘绍棠
26 十五夜望月(8) 王建
27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7) 苏轼
28 我的思念是圆的(8) 艾青
29 走进图书馆(1) 语文实践活动
30 《春》(58) 朱自清
31 三峡(66) 郦道元
32 《夏》(23) 梁衡
33 济南的冬天(35) 老舍
34 斜塔上的实验(17) 亨利·托马斯,达纳·李·托马斯
35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36) 罗迦·费·因格
36 宇宙里有些什么(11) 郑文光
37 叫三声夸克(6)
38 梵天寺木塔(14) 梦溪笔谈二则
39 以虫治虫(12) 梦溪笔谈二则
40 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2) 语文实践活动
41 《狼》(54)
42 天上的街市(34) 郭沫若
43 七颗钻石(25) 列夫·托尔斯泰
44 蔚蓝的王国(12) 屠格涅夫
45 皇帝的新装(25) 安徒生
46 婉转拒绝(3) 口语交际

俄只有目录的名称,用的着滴话就用吧

㈤ 杜甫咏月诗的研究

杜甫咏月诗研究【语言风格 情感内涵】

关键词

月、杜甫、咏月诗、语言风格、情感意涵、原型批评

内容摘要

首先就研究的动机及前人所研究的成果做一介绍,后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来探讨,一是以语言风格学的方法,来分析杜甫咏月诗的语言风格,包括了音韵风格、词汇风格以及句法风格,另外是以原型批评来分析杜甫咏月诗中的情感意涵。文中先就原型的概念做一介绍,再谈月亮的原型神话及其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才更进一步的谈杜甫咏月诗的情感意涵,主要针对感伤的诗作来谈,将其情感意涵分为一、忧国忧时,二、怀乡思亲,三、伤离别,四、怀才不遇,五、叹身世飘零这五点来论述,至于那只占冰山之一角的称颂之作,就略而不提。

壹、 前言

一、研究动机

由于杜甫诗作相当丰富,其中咏物诗也相当地多,因此我便想研究杜甫的诗。至于为何会选择咏月诗来作探讨,主要是因为看了曹淑娟教授所写的《从杜诗鸷鸟主题看作品与存在的关联》,便对咏物诗产生兴趣,心想,那是否也可以咏花、咏月、咏草等等,于是便以咏月诗作为研究的题材,其实主要也是因为笔者对月的感受较深,就如欧丽娟所说的一样:

月是自然界中,与人之现实距离最远、心灵距离却十分接近的存在物,为中国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主题。[1]

为此,希望能藉以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让世人能对杜甫有多一点的了解与认识,并且能领略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尤其是杜诗有诗史之称,可见杜甫的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实在是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一番。此外,在本篇论文中,所提到的咏月诗其实包含两种,一种是全篇题咏月亮的,另一种则是在部分句子中运用月亮意象之作,因此,本篇论文中所说的咏月诗其定义并非指完全以月亮为题咏对象的定义,除了全篇题咏月亮的诗作外,还有藉由月亮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所以月亮可能只是代表一个场景、一个景象罢了。

二、前人研究成果

关于杜甫的咏月诗,在欧丽娟的《杜诗意象论》及方瑜的《杜甫夔州诗析论》中曾大略提到过。其中欧丽娟是将杜甫的咏月诗分成三个阶段,大致以杜甫干元二年弃官华州司功参军,而开始后半生飘泊西南之时,和出蜀入夔之际为两大分界点。欧丽娟提出:「杜甫前期中月的意象出现较少,且多以『清光』为诗人把握;中期的月则有极完满而温暖的面貌,后期的月则多耸动而危疑可惧的极端表现。」 [2] 主要是以这三阶段月之意象的转变,来探讨杜甫的生命发展。而方瑜则是就杜甫在夔州时期的咏月诗做一研究,其它时期则没有谈到。此外,在合田方子着,轩辕翻译的〈孤月当楼满&S231;寒江动夜扉—析杜甫之「西阁之月」诗〉期刊论文中,也提到了杜甫的咏月诗,但和方瑜相似,主要是讲杜甫夔州时期的作品,而且最主要是针对〈月圆〉这首诗来做分析,只能说作者提到的只是冰山之一角,仍不是很完整。因此笔者便想以咏月诗为题材,同时利用语言风格学 [3] 与原型批评理论两方面来谈。首先,在语言风格学部分,笔者参考了竺家宁先生的研究方法,将语言风格分为音韵风格、词汇风格、句法风格三部分,而竺家宁先生在《语言风格与文学韵律》中介绍说:

音韵风格又可以透过许多途径进行探讨:「韵」的音响效果、平仄声调的交错、头韵的运用、双声叠韵的的安插、音节的解析等。词汇风格的研究法包括:拟声词的应用、重叠词的应用、方言俗语的应用、典雅语或古语词汇的应用、外来词的应用、词汇结构状况、熟语的应用、共存限制的放宽等。句法风格包括:造句类型的状况、句子扩展的状况、欧化句法的状况、句子省略的状况、文言或白话句式、句法的偶化状况、韵散使用的状况、对话的安插状况、诗歌重沓反复的形式、走样句的状况、对偶句的假平行等。[4]

因此,笔者也参考了一些竺家宁先生所说的风格研究方法,来看杜甫的咏月诗,接下来并从原型批评理论着手,主要理论依据是根据傅道彬先生的《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一书,藉以来探讨杜甫在咏月诗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意涵,使读者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贰、 杜甫咏月诗的语言风格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过,竺家宁先生将语言风格分为音韵、词汇以及句法三种,而这三种语言风格的研究其实范围相当广大,笔者碍于其所牵涉的部分太多,不是三言两语就能交待清楚,所以在此无法做太详细的研究,仅就其中的某个部分来谈。音韵风格部分,主要看的是杜甫所押的韵脚,至于其它像是拗救问题以及音节等问题,在此则不作赘述。词汇部分则是看他重叠字的使用;句法部分则是由诗的节奏、停顿来探讨。

一、音韵风格

在查询了《全唐诗全文检索系统》,发现杜甫诗作中有月字的共有252笔资料,经由笔者的筛选整理,扣除掉指时间意义的诗作,以及并不是专指咏月的诗,且和月的意象无关的诗作,剩下的共有125首咏月诗,诗题中有月的就有二十二首,而欧丽娟的《杜诗意象论》说有二十一首 [5] ,笔者发现是少了《书堂饮既夜复邀李尚书下马月下赋绝句》。 [6] 其中只出现在诗题中而诗中并无出现月字的有《初月》、《月三首》之二、《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十六夜玩月》以及《江边星月二首》之一共六首。

既然要谈杜诗中的押韵,首先笔者先就咏月诗的题材作一介绍。在杜甫的咏月诗中,以五言律诗为最多,有五十八首,其次就是五言古诗。今将其作一表格分析如下:[7]

五言古诗
七言古诗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五言排律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31
9
2
2
14
58
9

由上表不难发现,杜甫咏月诗包括了古诗,律诗以及绝句,其中律诗占了相当多的比例,尤以五言为主。由于韵脚的选择,和内容的情感气氛需要配合,可见在韵脚上必须讲究声情的谐和。在此,笔者主要针对杜甫咏月诗中近体诗的押韵作了一番分析,之所以排除古诗,乃是因为古诗押韵较自由,可押可不押,且又牵涉到换韵的问题,在此便以近体诗为研究的范围,其结果表列如下[8]:

(一)五排

上平声

下平声

四支
81、111
一先
90

七虞
109
七阳
113

八齐
112
十蒸
3

十一真
28、29、50、59
十二侵
42

十三元
39、103

(二)五律

上平声

下平声

一东
20、52、92
一先
23、57、84、104、115、116、117

三江
100
四豪
93

四支
40
五歌
10、14、56

五微
73、105
六麻
37、99

六鱼
74
七阳
2、47、89

七虞
48、119
八庚
11、22、25、43、44、45、83、94、98、121

十一真
77、82、96
九青
122

十二文
6、125
十蒸
114

十三元
70、71、97
十一尤
55、75、79、95、101

十四寒
9、26
十二侵
27

十五删
21、38、76、120

(三)七律

上平声

下平声

一东
67
一先
36

八齐
118
六麻
66

十一真
33
八庚
72、78

十三元
68

十四寒
51

(四)绝句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上平声
下平声
下平声

五微
91
六麻
53
八庚
58、110

若将它做一个归类的话,可以发现,杜甫使用最多的韵是庚韵,有十六首,其次是先韵有九首,再来就是真韵有八首,其它则是元韵六首,东、删、麻、阳都是四首,支、微、虞、寒、歌、尤三首,齐、文、蒸二首,江、鱼、豪、青各是一首。有关韵与情的关系,在黄永武先生的《中国诗学&S231;鉴赏篇》中提到:

……这种口腔气流的姿态,出于模仿人的情意,人在表情达意时,每一种表情的器官都在配合着动作,声音自然也不例外……王易氏更加详细分析说:「韵与文情关系至切,平韵和畅,上去韵缠绵,入韵迫切,此四声之别也。东董宽洪,江讲爽朗,支纸缜密,鱼语幽咽,佳蟹开展,真轸凝重,元阮清新,萧筱飘洒,歌哿端庄,麻马放纵,庚梗振厉,尤有盘旋,侵寝沉静,覃感萧瑟,屋沃突兀,觉药活泼,质术急骤,勿月跳脱,合盍顿落,此韵部之别也,此虽未必切定,然韵切者情亦相近,其大较可审辨得之。[9]

由此可大致了解,韵脚的选择使用,和作者想要抒发的情绪是息息相关的。此外,有个相当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杜甫的诗中,有出现齐韵与支韵、纸韵同押,以及真韵和文韵同押的现象。[10]但这并不是出律的现象,而是在唐代的确有这种通押的现象。唐作藩先生在他的〈唐宋间止、蟹二摄的分合〉一文中说到:

这种蟹、止两摄互相通押的现象,大概是由于两摄各自内部诸韵趋于合流,主元音演变得比较接近。可以设想,此时期蟹摄分为两部,一二等韵灰咍泰皆佳夬合为一部,大致读[a &<110;, u a &<110;],三四等韵齐祭废合为一部,读[&<110; &<108; &<110;, &<110; u &<108; &<110;];而止摄支脂之微合流为一部,读[&<110;,&<110; &<110;, &<110; u &<110;]。因此诗歌韵文里可以合韵,,特别是齐(祭废)部与灰(咍泰皆佳夬)部合口一等字,同支(脂之微)部合韵的情况更多,因为其读音更接近。[11]

在古代,由于读音的接近,使得诗中出现两韵通押的现象,由上文可以得知,因诗歌韵文里可以合韵,所以有通押现象的产生,也因此我们对于这种通押现象可以做合理的解释。

二、词汇风格

首先,就杜甫所形容的月而言,共有41种月,其中以落月、秋月及新月出现次数最多,有四次;而明月、素月、星月及江月也有三次,是杜甫咏月诗中较常出现的修饰语,此外还有其它34种不同的月[12],可见杜甫诗中出现的月,不但数目繁多,且样貌多变。除此之外,杜甫所使用的叠字修辞也是笔者在此要探讨的部分。

叠字:

陈淑彬在《重读杜甫:修辞艺术与美学铭刻》一书中提到:

叠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摹状。杜甫在反映自己的生活经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时,用了许多叠字来描绘,这就为我们研究杜甫的生活、情绪、心态等提供了线索和依据。把这些现象联系起来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了解杜甫生活某一方面的状

况和某一时期的心态的。[13]

因此,在研究杜甫咏月诗的修辞时,叠字可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项修辞研究,且在杜甫的咏月诗中出现的频率也最多,举例如下:

絺衣挂萝薜,凉月白纷纷。(《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九&S231;附录6)

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遣意二首》之二&S231;附录37)

天下兵马未尽销,岂免沟壑常漂漂?(《严氏溪放歌行》&S231;附录49)

往往虽相见,飘飘愧此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S231;附录50)

我生本飘飘,今复在何许?(《宿青溪驿奉怀张员外十五兄之绪》&S231;附录54)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S231;附录55)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S231;附录57)

翳翳月沉雾,辉辉星近楼。(《不寐》&S231;附录75)

悠悠边月破,郁郁流年度。(《雨》&S231;附录87)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秋风二首》之二&S231;附录88)

兵戈尘漠漠,江汉月娟娟。(《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S231;附录90)

明月无瑕岂容易?紫气郁郁犹冲斗。(《可叹》&S231;附录107)

城乌啼眇眇,野鹭宿娟娟。(《舟月对驿近寺》&S231;附录116)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暮归》&S231;附录117)

随波无限月,的的近南溟。(《宿白沙驿》&S231;附录122)

由以上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杜甫在使用叠字时,会根据不同的场合灵活的使用,使得叠字内涵和诗歌形象更加丰富。而陈淑彬女士对这个问题则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探讨:一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描写,二是同一叠字在不同事物上的运用。她说:

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描写,可以反映出诗人的情绪变化。……同一叠字形容不同的物体,一方面是词的多义性决定的,但许多也是活用的结果。活用使人产生联想,以对此物的情景气氛之感受去理解彼物,丰富了形象和意境。[14]

由此可知,杜甫的叠字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令读者耳目一新,不仅如此,由于叠字的使用,使得杜甫在体物抒情之时,更令此物此情兴会淋漓,神与情一起涌现,且运用叠字甚多,在诗中充分发挥了修辞技巧之优点。

三、句法风格

在此是由杜诗的节奏、停顿来看他咏月诗的句法风格。根据竺家宁先生所言,我们对诗歌的节奏单位进行分析,和语法分析是不同的[15],而我们一般所熟知的五言诗节奏大部分是上二下三,七言诗则是上四下三,若是上三下四则是变格,称为「折腰句」,如韦居安说:「七言律诗,有上三下四格,谓之折腰句……欧阳公诗云:『静爱竹时来野寺,独寻春偶到溪桥。』……胡琴诗云:『出山云各行其志,近水梅先得我心。』皆此格也。」[16]就杜甫的咏月诗而言,倒没有这样的变格,节奏还是符合一般所熟知的格式,但语法上可能就会有所变化。[17]

参、 咏月诗中的情感意涵—用原型批评来谈

一、何谓原型

原型又称原始意象(priomordialimages)。荣格说:「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是由带感情色彩的情绪所组成,它们构成心理生活中个人和私人的一面。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是所说的原型。」「我们在无意识中发现了那些不是个人后天获得而是经由遗传具有的性质……发现了一些先天的固有的直觉形式,也即知觉与领悟的原型。它们是一切心理过程必不可少的先天要素。正如一个人的本能迫使它进入一种特定的存在模式一样,原型也迫使知觉与领悟进入某些特定的人类范型。」[18]经由荣格的论述,傅道彬先生对此作了一个结论,他说:

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形式,是心理结构的基本模式。这种基本模式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缩。因此从原型系统的形式中,可以获得上古历史与艺术的色彩斑斓的生动素材,原型系统不是零散的无意味的形式,而是充满意味的象征。[19]

二、月亮的原型神话

「月亮一直以来可说是女性世界的象征,追溯其起源,主要是肇始于人类迷狂的生殖崇拜时期。早期的生殖崇拜主要是女性崇拜,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懂得父亲在生命创造中的意义,生命创造被理解为女性单方面的行为,中国神话里的一批『处女母亲』和『怪人皆无父』的观念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证明。」[20]在我国远古的神话中,女娲是在中国开天辟地创造的第一位女神,同时也是月神,这可经由汉代出土的墓葬砖画中得到证明。画中的女娲、伏羲人首蛇身,伏羲手中捧着太阳,而女娲则是捧着月亮,这就暗示着女娲实际上也是月神。至于传说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嫦娥奔月故事更是记录着女性世界失落的悠长而凄凉的往事,也反映了被父权威严驱赶的女性们伤心怅惘、寂寞凄苦的情怀。然而,嫦娥奔月在神话中是灵药、不死、变形与再生的隐喻,只是在诗人笔下出现的嫦娥却成为人文主义的寂寞象征,主要是因为后代诗人们总是借嫦娥的故事表达凄楚彷徨的心情。

在傅道彬先生的《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一书中也提到说:

女性是月亮的灵魂,月亮是女性的诗化象征,因此当中国文化表现出从复杂回到单一,从创造回到重复,从冲突回到和谐,从瞬间回到永恒的强烈的重返母体的愿望时,它就不能不寻求月亮艺术表现形式。[21]

因此,若想把握中国月亮文化的原始意义,就必须要剖析月亮所蕴含的女性与母亲情结,从对母亲与女性世界的原型入手,才可以掌握月亮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基本象征意义和衍生文化意义。

那么,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和衍生文化意义是什么呢?傅道彬先生认为月亮有两个基本象征意义:

(一)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崇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谧与和谐,她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

(二)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

经由这两个基本象征意义出发,又产生三个衍生的象征意义:1、美的象征,2、孤独与失意的象征,3、和谐静谧的中国智能和超群拔俗、潇洒飘逸的士大夫风范的象征。[22]其中第二个象征意义是由于月亮反映女性的悲伤忧郁之情,因此成为失意者的象征,于是当自己感到失意彷徨、无可奈何之际,总是引月为知己,借以自慰,像杜甫就是如此。

此外,笔者在此还有一点要说明,在《老子的月神宗教》这本书中,老子不断地说明道家所讲的「道」其实就是月,也提到月亮有三种形状:渐长月形、渐消月形以及圆月,并且有三种月形的神话,这些神话不仅见于《老子》,也见于《山海经》可见中国文化流行着如此的原始传说。[23]

三、情感意涵

综观杜甫的咏月诗,笔者将其情感意涵分为下列几类:忧国忧时、怀乡思亲、伤离别、怀才不遇、叹身世飘零以及称颂赞美。其中可发现,感伤的诗作占相当多的分量,几乎是占了全部咏月诗的百分之九十左右,因此笔者在此对称颂赞美的诗作就不作太多的叙述,重点就放在感伤的诗作中来探讨。

(一)忧国忧时

这时候的作品主要是因为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得杜甫对国家社会充满了忧心,对人民生活的困难感到难过。在安史之乱发生前,虽也有一些关心时事的作品,但感受没有那么强烈。代表的诗作像《月》、《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七、《留花门》、《倦夜》、《宿江边阁》等。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月》&S231;附录11)

《读杜心解》[24]曰:「对月而伤时事也。二载闰八月,始有收京之命,时尚未有此举,故伤之也。月本欲其明者,此则因帝座久偏而怪之。」杜甫在此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关心。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七&S231;附录21)

北方天骄子,饱肉气勇决。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

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修德使其来,羁縻固不绝。

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中原有驱除,隐忍用此物。

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

长戟鸟休飞,哀笳曙幽咽。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

沙苑临清渭,泉香草丰洁。渡河不用船,千骑常撇烈。

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

(《留花门》&S231;附录15)

前一首主要是忧心吐蕃之乱,后一首的花门其实就是回纥的代称,是对肃宗留用回纥兵的劝谏。杜甫因为担心回纥兵会危害到国家安全,才会作此诗来劝谏唐肃宗。这几首诗都强烈地表达了杜甫对国家的关心及忧心。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倦夜》&S231;附录48)

由最后两句可看出,杜甫是为了国事而忧心,这个时候安史之乱才刚刚平息,又有吐蕃为乱,并于广德元年十月,直捣长安,逼得代宗一度逃往陜州避难。而杜甫这时人虽然寓居在浣花溪草堂中,但他对国家人民一向怀有深情,当国家正处于这样多事之秋的时刻,怎能不感到忧心呢?可见即使在闲处时,杜甫仍然不忘关心国家人民的生活。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宿江边阁》&S231;附录70)

杜甫在此诗中透过不眠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他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翻腾在波浪中的孤月,与末二句在不眠之际,心中所产生的忧虑及无力感正相呼应,因此孤月不仅是单纯的水月之景,它同时也是作者心境的象征。

(二)怀乡思亲

杜甫经常四处流浪,离开自己的故乡,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其实是很思念的,尤其若是自己独在异乡,便更加思念故乡中的人、事、物。由于一般认为月亮是母亲社会温馨与和谐的象征,因此,当人们浪迹天涯甚至感到心灵孤寂的时候,月亮便成为我们精神寄托的对象,把自己的心情寄托于月亮之中,如此一来,月亮便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了时空的距离,这样就引发了亘古一月两地相思的主题。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谁家祧锦宇?烛灭翠眉嚬。

(《江月》&S231;附录77)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S231;附录68)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象颦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一百五日夜对月》&S231;附录10)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舟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秋风二首》之二&S231;附录88)

以上这几首,都表现出杜甫思乡的情绪,其中第二首更是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月夜魂归的形象,来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杜甫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了自己的故乡,这样的处境正跟昭君相似,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因此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月夜魂归的形象,来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其实不只单纯想念家乡,也想念家人,只要想到自己和家人分离,甚至离开自己的家乡而四处飘泊,自然而然的诗作中就会出现相当多思家、思亲的作品。正如傅道彬先生所说:「在月亮意象中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反映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25]像〈月夜〉就是一首相当典型的代表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附录9)

天宝十五年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奔蜀,杜甫便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却在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八月在长安所作,主要是写杜甫身处在已沦陷的长安城中,对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想起远在鄜州的妻子儿女,因而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名作,其实诗中不仅仅只是抒发夫妻二人分隔两地的离情而已,它同时也透露了天下乱离的悲哀,才会造成家人分离的情况。

至于〈客夜〉也是说出了杜甫与妻子分离的情况。当时杜甫自绵州至梓州,而妻小都在成都,有天收到妻子的来信,因而百感交集,夜不能眠,对于自己无法回去和家人团聚,只能对月而黯然神伤。

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客夜》&S231;附录44)

(三)伤离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S231;附录43)

严武有文才武略,品性与杜甫相投,镇蜀期间,还亲自到草堂探视杜甫,并在经济上给予援助。两人也常彼此赠诗,相互敬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杜甫在送别后更是感到依依不舍,毕竟知音难寻,像严武这样知遇至深的官员在日后恐怕也很难再遇到,于是在离愁中又添一层凄楚。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钟云岸湿,胜地石堂烟。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

(《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S231;附录57)

由诗题大致也可看出这是写一首送别情形的诗,在《杜诗镜铨》中写道:「写别况只用觉汝贤三字,无限含蓄。」这首诗中,杜甫的笔调较为含蓄,虽然只将离别的情况以觉汝贤三字说明,其余大都是在写景,然而寓意仍然隽永,也可以感受到杜甫此时除了感念对方情意之外,也羡..............

㈥ 春日忆李白全诗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㈦ 谁有苏教版语文读本九年级上册目录的名称

1、《风筝》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作者以风筝为描述的中心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表现了作者严于解剖自己,深刻地批判自己,勇于同旧我决裂的精神品质。

2、巴金的散文《海上的日出》勾勒了海上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三幅图画,激励人们向往光明,奋发向上。

3、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和琼瑶的《乡愁》都选自《夜光杯散文精选》。另外我们还学到过余光中的小诗题目也叫《乡愁》。本文着力抒写的是回大陆探亲前的喜悦和激动。

4、《大地的儿子》作者苏叔阳,文章写的是周恩来的故事。周恩来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岁去日本留学前曾写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5、《桃子熟了》赞美了刘伯承伯伯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精神。这里成熟了的“桃子”既是桃树上生长的桃子,自然界的果实,又是老农丰富的育桃经验与书本上的育桃知识相结合的产物。

6、《雨中》一文的作者是赵丽宏。主要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

7、《这不是一颗流星》中的小浩波是阿婆带的第19个孩子。文章集中写孩子想让阿婆戴上熊皮手套的事,运用了倒叙手法。作者赞美了孩子真诚纯洁的新,深挚持久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大人们都应该保持赤子之心,让社会充满友爱,充满温暖。

8、《小小说两篇》中的《未上锁的门》写一个任性而迷途的女孩,多少年后,在母亲爱心的感召下,终于又回到了母亲的身边。“未上锁的门”具有象征意义,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和深思。《20美金的价值》写一个5岁的孩子,希望和父亲一起吃顿晚餐,竟然要用20美金向父亲买一个小时的时间。

9、《摆渡》是高晓声为自己的《七九小说集》写的前言。其写作目的是引导读者认识生活的真谛,走向精神升华的彼岸。

10、《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的作者林海音,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中的最后一篇,主人公是英子,文中爸爸的花儿指的是夹竹桃。

11、《羚羊木雕》的原题是“反悔”。本文围绕一只“羚羊木雕”,展开家庭成员内部的矛盾。启示人们,做父母的应该理解少年,尊重他们的人格、友情。

12、《我的幼年生活》作者张天翼,他幼年时曾看过《岳传》、《杨家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彭公案》等小说。

13、《我喜欢书》作者白夜,他曾看过《三国演义》、《千家诗》、《鲁滨逊漂流记》、《杜诗镜铨》、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红楼梦》等书。本文由激发兴趣到引发思考,先叙后议,叙议结合的写法。

14、《难忘马科》作者[美]海伦•蒙思拉,他是马科的老师,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

15、《为学》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清代彭端淑,这是一篇议论文。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为学难易的相互转化,关键在“为”。文章用“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来论证中心论点。

16、《月迹》是贾平凹写的一篇儿童散文作品。本文表现的是聪颖、美妙的童心。

17、《落落的微笑》中的“落落”是一个弃婴。落落的微笑,是人间真情浇灌的灿烂花朵,主要歌颂了任婆婆超越母爱的伟大情怀。

18、《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作者王海桐。她向人们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是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考试机器。

19、沈从文的《过节和观灯》描叙了端午节、跑马节和元宵节的盛况。

20、《小巷老门》是余秋雨旅行考察欧洲时写于西班牙的散文。

21、陆羽被尊称为“茶圣”,著有《茶经》。

22、《元宵杂谈》中提到了袁世凯、朱元璋、朱淑真、辛弃疾、王国维。“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选自〈青玉案 元夕〉作者辛弃疾。

23、《豆腐入文闻亦香》一文巧妙地运用了谚语、俗语和歇后语。

24、《吃相一瞥》中举了《描金凤》《金玉奴》中徐惠兰、莫嵇吃相的例子。

25、《大明湖之春》作者老舍。作者写济南的名胜,引到大名湖,强调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目的是衬托济南的不凡,衬托济南的“阔气”,衬托大名湖的“一片绿”,衬托大名湖“名贵的出产”。

26、自读课本中的《春》作者沈从文。文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春的韵味写绝了:花草有情,“努力从地下拔起”;白云有情,“在微风中缓缓的移动”;风儿有情,“温柔的”“摩、抚、拉、送”。

27、《春风》一文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描写了北方春风的粗犷壮美。“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出自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28、“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是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诗句。

29、《古代英雄的石像》体裁童话,作者叶圣陶。

30、《飞天梦》的副标题是“记运载火箭总设计师黄纬禄”。文章可用“入迷”两个字概括黄纬禄对祖国火箭事业的追求。

31、1969年7月21日上午11点56分20秒,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号”飞船了月球,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32、《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所著的一部神魔小说,这学期我们在自读课本中看到了《大闹天宫》这一部分。

33、《快乐王子》作者英国作家王尔德,体裁童话,这篇作品是巴金译写的。

34、《阿凡提的故事》介绍了“请衣裳吃”“你自己念吧”“比您早死两天”“不要再见你的面”四则故事。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巧妙表现了阿凡提的聪明、机智,嘲讽了皇帝的昏庸、无知,讽刺了有些人的庸俗、浅薄。

35、《古代神话两则》是“女娲补天”“鲧禹治水”两则神话。

36、《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美丽而又悲壮的一篇。其中天神是宙斯。

37、欧阳修的《卖油翁》记叙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38、《安塞腰鼓》赞颂了黄土高原,赞颂了黄土高原上充满了无限活力的农民后生,赞颂了生命和力量。

39、《餐桌上的文化》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李白诗《月下独酌四首》;“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出自李白诗《宣州谢眺楼校书叔云》。

40 、《海滨仲夏夜》作者俊青,本文描写了海滨仲夏夜特有的景色和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美好景色、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41、《倾听夏日》分别用“蛙歌”“蝉鸣”作三首诗的题目。作者选取了代表夏季农村特色的三种声音,寄托了对自然、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

42、《三峡之秋》作者方纪。本文先总写了三峡的特征“成熟”,然后按早晨、中午、黄昏的时间顺序分别描写了三峡明丽、热烈、平静的特点。

43、《秋颂》作者用飒爽秀逸的姿态美、凄楚的情感美勾画了一幅明澈的秋美图,呼应了秋“闲”“逸”的本色。

44、《白马湖之冬》通过对白马湖冬天风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5、《江南的冬景》作者郁达夫,散文家。文章用江南冬天跟北国之冬、南国之冬比较,着力刻画江南冬天“明朗的情调”;抓住江南水乡的特点,写“微雨”,写“雪景”,极力渲染江南冬景的迷人。

46、《一年四季》文章以“一年四季”为题目,以“一年四季”为轴心,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感受大自然,拥抱大自然。

47、《走马观花看银河》一文紧扣“走马观花”四个字,从“庞大”“变化”两大角度介绍说明。

48、《热带植物资源的袖珍库》一文作者抓住“经济植物园”的“袖珍”特点进行介绍。

49、《商城里的电脑世界》运用小标题,巧用拟人化手法进行说明。

50 、《核舟记》一文紧扣“大苏泛赤壁”这个主题来写。“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出自苏轼的《赤壁赋》。

7为你打开一扇门(20) 赵丽宏
8 繁星(25) 巴金
9 《母亲》(11) 冰心
10 纸船(17) 冰心
11 成功的花(12) 冰心
12 嫩绿的芽儿(12) 冰心
13 “诺曼底”号遇难记(20) 雨果
14 郑人买履(12) 韩非子
15 刻舟求剑(12) 《吕氏春秋》
16 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2) 泰戈尔
17 我爱文学(2) 语文实践活动
18 往事依依(14) 于漪
19 幼时记趣(15) 沈复
20 十三岁的际遇(19) 田晓菲
21 伟人细胞(15) 秦文君
22 汤姆·索亚历险记(5) 名著推荐与阅读
23 社戏(34) 鲁迅
24 端午日(21) 沈从文
25 本命年的回想(17) 刘绍棠
26 十五夜望月(8) 王建
27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7) 苏轼
28 我的思念是圆的(8) 艾青
29 走进图书馆(1) 语文实践活动
30 《春》(58) 朱自清
31 三峡(66) 郦道元
32 《夏》(23) 梁衡
33 济南的冬天(35) 老舍
34 斜塔上的实验(17) 亨利·托马斯,达纳·李·托马斯
35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36) 罗迦·费·因格
36 宇宙里有些什么(11) 郑文光
37 叫三声夸克(6)
38 梵天寺木塔(14) 梦溪笔谈二则
39 以虫治虫(12) 梦溪笔谈二则
40 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2) 语文实践活动
41 《狼》(54)
42 天上的街市(34) 郭沫若
43 七颗钻石(25) 列夫·托尔斯泰
44 蔚蓝的王国(12) 屠格涅夫
45 皇帝的新装(25) 安徒生
46 婉转拒绝(3) 口语交际

㈧ 春日忆李白:翻译!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时两位著名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李白啊,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下我们的诗作呢?[诗意]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

应该对的

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北宋苏轼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颜真卿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晚唐诗人王贞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