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本前言 » 跨文化研究范例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跨文化研究范例

发布时间: 2021-03-18 07:48:11

❶ 哪里有跨文化交际论文的一些范文参考

问他 9.4.9 - 9.2.5 - 0.4.1
是.Q

.无忧论文网

.

.

跨文化交际论文的写作,尽量寻求能力更高的
只有专跨文化交际论文的写作的机构属够好,才能完成更具质量跨文化交际论文的写作!!
那一座十面玲珑的城市,他轻易地,不露声色地颠覆了你满心的欢喜与不安。爱上一个人后,心就会放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去,却还是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也许是宿命,让你遇见了胡兰成,也许是宿命让你倾心于一场无法经营的感情,一纸薄书,硬生生地将这个你苦恋一生的男人拒之心门之外。
等到月光蹉跎了黄花,你便用清冷的背影抵挡了已然荼蘼的情话。

所以你的浮华,你的高傲,看起来也通通地理所当然

❷ 跨文化案例分析怎么写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考试中的案例分析题该怎样答,我根据自己的粗浅经验,现总结如下:
1.答题思路:按照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具体如下:
(1)发现问题:也就是提出问题。在所给的案例中,某个出国教汉语的志愿者教师或来中国教外语的外教等, 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遇到的困难可能是课堂教学时的,比如学生上课都不积极回答问题,不愿意参与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或者问老师一些可能涉及到“隐私”的问题;也可以是这位老师在生活上遇到的问题,比如无法与当地人沟通或交流(语言障碍,文化障碍),无法适应当地人的生活,或不理解当地人做某事时为什么会采取那样的方式,等等。注意: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要从多角度分析,一般情况下,也不只是一个问题,所以,要按条来答。
(2)分析问题:要求你具体分析一下这位老师或某人遇到这种困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主要是文化方面的原因,可能还涉及到一些他所采用的文化策略等。比如,他由于对对方国家文化不了解,对方国家可能很注重“隐私”,而在我们国家这不被看做是“隐私”。同时要求你分析出我们的母语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和对方国家有什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因此造成了他在文化方面的不适应,以至于教学和生活中都出现了问题或遇到了困难。关于他所使用的文化策略,主要就是他自身有没有做到尊重当地的文化,有没有试着去融入这种文化,接受这种文化,还是一味的采取排斥策略,认为自己的一切都好,别人的一切都不好。这就是分析问题了。
(3)解决问题:这是最关键的部分了。怎么解决他遇到的问题或困难?你自己提出个对策就行了,当然,要根据一些你所知道的文化常识和应对策略。比如首先尊重当地文化,多和当地人交流,努力让自己适应当地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做到求同存异,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有些文化的知识是很灵活的,比如中国人的谦虚、中庸的思想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就知道的,就是稍微总结一下,理顺一下,就能答题了。关于这个,如果时间还来得及,就看一下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看一下中国文化的特点等,很多东西是很细致的,自己要稍加总结。如果时间不是很充分了,就把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上的关于“跨文化交际”的那个章节仔细看一下,我觉得应对这道题应该够用了。
2.答题方法:其实思路清晰了就很好弄了,老师会看你的逻辑分析能力。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分条论述,千万别想到哪说到哪,写出一大片,阅卷老师还得自己去给你找点,这样,老师会很疲劳的,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思维混乱的。所以说,大家答题时我觉得可以按两种方法来写:
第一种: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写,一共三条,然后在每条的下边分几个小点,因为发现的问题肯定不止一个,相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会不止一条。
第二种:按一共出现了几个问题分条,第一条,问题1: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3--以此类推。
总结一下,以上两种方法都各有利弊,因为有时不同的问题是由同一个原因产生的,或者需要同一种解决策略。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其中一种。按以上的问题全部分析完以后,最好再来个综述,大致总结一下,字数不用太多,就是有个小结尾。
最后,要说的是,字数和字迹的问题。这个案例分析要求是1000字以上的,还有的要求是1500以上,所以,大家一定要条理清晰,说明白问题。字数不能太少。字迹当然也是越清晰越好,不要求非得漂亮,但最起码要工整,让老师能够有心情看下去,然后,老师一高兴,多给点分。

❸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帮我分析一下这两个案例)

1,第一个案例用“power distance(权力距离)”来解释。

大部分个人主义文化同时也是“小权力距离”文化。这样文化背景的人往往认为人人生来平等。通过自己的努力,人人都有机会向权力中心接近并有可能成为权力中心。这样的文化往往称作草根文化。白手起家打天下的人备受尊敬和推崇,一个人的出身并不决定他/她的命运。比如林肯。(另,参考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主题”)。

在这样的文化里,往往没有因为年龄,辈分,上下级的区别而使交际双方对对方区别对待。

而大部分集体主义文化同时也属于“大权力距离文化”。 这样文化背景的人往往认为:“人生来分为三六九等,一部分人做领导,一部分人注定被领导”。 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一些被认为权力上,金钱上,年龄上等方面有优势的人区分对待。

中国文化即是集体主义文化,又是“大权力距离文化。” 美国文化即是个人主义文化,又是“小权力距离”文化。

根据LZ提供的案例,这是一个中国人在美国或者其他个人主义文化里发生的故事。

,2,第二个案例用时间导向和个人/集体来解释。
美国文化是个人主义文化,这样的文化强调的是群体内成员之间的相互独立性。于是即便亲戚朋友之间也很少见到借入和借出金钱等物质基础。大部分家长要求子女在成年后搬出去住,大部分子女成年后不愿意和父母同住也是这个原因。孩子的零花钱也需要自己挣,父母即便有多个孩子要抚养,仍然会为自己的社交圈子,私生活等留下充足的时间等等。

这样的文化高度赞赏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这样的文化强调的是群体内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互相帮助是这种文化所赞赏的。这样的文化往往以和谐为首要目的(参考阴阳调和的概念在中国几千年来的重要性。)父母对孩子的全身心投入是无可厚非的。(参考高考移民这种现象。)

这样的文化高度强调社交能力的重要性。

另外,美国是将来指向型文化,将来的代表人是年轻人,所以这种文化背景的人往往对“老”这个字眼很敏感。这样的文化教育人们去关心未来,而不是关注历史(200多年的历史有多少可以关注的内容?)。

中国是过去指向型文化,过去的代表人是老年人。“老”在中国不属于敏感字眼,老甚至代表了知识,智慧,权威等概念。“老师”这种称谓,“读史以明鉴”都是这种价值观的体现。

看看2国电视剧种类的区别就明白了。中国喜欢演历史剧,让下一代尊重传统,铭记历史(钢铁年代,康熙王朝,汉武大帝等等)。

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仅仅因为别人看起来年龄大就去主动帮忙是不礼貌的,因为在对方没有明显的需要帮助的倾向时,主动帮忙就是说别人“老不中用”。在英语里叫imposing yourself on others.(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身上)。 而在中国,年轻人不主动帮助老年人是不礼貌的表现。

根据LZ的案例,中国人在美国。

参考文献
1,http://wenku..com/link?url=-wGvS-_Cuojm8TBUrtz2QuwoViW
2,Samovar, Larry, A et 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3rd ed. 外研社。

❹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这个问题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不同来解释。


中国文化是高语境文化。也就是说话的时候言语交流相对较少。语境可以传达的信息,大都认为没有必要再用嘴讲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夫妇之间较少听到“我爱你”!丈夫下班回家了,桌上一碗热腾腾的饭就能传达这个信息。 关系较近的朋友之间往往也不直接说“对不起”来道歉,尤其是男性之间。用行动来表达歉意的较多。说简略一点就是中国人不喜欢过于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观点等。


而美国文化是低语境文化,也就是交际时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一部美国电影里面听到10次以上“我爱你”是常事。包括父母在孩子睡觉前到他们房间去,亲一下,说声晚安,关灯再离开。这都是比较直接的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在英汉互译的时候,常有经验之谈说汉语一般时间地点在前,而英语是主谓结构在前,其实也是这个原因。


那么这和此案例有什么关系呢?


这种文化差异就导致有些情况下中国人所说的话,并不是内心真实所想。“薄酒”保不齐定睛一看都是茅台也说不定。中国人初到到美国的时候,到他们家庭去做客。往往主人问:“想喝茶吗?” 中国人肯定是“不必麻烦了。” 问题是美国人不会再去问第二遍,第三遍。他们会相信你所说的第一遍,这样好多客人就口渴着度过这段时光。


而美国人往往是: i mean what i say.我所说的,即是我所想的。 所以在这个案例里,美国人不理解中国文化中客套话的做法,认为这个中国人真的认为该餐厅的饭不好,所以老板生气。美国客人看着桌上的佳肴,听到的却是“这饭不好,即便是请你们吃饭,也不请好的” 自然会感到诧异。


有一组德国人做的图,能很好的表达这个道理。左边是西方人,右边是中国人:


参考:http://ke..com/link?url=jpK8WMleTgl89Afg_-0wNS_1Wej0fd

❺ 跨文化传播案例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的周穆王西征、徐福东渡、张骞通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等等,亦是跨文化传播活动的具体表现,繁盛一时的丝绸之路,川流不息的遣隋使、遣唐使,更堪称人类历史中跨文化传播的典型范例。郑和船队7次跨越南中国海和印度洋,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西方探险家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等人的足迹从欧洲延伸到世界各地,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的伟大时代,伴随而来的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促进了世界范围的交往。



(5)跨文化研究范例扩展阅读

跨文化传播,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到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主要关联到两个层次的传播:

1、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在日常交往互动中的融合、矛盾、冲突与解决方式,等等。

2、人类文化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基于文化系统的差异,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往与互动的过程与影响,以及由跨越文化的传播过程所决定的文化融合、发展与变迁。

与之相应,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目标就涉及到:描述特定文化之间传播的性质,揭示文化的异同;基于对文化异同的理解,研究消除人们由于文化屏障造成的传播差异的途径;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文化的创造和分野的进程。

❻ 有哪些著名心理学实验在跨文化研究中得到有趣结果的案例

好吧,触动了我看了就忘的痛点
社会心理学基本所有问题都有跨文化验证,我最近看到回的是一篇文章里面答提到的具身性道德观念领域的一些跨文化发现。比如西方人常用洗手的方式缓解不道德感,而中国人用推脱的方式;西方人常把不道德的事情与黑色联系,道德的事情与白色联系,但在中国白色不吉利,所以相应地用红代替白,表示道德。(叶红燕,2015,心理科学进展vol23. No.8 在杂志官网过刊板块免费下载)

经典实验的话,有一个路人求助是否会得到救援的实验,在中美做过跨文化研究,不过结论是一样的,人多的场合施救者少,人少的场合反之

另外推荐你一本书把,是美国的威尔汉斯老师写的,大概叫:阿方斯和拉康论精神分裂症。这本书一开始的部分(就一章内容)列举了精神分裂症领域当时主要的跨文化研究,主要是美国、西欧、北欧的资料,分析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权威、好读而且很薄

再其他的其实特别多,想不起来,也说不完

学妹是学心理学的吗?